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宪法小卫士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立体校正; 角点; 十字标尺
中图分类号: TP 273文献标识码: Adoi: 10.3969/j.issn.10055630.2012.05.009
引言近年来,利用体视显微镜实现立体显示的研究越来越多,当空间的三维场景投影成二维图像时,同一物体在不同视点下的图像会有很大的不同,而且场景中的很多因素,像光照条件、镜头畸变、物理特性、噪声干扰和物体几何形状等[1],都会影响图像显示效果。由于显微镜的特殊关系,实现显微镜的立体显示包括自动聚焦[2]、图像采集和立体显示等步骤,在立体显示过程中,要达到较好的立体显示效果,实现立体显示的左右视点的图像必须满足一定的关系。为了能够恢复变形的图像,使得左右视点图像满足特定的关系,实现理想的立体显示效果,有必要对其进行图像校正。立体图像校正实际上就是给定一幅图像中的一点,寻找另一幅图像中的对应点,使得这两点为空间同一物体点的投影,进而求出二者的视差,以恢复场景的深度信息,并进一步求得该点的空间坐标[3]。现有的摄像机校正技术大致分为三类:传统校正方法、摄像机自校正方法和主动视觉校正方法。传统校正过程复杂,需要高精度的已知结构信息;摄像机自校正方法鲁棒性差,精度不高。如文献[4]提出了摄像机的校正算法过程复杂,速度慢。文献[5]提出了基于单应性矩阵和几何外极线的自适应摄像机校正算法,精度不高。文献[6]提出了一种应用于显微摄像机的校正方案,校正材料为网格板,需要提取多个角点,影响校正速度。文中提出了一种基于十字标尺,可以准确找到特征点的快速校正算法,该算法克服噪声的影响,可以运用在线条不光滑、有断点的十字标尺上。算法速度快,精度高。1基于图像中心的校正算法
1.1立体显示视差分析平行结构的两台摄像机位于相同的x-y平面,但是在x轴方向有一定偏差,因此在左右摄像机得到的图像存在一定的视差,视差可以分为四种类型:零视差、正视差、负视差和发图1立体成像原理
Fig.1Principle of threedimensional imaging散视差四种。当视线对图像之间不存在任何差别时为零视差;当视差小于或等于瞳孔距离且视线不交叉时为正视差状态,此时成像在显示器后面;交叉时为负视差状态,成像位于显示器前;当视差大于瞳孔距离时为发散视差状态。两图像没有重叠部分,因此不能形成立体效果,图1为立体显示的成像原理。光学仪器第34卷
第5期方兰婷,等:体视显微镜视频的快速校正算法
P(X,Y,Z)为P点在空间的坐标,P点分别投影在左右成像平面上坐标对应的点分别为PL(XL,YL),PR(XR,YR),这两点的视差矢量为:d=PL(XL,YL)-PR(XR,YR)(1)水平和垂直分量分别为:dx=XL-XV,dy=YL-YR(2)由于是两台摄像机拍摄的结果,参数配置都有不同,摄像机位置摆放也对照片效果有很大的影响,故实际拍摄出的左右视点的图像视差与估计视差有很多差异,这就需要通过图像校正得到与估计视差相匹配的图像。设图像左上角为原点;设原图像任一点像素坐标为(x,y),用矩阵p(x,y,1)表示;在投影图像上的坐标为(X,Y),用矩阵P(X,Y,0)表示。设投影图像与原图像的变换关系为P(X,Y,0)=-abu
bav
000p(x,y,1)(3)为了能求出a,b,u,v四个参数,并找出两幅图像对应坐标点,需要找到一个公共点,知道图像的倾斜度。其中参数a,b可以通过倾斜度的测量获得,参数u,v需要找到公共点求取。
1.2倾斜度测量采集到一幅图像,首先对其进行二值化处理,第二步通过边缘检测的原理,得到十字线水平线的边缘,任取其左右的上边缘和下边缘的四个点,利用细化处理的原理,模拟出一条直线。最后求得到图像的倾斜度。(1)图像预处理:对图像进行滤波去噪,通过空穴检测方法去除图像中明显的污点,防止污点影响后续的测量。(2)二值化:统计各像素的灰度个数计算全局阈值T1,设图像在像素点(x,y)处的灰度值为f(x,y),二值化后为F(x,y),a为常数,则:F(x,y)=255f(x,y)>(1+a)T1
0f(x,y)
b=k0k1+1(k20+1)×(k21+1)(9)1.3角点检测目前角点检测算法主要分为基于边缘的角点检测和基于灰度的角点检测。基于边缘的角点检测主要利用图像的分割和边缘提取,这种方法计算量大且算法性能依赖于边缘检测的效果;而基于灰度的角点检测主要通过计算图像中点的曲率及梯度来检测角点,常用的有Harris算子、Susan算子等。由于十字标尺的特殊材料,制作的十字标尺两条线并不是很光滑的直线,有些甚至还有断点,故传统的角点提取方法用于十字标尺后,得到结果并不理想。文中采取方法是对已经做过细化处理图像,利用倾斜度测量中边缘点提取方法,找到上下左右任意四个点坐标,设在水平线提取的两个像素点分别为(rx,ry),(lx,ly),在垂直线上提取的两个像素点分别为(hx,hy),(dx,dy),两幅图像公共点为(x0,y0),两幅图像公共点之差分别为Δx,Δy。校正算法的参数u=Δx,v=Δy。图2为用传统的角点检测方法和实验使用的检测方法比较。从图2中可以看出,文中使用的检测方法可以准确找到十字中心,而传统的检测方法受到断点的影响,无法准确找到需要的中心点。两幅图像的公共点像素坐标:x0=1(k0-k1)×(ry-dy-k1×rx+k0×dx)(10)
y0=k1(k0-k1)×(ry-dy-k0×rx+k0×dx)+ry(11)这种检测方法利用十字线上任意四点间接求得需要的角点,文中算法与传统一些算法相比的优点在于:(1)对十字光滑性没有要求,即使是有断点的十字线也能准确提取需要的角点。可得到两幅图像的公共点。(2)并不需要检测整幅图像,只要找到需要的点,算法就结束,节省了时间。算法速度快。(3)很好地避免了噪声的干扰。
2实验结果分析实验使用体视显微镜拍摄十字标尺和电路板的两组图片。电子目镜为一个CMOS摄像机,分辨力为1 600×1 200,显微镜的放大倍数分别用了3倍和1倍,由于显微采光和镜头等原因,左右视点的图片颜色误差较为严重,实验未对颜色进行校正。图3为十字线校正前后的对比照片,其中图3(a)为校正前左右视点照片对比,图3(b)为校正后左右视点照片对比。可以看出校正前左右视点的十字线有一个明显的污点,左右十字线不平行,水平线高度不一致,垂直线错位也过大;校正后左右视点的十字线已经去除了污点,基本平行,高度一致,十字交点位置也基本一致。图4是利用十字线校正得到的参数,校正电路板左右视点的照片。校正前电路板的立体显示视觉效果模糊,立体效果不明显;校正后的电路板立体显示有很好的深度感,立体视觉效果清晰显著。
表1为实现立体校正所需要的各个参数。表2为校正后特征点位置和像素误匹配率,其中立体校正的算法误差函数为PBM=dc(x,y)-dt(x,y)[7],(12)式(12)中,dc(x,y)为估计视差,dt(x,y)为实际视差,T为算法所用的时间。由表2可以看出文中算法校正后两幅图像的像素误匹配率小,校正效果好,算法时间短。
3结论由于制作工艺和加工水平等原因,摄像机镜头有各种畸变,十字标尺存在光滑度差,连续性不好等问题。文中利用边缘点的梯度不连续性,找到待匹配的特征点,由特征点区域性确保其特征点的准确性。运用坐标变换,提出了一个新的校正方程,解决了十字标尺的校正问题。恢复变形的图像,使得左右视点图像满足特点的关系,实现理想的立体显示效果。文中算法需要的参数数量少,实现速度快,最终实现的误匹配率低。适用于利用十字标尺求取参数的立体校正。参考文献:
[1]原思聪,刘金颂.双目立体视觉中图像匹配方法的研究[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8,44(8):75-77.
[2]余孟凤,杨鸣,杨翠翠.基于CPLD的高分辨力视频展台快速自动聚焦方法及实现[J].光学仪器,2010,32(6):24-29.
[3]齐占辉,张锁平.非校正点下的图像校正算法[J].光电工程,2009,36(1):32-35.
[4]CARON G,EYNARD D.Multiple camera types simultaneous stereo calibration[C]∥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Robotics and Automation.Shanghai:Shanghai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Center,2011:2933-2938.
[5]MIKSCH M,YANG B,ZIMMERMANN K.Automatic extrinsic camera selfcalibration based on homography and epipolar geometry[C]∥IEEE Intelligent Vehicles Symposium.San Diego:University of California,2010:832-839.
一、精心创设问题情境,诱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是学生能否积极思维的动力。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在数学问题情境中,新的需要与学生原有的数学水平之间存在着认识冲突,这种冲突能诱发学生数学思维的积极性。如分式的化简,大数多学生对分式的加减运算都懂得先通分后加减。可问学生能否用其它方法对它进行化简。这一问便激起了学生的兴趣,思维活跃起来,对该式进行观察、分析。又如:我在讲解《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一节时,引课时,我制作了一个太阳从海平面冉冉升起的动画,并配有声音,这样使学生置身于情境中,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渐的让学生投入到该课的学习中去。
老师在创设问题时,衡量问题情境设计的标准有两个:1、有利于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2、要直接有利于教学目的。
二、启发引导,保持思维的持续性
在合适的问题情境中,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但怎样保持这种积极性,使其持续下去而不中断呢?
1、要给学生思考的时间
数学题是由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和图形语言构成的,拿到目要“宁停三分”,“不抢一秒”,要在已有知识和解题经验基础上,译字逐句仔细审题,细心推敲,切忌题意不清,仓促上阵,审数学题有时须对题意逐句“翻译”,将隐含条件转化为明显条件;有时需联系题设与结论,前后呼应挖掘构建题设与目标的桥梁,寻找突破点,从而形成解题思路。所以说,数学学习是通过思考进行的,没有学生的思考就没有真正的数学学习,而思考问题是需要一定的时间的。值得研究的是,教师提出问题后,应该给学生多少思考时间。实验表明,思考时间若非常短,学生的回答也很简短,但若把思考时间延长一点时间,学生就会更加全面和较为完整地回答问题,这样,合乎要求和正确的回答率就会提高。当然,思考时间的长短,是与问题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实际水平密切相关的。目前在课堂学习中,教师提出问题后,不给思考时间,要求学生立刻回答。当学生不能立刻回答时,便不断重复此的问题,或者另外提出一些问题来弥补这个“冷场。”其实.这是干扰学生的思考,“冷场”往往是学生正在思考,表面冷静,实际上思维活动却很活跃。
2、启发要与学生的思维同步
教师提出问题后,一般要让学生先作一番思考,必要时教师可作适当的启发引导。教师的启发要遵循学生思维的规律,因势利导,循序渐进,不要强制学生按照教师提出的方法和途径去思考问题,喧宾夺主。课时,认真揣摩学生的心理,估计学生可能发生的各种情况,先将不确的思路排除,再将学生引入正途。
3、要不断向学生提出新的教学问题
问题是教学的心脏,是教学思维的动力,且是思维的方向:教学思维的过程也就是不断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在数学课堂学习中,老师要不断地向学生提出新的教学问题,为曼深入的数学思维活动提供动力和方向,使数学思维活动持续不断的和前发展。合适的数学问题必须符合下列条件:
①问题要有方向性。这是指问题要有明确的目标,要使学生的思维趋向于教学目标。
②问题的难度要适中。这是指问题不宜太难和太易,难易之间要有一定的坡度。
③问题要有启发性。有的老师往往把启发式误认为提问式,认为问题提得越多越好,其实,问题并不在多少,而在于是否具有启发性,是否是关键性的问题,是否能够触及问题的本质,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4、启发要以学生为主体
同时,教师一定要牢固地树立“学为主体”的思想,还思维于学生,还时间于学生,积极实施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模式。具体要求是,实行五让:能让学生动脑思考的要让学生自己动脑思考;能让学生动用练习的要尽量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做;能让学生观察的要让学习观察;能让学生描述的让学生自己描述;能让学生总结的要让学生自己去总结。要少讲多练,要想方设法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问题、发现问题、进而让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要充分贯彻“两主”的课堂教学原则,也即: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促使学生主动发展。
三、及时反馈,自我评价
图书出版是新闻出版产业的重镇,在新闻出版产业中占有相当的比重。虽然我国出版业正处于稳中有增的发展阶段。现实的情况却是传统出版业在数字技术、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的冲击之下,正面临着很重的生存压力。一方面是规模的急剧扩展,单品种效益越来越低;另一方面是实体书店倒闭,各大电商纷纷进行价格战,使得出版利润越来越低。出版业彻底进入了微利时代,也即处于该理论模式下微笑曲线的底端。微利时代和微利行业,薄利多销并不是解决问题的出路,跟上科技与互联网发展的步伐,适应当下消费习惯、阅读方式等的变化,努力向微笑曲线的两端挺进,实现转型升级才是最根本的出路。
以产品研发与品牌营销为方向,强化产业内驱力
我国的出版产业,受计划经济体制、思维、观念的影响,目前大多仅仅局限在“编、印、发”阶段。而且对很多出版集团或者出版社来说,甚至只局限在“编和印”环节。对他们来说,“发”其实只是发货,而不是能分得利润的“发行”。因此,根据“微笑曲线理论”,这些出版集团或者出版社在能产生高附加值的两端极为乏力,亟需以研发和营销为方向,强化现有产业的内驱力,提高产品的溢价力以及附加值。
图书产品研发是给出版带来高附加值的一端。出版社不是科研机构,研发对他们来说,并不同于制造业那样,而是要靠对技术的攻坚,掌握专利等作为支撑。出版企业在这一端,有着自身的特点。就经济学领域来说,研发是指研究开发、研究发展,是指各种研究机构、企业为获得科学技术(不包括人文、社会科学)新知识,创造性运用科学技术新知识,或实质性改进技术、产品和服务而持续进行的具有明确目标的系统活动。考察这个定义,我们发现,创造性、新颖性、新知识是关键词。对出版企业来说,图书是其产品,使其产品体现出创造性、新颖性便是让图书与众不同,具有自己的特色。出版具有独特价值的图书便是一种产品的研发。一本精致的图书不是由某一个环节单独完成的,而是在出版社内部的流程上环环相扣的结果,那就是选题开发―市场调研―编校―装帧―印制。
选题开发是一本图书的起点,也是决定一本书价值大小的最主要的因素。开发好选题不仅需要编辑对相关专业领域谙熟,还需要具有很强的审美、学术、市场等判断力,必须独具慧眼。玉不琢不成器,好的选题是成功的一半,但不是全部。在当前出版环境下,很多选题是否具有价值,还主要依赖编辑个人的眼光和判断力。而编辑的判断力囿于各种因素的制约,又总是不能与读者的需求完全相符。这就需要进行市场调研,需要科学的论证。市场流行程度不是判断一本书是否具有价值的标准,但是好书总会有一定的读者群,也会带来效益。编校是图书产品生产中最重要的环节。在该环节,编辑必须多查多问,认真负责,严谨细致。具有高质量编校水平的图书才能让读者更喜欢,从而让本书的效益最大化。装帧印制工作不仅仅是“面子工程”,好的装帧能大大提高图书的销量,提升其经济效益。
品牌与营销是给出版带来高附加值的另一端。在数字技术、互联网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营销渠道与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除了坚持传统有效的营销手段之外,如何利用新型媒体进行产品营销是传统出版社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微博、微信、二维码在大众与分众领域的营销作用越来越重要。这些新媒体催生的新的营销方式具有成本低、精准有效、快速直接的特点,大大丰富了出版业的营销手段,提高了营销能力。品牌是能带来溢价、产生增值的一种价值符号。它是一种品牌商与顾客购买行为间相互磨合衍生出的产物,承载更多的是一部分人对其产品以及服务的认同。无论对出版社,还是对一个系列产品来说,品牌对效益都是关键性的。“汉译世界学术名著系列”“海外中国研究丛书”等都是系列产品的品牌。该品牌为读者选购图书提供了第一感觉的选择。品牌的建立,不仅能提升新加入图书产品的销量,也能持续拉长该系列图书的销售周期。尤其在大数据时代,互联网“长尾”消费以及“同类推荐”“推测您喜欢”等数据分析功能之下,这一点尤其明显。
以衍生与融合为思路,扩展现有产业链
我国出版业的改革和发展目前还处于初级阶段,出版企业大多实力规模不大、产业链的短小是其特征之一。根据国外文化产业大企业的发展路径来看,打造具有国际形象力的“文化企业航母”法宝之一就是在产业链上进行纵向的衍生与横向的融合。衍生不是延伸,这个概念强调的是“生”,也就是对母体产品中的元素进行加工改造而产生新的产品。在文化产业,这个概念正日益成为关键词。我国文化产业中的出版、动漫等衍生市场虽然刚刚起步,但前景极为广阔。就动漫产业来说,衍生产品产值占比仅为30%,不过每年却以至少20%的速度高速增长。
纵向衍生。传统出版行业是智力密集型、知识密集型行业,强调原创性,而原创作品是一切产品的源头。对于出版企业来说,在做好原创性较强的产品生产的同时,应大力向衍生品方向努力,在这一能产生高附加值的领域保持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出版衍生分为载体衍生和内容衍生两个方向。就载体衍生来说,传统纸质图书可以进行数字化,制作成精美的数字产品,供读者在各种屏幕以及手持客户端上购买阅读。在期刊领域的数字化转型上,荷兰的爱思唯尔以及国内的中国知网等学术期刊平台都是典范。在传统图书的数字化阅读上,亚马逊的Kindle、苹果的各种终端以及盛大Bambook、方正文房等都是引领行业发展的佼佼者。在内容衍生方面,在对所占资源进行梳理后,对之进行一定程度的分类、加工、优化组合,进行数字化处理,供读者查阅购买。如中国出版集团的“工具书在线”、社科文献出版社的“SSDB皮书数据库”、知识产权出版社的“国内外专利文献服务平台”都是依托自身所占有的内容资源,对内容进行加工处理后打造的数字出版领域的精品。在产业链的纵向衍生上,日本文化产业的发展可以给我们很多借鉴。日本的文化产业的生产规模比电子业和汽车制造业还要大。在日本,动漫产业基本沿着这样的产业链进行衍生:期刊连载―图书出版―影视节目制作―服装玩具授权、衍生品开发―主题园区、主题店。这种从一个创意、一本图书开始的产业链给日本动漫业带来了无限发展的前景。我国传统出版业应认真借鉴这一模式,对于自己的原创性作品,进行深耕细作,全方位考量加工,使之在整个产业链上无限衍生。
横向融合。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传统出版业以往只是在一个封闭的小圈子里自循环。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这就要求,传统出版业仅仅在产业链上进行纵向衍生是不够的,还必须加入整个社会经济的大循环,进行横向的行业融合。
首先是与科技的融合。科技拉伸了传统出版业的产业链,与之融合催生了新的文化业态。出版企业应该积极涉足由此出现的新兴业态,比如数字出版,互联网出版。当然,目前我国出版业极端缺乏既懂新兴科技,又懂出版文化的新媒体新业态领域的复合型人才。除了加强对已有人才的培养之外,大力吸收科技人才走进出版企业是一个相对便捷而有效的方式。目前,国内大型出版企业在涉足新媒体新业态上,均是“另起炉灶”,大力吸收新媒体人才,“两条腿走路”。
关键词:单位犯罪 追诉时效期限 刑法漏洞 刑法完善
从司法实践来看,单位犯罪追诉时效期限是一个不容回避并且已经日益紧迫地需要加以回答的问题。为此,有必要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以期寻找解决的方案。
一、我国现行刑法并没有规定单位犯罪中犯罪单位的追诉时效期限
(一)我国现行刑法中追诉时效期限的规定无法适用于犯罪的单位
根据《刑法》第87条的规定,对不同的犯罪,按照法定最高刑的轻重分别规定了4个档次(外加一项特别规定)的追诉时效期限。
那么,在这几个档次的追诉时效期限中,哪一个档次的追诉时效期限适用于犯罪的单位呢?按照我国刑法的规定,对单位犯罪的处罚,原则上是采取“双罚制”,只有一小部分犯罪是实行“单罚制”。采取“单罚制”时,只处罚有关的责任人员(自然人),不处罚犯罪的单位。而在采取“双罚制”时,则是既处罚犯罪的单位,又处罚有关的责任人员。在单位犯罪中,对于有关的责任人员,是可以按照其法定刑的轻重来决定追诉时效期限的。但是对犯罪的单位来说,由于其法定刑只有惟一的一种刑罚———罚金刑,而罚金刑虽然有数额多少的区别,却不可能有刑期长短之分,它缺少据以确定追诉时效期限所对应的“法定最高刑”这一条件,因此,根据《刑法》第87条的规定,无法确定出单位犯罪中犯罪单位的追诉时效期限。
(二)不能将罚金刑解释为是“不满5年有期徒刑”的刑罚
由于《刑法》第87条规定的第一档追诉时效期限是:“法定最高刑为不满5年有期徒刑的,经过5年”;因而,笔者曾经“大胆”地假想:这里的“法定最高刑为不满5年有期徒刑的”含义,是否可以将其解释为:“凡是法定最高刑为低于5年的有期徒刑,或者是拘役、管制,以及各种附加刑(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都属于‘法定最高刑为不满" 年有期徒刑的’刑罚。”如果可以作这样的理解,那么,就可以将这些刑罚的追诉时效期限都确定为5年。相应地,犯罪单位的追诉时效期限,也可以按照这一档来确定,则一律是5年。
但是,这样的理解,显然过于牵强。刑法第87条第(1)项规定的法定最高刑,实际上仅限于主刑,只能是指有一定期限的主刑,而并不包括附加刑。另外,把所有单位犯罪中犯罪单位的追诉时效期限都限定为五年,违背了罪责刑相适应原则,它不符合根据法定刑的轻重分别确定不同期限的追诉时效的做法。如果这种理解是正确的,那么,司法实践中大量存在的超过五年之后仍然追究犯罪单位的刑事责任的判例岂不都成错案了吗。因此,这种理解是不合适的。
根据以上分析,笔者对此问题的结论是:虽然应当规定犯罪单位的追诉时效期限,但是,现行刑法并没有对犯罪单位的追诉时效期限作出规定。因为,如果要认为刑法规定了犯罪单位的追诉的期限,那么就将会被“追问”到它的追诉时效期限到底是多长的问题,而如果无法确定它的具体追诉时效期限,那就只能理解为刑法并没有规定追诉时效期限。也就是说,我国现行《刑法》仅仅是依据主刑来确定追诉时效期限,而对犯罪的单位并没有规定主刑。因此& 无论如何都无法计算出犯罪单位的追诉时效期限。实际上,这是刑法中的一个漏洞,应该在对刑法进行再次修订时予以补充和完善。
二、刑法应补充规定犯罪单位的追诉时效期限
(一)单位犯罪中的犯罪单位也应受追诉时效期限的限制
从《刑法》总则第4章(刑罚的具体运用)第8节(时效)第87-89条关于追诉时效的3个条文的规定来看,规定的都是针对所有“犯罪”的追诉时效问题,并没有特别地限定为是单指“自然人犯罪”的追诉时效,更没有把“单位犯罪”排除在外。因此应该理解为刑法中的追诉时效是对所有的犯罪(包括自然人犯罪和单位犯罪)均适用的规定。既然所有的犯罪都要受追诉时效的限制,那么,单位犯罪也不能例外,也理应要受这一限制。 我国现行刑法没有规定犯罪单位的追诉时效的期限,这是不合适的。即使是自然人犯罪中的最严重的犯罪(例如法定最高刑是死刑的犯罪),按照刑法的规定,尚且要受到追诉时效的限制(特殊情况下可不受此限制,即:“如果二十年以后认为必须追诉的,须报请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那么,对于通常是以实施经济犯罪为内容,并且其法定刑也相对较轻的单位犯罪来说,应当受追诉时效期限的限制,也是理所当然的。难道法定刑仅仅是罚金的单位犯罪可以永远不受追诉时效期限限制吗?极端而言,难道一百年甚至更长时间后还要继续追究犯罪单位的刑事责任吗?到那时,连犯罪单位中的有关责任人员都已经死亡了,还要再回头追究犯罪单位的刑事责任,这岂不太不合理了。因此,认为单位犯罪中的犯罪单位可以不受追诉时效期限限制的观点,在法理上是说不通的,在实践中也是不合适的。所有的犯罪,都要受追诉时效期限的限制。
(二)犯罪单位的追诉时效期限应该根据犯罪轻重来确定
如何确定犯罪单位的追诉时效期限呢?这的确是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如果对单位犯罪中的犯罪单位统一规定一个固定的追诉时效期限(例如,统一规定为5年,或者统一规定为10年),则有所不妥,因为单位犯罪的范围涉及面广,其中既有一些严重的单位犯罪,也有一些情节较轻的单位犯罪。一概将其规定为一个固定的追诉时效期限,将会导致这样的结果:不管单位犯罪多么严重,其追诉时效期限都是相同的。这不能与罪责刑相适应原则相一致,也不符合确立追诉时效期限的目的。并且,如果其追诉时效期限的时间较长,则对较轻的单位犯罪来说,其处罚过于严厉;而追诉时效期限的时间较短(例如统一规定为5年),则可能使犯罪的单位轻易地逃避刑罚处罚。当然,将来在刑法修订时,根据对犯罪单位的罚金数额的多少具体确定数档长短不一的追诉时效期限,这也未尝不是一个可供选择的方案。但是,这有赖于将来在刑法中对罚金刑数额的规定更加明确和具体。
(三)建议按照单位犯罪中的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的法定刑来确定犯罪单位的追诉时效期限
相比较而言,笔者倾向于按照单位犯罪中的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的法定刑来确定犯罪单位的追诉时效期限。因为:结合《刑法》第87条(对犯罪的自然人分别规定了4个档次的追诉时效期限)的规定,确定单位犯罪中的犯罪单位的追诉时效期限,也应当根据其犯罪的轻重,分别予以规定。由于刑法对单位犯罪中的犯罪单位的处罚,基本上是采取以下规定方式:“单位犯本条(前款)规定之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本条各款(前款)的规定处罚。”虽然刑法对单位犯罪的罚金刑没有规定具体的数额(有些只规定了一定的比例或幅度),但是单位犯罪的犯罪情节也是会有所不同的。因而,犯罪单位的追诉时效期限,可以参照刑法对单位犯罪中有关的责任人员(自然人)的法定刑的法定最高刑来确定,具体的标准,按照《刑法》第87条的规定来确定。例如,《刑法》第176条规定:“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扰乱金融秩序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2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5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罚金。单位犯前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单位犯本罪(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该犯罪单位的追诉时效期限可以按照该条文第1款的规定来确定,具体是指:单位犯本罪的,一般按照法定最高刑3年有期徒刑来确定,其追诉时效期限为5年;如果单位犯本罪,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按照法定最高刑10年有期徒刑来确定,其追诉时效期限为15年。
虽然单位犯罪中有两个承担刑事责任的主体(其一是单位;其二是单位中的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但是,这都是基于单位所实施的一个犯罪而产生和引起。单位犯罪中的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的刑事责任,也是犯罪单位的刑事责任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以法定最高刑为基准来确定追诉时效期限的规则,援引单位犯罪中的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的法定刑来确定犯罪单位的追诉时效期限,应该讲也是一个较为理想的选择方案。
当然,为了解决确定犯罪单位的追诉时效期限的法律依据问题,还应当考虑在《刑法》第87条中增加如下内容,作为该条的第2款:“对犯罪的单位,按照刑法规定的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的法定刑来确定追诉时效期限。”如果有了这样的规定,相信将会有
助于解决目前存在的对犯罪单位可以无期限追诉的不合理局面,并且也有了明确的法律依据。需要顺便提及的是,在我国刑法对犯罪单位的追诉时效期限问题修改之前,不宜通过刑法的司法解释来解决。因为对于法无明文规定的刑法问题,是不能通过司法解释来添加其含义的,它只能通过修改法律的方法来弥补。
摘 要 在教学改革不断深入的大背景下,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也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从目前国内高校体育教学现状来看,仍旧存在诸多问题,需要针对新时期高校大学生心理和生理特点采取新的教学模式,实施教学管理,同时不断加强高校体育教学资金的投入,重视大学生体育素质的提高。文章对高校体育教学方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深入研究,希望能够为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 高校 体育教学
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教育改革不断深入。许多高校已经越来越认识到体育教学对大学生身心素质培养的重要性。虽然目前国内高校体育教学现状仍旧无法满足全面素质教育的要求,但随着教育改革的逐渐深入和教学手段的不断发展,高校体育教学的发展前景值得期待。
一、高校体育教学方法现状
高校体育教学方式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新的教学模式已经逐渐成熟和完善。终身体育理念已经逐渐走入体育教学课堂,在学生当中反响良好,为高校体育教学带来了良好影响[1]。尤其是对于素质教育的要求,体育教学已经开始由以往应试教育中不重要的课程转变成为大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高的重要内容。体育老师教学地位也有了很大提升,开始重视体育教学内容和方式的改变。高校体育教学方法的创新为体育课程注入了新鲜的活力,激发了学生学习体育,强健体魄的兴趣。虽然在实际调查过程中也暴露出高校体育教学的一些不足,但高校体育教学发展的形势和改革的方向是良好和正确的。
传统的体育教学方式比较单一,缺乏针对性,内容也十分枯燥,体育教学的评价机制也不科学,难以形成有效的教学机制促进学生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方面效果不佳[2]。实施高效体育教学方法的改革不能仅将实现终身体育的目标停留在宣传口号上,必须要在实践中开展健康教育,培养学生的良好锻炼习惯。
二、高校体育教学发展的必要性
高校体育教学发展是社会时展的需要,随着人们意识形态的变化,高校体育教学开始转向提高学生体质健康为教学原则,注重体育教学的科学化和实效性。高校体育教学帮助学生提高身体和心理的健康,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提高个人综合素质。
高校体育教学发展是社会人才的需要。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解节奏也越来越快,缺乏综合素质的大学生很难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无法从事高危需求较高的社会劳动。因此,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竞争力,高校体育教学至关重要[3]。
高校体育教学发展也是培养学生树立终身体育目标与思想的需求。随着科技的进步,体力劳动者所占比例开始逐渐下降,脑力劳动者所占比例逐渐升高。大部分脑力劳动者忽视了体育锻炼的重要性,这是不科学的[4]。高校体育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体育锻炼观念,养成锻炼习惯,提高自身身体素质。
三、高校体育教学的发展趋势
面对当今教育改革不断摄入,教育事业不断发展的环境,高校体育教学必将面向多元化和信息化发展[5]。高校体育教学的模式将会进一步创新,更加适应当前体育教学的需求,实现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高校体育教学方式将会不断完善。高校体育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指导的教学活动。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的接受体育知识,掌握体育运动的技巧,需要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实现高校体育教学的多样性。通过向学生讲述专业体育知识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实现高校体育教学的实效性。通过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发挥学生的特长开展个性化教育。这都将成为高校体育教学的主流内容。
当然,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网络已经逐渐普及到社会的各个角落,渗透到高校学生的学习生活中。高校体育教学将通过信息技术实现网络体育教学,一方面利用网络技术对高校体育老师进行定期培训,提高高校体育老师的自身素质,另一方面实现高校体育的远程教学,尤其是针对一些心理存在问题的学生,网络教学更能够为其提供自由的学习空间,老师也能够通过网络与学生进行沟通,疏导学生的心理问题。
四、结束语
高校体育教学的目的就是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是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重要环节。要发挥高校体育教学在大学生培养中的重要作用,需要高校加大力度支持体育教学的改革,聘请或培养高质量的优秀体育人才任教,建立完善的体育教学机制,勇于实践,大胆创新,建立完善的体育教学改革模式,实现高校体育教学的飞速发展。
参考文献:
[1] 庄艳华.体育课程改革背景下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选用教学方法的现状研究[D].苏州大学.2007.
[2] 唐晶.对湖南高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现状及发展趋势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1.
[3] 王保奎,邹利民,钟浩.体育教学模式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J].搏击(体育论坛).2011.03(11):4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