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无题古诗李商隐

无题古诗李商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无题古诗李商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无题古诗李商隐

无题古诗李商隐范文第1篇

一、初中《语文》第四册李商隐《无题》“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之“看”,课本注为“看:尝试”。误,应解为“表示尝试的助词,用在动词之后,相当于‘看看’的意思。读作平声。”课本解为“尝试”,就变成动词了。

近人张相《诗词曲语词汇释》对“看”字的释义中有一义项曰:“看,尝试之辞,如云试试看。白居易《松下赠琴客》诗:‘偶因群动息,试拨一声看。’李商隐《无题诗》:‘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皆其例也。”课本注者草率地抄下了其中的“尝试”二字作注,遂酿成错误。周汝昌先生在赏析这首诗时特意解释道:“‘探看’不是俗语白话中的连词,‘探’为主字,‘看’是‘试试看’的那个‘看’字的意思。”(见上海辞书出版社《唐诗鉴赏辞典》)这是非常正确的解说。但《汉语大词典》却将“探看”作为一个词语,解释为“探寻”。《汉语大词典》“探看”词条共有两个义项,第一义项为“探寻”,仅引李商隐《无题》“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两句为例句。这可能是专为李商隐此诗而立的义项,亦可通。不过,“探寻”实际上只解出“探”字,而忽略了“看”字,于诗意终不完美。

二、初中《语文》第五册欧阳修《醉翁亭记》“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之“临”字,课本注为“临:靠近”。大误,应解为“居高处朝向低处”,或“居上视下”。

据许慎《说文》及林义光《文源》解释,“临”的原始意义就是“人俯视众物”,也即由上看下,居高面低。“临”的原始意思在古诗文别常用。如《荀子・劝学》:“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阮籍《咏怀诗》之十三:“登高临四野,北望青山阿。”现代常用词语“居高临下”、“如临深渊”等等,其中“临”字都是用原始意思。“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的“临”也是用其原始意思。而“靠近”“接近”“临近”则是“临”的引申意思之一。如岑参诗:“野店临官路,重城压御堤。”(《产水东店送唐子归嵩阳》)现代语言“临窗户做针线活”等等,其“临”字皆是“靠近”的意思。如果将“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的“临”解释为“靠近”,则全句意思显然不通。

三、初中《语文》第五册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月秋高风怒号”之“秋高”,课本注为“秋高:秋深”。误,应解为“秋日天空澄澈、高朗”。《汉语大词典》“秋高”词条曰:“谓秋日天空澄澈、高爽。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清仇兆熬《杜少陵集详注》在“八月秋高风怒号”句下注曰:“《楚辞》:‘秋高而气清’。”现代有常用成语“秋高气爽”,出自杜甫诗《崔氏东山草堂》:“高秋爽气相鲜新。”也是形容秋日天空高朗明净,气候凉爽宜人。这样的天气,未必是深秋才有,杜甫诗句说“八月秋高”,“八月”是仲秋而不是深秋,到九月才算深秋。所以,将“秋高”解释为“秋深”,不仅于史无据,而且损害了诗句的内涵。

无题古诗李商隐范文第2篇

2、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先秦·佚名《诗经·郑风·子衿》

3、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汉·佚名《古诗十九首》

4、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唐·武则天《如意娘》

5、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唐·李白《秋风词》

6、相思一夜梅花发,忽到窗前疑是君。——唐·卢仝《有所思》

7、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唐·王维《相思》

8、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唐·李商隐《无题》

无题古诗李商隐范文第3篇

1.重视诵读教学,以读促学。

我们常会在电影电视中看到这样的镜头:一所旧式私塾,一位老先生领着一群弟子,捧着线装书,摇头晃脑地读着古诗词,读得津津有味旁若无人,这样的画面常会令我们忍俊不禁,但在旧时,这却是学习古诗文的必由之法,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可以说,学习古诗词,必须尊重和继承的基本规律就是诵读。钱梦龙老师就主张:“不妨让学生适当学一点吟咏之法,所谓‘三分诗,七分吟’,许多意境深邃的诗句,非吟不足以入其境,得其趣领略其韵味。”可见古诗词诵读对加强感悟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所以,在古诗词教学中,必须把诵读作为教学重点,而且要保质保量地完成。

所谓保质就是要做到有效诵读,教会学生诵读,读准节奏,正确停顿,读出语气,读出情感,读出音乐美,同时教会学生在读中增强语感,领悟文本内容,在读中感受古典诗词的独特艺术魅力。

所谓保量,就是要给诵读充分的时间和空间,除课上要以古诗词诵读为主外,课下还可以充分利用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或组长考查,或组员互考,或组间竞赛等多形式多层次记诵古诗词,也可以课前两分钟诗词为内容,组织学生齐诵古诗词,如果能坚持经常,则不啻是一个节省时间,熟诵古诗词的好办法。

2.形式尽可能多变,花样尽量翻新。

初中学生好奇心强,对新鲜事物充满兴趣,对于新形式,他们都会跃跃欲试。因而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指导学生一些方法。比如:(1)自读自录。学生自录磁带,将自己最满意的作品在班上交流,并由评委评选,选出“最佳朗诵”。(2)互读听写。同桌之间先互读,指出对方优劣,读后再互相听写批改,既培养了朗读能力,又提高了书写水平。(3)听歌唱歌。现在有不少以古诗文作词的歌曲,如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在教学中都可以教学生唱,以唱促背。学生亦可自己配乐咏唱,一来提高了兴趣,二来深化了记忆。如在教《为学》一文中,开头一段稍长难背,学生配以流行音乐曲调唱诵,效果奇佳。(4)品诗表演。在理解诗文的基础上,将一些叙事性较强的篇章通过课本剧、小品等表演出来,既能促进学生的理解,又能锻炼学生的表演能力,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如教学《陈太丘与友期》、《卖油翁》等。(5)诵诗比赛。即不定期多形式地举行诵诗赛,如“咏春诗会”,看谁背诗数量最多;如默诗接龙,以小组为单位,看哪个小组又快又好。

3.鼓励学生“敢”写。

一方面,通过学校文学社活动,组织学生订阅一些有关诗词的报纸杂志,创建“诗社”“吟诗会”等小团体,积极营造一种亲近古诗词、走进古诗词的氛围,努力培养学生写诗填词的兴趣,激发起学生写作古诗词的欲望。另一方面,通过文学讲座和课堂教学,有目的、有步骤地为学生讲解古诗词的常识,让他们接触并了解诗韵、格律、词牌、词谱等知识,为他们揭开唐诗宋词神秘的面纱,同时结合一些精彩的诗词故事或教师自己的诗词作品,引导学生慢慢地、不知不觉地走入诗词世界。

新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学生写出了一些“作品”,或许是极其稚嫩的,或许是十分平常的,甚至是拙劣的,指导教师都要多给予肯定,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肯定他们的成绩,就是保护他们的自尊;保护他们的自尊,就是激发他们的兴趣。正是这难得而可贵的兴趣,推动着学生在古诗词写作的道路上坚持不懈地走下去。

4.引导学生欣赏古诗词的形象美。

形象是诗词中用以表达抽象的思想情感的具体事物。在古诗词中,具体事物的形象和思想感情是相辅相生的,写具体事物的形象能感抽象的思想情感,写抽象的思想情感能见具体事物的形象,充分体现作者将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有机结合的艺术表现手法。古诗词中的形象,古诗词中的形象都是经过作者选择、刻画,注入自己的主观思想和情感的,因而产生艺术形象,具有审美价值。让学生认识这一点,才容易感受到诗词中的美。

4.1古诗词中的景物形象具有形象美

杜甫的《春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其中的形象:“花”、“鸟”都是美好的事物形象,与“溅泪”、“惊心”相结合,以美景反衬出作者沉痛的心情,更显“感”之深,“恨”之切,充分表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情感,从中感受到了古诗词形象的艺术美。

温庭筠的《商山早行》:“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写景用事,写了十种景物,唤起读者视觉形象。既然写早行,鸡声、月就是典型景物,听到鸡叫,天上还有月亮,就开始收拾行装赶路;既然写早行,人的活动、霜就是典型事物,看到人收拾行装,桥上还有寒霜。旅途之景与梦中之景对比,眼里之景与心里之情完美结合,表现出“在家千日好,出门时时难”的思家之情,从十种景物上感受到家乡的美。

无题古诗李商隐范文第4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建筑美;意境美;意象美

中学语文课本编选了不少古诗、新诗,而古典诗词教学历来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按照新课标对语文教学的要求,诗词教学应采用恰当的方式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鉴于以往诗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认识。

一、认识古代诗词基础知识,领会诗词建筑美

古代诗词分两类,一是古体诗,一是近体诗。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绝句有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两种,简称“五绝”和“七绝”。中国古典诗歌在语言形式上十分讲究对称形式美,这从字数、句数、分章、分阙都可看到,它们犹如中国古典建筑物,具有均衡美,而且在整齐中又富有变化,在多样中又蕴于统一。

二、感乎其情,入乎其境,感受诗词中的意境美

语文课程标准规定了古典诗词教学的具体要求:“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景,体会诗人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等。”古典诗词最大的特点,无非是个“意”字,其长盛不衰的原因也尽在其“意”。那么,如何积极引导学生从古典诗词中感受、领悟意境美呢?

1.诵读:品情悟味

诗词本是用于歌唱的,是人类情感的载体,诗词的音乐性是毋庸置疑的。诗词所特有的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音韵,可以通过朗读或朗诵,甚至配乐歌唱体会出来。教师在教学中就该重视和运用这种方法。通过朗读,品悟出诗词字里行间隐藏的或喜、或悲、或怨、或怒的情感,使学生自然而然地获得与诗人感情上的共鸣,如,杜甫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是忧思,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是豪放,范仲淹的“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是孤愤,柳永“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则是凄婉,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悲壮……凡此种种,不读,安能入境?

2.想象:入境感知

“诗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诗词极有形象感,平淡无奇的一个个方块字,经诗人的巧妙组合,就能产生强烈的形象感。但实际上,字本身是抽象的,诗词不同于其他文学样式,具有意境的原因就在于字的意思刺激了人们的联想与想象,将文字中隐含的形象一一呈现出来,因此,诗词教学的关键就在于感受意境,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认识诗句中隐含的形象。如,王维的《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词一景,如同运用电影镜头剪接的蒙太奇手法,将几种景物稍加组合,便成为一幅绝妙的风景画,孤寂凄凉之情溢于言表。正是这些极富感性的诗句把学生带到了一种艺术创造的空间,在对它们咀嚼、品味的同时,也获得了思维的灵动、想象空间的拓展和审美情趣的升华。

随着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作为一种辅助教学手段走进课堂,为深化教学改革、培养学生能力、发展人的个性、提高人的素质提供了崭新的天地。它对于课堂教学结构、教学方法的组合,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把文字图形、影像、声音、视频图像、动画和其他多媒体教学软件的先进技术有机融合在一起,为诗词教学创设了图文并茂、形象生动逼真的情境,再现了诗词中所描绘的画面,变抽象为形象,如见其人,如临其境,极大地激发了学生诵读诗词的兴趣。如,我在李商隐《无题》的教学中,制作了Flash课件,有声音,有画面,再加上诵读者的范读,一下子就将离别的依依惜别之情表现出来,使学生很快融入其中有感情的诵读。这样既训练了学生的诵读能力,也培养了学生感受美的能力。

正如前文所述,诗词是与音乐联系在一起的,有特定的乐调、音韵、节奏。如,李商隐的《无题》、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李清照的《一剪梅》等。这些优美的抒情诗词或配乐朗诵或吟唱,再配以画面,给学生以视听感官刺激,让学生通过自身的诵读吟唱,产生想象和联想,创设情境,不知不觉地进入作品所创造的意境中。

三、鉴赏诗词的语言,感知诗词的意象美

古诗中有许多意象出现的频率相当高。像“天、地、日、月、云、雪、梅、兰、竹、菊、松、柳”等,不知道出现过多少次。这些经常出现的意象在表情达意上形成了一些相对固定的意思。如果作些收集整理应该能找出一些规律,有助于解读古诗,也有助于加深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拿李白现存九百余首诗来说,据统计,明月意象共出现76次,提到月的诗句不下400处。在李白诗中,明月意象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在以民俗文化为内核的基础上,熔铸了诗人自己的人格和情趣,既体现了民俗文化审美特征的共性,又体现了诗人强烈的个性特征;像陶渊明的“菊”、陆放翁的“梅”等意象也都成了诗人性格的化身。我曾经让学生搜集古诗中写到“风”“花”“月”“云”“树”“愁”和“情”等意象的诗句,梳理出古人借用他们来表达哪些情绪和思想,起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一切景语皆情语”,诗词讲究情景交融讨论诗词的意象,有助于学生感知诗词中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如写“愁”,古诗词的诗句不知有多少,我们可选一些经典的句子进行探讨。李煜“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始用“水”来写愁,化无形为有形,“一江春水”境界开阔,感人至深;李清照“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用“船”来写愁,“载不动”传达出“愁”之多;贺铸“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飞絮,梅子黄时雨”,用“雨”来写愁,雨多愁更长。这些独特精美的诗句,情景交融,从不同的角度写愁绪。学生如果能将这些包含“愁”意象的名句,归类分析,必能感受出诗词的意境,领略出中国诗词无穷的魅力。

无题古诗李商隐范文第5篇

2.黄花:。古人有重阳赏菊的风俗。盛开之时,金风骤起,天气肃杀,其时万木摇落,百卉凋零,独此花犹凌寒怒放,秀挺于时。黄花在诗词中是常见意象,如李清照《醉花阴》:“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采桑子・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另有成语“明日黄花”,比喻过时的事物或消息,如苏轼《九日次韵王巩》诗:“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

3.雁:(1)雁为候鸟,古人常常由雁联想到自身,产生思乡恋旧的情绪,或用孤雁来渲染悲凉身世和孤寂心境。如薛道衡《人日思归》:“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杜甫《孤雁》:“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李益《春夜闻笛》:“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

(2)鸿雁在古代诗歌中指传书的信使。如李清照《一剪梅》:“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3)雁向来以群体活动著称,故被相爱男女当作抒情的载体。如《古诗十九首》:“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

4.柳:与“留”谐音,古人又有折柳送别的习俗,所以折柳代指惜别、伤别。如《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柳永《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5.青鸾:即青鸟,传说是有三足的神鸟。《山海经》载,西王母每次出行,都先让一只青鸾报信。后人便用“青鸾”“青鸟”借指传递书信的人,特指爱情信使。如李商隐《无题》:“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张耒《风流子》:“香笺共锦字,两处悠悠。空恨碧云离合,青鸟沉浮。”

6.黄昏、夕阳、晚照、落日、斜晖:

(1)渲染宁静、安谧、和谐的氛围。如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白居易《暮江吟》:“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2)渲染孤独寂寞的氛围,常用在闺怨诗、离别诗、羁旅诗中。如温庭筠《忆江南》:“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李白《送友人》:“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相关期刊更多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重庆交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