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心理学案例

心理学案例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心理学案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心理学案例

心理学案例范文第1篇

关键词:案例式教学;犯罪心理学案例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3-0185-02

一、犯罪心理学案例式教学的现状

案例式教学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以案例为基本教学材料,将学习者引入教育实践的情境中,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组织学生对案例内容,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进行思考、分析、讨论、交流,最终进行汇报,从而提高学习者的自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团队协作能力的教学方法。相对于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案例教学可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参与性。

案例式教学法的前提条件是要有大量的案例作为支撑,没有案例就谈不上案例式教学,因此建立犯罪心理学案例库是进行并推广案例式教学的大前提。近几年,教学案例库的研究成为我国高校教师非常注重的一个问题,各个学科领域譬如说法学、医学、经济学等专业都已经出现了相关的研究成果,甚至是哈佛商学院的案例库教材被翻译成多国语言,风靡全球。而相对比而言,《犯罪心理学》是一门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综合性学科,既是一门交叉性学科,也是一门边缘性学科,同时还是一门或然性学科。现有的犯罪心理学的教学内容偏重于知识的介绍和传播,对于理论知识的讲授一般是照本宣科的注入式教学,学生收获不大,亟待需要进行案例式教学,但是由于其研究对象的特殊性,都是犯罪分子,由于案件的保密性、隐私性等诸多问题导致案例库的建设滞后甚至存在非常多的阻碍。因此研究和编制一个好的犯罪心理学案例需要很长的时间,同时编制一个有效的案例需要很多的现场图片,这对于我们的教师来说都是很困难的,因此,我们需要整合资源,积极进行犯罪心理学案例库的建立,为今后能有效的开展案例教学法、组织学生进行课堂案例讨论式教学提供保障。

二、犯罪心理学案例库建设的方法

犯罪心理学案例库的整体构建可以选择两种方式进行,普通案例收集法以及经典案例选编法。

医学院校开设犯罪心理学课程的最大薄弱点又在于授课教师不像公安院校的授课教师那样具有公安警察的身份,能接触到真实的案例并参与到案件中去,有着切身的经验和大量的案例积累。我们获取案例资源的途径单一、标准不一、信息失真,从根本上缺乏对医科类院校法医专业学生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所以,研究建立起一个有着针对性和典型性又不失时效性和新颖性的案例库,突破理论教学的局限,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他们主动思考,在立体的现场中完成对综合专业知识的学习,培养和完善综合思维能力是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的。

按照《犯罪心理学》课程教学的目标,利用法医专业师生到公、检、法、监狱及劳教所等进行见习和实习的机会,通过查阅卷宗、与办案人员及服刑人员进行面对面的交流等方式,设计相关表格和问卷,有针对性地采集详细的相关信息,通过对原始案例进行汇总、归类、比较和总结,研究《犯罪心理学》教学案例库建立的标准,通过收集的案件资源形成并完善建立标准,同时用不断完善的标准指导案例资源收集的标准化和规范化,保证案例资源的典型性、完整性、针对性和实用性。

另外,随着标准的建立和工作的深入,一方面能获取大量的真实案例,持续扩充壮大案例资源库,为教学和科研提供材料基础;另一方面,又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对所学知识有很好的回顾,并根据所接触的服刑人员对这一类型的犯罪人员的犯罪心理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最后,依据信息采集的标准,及采集到的素材,整理完成三个步骤:第一步,某犯罪类型案例的详细过程、犯罪分子的详细资料展示;第二步,该犯罪案例典型的犯罪心理教材资源的补充;第三步,制作出该犯罪案例的配套检测试题。学生可以通过完成“建立假设―搜集资料―分析资料―做出结论即验证假设”过程来学习研究犯罪心理学。

典型案例选编法是选择一些知名案件比如马加爵案件、药家鑫案件等知名案件,网络、广电媒体以及各种书报上对案件的整个过程报道都比较详尽,相关资料都非常多,相关专家分析得也非常透彻,对这种知名典型案例进行加工整理可以充实到我们的案例库中。因为越是典型的案例,揭示的犯罪心理规律就越是深刻,蕴涵的道理越是具有回味感,其普遍意义也就越大。也就是说,越典型的案例,越具有激发学生潜在兴趣的可能性,有利于学生进入角色体验与情景体验,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实践经验与理论知识的结合。

三、犯罪心理学案例库内容的选取以及加工整理的原则

(一)尊重事实,突出主题

为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引入案例教学,我们的案例库内容必须真实,不能杜撰虚构。我们收集选取的不管是普通案例还是典型案例,都必须有对犯罪情境的真实描述。因为只有发生于实际中的真实的犯罪过程,才真正会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把学生的所有思路引入犯罪案例情境中;而杜撰或者编造的案例,不光是严谨性、科学性方面会有欠缺,也会导致学生对案例教学的兴趣感和信任感不足。但是真实的案例,在收集过程中,往往很多信息收集不全,由于收集途径的特殊性以及案件的保密性导致收集存在很多的困难以及阻碍,因此,我们可以把收集到的普通案件进行必要的加工整理,但是不能按主观意图随意删改,让犯罪过程去迎合预定的主题,应该在真实案例的基础上围绕所遇到的犯罪心理的焦点问题,对有关情况作真实的描述,同时,丰富犯罪“故事”的前因、后果等,而且要注意的是不要轻易把自己的观点表露在案例的叙述过程中,使学生能够以案例当事人的角色创设情境,体验并分析整个案件的犯罪心理过程。

(二)案例要具有启发性

收集的案例在整理的过程中要注意加入一定的思考性问题,这些问题可以设计在整个案件发展过程中,可以显而不露,引而不发,让学生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自己去挖掘,问题的答案必须是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互相帮助、互相启发最终得到的,而非是单纯翻看课本就能得到的。从案例的内容上要能满足不同的教学需要,并与教学各环节相互衔接,因此应有“课堂讨论”和“课外思考”等不同案例。从案例的形式上要有“简单案例”和“复杂案例”。

(三)案例要具有目的性

犯罪心理学案例的收集要适应教学目的的要求,涉及多方面,比如现场方位、现场痕迹、物质痕迹及心理痕迹、尸体现象等,通过案例启发、调动学生从多个方面、多种角度对整个犯罪现场或者犯罪过程进行分析探讨,从而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案例的典型性

整理案例的过程中,要把同类性质的案件中比较典型的案件提炼出来,能反映同类案件的一般特性,比如说:诈骗案件中,李徐案非常典型,分析完一个案子能使学生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

(五)案例的即时性、更新性

现实生活中也不断发生着这种犯罪行为,我们在平时也要不断的及时更新案例,注意结合社会上的一些新的热点案例并适当淘汰老旧案例,在案例中尽量增加具有各种声像资料的案例,使我们的案例库不断完善并保持实时实事。

四、犯罪心理学案例库建立存在的困难

案例库的建设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而且需要后期不断的加入案例及更新案例,尤其是犯罪心理学案例库的建立,每一个案件都需要去监狱及公检法部门与服刑人员进行沟通交流,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教学组织、教学手段、教学方法上还必须有一定的改革和创新,这些都需要得到学校的理解和支持。为保证今后案例教学的持续开展,还应该有明确的制度保证,以促进老师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张保平.犯罪心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5.

心理学案例范文第2篇

主题式案例教学逐渐受到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青睐,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中的地位日益凸显。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中,教师要想用好主题式案例教学,必须把握好“五度”取向,即主题选定的适切度、案例选取的积极向度、问题设置的开放度、师生互动的倾心度和教学活动的效度,这样才能充分发挥主题式案例教学的作用,有效完成心理健康教育课的目标。

关键词: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主题式案例教学;“五度”取向

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成为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不同于高校中的其他公共课和专业课,因其研究对象的特殊性,使其具有更强的实践意义和应用价值。为了更好地落实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课程目标,主题式案例教学越来越受到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青睐。主题式案例教学,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要求,编写以某一主题贯穿课堂教学始终的案例并作为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和研讨,从而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建构意义的一种教学方法。[1]主题式案例教学所具有的情境性和形象性使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愈加的生活化和实用化,更容易被大学生所接受和认可。因此,主题式案例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中的地位日益凸显。然而要想充分发挥主题式案例教学的作用,必须把握其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中的“五度”取向。

一、主题选定的适切度

(一)正视存在的问题,走出主题选定的误区

主题式案例教学的首要任务是选定主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中,关于主题的选定一直存在着来自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自上而下的“自命题”式的误区。有些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按照自己的主观臆想来选定主题,有些教师高举“经验丰富”的大旗,全靠自己的所谓“主观经验”来选定心理健康教育课的主题,甚至还有教师完全以自己的专长和兴趣点来确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主题,完全忽视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心理发展的实际需求。可想而知,通过这些完全来自教师的“自命题式”的主题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活动,无法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应然目标。

(二)宏观上定方向,微观上选主题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中,主题式案例教学要真正走出“自命题”式的误区,主题选定需要把握好适切度,即主题的选定既要适合大学生的实际心理发展特点,又要切实满足大学生的现实心理需求。教师要真正做到主题的适切,可以通过心理普查、问卷调查、访谈等形式了解大学生的实际心理需求。众所周知,大学生在不同的年级有不同的发展任务,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也会遇到不同的问题,而问题本身就意味着一种选择。有选择就可能会有迷茫和困惑,如大一学生的心理适应问题,大三或大四学生的择业心理问题,且不管是适应问题还是择业问题,都只是宏观层面上的。如果心理健康教育课中主题的选定只从宏观上泛泛而谈,不关注不同群体学生的微观需求,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就无法扎根到细处,落到实处,其结果最终导致心理健康教育课处在“高高在上”的位置和被“束之高阁”的境地。需要指出的是,这里的微观指的是主题选定的内容上,而不是数量上,更不是大学生群体的人数上的。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既要在宏观上定准方向,更要在微观上选好主题。

二、案例选取的积极向度

(一)积极:案例选取的应然取向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协调发展。然而,纵观当前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堂,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在主题式案例教学中选取案例的关键词往往是“问题大学生”“心理问题”“心理疾病”等消极词汇,甚至有教师在呈现教学案例时的引导语也已经高度模式化,脱口而出的就是“来看这样一个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很多教师已经将心理健康教育课上成了“心理问题呈现课”或“心理疾病诊断课”,也难怪有大学生抱怨“上完心理健康教育课感觉整个人都不好了”。如果学生每次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上都被“问题”“障碍”“疾病”等消极词汇所包围和浸润,其课堂教学效果可想而知,这样的“消极”取向的课堂教学显然是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目标背道而驰的。当代积极心理学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课程目标的实现提供了更广阔的视角,积极心理学矛头直指传统的“消极心理学”,主张研究人类积极的品质,充分挖掘人固有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发展,使人类走向幸福。[2](P2)为了更好地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课程目标,“积极”应为成为案例选取的主导词汇。

(二)积极案例:引领学生的积极发展

《教育部、卫生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要不断丰富心理健康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通过案例教学、体验活动、行为训练等形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积极心理学认为,每个人都有积极发展的无限潜力。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也应充分认识到大学生群体所具有的积极特质,在课堂教学中坚持案例选取的积极向度。教师坚持案例选取的积极向度,就是要在课堂上增强学生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积极的人格,营造促进学生积极发展的氛围和环境,充分调动学生自身积极主动发展的无限潜力。当然,坚持案例选取的积极向度并不意味着在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上就要完全抛弃对心理问题的阐释。大学生作为发展的主体依然很有必要了解个体发展中可能会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和困惑,只是问题和困惑不应再成为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上的主旋律。如果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上真得了解到自己可能存在某方面的心理问题的话,可以向校内或校外的专业心理咨询与辅导机构寻求帮助。

三、问题设置的开放度

在主题式案例教学中,随案例呈现的是教师设置的一系列问题。在主题式案例教学中,如果说科学选编案例是前提,那么恰当科学地设计问题就成了重中之重,是主题式案例教学的关键环节,不可或缺、不容忽视。[3]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要实现问题与主题式案例的无缝衔接和有效搭配,问题设置应当具有一定的开放度,使问题能真正的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参与。用问题引导学生走进案例,用问题启迪学生思考案例,通过问题的解决来实现对教学案例的总结和升华。

(一)通过开放的问题体现对学生的有效引导

问题设置的开放度影响到学生课堂的参与度。同一个案例,如果从不同角度分析,可能会带给人截然不同的信息。因此,在案例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开放的问题引导学生沿着教师预设的心理通道走进案例,帮助学生实现对案例的深入解读,完成对案例的剖析,领悟案例呈现的意义。如,在“情绪的调控”主题中,笔者曾设置过这样一个案例,案例的大意是一位女大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产生诸多复杂的情绪和压力,面对自身产生的各种不良情绪,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不断实现对自身情绪的调节与控制,凭借不屈的意志,最终实现自己的理想,考入高一级学府继续深造,在个人发展上由量变达到了一个新的质变。针对这一案例,可以有不同的解读,就其涉及到的心理活动来说,既有情绪也有意志。人的情绪和意志本身就具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很有必要设置相应的问题来有效引导学生围绕主题对案例进行解读。当然,问题也必须具有开放性才能真正达到引发学生思考,启发学生思维的目的。比如,针对这一案例,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案例中的学生都有哪些不同的情绪表现?为什么会有这些情绪出现?”“案例中的学生使用了哪些方法来调控自己的情绪?谈谈你对这些情绪调控方法的认识。”“你还能想到哪些情绪调控的方法?”

(二)通过开放的问题实现对案例的高效使用

在分析案例的基础上,为了使教学案例的作用最大化和最优化,教师可以通过开放性问题的设置让学生结合自身实际对案例进行分析和总结,在弄懂案例所阐释的显性价值的基础上,探究教学案例内在的隐性价值,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实现对案例的高效使用。同时,开放的问题也为学生课堂上的小组学习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为学生的合作探究提供了更好的现实条件。学生以教学案例为依托,以开放性问题为引导,通过组内合作、组间交流,真正振荡心灵的共鸣,激发自身内在积极发展的动力,获得自主发展的力量。

四、师生互动的倾心度

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是心与心的碰撞、心与心的交流,课堂上师生之间互动的倾心度是影响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倾心意味着用心,代表着真心。教师与学生只有在课堂上倾心互动,教师倾心去聆听,学生倾心去表达,才能实现心理健康教育课的预期目标。

(一)教师倾心去聆听

聆听是一门技术,倾心聆听则是一门艺术。在主题式案例教学中,当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走进案例去感悟、走出案例来阐述时,教师要学会倾心聆听,用心聆听学生的体会,真心聆听学生的心语。教师通过倾心聆听,鼓励学生去探究,引导学生去表达;教师通过倾心聆听,更深入地走进学生,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教师通过倾心聆听,有效地反馈教学效果,不断地反思课堂、醒悟教学,实现教学相长。教师的倾心聆听不仅体现了对“人”尊重的价值取向,更是一种实践策略。只有通过倾听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才能知晓他们心底的真实呼声。[4]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只有倾心去聆听,也才能对学生产生相应的“同理心”,才能够站在学生角度去看待他们的困扰,体会他们的喜悦和悲伤,倾听他们内心真实的声音,准确敏锐地深入他们的内心世界,理解和反映他们的情感状态。[5]

(二)学生倾心来参与

理想的师生互动,不仅要有教师的积极主动,更需要有学生的倾心参与。学生的倾心参与是指学生能够用心地走进课堂,真心地融入师生互动中,用心参与、真心表达。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上,学生的倾心参与将有力地推动师生互动的顺利进行,从而影响到教学效果。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更为突出,心理健康教育课是为学生的心理积极健康发展而开设的,离开了学生,尤其是离开了学生的倾心参与,那心理健康教育课也将成为摆设,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价值。

五、教学活动的效度

教学活动的效度即教学活动的有效性,也就是教学活动效果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的要求。教学活动的效度是衡量主题式案例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是评价课程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教学活动的效度也应该成为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上的价值追求。

(一)丰富学生体验是提高活动效度的关键

当前,主题式案例教学之花已在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上悄然绽放,但不同的教师对其运用和掌握的水平却参差不齐,教师对主题式案例教学的使用情况如何,关键看教学活动的效度。心理健康教育课的特殊性决定了其课堂教学主要通过师生之间及生生之间的互动活动来进行。教学活动的效度影响到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效果,教师在充分准备专题相关知识的基础上,更多采取参与式的教学,授课的风格也尽量幽默、轻松,避免简单枯燥的讲授,让学生通过更多的实际体验进行学习。[6]

(二)提升教师水平是增强活动效度的根本

教师的教学水平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中明确指出“高校应建设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相对稳定、素质较高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队伍。高校应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纳入学校整体教师队伍建设工作中,加强选拔、配备、培养和管理。”为响应政策号召,学校首先应该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从教资格审核,严把入口关,同时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职后专业培训,并为教师职后专业培训配备专项经费,做到专款专用。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通过职后培训不断学习最先进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更新自身专业知识,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素养,从而提高在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上的教学胜任力。

作者:王福臣 单位:淄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团委

参考文献:

[1]张春燕.主题式案例教学在思想品德课中的运用[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3,(10).

[2]任俊.积极心理学[M].上海:上海出版社,2006.

[3]严卫林.思想品德课主题式案例教学问题设计思路[J].教学与管理,2015,(9).

[4]薛春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特点及其反思[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4).

心理学案例范文第3篇

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roblem-basedlearning,PBL)是目前我国医学教育改革的热点,这种新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习精神和实践能力,不仅强调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注重对知识的选择、转化和创造性使用,已逐渐成为我国高等医学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在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教育都有应用报告,但应用于医学人文学科的研究报告不多,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在医学心理学应用效果如何值得研究。

一、对象与方法

医学心理学主要包括基本理论和应用两大部分,我们将去年开设的医学心理学课程影像医学专业二年级学生(99人)作为实验组,法学专业二年级学生(38人)作为对照组,用观察法、访谈法和调查法进行综合评价。问题遵循难易适中、具有现实性的原则,案例选自临床医学同学实习所见的真实病例,课前下发案例,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讨论,然后小组代表汇报,教师小结。评价分为对本教学改革方法的态度和学习成绩两方面进行,自编态度问卷从教学方式、教学效果、教学安排和其他四个维度调查学生对病例讨论形式教学效果的评价,在医学心理学课程结束时对学生进行无记名调查。学习成绩用课程结束考试题目中的案例分析题成绩作为参考指标。

二、结果和分析

1.对教学方式的态度。调查显示72.8%的学生认为病例讨论式的教学方法能够培养自学能力,69.6%。的学生认为在学习的主动性、与人协作的精神、表达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都得到了提高。60.5%的学生对病例讨论式教学很满意,在参与的行为上76.3%的学生认为自己能够主动地投入讨论教学;超过60%的学生认为讨论过程中,小组成员之间的人际关系会影响到学生之间的协作。63.2%的学生更趋向赞成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行分组讨论的教学方式,58.7%的学生希望能在今后的教学中应用讨论式教学方法。调查显示。的学生认为用于讨论教学的病例的难度适中,说明所选取的来自大五同学临床实习的案例是合适的,大多数学生认为在现在的教学中,应用PBL教学的次数太少,希望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继续推广应用讨论式的教学方法。在讨论式的教学方式中,教师的作用不可忽视,64.5%的学生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导以及对学生及其小组的评价,促进了小组内部和小组间的学习交流和竞争,学习效果有了很大的提高。

2.考试分析。案例讨论题是最能体现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综合能力的题型,特别是对于没有经历过临床实习的同学。以往学生在考试中,失分最多的是案例分析题,为了客观了解医学心理学案例讨论式教学的学习效果,我们将主观题中满分为15分的讨论题作为评价参考。

三、讨论

1.学生的态度。医学教育的改革寻求一条能在基础医学学习阶段结合临床教学,训练学生从问题出发,从具体病例入手,使学生掌握分析、综合和推理的临床思维方式的改革之路。“以问题为基础学习”(PBD将具体案例进行讨论式教学,能较好的帮助同学建立临床思维。医学心理学由于课程内容概念条理较多,容易让同学们感到沉闷,厌倦,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PBL教学方法打破了这种常规的教学模式,提倡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指导。在这个过程中,医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应用于病例讨论解决问题的情境时,主动在所学的课程中建立联系和衔接,发生了知识的转化、巩固和迁移,然后进行分析、判断、综合、预测和逻辑推理的思维操作,寻找出病例与临床知识的因果联系,克服了以往学生学不能以致用的问题,使学生能够把所学的知识和实践更好地结合,自主地运用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和才智去分析和解决现实的临床问题,有助于学习者获得熟练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技能。调查显示,与传统的讲授法教学相比,在病例讨论的教学中,学生对于改革的医学心理学教学的态度是比较积极的。他们喜欢独立学习,渴望早期接触临床,解决临床问题。课堂上学生分组进行病例讨论时积极参与,认真思考,气氛热烈、活跃,发言踊跃。通过与同学们进行访谈,学生反映非常喜欢讨论这种方式教学,对于在课堂上涉及的临床问题充满兴趣,激发了他们探究自主学习的能力。调查还显示采用分组讨论的方式,可以增强学生团结互助的能力,学生在PBL教学过程中可以互助提示,相互启发,协助成员解决问题。本次调查显示大多数学生对PBL教学应用于医学教学是比较满意的和支持的。PBL教学培养并强化了学生的各种能力,如自主学习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能力等。本研究显示学生对PBL教学的效果满意度和PBL教学实行后对自我的评价比较高,说明学生普遍接受并认同这种教学方法。学生容易对新鲜的事物产生兴趣,这种教学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提高其对课堂教学的兴趣,而且深化并整合了学生所学的各科医学知识,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此外,在愉快自主的教学氛围中学生通过和组员、教师的交流,学会相互协作,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并得到创造性的锻炼,思维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学生在讨论时、教师的评价中更容易发现自己的不足,从而学会更全面科学地从多角度去分析问题,提出更多更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案,有助于自我效能的发挥。

2.教师的引导。教育心理学认为,课堂中教师的态度、是否能与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是否能鼓励学生自主的思考问题、提出和回答问题,能否在讨论中对学生观点进行即使的反馈和纠正,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获得成功感和能否引导学生根据问题在所学的课程中发生联系等都会影响到教学的效果。PBL教学过程中,是教师引导学生对所给出的病例进行讨论,教师的言行举止和人格特征都会影响PBL教学的实施。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同学对教师的评价较好,认为教师在整个讨论过程中能够积极引导,及时解答,帮助他们将后期临床知识引入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融会贯通了所学知识,在基础与临床间架起了桥梁。说明教师在案例讨论式的教学改革中作用是恰当的。我们在讨论教学中感到教师在三个方面需要注意,一是教师对课堂的组织控制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因为实施PBL式教学,教师必须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能够在教学中创造自主性的课堂,同时也要有较高的组织能力,例如运用于PBL教学的病例选择要谨慎,难度要适中,内容要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要结合所教学科的特点,创造自主支持的气氛,以学生为中心,理解并尊重学生的观点,并鼓励学生积极进取和自由地发表观点。二是教师个人的知识背景,人格特征也是影响教学改革的重要因素,可以影响讨论时的良好沟通,三是教师在PBL教学过程中对时间的控制方面也要加强。

心理学案例范文第4篇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心理咨询课应用

[作者简介]沈健(1963-),男,浙江杭州人,北华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党委书记、心理健康与咨询中心主任,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教育。(吉林吉林132013)

[课题项目]本文系吉林省教育厅2005年度科研项目“心理咨询案例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12-0161-02

心理咨询课是心理学专业重要的技能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为适应心理咨询课的学科特点,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思维,应该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和单纯讲授的教学手段,采用促进学生思考的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就成为学生获得咨询经验的重要途径。本文主要针对案例教学法的含义及特点,探讨了心理咨询课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的价值,分析了心理咨询课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的过程以及应注意的问题,希望能够抛砖引玉,引起更多同行者的思考。

一、案例教学法的含义及特点

案例教学法是以情景学习、认知弹性论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凭借具有多元表征的潜在价值的“案例”引导学习者进入探索和反思的学习过程。在一定意义上它是与讲授法相对的。案例教学法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是指哈佛式的案例教学,即老师用一个事先写好的案例,组织、引导学生讨论,从中学习理论和知识。广义则包含各种互动式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主要特点可以概括为:不重对错,重在分析与决策能力;不重经验,重在知识框架的应用;不重传授,重在教师与学生互动。实际上,在案例教学中,教授不是咨询师,不是要告诉学员要怎么做,而是要训练学员分析问题的思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案例教学与传统课堂教学有区别,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七个方面:(1)教学目标。前者注重培养能力,后者重点传授知识。(2)教学载体。前者案例,后者课本。(3)教学方式。前者活动式,后者讲授式。(4)沟通渠道。前者是多向互动,后者是单向传递。(5)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前者高,后者低。(6)学习知识的方式。前者主要学习直接知识,后者主要学习间接知识。(7)教学效果。前者能力培养较好,系统知识学习较差;后者则相反。案例教学法与传统课堂教学法相比,主要的优点在于:(1)直观性。案例来自鲜活的现实生活,形象直观地诠释教材中的理论。(2)典型性。所选择的案例一般具有突出的代表性,对教材内容有较强的说服力。(3)系统性。选择一个典型的案例,能够把教材内容融会贯通,促进理论知识系统化。

二、案例教学法在心理咨询课教学中应用的意义

1.丰富学生的咨询经验。丰富学生的实践知识是案例教学法的共同特点。学生们通过对案例的讨论与分析,可以获得丰富的咨询经验。在运用案例教学法的过程中,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能为学生提供操作的原型,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案例中用到的咨询方法和理论。在心理咨询课的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时,常将角色扮演与案例讨论相结合。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能获得咨询技能的训练,也能获得与特定的咨询情景相关的情感体验。在心理咨询师培训过程中应用的案例督导法,其实就是一种案例教学法。案例督导法与课堂中应用的案例教学法的方式和培训的宗旨基本相同,唯一不同在于督导法中运用的案例由被督导者实际操作,案例教学中所使用的案例主要是讨论的间接案例。

2.拓展学生咨询思路,形成咨询风格。近年来,不同心理咨询门派之间整合的趋势在整个心理咨询界日趋明显。目前,多数心理咨询师在咨询时使用的方法理论是不同心理学流派的折中或整合,不同心理咨询师的咨询风格也比较灵活。心理咨询是一门艺术,从不同的角度都可能深入来访者的内心世界,推动来访者发生建设性的变化。心理学专业的学生在学习心理咨询方法和理论的过程中需要结合特定的案例才能真正把握其实质。在运用案例的过程中能为学生提供鲜活的例证,学生们通过对案例的深刻剖析能够更好地理解心理咨询的理论和各流派的基本观点及咨询的角度。通过引导学生集思广挖掘案例的不同解决方法和途径,能够训练学生的专业思维能力,形成灵活的咨询风格,理解心理咨询的艺术性。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也要求教师在学生讨论案例过程中坚持引导为主的原则,激发学生形成独特的咨询风格。

3.引导学生成长。自我成长是心理咨询师培训必不可少的环节,没有经历自我成长的人很难在咨询时取得良好的效果。心理咨询课中运用的案例教学法的重要作用之一是通过引导学生对案例的分析和挖掘来激发他们对自己的深入了解和对自身的不足做出评估。学生对案例进行讨论时所持有的观点和分析角度往往会折射出他们个人的生活经历与特殊体验,也可能会涉及心灵深处的情节与冲突等。这些不同所反映出来的对案例的不同关注点和不同理解方式是心理咨询师在成长过程中需要去认识与处理的,这就为我们引导学生了解自己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分析进行专业的引导更能促进学生发现自我。案例教学法在心理咨询课中与一般课程中具有不同的内涵,除了通过案例分析促进学生专业理论和技能的掌握以外,更为重要的是帮助学生个人成长,为将来从事心理咨询奠定个性素质基础。由于我国心理咨询职业还未成熟尚处于初创阶段,从事心理咨询教学的师资还不充足,而且部分学校从事心理咨询课教学的教师缺乏临床咨询经验,造成了在心理咨询教学中一直存在重理论轻临床的倾向。所以,在心理咨询课的教学过程中结合案例教学更为重要。以案例督导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引导,提高学生对自我的觉知程度,以案例为载体激发学生个人咨询特色。

三、心理咨询课中案例教学法的组织与实施

案例教学法在心理咨询课教学中组织与实施主要包括三个过程:精选教学案例、组织案例讨论和对学生的案例分析进行总结拓展。

1.精选教学案例是案例教学法的核心。教师应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精心收集有关资料,选择和编写富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案例,事先做好充分的教学准备。案例教学的准备工作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理论准备。教师指导学生搜集案例相关资料等工作。(2)案例材料的准备。教师主要是提供案例线索、部分学生无法获得的文献资料;学生则要在教师的指导下阅读教材和参考文献、搜集与案例相关的背景材料,甚至包括教师指导下的实践调查材料等。(3)问题准备。教师应就案例内容提出需要讨论的基本问题,学生则是通过材料的准备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补充、具体化或进一步提问。在心理咨询课教学过程中,教师选择案例是应注意两个问题:一是案例要尽量多地蕴涵心理咨询的理论知识,使学生能够通过案例理解和运用相关的咨询理论。二是案例中应包含复杂、模糊、存在争议或有待解决的问题。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在问题的发现和解决过程中建构知识、积极思考。

2.组织案例讨论。组织学生对案例进行充分讨论和剖析是案例教学法的关键。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案例讨论时应该做到两个方面:一是注重对学生的引导。学生是讨论的主体,教师只是引导者,引导学生探讨案例中复杂的、有争议的和潜在的问题。例如,针对不同学派心理咨询技术的教学,可以采用有代表性的案例,组织学生展开讨论,用不同技术解决同一个问题,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二是对学生的行为表现要多加以肯定和鼓励。案例教学法侧重学习的过程,而且案例比较模糊、复杂,所以学生的讨论往往存在不确定性。在学生讨论时教师要对学生的不同角度的分析表示尊重和肯定,必要时给予鼓励。

3.总结拓展案例教学法中,教师要对学生的分析、讨论进行总结、评价和拓展。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指出学生分析过程中的成绩和不足,进行补充与提高方面的总结。让学生看到自己学习上的进步和以后需要进一步学习的方向,唤醒其自我意识。

四、心理咨询课运用案例教学法时应注意的问题

1.尽量采用教师做过的案例。在心理咨询课中,教师运用的案例一般源自教师个人接触过的案例或公开出版的案例。这两类案例特点不同,公开出版的案例结构性较强,更具代表性,教师在案例的讲述中更好把握。教师自己咨询过的案例,虽然其结构性可能并不完整,但拥有更强的讨论价值。案例教学是引导学生了解真实咨询进程的一个窗口,而教师咨询过的案例结构性不完整却能给学生提供了一个现实的学习机会。在学生讨论、分析案例的过程中,教师自身也是一个学习者,教学相长。同时,教学过程中会涉及案例中的细节,例如,来访者主述时的情绪、表情、言语、动作等内容。这些细节描述不一定是诊断涉及的最关键的因素,但对于训练学生的观察力,指导他们从细节中甄别出有效的信息却是非常重要的。学生在心理咨询课上讨论的案例应当具备一定的真实性,最好是教师本人曾经咨询过的案例。如果教学中所选案例并非教师自己熟悉的案例,教师对细节没有清晰的认识,会阻碍学生领会咨询技能的运用。

2.与角色扮演相结合。心理咨询课程中的案例教学目标是帮助学生学会处理案例的策略,帮助学生了解自己在处理案例时的个人特点。这些技能的掌握对其日后从事心理咨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问题是教学中用到的案例并不是学生自己经历过或接触过的,为弥补这一缺陷,为了学生能够深刻体会到心理咨询的艺术性,在案例教学实施的过程中可以与角色扮演相结合。通过角色扮演也能将学生的个人问题和不足引发出来,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发现问题,促进其自我成长,这也是心理咨询课程中应用案例教学法与其他课程中应用案例教学法的重要的区别之一。同时,在教学时要注意团队和氛围的建设。

3.无条件接纳的态度。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是扮演一个简单的评判者而应该是推动者和引导者。对于学生在案例分析和讨论中的角度、方式、思想应持开放的全面接受的态度。教师无条件接纳的态度,能使学生增强信心,思维更加灵活。

4.避免过多涉及学生的个人问题。在学生讨论、分析案例的过程中,每个人持有的关注点是不同的,例如,对涉及情感关系的案例讨论,有的学生可能同情患者,有的学生则会羞于讨论该案例。学生在对案例的分析思考过程中,可能会涉及其自身尚未完全处理好的问题。如果学生在同学面前过度表露自己的内心体验,可能会体验到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甚至心理伤害。所以,学生在案例讨论、分析的过程中,尽管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提高他们的自我认识,促进其个人成长,但需要教师把握好尺度,涉及学生个人问题时不能过于深入。要尽可能避免由于过于深挖学生的个人问题而给学生日后的生活造成负面影响。在心理咨询课程中从促进学生成长的角度出发可以触及学生的个人问题,但应当适度,避免学生过于暴露其个人隐私,对其成长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参考文献]

[1]蔺桂瑞.心理咨询员的个人成长[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2(21).

[2]袁萍.教育学教学中“案例教学法”的尝试[J].常熟高专学报,2002(6).

心理学案例范文第5篇

【关键词】新闻写作 案例教学 缄默知识

新闻写作教学的传统方法一般是首先介绍新闻写作知识与原理,然后举出典型新闻作品进行分析来验证知识与原理的正确性,通过这样一种教学模式向学生展示新闻写作的思维规律和表达规律,从而提高学生新闻写作实践能力。然而多年来的教学实践证明,在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虽然掌握了大量的新闻写作知识,但有时连基本的新闻稿件也写不了,甚至出现即使纠正还是一错再错的现象。

1958年英国著名思想家、化学家迈克尔·波兰尼从哲学领域的角度首次提出了关于“缄默知识”的理论,有效的解释了对于上述有关新闻写作教学方法所导致的教学效果。波兰尼认为:“人类有两种知识。通常所说的知识是用书面文字或地图、数学公式来表述的,这只是知识的一种形式。还有一种知识是不能系统表述的,例如我们有关自己行为的某种知识。如果我们将前一种知识称为显性知识,那么后一种知识就可以称为缄默知识。”①

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缄默知识是人们职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在个人的不断实践中才能得以形成、开发应用和检验修正。新闻写作能力的提高需要拥有大量的缄默知识,也需要应用与检验已有的缄默知识。将案例教学引入新闻写作课堂,能促进教学与实践的结合,帮助学生习得并应用与检验修正新闻写作缄默知识,提高新闻写作水平。

一、新闻写作案例教学促进学生习得缄默知识

正规的教育渠道很难将缄默知识传递开去,要么通过实践中的个体在摸索顿悟中获得,要么通过同行之间的相互交流切磋来获得。换言之,一个人要获得真正的职业能力,就必须在实训过程中形成连自己也不清楚的缄默知识。波兰尼认为实训的最佳方式是“学徒制”。就新闻写作教学而言,案例教学这种近似于“学徒制”的教学方式是学生习得缄默知识的最佳教学方式。

案例教学来自“知识来源于生活实践”这一经验主义哲学和“能力培养比单纯的知识传承更重要”的实效主义理论,其认知前提在于“智慧无法告知”,与缄默知识的理论一脉相承。“案例教学的方法就是教师以教学案例为基础,在课堂中帮助学习者达到特定学习目的的一整套教学方法及技巧。在现实生活中,一些复杂问题的解决方法既不能在教科书中找到,也不可能获得人人都赞同的‘正确答案’。案例方法为学习者设想了这样的一个世界,即通常在时间很短、信息不充分的条件下,需要靠批判性思维技巧和能力来提出有说服力的论点。”②新闻写作案例教学方法就是通过对一个真实具体的新闻情景的描述,引导学生对这一新闻情境进行讨论、分析,判断,让学生参与到案例情境中,并据此进行正确的新闻写作思维和写作表达的一种教学方法。

新闻写作需要具备新闻敏感、新闻思维、新闻写作技巧等大量的缄默知识,在具体的写作实践活动中表现为对某种特定的新闻事实的一种新闻直觉或把握。这些新闻写作缄默知识的获得只有与一定特殊的问题或任务情景联系在一起才能获得与形成。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因此新闻写作的教学案例强调具体情境下发生的真实、典型的新闻事件。“具体情境”指的是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和条件等背景信息;“典型事件”指的是在“具体情境”下发生的最具有代表性的、最能反映事物本质的有新闻价值的事件。因此新闻写作案例正是给学生提供了某种特定的问题和任务情景。

2007 年,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在John S. and James L. Knight 基金会的赞助下开始实施案例教学计划时指出其意义:“案例教学加强学生的分析能力、决策能力和领导能力,学生将有机会检验自己在采编、伦理、传媒经营管理方面的知识深度与广度。”③他们把自己的案例称之为 “强制抉择型案例”,这些案例都收尾在一个抉择点上,即当案例的当事人面临关键抉择的时候,案例的相关叙述就终止了,学生将通过90 分钟的课堂讨论,来寻找可行的选择,并提出行动的建议。

新闻写作案例教学强调学生“做中学”,由学生自己动手、思考、发现新闻价值,并予以表达。新闻写作案例教学虽然不是让学生进行一种典型的亲验型学习,但可以说是一种准亲验型学习。新闻写作案例教学过程几乎就是学生的新闻实习过程,之所以强调案例的真实性与典型性,是为了让教学与社会生活融为一体,通过写作案例提供的背景和情境使学生体验真实的社会生活。学生借助于对案例的思考、分析与判断,通过“做的过程”来达到新闻写作智慧的内在化,在实践中建构自己的经验世界,习得新闻写作所必需的技能等缄默知识。

二、新闻写作案例教学激活学生开发应用缄默知识

知识的产生,不完全是一种客观和更改的过程,其中包括了大量个体缄默知识的参与,无论个体是否意识到它的存在,它总是以其特有的方式发挥着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已有的缄默知识是一种重要的课程教学资源,学生是带着他的人生经历中所获得的各种各样的缄默知识来到课堂上的。学生进入课程的缄默知识有四个特性:其一是存在的隐蔽性;其二是价值的内生性;其三是功能的正负两重性;其四是情境的依赖性。尽管学生的缄默知识是不完善、不清晰的,但它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如果与某种情景的“再现”或“类比”连接起来的话,其缄默知识就容易被开发与应用。

新闻写作案例是在具体情境下发生的真实典型新闻事件,有具体性的背景信息与主体信息,而主体信息的典型性可以给学生带来若干方面思考。一个好的新闻写作案例有三个特征:第一是包括一个或多个疑难问题的典型事件;第二是一个真实且相对完整的故事;第三是对一个含有故事的典型事件的情景呈现。在新闻写作案例教学过程中,通过情景呈现,学生要判断案例的新闻价值、选择最佳写作角度、提炼深刻的写作主题、最佳的写作体裁以及写作结构等等。新闻写作教学案例为学生设置的特定情景,会与学生在最初习得的某种缄默知识时的情境具有相似性和契合性,此时处于“缄默”状态的知识就很容易被激活,并得到合理的开发与应用,从而燃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兴趣。

在新闻写作案例教学中,学生基于不同的生活背景而形成的极具差异性和个人化的缄默知识为独创性的新闻写作提供了潜在资源。对于给定的写作案例,学生会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审美情趣、喜好厌恶来进行分析与处理。

三、新闻写作案例教学帮助学生批判修正缄默知识

显性知识是人们通过明确的定义、判断、推理等理性过程获得的,因此也能够通过这些理性过程而对其加以反思和批判。缄默知识是人们通过身体感官或直觉而获得的,又是不可言传的,而系统的批判形式只能被应用于言述的种种形式,因此缄默知识不能通过理性过程加以批判和反思。换言之,缄默知识自身是不可能具有批判与反思精神的。

所有的认识都包含有身处显性知识背后的缄默的认识模式,其中隐藏着一些没有表达出来、有时是不可表达的假设与信念,但又发挥着重要作用,人们总是借助缄默的认识模式来加工各种信息,而相比缄默的具体知识而言,对个体的认识与实践更易产生全面、深刻的影响。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在新闻写作学习过程中,有些学生总会在一些相同的问题上犯同样的错误、总是得不到纠正的原因。与显性的新闻写作知识、原理、技能相比,这种缄默的认识模式与学生的写作行为具有更大的亲和性。比如,新闻写作一个最基本的原则和方法就是“用事实说话”,少议论抒情,可当学生写某某活动,某某场面,某某人物之时总会时不时抒发几句感慨,在稿件中时不时的穿插一些议论,这些新闻写作中的错误就与学生在长期的写作叙述性文章的缄默认识模式有关。再比如大多消息要求采用倒金字塔结构,按事实材料重要性递减原则来安排层次,可有些学生总是习惯于按事实发生的前后程序罗列,依照叙述性文章的写法依次写来。正如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斯腾伯格所言:“缄默知识既能成为一种提高行为效率的资源,也能成为导致行为效率低下甚至是失败的根源。缄默知识的功效取决于人们对它们的接受及有效利用。”④

新闻写作案例教学理念可被看成是一种证伪主义哲学理念,通过富于挑战性的“五步思维法”可对不正确的缄默知识予以纠正:(1)发现新闻写作中的疑难问题;(2)给这些问题定位并定义;(3)提出可能的解决方案;(4)通过推理发展这一假设方案;(5)通过进一步的观察和实验来检验这一假设,从而得出信或不信的结论。从“五步思维法”可以看出新闻写作案例教学过程就是一个经验改造的过程,是学生纠正错误的缄默知识的过程。

新闻写作案例教学能帮助学生检验、批判,反思自己拥有的缄默知识。“案例方法是一种非常好的实用培训方法,它的主要优点是团队学习、分享经验和解决问题。”⑤新闻写作案例教学包含大量的对话与交流。学生的自我对话是一种内在的思维活动,是“现在的我”与“过去的我”的对话,能促使学生把注意力聚焦于过去微弱的写作缄默知识资源上,是自我对过去的各种写作经验的反思。学生之间的对话是学生挖掘自我写作缄默知识资源并加以表达,实现个人知识向公共知识的转化,并在团队学习中检验这种缄默知识的正确与否。师生之间的对话主要是通过提问、反馈、点评、示范等显性化手段来检验修正学生错误的写作缄默知识。新闻写作案例教学通过各种交流对话不仅可以加强学生对新闻写作缄默认识的领会与理解,而且可以帮助学生重构已有的写作经验,培养学生正确运用新闻写作缄默知识的能力。

【本文系长沙理工大学校级教改项目“《新闻写作》课程案例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研究成果;编号:JG1155】

参考文献

①石中英,《波兰尼的知识理论及其教育意义》,《华东师大学报》,2001(2)

②小劳伦斯·E·列恩:《公共管理案例教学指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③蔡雯,《论新闻传播的案例教学》,《国际新闻界》,2008(2)

④吴晓义,《国外缄默知识研究述评》,《外国教育研究》,2005(9)

⑤郭晓来,《什么是案例教学》,《学习时报》,20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