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狗年成语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2004年
2004年,随着C114人才频道和英文版的上线,C114开始关注海外客户与读者的需求,此时“变革”成为全球电信市场的主调,网络融合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今后电信产业的发展趋势。
2004年1月,中国卫通与国信寻呼签订协议,联通从香港上市子公司帐面上正式剥离了寻呼资产。由于寻呼业的日益萎缩,联通公司已多次申请剥离这一拖累上市公司的“包袱”,在这一年里,大大小小100多家寻呼台退出通信市场。
2004年1月20日,铁通公司原有股权由铁道部移交国资委,作为国有独资基础电信运营企业独立运营,从此铁通以新的形象直接面向广大消费者。
2004年10月,美国移动运营商Cingular收购AT&T无线服务公司的交易,获得联邦电信委员会批准,两公司合并后组成美国最大的移动通信公司,这笔交易额达到410亿美元,并购使竞争激烈的美国移动通信市场面临着新一轮的洗牌。
2004年的大事之一就是谷歌上市:上市让公司从一个受关注的企业成长为今天的庞然大物。之后经过一系列的谋划,大量的炒作,同时还得感谢《花花公子》插上一脚对创始从佩吉和布林的采访,谷歌八月份IPO就使公司的市值达到240亿美元。两个月以后,谷歌股票直线上升,公司规模也翻了一番,成为当时雅虎最强劲的对手。
iTunes在2003年美国市场初次登场后,2004年6月开始将战线延至欧洲,iTunes在欧洲上线应对着多名竞争对手的强劲挑战,OD2、Napster和索尼在欧洲市场都有音乐下载服务。
关键词概念教学 有氧呼吸 无氧呼吸 概念传递
概念是共同具有某些特性或属性的事件、物体或现象的抽象概括,是人脑反映客观事物的共同、本质特征的思维形式[1]。概念不是实体,不能被直接给予,是在学生主动建构过程中不断发展和完善的[2]。因此,基础教育中的概念教学要采取顺序性、连贯性和一致性的设计思路,可以有效促进知识的螺旋式发展。本文以“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一课为例,系统解析和建构促进概念传递的教学过程。教学总体思路如下:首先要确定概念。综合课程标准、教科书、专家同事的建议以及该年龄阶段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确定本章教学主题的上位核心概念以及本节教学内容所聚焦的重要概念。对本节课的概念性知识进行梳理,有利于教师把握重、难点,创造性地利用教材,并为下一环节选择支撑概念进行教学活动做准备。其次,要精选促进概念传递的典型材料,设计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问题驱动,引导学生综合分析并回答问题。通过这一环节的教学活动,学生将抽象和概括出事物的本质属性,促进概念的建构和发展。
一、确定概念
确定支撑本节课的核心概念“细胞的生命活动需要物质和能量的推动”,所需理解的重要概念是“细胞呼吸是ATP的主要来源”,同时,以A、B、C、D表述次位概念的层级关系如下:
A.细胞呼吸是指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氧化分解,生成CO2或其它产物,释放出能量并生成ATP的过程。
A1.呼吸作用的实质是细胞内有机物氧化分解,并且释放能量。
B.有氧呼吸是指细胞在氧的参与下,通过多种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有机物彻底氧化分解,产生CO2和水,释放能量,生成大量ATP的过程。
B1.有氧呼吸先在细胞质基质,后在线粒体中进行。
B2.总反应式:
C6H12O6+6H2O+6O26CO2+12H2O+大量能量
B3.有氧呼吸产能多,是绝大多数生物主要的呼吸方式。
C.无氧呼吸是指细胞在无氧的条件下,通过多种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有机物分解成不彻底的氧化产物,释放少量能量,生成少量ATP的过程。
C1.无氧呼吸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
C2.总反应式:C6H12O62C2H5OH+2CO2+少量能量或C6H12O62C3H6O3+少量能量
C3.无氧呼吸产能少,一般是在缺氧条件下进行的。
D.细胞呼吸能够应用于生产实践和日常生活。
二、基于“概念传递”的教学设计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第一,教学策略。细胞呼吸这一过程抽象且微观,学生缺乏直观认识,容易混淆概念或产生相异概念,教学中采用实验探究法、小组合作法和动画演示法等策略来突破教学重难点。第二,教学流程。考虑到学生循序渐进的认知特点,采用“总-分-总”的教学形式。从细胞呼吸的实质着手,再逐步分析细胞呼吸的两种方式,最后探讨它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第三,板书。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偏难,采用图、表等形式来展示彼此之间复杂且紧密的联系,以达到帮助学生建立和理解概念的目的。
1.感知概念――细胞呼吸
通过联系学生对细胞代谢已有的知识设置如下问题:细胞的主要能源物质是葡萄糖,而直接能源物质是ATP,生物体内的葡萄糖是怎样把能量转移到ATP中去的?在探究酵母菌呼吸方式时,酵母菌吸收O2后发生了什么反应?排出的CO2是由什么转变而来?为什么不需要O2也能产生CO2?由此引发认知冲突,使学生推理得出:A1.呼吸作用的实质是细胞内有机物氧化分解,并且释放能量。从而为学生提供细胞呼吸的初步认识。
2.构建概念――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
通过探究性实验,采用层层递进的问题驱动,引导学生探究细胞呼吸的过程,反映概念的本质属性,促进概念的逐步建构。
(1)有氧呼吸
为了研究细胞呼吸过程,在适宜条件下,将相同且适量的食用酵母菌研磨,研磨后的细胞匀浆差速离心后得到各种细胞成分(均保持完整的细胞结构和酶活性)。取细胞匀浆及各细胞成分分别注入试管中,配制成各体积相等且同一种成分浓度相同的悬浮液,分别向试管中加入等量的O2和放射性同位素3H标记的等量葡萄糖,一段时间后,检测各试管内物质变化情况(见表1)。
根据表中信息,提出问题:①有氧呼吸的场所在哪里?它是一步完成还是多步完成的?②展示线粒体的亚显微结构图,结合教材,逐步回答有氧呼吸各阶段的反应场所、反应过程以及中间产物分别是怎样的?
学生经过小组讨论,能够正确回答问题①。表中1号、2号、6号、7号和8号试管均能进行不同程度的反应,管内的共同成分是细胞质基质,所以它是发生呼吸作用的基本场所。由2号和6号、3号和6号试管组的比较发现,有氧呼吸在线粒体中发生了进一步的反应,从而认同概念B1.有氧呼吸先在胞质基质,后在线粒体中进行。同时为下一步引导学生探讨有氧呼吸各阶段的反应过程做准备。
对于问题②,教师展示线粒体的亚显微结构图,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相关信息,依据化学方程式推导原理,有针对性地探究有氧呼吸各阶段的反应过程,同时结合多媒体动画予以巩固。首先,学生根据表中2号试管可知有氧呼吸第一阶段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产物是丙酮酸和还原性辅酶,引导学生利用化学知识推出有氧呼吸第一阶段的反应。其次,学生结合教材,获得关键信息:线粒体的内膜和基质中含有许多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结合表中6号试管推测出有氧呼吸第二阶段在线粒体基质中进行,基质中含有与细胞呼吸有关的酶,并且有CO2生成。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示有氧呼吸前两阶段中葡萄糖中碳原子和氧原子的物质变化。应用原子守恒定律,产生认知冲突,引发学生思考:一分子葡萄糖分解成两分子丙酮酸,在线粒体基质中丙酮酸经脱氢后最终生成6分子CO2,也就是说反应物中有6个氧原子,然而最后却有12个氧原子生成,违背了守恒定律。此时,学生会很自然地想到可能有O2参与,在教师引导给予否定的情况下,使学生联想到以前学习的化学方程式配平,可能有H2O的参与。由此学生可以顺利推测出第二阶段的反应式。最后,学生能够比较容易地得出:有氧呼吸第三阶段在线粒体内膜上进行,线粒体内膜折叠形成嵴,能大大增加化学反应的膜面积,保证酶的均匀分布,使反应温和、高效地释放出大量能量,从而推出第三阶段反应式。此时,教师提问:若用18O标记O2,则反应结束后,它会转移到何种物质上?加深学生对O2只在有氧呼吸第三阶段参与反应的理解。接着,学生整合有氧呼吸三阶段的反应式,推导出B2.总反应式:C6H12O6+6H2O+6O2 6CO2+12H2O+大量能量。
(2)无氧呼吸
提出问题:①将上述实验过程中其他条件不变,在不通入氧气情况下研究无氧呼吸,那么实验结果又会怎样呢?②所有生物进行无氧呼吸都产生酒精和CO2吗?③1摩尔葡萄糖分别在体外燃烧、有氧呼吸以及无氧呼吸条件下,其中的反应现象、转化的能量形式及能量转化率是怎样的?
对于问题①,引导学生参考有氧呼吸第一阶段的反应过程。分析得出: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与有氧呼吸完全相同。教师告知在此情况下,所有含有细胞质基质的试管中都生成了酒精和CO2,从而使学生认同概念C1.无氧呼吸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
对于问题②,学生通过自学教材、交流研讨得出结论:高等植物和酵母菌等生物进行无氧呼吸一般产生酒精和CO2,但是高等植物的某些器官(如马铃薯块茎、甜菜块根、玉米胚)、高等动物或乳酸菌等生物,进行无氧呼吸一般产生乳酸。由此,学生能推导出:C2.总反应式:C6H12O6 2C2H5OH+2CO2+少量能量或C6H12O6 2C3H6O3+少量能量。
对于问题③,学生结合教材中的相关内容,比较葡萄糖在三种条件下的能量转化情况,并填好表2,从表2可见,同种有机物在体内氧化分解比体外燃烧更温和,有机物中的能量是经过一系列化学反应逐步释放的,有一部分能量储存在ATP中,且有氧呼吸的能量转化效率是无氧呼吸的19倍。因此学生得出结论:B3.有氧呼吸是大部分生物的主要形式。C3.无氧呼吸产能少,一般是在缺氧条件下进行的。
(3)延展概念――联系生产与生活实际
概念的初步感知与逐步建是延展概念的前提,为了促进概念传递,需要在新的情境下进行变式训练。①以反例来辨析概念:为什么肺炎双球菌和好氧型细菌也能进行有氧呼吸?②运用于真实情境中的问题解决:为什么食品罐头往往会标注“底盖、易拉盖凸起请勿饮用”字样?提倡慢跑等有氧运动的原因是什么?洪涝灾害对植物为什么有毁灭性伤害?③在下一节的学习中,通过将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进行比较,建立相关概念间的区别和联系。呼吸作用分解的有机物正是光合作用的产物,呼吸作用所释放的能量正是光合作用贮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二者相互依存。通过延展概念,使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更全面、深刻。学生得出D.细胞呼吸能够应用于生产实践和日常生活。
(4)内化概念
完成感知、构建和延展概念后,师生边总结边板书细胞呼吸过程示意图(见图1),从而达到逐步内化概念的目的。师生总结得出如下要点:细胞能够进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它们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细胞呼吸能为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又能为体内其它化合物的合成提供原料。
三、反思与总结
该课是围绕重要概念进行教学设计的一次尝试,在凸显“概念传递”的教学过程中,以探究性实验为主线,整合学科内和跨学科的知识,采用实验探究法和图表的形式以及通过感知、建构和延展概念过程设置层层深入的问题链,从而突破本节的重、难点,分析和归纳出概念的本质属性,让学生清晰、透彻地掌握细胞的能量代谢机理,合理搭建知识框架。但稍显不足的是通过实验结果对有氧呼吸三阶段的反应式推导内容难度偏大,给学生理解带来一定困难。
参考文献
[1] 刘恩山,张颖之.课堂教学中的生物学概念及其表述方式[J].生物学通报,2010(7).
关键词:初中英语;高效课堂;构建策略
新课程把教育教学理念的更新放在首位,强调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注重高效课堂的构建。在这一大背景下,英语教师应该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采用恰当的方法和策略,打破教学过程中的“单调”“枯燥”和“沉闷”,努力构建一种情趣充盈、活泼生动、风采依依的课堂教学气氛,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激活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高效英语课堂的构建中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一、创设直观生动的教学情境,激活学生主动学习英语的心理情绪
兴趣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最好老师。由于初中生的自我控制和判断能力有限,外界主、客观因素对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要构建初中英语高效课堂,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方法,积极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生动教学情境,使相对枯燥的英语知识呈现出动感和灵性,给学生以认知方面的启迪和暗示,以此活跃课堂教学气氛,激发学生的兴奋点和主动性,使学生学习的内驱动力逐步由好奇升华为兴趣,在轻松、和谐、愉悦中兴趣盎然地掌握英语知识。七年级(下)“Unit 2 Where’s the post office?”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掌握问路和指路的表达方式。在课堂教学前,我从网络上下载了一段有关问路和指路的短剧。上课伊始,我问学生想去什么地方,有的学生说:“I want to go to a bookstore.”还有的学生说:“I want to go to a supermarket.”我进一步问学生:“如果你不知道要去的地方如何走,你该怎么问路,或者遇到一个问路者,你该如何回答?”学生们一听,情绪马上高涨起来,急切地想知道怎样用英语进行问路和指路。于是我轻点鼠标,屏幕上便播放出了事先准备好的问路和指路的短剧。生动、直观、富有感染力的画面,将语言符号幻化为具体的情境展示给学生,实现了语言与形象的结合、视觉感受与听觉感受的结合,增强了学习内容的新鲜感,有效调动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在这一基础上实施新课教学,学生自然处于主动学习的心理情绪中,气氛异常活跃,既让学生在轻松的语境中掌握了知识,又减少了学生利用母语进行心译的过程,从而真正培养了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
二、调动英语学习的情感因素,发展学生积极学习英语的情感态度
现代教学论认为,课堂教学除知识对流的主线外,还有一条情感对流的主线。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以下的情感策略:①实行教学民主,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充分尊重学生人格,增加对学生的感情投入,关心学生的发展,把微笑带进课堂,把信任的目光投向每个学生,以富有激情、善于诱导的教学语言巧妙叩开学生思维的闸门,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②以英语歌曲欢快的曲调和明快的节奏引领新知识的学习,活跃课堂气氛。在教数字时教学生唱“Ten little Indians”,教颜色时教学生唱“Who is wearing yellow today”,教“there be”结构时教学生唱“there are seven days”。教学九年级“Unit 6 I like music that I can dance to”这一单元时,利用学生喜欢的一些流行歌曲、明星和电影展示目标语言(学习定语从句),并进行针对性的练习。朗朗上口的歌曲不仅消除了学生学习的紧张感,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还能激发起他们的学习热情。③对于有较强故事情节的课文,引导学生自编、自导、自演课本剧,或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在教学八年级(上)“Unit 5 Can you come to my party?”时,让学生自己编排一个关于邀请同学参加集会的小品,分角色表演,这种方式学生很感兴趣,非常乐于参与。在快乐的时光里学生很自然地学会了受到邀请时的回答方式(Sure, I’d love to;sorry, I can’t. I have to do sth.等)。④利用初中生争强好胜的心理特征,可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适时进行诸如抢答、竞猜、挑错等生动有趣的学习竞赛。富有情感韵味的初中英语课堂,拉近了师生距离,沟通了师生感情,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三、开展教学问题的合作探究,深化学生独立学习英语的情感投入
倡导以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为主要内容的新型学习方式是新课程的一大亮点。因此,要构建初中英语高效课堂,教师必须强化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由“带着知识走进学生”转变为“带着学生走进知识”,潜心设计具有启发性、迁移性和求异性的教学问题,引导学生对教学问题进行小组合作讨论、操作、交流等系列合作探究活动,给学生搭建自主获取知识的平台。在对教学问题的合作探究中,学生对文本理解的不同点产生正面交锋,使得学生在反复的讨论与辨析中深化独立学习英语的情感投入。在学习九年级“Unit 1 Reading”时,可以设置以下问题:假如你遇到车祸、暴雨、地震、火灾等不可预测的问题时,“How will you deal with the problems when you meet them?”并就此组织学生发挥想
象,分组讨论,得出一系列富有创意的问题解决方案。这样对教学问题的合作探究将“讲堂”变成“学堂”,促进学生学习由被动向主动转化。既培养了学生全方位、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又推动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促进了学生个性的健全发展。
四、实施及时恰当的激励评价,愉悦学生自信学习英语的情感体验
苏霍姆林斯基有句名言:“成功是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每一个人都渴望成功,初中生更是如此。因此,为了让学生在课堂上始终保持旺盛的精力,教师要用欣赏的心态看待每个学生,制定出符合学生实际、体现学生个性的教育目标和教学方案,给每个学生充分展现自己独特才华的机会,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跳一跳摘到桃子”,在达成自己目标的过程中找到自我、体验成功的欢快。对于学生取得的点滴进步,教师要实施“Very good!”
“Wonderful!”“Well done!”“Good job!”“Good!Not bad!”“Good work!”等及时恰当的激励评价。从某种意义上讲,及时恰当的激励性评价是构建初中英语高效课堂的“催化剂”,在愉悦学生自信学习英语的情感体验,推动学生形成良好的情感动力去更好地学习英语方面具有无法替代的作用。
构建初中英语高效课堂是初中英语教师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初中英语教师应该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以推进素质教育、深化课程改革为宗旨,强化教学效益观念,在教学风格、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上有所创新、有所突破,实现初中英语课堂教师高效的“教”与学生高效的“学”的完美统一。
参考文献:
[1]李永安.论初中英语教学中高效课堂的构建[J].教育学文摘:上,2011(05).
[2]陈启煌.初中英语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探究[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版,2011(08).
关键词:初中英语;高效课堂;教学方法
所谓的高效课堂是指在有限的时间里实现效率最大化,效益最优化。也就是说,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采用多样化的英语教学方式,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获得全面健康的发展。
一、更新教育教学观念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要将“一言堂”“满堂灌”的课堂转变成“以生为本”的课堂,要认识到学生的主体性,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最终为高效英语课堂的实现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做好课前导入工作
良好的导入是成功的一半。例如,在教学《How do you get to school?》时,在导入环节,我首先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平时上学需要用到的工具,之后,我问其中的一个学生:How do you get to school?生回答:By bike、连续提问了几个学生之后,我开始将学生引入到正文的学习当中。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快地进入到课堂活动当中,而且,对提高英语课堂效率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教学方法的选择
为了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学方法已经不再是以往单纯的知识传授,新的教学方法已经渗透到了英语教学当中。例如,在教学《what’s the matter?》时,我采取的生活情境创设法,首先,我让学生一个扮演医生,一个扮演病人,让两人用本节课的基本知识点进行对话,如:A:Good morning,doctor.
B:Good morning.What’s the matter?
A:I don’t feel vey well.I coughed last night and my nose is running.
B:Have you taken your temperature?
……
这样的情境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这样不仅可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而且,对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意识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总之,教师要做好课堂各个环节的教学工作,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采取恰当的教学方法,以真正实现英语课堂的高效。
参考文献:
[关键词]云课程;特点;理念;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712(2016)01-0101-03
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技术革命通常会引发教育领域的变革。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深入应用,课程领域正在发生一次全球性的变革。在这场变革中,“一纸书本、三尺讲台”的课堂形式受到电子书、电子书包、网络课程、虚拟交互课堂、远程教学等新的课程教学形态的冲击。[1]近年来,随着“云计算”技术在信息技术领域不断成熟,借助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终端设备在“云端”授课、互动、游戏、实验、作业、考试的“云课程”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云课程是云计算、移动新技术和课程整合后产生的新课程形态。它是以育人为目的、以云平台为课程媒介、整合学科知识和课程资源、以正式学习或非正式学习、集中学习或分散学习为课程实施方式、在线测试、考试为主要评估手段的新课程形态。[2]
一、商务外语云课程的构成
云课程是由“管、台、云、端”四大要素及其关系构成的系统。[3]“管”即各种信息传输的通道,如有线网络技术(10G、40G、100G以太网)、无线网络技术(Wi-Fi lin、3G LTE、4GTD-LTE/FDD-LTE)。“台”即资源库运行的平台,当前的云计算2.0技术使云平台的重心转向业务基础设施、业务平台和业务软件,形成了个性化、人性化的使用体验。“云”即资源提供者的资源库。“端”即用户所使用的终端设备,如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商务外语云课程的基本构成就是上述四大要素和商务学科各门课程有机结合的产物(如图1)。商务外语云课程开发并不是将各种课程资源与信息技术简单相加那么简单,而是需要考虑整体的策划、设计,考虑课程开发过程的所有环节和要素,包括如何把云技术融合到商务外语学科课程之中,如何利用云技术支持改变学校商务外语教学和学习方式,如何利用云技术来设计、开发、管理和应用各种课程资源,如何基于信息化环境整合商务外语类课程资源,如何在云课程一体化设计中兼顾教师的教学需求和学生的认知规律等问题。
图1商务外语云课程基本构成二、商务外语云课程的特点
商务外语云课程作为一种新的课程形态,必然会呈现出各种云课程的特点。这些特点包括信息数据集中化,设施简化、成本降低,接入方式多样、教学形式灵活和课程资源共享等。
第一,信息数据的集中化使得商务外语云课程的管理变得高效、安全。商务外语云课程是包含该学科各类课程在内的大规模的课程集群,其中有大量的课程知识信息数据和事关云课程运行的核心数据库。虚拟化的网络服务使得这些资源的调用、维护与管理都可以由专业人员负责,提高其运行效率。商务外语云课程的“云端”为这些信息数据提供了安全可靠的数据存储中心,还可以对这些信息数据进行加密保护,更能针对黑客入侵及时启动防护系统保护数据安全,教师和学生不必担心因个人终端(电脑、智能手机等)中毒或遭遇黑客入侵致使课程数据损坏或丢失。
第二,设施简化、成本降低为商务外语云课程的开发提供了可行性。商务外语云课程对学习者的终端设备要求不高,只要学生持有连接网络的设备并在设备上安装网页浏览器即可。学校不必投入大批资金购入各种硬件设备和担心设备维护、维修与升级等问题。另一方面,商务外语云课程的云计算技术也降低了对师生终端计算能力的要求,师生不必担心自己的电脑或智能手机的配置与性能低而影响云课程的学习。总之,从云课程的建设和实用来看,学校、教师和学生的资金投入都不高,这为商务外语云课程的开发提供了可行性。
第三,接入方式多样、教学形式灵活为商务外语云课程的实施提供了便利条件。学生可以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使用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掌上电脑和智能手机等,进行在线查看电子讲义和教学视频、提问、互动、提交作业和参加考试等商务外语云课程的学习活动。教师则可以通过终端设备在线更新课程讲义、答疑、同学生互动、评阅作业和评阅试卷等。以上全部与教学相关的数据存储于云端,学生和教师可以很便捷地利用这些资源,这对商务外语云课程的实施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第四,课程资源共享让商务外语类课程资源得以有效利用。资源共享是现代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理念之一。云计算技术的开放性、互动性为商务外语云课程的资源共享提供了适宜的技术条件。云技术与商务外语课程的整合摒弃了单一的“技术理性”和“工具理性”,它所承载的合作、共享、革新等理念与新时期的课程改革理念不谋而合。云计算对商务外语云课程资源建设的贡献主要表现在课程资源的组织和管理上,它使商务外语云课程的资源形态和运营得以网络化、协同化和服务化,这些都促进了商务外语类课程资源得以有效利用。[4]
三、商务外语云课程的理念
第一,以学生需求为本是商务外语云课程的首要理念。从商务外语云课程的基本构成图可以看出,在“管、台、云、端”四大要素中,“端”是最终归旨所在。换句话说,商务外语云课程设计与开发的最终服务对象是学生,学生的需求是课程设计与开发首先需要考虑的。商务外语云课程对学生需求的满足主要表现在课程群的广度、学科知识的难易度和课程资源的有效性三个方面。商务外语云课程面向的学生群体复杂多样。选择学习该课程的学生既可以是商务英语专业的,也可能是国际贸易专业的,甚至是经济学专业或其他学科专业的,这就要求商务英语云课程的课程群具有较广的涵盖面,不仅要有商务英语类的课程,还要有国际贸易类的课程,更要开设一些经济学类的基础课程,这样才能满足不同专业学生的需要。另一方面,学生群体的知识、技能基础不同,这就要求商务外语云课程的课程设置照顾学生的这一特点,提供不同层次、不同难度的课程供学生选择。最后,课程资源作为教学的辅助资源,必须具有有效性。这里的有效性是指课程资源要与各类、各门课程不同学习阶段的内容密切相关,否则起不到辅助教学的效果。
第二,泛在学习(Ubiquitous)是商务外语云课程在新的信息技术时代的重要理念。商务外语云课程是一种基于云计算技术的泛在教育平台。这一平台是通过将传统讲授、基于互联网学习(E-learning)、基于移动设备学习(M-learning)和云计算技术整合起来的开放的、即时交互的教育平台。有了这一平台,学生可以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通过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或笔记本电脑等终端设备在线学习自己感兴趣的课程,或者复习巩固已学课程,或者同教师和同学进行在线互动、交流。这种学习形式就属于泛在学习,是一种任何人都可以参与的学习,是一种无时不可、无处不在的学习,是一种可以按照学习者的需求获取相关信息的学习。总之,泛在学习是商务外语云课程的重要理念,它是正式学习和非正式学习的有机融合,是集体学习和分散学习的结合,是大规模教学和因材施教的实现形式。
四、商务外语云课程的实践
商务外语云课程打破了传统教育的信息边界,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一站式”的信息化教学平台,让教育管理部门、学校、教师、学生和家长等进入这个平台,让他们可以根据各自不同的角色职权完成不同的工作或任务,开创了课程信息化开发的新模式。[5]
第一,学校在商务外语云课程开发中主要担任管理者的角色。学校可以向教育云服务提供商申请开通信息化中心,但不用购买相关硬件,也不用维护设备和升级系统。学校教务部门在商务外语云课程平台上主要做教务管理工作,管理师生的登录权限、教师的考核、学生的成绩统计等,同时按照需要存储师生上传到云平台的文件和数据。学校也负责公开和共享部分课程资源和信息,与同类院校进行相关课程沟通交流的事务。
第二,教师在商务外语云课程开发中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教师根据学校赋予的权限可以选择云平台提供的样式或自定义样式开通自己的主页,以便指导学生学习。教师还可以利用云平台提供的软件和工具在线写博客、指导学生、作业、在线批改、在线交流。同时,教师也可以上传课程资料,与同行分享资源和在线交流教学经验。而做到这一切,教师无需首先成为一个网页设计师,因为云平台为教师提供了免费的、“傻瓜”式的网站建设模板,教师可以轻轻松松地创建自己的教学网站。
第三,学生是商务外语云课程的自主学习主体。学生在这一云教育平台上可以创建属于自己的个性化学习空间,可以自由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可以通过云平台搜索到大量的学习资源,可以在线观看教师的授课视频和电子教案。为了方便交流,学生可以创建博客、发表学习心得、学习笔记、发表生活感想等与同学和教师在线互动交流。更重要的是,学生可以在线提交作业、参加考试,并能及时得到教师对作业和考试的反馈信息。
第四,家长是学生在线学习的督促者和反馈者。家长可以在云平台开通账户并使用相应的功能,随时进入孩子的学习空间了解孩子的学习进展、督促孩子及时完成作业、关注孩子的心情变化等。当然,家长也可以同孩子一起参与到师生互动交流中。通过查看学校管理部门的网页和教师网页,家长还可以看到相关课程的通知、教师对学生的反馈与评价、学生成绩等,也可以在学校管理部门网页和教师网页留言与之交流。
五、小结
我国的“十二五”规划提出教育与信息化产业整合的指导方针,了《关于做好云计算服务创新发展试点示范工作的通知》。国家政策的支持将使云课程成为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的新高地,也象征着我国高校云课程建设迎来了大好的发展机遇。实践探索需要理论先行。但是目前国内有关云课程的基础理论研究较为薄弱,应用研究更是鲜见。本文结合云课程的基本理论尝试探讨其在商务外语学科的应用的一些基本问题。目前,云课程的建设尚缺乏科学的开发、运用和运行机制,也没有形成统一的技术标准,还需政府部门、云平台运营商、高校等的通力合作,以便取得进一步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赵婧.“云课程”解析:背景、理念与趋势[J].课程・教材・教法,2013(12):13.
[2]潘新民.“云课程”:特征、意义与问题[J].课程・教材・教法,2013(12):8.
[3]王本陆.关于加强云课程研究的几点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13(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