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矿业培训

矿业培训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矿业培训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矿业培训

矿业培训范文第1篇

企业员工安全培训,有个积累的过程,有个回旋的余地,做不到十全十美也可以退而求其次,总不像二进制那样残酷,除了1便是0。然而企业员工培训恰恰就是二进制。我们愿意树起“1”这块安全的丰碑,却万万不敢挖出“0”这口夺命的陷阱。除了时刻准备着,处处践行“安全第一”的理念和意识,我们没有第二种选择!没有企业员工培训,怎么能实现安全生产呢!在企业员工培训的养成方面,也要重视奖励和惩罚,这如同火车的双轨,要平行开展。惩罚要使受罚者得到教育,变压力为动力,并影响其他人员更加规范作业;奖励要使人在安全生产工作的积极主动性得到发展,促进自我防范能力的提高。在安全生产工作中,尤其要对基层班组工作成绩突出、办法新颖有效、态度认真负责的工作人员进行及时表扬和奖励。

在生产过程中,人们往往有这样的意识,一但生产现场有人违章作业,又没有得到及时制止和处罚,周围其他的人员就有可能盲目随从,并出现“大家都是这么干的,都没出什么事,我也这样干,应该也不会出事”的心理意识。如果这种意识和心理长时间得不到纠正,就有可能发生群体违章或群体伤害。从大量的事故分析看,不但违章者本人的安全技术和心理状态、行为习惯存在麻痹思想,抱着侥幸心理,自认为不会发生什么问题。而违章者身边的人员也对违章行为不以为然,见怪不怪,更有甚者,盲目跟从。究其原因,主要是思想意识上的“从众心理”占了主导地位,其根源还是在于缺乏基本的安全技术知识和自我防护意识。

“亡羊补牢”的故事大家一定很清楚,牧民在丢失了羊以后对羊舍加以修补,从而避免了羊再被狼偷走。从现代管理学的角度来看,“亡羊补牢”是一种危机处理的手段,今天我们探讨企业员工培训的养成,“亡羊补牢”仍然能给我们很大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企业员工培训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未亡羊而先补牢”。影响安全的因素有很多,比方说设备、环境、技术甚至运气等,但万变不离其宗,套用“存在主义”哲学的一句话——“存在的就是合理的”,那么:能发生的也一定是有其原因!建设安全文化的关键就是处平安之境而思危险之害。每当一起事故发生时,我们或为之深感震撼,或为之扼腕痛惜,但是更重要是我们仔细分析导致事故发生的症结,不可否认,因为很多时候事故并不是发生在我们自己身上,所以印象往往就不会很深。

矿业培训范文第2篇

关键词:煤矿;安全培训;对策

1煤矿安全培训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1安全培训质量低

我国大部分煤矿的从业人员都是一些文化水平较低的农民,他们没有相关的从业知识,拥有的岗位技能水平无法适应实际操作需要,而煤矿井下工人的工作相当危险,煤矿工人及特种作业人员的实际操作技能无法满足生产需要,与他们所从事的危险的岗位所提出的要求不相符合。现在很多培训机构没有认识到这一问题,培训时没有从实际情况出发,相应的考试也没有严格的要求,使得很多工人对于培训和考试没有积极的认识,只是应付性的完成。对于特种作业人员的培训,没有增加实际操作的安全培训,过于重视理论知识,使得特种作业人员不能完全的将培训理论应用于实际工作中,因此培训的质量过低。

1.2对安全培训重视度低

煤矿企业的利润较大,很多企业管理人员没有安全意识,没有把煤矿安全生产的培训纳入企业的工作范畴,没有落实对于员工的安全培训的工作,对于安全培训只是当作检查时的挡箭牌,流于形式。特别是一些较小的企业,因为管理人员想要谋取更多的利润,对于文化水平低的员工,也不进行安全培训,使得下井工作的工人没有安全意识和自救的常识,企业甚至不按规定进行施工,很容易造成安全事故的发生。有些较大的企业虽然有安全培训的工作流程,但是培训没有根据员工的真正需要进行,管理人员也没有意识到培训的重要性。

1.3安全培训信息不全面

特种作业和煤矿的生产主要负责人以及安全生产管理者,他们的资格证是全国范围内通用的。而煤矿从业人员的流动性较强,对于相关证件的查询、发放以及监督等方面的管理有一定的难度,而国家对于这方面的信息化的建设存在着缺陷,所以对于这些证件的真伪不好鉴别。容易让一些非法机构钻了空子,借机代办假证,工人没有受到培训却拿到假的资格证件,在其工作过程中如果出现危险,将会危及生命。

2安全培训问题相应的解决对策

2.1强化安全培训工作

煤矿企业在对职工进行相关安全培训时,教材的内容都是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状况相脱离。进行安全培训时,很多培训机构的培训内容对于理论知识过于重视,对于实际操作的培训却十分忽视。基于这种情况,相关的技术负责人员应该对于培训工作的内容进行重新研究和修订,同时做安全培训的讲师要为工人讲解安全生产的概况的同时,所讲授的内容要贴近该企业的实际情况,对于不同的企业的教学内容也要有所区别。煤矿生产作业的设备,企业也要根据自身的情况进行选择。同时,安全培训时讲的案例,也要和企业负责人进行沟通,向企业征求相关意见,避免讲授内容与实际脱节。安全培训过程中,应采取实物教学、现场教学的方法,让职工产生现场感,并与职工进行交流和沟通,解答职工的疑问,让职工能更好地、高效地接受培训知识。

2.2提高煤矿职工的薪资待遇

煤矿企业的工作危险性大,内部职工的流动性也较大,因此可以提高职工的工资待遇来稳定施工队伍。对于职工的福利,可以为职工提供意外伤害险或者养老保险的安全保障,进一步提高了企业对职工的待遇水平,帮助职工了却后顾之忧,让职工稳定自己的情绪,提高职工工作满意度。另一方面,对于职工的安全培训要进行,提供职工的素质水平和安全意识,确保职工的人身安全,让职工感受到企业对于职工生命的重视,只有解决了煤矿职工的实际需求,职工才能更安心地投入到生产工作中来。对于煤矿职工来说,虽然煤矿业发展较好,但是对于煤矿职工的待遇却没有什么改变,因此,如果企业能够对职工的待遇和安全管理工作做到位,职工的稳定性就会提高,企业队伍稳定,才能安全生产,企业的经济效益也会增加。

2.3全面做好安全培训相关工作

一部分煤矿企业对于安全培训工作没有做计划安排,导致无法与相关培训机构做好协调工作,以至于安全培训工作没办法正常进行,被延期或者可能被搁置。因此,每个煤矿企业都应该对安全培训做好计划准备工作,保证培训能如期顺利地开展。在做培训计划时,企业要对每个工种进行区分,根据不同的工种来确定培训内容和培训人员,企业要对培训机构和人员有清楚地了解,并与培训机构交流和交代清楚企业的现状和需要在哪方面进行重点培训等内容。除了企业管理人员要提高对安全培训的重视,企业也应该对职工进行宣传教育工作,提高职工对培训的重视,从而保证培训效率。企业在对于培训的安排过程中,不能有一劳永逸的想法,要在固定的时间段进行培训,同时,培训内容也要根据企业的发展和工作内容的变化进行不断地更新,达到培训的最佳效果。对于煤矿企业,职工的安全意识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得到提高,企业就能长远发展,经济效益也会不断增加。

3结语

煤矿企业的工作是高危险的工作,煤矿企业应该重视对于职工的安全培训工作,如果有一点疏忽大意都可能造成很多生命的结束,对企业和国家都是一种损失。因此,煤矿企业和相关培训机构都要付起相应的责任,认真对待煤矿工作中的任何问题,让企业能够安全生产。

作者:赵玫芳 单位:长治市煤矿安全技术培训中心

参考文献:

矿业培训范文第3篇

授学院领导的委托,由我来做学校职业培训工作报告。请在座各位领导及代表们审议。在过去的五年里,我校全体师生在学院领导、老师的关心和帮助下,在广大同学的支持与配合下,在我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下,有声有色的开展了各项工作,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得到了广大师生的好评。一直以来,学校紧紧围绕着院团委的工作中心,结合我院的特点,开展了一系列具有我学校特色的培训工作,取得了骄人的成绩。*省*职业技术学校,感谢你们多年来对我校“雨露计划”工作的关怀、指导和支持,现将我校五年来劳动力转移培训实施情况汇报如下:

基本情况

我校于*年8月被国务院扶贫办确定为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示范基地。五年来,学校遵循“省主管、市代管、区主办”的原则,按照“政府主导、面向市场、订单办学、保障就业”的培训要求,在市、区扶贫办的直接指导下,采取转移培训与学历教育“一校两线、齐头并进”的方式,走“场地租赁制、设备股份制、教师聘任制”的新路,建立建全了五种新机制,从而有效保障了转移培训的良性发展,形成了“一校两分三制、定单培训、定向输出”的培训模式,打造出了具有巴山特色的劳务品牌——巴山汉(妹)子,真正实现“培训一期、学到一技、安置一人、脱贫一户、带动一片”的目标。五年来学校共培训学员7500多人,占计划任务的100%,其中学校安置7356人,自主择业144人,安置就业率达98%。就业学员90%免费安置到沿海等发达地区,月收入在1300元以上。其培训成果在*年年6月全国“雨露计划”成果展览会上作为*省仅有的两家培训机构参展,得到了国务院扶贫办机关领导的肯定,有多个省扶贫办带领本省参展基地学校前来观摩、学习。

主要做法

一、优化就业维权服务,搭建输出平台

在转移输出上,学校努力搭建平台,以实现全方位就业安置。首先根据市场和用工单位的需要,采取“订单培训、定向输出、厂校联姻、校企协作”等方法,主渠道安置培训学员。其次充分利用现代媒体,通过学校网站、电视广告学员信息,延请外地用工单位主动来校招工,多途径实现学员非农就业。

学校对每位结业安置学员进行全程跟踪服务管理至一半年以上,通过学校就业安置维权中心、企业工会、四川华西民工救助中心等组织多渠道维权,通过切实履行“七项承诺”,使学员得到最优化的服务保障。而今,学校已在安置就业相对集中的江苏、宁波、广州、深圳等地设立就业维权服务中心,通过中心对输出学员进行跟踪服务管理,做到了订单培训—就业—维权—回引的全程服务。

二、营造良好氛围,培训开展“四到位”

领导到位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培训中心主任,副校长为培训中心副主任,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劳动力转移培训领导机构,由一名副校长专门负责此项工作。培训中心下设办公室、招生部、培训部、就业安置部,具体组织开展培训工作。

宣传到位学校积极探索构建多层面、多序列的招生宣传模式。一是成立以区(县)为中心,学校为主体,乡、村、社积极参与的宣传保障机构;二是政府每年将送培任务下达到乡镇,各乡镇落实专人负责组织、协调招生工作;三是以市区扶贫部门为主导,学校在新闻媒体开辟扶贫栏目,及时宣传报道招生培训信息。学校深入乡镇、村组,采取放录音、发资料、送传单等形式,真正做到宣传工作“四覆盖”。

学员组织到位采取贫困学员自愿申请、村社公示、乡村审核、县(区)扶贫办审定的程序招收学员入学参培,严格做到公开、公正、公平招生。机制到位整合教育资源,构建了以巴山职业技术学校为“龙头”,各网络学校参与的劳动力转移培训体系。实行动态管理,末位淘汰制,使整个培训工作驶入了良性发展轨道。

三、健全管理制度,规范资金运行

学校按照扶贫部门制定的《培训资金使用管理实施细则》切实加强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严格实行“一人、一表、一卡、一券、一单、一查、一维、两证、两合同、两台帐、四制”管理模式,广泛接受社会、财政、审计和纪检监察部门的监督检查。在资金投入上,经过几年的努力,我们初步摸索出一条“补、让、集、贷”的多元化资金投入机制。

四、注重培训过程,打造技能型农民工

在强化技能培训的过程中,五年来,学校切实做到“两个规范”、“四个统一”、“八个结合”。按照国家职业标准和就业要求,规范培训过程,确保培训质量,立足市场和用工单位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确保培训一期,学到一技,增长一智。从而打造出具有巴山特色的劳务品牌——巴山汉(妹)子,以品牌拓宽了劳务市场,以高技能提升了农民工转移就业的身价。

探索经验

一、彰显与时俱进,扶危济困分国忧

汶川特大地震后,学校决定为灾区免费培训驾驶员200名。2009年底青川灾区的100名学员已顺利结业,汶川灾区的100名100名学员正在培训中,此举得到了省委李崇喜副书记的高度评价。

2009年底,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许多农民工纷纷失业返乡。学校抓住这一契机,大力宣传转移培训政策,让返乡农民工走进学校接受技能培训,为再就业积聚力量,截止2009年4月,已有300多名返乡农民工接受了学校技能培训,奔赴新的工作岗位。

二、创新就业模式,实现优质安置

为确保就业高质、稳定,学校还逐步探索出一条“回访制”、“招回制”与“提高制”相衔接的就业保障机制。从而使受训学员出得去、留得住、能挣钱。根据学校的跟踪调查和用人单位的反馈情况,就业学员少部分素质较高,大部分能胜任工作,个别需要招回,就业稳定率在95%以上。

首先,在就业安置的基础上,学校加大对参培农民工自主创业的引导,将向市外安置与本地非农就业相结合,引导学员自办公司、工厂及企业。目前,已有数十名学员学成后在当地或周边市区自主创业,取得了不错的业绩。

同时,学校积极引导已有成就的参培农民工返乡创业,开办企业,这样即可对口安置参培学员,又可树立就业榜样,推动雨露计划持续,深入发展。

三、以政策为导向,创新培训对象

巴中是贫困地区,农村绝对贫困人口基数大,为了让更多的贫困农民受益于国家的劳动力转移政策,学校准确把握政策精神,尽可能让贫困家庭都能享受到免费培训机会。

为此,学校在严格准入制度的同时,准确把握对象。将贫困农村人口、城市周边失地农民、两后生均纳入培训范围。在此基础上,对初三分流生实施两步走,对少数完成转移培训计划、考试考核合格、推迟就业又愿意继续深造的学员,经本人申请纳入中职就读,享受国家中职生补助,进而实现从短期培训转移到长期培训的目标。

同时,为顺应新农村建设的时代潮流,学校因地制宜,尝试将农村农机操作手和农村实用技术人员纳入培训对象,严格准入关、对象选择关、就业转移本地关、政府督察关。

四、着眼学员实际,创新培训内涵

1、注重产教结合。整个培训过程中,学校严格实行三合一制度(教师与师傅合一,实习车间与教室合一,实习操作与生产加工合一),让培训的每一个环节都落到实处。

2、研发校本教材。参加劳动力转移的学员,大多知识水平低,市场上一般通行的教材并不适用,为此,学校根据情况自编适合农民工的教材。农民工教材,只讲怎么做,不讲为什么,让学员学到实际操作技能。

3、聘请高能高技教师。学校从厂企高薪聘请、引进重实作、操作能力强的专业教师,并与订单企业联手,实施校企联合,由订单企业派遣老师,实行定向定专业培训。学员技能学习针对性强,毕业后即安置到企业就业,从而实现了培训就业一体化。

4、教学重点体现技能。在培训课时安排上,学校侧重技能实作,将实作课与理论课学时按3:1安排。理论课主要讲解法律常识及就业常识,让学员学有所用。

五、逗硬考试考核、提高培训质量

学校采取“学校+扶贫办+劳动安监”相结合的方式,严格检测培训学员。理论考试由学校出题,技能考试由扶贫办、劳动安监、学校联合进行,严格考试制度,检测合格后实名填券。保证了培训质量,确保参培学员学到过硬技术。

矿业培训范文第4篇

1研究目的

随着现代竞技运动沿着职业化、商业化的方向的发展,马特维也夫运动训练分期理论受到了争论与质疑。笔者认为该理论作为运动训练过程的指导理论的地位不容置疑。本文以马特维也夫运动训练分期理论的真理性为切入点,以马特维也夫运动训练分期理论的演进过程为主线,论证马特维也夫运动训练分期理论的绝对真理性和相对真理性的辩证统一,判断马特维也夫运动训练分期理论的发展前景。

2研究对象

马特维也夫运动训练分期理论

3研究方法

3.1文献资料法在阅读有关运动训练分期理论的基础上,整理出与本研究相关的信息,为本文的论证提供有利的论据。

3.2归纳法运用归纳法对相关资料进行整理与分析,对研究对象的演进过程进行梳理。

3.3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论通过运用辨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对马特维也夫运动训练分期理论进行论证得出结论。

4研究结果与分析

4.1马特维也夫运动训练分期理论的历史演进

4.1.1历史形成马特维也夫在国际著名运动生理学家之一克里斯托甫尼科夫、奥佐林、田径竞赛领域著名专家福雷德•维尔特及新西兰著名教练员阿尔杜尔•利琪雅尔特对全年训练分期有了一定研究为基础的前提下首次提出针对备战最重大赛事苏联运动员应如何安排全年训练分期的问题[1]。为解决问题马特维也夫运用竞技教育学及生物学知识对大量竞技运动员的运动成绩进行分析得出竞技状态的形成规律,又依据这一规律将每一个周期分为准备期、竞赛期和过渡期三个阶段,这三个训练阶段始终贯穿于整个周期训练中,并且他还认为全年周期训练应分为年训练周期、半年训练周期和三训练周期,运动训练分期理论初现雏形。马特维也夫运动训练分期理论首先被应用于苏联的竞技体育,为其长时间称霸体坛起到了主要作用。而后相继被别的国家采用,对国际竞技的体育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功勋[1]-[10]。

4.1.2现状在这一理论的发展过程中马特维也夫指出:训练过程仅仅从外部看,似乎是一个离散的、分割的、由单个成分组成、相互之间带有间歇性的过程。而各个成分之间存在的内在联系具有主要意义,这些内在联系具体表现为其效应的衔接和相互作用,并建立在决定形成预定的训练程度水平的客观规律性基础上[2]。他还专门对训练过程中一般训练和专项训练的关系进行了阐述:(一)二者具有不可分割性,缺一不可;(二)二者的训练内容互为制约,后者的内容取决于前者所建立的前提,前者的内容又由于运动专项的不同各有特色;(三)二者的不可归一性和一定的比例关系,这一比例随运动员的训练水平、训练时期和阶段的变化而变化,不能教条化[3]。马特维也夫还特别强调认识过程与人类实践的变化一样是无尽头的,仅根据这一原因就可以肯定,企图获得处于“终审状态”的某种绝对真理是不严肃的,不能视现有理论为经典,而应不断的根据新的事实材料去努力的修正它[3]。所以现在所说的马特维也夫运动训练分期理论不仅应包括马特维也夫的思想认识,还应包括其继承者对而后发展的运动训练过程的认识。如我国现代运动训练理论的创始人之一田麦久,他始终坚持认为竞技状态的获得、保持(相对稳定)和消失的规律性是安排训练大周期的基础(表1)[11]。对马特维也夫运动训练分期理论的生物学基础解释得更为精辟,也印证了马特维也夫运动训练分期理论的权威性。

4.2从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的辩证统一看马特维也夫运动训练分期理论

4.2.1马特维也夫运动训练分期理论的真理性认为: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12]。马特维也夫运动训练分期理论是马特维也夫利用当时积累的竞技-教育学和生物学知识对当时各个竞技项目优秀运动员的动态运动成绩进行大量研究后,依据客观存在的竞技状态形成规律对运动训练进行分期,而后他和继承者都不断对其进行扩充进而总结出的理论。该理论被广泛的应用到各国的训练中并帮助运动员取得了很好的运动成绩,如苏联的许多国家运动员在重大比赛时刻中展示赛季最好成绩的比例达到55%-70%,高于西方国家运动员的指标3-4倍;古巴、匈牙利、保加利亚的运动队在竞技体育方面战胜了法国、英国、意大利等[1]。这一实践应用就检验了马特维也夫运动训练分期理论的真理性,说明它是对客观运动训练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4.2.2马特维也夫运动训练分期理论真理的绝对性绝对真理有两个方面的含义:其一,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都有不依赖于人和人类的客观内容,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承认了客观真理,也就等于承认了绝对真理。其二,人类的认识,按其本性来说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每一个真理的获得,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也是无条件的、绝对的[12]。竞技状态的形成规律不受马特维也夫的意识约束客观存在着;这一分期理论也是不断发展的运动训练过程的一个认识,它无条件的、绝对的接近运动训练过程的本质。从这两点来说它是一个绝对真理。

4.2.3马特维也夫运动训练分期理论真理的相对性相对真理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是有限的,它也有两个方面的含义:其一,从认识的广度来看,任何真理性认识都是对整个客观世界某些领域、某些事物和过程在一定范围内的正确反映。其二,从认识的深度来看,任何真理性的认识也只是对特定的具体事物在一定程度、一定层次上的近似的正确反映[12]。所以如果从认识的广度和深度来看该理论,马特维也夫及其继承者不可能对运动训练的每一点进行全方位的认识且这种认识只是他们对所在时代及自己所认识的运动训练过程的正确反映。这就表明了马特维也夫运动训练分期理论具有相对性。随着运动竞技水平的提高,现代优秀运动员参加比赛的次数比以前大大增加。如果运动员要在时间较短的条件下进行训练,并能够在比赛中发挥出应有竞技水平时,原有的马特维也夫的分期理论就不能够有效的指导训练。针对这种现状,田麦久提出了微缩大周期,主要安排于准备参加重大比赛的2-3个月的训练之中,目的是在较短的时间内是运动员集中恢复或提高综合的竞技表现能力。现代竞赛赛制的发展要求两种周期有机结合的运用在运动员的训练过程中(表2)[13]。这样才能全面发展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各个子能力,避免“短板效应”的出现[14]#p#分页标题#e#

。4.2.4马特维也夫运动训练分期理论真理的绝对性跟相对性辩证统一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是辩证统一的,这对我们正确对待马特维也夫运动训练分期理论有重要意义。马特维也夫运动训练分期理论正确地反映了运动训练过程的普遍规律,是被50年的训练实践证实了的真理,具有绝对性的一面。但又由于历史与主体认识的局限性,该理论并没有全面的认识到一切训练及其过程的规律,仍然需要随着训练实践的发展而发展,所以它又具有相对性的一面。正因为它的绝对性,所以应坚持以它作为运动员进行训练的指导思想;又因为它的相对性,就又必须在训练实践中丰富它、发展它。对待马特维也夫运动训练分期理论应采取既坚持又发展的正确态度。只有坚持,才能发展;只有发展,才是正确的坚持。[12]所以我们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特维也夫运动训练分期理论,反对两种错误倾向:一要反对把它当成僵死不变的教条主义;二是反对认为它已经“过时”。首先我们应认识到在任何领域都不可能存在对任何事物、任何细节都合理的指导的理论。马特维也夫运动训练分期理论不可能十全十美的对所有运动员的运动训练过程中的每一细节都做到全面阐述。尽管当时这一理论的提出有客观存在的竞技状态的形成规律作支撑,毕竟人们对运动训练的认识过程是不断变化的。它的发展过程如同理论的发展过程,是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是一个由相对走向绝对的转化和发展的过程。人类对于运动训练的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将是对现有的马特维也夫运动训练分期理论的补充,是属于由相对真理训练分期理论向绝对真理训练分期理论转化的过程中的一个环节。维尔赫尚斯基就是没有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他否认马特维也夫运动训练分期理论的真理性和指导作用。虽然板块理论有其可取部分即有着重的发展个别竞技能力,但从训练的总体看,它就如同田麦久提出的微缩大周期一样,是解决马特维也夫运动训练分期理论在指导训练过程中没有覆盖的那一点。只是站在了前人的肩膀上向前迈进而不应将其划出马特维也夫运动训练分期理论的范畴[15]-[22]。

5结论

5.1马特维也夫运动训练分期理论以竞技状态的形成规律为依据,具有强大的理论支撑。

矿业培训范文第5篇

一、我县开展农民工就业培训的做法与特点:

(一)县委决策,政府行动

我县是江南有名的“鱼米之乡”,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传统农业产业受到强烈冲击,受多种因素制约,至使我县至今仍是国家重点扶贫县。*年初,县委在谋划全县发展蓝图时,一方面将招商引资、强攻工业、发展城镇作为主攻方向,另一方面将劳务输出、发展特色农业、加快农民向城镇转移步伐作为强县富民的重要策略。根据县委这一决策,县政府于*年5月成立了以常务副县长为组长、三名副县长为副组长的“*县城乡劳动力统筹就业培训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地点设在劳动保障部门(就业局),主任由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局长担任。副主任由农业局、经贸委、就业局、政府办主要领导担任,各乡镇明确一名乡镇领导分管劳务培训工作,每个乡镇成立劳动保障所,其工作人员报县城乡劳动力统筹就业培训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年6月出台了《关于做好*年度农民工培训工作的通知》;*年7月制订了《*县城乡劳动力统筹就业培训实施方案》;*年8月制订了《实施阳光工程,加强农民工培训的通知》。这一系列文件的出台,为推进我县农民工就业培训的进程,促进全县农民转移就业的工作力度提供了组织保障。

(二)结合实际,制订原则

我们坚持以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思想,按照《*-2010年全国农民工培训规划》、《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农民进城务工就业管理和服务工作的通知》和《关于进一步推动再就业培训和创业培训工作的通知》等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本县县域大、人口多、劳动力转移任务重的实际,研究确定培训原则:一是坚持因地制宜,按需培训的原则(即订单培训),增强培训的针对性。二是坚持引导性培训与岗位技能培训相结合的原则,提高劳动力的综合素质。三是坚持短期培训与学历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构建城乡劳动者教育培训合理的层次结构,满足市场对不同层次人才的需求。四是坚持培训与职业技能鉴定相结合的原则,提高培训质量和效果。

(三)明确目标,确定任务

做到有组织、有目标、有计划地培训是实现农业大县农民转移目标的重要手段。*年,我县确定的培训目标:一是大规模提高农民工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和能力;二是大规模提高农民工就业竞争的水平和能力;三是大规模提高农民工社会道德意识和法制观念。

根据我县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数量,明确了培训目标和计划,实施了农民工培训工作“百、千、万工程”,即:通过培训使百名创业者进入“小老板”行列;县就业训练中心直接进行职业技能培训1000人;社会力量和用工单位共同开展多形式、多层次培训达到一万人。整个培训工作做到四个为主:一是培训期限以短期为主;二是培训形式以技能为主;三是培训内容以实用为主;四是培训方向以订单上岗培训为主。

(四)选准基地,形成机制

经省就业局批准,我们确定了以基础较好的县就业训练中心、县希望电脑培训学校、县技能培训学校等民办培训单位作为我县再就业培训基地和劳务输出基地。同时,县政府常务会议研究决定,将*县职教中心作为我县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项目的培训基地。县就业局组织的技能培训公共科目均由县职教中心负责实施,在县职教中心尚未配备相应的专业培训器材之前,由就业训练中心负责专业科目培训。

为了整合资源,发挥整体作战优势,我们形成了相应的培训机制。首先,由县城乡劳动力统筹就业培训工作领导小组牵头,县城乡劳动力统筹就业培训办公室协调,各有关部门做好各自的工作并负责培训计划的制订、培训内容的审核和经常性监督管理工作。其次,各乡镇政府负责被培训人员的选送,确保培训对象落实到人,并把这项工作列入乡镇政府主要领导政绩考核内容之一。三是县政府各部门形成协调合作机制。如:县农业局负责阳光工程的项目方案拟定和组织实施,建立项目档案;县科技局负责对农民实用性技术培训的指导;县经贸委、建设局、环保局和工业园区办公室负责做好用工单位接收和服务工作,及时提供用工信息;县就业局负责统筹协调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和就业安置工作;县财政局负责落实补助资金的筹措和工作经费安排,监督检查资金使用并制定资金管理方法;县劳动保障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对各类培训机构的监督和管理;县物价部门对培训人员收费实行监督;县就业培训领导小组负责对全县就业培训工作统筹安排,建立统一、有序、规范地实施培训计划和工作机制常规动作等。

(五)打造平台,注重实效

一是把培训班搬到农村乡镇。为了就近就地为广大乡村劳动者提供快速便捷的服务,我们采用把培训班搬到乡镇,通过乡镇劳动保障所把技能送到农民家门口。二是把培训班办到企业中去。为了积极推进农民工就业培训工作,进一步巩固招商引资成果,努力为县工业园企业用工提供服务,我县把就业培训工作与工业园区企业用工需求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与企业联办培训的机制。*年4月1日,县劳动保障部门组建“企业用工服务办公室”,深入企业调查研究,制订企业招工计划,协助企业招工,协调招工事宜,提供劳动力服务,帮助企业实行“人性化”管理等工作,为企业就业、培训提供了全方位服务。利用园区企业的场地、设备、技能指导师资,与企业联办农民工技能培训班,*年,我们采用上述办法,有效地培训了一批又一批农民工。

(六)保障经费,规定待遇

我县劳动力转移培训的经费来源主要是上级下拨的专项资金和县本级财政安排的配套经费。在整个培训过程中,培训单位不得收学员的培训费用。所有培训费均从上级专项经费和县财政配备经费中解决。为了巩固我县招商引资的成果,更好地发挥劳动力资源配置在招商引资中的促进作用,县政府对城乡劳动力统筹培训后被县内用工单位吸纳的人员,实行下列优惠办法:(1)劳动者全程免费培训和免费介绍职业;(2)城乡劳动力统筹就业培训人员培训期满后在本县企业受聘的,前三个月内最低工资每月不得少于350元。并强调提出:用人单位在不低于本地最低工资标准的前提下每月不得少于210元。若所发工资低于每月350元底薪者,其差额部分由政府补贴。(3)凡经培训的人员被县内用人单位吸纳后,均给予一年的社保补贴。(4)经县领导小组批准后,农民工就业培训中确需开支的其他费用,均由财政负担。

在学员待遇方面,我们规定:所有学员经培训考核合格后,由县就业局统一发放结业证书,同时,也可参加全国通用技能等级考核,获得全国通用的技能等级证书;阳光工程项目培训由县职教中心发给结业证书;学员结业后,由*县就业局职业介绍所和县级教中心负责全部推荐就业,就业去向以本县工业园区用人单位为主;学员到县外就业,不受限制,来去自由;本县用人单位招工时凭结业证可优先得到安置和享受政府规定的其他优惠待遇。

二、我县当前农民工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有的部门和乡镇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意义和作用认识不够,缺乏劳务经济观念和劳动力培训社会化服务观念。没有把农村富余劳动力当作发展农村经济的重要资源来开发,为农民工服务的意识不强;县乡配套投入能力有限,致使基层农民工培训远远不能满足现实的需要。

(二)农民要求培训的积极性还不高、主动参与培训的意识还不够强。有的农民存在着“故土难离,不肯走出去;温饱即满,不愿走出去;没有门路,不会走出去;缺少技能,不敢走出去”的落后思想,甘于贫困,甘于落后,缺乏通过培训走出去打工创业的信心和决心,在培训方面舍不得花时间和金钱。

(三)资金的缺乏仍是阻碍当前我县大规模开展农民工就业培训的重要因素。我县对农民工的培训工作从*年开始启动,当年投入到培训方面的硬件建设资金及培训经费尽管达38万元,但仍明显不足,大部分经费需通过到省就业局投标解决,县、乡两级因财政紧张很难全部落实解决农民工就业培训配套经费。

(四)劳务输出组织化程度低影响农民工参与技能培训。农民工多数是通过亲带亲、邻带邻、友带友的方式到外地务工,有的甚至是个人盲目瞎找,没有经过系统的择业指导、就业培训,不具备针对性、适应性的劳务输出能力。而这些人由于组织松散,很难集中开展培训。

(五)技能性培训师资贫乏。改革开放以来,我县具有一技之长的技能人才:如制造业、纺织缝纫业、机械电子业、电气电焊业、计算机软件开发业、养殖畜牲业等方面的大批专业技术人才,因本地工业不发达而纷纷到沿海发达地区创业和参与经济建设,从而给我县农民工技能培训方面留下不少师资难题。

(六)就业培训的“硬件”建设滞后。我县现有培训农民工的场所小、规模小,布局不合理,功能不配套,很难适应城乡统筹就业培训的需求,难以发挥“一站式”全方位培训服务功能。

(七)职业教育滞后。目前我县作为一个拥有百余万人口的大县,无一所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也仅一家,职业中学、职教中心等机构,目前从事的教育也都是一些常规性、课本式的教育模式,其针对性、实用性不强,无法承担大规模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任务。

三、关于农民工培训的几点建议

通过一年多来实践,笔者认为:开展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必须以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促进农民增收为目的,以合理配置农村劳动力资源、满足城市和企业用工需求为重点,以内转、外输为基本途径,以就业市场为导向,以提供优质服务为保障,努力形成“政府引导、部门协作、面向市场、服务企业”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新格局。

进一步强化领导,推进工作。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的面广、量大,行业和工种多,仅仅依靠几个职能部门和培训机构是难以完成这项使命的,必须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的工作日程,切实加强领导。要把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整体目标,坚持把发展劳务经济作为一项产业来抓。要建立部门联席会议制度,研究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中的具体问题,并把目标任务层层分解,落实到位。加强督促检查,把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绩效作为相关部门和单位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上的质量、上水平。

二是进一步加大宣传,营造氛围。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广告舆论,在全社会营造“打工致富”、“创业光荣”的浓厚氛围。同时,通过典型、示范引导,使广大农民切实认识到“外出打工能挣钱,参加培训挣大钱”,从而使农民树立全新的就业、培训观念,对自身参加培训充满热情、兴趣和责任,提高农民工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投入性。

三是进一步加强网络建设,完善就业培训体系。按照“专业化、制度化、社会化”的要求,加快我县劳动就业培训机构建设,建立以就业培训和公共职业介绍为一体,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综合性相结合的大型培训基地,为农民工提供面对面的服务。按照“六到位”要求(机构职能、人员编制,经费、场地、工作和制度)进一步加强乡镇劳动保障机构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劳动保障机构在农村劳动力培训和就业服务等方面的作用,有条件的乡镇可在行政村配备劳动就业协管员,以便更有利于摸清我县的劳动力资源情况,逐步形成县、乡、村农民工培训三级网络。

四是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整合资金资源,落实农民工转移培训专项资金。将阳光工程,工业基金中用于安排企业人才用工培训方面的资金,现根据上级相关要求同级财政安排对农民工实施免费培训的资金一起整合在一起,集中使用,便于资金发挥更大的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