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周末旅游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京津冀热门旅游地出炉
该调查在本地与近程客源市场共抽样4995名居民,从4945名居民提供的有效反馈可知,在做家庭旅游计划时,多为家庭第二代夫妇说了算。调查显示,第二代夫妇决策占比超过六成,其中丈夫做决策的家庭比例略高于妻子。第一代(老人辈)和第三代(孩子辈)作为旅游决策人的比例分别接近两成。
从调查中,记者看到虽然老人辈和孩子辈做决策的比例低于第二代夫妇,但是由于老年化趋势与核心家庭数量庞大的社会结构背景,老人、孩子的出游自主性在不断提高。
外地游客来津爱吃海鲜
从4037份有效问卷中,可知周边居民近一年内到访天津的比例为47%,而近一年内不会计划出游天津的居民比例为12%,这说明相当一部分周边居民对天津有很强的出游意愿,那么在外地人眼中,他们一年愿意来几次天津?又喜欢天津哪里呢?
从583份有效反馈中,可知保定居民近一年出游天津的意愿高达45%,比起北京、廊坊、唐山等地,保定居民出游天津态度积极。石家庄居民在424份有效反馈中,近一年有出游天津意愿的仅为25%,有54%的石家庄居民希望更多了解天津出游信息后再做决策,持消极出游态度的石家庄居民高达21%。
从北京居民在天津的逗留时长上来看,近五成的北京居民选择两天一夜游,近三成的北京居民选择三天两夜游。保定居民在津逗留安排两天一夜游较多,石家庄居民三天两夜游较多。近程客源市场来天津排名前三的旅游活动是游景点、吃海鲜、滨海游,其综合平均得分是5.5分、5.2分、5.1分。购物、听相声、逛都市、农家乐、泡温泉等也是外地游客来津游玩的重点。天津拥有滨海、海鲜等资源,海文化元素成为吸引周边城市游客的热门,海文化衍生的旅游产品比较打眼,成为外地游客争相体验的焦点。
此外,《报告》中显示,周边居民到天津旅游最热衷的前十名景区包括:天津欢乐谷、五大道、古文化街、滨海航母主题公园、天津佛罗伦萨小镇、天津之眼摩天轮、天津海昌极地海洋世界、米立方海世界、天津海河游船、天津热带植物观光园。其中欢乐谷、五大道、古文化街、航母公园最受欢迎,分别占比35.9%、27.6%、25.8%、25%。从统计结果来看,排名靠前的最受欢迎景区多为主题性景点,游客多以主题性观光活动为主。
对于近程客源市场到访天津的原因方面,专程游要高于路过游。19.6%的周边城市居民会在周末选择来天津进行休闲旅游或购物。此外,天津与北京作为华北地区的重要交通枢纽,过路游游客的比例也不小。
市民周末游青睐蓟县盘山
1、高山冰雪夏天融化形成河流,流经沙漠渗入沙里变成地下水。地下水沿不透水的岩层流至沙漠低洼地带后涌出地面。
2、远处雨水渗入地下,也可与地下水汇合流到沙漠的低洼地带。或因地壳变动,造成不透水的岩层断裂,地下水沿裂隙流至低洼的沙漠地带冲出地面。低洼地带有了水,各种生物应运而生、繁衍,形成绿洲。
(来源:文章屋网 )
关键词:开发模式;鄂州市;农业旅游
生态农业旅游是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业相结合的新型交叉产业。它是在充分利用现有农村空间、农业自然资源和农村人文资源的基础上,通过以旅游内涵为主题的规划、设计与施工,把农业建设、科学管理、农艺展示、农产品加工、农村空间出让及旅游者的广泛参与融为一体,使旅游者充分领略现代农业艺术及生态农业的大自然情趣的新型旅游业。发展生态农业旅游不仅可以形成旅游业新的经济增长点,还可以改善农村生存环境,优化农村产业结构,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迈进。
一.鄂州生态农业旅游开发条件分析
(一)区位特征
鄂州位于湖北省东部,长江中游南岸,是全国著名的“百湖之市”、“鱼米之乡”,驰名中外的“武昌鱼的故乡”,鄂州市地处东经114°32′―115°05′,北纬30°00′―30°06′,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年均气温17.0℃,年平均相对湿度 77%,年平均降水量为1282.8毫米,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003.7小时。鄂州西接“九省通衢”的武汉,东连“矿冶之城”黄石,北与革命老区黄冈地区隔江相望,南同咸宁地区濒湖毗邻。鄂州地理位置优越,在长江流域处于“得中”地位。东去上海,西上重庆,水路距离都在1100公里左右。万里长江依市而过,境内江岸线长达90公里,有大小港口5座,江海直达,常年可泊5000吨级轮船。106国道纵贯市区南北,武(昌)九(江)铁路、316国道和宜(昌)黄(石)一级公路三线并行,横穿鄂州东西。这种“江湖海直通、水铁公联运”的优势,使鄂州得以成为鄂东南地区的水陆交通枢纽。
(二)生态环境
鄂州以湖而名,依水而兴。在鄂州“三叶碧荷”图形的绿野上,星罗棋布地镶嵌着钻石玛瑙般晶莹透亮的湖泊:梁子湖、鸭儿湖、三山湖、花马湖、沐鹅湖、红莲湖、洋澜湖等大小湖泊133个,水域面积达4.3万公顷,有80多个水产品品种和100多种水生植物,号称亚洲淡水植物的基因库。梁子湖是湖北省第二大淡水湖,现有水域面积304平方公里,具有重要的生态、社会和经济价值。近几年,梁子湖周边采取的退田还湖、退耕还林、季节性休渔和控制排污等措施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三)资源优势
鄂州农业十分发达,是名副其实的江南鱼米之乡。全市地势东南高,西北低,由丘陵、平原、湖区组成,尤以湖泊众多而著称。市域内,湖泊、库塘星罗棋布,港汊沟渠连成网络,可养殖面积30多万亩,适于养鱼、育蚌、植莲,是驰名海内外的武昌鱼的故乡。鄂州市属亚热带季风气候过渡区,四季分明。土地肥沃,雨量充沛,气候温和,具有发展种养业的良好条件。全市有稻、麦、豆等农作物品种200多个,银鱼,胭脂鱼、螃蟹等水生动物100余种,莲、菱、芡实等水生植物20多种,猪、牛、羊等畜禽品种近百个,杨、柳、松等树木数百种,主产粮、棉、油,也是湖北省珍珠、螃蟹、茭头等农副产品的重要出口基地。同时鄂州也是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城市,汇聚了众多的历史名人,孕育了多姿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留下了大量的古迹、遗址、非物质文化遗产等。
二.鄂州生态农业旅游发展现状
近年来,鄂州市围绕百里长港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建设,依靠水产、畜牧、蔬菜、林果四大农业支柱产业,充分利用“三湖”(梁子湖、红莲湖、三山湖)、“三山”(沼山、葛山、白雉山)资源,以“绿色、安全、生态”主题,探索出一条以乡村休闲旅游观光为特色的农业发展新路。据统计,到2011年底,全市农业观光景点达到130个,共接待游客142万人次,实现农业旅游收入1.7亿元,带动销售当地农产品2.5亿元,吸收当地农民就业4488人,形成了鄂城区杜山现代农业科技园、杨叶溪流港草莓专业合作社、三山湖渔家乐、九龙山茶庄、四海湖、红莲湖、梧桐湖农业生态园、梁子岛生态旅游区等一批示范区。其中,市梁子岛生态旅游区被列为全国首批旅游农业示范点,国家AAA级景点、省级旅游度假区。它们集经济、社会、生态教育等多种功能于一体,融观光、度假、体验、学习、考察等各种活动于一身,成为本市及周边城市居民回归自然、体验民风民情的好场所。同时,农业旅游已成为鄂州市农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鄂州生态农业旅游虽然取得了初步成效,但是在开发过程中还是存在不少的问题,这些问题不解决,势必会影响到鄂州生态农业旅游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一)项目单一、功能雷同、没有形成农业旅游的品牌
从发展现状来看,由于受到农业规模、科技水平和资金投入等因素的制约,鄂州生态农业旅游的规划不够合理,项目功能、活动内容单一,产品的同质化现象严重,没有依靠自身的特色旅游资源开发特色农业旅游产品,没有形成农业旅游的品牌,旅游活动主要是停留在观光、采摘、垂钓等低层次的项目上,内容不充实,参与性不高,影响了产品的吸引力和游客的重游率。
(二)宣传推介力度不够
一是营销策划能力不强。没有制定出具有影响力的长期发展的整体营销计划。二是营销组织能力不强。虽然开展了一系列的推介活动,但营销效果不明显。三是营销推广能力不强。由于资金方面的原因,营销推广的能力有限,采用的营销手段和方式不多,宣传技术质量和水平不高,推广的渠道较窄。
(三)旅游基础设施不完善,服务接待水平不高
生态农业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区往往远离都市,所以在开发旅游项目的时候首先就要考虑到基础设施建设的问题。现在很多鄂州对外开放的农业旅游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往往落后于园区建设,这主要体现在交通、水电、卫生等方面。另外鄂州如今从事农业旅游的服务人员主要以农村青年为主,他们大多文化素质较低,没有受过规范的培训,导致整体接待服务水平较低,影响市民的出游热情。
(四)对传统乡村文化的内涵挖掘不够
随着游客旅游需求的提高,单纯以自然田园风光为主的观光方式,无法满足游客对更高层次旅游活动的需求。生态农业旅游不能只停留在观赏、采摘的表面繁荣上,必须走与生态旅游与文化旅游相结合的道路,鄂州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孕育了多姿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如鄂州民间故事歌谣、鄂州牌子锣、樊口硪歌、葛店虾灯、塘角头“活马子”、鄂州玉连环、鄂州花样剪纸、泽林旱龙舟、嵩山百节龙等被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其中,牌子锣、花样剪纸(雕花剪纸)被列入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在发展生态农业旅游时要注重发掘和整理,使之成为旅游中的卖点。
三. 鄂州生态农业旅游的开发模式
(一)科普教育游模式
这种模式是在一个乡或村的范围内,依据所在地区独特的优势,围绕特色的生态农产品或产业链,建立生态农业示范园、高新技术农业展示园,形成“一镇一品,一品一色,一色一味”的差异化发展战略。园区内实行专业化生产经营,引进和推广农业新技术,新方法,使游客在园区内进行采摘,在劳动中享受休闲的快乐,同时还能了解各种农业科技知识。如鄂城区杜山现代农业科技园、杨叶溪流港草莓专业合作社,梁子湖湿地公园科普区,涂家垴蓝莓基地农事体验区。
(二)度假休闲游模式
鄂州地处武汉城市圈核心位置,要充分利用便捷区位优势和交通优势,广泛做好宣传,以“近郊、休闲、体验”为卖点,满足城市居民回归自然、体验农村生活的需求。同时抓住人们追求“健康、绿色餐饮”的风潮,大力发展“绿色无公害蔬菜”、“非饲料养殖”等具有特色的农产品,以体验农家磨豆腐、捣糍粑,舂米等都市人群较陌生的特色产品为依托,加以市场引导,做大做强做出特色。如武昌鱼、红尾鱼、绿壳鸡蛋、太湖千张、燕矶红菜苔、农家土罐土鸡、鸭、鹅汤,锅巴粥,纯谷酒等民间特色食品。在农业观光园内,规划布局富有农家特色的供游客食、宿、游、娱的区域以及与之相配合设置景点,体现出朴实、真实的特点,体现休闲、游娱、度假、健身的功能。
(三)农家度假游模式
利用生态优势、民俗风情,结合新农村建设,以优美的自然风光为依托,以整洁价廉的农家旅舍吸引游客,开展以农家乐为主要形态的农家度假游。在梁子岛、沼山、太和等地改造现有建筑外观,使之与环境协调融合,成为具有地方特色的农家乐片区。
(四)民俗文化游模式
农业旅游的发展要充分挖掘本地的文化资源,打造特色产品。鄂州历史文化悠久,“玉连环” “泽林旱龙舟”“穿花龙舟”、“工尺谱排子锣”、“梁湖情歌渔歌”、“舞狮玩龙”、“哭嫁”等项目久负盛名,应予以正确引导,借此打造品牌,将文化活动贯穿于农业旅游活动中,增强项目的文化底蕴,使旅客既可以欣赏特色节目,又可以体验乡村农业,相互补充,相互促进,不断增强项目的吸引力和市场的竞争力。
四. 鄂州生态农业旅游开发的建议
(一)科学规划、统一布局
生态农业旅游项目的内容选择、服务和费用水平,都要按照目标市场的特点来确定。在布局时以保护资源、发展生存为主要目的,不能破坏田园风光、污染环境。在规划时,要根据当地的自然、经济、社会条件,考虑到市场需求状况,因地制宜,做好生态农业旅游开发规划,各地在旅游地建设上,不能一哄而上,盲目建设,要建设具有当地特色的生态农业旅游基地。
1. 重视市场营销,开拓农业旅游的客源市场
生态农业旅游产品要吸引广大旅游者,需要进一步加强宣传推介力度,创新宣传推介手段进行产品推介。如借助报纸、电台、电视等各种新闻媒体进行宣传,拍摄农业旅游风光片等,创立农业旅游专题网站,举办节庆活动,召开农业旅游产品推介会,或者以博览会的形式推广旅游产品。加强与周边旅游景区的结合,加强与旅行社的合作,提高景点的知名度,扩大农业旅游的市场。
2. 突出地域特色,提高观光农业产品的质量
生态农业旅游成败的关键在于其产品的开发。鄂州市生态农业还处于起步阶段,产品存在着类型单一、档次低、低水平重复等诸多的问题。因此,鄂州市应吸收国内外发展生态农业旅游的先进经验,并立足本地资源、突出特色,实现多目标、多层次、多途径全方位的综合发掘,以丰富的旅游内容吸引游客,为游客提供观光游览、购物体闲、参与农作等多项活动。
3. 加强环境保护,维护景区的生态环境
与相关技术部门、科研部门和管理部门的合作,监测与预报包括旅游区大气、水污染、噪声、废弃物以及农作、林、草病虫害等指标项目,及时发现问题,随时解决问题,确保环境优良。通过生物措施、工程措施和加强管理,控制观光农业地周边地带因工业化和城市化对其的不利影响。只有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才可能体现出鄂州生态农业自然、传统、休闲、绿色的特点,获得农业、旅游、教育、生态、社会等综合效益。
(二)加强人才的培养
一方面,依托农业科研机构、旅游院校和行业协会建立专门的农业旅游培训基地,对农业旅游的从业人员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学习和培训。另一方面加快培养既懂农业、又懂旅游的复合型人才,吸纳旅游高级人才加盟,树立市场意识,提高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严贤春.生态农业旅游[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湖北省政府门户网站.鄂州市简介[EB/OL].
[3] 鄂州新闻.鄂州农业休闲旅游观光景点达130个[EB/OL].
[4]郭焕成.发展乡村旅游业,支持新农村建设[J].旅游学刊.
1长春市净月区休闲农业旅游现状
11农业休闲旅游的概念
对于农业休闲旅游的认识主要还是从农业和旅游的两个角度进行分析的,认为休闲旅游农业主要是建立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通过一些手段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实现城市带动农村发展的目的,最大可能地实现第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实现旅游业的整体发展。[1]
12长春市农业休闲旅游现状
目前,长春市拥有各类乡村旅游点700余家,具有一定接待规模和档次的200余家,其中有65家被吉林省旅游局评为A级乡村旅游经营单位;有8家被评为国家3A级以上旅游景区。2015年,长春市乡村旅游点接待总人数54955万人,同比增长3123%;营业收入890亿元,同比增长3371%;从业人员219万人,同比增长2579%,乡村旅游已成为拉动长春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2净月区休闲农业旅游现存模式
21净月区休闲农业旅游所具有的资源特点
净月区的农业休闲旅游为开发具有东北特色的农业休闲旅游项目,冬季以“滑雪”“温泉养生”为主,夏秋以“采摘”“室外烧烤”为主。很好地将净月区独特的地理环境资源与农业资源相结合,打造出一系列独特的旅游文化,进而实现长春市农业旅游稳步发展。依托优良的自然环境及人造景观,通过政府的开发与扶持,培养出多家以休闲农业旅游为主营项目的企业。
22净月区休闲农业旅游经营模式
221个体农庄模式的休闲农业旅游
代表企业:岳家村葡萄园与农夫菜园
个体农庄模式是相对入门门槛最低的,任何可以实现农业经营的个体户都具有实现个体农庄农业休闲旅游模式的基础。农户可以对自身已有的农业经营体系进行升级,将养殖业、种植业融入其中,进行升级改造,成为个体农庄。个体农庄的发展,对周围闲散劳动力具有吸纳性,从而提高本地区的就业率,吸引来客消费,以带动村落的经济发展。
222个体农庄模式的休闲农业旅游模式
代表企业:御龙温泉度假村
公司制的休闲农业旅游模式和个体农庄式休闲农业旅游相比,具有较多优越性。公司制的休闲农业经营起点高,发展快,有企业的合理规划与专业人员指导,可以使开发规模迅速壮大,容易使乡村旅游走上开发迅速、有序化发展的道路。
223企业+农户的农业休闲旅游模式
代表企业:荣发集团休闲农业旅游区
在“企业+农户”的休闲农业经营模式下,绝大多数情况下是以企业为经营主体,农户为协助经营者,该种经营模式可以为企业带来可观的收益,也为农村提供更多的工作岗位。与此同时,企业对村民进行培训,提高村民自身素质。
224政府+企业+农户的农业休闲旅游模式
代表企业:新立城水库景区
该模式是对“企业+农户”的休闲农业经营模式的升华,乡村旅游生财之源是公共资源,应是农民共同的公共资源,所以在企业与农户共同开发之下,政府进行合理的介入,协调二者关系,保障农民利益的同时帮助企业与农户进行沟通,利于克服企业与农户因利益分配产生的矛盾,实现乡村旅游资源的和谐开发,合理开发。
225政府+企业+旅游协会的农业休闲旅游模式
代表企业:贾家店猛犸象化石出土遗址
在该模式下,可以发挥出休闲农业旅游的优势,通过合理分享利益,避免了过度商业化,保护了本土文化,增强了当地居民的自豪感,从而为旅游事业持续发展奠定基础。政府应该对乡村旅游做出合理规划,承担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发展环境;乡村旅游企业负责经营管理和商业运作;农民旅游协会负责组织村民参与地方艺术形式表演、导游、工艺品的制作、提供住宿餐饮等工作,并负责维护自身传统民俗,协调企业与农民的利益;旅游协会负责开拓市场,组织客源。
3当前休闲旅游模式的社会效益与发展方向
31农业休闲旅游为社会带来的效益
开发休闲农业旅游,促进城市资金向农村的转移,可以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速度,促进了城镇的资金到农村休闲旅游、购买农产品等,活跃了农村经济。同时可以调整农业结构,使部分青壮年为休闲农庄工作,从事种植,养殖;妇女由从事农业劳动改为从事服务业进而实现农业结构的调整。开发休闲农业旅游也增加了农民收入,对休闲农业产业的建设和维护基本上都是用当地的劳动力完成的,并且土地在企业和农民手中的流转,大多数是以租赁形式完成的,农民可以收获租金并且在企业中获得就业机会而实现增收。最后,开发休闲农业产业可以提高当地农民素质改善当地民风。只有经过专业的培训的农民才能进入休闲农庄工作,培训过后农民学到了一门专业的技能,还培养了良好的礼容、礼仪、礼貌等文明习惯。他们在休闲农庄的企业文化熏陶下,能够和外界有效沟通,启迪了思想,为今后的致富做好强有力的铺垫。
32当前农业休闲旅游的健康发展方向
当前采用个体农庄模式与企业制模式的休闲农业经营者都应该向“企业+农户+政府”模式进行贴合。采用个体农庄模式,仅适用于小规模休闲农业经营,不利于形成规模化体制,不利于扩大经营,易遭受到同行业其他经营者所经营企业的冲击,并且大多数个?w农庄不具有良好的发展规划与稳定的资金支持。与此同时,单纯企业制的发展模式易产生公司与农户间的矛盾。因为乡村旅游经营资本是乡村的公共资源,例如美丽的风景,良好的自然环境。但在使用这种本来应该属于当地农户的公共资源中最大受益的却是旅游开发公司。当地农民很难得到由公共资源开发所带来利益,并且还要承担旅游开发所带来的各种负面影响,比如更多的生活垃圾无法有效处理,超过自然环境承载力的游客导致的自然环境的破坏。这种资源与利益之间的严重失衡,极易引起农民的不满。
综合以上两点,为使净月区的休闲旅游农业健康发展,所应该采取的应是“企业+农户+政府”的发展模式。在该模式下,由政府在该合作中扮演监督者与协调者的角色,就可避免上述单纯使用个体农庄模式或公司制的弊端产生。从而使休闲农业经营获得良好的发展规划,在经营规模的扩大上也可以得到政府的政策支持以及企业的资金支持。政府的出面也可调和农户与企业之间因为利益分配方式而产生的矛盾。
4结论
农业休闲旅游的经营模式从不同的需求来看,的确存有多种开发模式,每种模式都需要与开发地的具体情况进行有机结合进而选择。就净月区的农业休闲旅游而言,结合当前已有的旅游模式与未来农业旅游的发展趋势,应采取企业主导,农户配合,政府支持的开发模式,即“企业+农户+政府”的休闲旅游开发模式。
关键词:文化创意;乡村旅游;模式与路径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10月20日
一、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概述
乡村旅游是以具有乡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体为旅游吸引物,依托农村区域的优美景观、自然环境、建筑和文化等资源,在传统农村休闲游和农业体验游的基础上,拓展开发会务度假、休闲娱乐等项目的新兴旅游方式。苏州的乡村旅游起步虽晚却发展迅猛,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居民收入水平不断增长,逐渐成为人们放松心情、舒缓压力、休闲度假的最佳选择。截至2014年底,苏州共拥有江苏省星级乡村旅游点34个(其中,四星级24个,三星级10个);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30个;国家A级旅游景区4个,常熟蒋巷乡村旅游景区(4A景区)、太仓现代农业园(4A景区)、张家港常阴沙农业旅游区(3A景区)和张家港市梁丰生态园(3A景区)。乡村旅游快速发展的同时产生不少问题,急需转型升级。
文化创意是发挥个人的创造力和智慧,以资源为载体,赋予产品独特的文化内涵,它强调产品的差异性、突出产品的个性化,以此来满足人们多样化、多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文化是创意的平台与来源,是创意源源不断的温床。苏州的文化创意产业起步于2009年,目前发展态势良好,用文化创意理念来指导乡村旅游,充分挖掘苏州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历史文化和农耕文化,并进行提炼、解析、整合和延伸,能够使旅游者由“看风景”转变为“品文化”,在享受乡村安静清新生态环境的同时,学习并体验乡村的民风、习俗、文化、艺术及生活方式。只有让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才能使乡村旅游获得可持续的发展。
二、文化创意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的关系
(一)文化是发展乡村旅游的基础。旅游从本质上来说,是旅游者为了满足求新、求知、求异、求悦的心理需要,去往异地感受异域文化的过程。苏州乡村旅游在近几年的发展中,逐渐显露出一些缺陷,如乡村的改造趋于城市化,商业气息较浓;民俗文化的展现流于表面,徒有形式不得内涵;旅游产品层次较低,仅停留于餐饮、住宿、采摘、垂钓等物质层面,造成产品特色不突出,同质化现象严重等,其主要原因在于乡村旅游的开发过程中,缺少了地域文化、特色文化的渗入。乡村旅游想要创新发展,文化是基础,把文化融入到乡村旅游的开发设计中,可以提高其市场竞争力。
(二)创意是发展乡村旅游的核心。创意是一种创新的意识和理念,代表了新鲜、特别和独一无二。创意不仅能够创造新事物,还能够改造旧事物,赋予它新的生命。苏州乡村旅游发展到现阶段,已经逐渐由观光游向体验游转变,旅游者对乡村旅游产品的需求,也从追求物质享受向精神体验转变,他们希望经由旅游的过程创造独一无二的美好回忆,然而传统的开发模式过于肤浅,无法满足旅游者精神层面的需求,只有用全新的角度和全新的思路去创新改造,才能实现苏州乡村旅游的转型升级,让旅游者不仅能看,还能感受和品味,实现与时代接轨的目标。
三、苏州文化创意产业与乡村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模式
文化创意产业与乡村旅游产业相融合,以文化为平台,用创意来改造乡村旅游,就形成了创意乡村旅游,这样的模式可以延展乡村旅游的产业链,使其从单一的链条结构,扩展成“铰链式”发展,有利于旅游资源的永续利用,有助于旅游目的地个性鲜明地在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同时创意乡村旅游还注重旅游者的体验性和参与性,更好地满足了他们的需求。(图1)
(一)政府大力支持,培养引进先进的人力资本。创意乡村旅游的发展,需要政府及行业主管部门加强引导,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发挥政府的决策优势。一方面地方政府可以制定相关政策,引进国内外高层次的创意人才和乡村旅游管理人才;另一方面可以根据乡村旅游地村民的实际情况,制定乡村创意旅游人才培养计划,培养村民的创新意识和旅游管理能力。既可以请相关专家学者下乡送培训,也可以送村民到国内外的高等旅游院校进修,还可以组织村民到开发成功的乡村旅游点,学习交流先进的经验。
(二)营造良好的文化创意氛围,鼓励多方参与。创意来源于文化,只有自由愉悦的文化氛围,才能给创意者提供源源不断的灵感,创造出有利于乡村旅游发展的创意。除了营造良好的创意氛围,还应该鼓励更多的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到乡村旅游的创意开发中,可以利用比赛的形式和征集创意的方法,寻找最好的点子。既可以采纳国内外文化创意公司的科学策划,也可以采纳乡村旅游者或村民的经验之谈,既增加了旅游者与当地村民之间的互动交流,打造和谐的氛围,又提升了村民的素质,是一种科学的创意营销方式。
(三)稳定经济环境,拓宽融资渠道。多渠道的融资方式可以吸引更多的资金,促进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调动村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得企业和村民都能在乡村旅游的创新开发中获得利益,推动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2014年,苏州市共有建设项目115个,总投资1,118.1亿元。政府财政、金融贷款、社会资本已成为苏州旅游项目投资的主要资金来源,其中乡村旅游项目的资助主要来源于政府资金。2014年,苏州市共有22个旅游项目得到省旅游业专项引导资金扶持,引导资金总额达1,530万元,其中乡村旅游类项目10个,资金400万元。此外,苏州市在推进全市文化旅游项目招商工作上精选了30多个项目上报江苏省旅游局招商指南,涵盖度假区、景区、星级乡村点、创意策划、主题酒店等多个类别和项目建设。在融资手段和渠道上更是不遗余力地为旅游资金市场的供给与需求搭建平台,积极为苏州市旅游项目争取国家、省、市级各类引导资金,为贴合苏州市旅游发展的项目积极争取相关土地和资金政策。
四、苏州文化创意产业与乡村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路径
(一)把握文化创意产业与乡村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切入点。准确把握文化创意产业与乡村旅游产业相互融合的切入点,是促进苏州文化创意产业与乡村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关键。可以以吴文化为基础,从旅游线路规划、旅游产品开发、旅游纪念品设计及旅游营销手段几个角度切入,开发文化与旅游融合的精品项目,使文化创意成果得到广泛的传播和认可,为苏州乡村旅游业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动力。通过旅游景点衍生出与其相关的旅游产品,开发符合当地风俗民情的原创旅游项目,丰富乡村旅游活动。
(二)加强苏州市政府在产业融合过程中的主导作用。苏州市政府在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和乡村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加强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尽快转变苏州市政府职能,要增强服务意识,构建以自身为主体的旅游产业服务体系,形成高效的管理型政府;第二,政府在政策上对文化创意产业有所倾斜,放宽其进入市场的门槛,从政策上对产业融合发展给予指导,加大对产业融合的资金投入,提供低利息贷款来扶持其发展;第三,加强乡村创意旅游的市场监管与行业管理,丰富和完善乡村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的内容和形式。
根据党和政府的路线、方针、政策,把政府主导与市场引入相联系,在苏州设立专门的文化创意产业与乡村旅游产业融合的示范点。政府主导可以弥补市场的盲目性,政府统一规划,制定规范,加大基础设施的建设,从整体上给文化创意产业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提升旅游服务人员的服务态度,引导乡村旅游地的村民去从事文化创意产业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的相关工作,既解决了村民的就业问题,又使创意乡村旅游更加“接地气”。
(三)引进和培养旅游创意综合型人才。文化创意产业与乡村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需要既懂旅游文化资源保护、利用和开发,又懂旅游策划、管理和营销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它是两者融合发展的必备因素,也直接决定了两者的融合程度。引进和培养旅游创意综合型人才需要从以下两方面入手:其一,苏州市政府出台相关政策,对人才的引进做出详细规划,积极引入旅游创意综合型人才;其二,文化创意产业加强了乡村旅游与旅游类院校及科研机构的合作,从中选拔优秀人才加以培养,使其成为兼具创新意识及旅游专业特长的复合型人才,可以以苏州文化的视角来观察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案,促进文化创意产业与乡村旅游产业的高度融合。
(四)延伸产业链,跨越产业边界联动发展。产业链的延伸可从横向和纵向两方面进行。横向上把文化创意产业融入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全过程,促进双方的互融互通,提高苏州乡村旅游产业的文化附加值。纵向上抓住苏州乡村旅游业转型升级的历史机遇,通过产业链各个环节的相互渗透与融合,引导政府管理者、旅游经营者、旅游从业者和文化创意提供者加快改变乡村旅游内容及形式的创新,有效拉长旅游产业链条。
2014年,苏州市旅游局联合江苏电视台《从南京出发》栏目组,整合并串联苏州乡村旅游特色资源,按照时令季节,编排设计精品结线路,以自驾游、亲子活动方式,组织“诗画苏州,美丽乡村”专题活动,重点举办了“荷塘月色醉、相城爱意浓”、“乐享房车露营季・趣摘树山翠冠梨”、“快乐果园、甜蜜港城”、“诗韵芦荡・如画村庄――游沙家浜、蒋巷村的N个理由”、“慢游吴江・快乐芬芳”五个专题活动,每期组织100人、30辆自驾车从南京到苏州自驾旅游,活动吸引了近百家媒体宣传报道,网络点击量超过20万人次。另外,配合江苏省乡村旅游节活动,与省交通广播F101.1合作,于9月份用一周时间,以乡村美食为由头辅以乡村景区、住宿和自驾线路的专题宣传。除此之外,还精心制作《苏州乡村旅游画册》,对全市乡村旅游点、星级农家乐、自驾游基地等集中展示、全面介绍,既有整体简介、四季照片、乡村特色商品,也有地址、预定电话和全市乡村旅游点交通示意图,进一步为乡村旅游产业链的延伸做出了贡献。
主要参考文献:
[1]张曼婕.民族文化创意产业与乡村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研究――以贵州省为例[J].湖北农业科学,2014.7.
[2]康杰,杨欣.文化创意视角下乡村旅游开发的策略[J].农学学报,2015.5.5.
[3]朱琳.文化创意视角下河南乡村旅游产品的创新开发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5.
[4]赵华,于静.新常态下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研究[J].经济问题,2015.4.
[5]刘志勇,王伟年.论创意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J].企业经济,20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