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工商管理专硕

工商管理专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工商管理专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工商管理专硕

工商管理专硕范文第1篇

物流管理考研考试科目有101政治、201英语一、202俄语、203日语(选一)。301数学一;868现代物流学或是运筹学、894物流信息技术(选一)或是程序设计或者工商管理基本理论。

物流管理考研方向有哪些物流管理考研方向学硕是物流管理;专硕是物流工程硕士。管理科学与工程、企业管理等专业有可能有相关研究方向。

物流管理专业本专业毕业生主要就业方向:交通运输(民航、远洋、铁路、地铁、公路、水运等)、现代商贸(连锁、超市、配送、特许经营等)、邮政、速递、国际贸易、港口、机场、物流园区、商检、海关、信息产业、制造企业、国际货物等各个领域、行业、部门工作。

(来源:文章屋网 )

工商管理专硕范文第2篇

   

据研究院负责人分析,自2016开始考研热持续升温,是由于社会发展和国家政策等多个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其主要因素有四点:

 

根据国家政策,一些重点大学在逐年扩大研究生招收比例;

就业压力大,为了有一个更好的就业门槛,导致报考人数的增加;

非全日制纳入统考,导致许多对薪酬不满意,想要改变现状的在职人员加入到考研大军中;

近年来在公务员考试的岗位需求表中,要求报考条件是研究生的比较多,尤其是一些好岗位。

 

招生人数逐年扩招,而报考的人数更是暴涨:看这趋势,今年报考人数突破250万不是问题,甚至直奔···不敢想···

 

每年都有大量的应届生和已经参加工作的人员报名在职研究生。那么,在职研究生报考条件都是一样的吗?如果对于自己报考条件不了解,到时候就会手忙脚乱,快来了解一下吧

 

非全日制研究生:考试入学,其报名条件是根据招生专业而定的。

管理类

    报名2019工商管理、公共管理、工程管理、旅游管理、工程硕士中的项目管理、教育硕士中的教育管理、体育硕士在职研究生的人员,须要满足:

 

本科学历的考生要有3年及以上的工作经验;专科学历的考生要有5年及以上的工作经验;已经获得硕士、博士学位的考生必须要有2年及以上的工作经验。

 

法学

    报名参加法律(法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人员,须要满足:

 

报考前所学专业为法学专业(仅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法学门类中的法学类专业毕业生、专科层次法学类毕业生和自学考试形式的法学类毕业生等可以报考)。

 

其他所有专业

    考生必须符合下列学历等条件之一:

 

(1)国家承认学历的应届本科毕业生;

 

(2)具有国家承认的大学本科毕业学历的人员(自考本科生和网络教育本科生须在报名现场确认截止日期取得国家承认的大学本科毕业证书方可报考);

 

(3)获得国家承认的高职高专学历后满2年或2年以上,达到与大学本科毕业生同等学力,且符合招生单位根据培养目标对考生提出的具体业务要求的人员;

 

(4)国家承认学历的本科结业生和成人高校(含普通高校举办的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应届本科毕业生,按本科毕业生同等学力身份报考;

 

(5)已获硕士、博士学位的人员。

 

   

同等学力申硕:免试入学,通过学院报名参加课程班的学习之后,可以报考同等学力申硕统一考试。

同等学力申硕

    申硕考试报考条件:条件要求报考的学员要有本科学历且有学士学位,与此同时还对这类学员有工作经验的要求:在获得学士学位后有三年或以上的工作经验。工作经验的计量是以学士学位证书发证日期开始计算的,到报考当年参加报名的时间结束为期三年;

 

无学士学位,但是已经获得硕士、博士学位的也是可以报名的;

工商管理专硕范文第3篇

[关键词]美国;研究生教育;结构;特征

美国能在短时间内由农业国发展成为世界一流的工业大国,并在全球政治、经济、文化、科技领域中发挥领先作用,先进发达的高等教育,尤其研究生教育是一个重要的促进因素。美国研究生教育经过一百多年的曲折发展,已被公认为美国教育的精华,代表着世界先进水平,其规模日益扩大,并构建出值得我们参考的合理的研究生结构,基本适应了美国经济结构和生产方式变化对人才的需求。

一、美国研究生教育结构的演进与现状

1.研究生教育初级阶段(19世纪中叶~20世纪初)

1826年,哈佛学院为大学毕业取得学士学位并愿意继续学习的人开设课程,是为研究生教育的重要开端。1853年,密执安大学开设正式的研究生课程,并创立正式的攻读文科硕士学位计划。1859年,该校首次授予两名学生硕士学位。可以认为,这是美国大学最早正式设立现代研究生教育和硕士学位制度的标志。耶鲁学院是美国最早开设博士学位修业计划的学校,1860年该校首设哲学博士学位,1861年,授予了美国历史上首批3个博士学位,标志着博士学位制度在美国的产生。1876年,美国历史上第一个以研究生教育为主的大学——霍普金斯大学正式成立,吉尔曼校长宣布:“研究生教育和高一级教育是大学最重要的使命。”哈佛大学校长艾略特对此评论为:“直到有了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榜样,才促使我们的教授们把力量投入到扩展研究生教育的教学上来。”

2.研究生教育迅猛发展阶段(1920~1970年代)

美国研究生教育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到70年代进入黄金时期,表现之一是: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数大幅度上升。

据统计,1920~1930年,美国人口增长率为16.2%,1930~1940年为7.2%,且第一次世界大战至1940年,高等教育适龄人口数增加不到一倍。各级学位授予数的增长率都大大超过人口增长率和高等教育适龄人口增长率。在1920~1940年的20年间,博士学位授予数增长4.3倍,硕士学位授予数增长4.8倍;在1940~1970年的30年间,博士学位授予数增长8.1倍,硕士学位授予数增长7.5倍。

表现之二是:研究生增长快于本科生增长。

表现之三是:学位类型多样化。硕士学位类型除传统的文学硕士、理学硕士等学术学位外,各种专业硕士学位,如教育硕士、企业管理硕士、社会工作硕士、公共卫生硕士、城市规划硕士也开始出现。各专业性博士学位也不断涌现。如1920年哈佛大学设立教育博士学位,1930年又设商业博士学位。其他大学在社会科学、药学、图书馆科学、家政学和公共卫生学等领域也授予了专业博士学位。而且专业博士学位数量增长迅速,1921~1930年间,专业博士学位授予数占博士学位授予总数的16%,1950~1958年间,该比例上升为34%。

美国研究生教育得到巨大发展是与二战后美国联邦政府奉行科技至上的政策,对高等院校的科学研究尤其是基础研究给予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密不可分的。大学科研的大力发展始于二战、冷战的爆发以及卫星事件,从此联邦政府不断增加对科研的投入。联邦科研开发经费的10%用于高等学校,这笔费用占联邦基础科研经费的50%。1958~1968年10年间,联邦投入到大学的经费每年增加五倍,特别是基础研究,大学所占份额已从1/3上升到1/2。联邦政府通过合同和资助方式拨给大学研究开发经费总数超过高等院校科研开发总开支的60%。从1965~1975年,联邦资助高等教育增长了262%,创造了联邦资助大学最辉煌的时期。也正是从50年代开始,美国研究生教育发展特别快。

3.研究生教育的缓慢发展阶段(1970~1980年代)

美国研究生教育在经历长达50年之久的“黄金时代”后,于1970年代进入低速发展时期。阿波罗飞船登月的成功,使政府当局满足于已有的科技优势,再加上在政治(越南战争及水门事件)和经济(随石油能源危机而来的经济发展不景气和严重的通货膨胀)问题的压力下,美国实行全球性战略紧缩,政府对高校科研投资急剧减少,高校科研面临严重困难,培养研究生的能力下降,研究生教育发展缓慢。从1970~1981年11年间,硕士学位授予数仅增长42.2%,博士学位授予数仅增长10.4%,与繁荣时期相比,增长速度大大减缓,尤其是从70年代中期开始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授予数还出现负增长。自然科学和工科方面情况更严重。1970~1980年,工程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数从3816名降至2600名,10年间下降了31.9%。

4.研究生教育的稳步发展阶段(1980年代~)

攻读高级学位研究生人数下降的直接后果是高级科技人才的短缺。到1980年代,联邦政府已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重新重视研究生教育。1983年,里根政府加强对大学科研的资助,把物理科学和工程科学作为优先发展的重点,把国家基金会的经费预算增加13.6%,把研究生奖学金和用于鼓励大学青年教师开展科学研究的经费增加20%。美国研究生教育终于结束低谷期,转入缓慢的恢复阶段。

1978年秋研究生新生注册数比1976年秋减少0.36%,1980年秋比1978年秋增长1.76%,1982年秋又比1980年秋减少0.89%。从1984年开始,研究生新注册人数结束徘徊的局面,开始稳步增长,1984年秋比1982年增长2.23%,1986年又比1984年增长5.17%。到1990年代,美国研究生教育进人新的大发展阶段。

2000年,美国在校研究生总数超过200万,是居于美国之后的10国研究生总和的1.2倍。美国每10万居民中的研究生人数为747人,总体指标远远高于其它国家,综合实力无可匹敌。美国研究生教育的发展,为美国在短时间里从一个蛮荒之地发展为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科学技术最先进的国家作出了至关重要的贡献。它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培养了一大批知名科学家。据1901~2004年诺贝尔理、化、生、医和经济学获奖人次的统计,美国获奖学者中83.73%的人具有博士学位,特别是在经济、物理、化学领域,具有博士学位者高达94%以上,产生了大量科研成果。据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调查,在数学、化学、天文物理和地理学四个关键领域,70%的重大进步都是大学科研的成果,与研究生教育培养出的高科技人才密不可分。同时,美国大学还有很多国家研究中心,这些大学研究机构中相当部分研究人员是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生。

二、美国研究生教育结构特征

1.在学位层次结构上呈现出研究生教育迅猛发展、硕博比逐渐稳定的趋势

美国研究生教育的学位层次主要由硕士和博士组成。硕士大体上可分为两类:学术型硕士和专业型硕士。学术型硕士分文科硕士和理科硕士。专业型硕士学位种类繁多,常见的有工商管理硕士(MBA)、计算机科学硕士等等。美国目前的博士学位主要有传统研究型、应用研究型、一级职业学位等类型。

传统研究型博士以研究高深学术为主要目标,适用于绝大部分学科。目前它分为哲学博士和科学博士两大类。传统研究型博士是博士学位授予的主体,1998年全美授予传统研究型博士学位数占全部研究型博士学位人数的92%。

应用研究型博士主要分布在应用研究领域,包括教育学博士、法学博士、公共卫生博士、工程博士等近50种类型。应用研究型博士学位的授予量相对较小,1998年只占研究型博士学位授予总数的8%左右。

一级职业学位(First-professional degree)也称为职业博士,其培养目标不是指向学术研究,而是指向完成一定课程学习之后的职业实践,反映的是高层次的职业水准,和研究型博士学位是平行的。

在学位层次结构上,美国研究生教育体现出如下特点:

第一,本研比呈缩小趋势。到1995年,美国在读研究生达到243.2万人,本科生与研究生人数比例为5.9:1。到1999年,美国高校各类注册学生14367520人,本专科生和研究生的比例为7.1:1。可以想象本科与研究生之比将更低一些。

这与美国政治、经济发展密切联系。1957年前苏联卫星上天,犹如第二次珍珠港事件,极大地震动了美国。政府以非常时期的决策速度,于1958年通过了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国防教育法》。它规定设立国防学习贷款,并于1959年为1000名研究生提供奖学金,在以后五年中每年再增加1500名。同时,为鼓励研究生学习国家安全所急需的学科,设立专门奖学金。《国防教育法》一通过,国会立即专拨10亿美元用于教育。此后,国会又于1964、1968年两次修订了国防教育法,延长其适用年限。自1958年国防教育法颁布到1969年,共有150万人靠国防学习贷款上完大学,1.5万人完成了博士学位学习。

第二,硕博比从大幅度缩小到小幅上调并逐渐稳定。1880年,美国共授硕士学位879名,博士学位54名,硕博比为16.3:1。1890年,共授硕士学位1015名,博士学位149名,硕博比缩小为7:1。到1900年,全美共授硕士学位1583名,博士学位382名,14硕博比变为4.2:1,较之1890年进一步缩小。以后在上升和下降中微调,目前稳定在10:1左右。

2.在学位类型结构上呈现出专业学位加强的趋势

美国研究生教育非常注重实用的专业性学位,因此大力发展专业硕士学位和专业博士学位,以满足社会对实用人才的要求。据统计,1987年全美硕士学位名称超过660种,其中专业性学位占85%,学术性学位仅占15%。至20世纪90年代,美国专业硕士学位获得者的比例已占全部硕士学位获得者总数的55%以上。在博士研究生层次,有47种博士专业学位。这些学位的设置与经济发展、工业结构调整密切联系。早在1981年,里根政府就颁布了《经济复兴税法》,规定了企业R&D投入优惠措施。这项政策极大地刺激了美国企业对R&D的投资。据统计,1921年美国设有研究机构的企业为290个,到1950年,共有4060个企业设有共4834个研究所。企业研发和管理的加强反过来需要大量高级人才,尤其是大量自然科学、工程等领域的博士,并且越来越需要心理学、社会学、农业、经济学和商业等应用领域的博士。这些需要促进了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并直接导致研究生类型结构的变化。

3.在培养方式上非全日制研究生发展迅速

美国在20世纪50、60年代就提出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由于全日制与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整合较好,且几乎在所有的学科领域,无论科学学位还是专业学位,都可以采取非全日制学习的形式,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在近几十年来得到快速发展,在研究生总体中比重逐渐增大。1969年,美国非全日制研究生已达59.3万人,1969~1974年,非全日制研究生增长28.5%,而同期全日制研究生仅增长17.5%。1991年,美国非全日制研究生占到研究生总数的20%。到1999年,美国非全日制研究生占到研究生总数的56.8%。

4.在学科专业结构上集中体现根据社会需求调整培养规模的思路

美国研究生教育注重发展社会需求大的学科。美国国家教育统计中心将高校的学科专业分为33种。社会实用型学科研究生比较多。1999年美国博士和硕士学位授权点最多的4个学科专业。其中,硕士学位以教育学和商学为最多,一半以上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都有这两个专业的硕士学位授权点。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中,心理学、教育学、生物科学与生命科学、理学专业的博士学位授权点比较多。

工商管理专硕范文第4篇

全球化下高等教育水平作为一国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日益受到重视。金融危机后的挑战与机遇为我国金融教育改革提供了契机。长期以来扩招政策引发的教学难度增加、学生教育质量降低、研究生教育本科化、学生就业难等一系列问题迫切要求金融教育实施改革。而作为高等教育体系中最高层的研究生教育,特别是代表最新发展方向的专业学位硕士培养工作成为教育工作者所关注的热点问题。

一、金融教育改革的迫切性

(一)外部因素

目前我国金融教育改革面临的外部因素主要来源于金融危机的影响与长期扩招政策带来的遗患。首先,发端于美国、蔓延至欧洲的这场世界性金融危机,其突发性、冲击性、广泛性、破坏性到目前为止已远远超出人们的想象。全球化、网络化、工程化的金融业发展特征要求现行的金融学科教学制度、教材和教学内容及时更新,与时俱进。其次,扩招以来的一系列问题也对我国高等教育的教学制度和研究生培养方式提出了要求。扩招导致教学资源严重不足、师资紧张、研究生教育本科化。并且与社会需求发生冲突,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适应。因此,推进金融教学制度改革、特别是提倡专业教育化改革,改善金融业从业人员人力结构,已成为当前金融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任务。特别是我们需要培养应用型的金融学专业硕士人才来应对金融市场的发展。

(二)内部因素

近几年来,金融教育改革存在内部问题。首先,课程设置过于细化。课程的设置往往比较偏重于本专业的专业课程,结构单一,选修课程选择面窄,开设的交叉学科和跨学科课程较少。其次,课程内容的滞后性。课程上存在着的知识陈旧现象将不利于学生接受各种新的信息,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开拓意识和创新能力以及开展一些富有原创意义的科学研究。再次,缺乏教学手段和方法。研究生教学方式仍然与本科教学大体相同,教师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主角,研究生在课堂上基本是听讲和记笔记,很少有机会与教师在某些问题上进行深入讨论和发表自己的见解。

二、专业硕士教育的国际化比较

(一)美国专业硕士教育

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发达的研究生教育体系,其中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在世界上位于前列。其成功经验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严格的准入制度

在美国申请攻读专业学位的学生,不仅需要优秀的大学成绩、入学推荐表,还与研究型硕士一样,需要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这种考试制度不仅注重考察考生各种学习和学术活动的参与情况,还注重考察考生在生活和社会实践中所形成的应用能力及出众的个性品质。

2.职业导向的培养目标

美国的硕士生和博士生的培养定位完全不同,硕士生注重培养各行各业的高级应用人才,博士生侧重于培养专门从事科学研究人才。因此,美国高校始终坚持把直接满足社会、国家发展需要作为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目的与范式。

3.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美国大学的教授普遍与社会、市场、企业有着密切的联系,或者有在企业界、产业界工作的经历,他们了解社会的需求,能够把实践中的课题引入到教学和科研中去,重视研究生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锻炼学生对新知识的自我发现能力。同时,除了从事教学的专职教师外,在美国的很多高校还会聘请一些相应专业领域中从业经验丰富的在职高级管理者或者退休人员。

4.公正专业的质量监控

美国高校在研究生教育质量监控中非常重视全员参与,管理者、教师和学生都参与到质量监控中来,对于质量监控的顺利开展和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在教学过程的监控中,美国高校尤其重视学生对教师教学效果的评价。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被划入到市场竞争中,由教育界或者专门的职业部门自己组织鉴定机构进行评估,这样就避免了行政力量的干预,有效地监督和保障了美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质量。

(二)日本专业硕士教育

日本的专业硕士教育于1974年启动,在日本教育部制定的《大学院设置标准》中,硕士课程目标中加入了“培养高度专门职业所需的高度能力”一条,表达了日本政府希望在研究生教育中加强专门职业人才培养的初步设想。最近30年,日本修订一系列教育法律,从根本上推动了日本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在教育模式上,日本对专业硕士教育提出诸多与学术型研究生教育不同的要求。“专门职大学院”更加重视与企业的合作,通过与企业开展协作研究、接受企业委托研究、对企业职员进行研究生教育等渠道推进产学研结合,不仅提高了研究生院的研究水平,也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另外,日本专业硕士教育对专任教师的要求也有别于学术型研究生教育,明确要求专业硕士教育师资中要有一定比例的具备特色职业经验的工作者。在“教职大学院”(相当我国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机构)中,甚至要求有实践经验的教师须占专任教师的40%以上。虽然专业硕士与学术硕士在学分上都要求最低为30学分,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并不要求学位论文。

(三)我国专业硕士教育

我国专业硕士教育是从西方引进的,始于1991年,从试办工商管理硕士(MBA)教育发展到现在,已经陆续开办了公共管理硕士(MPA)、教育硕士(EDM)、工程专业硕士等十几类专业硕士教育。当前,我国的专业硕士教育主要是针对社会在职人员,除了极少数教育领域本科应届毕业生可以报考专业硕士研究生外,绝大多数专业硕士教育领域要求入学者具有二年以上工作经历。由于办学条件、企业制度、继续教育政策等因素的制约,当前我国专业硕士教育的发展状况不尽人意。为了优化我国研究生教育结构,增加部分优秀本科毕业生接受专业硕士教育的机会,教育部于2009年3月颁发《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若干意见》,决定自2009年起,扩大招收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的全日制专业硕士培养范围,这将有力促进我国专业硕士教育的发展。

三、培养专业硕士通过总结不同国家和地区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经验,其发展战略的共同点可为我国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提供启示:

(一)加快法律制度建设

我国专业硕士教育的法制法规不够健全,因此要推进专业硕士教育的科学发展,必须加强相关的立法工作。我国只有教育部文件《专业学位设置审批暂行办法》是唯一规范专业硕士教育的文件。亟待修订《教育法》、《高等教育法》等相关法律,制定研究生教育专项法规。#p#分页标题#e#

(二)研究生教育的分流与统一

我国的学术型研究生教育与专业型研究生教育在机构上实行二位一体,这表明在重学术而轻职业的氛围下专业硕士教育很难发展。因此,应将这两种类型的研究生教育进行分流。除了在重点大学内部分设培养机构以外,大学之间也应该进行合理分工。研究型大学主要从事学术型研究生教育,坚守研究生精英教育,确保博士教育的优质生源。而将专业硕士教育主要由一般本科院校,特别是地方本科院校来承担,这不但可以解决研究型大学研究生教育负担过重的问题,也能使研究型大学集中精力培养研究型人才。

(三)突出产学研合作下的职业特色

专业硕士教育本质上属于高层次职业教育,但根据我国对职业教育的一般界定,普遍认为专科以下的教育才可称为职业教育,对于本科教育是职业教育一直是十分敏感的话题。尽管我国积极倡导产学研合作,但由于管理体制、利益机制等诸多因素的制约,高等教育的产学研合作问题始终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专业硕士教育中的产学研合作动力不足、效果不佳。要真正办出专业硕士教育的职业特色,必须在产学研合作方面建立相关法规制度,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

(四)建设特色教师队伍

我国专业硕士教师队伍的一体制或双导师制都很难突出专硕教育的职业特色。根据长期指导学术型研究生的学术型导师的背景和素养,使得他们较少关注现实中的具体实践问题,导致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指导性不足。又由于产学研合作不够紧密,双导师指导制度难以实行。所以,要创造专业硕士教育的特色,提高专业硕士教育的质量,首先必须建设一支高水平且具有职业特色的导师队伍。

工商管理专硕范文第5篇

关键词:江苏高校:会计类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对策

高校会计类专业人才包括博士后项目、博士项目(会计学专业及会计类招生方向)、硕士项目(会计学学术学位硕士以及会计硕士(MPAcc)、审计硕士(MAud)、资产评估硕士(MV)、税务硕士(MT)等四种专业学位硕士)、本科项目(会计学、财务管理、审计学专业)以及高职专科项目。国家会计行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和江苏省会计人才发展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均强调会计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战略性、关键性作用。在“十三五”规划开局之际,总结江苏高校会计类人才培养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创新发展路径,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江苏高校会计类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截至2014年,江苏普通高校134所,其中本科院校51所,高职高专院校83所:部属院校10所,省属院校97所,民办院校27所:位于苏南、苏中、苏北分别为91所、17所和26所。为探究江苏高校会计类专业人才培养现状,笔者采取登录高校官网和电话咨询等方式,收集到江苏高校会计类人才招生计划、师资队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等信息。

(一)培养层次与招生规模

从会计类人才培养层次看,江苏设有经济、管理类博士后流动站的高校共10所,其中设有“工商管理”博士后流动站高校2所。拥有经济、管理类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高校12所,其中会计学二级学科博士点高校1所,拥有会计类博导的高校有7所,会计类博导约20人。截至2014年底,江苏高校拥有会计学硕士点16个,会计硕士(MPAcc)培养单位16个(其中2014年新增5个),审计硕士(MAud)培养单位2个,资产评估硕士(MV)培养单位5个,税务硕士(MT)培养单位1个。开设会计学、财务管理或审计学等会计类专业的本科院校有39所(单项分别为32所、29所和3所)、专科院校有71所、独立学院23所。

从会计类人才招生规模看,以2014年招生计划(或实际招生数)为例,招收会计学博士约14人、会计学硕士223人、会计硕士331人、审计硕士85人、资产评估硕士36人、税务硕士2人:招收会计类本科生约9654人(其中独立学院4680名),其中会计学专业5578人、财务管理专业3497人、审计学专业579人:招收会计学、财务管理、审计实务、会计电算化等会计类专科生约9583名。

(二)培养高校区域布局

如表1所示,江苏高校会计类博士后流动站和博士点全部集中于苏南地区,苏南高校会计类硕士点占全省总数87.5%,会计类硕士年招生人数占全省总数85%。苏南、苏中、苏北高校拥有会计类本科专业数分别占70%、5%和25%,三地区会计类本科生年招生人数分别占78%、4.5%和17.5%。三地区高校设置会计类专科专业数分别占55%、18%和27%,招生人数所占比重分别为50%、23%和27%。由此可见,江苏会计类人才(尤其是高层次会计类人才)培养资源主要集中于苏南高校。

(三)培养目标定位与方向

江苏高校的会计类人才培养的定位在不同层次上有所差别,各有侧重。博士生的人才培养定位为会计学高级研究型人才,侧重研究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硕士生的人才培养定位为高级管理型人才,学术型硕士强调培养科研型人才,专业型硕士强调培养应用型人才。并且从硕士生的专业培养方向来看,基本上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按照期望的工作职位分类,如CFO、CPA、ACCA方向,另一类是按照工作的专业职能分类,如财务会计、财务管理、审计、成本管理会计方向:本科生的人才培养主要定位为应用型人才、复合型人才和高级专门人才这三个方面,其中培养“应用型会计人才”是主流,侧重培养务实的管理人才。

(四)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

江苏高校会计类专业教育的课程体系设置呈现出明显的板块组合特征。博士生课程分为公共课、理论基础课、专业理论课和任意选修课4个部分,专业理论课包括专业必修课与专业选修课,任意选修课包括专业方向课与跨学科选修课:研究生课程分为公共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实践环节4个部分,其中专业会计硕士和学术会计硕士课程体系近似,但前者公共课的比重偏低,专业课中实务性质的课程较多,且较为重视实践环节,总体的学分要求也较高:本科生课程分为通识教育课、学科平台课、专业核心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专业实践课6个部分。其中专业核心课比重大,较好地覆盖了所在专业的必需知识,专业选修课总体可归为金融会计、管理学、法学与营销4个大类,其中以金融会计类的选修课居多。

二、江苏高校会计类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当前,江苏会计人才发展的总体水平与其经济地位还不匹配,与其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还有一些不相适应的地方。江苏会计类人才培养在与同区域省市及同经济量级省份比较中,拥有发展迅速、基础扎实等优势,但也存在总量不足、层次结构不合理等问题。

(一)高层次会计类人才培养资源总量相对不足

江苏会计人才发展的总体水平与其经济地位还不匹配,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还有一些不相适应的地方,主要表现为:会计从业人员结构与布局不够合理,高层次复合型会计人才比较缺乏,会计人才管理体制有待健全,会计人才发展机制尚需完善,会计人才市场有待培育。2014年江苏省GDP达65083.3亿元(约占全国10%),其中第二、三产业分别占47.7%和46.7%:非公有制经济GDP占67.4%,其中私营个体经济占42.8%:新兴产业和服务业发展迅速。江苏会计人员总量为全国的7.6%,注册会计师会员占全国5%左右。

近年来,江苏省会计类专业招生规模大幅度扩张,尤其表现为主要针对在职人员的MPAcc在省内的大规模招生。“量”的提升引起了人们对人才培养“质”的关注,尤其是对高层次的会计类专业人才培养思考。笔者通过对比江苏、浙江、上海、广东和山东五个经济和人口特征接近的省市,考察其博硕点数和招生人数。结果发现,从博硕点数量看,江苏博士点偏少,硕士点数量较多,近年增长较快:从博硕招生数量看,江苏高校会计类硕士招生量显著高于比较省份,且增长迅速(见表2)。

此外,目前江苏会计人员中,拥有高级职称的会计人员不足1%,中级职称的会计人员约10%,初级职称的会计人员约20%,注册会计师约1%,高、中、初级会计人才比例约为3:30:67。江苏省会计人员结构不够合理,高层次应用型会计人才仍很缺乏。

(二)会计类人才培养资源区域配置不够均衡

因市场程度、产业结构和区域发展策略等差异,江苏长期存在着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突出问题。苏南常住人口约占全省的40%,但经济总量占全省的60%,苏北常住人口约占全省的1/3,但经济总量不到全省的1/4。从2014年会计类招生人数与区域GDP、常住人口的对比可以看出(见表3),苏中、苏北的会计类人才培养资源明显与其经济、人口状况不匹配,各层次资源相对占有量均远低于苏南:苏北与苏中的对比中,苏中又处于江苏会计类人才培养资源的“荒野地带”。

(三)高校间培养规格定位同质化较为明显

会计类专业人才培养资源源自传统会计学学科,高校现有会计类师资队伍、学科建设、培养模式都或多或少带有会计学(主要是财务会计)的烙印。江苏高校会计类人才培养资源主要集中于苏南地区的部属和省属重点高校,由于历史(某些高校历史同源)和现实(同城高校集中)的原因,高校在设计培养方案时,存在“搭便车”现象。例如,学术型硕士和应用型硕士培养规格存在相似度过高问题,高校间培养模式存在雷同或类似问题。近年来,经济社会结构调整和会计类人才需求结构变化,客观上需要高素质、应用型、精细化的会计类人才。上述矛盾导致两种基本现象,一是苏中、苏北地区高层次会计类学历需求旺盛与苏南部分高校会计类硕士生源不足同时存在,二是会计类毕业生供给增加和雇主“一才难求”同时出现。

(四)课程体系建设力度有待加大

课程体系是会计类人才知识体系构建的重要来源,其设置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江苏会计类人才培养课程建设主要问题表现在:第一,高校发展重心偏移,对课程建设重视度不够,重研究、轻教学,重学科建设、轻课程建设,同样体现于会计类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第二,高校间课程建设多为各自为政,横向合作或联盟案例鲜见,导致会计类课程资源重复建设或利用效率低下。第三,由于规模限制、投入不足、师资缺乏、校外资源利用不够等因素,学术型和应用型研究生课程体系及培养模式差异不明显。第四,部分高校课程教学方式仍未摆脱“输灌式”,案例教学、校外工作站、慕课等教学手段运用不够。最后,某些会计新领域课程建设步伐不快,如管理会计、企业可持续发展会计、创业创新财务等。

三、江苏高校会计类专业人才培养的创新路径

(一)发展与江苏经济社套特征相匹配的高校会计类教育

高校(尤其是地方高校)会计人才培养应立足江苏经济社会特征,为江苏输入高质量的人才,在实现会计人才总量增长的同时,注重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首先,江苏应在省属重点高校中再培育一个左右会计学博士学位授予权单位,满足江苏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会计类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其次,实施政产学研用相结合,通过高质量的MPAcc教育为江苏输入高层次应用会计人才。在MPAcc人才培养中要注重市场导向、错位发展和品牌经营。第三,江苏高校要注重关注创业创新会计人才培养,为非公或混合制企业培养既懂会计又懂管理的经营型会计人才。

(二)发展与区域战略布局相融合的高校会计类教育

针对江苏高校会计类教育资源主要集中于苏南,苏中、苏北高校高层次会计类教育资源匮乏的现状,应尽快把高校会计教育资源的合理布局提上工作日程。主要策略有:第一,进一步加强苏南高校与苏中、苏北高校会计人才(尤其是高级会计人才)联合培养机制。高级会计人才培养具有较明显的属地特征,一方面苏南高校生源相对饱和,有向外扩展的需求,另一方面,苏中、苏北高校培养能力不足,当地有现实和潜在的受教育需求。苏南高校可通过一对一方式与苏中、苏北高校对接,实现江苏会计类教育资源有效利用。第二,苏南高校可与苏中、苏北会计中介机构、知名企业合作,建设跨地区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基地。第三,加强区域间会计类师资交流。第四,加强区域间会计类学生交流。

(三)发展市场导向和定位多元的高校会计类教育

一是推动建立以用人单位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的产学研战略联盟。鼓励和促进江苏高校与用人单位紧密合作,积极实施会计后备人才培养计划,推广以高校教学为主体、以单位实践为补充的会计人才培养模式。二是构建适应长三角城市群和长江经济带(下游)会计类人才需求,突出特色的高校会计类教育联盟。三是江苏高校会计类人才培养要突出办学定位与特色。研究型综合性大学应发挥自身科研实力雄厚、教学质量高的优势,尤其要重视通识教育,培养理论基础厚、综合能力强的复合型会计人才。财经类专门院校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主要基地,要结合国家和本地实际,培养出专业技能强的实践性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