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中学生美学教育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美在每日每时大量地在我们的生活中显现出来,美离我们很近。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中学生正值美好年华,就像含苞待放的花蕾,富有无限的生机和活力。他们爱美、追求美是理所当然的,这是一种积极的生理需要。那么中学生怎样才算美呢?中学生应做到仪表美、性格美、心灵美、行为美、语言美。
1. 仪表指人的外表,包括容貌、形体、姿态、风度和穿着打扮。人的美还不仅仅是一个外形的问题,真正的仪表美是由生理的美、风度、气质与修饰美所共同组成的。生理美是受人体解剖生理所决定的,它指的是人的相貌、身材、肌肤等,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人体自然美。健康、匀称的体魄是自然美的首要条件。因此,我们在各项活动中,特别是体育课,要求学生站立时要挺胸收腹,走路时步态要均匀、稳重,活动时要轻捷、灵巧,从而给人一种健康、舒适的感觉和美感。
在平常教育教学中,特别是注重学生的服装,要求一个人的修饰必须与自己的年龄、形体、身份、气质等特点相协调,以整洁、协调、大方为美。当一个少女穿着色彩淡雅、款式活泼的连衣裙出现在人们面前时,会给人以清新、秀美、朴实的感觉,令人想起“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语句来。
其实,中学生的发型也应符合中学生的身份。男生不留长发,黄发,女生不要烫发。要求女同学不要盲目模仿成年女子活港台明星,戴首饰项链,抹口红,描眉毛,穿新潮服装。最后是风度美,它是一个人的相貌、举止言谈、姿态、作风所体现出的一种综合美,是一个人长期所受的教养而形成的气质的自然外露。一个健康、活泼、开朗、谈吐文雅、举止端庄、彬彬有礼的中学生,希望自己有一个美好的风度,它既表现人的静态美,又表现人的动态美;既可见自然美,又可见社会美、艺术美;既有外在美,又有内在美。因此,只有加强道德、文化、艺术修养,陶冶美好的性情,经过不断的努力,才能实现愿望。
2. 与仪表美紧密相连的是人的性格美。性格指一个人特有的鲜明而稳定的个性特征。性格是构成一个人内在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性格反映这个人的胸襟、度量、意志、脾气和性情,影响这个人的精神状况,并决定着一个人的行为特征。这样要求中学生加强文化、道德修养,不断塑造自己的个性品质。同学之间以诚相待、热情忠厚、豪爽、大方、温柔;遇事要冷静、果断、坚毅;对待前途理想要乐观、进取,以饱满的热诚去学习工作。
3. 行为美是心灵美的外在表现。这样就要求学生努力学习,上课专心听讲,积极思考,课后按时完成作业;关心集体,热爱班级,保护集体荣誉,努力为集体增光添彩,平时严格要求自己,遵守纪律,热爱劳动,尊重师长,互帮互学,爱护公务,遵守公共秩序都是美的行为。
4. 语言美主要指日常生活中人们的口头语言在内容、表达方式、语气和习惯用语等方面的美。这样就要求学生使用和推广礼貌语言,做到和气、文雅、谦逊,不讲粗话、脏话,不强词夺理,不恶语伤人。要求学生记住十个字:你好、请、谢谢、对不起、再见,把它们融进我们的语言中。除了礼貌用语之外,语言的准确,优美、孤帆也很重要。词汇要丰富,比喻更恰当,语言要合乎逻辑。我们在说话时,除了要注意使用美的语言之外,还要注意场合,掌握分寸。对长辈说话一定要有礼貌,与同学说话要诚恳有缓,童弥生让你说话要落落大方,吐字清楚。
【关键词】中学美术 审美情感 培养 展望
中学美术教育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对学生性格的塑造具有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学美术教育的发展模式也随之变化。在中学美术教育的开展过程中,如何增强学生的审美意识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中学生审美情感的重要意义
美术教育开展的意义从根本上说就是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中学美术在考虑学生特性的基础上,培养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使学生更好地了解艺术与文化之间的关系,给予学生美的启发。美术课程具有很强的综合性,教师应该系统地对学生的审美情感进行培养。所谓审美情感指的是学生在面对生活等环境所拥有的一种欣赏美和发现美的素养。单纯强调语、数、外课程开展会造成学生的巨大压力,而美术恰恰可以让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之余,感受到美的事物给人带来的愉悦和幸福。
学生的审美情感,首先是全身心的情感体验,也是对优秀作品所感受到的情感升华。学生的审美情感必须要具备一定的特殊条件,即愉悦而快乐的享受。学生喜欢美术课程,这是一种本能的,自然流露出的情感需要。当美术教师带领学生进入特定的艺术情境中,所获得的感受是带有收获的享受。这种情感体验是艺术审美情感的塑造。学生的审美情感是一个逐步提高而趋于丰富的实践过程。学生可以通过建立良好的的审美品质,不断提升和完善自己。
二、审美情感培养在现阶段课堂中的情况
1.学生对美术课程的态度。随着现阶段课程的发展,初中学生已经不像小学课程那样轻松,学生所面临的中考使得美术课程相对于其他课程受到忽视。学生对美术逐渐形成了可有可无的态度。美术课程可以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其重要程度虽然不等同于主要课程,却也是不能或缺的。为了加强学生的审美情感,要从根本上改变美术课程在家长、学生心目中的地位。
2.内容与时间的安排不严谨。根据美术教材进行教学的教师都有相似的感觉,就是只能挑较为重要的课程来讲。美术教育的任务重,课程时间少,内容多,不能很全面地完成美术教学的所有任务。在美术课程的设计上,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这些问题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到打击,中学生的审美情感自然得不到培养。
三、培养审美情感的几项策略
学生的态度及美术课自身的局限使得美术课程长期陷入一个尴尬的境地,也使得原本对美术兴趣浓厚的学生失去了发展自身特长的机会。同时,学校和教师要了解到,美术并不是可有可无的课程,它的存在有着极其特殊的意义。随着社会的发展,拥有美术鉴赏能力的人是当今社会所必备的人才特性之一。只有对美术进行系统和专业的学习,才能充分塑造学生的审美情感,提高他们的艺术品位和文化修养。培养美术审美情感教育一方面对学生美术课程的开展十分有益,另一方面也对学习其他文化知识奠定了基础。美术课程的审美情感开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加强学生的艺术文化审美。培养中学生审美情感首先要从加强学生的文化审美做起。教师要给学生创造开拓眼界的机会,让学生在欣赏古今中外优秀作品的同时,达到精神层次的陶冶。比如在欣赏世界名画的课程中,让同学们赏析西方著名画作达・芬奇的油画《蒙娜丽莎》、莫奈的《睡莲》、丢勒的素描《手》,同学们在欣赏古今中外优秀作品的同时,会受到精神的熏陶。
在对这些画作的感受中,学生最初只是感到惊奇,但在教师有意识的引导和帮助之下,通过感受画家的生平、所经历的社会背景对美术作品进行正确的认识和分析,进一步感受艺术家的创作初衷和作品本身的美学内涵。只有学生可以独立欣赏美术作品,才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学生审美感情的积累。在此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思考如何合理设计课程,深入解析作品,还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
2.重视学生对艺术的兴趣积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络、影视等方式使艺术表现变得多姿多彩。对于高中生来说,多媒体这种形式比较适合学生好奇的天性,让学生增加学习兴趣。多媒体教学法应用恰当会给美术赏析课堂以“锦上添花”之感。要注意留给学生一定的发展空间。学生的审美情感同教师的审美情感教育息息相关,教师自始至终对学生情感都具有启发性作用。教师自身对艺术作品的情感注入能构建教师的人格魅力,这些因素对培养艺术审美情感有着重要的作用。
纵观整个中学美术教学,无论是作品欣赏还是技巧训练,都对学生有着重要的作用。学生的审美情感得到提高必须要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和个性化的发展空间。须知任何一个艺术事物的价值判断都离不开审美情感的丰富和充实,它是美术教育给予学生的情感动力,对学生的健全人格起到提升和完善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张道一.中国普通高校艺术教育模式及推广对策研究[Z].教科规办.1997.
关键词:初中;生物教学;美育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30-051-01
美育是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需要,是培养现代人的基本素质和完美心理素质和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是素质教育的主要组成内容。美育渗透也叫审美教育,即运用艺术美、自然美、科学美和社会生活美培养受教育者正确的审美观点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和教育。席勒曾说过:“若把感性的人变为理性的人,唯一的途径是先使他们成为审美的人。”可见审美教育对促进人才成长十分重要。教师进行课堂教育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美育渗透的过程,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的今天,在生物教学中渗透美育,是一个重要的突破口。
自然界中那30多万种植物同50多万种动物,以及千奇百怪的微生物装饰、点缀着大自然,无论何种生物都蕴含着神奇的奥秘,都闪耀着美的光芒和色彩。生物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组成了一幅完美的画卷,构成了千姿百态的、绚丽多彩的自然美,所以我认为生物教学中美育渗透主要包括自然美、科学美、人格美等。
一、让学生在生物教学中受到美的陶冶
1、自然美
生物的形态往往是由线条、形体、色彩、声音、运动等美学因素,按照一定的美学法则构成的,并由此形成一种自然的整体美。如嫣然绽放的鲜花,展翅高飞的鸟类,矫健奔跑的猛兽,憨态可掬的大熊猫,以及孔雀开屏的绚丽多彩,无一不展示着生命的形态美,生物的种类繁多,形态各异;空中、陆地,海洋、高山,平原、峡谷,绿洲、沙漠……体现了多样性的美;但同种生物的形态结构都基本相同,体现了整体一律的美学法则;植物的根、叶、花、果,动物的四肢、眼、耳都表现为左右均衡的对称美;生物体的色彩、形状、线条又可以形成鲜明的、强烈的对比,如绿叶映衬着红花、动物的警戒色、猛兽的斑纹等给人以振奋、醒目和显豁的感觉,给人以对比美的感受,而这些美学因素也可以形成调和,如动物的拟态、保护色又与周围的环境如此的协调,色彩相似,给人以融合协调的感觉:生物整体与局部器官,结构都存在一反应式、遗传中心法则图式和能量金字塔等都是用极其简单的形式表达了非常复杂的生命活动规律,显示了简洁、和谐的公式美。
2、理论美
指人类对认识自然界的真与善的理论达到的水平,是真与美的统一体,实践出真知,经过实践检验的理论才是真的,才是美的。生物学中始终贯穿达尔文的进化论和自然选择学说都体现了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和谐美,推动了生物不断进化,其表达形式,理论还体现出逻辑美、结构美。
3、人格美
人格美又叫心灵美,是社会美的核心,指人的思想、品格、志趣、情操、智慧等多方面的美。教材中的著名的生物学家,尽管国籍不同,朝代不同,但他们探索生物奥秘的动人事迹中都闪烁着人格美的光辉。如不怕困难、坚忍不拔,敏于观察、勤于思考、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献身精神,以及热爱祖国的美好情操都是人格美的体现。
二、在生物教学中进行美育渗透
1、注重教师的形象美
教师自身的道德、学问、仪表等对学生具有深刻的审美陶冶和感染力量。教师渊博的知识、高尚的品德、优雅的仪表,无不让学生爱戴,教学语言幽默大方、活泼亲切,使学生亲近又乐于接近。
2、创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注重师生情感交流
教学是双方面的,是一种特殊的心灵交流的过程,既有知识的信息的交流,又有情感信息的交流。生物的形态美、科学美等内容是内在的,需要教师入境动情,用心体会教材中的美的内涵,没计好教学中对美的情感体验活动。如讲述我国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和生物新成就时,语调满腔热
情,充满自豪感,尤其是中国特有的动植物,让学生产生对野生的动植物的情感、美感,激发起热爱祖国、保护珍称动植物资源的情感,在学动物行为,通过绘声会色讲述动物的攻击行为,防御行为的小故事的活动,使学生透过生存斗争残酷无情的现象,领略到生物间相到制约的和谐统一美。
3、挖掘美学因素
教师要尽量发掘生物知识中的美学因素,创设美的意境,让学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感受生物学美,如婉转动听的鸟鸣声,鸟类的筑巢、枯叶蝶的拟态,斑马的花纹,蜜蜂的蜂巢的正六边形是最能利用空间的绝妙设计,健康的人体美等美的因素,尽量采用挂图、模型、电化教学形式,使学生感受生物自然美。在实验时,让学生在井然有序的实验室感受到实验美,并要求学生摆放仪器整齐有序,实验操作规范,实验态度具有严谨的科学态度。
4、鼓励学生参加审美实践、创造美
关键词:人性美;语文教学;审美观
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7-0062-01
语文教学的目的任务,不仅在于对学生传授语文的基本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现在使用的语文教材,选取了大量的古今中外优秀文学作品,这些文学作品之所以千古传诵,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们充溢着人性之美。因此通过语文教学,可以帮助学生用理性的眼光去审视复杂的社会现象,从而培养大学生领悟人生真谛的能力。在此,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就语文教学对中学生人性美的培养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从教师本身来言,用有形和有声来培养学生的人性美
(一)用美的教态净化学生。教态是教师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因此,美的教态最具有吸引力和摹仿性,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最佳教材。教师稳重、端庄、典雅的仪表;热情大方、豁达开朗的个性能促使师生问感情的融洽,并倍受学生的爱戴和尊重;沉着、冷静、严谨、自信的教态,能给学生以无形的榜样力量。学生在尊敬、信赖的同时,自觉或不自觉地效仿老师的言行,使其审美素质得以提高,甚至影响学生的终身志向和抱负。
(二)用美的语言感染学生。语文教学中,无论采用哪一种教学形式,总离不开“讲”和“读”。因此,语文教师的有声语言要体现在“讲”和“读”中。充分发挥语言的特点,让学生感受到语言内容的思想美、意境美、形象美、情感美和语言形式的音韵美、音调美、节奏美。朗读时,注意语言的音韵美,如《琵琶行》里的“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悲人自悲;《沁园春・长沙》中的“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豪迈气慨;《荷塘月色》中“但热闹是它们的,什么也没有”的苦闷无奈,通过音韵美表现出来,学生在领会其思想美、境界美的同时,自然地引起了对人性之美的深层思考。
二、从语文教材来说,用美的课文充实学生心灵
培养学生的人性美
(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人性美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的审美活动离不开具体的事物,更不能离开大自然。反过来说,人们在大自然中遇到美的事物时,总会自觉或不自觉的审美。在一定程度上,这些审美活动是人类社会文明的象征。审美的过程,也就是人性美得到升华的过程。对于学生来说培养正确的美学观念很重要的。因为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基本上还未形成定局,辨别美丑的能力还不足;他们的模仿能力又特别的强,有时难免模仿一些不良的行为。这就需要我们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学生人性美的培养。比如的《沁园春?长沙》中,描绘了一幅“湘江秋景图”:深秋时节,独立橘子洲头,望着滚滚湘江水不停息地奔流着。火红的枫林,重重叠叠,碧透明澈的江面上,无数船只争相竞驶,鱼儿在水中自由地游动,雄鹰在长空中奋力搏击。随着视角的变化,动景与静景结合,远景与近景交替构成一幅充满了强烈动感、强劲力度、浓烈色彩的立体的秋色图。这是词人将自己的激情注入万物,使笔下的景物染上了作者的个性色彩。特别是“万类霜天竞自由”一句,化实为虚,将意境升华为深邃莫测却又生生不息的宇宙意识,闪射出哲理的光辉。通过这种对诗歌中的自然美的分析,但有利于引导学生认识到自然之美和诗歌本身的美,而且也会打开学生的心扉,让学生领悟到人类与自然界的共生的人性之美。
(二)爱情、亲情、友情是人性美的升华。《荷花淀》在表现抗战的重大主题时,把战争的硝烟溶解于军民的欢笑之中,显示的不是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精神压力,而是军民在战斗之后所获得的喜悦与欢乐。水生夫妇月夜话别,他们既没有豪言壮语,也不存在悲痛伤感,从那简短传神的对话和精练含蓄的细节里渗透出爱的诗意。而整篇文章用诗一样的抒情笔调来描摹一幅色彩鲜明、优美动人的画面;从平凡的景象中点染出生活茫然的失意、从容的谈笑、隽永的诗情,读后人性美之暖流潜身。
再如苏轼的《水调歌头》,这首词不同于其他离别诗词之处,就在于诗人能及时地从难遣的思绪中摆脱出来,从更高的角度宕开一笔,体现出诗人情怀旷达的一面。在词中诗人想到,人有悲欢离合,同月有阴晴圆缺一样,两者都是自然常理,从古以来皆是如此,何须怀恨!最后,诗人以理遣情,只要亲人能平安幸福,生命长久,虽分隔千里,但共赏这同一轮明月,并互致慰藉,不也是一种团聚吗?难遣之情至此释怀,这是自我安慰,也是对亲人的劝慰,发乎情而止于理,表现出诗人豁达的胸襟和豪迈的情怀以及超妙的见解。而在语文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特别引导学生对于人与人之间感情的理解,对于亲情的理解。
再如沈从文的《边城》便是通过抒写青年男女之间的情爱、祖孙之间的亲爱、邻里之间的互爱,去渲染和表现那种清新自然的人性之美的。我们在教学时不但要让学生理解作者对田园牧歌式生活的向往。更要让学生体味到作品所展现出来的在那一方山灵水秀、天人和谐的边陲小镇里,时时处处洋溢着的淳朴、正直的人性之美。
三、从教学设计来看,要创设审美情境培养学生的人性美
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描述意趣横生的、同教学内容紧密相关的人与事及景与物,或者演示形象逼真的、与教学细节密切相关的动作,从而创造出一种审美情景来培养学生的人性美。或者根据各种文体特点,选出可供咀嚼回味的美感因素作媒介,推动学生对文字的理解,加深对文章的人性美的理解。
不管是对学生还是教师,声乐教学的地位都非常重要,它既能够帮助我们进行声乐技能的学习,又能够让学生在审美方面有所提升。在具体的声乐教学中,只有充分重视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才能够让声乐教学的价值得以充分显现。因而,高校在进行声乐教学的过程中,要根据声乐自身独特的审美标准,将声乐教学与审美教育相结合,进而让学生的艺术兴趣和音乐方面的鉴赏能力能够得到培养,最终让学生的审美观能够比较正确。下面笔者将就高校声乐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渗透这一主题进行具体的分析。
关键词:
审美教育;渗透;声乐教学
在艺术表演领域,声乐占有重要的地位,其主要通过声音的形式表现生活,让人们的内在情感能够得以充分抒发。所谓声乐演唱,主要是将声乐技巧、歌唱心理以及舞台表演等诸多因素融合在一起所形成的,它与演唱者关系密切,是再创作的一种。要想进行再创造,自身的审美就有着非常显著的作用,因而,在声乐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非常具有必要性,教师必须予以充分的重视,并且注重在各个不同的教学环节中对审美教育进行强化和渗透,以便让学生的综合能力得以提升。审美教育对于声乐发展来说,具有非常显著的作用,因而高校的声乐教学需要对这一方面予以足够的重视,那么,在高校声乐教学的过程中,如何进行审美教育的渗透呢?下面笔者将进行具体的分析。
一、让艺术感染力得以增强
对于学校教学来说,在很大程度上需要师生双方的互动,这是一种具有双边性的活动,就音乐教学来说,它具有较强的情感性质,蕴含的情感色彩也非常浓厚,因而,高校在进行声乐教学时,应当充分发挥情感的桥梁作用,从而培养学生声乐审美学习的兴趣。在日常的课堂中,教师要充分认识音乐教学的特殊性,将对音乐作品中蕴含情感的体验放在重要地位,让整个课堂氛围变得更为轻松自然。为了让学生内在的情感被充分激发出来,教师还可以通过范唱、优美的演奏以及生动的讲解等各个方面进行努力,让学生的声乐学习兴趣得以充分调动,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将自己关于作品的理解与体验与学生进行交流,从而让师生之间更容易产生共鸣最终让师生距离得以缩短,并且通过这样一种互动式教学方式,还能够学生能够快速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让师生之间能够在音乐方面进行真正的交流。总之,在日常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注意不要过分严肃和拘谨,这样才能让师生之间的审美得以互相交流,最终有利于审美教育的发展。
二、注意提升教师在专业方面的技能
如今,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变化,人们在审美观念和心理方面也有所变化,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人们的审美观点也有所区别,但是一些高校中的声乐教师却没有做到与时俱进,教学观念和方法都无法适应时代的变化,这样必然会对教学效果产生不利影响。在这样的情况下,高校声乐教师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相关理论水平,积极参加有关技能和专业知识等方面的学习和进修,让自己对声乐技能和知识掌握得更加熟练,让自身不仅在理论功底上做到扎实和深厚而且要提升自己的演唱水准。除此之外,声乐教师可以通过对嗓音控制这一技巧的掌握,借助更为美妙的声音进行思想感情的传达,教师在自己掌握发音技巧的基础上,将这种技巧和学生进行分享,进而提高学生关于声音的辨别能力。另外,教师要想提高自己的音乐修养,音乐理论、读谱、背诵歌词等都是非常重要的方式。可以说,从教学水平能够看出教师的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同时,教学技巧和方法也体现了教学的水平,因而,对于高校的声乐教师来说,需要潜心研究教学方法,进而让教学的基本功变得更为扎实。
三、对音乐表演活动给予足够重视,让审美教育得以升华
音乐这种艺术主要是通过表演的形式来获取观众的认可,在一定程度上,表演就是音乐得以存在和生存的主要形式。对于表演艺术来说,教学中非常重要的内容就是技巧与实践,实践能力的强弱以及技巧的熟练程度与审美教育关系密切,同时与学生的综合素质关系也非常密切。因而,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指导时,要与实际问题进行充分结合,指导也要带有一定的目的性,以便让学生的音乐表演更为完美,整个审美教育也会在这一过程中得到升华。例如,在进行声乐教学时,为了升华审美教育,在音乐表演开始前,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指导,让学生对表演作品的各种信息掌握得更为深刻,进而对声乐作品中所包含的各种信息进行把握和整理,最终对各种信息进行有效整合,在具体表演中将内涵和感情表现得更为淋漓尽致,通过这样一种手段,既能够让学生的审美能力有所提升,又能够对学生的鉴赏能力进行强化。为了实现这一点,教士要大力开展一些开放性质较强的教学活动,不要仅仅限制在某一个音乐作品或者技巧上,要尽量让学生掌握更多优秀的声乐作品,从而搭建一个平台为审美教育的渗透进行服务,让学生不仅仅能够感受美,更能够进行美的传播。
四、通过声音方面的技巧教学,让审美意识得以强化
既然是声乐教育,必然会与声音方面的技巧有着密切联系,就我国来说,很多高校在进行声乐教学的课程安排时,都设置了有关声乐技巧的课程,通过这样一门课程,让学生在发音技巧、吐字技巧以及气息运用等方面的基础技能有所掌握。很明显,对于声乐教学来说,声音是其核心材料,它的魅力也主要体现在声音的表达上。因此教师如果想将审美教育渗透到高校的声乐教学中,就需要让学生学会鉴别声音,掌握正确的发音方法,通过适当地发音将音乐作品中的情感传达出去,这也是对声音审美意识的诱发,对审美教育的基础具有巩固的作用。另外,教师应当对声音的不同规律和表现特征进行掌握,让二者进行有机结合,增强学生的感受,
五、总结
与归纳其中的不同之处,进而让学生的审美意识得到强化和激发。比如,就《山丹丹开花红艳艳》这首歌来说,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人学生来街民族和美声两种不同的唱法,让学生学会对这两种唱法所蕴含的不同味道进行分析,进而让他们的音乐审美能力得以提升,这也将有利于在高校的声乐教学中进行有关审美教育的渗透。对于音乐教育来说,声乐教学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够促进审美教育的实现,高校声乐教师需要充分理解在声乐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的必要性,与时代的发展同步,适应教育教学改革的新形式,让审美教育和日常教学得以充分结合,进而让视野得以开阔,精神世界得到更好地丰富,最终让学生相关的审美能力得以提升,进而进行美的传播和创造。
参考文献:
[1]刘喜梅.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的审美教育[J].中国教育学刊,2016(02).
[2]王雷.音乐院校声乐教学中的音乐审美心理要素研究[J].音乐创作,2016(02).
[3]高军强.高校声乐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策略探析[J].黄河之声,2015(03).
[4]徐娜.浅谈声乐教学中审美与心理愉悦的和谐统一[J].科教文汇(下旬刊),20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