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没有了你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我们曾经说过要好好的,坚持到最后
还记得
我们曾经说过要一起去我们没有去过的地方,放飞属于我们的自由.
还记得
我们曾经说过你要带着我,哪怕只剩下你我
还记得
我们曾经说过你会保护我,不丢下我
还记得
我们曾经说过以后只属于我们的林林种种
亲爱的......
这条路一起走过再多的困难又算些什么
这条路一起走过再多的挫折又算些什么
亲爱的......
我是那么那么地爱着你。
这是我写给安妮情书里最经典的一句话。我认识安妮九年,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一直是一个班。安妮长得玲珑剔透,用老枪的话说有一种摧枯拉朽的力量。初一时,隔壁班的好几个男生给安妮写情书,结果全被安妮丢到了垃圾筒里。老枪是我最好的朋友,我喜欢安妮的事情也只有老枪一个人知道。老枪说凭我和安妮九年的交情,情书应该不会被她扔掉。在老枪的大力支持下,我写了平生第一封情书。其中,便用了这句“我是那么那么地爱着你。”老枪说当初那些男生的情书之所以被扔掉,是因为他们写的不够深刻。
老枪把我的情书放到了安妮的书包里。然后,告诉安妮说她的书包里有只小狗。安妮不信,打开书包一下子看到了那封信。然后,我低着头,假装看书。好久,我没听见安妮撕信的声音。我用眼睛偷偷瞄了瞄安妮。安妮低着头,脸颊绯红,真是倾国倾城!安妮整整书包,若无其事地做作业。我看了看老枪,老枪跟我做了个鬼脸。
拍毕业照时,我们一大堆人站在学校中间,老枪站在我的身旁。大家都被高考压得没有一点笑容。摄影师让我们喊“茄子”,结果老枪大声喊了声“骡子”,然后,全班笑得不成样子,画面就在那一瞬间定格。毕业照洗出来,我看见上面的安妮玉唇轻启,嫣然淡雅。我把毕业照上安妮的照片剪下来,放在钱包里。
这是十六岁的记忆。
二
十月的城市开始转凉。晚秋的风,轻轻一吹,便凉入骨髓。老枪骑着车子从城市的北边到城市的南边看我。我当时惊呆了。老枪穿了个很薄的外套,抽着鼻子,脸冻得通红。看着我说,千万别感动啊!
我鼻子一酸,抱着老枪,没有说话。高中毕业以后,很多人都说着不忘不忘,一转身便全都没影了。后来,老枪和我考到同一个城市,只不过一个在南,一个在北。
老枪说这个城市整天刮风,吹得人心里慌慌的。我和老枪沿着操场边走边说。老枪说很怀念以前的日子。最后,老枪问我是不是还想着安妮。
我轻轻一笑,望着远处,记忆无敌。
高考后,便没有见过安妮,只听说她去了广州。我和老枪问了很多人,都没有得到安妮的消息。老枪说,有些人只在你生命里一闪而过。话虽在理,可我知道,有些东西可以慢慢忘掉,有些却不能。
三
老枪说忘记一个人的最好方法就是喜欢另一个人。在我试着忘记安妮的时候,阿若对我说她喜欢我。阿若是美术系的女生,聪明心细。画笔轻挥,一幅好画便在宣纸上缓缓展开。我想她的爱情也应该这样―――要不,好得如同一幅绝世的画;要不,就是扔在垃圾桶里的一团废纸。我很宠着阿若,我把这些年对安妮压抑的爱全部给了阿若。阿若说这辈子遇见我,是她莫大的幸福。
只是旧情难忘。夜阑人静,安妮的一切萦绕不断。钱包里放的照片仍然是毕业照上剪下来的安妮。我想阿若是我的右心房,安妮是我的左心房。每每想起往事,左心房连着右心房,隐隐作痛。
十六岁的画面总被记起。安妮的冰清玉洁,阿若执着单纯,像两条藤缠着我,让我不敢往前迈出半步。
旧爱如一杯酒,越陈越浓,多年不启,香味不散。
四
那个晚上,我和老枪一人抱着一瓶白酒,对吹。
喝到面红耳赤,话就多了。我对老枪有一句没一句的,如果还能遇见她,就算眼泪化成泛滥的雨,也愿意困在其中,死在往事里。
老枪没有答我,只是举起酒瓶说,喝。我有点生气,怨他不解风情。老枪望着窗外,缓缓地说,哥们,我也恋爱了。
我把嘴里的茶喷了一地。望着老枪一本正经的样子,我忽然想起,我不应该惊讶。
老枪说,她是我们班的文艺委员,唱歌很好听。我看着老枪的眼里盛满了甜蜜和喜悦,一如当年暗恋安妮的我。
老枪很少再来找我,只是偶尔打个电话。期末考一天天逼近。阅览室,教室整天都是人。我望着书本上的条条符符,心里一片凄凉。阿若每天跟着一干人出去写生,兴高采烈的。我仿佛属于另外一个世界。我一个人孤独的站在一旁,看着别人都在做着自己的事情。我一个人黯然伤神,想起那些青草岁月里的点点滴滴,一个人难过得心痛。
再次接到老枪的电话。我听见老枪嘶哑的声音。老枪在低低地抽泣,声音隐忍压抑。我忽然很想抱抱这个老朋友。这么多年一直陪在我身边的便是老枪。老枪在我面前总是笑呵呵的,很少见到他不开心。我想也许每个人表达自己的方式不一样吧!我忽然觉得对我来说老枪比安妮还要重要。
在老枪的宿舍,我知道那个女孩是如何收获老枪的爱情,又如何抛弃老枪的真心。老枪的伤心欲绝,让我忽然很惧怕爱情。我想起安妮和阿若,竟也泪水轻轻翻滚。
爱情如同烟花,刹那美艳,留下一地凄凉。
五
长长的来路,阿若一直陪着我。我真想对她说,如果可以,让我的爱化做空气,永远与你同在。
然,我抱着阿若,说的却是:阿若,对不起!我心里有个女孩,一直没忘。
阿若靠着我的肩膀说,我知道,是你钱包照片上那个女的吧!她的美丽,我无法比拟。不过,我爱你!我拥紧阿若,眼泪湿透阿若的肩膀。我知道,安妮犹如深埋在我心底的魔竹,砍掉一节,长出一节。可是,有些东西我必须放弃。
安妮结婚了。在婚礼上,我见到了安妮。安妮穿着洁白的婚纱游移在人群中。我和几个老同学坐在一块。安妮看谁都是满面春风。老枪低着头,喝着闷酒。
阿若说,其实,你不该来的。我没有说话,慌忙端起酒杯,一滴眼泪坠入酒中,我一饮而尽。老枪一直沉默着。我们都在想一些东西,那些失去的往事、记忆。还算清醒,知道喜庆的日子,是别人的。
婚礼半场,我拉着阿若走了出来。阿若轻轻的对我说,人家都结婚了,你还想怎么样啊?我摇头不语。
走着走着,眼泪竟唰唰地流了下来。我知道,那是魔竹离别时的挽歌。
那天夜里,我正被星光醉着的时候,身后来了一对情侣,他们也惊讶于满天星光,还很不淡定地蹦跳着欢闹着。跳着跳着,男的突然转回头来问女孩子:你已有多久没有抬头看天空了?
这句话,像定身咒,把正在蹦跳着的女孩子给定住了。
其实,被定住的,还有旁观的我。这个不经意的问题,把我拖进了深思――我很难回答最近一次看天,是在什么时候了。
应该说,许久没有抬头看天,有很多理由。也许是出于安全考虑,望天走路容易出事故。但那个理由不是最准确的答案,最准确的理由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无暇或不屑于望天。无暇是因为生计奔忙,每天天亮睁开眼就上班,天黑回家上床,中途各种柴米油盐鸡毛蒜皮的生活细节如蚂蚁搬家一般消噬掉我们原本就不多的时间。而不屑,是因为总觉得天空太熟悉了,不能给予我们任何新奇的感受。特别是当我们疲于奔命地埋头赶路奔走在各种现实问题之间时,我们已懒于抬头,对那些对我们没有现实功用的东西熟视无睹。
天空不再有想像。甚至在现实得不能再现实的社会环境之下,想像本身也变得奢侈起来。在那一双双看不见的欲望之手的牵引和督促之下,我们像穿上永远跳舞的魔鞋,身不由已地旋转于各种欲望之中,越来越快,无法停息。我们甚至连做一个闲梦的力气和机会也没有了,因为鼓噪而喧嚣的城市之夜,将我们中的很多人变成了失眠者。
不独是我们,其实我们的社会,何尝不是这样的。如果我们将对经济利益的追逐理解为犬地的话,那么,我们的文化、梦想和信仰,就是天空。二者如电脑的硬件和软件一样,相辅相存共同作用。但现实的情况是,我们的硬件越来越强大,而软件却并没有跟上。在注重务实的时候,忽略了务虚,经常是只注重走的速度,而忘记走的方向。连一向以思想培育为己任的大学校园,都把知识分为强势知识和弱势知识――就业前景好挣钱多的经济类和技术类专业知识,就是强势知识;而教人认识世界分清善恶的历史和人文类知识,就成了弱势知识。文化在产业化的旗帜之下,变成了以销售和盈利为单一目标的商品,而它对美好和善意的启迪和传播功能,就变成了浮云。我们在埋头赶路的时候,忘记抬头看天了。我们追逐物质欲望时走得太急太快,让灵魂掉了队。
在我写这段话时,收音机里正在播着两则新闻:一条是政协委员作家冯骥才呼吁文化人反思文化产业化,抵制浮躁与拜金主义当好文化的“良心”;另一条,则是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多个城市出现一种新行业――慢递公司,引都市人在快节奏中寻找“慢感”。
《You Hear a Song》是Cassadee的一首新单,初听这首歌,就被她甜美、清新而又不失磁性的嗓音所吸引。细听下去,便感受到这首歌洋溢着满满的幸福。歌曲中的女主人公有着一段不堪回首的过去,然而庆幸的是,她有一位深爱着她的男人。在男人的眼中,她的一切都是美好的。在男人的身边,周遭的一切都变得那么诗情画意……正是如此,女主人公决定忘掉过去,在男人面前脱去自己如刺猬般难以接近的外壳,从而收获一段美丽的爱情。这让小编不由得想起在大学时看的一部电影――《青春吻》,片中的男主人公在影片快要结束时深情款款地说出那句“She’s perfect to me”,瞬间融化全场……其实真爱不难,只要你遇见对的人……
Maybe one day I’ll just let it all go
Let every shade of my true color show
Keep loving me and I’ll lose all control eventually
Never wanna be, never wanna be that girl
With a million needs, who keeps running your world Boy, do you lie, when you say I look good tonight
* I see a mess in the mirror
But you see the girl of your dreams
I see the dark clouds rolling in
But you see the sky I can’t see
I hear this melody coming out all wrong But you hear a song
You hear a song *
They keep talking
All the ghosts from my past heart broken Can’t get over it fast
Just give it up, stays around
And it never leaves
Repeat *
A one note symphony Baby, come on
And sing it back to me
I see a mess in the mirror
But you see the girl of your dreams
I see the dark clouds rolling in
But you see the sky I can’t see
I hear this melody coming out all wrong
It sounds like the chaos I hear in my head all night long But you hear a song
You hear a song
You hear a song
也许有一天我会放下一切
在你面前展现最真实的自己
你始终爱我,最终我的防线会崩塌
从来没想成为,成为那样的女孩
对你百般要求,掌控你的世界
男孩,当你说我今晚看起来真漂亮时,是真心的吗
* 我在镜中看到邋遢的自己但你却看到你梦想中的女孩我看到乌云滚滚而来
你却看到我看不见的晴空
这首歌我听起来不堪入耳
你却听到了一曲动听的歌
你听到了一曲动听的歌 *
他们一直谈论着
我不堪的过去
我的希望破灭,不能马上恢复过来放弃吧,呆在原地
过去的一切在我的脑海中挥之不去
重复 *
一首只有一个旋律的歌亲爱的,来吧
再唱一次给我听
我在镜中看到邋遢的自己
但你却看到你梦想中的女孩我看到乌云滚滚而来
你却看到我看不见的晴空
这首歌我听起来不堪入耳
就像烦扰我一夜的噪音
你却听到了一曲动听的歌
结婚当天,与小梅夫家笑不拢嘴不同,老杜夫妇表情略显沉重,他们觉得亏欠这个懂事的女儿,初一辍学打工,供弟弟上学。弟弟坐在婚车里,一边紧紧握住姐姐的手,一边抹去喷涌而出的泪水
在杓峪村的春节联欢会上,大学生磊磊含泪唱了一首《父亲》:“总是向你索取,却不曾说谢谢你,直到长大以后才懂得你不容易”
这首歌唱哭了许多村民,父亲杜洪法扭过身,抚弄着头发,掩饰着盈眶的泪水。磊磊三岁那年,他患精神病,妻子另嫁他乡,19年来,独自将儿子抚养长大的他,个中甘苦自心知。
《乡村里的中国》1月26日起在腾讯视频上线,三天时间,点击量过1500万。平实琐碎的记录,却有戳人泪点的力量。焦波告诉《中国青年》记者:你的泪点就是大家的泪点,你的笑声就是大家的笑声。片子这样受关注,俺很欣慰!
公众熟悉焦波,源自《俺爹俺娘》。1974年,焦波给爹娘拍了第一张合影,直到2004年母亲去世,持续30年的摄影专题“俺爹俺娘”,以12000余张照片,600多个小时录像,用镜头留住了父母,也记录了普通农民的生活状态。
“这几年,俺爹俺娘不在了,乡亲们还在,我继续给他们拍照片。”这位倾心乡土题材的摄影家,始终有一根线牵着,那就是乡愁与乡恋。
《俺爹俺娘》呈现了焦波的孝道与感恩,《乡村里的中国》则体现了焦波对乡村的思考,他用镜头审视泥土的厚重、留存中国农村的自然之美与淳朴人情。
2012年元旦,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局长张宏森和焦波闲聊,说想拍部题为《乡村里的中国》的农村纪实性影片,大致策划是聚焦一个村庄,按照24节气记录村庄整年的变化和风情。
焦波选择了山东淄博的杓峪村,这里生活着167户农民。从2012年龙年立春到2013年蛇年春节,焦波带着“85后”团队,在村里呆了373天。他们拍摄了将近1000个小时的素材,最后剪辑出一部不到两个小时的纪录片《乡村里的中国》。
全片没有一句旁白,在寒来暑往的四季流转中,在婚丧嫁娶的农家琐记里,为裂变和重构的乡村,留下了一组真实的群像。那么真实,又那么痛楚;那么抱怨,又那么热爱;那么艰辛,又那么隐忍;那么贫瘠,又那么丰盈。镜头最后定格在雪后的杓峪村。小小山村,使人涌出高天厚土的感慨,这感慨,是艺术的感染,更是乡愁的召唤
此后两年间,《乡村里的中国》先后斩获第15届中国电影华表奖纪录片大奖、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在内的20项大奖。有评委评价:这部纪录片是这个时代不可多得的中国农村生活标本。
对于纪录片热播,焦波说很欣慰,他说自己没有想太多,只是把故事讲述出来,观众也好,管理者也好,看到了美,呼唤起记忆和向往,看到了问题,想到了破解和变革,这是这部片子最多所能承载的。
乡愁需要载体,没有了乡,你怎么愁?
《中国青年》:《乡村里的中国》在腾讯上线三天,播放超过1500万次,是什么原因使影片这样火?
焦波:影片受关注,感觉挺欣慰。热播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是要过年了,许多人都要回到老家,会有乡思愁绪的共鸣。再一个,拍摄的时候,我们考虑过不同层次的需求,无论是怀旧还是失落,我们都诚恳地去呈现,使得观众能在片中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中国青年》:马上要过春节了,你现在海南,碧海蓝天,沙滩椰林,还会有乡愁吗?
焦波:肯定有,而且很浓很浓。这取决于我对故乡的情感。为什么我多次回家给父母拍照?为什么这次拍纪录片也在我的家乡?肯定有对故乡的情愫在里面。
我觉得乡愁吧,是一种愁绪,一种相思,一种回忆。它是很美好的事物,是一种诗意的感觉,因为有很多事物让你留恋,让你怀念,让你永不忘怀。
在我的理解中,乡愁包含两个方面,一个是情感的,兄弟姐妹,乡亲父老,是家乡独有的亲情与乡情。另一个是环境的,那座山那条河,那条路那棵树,那只小狗,你在那种环境中长大,童年的回忆那么美好,当你离开以后,你处在的地方又没有这种环境,你肯定就产生了这么一种情绪,然后去寻找它。
这么多年,我总是跟农民打交道。虽然父母没了,但是故土还在,乡亲还在,那种亲情还在,不像有的村庄已经消失了,回不去了,所以说我对乡愁的感受特别重。
《中国青年》:有个可以寄托乡愁的环境还是很重要。
焦波:对,像我老家天津湾村,这些年大环境还没变,还能回得去,可以寄托我的乡愁。我总觉得,没了乡村,就没有寄托乡愁的地方了。乡愁是需要载体的,没有了乡,你怎么愁?怎么在心里牵挂?眼下,咱们中国每天有80个村庄消失,这是很可怕的事情,多年以后,很多人的故乡可能就没了,没有安放乡愁的地方了。
海南景色再美,年味再浓,也不如我的故乡亲切,过完春节,我想赶快回到村里,继续规划荒山,植树造林。
《中国青年》:听说你在老家承包了1000亩的荒山,这是不是你挽留乡愁的一种方式?
焦波:我小时候的村庄,青山绿水,鸟兽也多。前些年的破坏,青山变成荒山,像人得了疥疮,特别难看。八年前,我承包了一片山,种的都是银杏、国槐、核桃这些“爷爷栽树,孙子乘凉”的树。我想把荒山恢复成记忆中的模样。多少年之后,自己不在了,起码会为故乡留下一片绿色吧。有这个村庄,就有了安放乡愁的地方。
乡愁是一个从漠视到珍视的过程
《中国青年》:从天津湾村到淄博再到北京,从父母双全到慢慢离开自己,几十年的过程中,你的乡愁有没有过变化?
焦波:肯定有变化。年轻的时候没有乡愁。那时候向往大城市,老想着逃离农村,草屋什么时候能变成楼房?石板路什么时候能变成水泥路?田野上能不能盖上工厂?那个阶段,对乡村是略带漠视的,觉得外面的世界很精彩。
慢慢地走出来以后,在城市定居,又开始怀念,开始回望,回望带来的结果是失落。为什么?家乡在变化,环境在变,人心在变。很多人都去城里买房,村子变成空心村了,社会风气、邻里感情也不似原来那么纯真了,农村在急剧变化,传统的生活格局和生活秩序在裂变,把曾经的美好破坏掉了,自己慢慢有了一种失落,一种担心。
当然,不能只是担心,还要行动,承包山林是一种生态上的重建,拍纪录片是一种文化上的重建,之所以我选择杓峪村拍纪录片,这个村子在沂河源头,老百姓的眼睛是干净的,心也简单纯净,有一种美好、纯粹的事物在里面。
我想通过这部影片,给农村生活留一个标本,来修复保存乡愁,把美好的情愫留给后代。
《中国青年》:据我观察,乡情乡恋乡愁,作为一种时代情绪,已经出现了两极分化。在你这代人身上,随着入城,随着年龄的增长,如同一坛发酵的老酒。可在不少年轻人身上,他们身上的乡愁却越来越淡了,怎样看这样的两极分化?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焦波:这个现象确实存在,这是时代变迁的结果。无论余光中那代人浓得化不开的乡愁,还是今天两极分化的乡愁,都来自社会变迁。
中国乡村,几百年甚至几千年,变化都不大。自改革开放始,确实是巨变,或者裂变。像我这代人,由农村入城市,身上有浓烈的乡愁,将来的孩子,即使出生在村庄,因为生活水平的提高,他可能既不向往城市,也不会珍视乡土,到哪里都差别不大。
另外,乡愁变淡,跟科技的进步有关系。
《中国青年》:你刚才提到余光中先生的乡愁,现在有人开玩笑说,乡愁是张邮票,不用邮票,随时可以在微信上见面。乡愁是船票,不用等那么久,几个小时就可以飞到台湾。这是技术的进步带来的乡愁的一个变化,可能是个好事情。
焦波:科技带来了快速、便捷,也消弭了乡愁。不过,我也为将来的孩子们感到可惜,乡愁这种美好而忧伤的体验,他们可能就感觉不到了。
《中国青年》:你觉得你或你们这代人,会是中国最后一代乡愁的热衷者吗?
焦波:这个问题挺现实,也挺可怕,我不愿意成为最后一代乡愁的热衷者,如果没有乡愁,生活岂不是太单调了?还是有一点的好。
乡愁入诗,在中国有两三千年了。为什么现在人们都在谈乡愁?长期存在的事物,大家不会感到特别,即将消失的东西,才需要挽留,需要留存。
《中国青年》:我们今天的传媒,包括你这个片子,实际上也是在给青年人补课,补一堂乡愁课。
焦波:对,可喜的就是这几年来大家都在谈,社会也在营造这种氛围,在中华文化复兴的时候,把美好的传统给找回来,让它留住。
比如央视《家风》节目,为什么重新来审视这些东西?是要在青少年心中培植民族文化的根,土地也好,传统文化也好,让他们寻找精神的原乡。
对我个人来说,乡村乡土是我的根,我的文化原点就在乡村。漠视过才知道珍贵,才回去审视它,挽留它。
我觉得动起来就比不动强,早动就比晚动强,是吧?改变就有希望,改变就有可能。
《中国青年》:我原计划问问你,乡愁将来会不会成为博物馆的陈列品,照你这么说的话,我们应当努力阻止它成为陈列品?
焦波:是的,你说得很好,我们应当采取一些措施,让乡愁消逝得慢一点,越慢越好,因为我们还需要它,留恋它。当然,社会发展,不可能像过去的几千年一样,始终是农耕文明,将来,什么现象都可能发生,只要大方向美好就行了。咱们一厢情愿地想,要把一个东西完全留住那也不现实。
《中国青年》:怎样才能挽留我们行将消逝的乡愁呢?对于于此心有戚戚焉的青年人,有什么样的建议?
焦波:不论怎么样,我们不要说空话,要行动起来,用自己的方式来留存乡愁,不论写也好,画也好,拍也好,我觉得都是一种行动。
对一个热爱影像的人来说,可以用影像的方式,直观形象地呈现。哪怕有一天,乡愁真的只存在博物馆里,还可以让后世的人从图像里去回味它。同样的道理,文字与绘画也一样。
《中国青年》:在延续乡村文明的过程中,你这个片子它凸显出的力量会越来越大,它确实能够唤醒很多人的行动,而不仅只是感叹。
焦波:我们留存乡愁,确实是一种唤醒,这个片子放映之后,很多人留言说,一定要留住这种乡村的美好。现在,很多地方开始发现最美乡村,建设最美乡村,从呼吁到行动,这已经引起了社会和政府的重视。
如果有一天,我们的子孙移居到了火星,乡愁真的彻底消逝了,子孙后代还能够通过我们的艺术留存,看到祖先还有这么丰富的生活,这么浪漫有情趣,也会丰富他们的生活,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