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初中招生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这篇《中考改革:优质高中招生名额分配初中》是
日前,教育部副部长刘利民对即将面向社会征求意见的考试招生改革方案进行了解读。据了解,优质高中招生名额分配初中。
刘利民认为,目前我国的考试招生制度存在“三个单一”:一是评价标准单一;二是选拔方式单一;三是入学通道单一。想让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展现个性,减轻课业负担,需要对整个考试招生评价体系进行改革。
本套试题兼有毕业和升学两大功能,且课改、非课改区共用一套试卷,同时物理、化学同堂考试,因此命题原则是依据《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注重双基,强化能力,突出物理学科的特点,注重物理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定位于面向全体学生,充分体现“两考合一”的要求,更加有力地推进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所以在难度上考虑:毕业部分易题与中档题的比例为8∶2;去掉了去年用“*”区分毕业与升学试题的形式;升学部分中档题与难题的比例为2∶1;整卷试题难度较去年课改区的中考题有所增加。整套试卷能体现新课标的精神,同时也照顾到了非课改区的考生。另外,由于今年理、化同堂考试,考试时间两科共150分钟,因此对物理试卷长度控制为24题,使中等水平的考生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全卷。课改、非课改区区分试题共3道,两个选择题和一个填空题,都是在同一个能力要求下设置的考点,两者的难度一样,均为容易题,共8分。
试题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重视对考生物理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概念的考查,尤其是强调了最基础的物理知识,使能够正常进行学习的学生都能较好地完成。题目易、中、难比例为8∶1∶1,有效地控制了试卷难度,并有较好的区分度,体现了初中物理教学对基础知识的全面重视。
(2)密切联系生活实际,结合具体情景考查学生对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以社会热点为背景,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现了新课程“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突出“理在书内,题在书外”的特点,如试题3、4、5、7、8、12、13、15、18、22等。
(3)突出了对学生科学素质和科学研究方法的考查。如试题18题、22题属开放性试题,主要考查考生运用物理语言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一定层面上可以反映考生科学素质的高低;又如试题10通过对物理量测量方法的考查,可以反映考生掌握物理研究方法的情况。
(4)突出了物理学科的特色,重视和加强对学生探究能力的考查,试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如试题20题。
全卷无偏题、怪题和超纲题,试题设计科学、贴近教材、贴近生活,并关注社会热点。整套试卷考查的内容基本覆盖了物理学科的主干知识,紧扣课程标准和教材。其中各部分占分比例与教材的知识结构相协调,并体现了初中物理以力学、电学为主的知识结构。
2部分试题分析
试题4.在图1所示的四个现象中,能用光的折射规律解释的是()
此题用图片直观描述了生活中常见的几种光学现象,让考生从中判断哪一个属于光的折射现象。评卷结果得分率相当低,错选B的特别多。从中反映出考生没有用物理的眼光去观察和思考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同时也反映出我们教师在教学中没有让学生真正理解和把握物理基本概念。命题者设置的一道容易题,结果成了中档题,值得我们深思。
试题8.把凸透镜正对太阳光,可在距凸透镜10cm处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若用此透镜来观察邮票上较小的图案,则邮票到透镜的距离应()
A.大于10cmB.小于10cm
C.大于20cmD.在10cm和20cm之间
此题在选择题中得分率最低,错选C、D的较多。学生对本题中的太阳光应视为“平行光”不清楚,找不到焦距;另外对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不熟悉也是错选的重要原因。从中可反映出光学的教学是我们的薄弱环节,我想应通过多建立物理情景,演示和学生实验来解决。
试题16.如图2所示,用定滑轮和动滑轮分别将质量相同的甲、乙两物体匀速提升相同的高度,不计绳重与摩擦,且动滑轮重G动小于乙物体的物重G,则所用的拉力F甲F乙,其机械效率η甲η乙(两空均选填“>”、“
本题考查定、动滑轮的特点及机械效率,第二空是一道中档题,不少学生不知如何计算机械效率导致填错。简单机械的机械效率要多举实例,从本质上加深理解,并特别注意和功率的区别。
试题17.在如图3所示的电路中,电源电压保持不变,闭合电键S后,当滑片P向左移动时,电流表示数将(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当滑片P在滑动变阻器的a、c两个端点位置时,电压表示数分别为0和4V;则当滑片P在滑动变阻器最大阻值的一半位置b时,电压表示数2V(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本题第二空得分率很低,是一道难题。主要问题出在看不懂电路图,电压表究竟测的是谁的电压不清楚;另外对这种半定量或只定性的判断方法,学生不太熟悉;初中生习惯于定量的数值运算。本空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较高。
试题20.在一次物理兴趣小组的活动中,张老师为同学们提供了如图4所示器材:
图4
利用这些器材同学们可探究很多物理规律,请从其中选择你所需要的两组器材(每组都可包括1~8个器材,只填所选器材的编号),并针对你所选择的器材提出相对应的两个探究课题。
(1)选择器材,探究。
(2)选择器材,探究。
本题为一开放性试题,综合考查力学的有关部分知识,体现了新课程“重视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创新意识”,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要求较高,得分情况不理想。典型错误是只选器材,不写所探究的问题;写出探究的问题,但器材多选、少选、错选;对所探究的问题叙述不清楚;不少同学审题不仔细,将“两个探究课题”答成测量两个物理量等。这说明我们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培养不够,在今后的教学中要进一步加强这方面的训练,以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
试题23.如图5所示,“6V3W”的小灯泡L与额定功率为10W的电阻器R串联,电源电压大小为10V,且保持不变。闭合电键S,电流表、电压表示数分别为0.20A和2.4V,不考虑电阻器和小灯泡电阻随温度的变化,求:
(1)电阻器R的阻值。
(2)整个电路消耗的实际功率。
王刚同学的求解如下:
(1)根据欧姆定律,电阻器的电阻R=UI=2.4V0.20A=12Ω
(2)因为整个电路只有小灯泡L和电阻器R两个用电器,所以整个电路消耗的电功率P=3W+10W=13W。
请你指出王刚同学求解过程中存在的错误,并指出正确的解答。
这是一道基础的电学计算题,主要考查欧姆定律、实际功率与额定功率,考生主要存在的问题是审题不仔细,很多同学没有指出王刚同学求解过程中存在的错误;对欧姆定律公式中的I、U、R必须对应同一段电路理解不到位,乱套公式;分不清实际功率与额定功率及如何计算等。可见,在物理新课学习的过程中,对每一个公式都一定要弄清楚其中每个物理量准确的物理意义,打好基础,才能灵活运用。
试题24.从高空下落的物体,速度越来越大,所受空气阻力也会随速度的增大而增大,因此物体下落一段距离后将以某一速度作匀速运动,通常把这个速度称为收尾速度。求:
(1)一质量m=0.3kg的小球在加速下落20m高度的过程中重力所做的功(g取10N/kg)。
(2)研究发现,相同环境条件下,空气对不同材质的球形物体的阻力大小与球的半径和速度都有关系。下表为某次研究的实验数据,根据表格中的数据,求出编号为2、3的小球在达到收尾速度时所受的空气阻力之比。
(3)由(2)问表格中的数据,求出球形物体所受的空气阻力f与球的收尾速度v的关系。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4)由(2)问表格中的数据,求出球形物体所受的空气阻力f与球的半径r的关系。
此题提供了一个具有实际意义的物理情景,综合考查了受力分析、二力平衡、力做功的计算等基础知识,设由浅入深,通过表格,蕴涵丰富的信息,立意新颖,综合性强,试题灵活。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了新课改精神。(2)(3)(4)问难度大,区分度好。考生出现的主要错误在于基础不扎实,如(1)问混淆重力、重力做的功两个概念,功、功率的单位分不清;对所研究的物理过程分析不清,不能对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不能将物体的运动情况与物体的受力情况联系,因此(3)(4)问大部分同学无从着手。暴露出考生思维能力较差,缺乏从自然现象中抽象出关键和本质的东西,用所学的物理知识加以分析和解决的能力。当然,也有极少数优秀的学生,(3)(4)问找出了二个物理量之间的函数表达式,求出了比例系数。
3学生答卷中反映出的主要问题
3.1物理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律理解不到位,基本知识掌握不扎实
物理学是一门基础自然科学,它的核心内容是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从试卷分析情况看,学生的基础知识薄弱,许多基础题丢分严重,反映出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不扎实。有不少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往往把精力用在解题上,特别是解难题上,而忽视了对基本概念、基本规律的学习,认为概念和规律只要背熟就行,这是学习物理的大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强调基本概念和规律的学习,在新课教学时要重视创设物理情境,重视物理概念的引入;要多层次、多角度地对概念加以辨析,让学生对概念的内涵深刻理解;对物理规律的教学要重视物理规律的来龙去脉,适用条件,形成物理的知识框架体系。只有基础知识牢固,才能谈得上提高分析问题、灵活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2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尚待提高
今年的试题充分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新课程理念,如试题1-7题、11-13题、15、16、18、19题、22题等,其中第1、3、4、5、6、7、11、12、13、15、22题等都与生活实际密切联系,属于容易题,但得分情况并不理想。可见,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有意识地创设联系实际、贴近生活的情境,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灵活应用物理知识去分析、解决问题,“让物理走向社会”。逐渐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多分析、多思考的习惯。
3.3科学探究的能力和实验技能有待进一步提高
今年试题中对实验的考查较全面,有基本仪表的读数、电路的实物连接、实验现象的分析;演示实验、学生实验均进行了考查;实验考题覆盖了力、电、光、热主要内容;首次出现全开放的实验题(21题)。题目由易到难,全面反映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实验素养,充分体现了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的特点。
从抽样试卷看,测量工具的读数考生掌握较好,但电路的实物连接、根据要求设计电路仍然存在较大问题;全开放的力学实验题学生也完成的不好。可见,实验能力的提升仍是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深层次地参与到实验的教学过程中去,特别在对实验原理的理解,在观察、实验的活动中,深入理解知识,体会科学方法,不断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科学探究的能力,灵活运用所学的实验方法解决新情境中存在的问题。
据报道,日前武汉市最火爆的7所民办初中受到了全市家长和小学生的极力追捧。面对激烈的竞争和制度的约束,这些民办初中的自主招生变成了“堆证书大赛”。为增加入学砝码,小学生在各种证书考级之间疲于奔命,还孩子快乐童年的希望面临严峻挑战。自主招生的异化究其原因在于制度供给的不足,从而使学校和家长出现了逐利行为和无奈之举。
首先,优质高中资源的短缺是自主招生异化的主要原因。小升初和初升高的“择校热”都是为了争夺优质高中教育资源。目前,我国高中教育仍然是教育发展的短板,尽管义务教育阶段的优质均衡发展有了长足进展,但高中教育的薄弱和非均衡性严重制约了义务教育的发展。优质高中教育资源的短缺必然带来初中乃至小学教育的竞争和分层,甚至会抵消为义务教育均衡化所做出的努力。当前,解决中小学“择校热”不能单纯地从义务教育阶段本身来考虑,迫切需要从整个教育系统来思考,特别是根据各级教育之间的连贯性和系统性协同推进义务教育发展,以高中教育的优质均衡和多样化发展化解义务教育择校热。
其次,以制度约束斩断优质高中与民办初中的利益输送。武汉市的一些家长认为,一些民办名校和知名高中就是一体的,在这里读书可以“近水楼台先得月”,提前获得名校招生相关信息,在享受分配生名额上也更占优势。在制度不完善的情况下,某些民办初中既享有优质高中的品牌和声誉资源,又可以收取较高的学费,与普通公办学校和薄弱民办学校进行不公平的竞争。由于武汉市民办初中享有“分配生”资格,因而部分原本想上优质公办初中的学生,也来选择优质民办初中,加剧了民办初中的资源竞争。完善相关规定,消除某些民办初中不应有的光环,促使它们真正成为独立实体,与其他学校公平竞争,才能使教育回归本真。
最后,政府配套制度的缺失或滞后为自主招生异化留下空间。武汉市教育局曾规定择校生不得享受中考“分配生”资格,但同时表示,到民办初中就读不算择校生,依然可享受“分配生”资格。此种差异加剧了民办初中的择校热。在民办初中招生方面,武汉市教育局明令禁止“小升初”组织任何形式的笔试、面试或任何变相考试、考核择优选拔新生。于是,自主招生往往演变成一场“堆证书大赛”。民办初中的“无奈之举”很大程度在于政府制度的缺位。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必须考虑新制度规定的“多米诺效应”,不仅要重视“破”,更要重视“立”,特别是配套制度的制定和完善。
一、抓住本地特色,有助于阅读理解
(一)借方言释词
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理解是一个很大的难题,因为他们的生活经验不多,阅读量也较少。那么,低年级学生怎么理解字词呢?有时候,方言是帮助学生理解的最佳武器。方言是低年级学生最熟悉的语言,方言的运用也是他们最为得心应手的。因此,针对某些不好用文字描述的字词,用方言来帮助理解,有很显著的效果。教学人教版一年级下册《要下雨了》一课时,“空气很潮湿”中的“潮湿”一词是农村学生在平时普通话交流中不常见的。于是,在教学这一词语时,我见学生一脸茫然,便毫不犹豫地用方言告诉学生这就是什么,学生一听,恍然大悟。曾经听过这样一则教学故事:一新教师教学一年级语文,教到“跳”这个字时,竟然拉出了《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腿上用力;使身体突然离开所在的地方。学生自然听得一头雾水。其实,“跳”根本不用解释,教师可以边示范边用方言说,学生一看便知,一听便会了。
方言既节省了用长篇大论解释的时间,又使学生记忆深刻。
(二)用本土风情读文
我们都知道,与学生生活有所联系的内容最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最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如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的《观潮》时,我充分利用了我们闽南沿海的地理优势,让学生在开学前跟爸爸妈妈到海边看看潮起潮落,记住浪潮的最大威力。上《观潮》前,我只是出示课题,学生就已经七嘴八舌地说开了。顺着这个劲头,我抛出了一个问题:你们都说自己看到的浪潮威力最大,能赢过钱塘江大潮?学生带着不服输的态度学起了课文。榕树在闽南地区是很常见的植物,教学《鸟的天堂》一课前,我让学生先寻找生活周围最大的一棵榕树,观察它的一天。学习时,学生好像已经早就洞察先机,对“鸟的天堂”了如指掌,课文内容的理解自然就迎刃而解了。
地方“特产”是语文学习过程中的一大财富,善用才是“王道”。
二、联系生活实际,比较出真知
语文教学其实并不需要多么华丽的设计,最重要的就是要回归本真。语文教学中的“真”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体会作者(即创作主体)写作的真实动因;(2)再现课文(即作品本体)的真实情景;(3)抒发师生(即鉴赏主体)的真实感受。
(一)对照现实,走进文本,走进人物
教学许多寓意深刻的或记叙文或抒情散文时,我们常会乘兴而来败兴而归,往往会因为无法激起学生心中的涟漪而懊恼。要上好这类课文最直截了当的办法就是让学生进入角色,进入语境。怎么才能让学生迅速入情入境呢?我认为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来对照文本中内容,更容易走进文本,也才能走进人物的心灵。
《给予树》中的小女孩金吉娅用仅有的20美元买了洋娃娃圆了那个毫不相识的小女孩的梦想。金吉娅带给人们的是“同情、仁爱还有体贴”,金吉娅的举动是令人感动的。但是,从学生的眼神、表情中我没有看出他们受到感动了。于是,我让学生回顾生活中的自己,想想这样一些情节:体育课后,你和同学都口渴了,同学没带水也没带钱,你是否愿意跟他分享你的水?同学到你家,非常喜欢你那很珍贵的玩具,你是否愿意借他带回家玩几天?你的零花钱是用来买你爱吃的零食的,可是同学急需几毛钱买本子,你是否愿意伸出援手?……学生在脑海里有了真实的想法之后,他们愿意交流的就交流,不愿意的就把想法藏在心里。然后,我再抛出问题:如果你是金吉娅,你愿意像她这么做吗?许多孩子顿时面露难色,我请了其中一个孩子来说明原由:“如果是真实的,当然不愿意花那么多钱给一个不相干的人买礼物。可是如果说不愿意,似乎有些不近人情。”学生们听到这儿,都哈哈大笑起来,七嘴八舌地开始了对金吉娅的热烈的讨论。至此,金吉娅这看似不起眼的举动不仅感动了她身边的人,更感动了班内的学生了。
学生是教学目标的主体,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生活体验、能力特长也是一种很重要的语文课程资源。语文教师掌握了学生的这些特点,就能够更容易帮助学生走进文本从而理解文本,走进人物从而务实求真。
(二)重视生活经历,引导学生想象
人教版少部分文章的创作背景或者表述内容是农村孩子生活中较难接触到的,如五年级下册的《草原》就是其中的一课。“草原”离生活在丘陵地区的闽南孩子来说距离太遥远了,要他们准确地描述出草原来是太为难他们了。但是,我并不因为他们没有接触过草原就硬把“草原”的形象塞给他们,而是让学生根据电视上或图片上看到的相关资料借助想象,描述自己所理解的草原形象。虽然他们描述的与现实有些差异,但是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他们更愿意看看真实的草原是什么样的。这时候我再出示课件和文本中的优美词句,学生的感受就更深刻了。试想,如果我在课开始时,就出示课件,就把优美词句拿出来让学生品读,学生能品出味道来吗?
一、设计对照实验的原则:
(一) 对照性原则
在对照实验中,遵循对照性原则,一般要设计一个对照组,以控制变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二)单因子变量原则
实验要控制在同一适宜条件下的单一变量原则,即控制其他因素不变,只改变其中某一变量,观察其对实验结果的影响。除了整个实验过程中欲处理的实验因素外,其他实验条件要求做到前后一致。
(三) 随机性原则
实验中选取的材料是随机的,这样的实验结果才具有代表性。
(四)平行可重复性原则
所设计的实验要能在同样的条件下重复,并能得到一致的结果,以避免因偶然性而得到的结果,使结果不具有科学性。
二、实验设计中经常采用的对照方法
(一) 空白对照:指不做任何实验处理的对照组
例如观察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两个试管都有等量的浆糊,一个试管放唾液,另外一个试管放清水,那放清水的试管就是一个空白对照。
(二)自身对照:指实验和对照在同一对象上进行,即不另设对照组
例如,在“脉搏与运动的关系”教学中,设计以学生个体在运动前测量的脉搏与运动后测量的脉搏进行对比,将运动前的脉搏作为对照。说明运动对脉搏的影响。
又如,在“探究光对鼠妇的影响”实验中,将鼠妇放在一半明一半暗的条件下,观察鼠妇在不同环境中的分布。实验和对照在同一对象(鼠妇)上进行。
(三)条件对照:给实验组某种处理,给对照组另一条件的处理
例如,在“脉搏与运动关系”活动中,选定的组内两名同学,测量运动前的脉搏,让一名同学处于安静状态,另一名同学作运动(跑、跳、下蹲等),运动后又同时测两名同学的脉搏。
又如,在《生物》(北师大版)七(上)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活动中,要从生活现象(泡菜和拌菜中出现水)引入新课后,引导学生探究植物在不同浓度的水里的吸水或失水情况。学生设计一杯清水和一杯盐水,将同样的萝卜条放入其中,过一段时间后测量萝卜条的重量变化。也有的学生设计出低浓度与高浓度进行对照。最后通过分析数据得出,植物细胞在浓度低的环境中吸水,在浓度高的环境中失水。
(四)相互对照:指不另设对照组,而是利用几个实验组相互对照
例如,在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活动中,我们设计这们的实验,在四个同样的培养皿中。都放有能吸水的布和40粒小麦种子,这些条件都相同。不同的是第一个培养皿不加水,第二个和第三个培养皿放适量的水,使里面的布潮湿就可以,第三个与第二个加等量的水,不同的是将第三个放进冰箱。第四个培养皿就灌满水.那么我们就可以从这几个实验组里互相比较得出三个条件(水、温度、空气)都是种子萌发的条件。
三、对照实验的设计的具体举例:
例如:在探究“光是光合作用所需的条件”的活动中,我们可以这样引导学生设计实验。
1、 明确活动目的,学生通过这个活动,理解太阳光是光合作用所需的条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
2、 明白实验原理,如果进行了光合作用,就会产生淀粉,用碘液检验时会变蓝色;没有进行光合作用,不产生淀粉,用碘液检验时不变蓝色。
3 、材料及器材的选择,你选用的材料要较易脱色,可选用天竺葵或白菜幼苗为原料,也可选用其它植物。
4 、对照实验的设计,在这个实验中,探究的条件是光,所以对照组与实验组的唯一区别只能是光,光是唯一的变量,考虑到植物光合作用进行的连续性,实验组和对照组都要先放在黑暗的地方进行暗处理,以消耗植物体内的淀粉,将对照组叶片用不透光的纸遮住,将植物放在阳光下,4H后对实验组叶片和对照组叶片进行处理,用碘液检验淀粉的存在,进而证明光合作用的进行需要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