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山居秋暝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此诗通过描绘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朴风尚,表达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并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
2、《山居秋暝》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作品,原文为: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来源:文章屋网 )
关键词:王维 禅诗 山居秋暝 空山 英译
唐朝时期,佛教盛行。王维的母亲崔氏笃信佛教,因佛教典籍《维摩诘所说经》中的维摩诘是一位智慧通达、品格高尚的在家菩萨,遂为他取名王维,字摩诘。王维自小受母亲影响常年食素、衣着简朴,后跟随禅师学禅,常与高僧往来,渐修得一颗“禅心”,因其诗颇有禅意,得“诗佛”之称。王维将自然、诗歌与禅学合一,在物我交会、心境交融中实现超越,把唐诗“以我观物”的自信倾向推向极致,形成了独特的诗歌美学。《山居秋暝》是王维的禅诗代表作,英译版本达十几种之多,本文围绕开篇“空山”一词的英译,探究禅诗英译的翻译策略。
一.“空”字的美学含义
王维在写诗时极青睐“空”字。据学者张节末统计,在《王右丞集》中收录的144首诗中,“空”字出现84次[1]186,出现频率之高足以证明他对这一字的偏爱。张老师特别指出,王维的“空”、“闲”、“静”的内涵是相通的[1]193,这就是说“空”本身并非是一种恒常的心理状态,更是一种动态的审美过程,是主体在刹那排除世俗干扰,以一种空明的心理状态进入审美创造的过程。
对于熟悉中国古典美学的人来说,“空”字并不陌生,它源于道家的“无”,即虽为“无”,实为“有”:“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老子四十章),“无”是万物生发的本原。魏晋时期,何晏王弼的“贵无”论视“无”为本体,“无”的地位进一步提升,唐宋时期佛教盛行,对唐宋诗歌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无”演化为“空”,并呈现出“空静”、“空无”、“清空”和“空灵”等多种美学维度。“般若性空学认为,‘空’是万法的真如,本质的真实,是未染尘缘的自然”[2]141,如果说“无”是道家之本的话,“空”可以说是佛教之本。大乘般若学认为,“空”并非是一无所有,杳无一物,而是“存在于现象中的本质”[3]45,“空”不是一种寂灭,恰恰相反,在宁静的“空”中蕴含着勃勃生机,诗人周遭的自然景物往往与他的万千思绪相互交织,这种独特的审美意境为众多唐宋诗人所追求。
二.“空山”的禅学意义
《山居秋暝》中的“空山”建立在“空”字的美学基础上。“空山”一词有虚实多义,应尤以其般若空观的内涵为重,很多学者都曾谈到这一点:如陈殊原说“或许是受佛家‘一切皆空’观念的影响,王维的诗中常常用‘空’字,这些‘空’并非指虚,而是清、静之义。‘空山’也如此,不是空寂荒凉,而是表现雨后山野的幽静,是诗人对山的一种感觉[4]89,”陈铁民说,“这首诗不仅写出秋日傍晚雨后山村的幽美景色,而且流露了诗人自己领受这种佳景的愉快和对自然的爱恋之情”[5]141。其实,这种感觉就是指般若空观。张节末的解读最为清晰,他认为王维的“空山”是多义的,有大、深、静、幽、净、虚诸义,“空山”的“空”与般若空观有着密切的联系,山之所以空,是因为它的闲和静,因此,山之空是人对它静观的结果,不止是视觉的大或深[1]187-188。
笔者以为,“空山”一词一出,王维的整首诗已然说尽。“佛教大乘般若空宗的直观,就是空观,它的基本认知理论是无相,认为世界上的一切都不外是心之所造,可以感知界是色界,它表现为假有或假象(相)……空宗直观的对象是空,这个空是超越时空的,是永恒的般若智慧和涅之境。”[1]65“空山”是诗人空观和心造的结果,空山真的空吗是,又不是。山中自然可以有随风微动的松枝和竹林,潺潺流动的清泉,嬉笑欢欣的浣女和在莲花中穿行的渔舟,但又可以是“案头山水之清供,纵是百般巧做,均是徒具形骸”[6]246,也就是说,“空山”是实相(真如),“空山”外的意象皆为心造、为假象是王维一刹那连续不断的种种念头而已,是觉悟――《山居秋暝》是一个由“人空”到“法空”的动态过程。王维之所以还要谈新雨、晚秋、明月、松树、清泉、石头、竹、浣女、莲花、渔舟,一来是要完成一首古诗的完整书写,二来是呈现其“不但空”的境界。小乘仅见“空”,却不见“不空”,被称为“但空”,大乘见一切为“空”,又能见“不空”,称为“不但空”。王维看得到“空”(空山),也看得到“不空”(诸意象),此为大乘的“不但空”境界。因此,此诗开篇“空山”一词的英译之重要不必赘言:这二字是全诗的诗眼。
三.“空山”一词的英译探析
“空山”的英译直接关系《山居秋暝》译本的整体效果。如果译者能够将“空山”的空观意义译出,那么整首诗所体现的直观之美与心造之美就能得到彰显,读者便能跟随诗人一同进入他的禅悟中去。本节通过比较多种译本的方法探讨“空山”一词的英译,笔者收集了五个《山居秋暝》英译本,现列举如下:
1.Empty Mountain after fresh rains[7]25
2.After newly-fallen rain in this vast mountains[8]113
3.After fresh rain in mountains bare [9]10
4.Fresh rain has fallen on the vacant mountains[10]43
5.Blank hills look pure as a recent rain refines[11]73
“空”这一禅字应如何英译呢在上面列举的五种译文中,译者用到empty,vast,bare,vacant和blank来译,其实佛学中的“空”一般用empty/emptiness[Budd][12]1203来译,empty的本意是have nothing inside[13]614,是实质意义上的“无”,禅宗思想认为世间万物皆为虚妄,因此将“空”英译为empty最贴切;vast意为extremely large[13]2206,指视觉上的大,与“空”的意义不符;bare意为not covered by trees or grass, or not having any leaves[13]123,表示山光秃秃的,没有草木,与诗中描述的空观景象不符;blank意为showing no expression,understanding or interest[13]170,意为无表情的,淡漠的,与禅宗精神不符,因为禅宗虽然强调“空”,但拒绝“顽空”如木石,倡导的是寂静中蕴含活泼泼的生机;vacant意为vacant seat, room etc. is empty and available for someone to use[13]2202,表示闲置的(座位或房间),以上词汇除empty外均与原诗意义不符。
将原诗的空观意义译出是禅诗英译最重要的一环。前三个译本中都没有将“空山”一词的空观意义译出-----句子中均未出现动词,后两个译本中分别出现fall和look两种动词,比较而言,look更能反映诗人的空观,略胜一筹。Dictionary of East Asian Literary Terms中将“空观”译为“observing emptiness”,鉴于此,笔者建议将《山居秋暝》的第一句译为Observing the empty mountains after fresh rains,并在注释中写明“空观”的含义:observing emptiness, the meditative practice of Buddhist. Buddhists hold the belief that all things arise through the process of dependent co-origination, observing emptiness can help overcome the hindrances of defilement(烦恼障) and the known(所知障),通过这种厚译的方法,读者能够对神秘幻变的禅意之境拥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更为难忘的体验。
四.结语
《山居秋暝》是一首典型的禅诗,禅诗在古诗的基础上对译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禅意的传递。禅诗的译者首先需要掌握一定的禅学知识,包括了解禅学的思想渊源、禅诗的特点及英文对应的表达,其次译者在动手翻译前应阅读所译禅诗的多种注疏,分析把握诗中的意、味和境,如果是重译,应学习并借鉴之前译本的优点,最后译者在英译过程中要尽量使用最精炼和最恰当的词汇进行翻译。禅诗是中国特有的禅宗思想与古诗结合的文化宝藏,多年来吸引着大量国内外读者,笔者在阅读中发现,现存译本大多存在词汇不恰当、语言繁冗、异化严重及错位表达等问题,这些问题值得翻译研究者深思,并在未来促成更好的禅诗英译本问世,为禅诗在世界的传播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张节末.禅宗美学[M].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
[2]朱立元.美学大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4.
[3]张晶.禅与唐宋诗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
[4]陈殊原编著.王维[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06.
[5]陈铁民选注.王维诗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6]李俊标疏解.王维诗选[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2.
[7]Wai-lim Yip. Hiding the Universe:Poems by Wang Wei[M].New York:Grossman Publishers,1972.
[8]Yin-nan Chang and Lewis C. Walmsley.Poems by Wang Wei[M]. Vermont:Charles E.Tuttle Company,1958.
[9]许渊冲译注.唐诗三百首[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7.
[10]张廷琛,魏博思译.唐诗一百首[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7.
[11]王宝童译注.王维诗白首[M].上海:上海世界图书出版,2005.
[12]陆谷孙主编.中华汉英大词典[Z].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5.
山居①秋暝②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③,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④,王孙自可留⑤。
诗文注释
①山居:山中的住所,这里指作者在辋川的别墅。
②秋暝:秋天的傍晚。暝,太阳落,天开始黑。
③归浣女:浣女归,洗衣服的妇女回家。浣,洗。
④歇:消歇,这里是消失的意思。
⑤王孙:原指封建社会中被封为王者的子孙,也泛指一般贵族的子孙,这里作者借以自称。自可留,依然可以呆(在山中)。
诗文翻译
刚刚下过一场雨,山空无人,很是寂静。
暮色降临,秋意浓浓。
明亮的月光,洒向苍松翠柏丛中,
清清的泉水在山石上哗哗地流淌着。
竹林里传出晚归浣女的阵阵喧笑声,
渔船开走,激起的层层波浪摇动着水中的莲花。
春花野草要消歇,那就随它的便吧,
王孙依旧可以呆在山中。
诗文赏析
王维在唐朝诗人中堪称“诗画双绝”。他自称“宿世谬词客,前身应画师。”苏轼曾给他崇高的褒奖“味摩洁之诗,诗中有画;观摩洁之画,画中有诗”。他的诗之所以有画意,有音乐美,是因为他不仅是诗人,也是画家,同时又兼通音乐,艺术修养是多方面的。《山居秋暝》是他诗中的精品,虽只寥寥40字,却有万钧的含金量,千百年来盛誉不衰。
王维最为人称道的作品,是他后期创作的山水田园诗。他的田园诗写出了平凡美丽的自然风光,他的山水诗有时气魄宏大,意境开阔,有时对景物刻画又非常细腻。他善于抓住这些景物最动人的刹那,来描绘山水的特色,表现自己的感受。《山居秋暝》就是王维居住在初唐诗人宋之问的辋川别墅时写的。
这首诗的第1-2句交代山间的时令季节,点出雨后秋山暮色清朗的特征。刚刚下过一场雨,山空无人,很是寂静。暮色降临,秋意甚浓。开头短短10个字勾勒出雨后秋山暮色的空寂和清朗。诗人所处的别墅远离浮华与喧嚣,显示着它内蕴的宁静与纯洁。
第3-6句浓墨重彩描绘山间月色图。诗歌紧扣一、二句写出了“空山新雨后”的明净亮丽的景色:明亮的月光在苍松翠柏中投下斑驳的影子,清清的泉水在山石上哗哗地流淌着,晚归的浣女经过竹林发出了阵阵喧笑声,下水捕鱼的船儿开走了,激起的层层波浪摇动着水中的莲花。这四句,句句写景,句句有画,是本诗的精彩所在。这一切犹如恬静的音乐中,有了一串流动的音符。这里的描写有静、有动、有声、有色。勾勒出了秋山美好的月夜。“明月松间照”是静景;“清泉石上流”至“莲动下渔舟”写动景。哗哗的清泉流动声,洗衣女发出的嬉笑声,更使这空寂的山间月色增添了活气,充满了生机,这是从听觉上写景;月亮洒向松柏林间的银辉,潺潺流动的碧泉,苍翠的竹林,身着五颜六色衣服的洗衣女,绿得滴翠的莲蓬,这是从视觉上写景。这几句从视觉和听觉上烘托出山间环境的静谧,描绘了大自然清幽静谧的美丽景色,精致生动,富有特色。
第7-8句写诗人的内心感受。在诗人创造的这幅“有声画”里,是包含了作者自己的。春天里的鲜花和野草的香气虽已消歇,但美好的秋色正浓,王孙依旧可以呆在山中。这里的王孙乃作者自称。他被这眼前的清幽静谧的美好山色所陶醉,决心永远隐居山中。
这首诗通过描绘秋天雨后山村暮色,勾勒出了诗人栖居地的空寂清幽的美景,显示了大自然的宁静与纯洁,表达了决心隐居山里的内心感受。本诗的创作特色是“诗中有画”。他通过仔细地观察,在3-6句中选取了最能表现山区秋夜景象的四个特征――天上的明月、山间的清泉、河边的浣女、水中的渔舟。把夜景描绘得有声――如鸣在耳;有色――如在眼前。具有画意和音乐美。无怪乎,古人称王维的诗是“真所谓有声画也”。在这幅“有声画”里,除了浣女、打鱼人,也包含了作者自己。这里的人与所描写的景物,十分完美地统一到了一起。人物已经融合于自然景物中去了。可以说,诗里的作者、浣女、打鱼人就是这幅“有声画”里的人物,是景物之一,惟其有人,才使这幅画充满了勃勃生机。这四句诗的语言对仗工整,清新自然,寥寥40字,创造出优美的意境并刻画出了大自然的本色美,意境深远,把读者引入诗情画意中,让人如身临其境。当然诗中所流露出的那种闲情逸致,是贵族生活和感情的反映,则不可取。
对比拓展
《汉江临泛》和《山居秋暝》比较赏读
汉江临泛
王维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比较这两首诗的异同之处。
相同之处:
①两首诗都为五律诗,在40字的诗里,相同的字词竟有“山”“流”“动”“空”“留”。
②都体现了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艺术特色。如本诗中的“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就别出心裁地把水、天、地、山融于一体,勾勒出一幅意境开阔的山水画。
不同之处:
①两首诗的意境不同。《山居秋暝》着力描绘了大自然的清幽、静谧,流露出公子王孙贵族生活的闲情逸致;《汉江临泛》则着力描写了江水山色的巍峨磅礴的气势,形象地写出了远山在水气中显现,若即若离、时隐时现的情景。
一、音像导入,快速入境
魏书生说过,“好的导语像磁石,能把人们分散的注意力一下子聚拢过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石火花,能给学生以启迪,催人奋进”。这里突出了导语的重要性,但是如何才能一开始就抓住学生的心,吸引他们的眼球,让他们快速进入课堂情景,却更为重要。新课开授前,播放一段与诗歌的感情基调或意境相协调的乐曲,展示一幅或一组与诗歌内容及画面一致的图片,便能先声夺人,一下子扣住学生的心弦,使他们的注意力、思维、兴趣集中到教师所设置的情境中去。《山居秋暝》是一首山水诗,画面感很强,有声有色,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经典之作,意境清幽秀美。新课前,笔者选择播放了一段古筝曲《云水禅心》,轻悠舒缓的旋律很快便让学生安静下来,闭目凝神听了一分钟后,学生的心境得到了净化。而后笔者又投影了一幅月下山水图:一轮明月高照,松林在月色的笼罩下,青翠依旧,潺潺溪流,从青苔斑驳的石块间缓缓泻过……优美明净的画面让学生直叹美。这种情境下,笔者自然而然地导入了新课目标“追寻诗意的美”。
多媒体技术将音乐、图画很好地融合在一起,很快地将学生带入了诗境,比起教师单调的介绍和讲解,要生动有效。
二、配乐朗诵,融入感情
古诗的教学,很重要的一个环节是读诵。读诵不仅能帮助学生感知诗歌的内容,也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把握诗歌的情感。对于已经进入预设诗境中的学生来说,听觉更容易引起他们的情感共鸣。因此配以音乐,抑扬顿挫地诵读,更能准确、传神地表达出诗歌的感情基调,令学生很快融入到诗歌的情感当中。在教授《山居秋暝》时,在学生扫除了字句朗读障碍后,先播放一段方明老师的配乐范读,语言标准且富有感情的诵读,让学生有了初步的听觉印象;接着静音,投影“空山新雨图”、“月下山水图”、“月夜渔舟图”,并配上诗句字幕,让学生自由诵读,在自由诵读中,感受诗歌的感情基调和诗人所传达的情感;然后再除去诗句字幕,仅仅让学生看着画面,听着音乐,自己有感情地背诵全诗。这样多次变换反复诵读,真正调动了学生的热情,真正使他们融入到诗歌的情感中。
借用多媒体艺术化的范读,把无声的文字语言转化为声情并茂的有声语言,直观地传达了诗歌的艺术形象和强烈的思想感情,这不仅解决了教师“无法言传,只能意会”的教学困难,而且深深地感染了学生,让他们在抑扬顿挫的诵读中,把握诗歌的节奏,感受全诗的感情变化,更为感受诗歌的主旨提供了依托。
三、画面展示,拓展想象
诗歌是诗人抒感所作,它要通过一定的形象,构成一种意境,借助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因此诗歌十分注重形象描绘。但是由于诗歌的语言具有高度凝练性、跳跃性、含蓄性,仅仅通过语言文字,学生很难感知到诗中描绘的意境。如果教师能通过多媒体将抽象、凝炼的语言与具体的形象联系起来,将古诗中的“形象”化为直观可感甚至栩栩如生的图片,那么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进行联想和想象,构建更准确贴切的画面和意境。在鉴赏《山居秋暝》意境的环节,笔者让学生自选诗句,先根据诗句的语言文字,展开想象,用散文化的语言,再现诗句营造的氛围和意境,结果不少学生想象贫乏,语言平平,很难准确地描绘出画面的优美和意境的清幽;然后笔者投影了一幅幅相对应的图片,又让他们比照图片,修改自己的文字,与之前的改写进行比较之后,发现学生的想象力得到了拓展,还加入了画面上没有的人、景、物,语言丰富了很多。
运用多媒体展示画面,将僵硬呆板的语言文字变成美轮美奂的画面,效果逼真,唤起了学生丰富的想象,使他们如闻其声,如见其物,如临其境。
四、资源整合,提高效率
多媒体技术,将文字、声音、图片集成在一起,实现了资源的有效整合,启发了学生的思维,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教师运用多媒体又将这些资源与课程内容、方法有机整合在一起,丰富了教学的形式,提高了课堂效率,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首先由于多媒体投影的直观性,图文并茂,增强了记忆的效果,提高了背诵的效率。学生在《山居秋暝》配乐配图诵读的同时就会背了,减少了古诗背诵的难度。其次由于多媒体不受容量的限制,可以由课内延伸拓展到课外,补充了大量的信息。比如在理解“空山新雨后”中的“空”时,同时补充了王维其他几首有“空”字的诗歌:《鹿柴》《鸟鸣涧》《竹里馆》,互为比照,互为补充,帮助学生理解了“空”字的含义和诗中的禅理,使学生感受到了王维的赤子之心和人格魅力。在鉴赏学习的过程中,还补充了一些他人对王维的评价,比如苏轼的评价“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清代沈德潜的“王右丞诗不用禅语,时得禅理”等,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了学生的鉴赏能力。在最后一个环节,由课内延伸到了课外,由王维去联想其他具有相同心境、诗意生活的人,寻找生活中的诗意美,激起学生的共鸣,使学生学有所感、学有所得。结语投影“感受高尚的人格,就会使人格高尚;触摸空灵的心田,就是使心田空灵”,让学生的心灵深受启发,达到情感教育的效果。
1、“萤飞秋窗满,月度霜闺迟。”出自《塞下曲六首》,为唐朝诗人李白所著。
2、“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出自《长歌行》,为两汉时期的诗人佚名所著。
3、“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出自《山居秋暝》,为唐朝时期的王维所著。
4、“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出自《天净沙·秋思》,为元代时期的马致远所著。
(来源:文章屋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