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赠汪伦的诗意

赠汪伦的诗意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赠汪伦的诗意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赠汪伦的诗意范文第1篇

5月18日,我们学古诗《赠汪伦》。

潘阳在桌子下面玩纸片。每张纸片上写着“不打人”三个字。冯老师发现了,很生气,问:“要不要我来吟一首诗?”同学们都说:“要。”

冯老师想了一下,就高声说了起来:“大家请听我做的诗:老师在讲《赠汪伦》,我在下面丢了魂。古诗意思听不进,专心写着‘不打人’。”我们全班同学听了,都异口同声地说:“冯老师真是天才作家!”

我想:既然今天学《赠汪伦》,冯老师做的诗主要是用来批评潘阳,干脆把这首诗题名叫《赠潘阳》吧。想完,我就把我的意见和冯老师说了一下。冯老师立即采用了。

赠汪伦的诗意范文第2篇

在诗歌的海洋里,有无数珍宝,轻叩诗歌的大门,我们面前出现了一个美丽的诗的世界。在这次轻叩诗歌大门综合学习过程中,我们开展了一系列综合系活动。

在老师的的带领下,在诗海拾贝中我们搜索了许多诗歌,我们通过阅读书籍、杂志、报刊、访问其他人等途径。了解到我们国家是一个诗歌的国度。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已经有两千都年的历史;从古至今涌现出屈原、李白、杜甫、郭沫若等伟大诗人。世界上其他国家也都有伟大的诗人。拜伦、海涅、普希金……他们的优秀诗篇,伟哥国人民传诵。

同时,我们还整理了诗歌,我们把诗歌分类。按诗人分有李白的《静夜思》、《望庐山瀑布》等等。有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忆江南》等等按形式分有送别诗《赠汪伦》、《送元二使安西》等等。还有怀古诗、山水田园是、边塞诗、叙事诗、抒情诗、咏物诗、悼亡诗、讽喻诗……

我们还欣赏了许多诗歌。同学们纷纷把自己喜欢的诗歌朗诵了出来给大家欣赏有《天上的街市》、《春夜喜雨》、《古朗月行》……其中我最喜欢《古朗月行》内容是: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境,飞在青云端。应为这四句诗恰似一首完美绝句,语言质朴,比喻有去,耐人回味。从这些诗中我知道了诗歌的写作手法,古代诗只要是赋、比、兴。现代诗写作手法有好多,其中有比喻、夸张、拟人、重复、排比……为此我也写了一首《雨》其中有一节是这样的:跟着一阵阵山风,伴着一层层云雾。我悄悄的来了,来到大地的每一处。怎么样不错吧!我用的是拟人手法,把雨当做人来写。这一期我们班上掀起了一股诗歌的潮流。我们班还制作了诗歌总集,许多同学都投了稿,我也不例外,至今不到一个星期就有20多片稿,相信不久后一本厚厚的诗歌总集将出现在我们面前。

让我们徜徉在诗歌的花园中,让生活充满诗意,让诗歌陪伴我们一生!

赠汪伦的诗意范文第3篇

“水中月,镜中花”是指虚幻而不真实的、可望而不可即的东西。语文课堂中的“水中月,镜中花”的现象指在教学过程中,一些语文教师有意制造的一种课堂形式活跃、表面热闹繁华而没有实效的教学现象。其中以下几种现象值得深思,教师要坚决远离这种现象。

一、过度拓展,主次不分

在小学阶段,课本应该是语文教学的首要凭借。教材选文文质兼美,教师应充分发挥其范例作用,让学生通过课文品读,了解掌握基本的阅读过程、阅读技能。拓展阅读是必要的,但必须在用足、用透教材的基础上开展;拓展阅读固然要重视量的扩张,但更应重视质的提升,要慧眼识真,把有价值的材料引进语文教学中来。可很多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却过度拓展,主次不分。以下是一位教师教学《赠汪伦》的思路:

第一步,读古诗《赠汪伦》;第二步,请学生看课文情境的投影;第三步,进行自主选择学习,即凭想象分组表演多种赠别的情境,组织学生画赠别画,并配乐朗读;第四步,读两首赠别的诗;第五步,学生总结收获,并唱一曲《朋友啊朋友》。

首先值得肯定的是,该教师在教学中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的教学理念,他为了建构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积极倡导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自主学习这一环节,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分别以表演、画画、配乐朗诵等形式学习课文。看上去是形式多样、气氛活跃,进行了学科之间的整合,实质上这样做对诗歌的学习与理解并没有太大帮助,甚至有点本末倒置,丧失了语文的美感,从而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情感泛滥,工具丢失

工具性与人文性是语文教学与生俱来、相辅相成的特性。没有了工具性,便没有必要设语文课,人文性也无从谈起;没有了人文性,语文课只有孤立的字、词、句、篇,枯燥的、机械的语言训练,语文课便失去了生机、情感和韵味。但在很多公开课上,教师为了渲染课堂气氛,过度重视与挖掘微言大义,抓住一切能够阐明课文深刻含义和伟大意义的机会,显得牵强附会。事实上,教师越刻意这么做,学生就越反感,达不到想要的思想教育的目的,又把工具性给忽略了。以下是一位教师教学《只有一个地球》主要教学环节及时间安排:

1.朗读课文,思考:你由《只有一个地球》想到了什么呢?(8分钟)

2.以“地球与环境”为主题,实话实说:我们应该怎样保护环境,爱护地球?(32分钟)

这个教学设计其重心很明显是落在人文性上,人文关怀受到了重视。可我们不禁要问:这样《只有一个地球》这篇文章不是成了一种摆设吗?教学过程中,学生对语言的感悟、体验、探究、积累、运用体现在哪儿?这种脱离文本舍弃语言文字的人文关怀对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有何作用?如果说工具性是基础、求真,那人文性就是一种升华、求美。离开了语文的工具性,人文性便无从谈起;离开了人文性,工具性就会变得晦涩、干瘪。语文课堂需要情,但情感的过于浓重,也许会造成理性的迟钝与缺席。

三、诗意语言,云里雾里

笔者认为“诗意语言”和“平常语气”并不是对立的,但假如为了让课堂显得不那么“平常”而刻意采用“诗意”的教学语言,让学生听得似懂非懂,这也许是对“诗意”的曲解。以下是一位教师教学《夹竹桃》的语言片断。

语言一:其实批注也是灵魂的窗口,我们应该尽量让它贴近内心。

课堂上学生批注是对文本的个性化理解,应该是学生言由心生,从内心自然生发的文字,为何不直接告诉孩子批注是我们读到文字内心的感触,这种诗意语言是否会让学生云里雾里?

语言二:原来,先生写百花,只为一花;写百花喧闹,只为一花沉静;写一年三季百花盛开,只为一花独放春夏秋,这一花就是——夹竹桃,这写法就是——对比映衬,这就是——散文的“形散神不散”。

初读全文后就概括出散文的读书方法,这是解释给台下就座的教师们听,还是告诉孩子们一个他们尚不理解的规律?

语言三:不放过“又”“悄悄地”这些关键词,就叫读得细腻深入;读书不忘适时批注,就叫读得细腻深入;读出文字背后的人,更叫读得细腻深入。

为何不直截了当地说:这么美的文字值得好好品读积累?

语言四:如今,那曾经的红衣少年和白发先生都已离我们远去,但是夹竹桃仍在,因为——处处花开夹竹桃,人人花开夹竹桃!让我们用心与之共舞!

如何“用心与之共舞”?教师发出什么课堂指令,是会心读,还是潜心悟?

尽管上述语言在该教师整体精致的课堂里只能算是玉中瑕疵,但是,如此“雾里看花”式的“诗意”语言是否可取?孩子们在语言习得过程中更需要明确的指示,更需要平实的语言,能让其听得清、听得懂。

赠汪伦的诗意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古诗教学 新理念诵读讲故事情趣课堂

小学语文课本中有许多脍炙人口、引人入胜的古诗,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的精华,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诗言志,诗传情,古诗凝炼,魅力无穷。常吟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有益于培养他们的诗学素养。应当说古诗就像一杯陈年醇香的佳酿,滋养着炎黄子孙的血脉;又如一枚磁石,凝聚吸引着民族的魂魄。《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1―6年级的学生背诵古今中外诗文160篇(段)。在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下,重视小学古诗词教学中的自主学习、全面陶冶和课外拓展,通过自主诵读、联想和想象的具体运用,鼓励学生个性化的体验和表达方式,使古典诗词教学成为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成为教学的愉快享受,成为审美教育的平台。这一点几乎已经成为新时代教育者的共识。低年级的小学生知识面很窄,理解能力低,在这种情况下学习古诗必然存在很大的困难。因此,如果教法不当,就很容易出现学生对古诗学习感到枯燥乏味,不感兴趣,不愿意学习。那么,小学低年级语文古诗教学应如何进行呢?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如何在新理念指导下培养学生的诗学素养,探索出教学古诗的新思路。笔者将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这方面的认识和尝试。

一、反复诵读:

古语说得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对于琅琅上口的古诗尤要重视诵读。在讲授古诗时,教师首先反复吟诵,在吟诵中体会诗的韵味。“好诗不厌百遍读”,通过反复诵读,强化对文字的记忆,而且诗的形象也逐渐浸润于学生的脑海中。例如:课堂起始:“同学们,我们学会了很多古诗词,谁来背诵一首自己最喜欢的古诗?让大家分享”尽量多给学生表现的机会。读是教学的一个重点,通过朗读教学,可以逐步培养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也为学生今后训练口头表达能力打下良好基础。指导朗读应该注意做好两方面工作:一是读正确,念准确每个字的字音,把握好诗的正确节奏,把诗的节奏感读出来。古诗是非常讲究押韵的,节奏非常强,《春晓》的正确节奏是: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绝句》的正确节奏是: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露/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指导朗读时,就必须要学生按照诗的正确节奏读。二是强调有感情的朗读,指导学生把古诗的思想感情读出来。由缓到急,由低到高,从“无情”到“有情”再到情感的喷发,把阅读推向,从而领悟古诗。

二、采用讲故事等多种导入方式:

古诗教学伊始,教师可采用猜谜语、讲故事、提问题、设悬念等方法,精心引发学生兴趣。如教学李白的《赠汪伦》时,可先讲述汪伦用计诚邀李白到桃花潭做客―――汪伦是当时有名的歌手,隐居在安徽泾县西南的桃花潭畔,对李白佩服得五体投地,日夜吟诵他的诗。有一回,汪伦听说李白来了安徽,就修书一封。信中写道:“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白早知汪伦是一方豪士,便欣然前访。见面后,李白方知“受骗”:所谓桃花,只是桃花潭,并无“十里桃花”;所谓“万家酒店”,只是店名,并无酒店万家。但李白哈哈大笑:“临桃花潭,饮万家酒,会汪豪士,此亦人生快事!”于是,两人结为金兰之好。临别时,李白即兴写下七言绝句《赠汪伦》。―――这个故事会大大激发学生学习《赠汪伦》一诗的兴趣。又如教学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就可采用设悬念的方法―――古代有位大文豪写了一首七绝,在诗中直接将西湖比作美女西施,这位大文豪是谁呢?这首诗叫什么呢?是怎么写的呢?再如教学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可从“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这句千古佳唱着手,激疑设趣,从而引导学生欣然诵诗。

三、可唱,可画,让古诗课堂情趣盎然。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低段诗文教学,并不要求深刻地理解诗文的意思,主要是积累古诗,而根据低段学生的年龄特征,通过运用唱歌的形式记忆古诗、展现古诗,学生自然就有趣了。用唱的方式既合符古诗本身的特性,也融合了课堂气氛。古诗本身讲究押韵和节奏,音韵和谐,节奏鲜明,枯燥无味的古诗加上快乐活泼的儿童乐曲,古诗就显得与学生距离接近了,很容易让学生接受。在教学《咏柳》一课时,我就加进了《洋娃娃和小熊跳舞》的旋律,学生跟着已会的旋律歌唱,很快掌握了古诗,并且又唱又跳的,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对这首古诗增添了浓浓的兴趣。

古诗课堂上,不但可以唱起来,而且还可以画起来。图画具有直观性和形象性。借助图画对古诗赐予形体化,更易于学生清晰理解诗意,深刻领悟蕴含的真理。一般来说,课文每篇中都有一幅画,借助图画让学生了解古诗大意。例:《静夜思》插图,通过插图学生就一目了然,诗人在晚上看着月亮睡不着觉四连故乡及亲人。这对于学生的感官是一种刺激,增强了形象性的感知,易突破教学重点,是学生升华了情感。不仅如此,让学生在已有的理解上充分发挥想象,用自己的画笔再现始终描绘的场景,使学生进入诗意,结合低段学生的身心发展,让学生自己描绘出古诗的内容和涵义,学生从中去享受那成就感,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古诗的无穷魅力。例:《咏柳》一课,低段的学生会用自己的方式描绘出春天的柳树美的场景,让学生感受到大自然是如此美丽,诗文是如此神妙,而古诗的魅力无穷。

赠汪伦的诗意范文第5篇

一、美读中品味

1. 把握要点,读出诗韵。要读出诗味,必须教给学生朗读的技巧,引导学生从节奏、语气、情感、音调的等方面把握,方能读出诗的韵味。古诗中的节奏五言诗与七言诗截然不同。五言有“二二一”节奏,也有“二一二”节奏,而七言有“二二三”也有“二二二一”节奏,还有“二二一二”节奏。不同的作品或不同的诗人也不尽相同,如李白的诗豪放,杜甫的诗写实,白居易的诗通俗。诗表现出不同的语言风格,不同的情感。作品中精心锤炼的语言精华都需要我们斟词酌句,细细品味。

2. 配乐朗诵,感悟情韵。音乐是心灵的语言,优美的音乐可以淘冶人的性情,激发人的情感,使人产生无限的遐想。古诗词的音韵尤为讲究,诗词与音乐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渊源,要让学生真正领悟古诗词的情韵,适当配上符合古诗感情基调的意境、情节发展的乐曲,以音乐渲染教学情境,学生如临其境,与作者心灵碰撞出火花。如《江畔独步寻花》可以配上节奏明快的名曲,《送孟浩然之广陵》可以配上节奏舒缓的古筝曲,《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可配以激昂的琵琶曲。记得在教张籍的《秋思》时,我播放《月之故乡》一曲,并深情地朗诵,让学生闭上眼睛静静地听,幽怨的音乐将学生一下子带进浓浓的游子思乡之情。接着配上与诗词相衬的音乐,让学生随着音乐一次次地吟诵起来,学生渐入诗境,进入诗人的世界,在读中有所感,在读中有所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音乐融入古诗词教学使整节课锦上添花,相得益彰,改变了课堂的枯燥面貌,古诗词教学变活了、变美了。

二、演绎中品味

1. 借助多媒体,再现诗文情境。在《望庐山瀑布》演古诗这一环节中,我给学生们创设了这样的情景:屏幕上展现出红日东升,香烟缭绕的美丽画面,古筝奏出瀑布飞流直下的磅礴的曲调。雄壮、轻快的旋律拨动了学生的心弦。我随即引语:“看,眼前出现了这样的景象,万丈青山衬着一道白银,瀑布飞腾奔涌,倾泻直下,谁来当一回诗人呢?”孩子们跃跃欲试。我趁热打铁,让他们选择伙伴互演,再让学生推荐代表上台演,我还给了他们一把小扇子,学生学着古代文人踱步吟起诗来,课堂上掀起了小,热烈的掌声响不断。在有情有境的表演中,学生仿佛置身于壮观的庐山瀑布的中,缩短了与诗人的距离,学生徜徉在美妙的诗意世界,这是对学生身心的一次洗礼。

2. 揣摩角色,走进诗人世界。教学《长歌行》,我让一个学生扮演爷爷,一个学生扮演孙子,要求学生根据诗意的内容,充分发挥想象,适当加上表情、动作,体会角色的感情变化(爷孙俩在什么地方看到了什么?他们俩说些什么?想些什么?)激发孩子的想象,为表演做好了铺垫。学生上台表演时再加上头饰等简单的道具,原来枯燥的一首词,学生在活灵活现的对话表演中,领悟了珍惜时间的真谛。学生爱表现,喜欢表演,让表演也走进古诗教学,何乐而不为呢?

三、想象中品味

描述悟情。生动形象的描述,能再现古诗描绘的形象和意境,使学生得到真切的形象感染,从而唤起想象。如在引导学生读《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时,我做了这样生动的描述:如今你们就是大诗人苏轼,请大诗人们闭上眼睛随老师一起走进庐山,远看隐天蔽日,近看奇峰怪石;俯瞰幽谷深涧,仰望重峦叠嶂。一幅幅画面在眼前呈现,让人目不暇接,美不胜收。庐山美,美在哪,是雄奇;是壮丽;是险峻;是秀美?身在庐山的你感慨万千。大诗人们,把你们的感受用诗句表现出来吧!”。通过描述,唤起学生想象,引导学生进入角色,如临庐山之境。

相关期刊更多

晚霞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共四川省委老干部局

农村经济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江苏省教育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