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晋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东晋书法家有很多,其中最著名的是王氏父子。
王羲之,字逸少,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主要作品有《黄庭经》《乐毅论》等,草书《十七帖》《初月帖》等。
王献之,字子敬,东晋著名书法家,“书圣”王羲之第七子,与其父王羲之并称为“二王”,并有“小圣”之称。主要作品有《鸭头丸帖》《淳化阁帖》《中秋帖》等。
(来源:文章屋网 )
【关键词】《世说新语》;文体;《晋书》
《世说新语》记述东汉末年经三国至两晋时期士人的生活和思想,通过记录许多人物的奇闻轶事和生动言谈,具体形象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尤其是士族阶层的生活状况、文化习尚及至他们的精神世界。它全书内容不足九万字,却涵盖了史学、哲学、美学、社会学、宗教等各个方面。
《世说新语》对中国思想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千百年来,源源不断地为我们输送着养分。历朝历代的人们从各个方面对其进行研究。其中,关于它的文体特征,国内外学者也进行过很多探讨。大致有以下几种不同观点:
1、认为《世说新语》是小说;
2、认为《世说新语》是史料文学;
3、认为《世说新语》是小说和史料文学的综合体;
4、认为《世说新语》既不是小说也不是史料文学。
下面将对这几种观点进行详细分析。
一、小说论
古今小说概念不同,古人认为小说是“琐屑之言,非道术所在”,一切无关宏旨的作品都可以归于小说。《世说新语》主要记载了人们的一言一行,而且偏重于人们的生活细节,多与国家大事无关,符合“琐屑之言,非道术所在”的标准,因此《隋书·经籍志》、新旧《唐书·艺文志》等都把《世说新语》归为小说。此后的古代典籍,也多持此看法。到了近现代,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也把《世说新语》归为小说,受此影响,后面很多文学史教材都把《世说新语》看成小说。
二、史料文学或史料笔记论
《世说新语》主要记述汉末至东晋王公贵族、士族阶层的言行轶事,是魏晋士大夫阶级思想、生活的真实记录,充分地反映了这一时期的政治、思想、军事、文化和社会风尚。正如台湾学者梅家玲所说:“就《世说》而言,其所记述者,皆为当代时空之真人真事,不少记载,亦且并见于同时期的史书,故在取材上,它与史料大量重叠。”《世说新语》对魏晋时期的一些重大历史事件都有记载,而且很多材料为《晋书》所采用,从此点看,《世说新语》被认为是史料文学也是合情合理。
三、小说和史料文学的综合体
鲁统彦在其论文《——史学和艺术的交融》中提出:“《世说新语》具有独特的文体特征。它既是文言小说,又是史学名著;既有史书之真实可信,又有小说之可读性;既是具有较高艺术成就的文学作品,又是通过某些艺术加工写成的历史著作。可以说,《世说新语》是我国古代史学与文学结合得最好的一部杂史小说。它创建的体例、运用的技巧、蕴涵的内容,对后世的史学与文学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因而,我们既不能简单地把它看作小说,也不能笼统地把它当作历史。它大体上介于历史与小说之间,实际上兼有两种文体之特征,也正是在这两可之间表现出独特的文体特征
四、非小说非史书论
小说三要素:虚构、人物塑造、情节。符合这些条件,就可以称为小说,不符合者,就不是小说,《世说新语》的虚构成分很少,其记载的全是事实;在人物塑造方面主要偏重于性格的塑造,而很少有人物外貌方面的塑造;在描述人物、事件时,往往是吉光片羽、一鳞半爪,没有曲折生动的故事情节。鲁迅曾指出:“但须知六朝人之志怪,却大抵一如今日之记新闻,在当时并非有意做小说”,“因为他们看鬼事和人事,是一样的,统当作事实。”鲁迅又指出,唐人“始有意为小说”。所以,《世说新语》只能说是具有了一些小说的因子,但不能与成熟后的小说同日而语。
尽管《世说新语》有着史书的价值,但它却不是史书。它虽然具有写真人真事的实录性特征,但与传统的史籍在目的和体例方面都不一样。《世说新语》记人事的目的远实用而近娱乐,往往只选取人物生活的一个片断,着力刻画人物性格的某个方面,而不像史籍中的人物传记那样,介绍人物生平、事迹,关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并按时间顺序来展开,更不是有闻必录。
鄙人学识浅陋,斗胆提出不同于以上几种观点的一些疏浅的见解。经过研究比较,我觉得《世说新语》和《论语》有很多相似之处,那么,可不可以把它归为语录体呢?
杨玉珠在其论文《论的史学成就》中指出《论语》对《世说新语》影响比较大。《世说新语》是典型的“丛残小语”、“尺寸短书”式著作,它主要采用“语录体”的表述方式,这些特点与《论语》如出一辙。概述式、自述式、问答式的表达方式在两书中都有体现。尽管《论语》与《世说新语》撰书宗旨不同,但《论语》短小明快、含蓄隽永的表述方式在《世说新语》中得到了继承和发扬,《论语》侧重记言的风格也为《世说新语》所承袭。
下面我们来比较一下《世说新语》和《晋书》。
《晋书》是首部官修纪传体断代史,在史书编纂经验、史学体例、史学思想等多方面取得了较高的成就,是研究两晋历史的基本资料。《晋书》取材于《世说新语》,但是和《世说新语》又存在着一定的差别,因为《晋书》是史书,它必须遵循史书的写作笔法。
第一,《世说新语》和《晋书》即使在叙述同一件事的时候,也不会完全相同。可能存在着人物、地点、时间上的差别,语言风格也不一样,《世说新语》只选取一个片段再现名士的风流潇洒,语言更加口语化,带有强烈的感彩;而《晋书》作为一部官修史书,很正统,具有完整性和系统性。
第二,《晋书》对《世说新语》删剪增无,有的进行了删减,有的进行了扩充,叙事的详略也有所不同。在措辞上更加精确,书面化,符合历史事实和生活常识。而《世说新语》则更追求文意的韵味和赏心效果,难免有言过其辞和不合史实之处,鲁迅曾说它是“远实用而近娱乐”的赏心之作。
第三,《晋书》如牖中窥日,在细节处理方面局部细微的变化,使文意更加流畅;在叙事时力求清晰透明,力避或然之解。而《世说新语》中有些事未交待清楚,叙述得比较模糊,只保留了真实生活的情状。《世说新语》“或曰”、“诸人”等不定所指,在《晋书》中大部分都给予解决,进行了补充和修正。
总而言之,《晋书》对《世说新语》的采用很保守,和《世说新语》相比,叙事完整系统,力求清晰透明;措辞更加精确,书面化,符合历史事实和生活常识。《晋书》吸取《世说新语》的语言艺术及人物塑造之法后,使史传叙事的文学色彩和写实效果都大大加强,这是它对传统史书撰写方式的一大突破,也是“自是言晋史者,皆弃其旧本,竞从新撰者焉”的主要原因。
【参考文献】
[1]张松辉.《世说新语》不是小说[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科版),2005,(1).
[2]鲁统彦.《世说新语》:史学与艺术的交融[J].学习与探索,2005,(2).
[3]刘军.《世说新语》非小说论[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0,(6).
[4]刘强,吴寅.《世说新语》文体考辨[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
[5]鲁迅.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6.
[6]杨玉珠.论《世说新语》的史学成就[D].西安:西北大学,2008.
摘 要:文章训释了《新出魏晋南北朝墓志疏证》中“缃油”“驻手”“挺生”“迥发”及“标奇”五条词语,分析了词语的词义,纠正了错误的解释,亦可补辞书之缺。
关键词 :墓志 词语 训释
墓志出土文献是一种特殊文体,保留了较多当时常用的语词。《新出魏晋南北朝墓志疏证》是对赵万里《汉魏南北朝墓志集释》、赵超《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两书的进一步补充。出土文献的特点决定了墓志文献在汉语词汇史上具有较高的文献价值与研究价值。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书中“缃油”“驻手”“挺生”“迥发”及“标奇”五条词语进行辨释。
1.缃油:浅黄色的油布;书卷、书籍。
(1)陵谷有迁,缃油易朽,勒芳徽于沉石,共天壤而长久。(《新出魏晋南北朝墓志疏证·杨宏墓志》)
按:“缃”,浅黄色的绢帛,古时多用以书写。《隋书·经籍志一》:“大凡四部合二万九千九百四十五卷,但录题及言,盛以缥囊,书用缃素”。“缃油”以“缃”为偏语素,以“油”为正语素构词。“缃油”,本是浅黄色的油布,因古人常用油布类材料包裹书册,或是用作书籍封套,以防止其受潮。所以指代书籍。《汉语大词典》未收此词。
此类词语在墓志和传世文献中还有很多,以“缃”“缇”“青”等为偏语素,表示颜色;以“油”“素”“简”等为正语素,表示材质,如“缃素”“缇油”“缇素”“青简”“缇帙”等,都用来代指书籍。《北史·高道穆传》:“秘书图籍及典书缃素,多致零落,可令道穆总集帐目,并牒儒学之士,编比次第。”《唐代墓志汇编续集·显庆〇〇一》:“启胄蝉联,焕乎青简;开基昭晰,载炳缇油。”
2.驻手:停手、无计可施。
(2)以保定二年岁次壬午十二月壬申朔廿七日戊戌甲夜,忽遇暴风疾。越人无验,秦人驻手。(《新出魏晋南北朝墓志疏证·贺兰祥墓志》)
按:“驻”,车马停止。《说文·马部》:“驻,马立也。”引申出“停留”义,唐慧琳《一切经音义》卷三十引《仓颉篇》:“驻,止也。”《古诗为焦仲卿妻作》:“行人驻足听,寡妇起彷徨。”“驻手”即“停手、无计可施”义。《汉语大词典》未收此词。
“越人无验,秦人驻手。”义为“患病后医治无果”。“无验”与“驻手”对举,都义指“不灵;没有效果。”晋葛洪《抱朴子·论仙》:“凡世人所以不信仙之可学……正以秦皇、汉武求之不获,以少君、栾太为之无验故也。”宋王《唐语林·补遗三》:“(崔慎由)左目生赘肉,欲蔽瞳人,医久无验。”
春秋时秦在西北,越居东南,两地相距极远。因此,诗文中常并举以喻疏远隔膜,互不相关。同时,“越人”可指战国时名医扁鹊,晋葛洪《抱朴子·广譬》:“故越人见齐桓不振之徵於未觉之疾,箕子识殷人鹿台之祸於象箸之初。”“越人”“秦人”并举,指代全国各地的名医,说明病疾难以医治,各地医者无计可施。
3.挺生:生长、长出;生育;突出、出众。
(3)君积庆挺生,神采秀异。(《新出魏晋南北朝墓志疏证·元伏和墓志》)
按:“挺”,生长、生出。《后汉书·杨赐传》:“华岳所挺,九德纯备。”李贤注:“挺,生也。”“挺生”当为同义连文,“挺”也是“生”的意思。“挺生”,本是生长、长出义,用于评赞人物操行时,转而指突出、出众。《汉语大词典》“挺生”条仅释为“挺拔生长,亦谓杰出”,并不准确贴切,而应调整义项,重加排列。
例句上文是讲述当事者生前行善积福,非常出众。“挺生”由植物生长、生出义,引申出生育义。《新出魏晋南北朝墓志疏证·杨钦墓志》:“降灵不已,挺生君子,稚岁标奇,黄中擅美。”《晋书·武悼杨皇后附左贵嫔》:“钟于杨族,载育盛明。穆穆我后,应期挺生。”又转而指突出、出众,《新出魏晋南北朝墓志疏证·杨素墓志》:“公禀景宿之纯曜,含俊德而挺生,神机秀发,灵府夷畅。”《魏书·高允传》:“赵实名区,世多奇士,山岳所钟,挺生三李。”方一新《中古近代汉语词汇学》对“挺生”释义较为详尽,使用传世文献语料论证,不及出土文献。
4.迥发:诗文、议论辞锋俊逸不群;才华、禀赋出众。
(4)君龀齿岐嶷,童子不群,诚性早开,辞峰迥发。(《新出魏晋南北朝墓志疏证·王干墓志》)
按:“迥”,高耸、突出。南朝梁钟嵘《诗品》卷下:“子阳诗奇句清拔,谢朓常嗟颂之。洪虽无多,亦能自迥出。”“发”,焕发、显露。唐杜甫《石砚》诗:“平公今诗伯,秀发吾所羨。”例句讲述当事者未成年时已是卓尔不群,诚恳的心性早早地得到启发,文辞锐利如有锋芒,俊逸不群。《汉语大词典》未收此词。
“迥发”不仅有“诗文、议论辞锋俊逸不群”义,还有“才华、禀赋出众”义,《册府元龟》卷七十三:“兵部侍郎吕諲,闲气挺生,宏才迥发,讷言敏行,强识博闻。谋猷出三杰之先,德业处五人之上,久在朝列,尤推审慎。”《鉴戒录》卷一:“遂乃神机迥发,心鼎独然。”
同时,“迥”是评赞词中非常活跃的构词语素,本义“遥远、僻远”,引申出“高耸、出众”义。“迥”在评赞类词语中参与构成了大量双音新词,例如迥出、迥秀、迥拔、迥特等。
5.标奇:显露出奇特的样子;谓气度、气韵特异。
(5)降灵不已,挺生君子,稚岁标奇,黄中擅美。(《新出魏晋南北朝墓志疏证·杨钦墓志》)
按:“标”,显出,表明。南朝梁任昉《王文宪集序》:“汝郁之幼挺淳至,黄琬之早标聪察,曾何足尚?”“稚岁标奇,黄中擅美”义为“未成年时显露出奇特的样子,内心淳厚,享有美名”。《汉语大词典》未收此词。
“标奇”有“显露出奇特的样子”义,《晋书·石苞传》:“郑冲含素,王祥迟暮。百行斯融,双飞天路。何石殊操,芳饪标奇。”《晋书·曹毗传》:“夫宝以含珍为贵,士以藏器为峻,麟以绝迹标奇,松以负霜称隽。”《全陈文·虎丘山序》:“夫少室作镇,以峻极而标奇,太华神掌,以削成而称贵。”还有“气度特异”义,《晋书·刘惔传》:“惔少清远,有标奇,与母任氏寓居京口,家贫,织芒屩以为养,虽筚门陋巷,晏如也。”《祖堂集·落浦和尚》:“异哉神剑实标奇,自古求人得者稀。”
参考文献:
[1]王念孙.广雅疏证[M].北京:中华书局,1983.
[2]王力.汉语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2004.
[3]罗新,叶炜.新出魏晋南北朝墓志疏证[M].北京:中华书局,2005.
[4]宋闻兵.宋书.词语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09.
[关键词] 道学;魏晋南北朝;艺术;风格
【中图分类号】 J20-0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02-013-2
古往今来,任何一门艺术都必然会与哲学思想发生密不可分的联系,相互交融在漫漫历史长河中,散发着独特的光芒。书法与道学思想便是其中一例。
自曹丕代汉之黄初元年至杨坚灭陈之祯明三年(220―589)史称魏晋南北朝时期。这是中华文明史中继春秋战国(前770―前221年)以来最长久的一段政权分裂时期。前自汉末动乱而三国鼎立,中有西晋短暂统一继五胡十六国之纷争,后为南北相对稳定但朝代跟迭频繁的南北朝对峙,使得这一段时期成为汉唐两个统一盛世之间的巨大历史漩涡,这是政治的断层,然而却是艺术的黄金期。就是在这样一种历史背景下,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道教与中国的另一“特产”――书法产生了密切的联系。
追溯书法理论发展的历史,我们可以发现,真正意义上的书法理论,是形成于书法艺术独立、自觉并发展到顶峰的魏晋时代。此前的历史阶段都没有这一时期所具备的那种种条件。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书法理论的出现,也是书法艺术自觉的一种标志。魏晋时期的书法大家,之所以在书法史上有崇高的地位,成为万世景仰的不祧之宗,除了因为他们进行了伟大的革新进取的创作实践,因为他们留下来大量的艺术珍宝外,还因为他们本身又是一些不断探索的理论家,对魏晋书法理论的建设和繁荣作出了自己不朽的贡献。随着魏晋书法艺术的独立与自觉,随着社会书法活动的高涨和整体水平的提高,以光辉灿烂的书法艺术创作活动为背景,书法家们对他们所认知的前代书法历史和献身其中的当代书法大潮,进行了总结、研究、评析和探索。于是众多的书法理论著作纷纷涌现出来。
道学思想主要是指由《易经》开始经由老子、庄子发展而成的哲学思想,它不同于儒家学说。在汉末魏晋战乱不断,王朝更替的情况下,人们对以往的信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发生了动摇,转而开始关注自身的发展,特别是在自然与自我方面追求一种超脱世俗,自由闲适,不拘任何礼节约束的精神高度自由的生活。这与以“天人合一”为内核的道学思想不谋而合。“道法自然”其本质是认为人与大自然原本是一个高度统一和谐的生命体,这就是人与大自然之间原本存在着深邃的根源关系的“天人合一”的观念。这一时期的艺术观由两汉时期的“载道”转变为“缘情”,在与大自然的同呼吸共命运中感悟、理解,认识大自然本原的“众美从之”的道德精神的品质和境界,从而扩张人们高尚而完美的心灵世界。艺术观的转变反映到书法艺术实践中则是妍美流便、清朗俊逸书风的形成。
仔细分析两者(道教与书法)的关系,似乎至少可以发现三处较为明显的影响:
其一是崇尚自然。在历代关于东晋时期名家书风的众多评述中不难发现类似于如“清风出袖,明月入怀”(唐、李嗣真评王羲之语)、“若溪涧含冰,岗峦被雪,虽甚清肃,而寡于风味”(萧衍《古今书人优劣评》评王僧虔的字)“师宜官书如鹏翔未息,翩翩而自逝”等与客观自然相关的论述。除此而外,还有诸如“如谢家子弟,纵复不端正者,爽爽有一种风气”(袁昂《古今书评》论王羲之字)、“师祖钟王,采取骨气”(张怀《书断》评陶弦景的字)等关于神、气的主观自然的论述。
道学思想是认识和把握大自然本原即道德精神的根本。在这里,“自然”被认为是道德精神的最本质之性――“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第二十五章)。道德精神、谷神气质、众妙之门、宇宙万物、天地人世、人生人性人格等等,这些精神的、气质的、形体的东西,统统都是“自然”的现象。也就是倡导世人关注自身精神、气质、形体等方面。仅以王羲之为例,据《晋书.王羲之传》记载,王羲之与著名的道士徐迈相从甚密,二人时常共修服食。《道学传》亦记载:徐迈博学,亦善属文,与王羲之父子为世外至交,羲之亦辞荣养生,每造游,即终日忘归。书家与道徒的双重身份集于一身,这也就不难想象其书迹与道学思想认识论的核心“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之间的必然联系了。
其二是追求个性或者更为明确的说是“人性”的追求。列子曾在《皇帝》篇中表明了“性”的观念,列子云:“秉生之质,谓之性。”又云:“形而后有气质之性。”列子认为,“性”就是道德这个生命母体禀赋给生命的精神气质,即宇宙万物生命的形体千差万别、各式各样,其根本原因乃是精神气质不同。又由于精神气质的各异,因而也就各显出内在的个性。魏晋时期书坛名家辈出,各具特色,争奇斗胜,变态百出,所谓“尺牍书疏,千里面目也。”(《颜氏家训.杂艺》)虽然这一时期王氏父子的影响掩盖了其他书家,但是不容忽视的是,这一时期产生了众多的书法家。据唐窦蒙《述书赋》载历代书法家:晋六十三人、宋二十五人、齐十五人、梁二十一人、陈二十一人。其中名家如刘宋谢灵运、羊欣、徐爰等;南齐徐孝嗣、王僧虔、顾宝光等;梁萧衍、王褒、任P、陶弦景等;南陈智勇、顾野王等。书坛面貌的迥异是对“个性”即“人性”追求最为显著的反映,也是追求个性的必然结果。
其三是与“纯真、朴素”相联系。在道学家看来,宇宙本源具有无名、无欲、无为、虚无、恬淡、寂静、纯真、朴素、和平、坦荡、永恒、广大、自然、浑厚等等最为纯洁真实可信的精神品格。纯真是美的本质,朴素是美的崇高境界。也就是说,应该露出事物的本来面目。庄子在《天道》篇中云:“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结合到魏晋时期的书风的改变,书家对于自身的关注,并极力形成自己独特的面貌风格,这与道学中所提倡的“真”恰恰是不谋而合,更为确切的说是相一致的。此外,这一时期的书法艺术表现出对时代和社会的真实反映,是个人人生观的自然流露,正如赵宦光《寒山帚谈》所说的,晋人的书风“以无意得之”,具“不知然而然”的特征,较之前人是质朴真实的反映,使书法从装饰性向实用性迈出了一大步。这或许不能说与道学思想中的“纯真”、“朴素”无关。
魏晋书论中多见"意"字,然而“意”之义大矣。指书法的技巧、技法之意。“意在笔先”之“意”是指考虑、安排,指下笔创作之前的头脑之中的预先设想。还有一种“意”,与上述第二种“意”义有些关系,不能完全割裂为二,但也略有不同。这种“意”指的是“心意”、“意趣”、“情感”乃至“精神”。都是体现出自由的理想人格的追求,是思想精神的空前解放,与道学的“道法自然”不谋而合。书法活动是一种有意识的艺术创作。王羲之在《论书》中云:“须得书意转深,点画之间皆有意,自有言所不尽,得其妙者,事事皆然。”这是强调人的精神、意趣、情绪不仅仅贯穿在整个创作过程中,而且这种人的“意”要转化为“书”之“意”,深入到创作的“事事”之中,点画之间,使点画之中都有一种爽爽可见的意趣、精神,书法作品中处处皆见“言所不尽”的人意之存在。这样的作品才能达到神妙的地步。这种“以意为主”、以人的“意”、“情”、“趣”、“气”为灵魂的艺术思想,早在钟繇时代就已经出现。如钟繇云:“笔迹者,界也;流美者,人也。非凡庸所知。”(冯武《书法正传》)认为点画笔迹,只能构成形似的外在形式;要使作品有精神,还得注入“人”,即人的思想、感情、情绪、意趣等。只不过钟繇所言简赅,而且当时一般人并不知道,做不到这一点。这就是为什么要说魏晋书法是自觉的书法艺术,它不再是完成公文式的文字抄录和记载事件式的径直书写,而是有意识、有目的、有思想地去表现某种意志、某种精神的艺术创作。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人的自觉直接反映为艺术的自觉,而艺术风格的独立形成又是艺术自觉的重要标志。在这其中,道学思想的影响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它渗透在这个时代的血脉之中,对于书法以及其他艺术方面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直接影响,从某种程度上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参考文献:
[1]李福顺.中国美术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张炬.以艺进道[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1999.
扇子起源于中国,在中国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扇子不仅成为人们避暑纳凉的日常用品,而且逐步演变为展示华夏文明和情感的艺术载体。《晋书・王羲之传》有一则王羲之为老妇题扇的佳话。今浙江绍兴有“题扇桥“,相传便是王羲之题扇处。到了南宋,画扇、卖扇、藏扇之风盛行并出现了扇铺和画商。明清文人墨客题扇画扇成了一种时尚。近现代的恽寿平、郑板桥、吴昌硕、齐白石、张大千、徐悲鸿、李可染等都是题扇画扇的艺术大师。眼下,这些名家的翰墨丹青扇子价值连城。
用来创作真金微书的(青灰)全棕黑纸扇就是中国传统名扇,人称扇中一绝。扇骨采用广西野生棕竹,花纹天然、纹路流畅;扇面采用天目山纯桑皮纸,色泽自然、手感厚重。书以真金微书,更呈雍容华贵之态、展精美绝伦之姿,艺术品位甚高,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深受世人青睐,广受海内外友人的欢迎。特别是真金微书扇,因疏密有致、隽秀流畅,集儒家文化中的智慧、品味、涵养与雅趣于一身。
笔者在(青灰)全棕黑纸扇面上用真金粉书写小如蚕籽的微型书已有43年之久,如今同行是少而又少,曲高和寡之感时时隐现于心中。面对如此优秀的宝贵文化传承,本人浅谈一下多年来的创作心得和体会,以望为后人的研究、继承和创新提供一些启迪。
一、结构章法以彰艺术
真金微书艺术是由细而清晰的笔划按提、顿、挫、点、捺、横、撇等用笔方法,书写出小而隽秀的微型书法,结构严密,高低宽窄等协调统一,行气贯通。
真金微书的章法布局甚为重要。扇子是由超过180度半圆弧扇面和扇骨组成。在扇面上创作真金微书难度极大,一不能划线,二不能打格子,就靠自己按照内容及字数,经过仔细、精确的思考和计算并在创作时严格把握。创作5~6千字的作品,每间2行,在上面应留白2.5cm,下留3.2cm,字间距在1.00mm~1.20mm之间,行与行的间距上至4mm~5mm,下至2mm。每行尽量排行竖直,形成上大下小的格局。2长行2短行,横向字与字之间形成弧形。创作几万字以上的扇必须呈现几个弧形,每间上面创作6~7行,中间为5~6行,最下面可为4~5行,整把扇面可形成3~4个漂亮的弧形。根据(青灰)全棕扇扇面的长度,尽量做到圆弧均等,这就要经过精确计算。扇的前面先空一间,在第二间书写书名、作者,在最后落款,标上时间、地点,盖上印章并尽可能不在折间之上创作,以免受损害。在章法布局中,要字与字相呼应,行与行之间相承接,做到疏密有致、清晰可见、隽永流畅、浑然一体,使其具有优雅的整体艺术美。格调高雅的一把真金微书扇作品,章法可以夺主先入,扑入眼帘,在一毫米的空间里,其字点、横、撇、捺却能法度严谨、中规中矩、线条刚柔并济。这种挥洒自如的功力,当属不易。写微书时,只能看到书写者的手腕微微移动,就像练气功一样,写微书非得修得上乘内力,方能运笔自如、气定神闲。下笔时看人的心性,心平气和、心怀若水才能在一毫米的空间中随意发挥。小如蚕籽的微书金光熠熠、疏密有致、气势贯通、格调一致,展现出严密的统一感和赏心悦目的整体美。
书法是视觉造型艺术,而扇面微书则更是一种新型独特的艺术门类。
二、精选材质以显高雅
真金微书扇非常讲究扇子的材质。一把扇子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不仅对扇面有高要求,对材质也颇为讲究。(青灰)全棕黑纸扇是中国传统名扇,它制作复杂,要经过72道工序,选料也极为讲究。扇骨采用的广西野生棕竹,其花纹天然美丽、纹路流畅,经过精心磨砂后扇骨光滑柔软且富有弹性;扇面采用天目山纯桑皮纸,用高山释漆经多次涂刷精裱而成,其色泽自然、手感厚重。所用金粉则用真金佛赤(泥金)调金油精心研磨调制而成,以显华贵。书写工具要选用高档的兼毫毛笔,但买来的毛笔无法使用,必须经过多次细心的修剪才能使用,以使线条圆润遒劲。
三、真金微书扇的特点
1.整把扇金光熠熠,疏密有致、章法整齐、隽永流畅,如万千繁星熠熠闪耀,令人陶醉。称为扇中一绝的高档(青灰)全棕扇及红木、紫檀木、鸡翅木扇骨,显得特别华丽珍贵。
2.真金微书保存时间较长,永不褪色,是微书艺术中一大创举,与宣纸上的微书相比,更显得精致美观、雍容华贵、品味极高,受到日本、韩国和港澳台友人的赞誉及喜爱,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
3.微书艺术弘扬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独特技艺,以完美的形式和深邃的内涵充分体现了精微之中藏万千、精微之中容百川的哲理。
四、真金微书扇的收藏与保护
1.真金微书扇必须要保持干燥,绝不能受潮,但又不能在强烈的阳光下曝晒,否则扇骨会开裂,扇面会变形,对扇子造成极大的损害。在每年梅雨季节,必须拿出来检查,小心清理霉点,保持通风透气。
2.装真金微书扇的锦盒必须先经过内部用高档的杀虫剂喷洒,杀菌消毒后用纱布做成锦盒大小的(长方形)纱布袋,内放入少许花椒,垫在盒内后将真金微书扇放在纱布袋上,以防虫蛀。平时可用报纸包好,放在樟木箱内,因报纸透气、油墨也可防虫。在藏友及亲友之间可经常欣赏,以便通风透气,切忌使用塑料袋包装,因为塑料袋密不透风,会将扇子闷脆,造成不可收拾的损害。
3.观赏真金微书扇时,应戴上干净的手套,防止汗渍,观赏时千万不能用手指触摸扇面,面部不要靠近以免口鼻中呼吸的气息对其造成损害,切忌吸烟及桌上放有茶水饮料,也不要把藏品扇当作普通扇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