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后现代艺术

后现代艺术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后现代艺术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后现代艺术

后现代艺术范文第1篇

论文关键词:后现代思维艺术设计教育反思现代性多元化思维否定性思维个性化差异

论文摘要:后现代主义表现为一种思维方式。其特征有三:反思现代性、多元化思维和否定性思维。我们应适应时代的需求,使艺术设计教育更具有前瞻性。在艺术设计教育过程中思考和融入后现代思维实质性的合理内容,会给我们在艺术设计过程中表现自己独特的个性和发挥创造性提供巨大的活动空间。

后现代主义是信息社会的产物,是20世纪后半期西方社会广为流行的哲学、文化思潮,其影响现已遍布哲学、社会学、美学、艺术、宗教等多领域。70年代以来,后现代文化因素对教育的影响已经出现,以至在西方教育哲学领域内出现了后现代主义教育思潮。本文探讨了后现代思维及当代艺术设计教育的关系及对策,希望以此能为当代艺术设计教育提供一些参考。

后现代主义表现为一种思维方式。从目前来看,后现代主义是一种极具复杂性的思潮。在后现代主义的大旗下,聚集了众多的思想派别,如新解释学、解构主义、西方、女权主义哲学等。这些思想派别彼此间差别很大,但是却具有一种共同性,追求一种新的“后现代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代表着后现代众多思想派别认识世界的一种独特视角。其特征有三个方面:反思现代性、多元化思维和否定性思维。

1.反思现代性。在思维的内容方面,后现代主义有三点表现:一是反理性。后现代主义既反对科学理性,又反对终极性的价值理性。他们批判科学理性的权威,批判追求终极真理的哲学观,他们从人的生活和经验永远是个别的、杂乱的、不协调的观念出发,倡导一种非统一的、个别性的价值认识。二是反中心性、反同一性、反整体性。这是解构主义提出的要求,解构主义的目标就是拆除具有中心指涉结构的整体性、同一性,而把差异性、边缘性原则作为判断一切事物价值的根据。三是反确定性。反对传统哲学认识论追求惟一的真理性结论,重视认识者和解释者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强调人的认识成果的多维性和动态性。

2.多元化思维。在思维的方法方面,后现代主义肯定了世界的多样性和丰富性,肯定了人在认识万事万物时差异性的一面。梅罗·庞蒂指出,没有人能同时看到立方体的六个面。也就是说,随着时空的变化和认识者的改变,人类认识的结果是不同的。在后现代主义看来,人对现实世界的认识只能是多样的和歧义的,人应该从多视角出发认识和理解世界。

3.否定性思维。在思维的性质方面,后现代主义着重于对现代性的批判和否定,体现出否定性思维的倾向。它的否定性并不等同于虚无主义,实际上,后现代主义者们是过于专注于批判和反思而疏于建立。特别是在后现代主义传人美国以后产生了分化,形成了具有破坏性向度的后现代主义者和具有建设性向度的后现代主义者。其中,具有建设性向度的一派强调了对现代性的继承性。

人们认识事物总是通过现有知识的认同来实现的,一句含有真理要素的话,要通过共识法则才能被接受,长期在共识法则下培养起来的观念是顺其自然地接受了它的合法性。然而近代科学的突飞猛进,使人们衍生出种种怀疑来,这是铸成后现代思维的主要原因之一。后现代思维在文化上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单一的知识形态被多元化、相互平行的、相互竞争的知识范式下所取代,它体现了人类进人后工业社会时理性与非理性的冲突,是经济技术与文化对立的一种体现。如果我们把传统的思想或思想中的某种部分形态作为合法的话,那么作为后现代意识下所产生新的思想观念就成为一种闯人者,旧文化与新文化之间的冲突是难免的。

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在社会、文化与教育的发展方面需要更多的选择性、多样性和创造性。后现代思维给我们以丰富的启示,我们从事艺术设计教育的工作者,不能不正视这一现状。在这种趋势下,如何适应时代的需求,使艺术设计教育更具有前瞻性,是我们需要深思的。通过上面的概略分析,我们是否可以整理出下面这样的思路:

1.实施艺术设计多渠道、多层次、渗透性教育,加大共同性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产品设计、平面设计、环境设计、装置设计等,在艺术设计这个大概念下、大范畴里,它们之间的总体共同性,远远大于个体差异性。从理论上讲,它们之间的个体差异性,更多的体现在它们各自的不同工艺上,而这又是它们各自学科所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所以,加大共同性课程的设置,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培养高素质艺术设计人才所必须的。这种加大,不但要有广度,而必须要有相当的深度,这样可以使学生在学校受到更加完整的艺术设计专业教育,同时也能够大大提高学生的综合专业素质。这表现了明显的市场取向意识。

思想是人的精神和智慧的一种系统体现,个人思想的形成是建立在对前人思想的理解和继承以及个人经验基础上的。因此,在教授学生的过程中,应该给学生更多地艺术思想,即更加广泛和多元化的艺术思想,使学生有机会根据自己的特点有选择地接近各种思想体系的精华,最终实现个人化的人格和身份。在艺术设计学院中可以开设一些能够代表各种思想体系的哲学、理论以及文艺批评课,以开拓学生的艺术思维空间,同时引导学生自由争论。

2.提倡学生的个性化差异,注重因材施教,充分开发学生艺术创造潜能。人的精神世界是通过人的性格、个性、人格三方面体现出来的。个性是指人在大千世界中独一无二的“我”,这个“我”和我的性格以及我的修养形成了我的人格。允许学生有自己个人的生活方式,并引导学生如何把自己的个人生活方式细腻化、个性化,并最终达到形成自己的生活文化,丰富主流文化下的个性文化。对各种文化的体验以及对个人生活的修炼是学生形成和发展创意思维的两个主要元素。设计师在创作过程中历来都是追求个性的流露和发挥,为了培养学生具有个性化的艺术才能,教师在教学方法上应采用引导的方式。老师首先应观察学生的个性表现和长处所在,并引导他们去进一步发掘这方面的潜力,以学生能寻找到自己与众不同的艺术表现力为最终目的。因为艺术作品最终是设计师人格的体现,这种体现人格的创意多少流露出设计师的一些创作态度。后现代的设计师十分注重对人的个性和艺术作品的人格化的定义。

3.加强艺术设计领域的传统教育和基拙教育,使学生能够精通各种传统理论和技法,并能够灵活使用和综合应用这些技法。艺术设计创造人们的全新生活,体现的是一种文化。优秀的设计创意是建立在传统文化与艺术基础上的,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在艺术设计中能产生巨大的作用。作为教学的重要内容,应引导学生学习中国古典文学与艺术的思想和方法,特别是我们传统文化中的易学文化思想、老庄哲学思想、以及中国古典文学与艺术中包含的意境美、语言美、形式美等。这些都可以为学生今后的艺术设计打下坚实的创造基础。

后现代艺术范文第2篇

20世纪60年代,人类进入了后工业文明时期,这个时期的社会被赋予了许多新的名词,如“后现代社会”,“后工业社会”,“信息社会”,“知识经济时代”等,正如这些五花八门的称呼一样,这一时期也是一个多元化的时代,似乎过去的一切都在一夜之间消失了,代之以一个崭新的、模糊的、似是而非的世界。这究竟是一个怎样的社会呢?

我们所处的社会(以下均称为信息社会)是在知识开发为中心的信息技术、电子技术、传播媒介的技术革命中产生的。在信息社会中时空与经济的相关性减弱了,工业化时期的标准化、集成化、周期化被真正的个性化所取代。需要强调的是,这里的个性化不仅仅是指个人选择上的丰富性,而且还包含了人与自然的亲近与和谐。

机械的角色在信息社会中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大逆转。机械的设计更加人性化,人们要求机械对人的了解程度和人与人之间的默契不相上下,人不再成为物的奴隶,而是物成了人类寻找美好生活的工具,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程度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在这样的社会里,一切都那么短暂,仿佛永恒只是存在于神化故事里一般,"用罢即弃"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这种历史意识的消失来自高科技发展的影响:信息大爆炸、新闻媒介铺天盖地、新材料、核能技术、电脑技术、空间技术的广泛应用。高科技的发展加速了现代生活的步伐,改变了当代人的时空观。外部环境的加速变化要求人类精神生活的加速。当代人内心生活的一个重要变化就是对整个世界、对任何事物都形成了一种短暂性、临时性的态度和心情。

而人类文明的瑰宝――艺术在这种时代大潮的冲击下似乎是面目全非了。艺术的形式也被深深地烙上了时代的印记.假如我们要探讨在20世纪后期什么才能被称为艺术时,我们就必须注意到这么一些特征:20世纪60年代后的新艺术采用了短暂的、难以捉摸的、有时是纯观念性的形式,有时它还必须依靠观看者的参与(虽然每一件艺术作品总是要有观赏它的人来最终完成),这种新艺术常常有一种有意识的短暂性,这是以前从来没有过的;再者,技术对艺术的影响程度越来越大,技术赋予了我们用前所未有的方式控制和改造环境,并强化了人类的自我意识。

由此可见,艺术并没有终结,相反,后现代艺术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生命力,体现这种旺盛生命力的正是艺术形式的不断推陈出新。用德国杰出的剧作家席勒的话来说,“美也必须要死亡,尽管她使神和人为她倾倒”。变化是生活的法则,我们过去需要的东西现在已不再需要,我们过去创造的东西现在已不需要再创造,为什么后现代艺术就应该免受这些无情的规律呢?

那么艺术形式究竟是沿着一条怎样的轨迹在变化呢?

技术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使人类涉足的领域无论是在横向上还是在纵向上、无论在宏观上还是在微观上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拓展,人类对物质世界的认识加深的同时,也在试图进一步探索人类自身的精神世界。艺术作为人类探索自我意识的跳板,早已不满足于仅用传统的颜料来暗示其意义,艺术家们开始利用视觉、声音、人群、运动、气味和触觉的具体的物质性,各种物质都成了新艺术的素材,当克来斯?奥登伯格的《巨大的牙膏管》问世的时候,保守的艺术评论家们绝对不会视其为艺术品,然而时代的发展已使艺术作品的表现性弱化了,思想性成了评价高雅艺术的重要标准。

后现代艺术范文第3篇

论文摘要:后现代主义表现为一种思维方式。其特征有三:反思现代性、多元化思维和否定性思维。我们应适应时代的需求,使艺术设计教育更具有前瞻性。在艺术设计教育过程中思考和融入后现代思维实质性的合理内容,会给我们在艺术设计过程中表现自己独特的个性和发挥创造性提供巨大的活动空间。

后现代主义是信息社会的产物,是20世纪后半期西方社会广为流行的哲学、文化思潮,其影响现已遍布哲学、社会学、美学、艺术、宗教等多领域。70年代以来,后现代文化因素对教育的影响已经出现,以至在西方教育哲学领域内出现了后现代主义教育思潮。本文探讨了后现代思维及当代艺术设计教育的关系及对策,希望以此能为当代艺术设计教育提供一些参考。

后现代主义表现为一种思维方式。从目前来看,后现代主义是一种极具复杂性的思潮。在后现代主义的大旗下,聚集了众多的思想派别,如新解释学、解构主义、西方、女权主义哲学等。这些思想派别彼此间差别很大,但是却具有一种共同性,追求一种新的“后现代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代表着后现代众多思想派别认识世界的一种独特视角。其特征有三个方面:反思现代性、多元化思维和否定性思维。

1.反思现代性。在思维的内容方面,后现代主义有三点表现:一是反理性。后现代主义既反对科学理性,又反对终极性的价值理性。他们批判科学理性的权威,批判追求终极真理的哲学观,他们从人的生活和经验永远是个别的、杂乱的、不协调的观念出发,倡导一种非统一的、个别性的价值认识。二是反中心性、反同一性、反整体性。这是解构主义提出的要求,解构主义的目标就是拆除具有中心指涉结构的整体性、同一性,而把差异性、边缘性原则作为判断一切事物价值的根据。三是反确定性。反对传统哲学认识论追求惟一的真理性结论,重视认识者和解释者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强调人的认识成果的多维性和动态性。

2.多元化思维。在思维的方法方面,后现代主义肯定了世界的多样性和丰富性,肯定了人在认识万事万物时差异性的一面。梅罗·庞蒂指出,没有人能同时看到立方体的六个面。也就是说,随着时空的变化和认识者的改变,人类认识的结果是不同的。在后现代主义看来,人对现实世界的认识只能是多样的和歧义的,人应该从多视角出发认识和理解世界。

3.否定性思维。在思维的性质方面,后现代主义着重于对现代性的批判和否定,体现出否定性思维的倾向。它的否定性并不等同于虚无主义,实际上,后现代主义者们是过于专注于批判和反思而疏于建立。特别是在后现代主义传人美国以后产生了分化,形成了具有破坏性向度的后现代主义者和具有建设性向度的后现代主义者。其中,具有建设性向度的一派强调了对现代性的继承性。

人们认识事物总是通过现有知识的认同来实现的,一句含有真理要素的话,要通过共识法则才能被接受,长期在共识法则下培养起来的观念是顺其自然地接受了它的合法性。然而近代科学的突飞猛进,使人们衍生出种种怀疑来,这是铸成后现代思维的主要原因之一。后现代思维在文化上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单一的知识形态被多元化、相互平行的、相互竞争的知识范式下所取代,它体现了人类进人后工业社会时理性与非理性的冲突,是经济技术与文化对立的一种体现。如果我们把传统的思想或思想中的某种部分形态作为合法的话,那么作为后现代意识下所产生新的思想观念就成为一种闯人者,旧文化与新文化之间的冲突是难免的。

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在社会、文化与教育的发展方面需要更多的选择性、多样性和创造性。后现代思维给我们以丰富的启示,我们从事艺术设计教育的工作者,不能不正视这一现状。在这种趋势下,如何适应时代的需求,使艺术设计教育更具有前瞻性,是我们需要深思的。通过上面的概略分析,我们是否可以整理出下面这样的思路:

1.实施艺术设计多渠道、多层次、渗透性教育,加大共同性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产品设计、平面设计、环境设计、装置设计等,在艺术设计这个大概念下、大范畴里,它们之间的总体共同性,远远大于个体差异性。从理论上讲,它们之间的个体差异性,更多的体现在它们各自的不同工艺上,而这又是它们各自学科所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所以,加大共同性课程的设置,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培养高素质艺术设计人才所必须的。这种加大,不但要有广度,而必须要有相当的深度,这样可以使学生在学校受到更加完整的艺术设计专业教育,同时也能够大大提高学生的综合专业素质。这表现了明显的市场取向意识。

思想是人的精神和智慧的一种系统体现,个人思想的形成是建立在对前人思想的理解和继承以及个人经验基础上的。因此,在教授学生的过程中,应该给学生更多地艺术思想,即更加广泛和多元化的艺术思想,使学生有机会根据自己的特点有选择地接近各种思想体系的精华,最终实现个人化的人格和身份。在艺术设计学院中可以开设一些能够代表各种思想体系的哲学、理论以及文艺批评课,以开拓学生的艺术思维空间,同时引导学生自由争论。

2.提倡学生的个性化差异,注重因材施教,充分开发学生艺术创造潜能。人的精神世界是通过人的性格、个性、人格三方面体现出来的。个性是指人在大千世界中独一无二的“我”,这个“我”和我的性格以及我的修养形成了我的人格。允许学生有自己个人的生活方式,并引导学生如何把自己的个人生活方式细腻化、个性化,并最终达到形成自己的生活文化,丰富主流文化下的个性文化。对各种文化的体验以及对个人生活的修炼是学生形成和发展创意思维的两个主要元素。设计师在创作过程中历来都是追求个性的流露和发挥,为了培养学生具有个性化的艺术才能,教师在教学方法上应采用引导的方式。老师首先应观察学生的个性表现和长处所在,并引导他们去进一步发掘这方面的潜力,以学生能寻找到自己与众不同的艺术表现力为最终目的。因为艺术作品最终是设计师人格的体现,这种体现人格的创意多少流露出设计师的一些创作态度。后现代的设计师十分注重对人的个性和艺术作品的人格化的定义。

3.加强艺术设计领域的传统教育和基拙教育,使学生能够精通各种传统理论和技法,并能够灵活使用和综合应用这些技法。艺术设计创造人们的全新生活,体现的是一种文化。优秀的设计创意是建立在传统文化与艺术基础上的,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在艺术设计中能产生巨大的作用。作为教学的重要内容,应引导学生学习中国古典文学与艺术的思想和方法,特别是我们传统文化中的易学文化思想、老庄哲学思想、以及中国古典文学与艺术中包含的意境美、语言美、形式美等。这些都可以为学生今后的艺术设计打下坚实的创造基础。

后现代艺术范文第4篇

一、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发展历程

20世纪50年代以来,苏俄文学受政治气候变化影响,多有波折。在这发展过程中,一些作家继续发扬俄罗斯文学传统。而另一些作家开始重新审视作为创作方法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以新的视角、观点理解人、社会和大自然的关系、重新评价俄罗斯历史和文化价值。还有些作家有意识地借鉴吸收西方后现代主义理论,开始使用后现代主义美学原则和艺术手法进行创作,以至形成了具有本民族特征的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文学。

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形成时期、确立时期和“合法化”时期。

第一阶段即为形成时期。此时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文学还处于“地下写作”状态。代表作品有:安德烈?比托夫的《普希金之家》和韦涅季克特?叶罗菲耶夫的《从莫斯科到佩图什基》等等。这个时期,作家运用新的语言手段,重新构思人物形象,借助讽刺模拟的手法,解构苏联单一呆板的意识形态和文化。

第二阶段为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文学的确立时期。这个时期后现代主义作家不断涌现,表现出通俗化特征。与此同时,后现代主义文学流派丰富多样,如:莫斯科的概念派、列宁格勒的“米契基”小组、元隐喻诗派、精神分析派等等。这个时期还形成各具特色的分支:抒情后现代主义和精神分裂症分析的后现代主义。这个时期主要作品有弗?索罗金的《玛利娜的第三十次爱情》、维克托?叶罗费耶夫《与痴呆者一起的生活》等等。

第三个阶段为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合法化”时期,也是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文学的繁荣时期。这个时期后现代主义文学成为俄罗斯文学生活中的“公开、合法”的文学现象。其间著名的作品有:弗拉基米尔?索罗金的《排队》、马尔克?哈里托诺夫的《命运线,或米拉舍维奇的小箱子》等等。

二、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文学艺术特征

总观三个时期的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文学,我们发现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文学逐渐形成了以下几个主要特征:

(一)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文学解构和颠覆的主要对象是以所谓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为代表的、僵硬的苏联官方教条主义文化。后现代主义作家在创作方法上完全摒弃了所谓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原则,“矫枉过正”地提倡“为艺术而艺术”,主张为文学“减负”,即去掉文学过多承载的行政任务、教育任务、宣传任务,同时大胆对俄罗斯经典作家作品进行解构和重构,打破固定的思维模式和认知方式,从而实现去经典化和去神圣化。

(二)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文学大量引用文本。其目的是打破权威和经典,或者重新诠释经典和神圣。互文现象频繁地出现在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中,已经成为俄罗斯文学的一种结构要素。作家引用的文本包括世界经典作品的语句、苏联时期作品中的情节或人物甚至民间用语,然后对其进行第二次编码;在艺术手法上运用暗示、隐喻、寓意、联想、巧合、列举、粘贴、跳跃和化人等手段,创造出一个特殊的“文化语义场”。

(三)杂糅化语言。上面所列举的一系列引文来源在风格语体上已经大相径庭,再加上文学批评、哲学、文化学等学科的用语,使作家们能够在多样化的写作中自由发挥、淋漓尽致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这样一来,就使得有些作品既像文论又像小说,成为一种风格杂糅的、自由的、近似于散文随笔和学术论著的体裁。

后现代艺术范文第5篇

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来,“后现代”这个词语被广泛的应用于设计领域,相对于现代文化角度,许多学者更把现代这个时期称之为“后期现代”,如吉恩、哈贝马斯等人,也有许多学者不同意这种看法,并提出许多相反的意见。当然,不同的学者对当今社会的文化问题持有不同的态度,但在设计领域,“后现代”一词已被广泛采用和接受。

后现代设计的最大特点就是展示了一种广泛的多元化倾向,这种多元化倾向在人类历史中达到顶峰。首先,各个学科领域的界限和分界开始模糊,原本不属于设计艺术领域的内容经过某种媒介进入到艺术领域直接影响到设计,甚至是艺术的边缘化地带,这些内容甚至可以引起某种轰动;其次,针对欲望化的消费理念大幅度兴起,特别是在诸多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中国,经济的带动往往依靠消费来解决,满足人心日涨的欲望需求促使设计的目的是为欲望服务,从而是设计行业拉动了消费,设计行业在经济发展的作用越来越种种,在生产上带动了经济的发展;最后,新兴传媒行业的兴起(如20世纪末期互联网技术的蓬勃发展)缩短了表意时空的距离并促使新的设计行业的产生,诸如近些年来非常流行的UI设计、流媒体等行业,在促进设计行业发展的同时又造成了使符号滥用问题愈演愈烈的问题。

二、艺术符号的泛化问题

艺术的泛化问题是构成后现代设计理念的重要因素,所谓艺术的泛化是指现在的文化向艺术化的范围靠拢,即文化符号中的各种文本都带有艺术化的倾向。本来在正常的中,各项文化部分都是非艺术的,这样才能保障艺术的独特地位,而在后现代化的今天,泛艺术的今天艺术的标出性只能越来越大才能体现其本身存在的价值。在这种艺术泛化的今天最受到伤害的往往是艺术自身,而当下艺术作为艺术的存在,只能表现为奇、怪、丑、滑稽等等吸人眼球的形式而存在,从而达到出奇制胜的目的。

在这方面,泛艺术化表现在社会的各个方面,如??下最典型的问题就是我国的娱乐过度,现在的电视台都在想尽一切办法提高其收视率,开始出现各种选秀,真人秀节目,其目的就是为了博人一笑。当然,还有经济的艺术化,常见的是某某广告打上非常夸张的广告宣传标语,如济南某整容医院,其广告标语为“关公变貂蝉”;北京某房地产的广告为“好房子二环内带车位”,其直接结果却指向故宫博物院;当然这些广告的目的都是为了促进经济收入为导向,些都是后现代设计艺术那种奇、怪、丑、滑稽来引起人们重视的的缩影,这种例子非常常见,在这就不一一列举了。

三、设计艺术标出的倾斜

泛艺术最终的结果导致了设计艺术所出现的标出项倾斜,就是指设计艺术文化中的异项趋势。在正常的二元对立的文化中,其组成都是由正项、中项、异项组成的,所谓美与丑,善与恶,正义与邪恶等等就是二元对立十分的正项和异项,而中项则是介于正项与异项的之间项。通常来说正项是非标出的,而异项则是标出的,中项则介于两者之间。这里我们所说的设计艺术的标出项,往往之背驰整个文化正项而行的趋向,大量异项内容进入设计领域,使得设计艺术的标出性非常明显。为了突出设计艺术的独特性,大量异项的标出性文本进入到设计领域,导致中项的范围被广泛的扩大,随之而来的是许多设计产品成为“非主流”的形式,在出现时难以让人难以接受,设计艺术向异项标出倾斜的状况已经成为当下所流行的设计思维。

当然这也标出项的倾斜问题也并非是我们现在所处的后现代时期的专利,早在设计产品历史中就有许多设计师惯于运用这种方式:如埃菲尔铁塔的设计,当时在巴黎创造这座摩天巨塔的时候,许多法国的百姓是无法接受的,然而时至今日,埃菲尔铁塔已成为法国的标志性建筑吸引着世界各地来观光的游客;从这点我们就可以得出,标出中异项的文本对设计艺术的前进与发展固然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但对于后现代的今天,这种异项的标出性比以往更加强烈,比以前更加明显。

四、设计艺术标出性的优势和问题

在泛艺术大背景下的今天,艺术的标出性使得设计产品走向人类历史上最多元化的时代,一方面,它使日常见到各类设计产品更加丰富,同时给我们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它为设计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推动力,如德国红点设计奖,它为优秀的工业设计作品拓宽了道路,是产品造型设计的极大创新。但是另一方面,标出性的倾斜问题也造成了符号的滥用,各式各样的形式奇葩的符号在设计产品中的出现也引起当今社会最广泛的符号危机。有现今拍的各种奇葩电影或电视剧,如穿越剧、抗日神剧等等,无不充斥着低俗、恶搞的意味,这种歪曲历史事实的行为只能引起大众素质的下降。

纵观历史,我们今天的后现代文化对这个时代对艺术创作影响比以往更要广泛,如今诸多艺术家在艺术的创新可谓是方法多变,人人都想凭借自己独特设计理念的艺术作品从标出的走向非标出的,但真正成功的人又寥寥无几,大多新奇的设计艺术产品最终却闹了个哄堂一笑的结果。最后,我们所处时代的各种设计艺术理念或产品在将来,哪些会进入非标出的,哪些又是被摒弃的,只有历经时间和市场的检验才能得出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