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生活中的传统文化

生活中的传统文化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生活中的传统文化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生活中的传统文化

生活中的传统文化范文第1篇

诵读经典,感悟成长,感恩,那是一次成功的尝试,我心小生活中的传统文化

冬天的太阳像月亮一样苍白无力。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拖

暗蓝色的高空中闪耀着一颗白亮耀眼如钻石的星星——启明星。青蛙碧绿的身体上布满了墨绿色的斑点,白白的大肚子像是充过了气,一鼓一鼓的。

下雨了,雨点“劈劈啪啪”地敲打着玻璃窗。朝外一面的窗玻璃上立刻聚集起了无数大大小小的水珠。哥哥在我们村农机队开拖拉机。他个子高高的!身体很魁梧,黑红的脸上有一块块伤疤,每当我抬起头看到这些伤疤的时候,脑海里便浮现出了一位拖拉机手给我描述的动人故事……典,感悟成长,感恩,那是一次

生活中的传统文化范文第2篇

校长的一封建议书,红领巾心向党,未来的机器人,给老小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期如

骄阳的两道光柱穿过房间,宛如两条透明的金带,内中闪耀着星星点点的尘埃。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期如

暗蓝色的高空中闪耀着一颗白亮耀眼如钻石的星星——启明星。青蛙碧绿的身体上布满了墨绿色的斑点,白白的大肚子像是充过了气,一鼓一鼓的。

雨点像断了线的珠子,一滴一串地掉在雨水汇成的水洼上面。春雨纷纷,染绿了山,;染绿了水,染绿了石板小路。星期天,我去排队买米。在我前面的是一个男青年,他算不上胖,但也够健壮的了。圆圆的脸庞上,两道细眉,一双大眼睛,配上稍小了点的鼻子,也还算匀称。就是嘴唇厚了点,像非洲人似的。校,家乡的变化,感恩父母,我

生活中的传统文化范文第3篇

【关键词】传统文化;大学生创业;积极影响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01-0092-02

由导演陈可辛执导的电影《中国合伙人》于2013年5月上映,该电影以新东方的创业故事为主线,俞敏洪和徐小平、王强三个人在新东方的共同奋斗、兄弟情谊为蓝本,由黄晓明、邓超、佟大为主演,讲述20世纪80年代末至21世纪初,三个年轻人从学生时代相遇、相识,怀抱着同样的梦想一起打拼,创办英语培训学校,完成梦想的励志故事。这部作品讲述了三个怀抱着相同梦想的青年自强不息的创业过程:追逐“美国梦”――“美国梦”的破灭――实现自己的中国梦同时圆了曾经失败的美国梦。透过“美国梦”的表象,这部电影也从另一个侧面向我们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对大学生创业的深刻影响。

一、刚强进取的自强精神

《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本意为天(即自然)的运动刚强劲健,相应于此,君子应该像天宇一样运行不息,即使遭遇困难,也不屈不挠。这句话强调的是君子要自我反省并不断战胜自我的状态,强调我们要持有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以顽强的毅力、坚定的信念战胜生活中的一切艰难险阻。国内一线演员黄晓明饰演的成冬青是导演重墨重彩塑造的核心人物之一,是新东方的创始人,他身上处处体现了自强、上进、奋发、图强等优良的精神品质,这与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我们所倡导的改变就业观念、积极创业的精神内涵一致,在大学生创业过程中面对挫折,要不断发挥不怕吃苦、永不言败、积极进取的精神,这一品质是我们创业成功的重要保障,影片《中国合伙人》中“留学教父”成冬青为当今的大学生创业树立了榜样。

二、以和为贵的中庸之道

“中”的思想在中国历史上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灵魂,也是中国哲学的精髓。中庸之道更是儒家学说践行的处世之道,其实质是把握两级之间平衡的智慧,强调不偏不倚。《中国合伙人》中王阳这一人物塑造的非常成功,也是我个人最喜欢的角色。他为了朋友之间的合作,舍弃了自己的很多东西。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王阳对于成冬青和孟晓俊的包容,没有他在成东青和孟晓俊之间的协调、沟通,就没有新希望公司在美国的上市,更谈不上实现共同的美国梦。是什么原因让王阳一直在舍弃自己的个性而包容成冬青和孟晓俊呢?甚至在婚礼上说出了令众人惊奇的话:“朋友之间不要合伙开公司。”而这原本是他们的创业目标――共同的梦想。毋庸置疑,王阳的中庸之道对于处理成冬青和孟晓俊之间的争端和化解他们的矛盾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对于刚踏入社会涉世未深的大学生来说,他们创业过程中普遍存在创业经验不足,市场规律把握不准,资金不充分等等,面对众多的矛盾和问题,如何在创业过程中逐步完善并解决这些问题,既要充分发挥创业团体各成员之间的潜在能力,又要去同存异,以集体利益为重发扬以和为贵的精神。所以中庸之道有利于和谐的创业团体的构建,对于大学生成功创业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三、祸福相依的处世哲学

《老子》第五十八章:“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比喻坏事可以引出好的结果,好事也可以引出坏的结果。三个家庭出身截然不同而性格各异的年轻人成冬青、孟晓俊和王阳相遇于中国最高学府――燕京大学,怀抱着一个共同的梦想“美国梦”。但事与愿违,申请美国签证的结果:两位好兄弟孟晓俊和王阳签证成功、成冬青被拒。美国梦破碎,成冬青留在燕大任教,失望透顶。然而他没想到,被他认为是人生中最失败的挫折――拒签,却是成就他人生中最成功的契机。为了生计,万般无奈下他在肯德基偷偷办补习班为他以后创办新梦想奠定了基础;命运的第二次重要转折发生在:随着新梦想的规模再度扩大,成冬青从“土鳖”中发生蜕变,被媒体冠以“留学教父”的称号后散发出成功者的光芒,孟晓俊自以为傲的优越感在慢慢退却,心理逐渐不平衡,两人开始貌合神离,至此三个人的友情却面临重重考验,最后的结局是孟晓骏远走沈阳,创业团队出现裂痕。然而社会大环境发生了变化--1999年南斯拉夫中国大使馆被北约军机轰炸,一部分中国人被愤怒冲昏了头脑,发出抵制新梦想的怒吼,新梦想的创始人成冬青被推上了舆论的风头浪尖。祸不单行,ETS美国普林斯出版社控告新梦想侵犯版权,他们共同创立的事业新梦想集团岌岌可危,三个人的友情在事业面临重创时经受住了考验,成冬青、孟晓俊与王阳三人再次凝聚起来,面对新梦想的困境共同奋斗。

四、兄弟同心其利断金

此典故出自《周易》:“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指同心协力的两个人,他们的力量足以把坚硬的金属弄断。比喻只要两个人一条心,就能发挥出很大的力量。《中国合伙人》英文名字《American Dreamsin China》,影片讲述的是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至今,即三十年社会大变革的背景下,“土”、“海龟”和“愤青”三个历史小人物为改变自身命运,白手起家成功创业的故事。最终新梦想公司成功在美国上市,是他们三个非一般的中国人团结合作的结果。他们的创业大致经历这样的过程:1.新梦想学校的正式开办:成冬青携手王阳共同创办,同时邀请美国的孟晓俊回国强势加盟;2.利用团队协作优势,新梦想获得空前发展:成东青的自嘲式幽默教学法,孟晓骏的美国经验和签证技巧,以及王阳的创新电影教学;3.规模扩大,内部出现矛盾:孟晓俊不满成冬青被媒体和青年塑造为留学教父,两人貌合神离;企业管理模式的分歧成为两个的导火线,矛盾升级;4.发挥团队精神,创业成功:三个人齐心协力去美国解决版权问题,最终新梦想在美国成功上市。电影《中国合伙人》中新梦想集团最终能够在美国成功上市的秘诀在于:创业团队成员之间必须学会包容对方,吸取优点,以大局、长远的利益为重。

电影《中国合伙人》是部关于年轻人携手奋斗、追逐梦想、共同创业的青春励志影片。透过影片苦学英语、美国梦的实现、股份制公司上市等片段,可以发现其中蕴含着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反映出中国传统文学对当今大学生创业的积极影响,我们应该吸取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鼓励大学生改变就业观念,树立“先就业、后创业、能创业、就创业”的就业理念,培养大学生在创业中发挥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强调以和为贵在和谐的环境中发展创业事业;祸福相依,学会用辩证的眼光对待创业发展途中所遭遇的困难;发扬团队合作精神,当创业中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秉持集体利于高于一切的精神,促使创业者在中国文化的熏陶下努力提升自我,闯出自己的一片天地。

参考文献:

[1]许宁.从《与梦相约》谈中国传统文化对青年就业的影响[J].影视教育,2011(9).

[2]张挺.从《中国合伙人》看大学生就业观教育[J].中国电影评论,2014(6).

[3]孙文新.试论中国传统文化与大学生创业的关系[J].吉林工程技术学院学报,2014(2).

[4]俞鹏.浅议中国传统文化与大学生就业观[J].科教纵横,2009(6).

[5]董亮.论新形势下如何加强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J].科技创业月刊,2007(9).

[6]刘结实.论我国传统文化对大学生就业观念的影响[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07(S1).

生活中的传统文化范文第4篇

关键词:传统文化 大学生教育 教育管理 学困生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5-0063-01

大学中的学困生依然是教育和管理的重点。虽然通过多种措施的应用,学困生的的学习效果以及学习质量得到了改善,但是其依然具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结合传统文化对大学中的学困生进行管理和教育是近些年来所提出的新的应用措施,其能够让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激发,让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培养,真正改善学困生的教育管理质量。因此,探究更好的应用传统文化进行学困生教育管理的措施,让学困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升和优化就显得非常重要。

1 传统文化对“学困生”的促进作用

1.1 传统文化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致

中国是一个拥有上下五千年悠久历史的国家,在古代与古印度、古巴比伦、古埃及并称为四大文明古国,其在国际上的地位可见一斑。中国有五十六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着自身独特的特点。在大学的历史、语文和技术课本上,加入了许多传统文化知识方面的内容,让学生在学习中国及国外悠久历史时,能够被其中的传统文化魅力所深深折服,在学习生动、有趣、有故事意义的历史时,产生更强的代入感。可以让学生对传统文化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对学习投入更大的热情,从而让学生成绩更上一层楼。

1.2 传统文化可以让学生人文素养有所提高

让一个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的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深化对每个科目的认识,而诸如语文、历史、数学等等而这些科目都与传统文化紧密相关。我们当前的社会每天都在发生变化,对于高素养高水平的人才需求量越来越大,用人单位不再单单追求“高成绩”和“高分数”人才,而是更加追求多方面,具有综合性的人才,更加看重的是学生工作能力之外的人文素养。学好传统文化不仅可以使学生的知识体系更加丰富,还可以更加快速的为学生人文素养提高提供有力的基础,培养出当前社会所需要的、高人文素养的社会需求型人才。

因此,在“学困生”的教育上需要注入传统文化,通过传统文化的融入让学生的学习更加全面,让学生的学习不再局限于现有的高度,让学生的综合能力、人文素养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真正让学生的“市场竞争力”得到增强。

2 结合传统文化优化大学学困生的教育管理措施

2.1 和课文内容的历史背景相结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这句话应用到大学学困生教育管理中同样受用。学生对一门课程的兴趣直接影响了学生的最终成绩,甚至会影响学生的整体发展。在教育大学“学困生”时,激发其对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是十分重要的。因此,教师在教育的时候首先需要考虑的就是如何运用传统文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得到提升。比如,笔者在进行白居易笔下的《长恨歌》教学时,会将杨贵妃、李林甫、安禄山的人物关系和他们之间发生的故事作为小故事给同学进行解说,并运用多媒体技术给同学们展示相关人物的视频、图片,或者制作成为ppt进行播放,让同学们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让学生们进一步探索其内容的兴致得到激发。只有让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得到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才会更好,学习的热情才会更高。

2.2 传统文化和当下社会热点相结合

教育不能脱离现实社会单独存在,其必须与时代接轨,将时下的热点问题予以深入其中。否则对于学生的教育管理就是落后的、不成熟的、不完善的。在进行传统文化结合的过程中,同样需要注重将其与当下社会的热点问题予以结合,让学困生能够在其影响下既感受到魍澄幕的巨大力量,也感受到现代社会对教育的巨大影响。比如,笔者给学生们传授《论语》的相关内涵时候,为了让学生们感受到《论语》对于当前社会的影响和作用,笔者改变了传统教学中单纯文章讲述的方式,而是将我们当前社会中的诚信问题与之相结合,并运用视频素材将当前的不文明行为进行展现,让学生们思索我们应当如何做才是正确的,这反映了《论语》中的何种思想等等。通过这样的方式让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折射出来,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传统文化,也让学困生的学习予以深化.

2.3 传统文化在学生生活中的渗透

学习中渗透传统文化固然重要,但是更为重要的则是让传统文化逐渐渗透到学生的生活中,让传统文化真正成为学困生生活中的指南针,让学生能够通过传统文化的蔓延逐渐感受到其所具有的巨大能量,真正通过传统文化获得正确的生活观、世界观、人生观。因此,教师要注重让传统文化走下讲台,通过更加有趣味、有意义的方式展现在学生的生活中。首先,教师要具有传统文化的生活观念,注重在生活中发现具有传统文化的事件,并将其予以“伸展”,通过“一滴水”的作用让学生感受到“阳光”的存在。其次,教师要注重组织多种多样的活动,让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活动之中,通过活动的形式感受传统文化的意义和内涵。第三,教师还要注重对学生思想、生活予以深入观察,通过相互之间的沟通和交流让传统文化深入的学生的脑海中,对学生产生积极地作用。

3 结语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其在历史上的作用是无法替代的。将其融入到大学教育中,帮助学困生优化学习效果,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则是其他教学方法所无法取代的。教师还要对其予以深入研究,结合传统文化改善学困生的教育管理现状。

参考文献:

[1] 杨凯伶. 大学英语学困生心理特征及对策研究[J]. 凯里学院学报,2011,02:183-186.

[2] 张启钱,王小青,谈静艳. 我国高校“学困生”的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基于对“学习困难”定义回归解读的视角[J]. 高等理科教育,2011,02:77-82.

[3] 包艳,金越. 大数据时代高校学困生教育工作的挑战及对策研究[J].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06:134-138.

生活中的传统文化范文第5篇

本框题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第二单元第四课第一框内容。

二、设计思想

(一)教材分析

本框题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围绕“传统文化的继承”这条主线,分析什么是传统文化,传统文化继承的具体形式有哪些以及各自的地位如何,传统文化有什么特点,怎样正确对待传统文化,这课与生活实际联系非常密切。在教学时,主要运用多媒体上课,从而更好的引导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继承,树立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使其具有初步批判继承传统文化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高二的学生拥有一定生活体验,具备一定归纳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能够自主地分析现实生活中的一些文化行为。本框题的内容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学生平时有所闻、有所见、有所感,对研究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状况这一课题有较为浓厚的兴趣和较强的参与积极性。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理解文化的继承性。

分析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解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阐述继承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的正确态度。

2、能力目标

探究传统文化在现实社会中的作用的能力。

分辨传统文化中精华与糟粕的能力,尝试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领悟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激发学生热爱 、学习 、继承传统文化的热情。树立正确看待传统文化价值的态度。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传统文化的特点及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教学难点: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五、教学方法

1、多媒体演示法。充分利用多媒体,直观演示丰富的图片和资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的交融。

2、活动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方式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在师生共同探究中构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课堂小辩论。通过针对传统文化的两种不同的态度展开课堂小辩论,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态度的认知能力。

六、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七、教学准备

相关图片资料及多媒体课件

八、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1、让学生课前预习教材并发现问题,搜集有关中秋节等中国传统节日和文化的由来及特点的相关资料。2、思考教材中的“探究活动”。

(二)导入新课

教师: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关于文化传播的相关内容,了解到文化传播在促进中外文化继承与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今天我们将一起继续学习第四课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的第一个框题――传统文化的继承。在进入新课之前我们先看看本节课的所要学习的主要内容以及问题探究。

情境导入:多媒体展示图片

观看图片思考:1、哪位同学来介绍一下中秋节的由来呢?(学生发言)

知识拓展:中秋节,又称团圆节、八月节。时在夏历八月十五日,正值三秋之半,故名中秋。它与元宵节、端午节并称三大传统佳节。两汉时已具雏形,时在立秋日。唐朝时出现观月、赏月、饮酒对月等活动。北宋太宗年间,始定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八月是作物收获季节,庆丰收、贺团圆,“花好月圆人寿”便成了中秋节的主题。中秋节阖家团圆,月亮升起时,献月饼、瓜果以祭月,这一习俗延续至今。

2、你能说说中秋赏月的习俗为什么能够保留至今吗?(学生讨论)

通过大家的探讨和分析,我们可以归纳出两点。

第一,传统习俗是指在一定社会群体中约定俗成、世代相传的风尚、礼节和习惯。

第二,传统习俗得以保留至今的根本原因:习俗具有相对稳定性;习俗符合民族心理,具有民族性。

知识归纳:

一、传统文化面面观

1、传统文化的形成(含义)

2、传统文化的特点:继承性、历史性、民族性、时代性等

(过渡)既然传统文化存在于现实中,那么,今天的传统文化是怎样的呢?

二、传统文化在今天

对媒体展示图片:

探究活动:你知道北京2008年奥运会“会徽”打上了哪些中国的传统文化的烙印吗?这对我们有哪些启示?

学生讨论后,教师归纳:会徽体现了中国的传统思想:诚信;

中国传统文学艺术:印章、篆刻与书法;

中国的传统习俗:用红色表达着强烈的生命感和旺盛的生命力,代表着喜庆、热烈与祥和。传统文化体现在会徽上,这说明了:会徽从传统思想、文学艺术和习俗的角度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特征,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在今天,各民族保持自己的民族文化是至关重要的,因为传统文化是维系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知识归纳:1、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2、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

探究活动:你能说说“和谐社会”的思想与传统文化的“和”、“合”思想有怎样的关系吗?(学生讨论)

学生探讨后,教师归纳:

“和谐社会”中体现了传统文化中的“和”、“合”思想,将“和”、“合”思想顺应社会生活的变化,去掉其将天神化的糟粕的内容,强调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知识归纳:

3、传统文化的双重作用(与时俱进)

顺应社会发展的传统文化,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促进作用(积极作用);一成不变的传统文化会阻碍社会进步、妨碍人的发展(消极作用)。

(过渡)既然传统文化对社会与人的发展既可能起积极作用,又可能起消极作用,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呢?如何认识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呢?

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组织课堂小辩论:将学生分成正方和反方进行辩论,正方观点“传统文化是财富”,反方观点“传统文化是包袱”。先分小组讨论,准备辩论的事例和观点。选出4位学生进行现场辩论,在允许的情况下,其他同学可以进行场外的提示。

知识归纳:

1、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必要性;2、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九、课堂小结

(一)传统文化面面观:1、传统文化的形成(含义);2、传统文化的特点:历史性、继承性、时代性、民族性等。

(二)传统文化在今天:1、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2、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3、传统文化的双重作用(应与时俱进)。

(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1、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必要性;2、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十、巩固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