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知有儿童挑促织

知有儿童挑促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知有儿童挑促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知有儿童挑促织

知有儿童挑促织范文第1篇

2、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3、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4、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5、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6、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7、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知有儿童挑促织范文第2篇

1、作者抒发了一种思乡念亲、怀想故园的感情。

2、诗歌抒发了作者客居他乡、归无定所的孤寂落寞之感。

3、诗歌抒发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留恋的思想感情。

二、出处:南宋诗人叶绍翁所作的《夜书所见》。

三、原文: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知有儿童挑促织范文第3篇

落叶,从古到今传诵的多为悲秋、萧瑟、怀念之情,故而成为一种愁绪的象征物,被历代诗人反复吟咏。元朝徐再思的《水仙子,夜雨》中的诗句“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就是比较直抒胸臆的秋愁之流露;柳宗元的《柳州二月榕叶落尽偶题》:“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把这种委婉曲写出落叶凄美之感;叶绍翁的《夜书所见》:“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则从落叶牵引出思乡思亲之情;而孔绍安的《落叶》:“早秋惊落叶,飘零似客心。翻飞未肯下,犹言惜故林。”就有了更多灵性的思考和人生的回味。实际上,落叶离春天很近,并没有这么多的悲情,因为落叶有着更多的是感恩和反哺之心。

一到秋天,落叶乔木就开始泛出金黄、或者深红的色彩,显出一片片成熟的韵律。此刻的树叶已近暮年,清晰可见的纹理凸显在纵横交错的叶脉之间,恍如村庄的阡陌,更好似经年的往事在岁月的沉淀里发酵成经典。滋养树叶的水分已经被时光肆意挥发,链接树枝的叶柄也逐渐裂缝,在秋风中飘摇不定。此刻的树叶是脆弱的,经不起风吹雨打,唯一的选择就是归回大地,投入泥土温暖的怀抱。落叶知秋、落叶归根,行将迟暮的树叶在此刻要发出余热,燃成灰烬滋养大地、滋养树的根系。

冬天,最后的落叶被一朵朵洁白的雪花掩埋,被一层层泥泞淹没。但落叶从未叫一声冤,因为它知道自己生命的归宿,明白季节轮回的必然,无论自己对树枝有多么的依恋和不舍,都必须融入泥土。龚自珍的《巳亥杂诗》有云:“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书写的是落花“牺牲小我,成就大我”的伟大情操,令人肃然起敬。落叶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这恰是悲心回向、永远利他的大乘精神,是乌鸦反哺般的感恩,也是生命轮回的必然。落叶知冬、落叶懂冷,落叶明白只有付出自己最后残余的热量才能换来翠绿的春天。所以落叶快乐地飞舞成蝴蝶,壮烈地燃烧成火焰,让一棵棵树温暖地冬眠。

落叶,离春天很近。英国诗人雪莱在《西风颂》中如此写道:“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落叶是冬天的信使,它把春天的信息通过寒冷进行传递,让人们在压力之中产生动力,并珍惜美好的春光。

让我们在落叶中静待春雷的到来,那时,满园春色与扑鼻芬芳将充满人间。一切腐朽陈旧都将让位于新生!

知有儿童挑促织范文第4篇

关键词:题目;注释;意象;情语

在古代诗歌鉴赏中,很多同学感到无从下手。其实,这其中也是有迹可寻的。抓住其中的重要切入点对理解诗歌具有重要作用,试举几例。

一、读题目

诗歌讲究精练,所以古诗的题目是很讲究的,它往往能揭示诗歌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等,是我们解读诗歌的重要切入点。从题目切入,可以迅速准确地理解诗歌。

如2004年全国卷是唐朝张籍的《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

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问题是:“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联系标题“秋思”(“思”即思念之意),就不难看出,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家乡亲人的无限思念之情。

2003年全国卷的诗歌鉴赏是王维的《过香积寺》,题目中的

“过”与孟浩然《过故人庄》中的“过”相同,与第六册教材《信陵君窃符救赵》一文中“过”的用法也相同,意谓“访问”“探望”。诗题的显性信息就是探访著名的香积寺。

由此可见,审“题”在诗歌鉴赏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决不

能忽视。

二、看注释

细心的人会发觉,古诗鉴赏中往往会出现“注释”,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我们解题的难度。从命题者的角度看,如果不是涉及诗歌的重要内容,不影响对诗歌的理解的话,他也决不会多此一举。所以,注释的提示作用也不可忽视。

试举两例:宋朝郑谷的《淮上与友人别》:“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注释:愁杀,极为忧愁;离亭,古代驿路上的亭子,因人们多在亭里送别,故有“离亭”一说。

鉴赏这首诗歌,下面所给的“愁杀”和“离亭”的注释极其重要。可以说,通篇都是紧紧围绕一个“愁”字而写的。作者将与友人分别时的愁情赋予扬子江畔的诸多景物之中,不言愁而愁自现。言有尽而意无穷,是一首难得的佳作。

唐朝韦庄的诗《台城》:“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注释:台城,古都金陵的核心,帝王起居临政的地方。问题是:“从思想感情和表现手法的角度简要分析此诗。”若没有这处注释,恐怕相当一部分同学对“思想感情”将无从谈起。

三、抓意象

“诗的国度”“诗的王国”,这是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博大精深的最好概括。诗人们在创作中自觉或不自觉地赋予了某些意象特定的文化内涵,这有待于我们平时的不断积累和总结,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

试列举一些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意象:

高山、奔流、大海、雄关、长风等多与抒写壮志豪情有关;

梅、兰、竹、菊、松、柏等多用来表达高洁的情操;

沙漠、古道、落日、寒风等多传递孤独惆怅的感觉;

雎鸠、鸳鸯、鹊桥、蝴蝶等多喻幸福、爱恋;

大雁、青鸟、双鲤等多寓传书信使,表现离人思绪;

客、旅、羁旅、断肠人等多表达离家在外的孤独;

此外还有“杜鹃”喻哀怨、乡愁乡思;“乌鸦”喻衰败荒凉;“喜鹊”喻喜讯;“羌笛”“胡笳”喻凄切;“哀鸿”喻哀伤苦楚、流离失所的人;“红豆”喻爱情和友情……

例如:宋朝叶绍翁的《夜书所见》:“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一个“客”字揭示了诗歌的主题,表达了作者作客他乡的孤独凄凉和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再如杜甫的《江汉》:“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抓住“孤月”“落日”“秋风”等意象的意蕴就不难理解作者客滞江汉的孤寂和壮心不已的悲壮了。

可见,在诗歌鉴赏中,抓住其中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意象可以事半功倍。

四、悟“情语”

“情语”是指诗歌中直抒胸臆的词句。准确地把握了这些词句,便可触摸到作者的情感脉搏。

如唐朝杜甫的《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很明显,“何日是归年”是全诗的情语,是点睛之笔,直接表现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再如刘羽的《一鹭图》:“芳草垂杨荫碧流,雪衣公子立芳洲。一生清意无人识,独向斜阳叹白头。”抓住这两句的信息才能准确把握作者塑造的形象:一个追求清高而无人理解的孤独寂寞的悲剧人物形象。

2002年全国卷24题,诗末句“何人不起故园情”便是诗人的点睛之笔,抓住了这个“情语”,便是抓住了解题的钥匙。而题干中要求回答的“折柳”的寓意,也就不难悟出。因为“故园情”就是思乡之情,就是惜别怀远之情。

除以上列举的四点外,诗歌鉴赏中还有一些重要的切入点,

知有儿童挑促织范文第5篇

一、以教材为蓝本,提升教材的使用价值

现行的语文教材,无论是选文的质量还是每个单元的组合安排都很讲究,我们要认真领会编者意图,拟订好教学目标。遇见美文、可读性较强的文章,笔者更重视发挥读的作用。如教学四年级下册《生命生命》一文时,笔者先让学生通过自读,从杏林子的故事中初步感受作者的坚强和对生命的珍视;接着笔者配乐范读了课文,让学生从声情并茂的朗读中感悟到生命的可贵;最后引导学生品析课文中的三个事例:飞蛾在险境中求生、砖缝中长出的瓜苗、静听自己的心跳,让学生再一次领悟了生命的顽强,体会到我们必须热爱生命、珍视生命。

笔者经常引导学生在读的基础上,仿写课文里的语段。例如,在《秋天的雨》这篇课文中,作者的丰富想象是一大特色,如,“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秋天的雨,是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秋天的雨,藏着非常好的气味。”“秋天的雨,吹起了金色的小喇叭。”……作者这样连续地运用比喻,写出了秋雨的特点,表达了自己喜爱秋雨的情感。品读之后,笔者让学生也学着以这样的思路去写春、夏、冬各季节的雨。在反馈时,笔者欣喜地看见,学生写出的句子让人惊叹。“春天的雨是妈妈的怀抱。”“春天的雨是快乐的小伙伴。”……谁说三年级的学生太小,当他们摇摇晃晃跟上你的步伐、你的要求时,精彩的一幕幕已然不断涌现。

二、贯通课内外,让学生在阅读中遇见好书

不光是我们教育者,凡是爱读书者都知道,所有的好书都在告诉我们,诗歌是美好的,童话是美丽的,故事是有趣的。课本里的所有文字更是至诚至美的。笔者前些年在教五年级时,印象极深的开篇第一组文章就是告诉学生“一本好书,蕴含着丰富的知识和美好的情感。阅读一本好书就是跨越时间和空间,同睿智而高尚的人对话”。《窃读记》中最后一句话是一位教师影响孩子一生的话:“记住,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我的长生果》更明确告诉学生:“作文练习,离不开借鉴和模仿,但是真正打动人心的东西,应该是呕心沥血的创造。”笔者无论接手哪一年级的教学任务,第一件事就是想方设法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首先,要在课内进行引导。课堂内,我们带领学生读美好的诗文;课堂外,他们会热爱生活,知道友情、亲情、师生情……都是那么美好,他们由此逐步知道生活、生命的美与奇妙。三年级有一优美的古诗――叶绍翁的《夜书所见》,里面有“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的诗句。通过教学让学生明白,作者在经历了人生的坎坷和不顺时还能有如此的童心和情趣,这是来自他对美对生活的至真情趣。还有王维的《忆山东兄弟》中的“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对亲情友情的眷念,是对生活抱有浓郁的爱意。在学习这些诗文的基础上,我们可以让学生去寻找自己喜欢的诗,去读,去背,在适当的时候,开一场唐诗背诵比赛。

在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的同时,笔者还很重视引导学生开阔视野,去看看同龄人都是怎么阅读的,向他人学习。有一次,县里召开小学生读书演讲比赛,笔者带着班里的学生也参加了。他们异常激动,认真准备,可比赛的结果也可想而知,我们的学生不如城里的学生优秀,只获得鼓励奖。但这不要紧,重要的是我们的学生看见了城里的同龄人都在干什么,是怎样阅读的,知道了城里的学生从小就开始阅读了,上小学三四年级时已经读了好多的书!他们的见识、表达、气质是大不同的!使学生认识到了阅读神奇的魔力,阅读竟如此快乐和幸福!接下来,笔者逐步向学生推荐那些经典的作品,比如适合小学生看的名著《安徒生童话》《小鹌鹑》《小王子》《草房子》等等。就这样,学生的课外阅读之路越走越宽广。

三、打开学生的心扉,让学生乐于表达

要打开学生的心扉,就是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说。在教学中,笔者经常鼓励那些特别安静的不善于表达的学生,让他们说说自己的事,比如家里的事和邻居的事,甚至在野外玩耍时的趣事;也放任那些爱说话的学生,让他们多说些别人不知道的事。所有的学生在说的过程中都能得到肯定和鼓励。当学生养成积极发言的习惯后,笔者会要求他们复述课外阅读的文本。于是,他们的故事开始多了起来。在学生复述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小小的他们,也开始模仿童话、故事等的表达方式来叙述一些事物了,他们的心跟那些课内外的文本契合了。这时,笔者就告诉自己:学生知道阅读的乐趣之际,就是开启自己的心智之时。

要打开学生的心扉,还要创造机会让他们爱说,争先恐后地说。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口语交际”内容是:“春天砹耍小草纷纷探出头来,柳枝抽出点点嫩芽――面对这样的景色,我们会不约而同地说:‘走,我们去春游。’”教学这一课之前,笔者就在想,最美的花开在生活里,最壮丽的描绘也在于生活的创造之中,要让学生爱说,一定要让他们走进生活。该单元的课文已经让学生徜徉在奇特、优美的景色中,此时我们何不引领学生游览于美丽的自然之中,让学生与自然来个亲密接触?于是课前,笔者布置学生制订春游方案,各组推荐一名代表在班上交流春游方案,哪组说得好,方法可行,就采纳这组的春游方案。因为学生对春游的迫切,第二天春游方案就出来了,有去写生去摄影的,有去玩惊险游戏的,有去草地上做有益游戏的,有带好吃的零食并搞一次野餐活动的……课堂上学生乐此不疲,畅所欲言,都能用流利的语言说出自己的想法。因为是要带他们去春游,他们爱春游,所以他们爱说,也能争先恐后地说。因为喜欢,春游回来学生写的作文更是让笔者惊喜连连,他们都把自己对大自然的喜爱满满地融进了作文中。后来有个学生参加作文竞赛,写了题为《春天,我们来了》的作文,还得了一等奖。谁说我们农村的学生不会说,不会写?走进了生活,他们一样思维活跃,文思泉涌。

相关期刊更多

生活教育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国民用航空总局公报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民用航空总局政策法规司

中国粮食经济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