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喜庆的对联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上联:英男靓女天作之合
下联;情深意浓同心永结
横批:合卺之喜
上联:娶贤妻嫁郎君不忘父母养育恩
下联:结良缘立家业常念兄弟(姊妹)手足情
横批:琴瑟和谐
上联:柳暗花明春正伴
下联:珠联璧合喜成双
横批:家业兴旺
上联:花开并蒂姻缘美
下联:鸟飞比翼恩爱长
横批:鸾风和鸣
上联;燕尔新婚恭迎亲人聚
下联:良缘喜结诚欢朋友来
横批:喜结良缘
上联:高朋满座庆新婚
下联:美酒佳馔谢客宾
横批:喜庆新婚
上联:饭店办婚礼喜气荡漾
下联:高朋品美酒色昧飘香
横批:婚姻美满
上联;四海驰骋千里结姻缘
下联:五洲飞跃故乡娶新人
横批:珠联璧合
上联:门前结彩迎淑女
下联:户内鸣笛引凤凰
横批:爱情永铸
上联:张灯结彩办婚事
下联:龙飞风舞喜迎门
横批:鸾风和鸣
上联:贺客满门庆新婚
下联:红烛高照结姻缘
横批;百年好合
上联:荷红莲开并蒂花
下联:朝阳彩凤喜迎门
横批:婚姻美满
上联:青山秀水育儿郎
下联:欢天喜地迎淑女
七夕节对联大全上联:宇装典雅精工匠;
下联:峰古实木红檀香。
上联:宇内家具工艺巧;
下联:峰群私林选材精。
上联:善缘金木水火土;
下联:情亲东西南北中。
上联:红花满梨枝俯首秦皇汉武;
下联:黑杉布楠檀仰拜神道佛仙。
上联:紫檀鸡翅黄花梨,件件珍品;
下联:铁力酸枝金丝楠,货真价实。
上联:买红木红运当头;
下联:进此门财源广进。
上联:金碧丹青颜色丽,出品必精,价廉物美;
下联:门闾陈设光泽新,制器须固,外巧内坚。
上联:衣柜卧椅功夫硬,高崖古涧千年寿;
下联:雕床画橱式样新,密蕊精花几许春。
上联:鲁班何处?柜橱得神之助;
下联:墨翟再生,桌椅有天之工。
上联:明月皎皎,白露团团,牵牛渡水,帝女停梭,朗朗星桥翩翩鹊;
下联:素心幽幽,银河澹澹,鸿雁传书,鱼笺寄恨,盈盈珠泪剪剪风。
上联:不是凡间地;
下联:仿若仙人居。
上联:牛女二星河左右;
下联:参商两曜斗西东。
上联:来此处不是凡间地;
下联:看家具仿若仙人居。
上联:千古悠悠,寻得生活安逸;
下联:万载长存,好似仙人居所。
上联:古香古色,木桌石凳为古居;
下联:新人新事,门里窗外羡仙人。
上联:豪华实木布艺沙发;
下联:舒适你我温馨全家。
上联:两地相隔,往日牛郎常拭泪;
下联:七夕已至,今宵织女要停工。
七夕情人节搞笑段子1.七夕那天我会玩一整天的连连看,消灭一对是一对。
2.七夕情人节低价出售,便宜甩卖!
3.七夕快到了,单身的朋友们,赶紧去超市,悄悄往每盒巧克力里塞张纸条:我们分手吧!
4.刚接到玉帝通知:牛郎织女由于兴奋过度,失足掉下鹊桥,七夕情人节取消,请互相转告。
5.七夕就要到了,要秀恩爱的就别秀了,毕竟有那么多没伴儿的,另外万一秀恩爱爆照遇见撞脸的就不好了。
6.尼玛,今天的七夕节过得跟光棍节似的。
7.七夕的时候雇两个小孩,遇见男的就喊爸,遇见女的就喊妈,能拆一对是一对。
8.七夕都别约我啊!早上我要卖花,晚上我要卖套,凌晨我还得蹲酒店门口卖药。文字控-老张
9.七夕不秀恩爱,咱们还是朋友。
10.情人节那天谁要是在我面前秀恩爱,我就拍照截图,等到你结婚时候对象不是现在的那个人,我就把照片打印出来放在红包里。
11.老衲掐指一算:“今年七夕我又要一个人过了”
12.又到情人节了,单身了20多年,你说我媳妇是不是20xx年前给流了。。。
13.一想到七夕那天有只禽兽牵着我未来媳妇的手在大街上走,TMD我就来气了!
14.看来今年七夕又剩我和你了,我的床啊
15.都快七夕了,暗恋我的人儿们啊,你们怎么那么沉得住气啊。
16.七是一个奇数,要你来凑一个双偶数。
17.今年的这个七夕情人节,别再问我怎么过。我很想跳过、略过、得过且过。可是我还是懦弱的承认,我只有难过 。。。
关键词:跨栏;刘翔;成功;经验
跨越障碍物是人类在长期生产以及与自然作斗争中所形成的一种基本的生活技能。从事跨栏跑运动,可以培养勇敢、顽强、果断和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并能有效地发展速度、弹跳力、柔韧和灵敏等身体素质。
一、刘翔成功的意义
刘翔以12.91秒的成绩打破奥运会纪录,平世界纪录,为中国田径体育代表团在雅典奥运会赢得一枚分量最重的金牌。这是中国田径乃至亚洲田径在奥运会上的历史性突破,打破了欧洲选手垄断短跑项目的神话,使全世界为之震惊,全世界的炎黄子孙也为之骄傲和自豪。
1.心理素质
首先,刘翔的心理素质很好。我认为刘翔是比赛型的运动员,一上赛场就精神抖擞,斗志倍增,沉着冷静是他取胜的优势。
2.训练周期
110米栏属于典型的体能主导类速度性项群。刘翔的成功,除了有自己的努力和觉悟性外,与孙海平教练的科学化训练也是密不可分的,更新训练理论、把握科学内涵,创造了一套符合跨栏项目规律和特点的训练体系,孙海平在对刘翔训练周期的安排上勇于开拓、敢于创新,大胆改革传统训练周期的安排,适应了形势的发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二、我国青少年跨栏训练中存在的问题
1.青少年运动员心理素质问题
当前,国际田径高水平比赛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运动员的心理素质对专项成绩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因此,心理选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有些运动员由于怕输给对方,赛前会产生紧张心理;有些运动员对比赛环境的变化缺乏思想准备,临赛感到无能为力;有的运动员赛前过于兴奋,晚上睡不好觉,出现食欲不振、浑身无力等症状;还有些运动员在比赛时,比分领先时超常发挥,一旦比分落后,就会情绪急躁,丧失信心和斗志,表现出责备裁判、埋怨外界的因素影响等不良的行为。他们缺少的正是良好的心理素质,这将成为他们成功路上的绊脚石,而我国青少年运动员中也有不少人存在心理素质差的问题。
2.传统的训练方法及管理体制
我国青少年的体育训练普遍存在重能力轻技术的倾向,在青少年的跨栏训练中表现更为突出。
跨栏训练是田径运动中技术比较复杂、节奏性比较强、锻炼价值比较高的项目,运动方式的特点决定了这项运动对运动员个人方面的素质要求很高。对于跨栏训练,众多教练和运动员往往更重视运动员素质和能力的提高,而对跨栏运动的专业特点和运动技术研究不足,在训练方法上未能结合运动员的个人特点,寻找最佳训练方案,难以达到个人能力与高效技g训练结合,大幅度提高运动员成绩的目的。
三、如何提高我国青少年的跨栏训练水平
1.少年时期跨栏技术训练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中国田径教学训练大纲规定:在基础教学训练阶段要求全面发展身体素质,学习和掌握田径技术和多种运动技能,提高全面发展水平,按照远期专项规划,有计划、有步骤地学习基础技术和专项技术与技能。
2.注重科学的训练方法以及合理的管理方法
运动科学化,是指综合应用运动生理生化、生物力学、运动医学等多种学科知识对运动训练进行全面的科学监控的过程。教练员们也应该多学习孙海平教练的训练理念,加强科学化训练。训练手段、方法的全面专项化和整体性已成为体能主导类速度性项群训练的主要发展特征。
刘翔的成功的经验,给我们带来的不仅仅是110米跨栏项目的希望和发展。认真总结孙海平教练的训练科学化思想、手段和方法,可让我们的运动训练更加科学化,各级教练员们也应该多学习孙海平教练的训练理念。训练手段、方法的全面专项化和整体性已成为体能主导类速度性项群训练的主要发展特征。加强科学化训练为我国培养出更多的跨栏后备人才,争取在今后的国际比赛中创造优异的成绩。
参考文献:
[1]刘绮红.从刘翔的成功探讨运动训练科学化的若干问题[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6,26(3).
(西南大学,重庆 400715)
摘 要:依恋风格是个体与依恋对象在长期交往中所形成的系统性的情感和行为模式.近年来随着依恋的信息加工差异在很多研究中被强调,注意对依恋系统的影响显得更为重要,因此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关注不同依恋风格个体的注意偏向.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对依恋风格和注意偏向的研究进展进行了论述:(1)不同依恋风格个体对情绪信息的注意偏向特点;(2)注意偏向产生的机制;(3)相关的神经电生理学的研究;(4)目前研究的不足和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关键词 :依恋风格;情绪信息;注意偏向
中图分类号:B8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2-0091-03
1 引言
依恋是指婴儿与主要抚养者形成的最初的社会性联结.开始人们主要关注婴幼儿与母亲的依恋关系,但随着依恋持续性和稳定性的发现,依恋研究逐渐拓展到了成人领域.目前大多数研究都着重探讨不同依恋风格个体在调节情绪和行为上的差异,但是依恋理论认为这种差异是由认知过程所引起,认知过程在感知依恋相关信息时首先起了作用.注意作为最基础的认知过程,对情绪刺激进行有选择的分配,使其得到进一步的加工.从进化依恋理论的观点来看,较早对环境中的威胁信号进行反应具有适应优势,对威胁线索的有效觉察能有效地指导行为,提高幸存的可能性,因此从注意这个视角来研究依恋非常有意义.目前成人依恋的研究大多采用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范式探讨了不同依恋风格个体的注意偏向,如不同依恋风格个体对情绪信息是警觉还是回避,注意偏向发生在什么阶段,以及产生注意偏向的原因等,但研究结果也存在争议.因此为了探索不同依恋风格个体的注意特征以及作用机制,为依恋理论的相关观点提供证据,本文旨在对这一领域提供一个全面的综述.
2 成人依恋风格与注意偏向研究的两种倾向
个体在与抚养者形成依恋关系的基础上,逐渐建立了依恋的内部工作模型.内部工作模型是个体对自己、对他人、对自己与他人关系的一种稳定的认知模式.依恋风格就是内部工作模式的表现,是个体在长期与依恋对象交往中形成的系统性的情感和行为模式.依恋风格不仅影响个人对其依恋对象的社会性行为,也潜在的影响对情绪信息的加工和调节,对从外部环境获得的情绪信息进行感知、编码和提取可能因依恋风格而有所不同.根据依恋理论,当个体遇到威胁时,他会寻找和保持对依恋对象的亲近,因此理论假设不同依恋风格对情绪信息,尤其是依恋相关的情绪信息存在注意偏向.近年来,为数不多的研究探讨了不同依恋风格个体对情绪信息的注意偏向,研究结果主要表现出警觉和回避两种倾向.
2.1 警觉倾向
大多数成人依恋风格与注意偏向的研究发现了焦虑型依恋个体的警觉倾向,符合理论的假设.Mikulincer等人发现,焦虑型个体对依恋对象的名字能够较快地做出词语判断,表现出对依恋信息有选择性的高度警觉(Mikulincer, Gillath et al. 2002).后来Dewitte等人发现无论启动积极依恋情境还是消极依恋情境,焦虑得分都与对依恋对象名字的注意偏向正相关,证明了焦虑型个体对情绪信息的警觉倾向(Dewitte, De Houwer et al. 2007).由于面部表情较词语具有更好的生态效度,因此研究者设计了morph movie范式来研究不同依恋风格个体对情绪信息的敏感性和警觉性.Niedenthal的实验发现,焦虑型依恋个体总是最晚看到高兴和愤怒面部表情的消失,说明他们在知觉情绪信息时警觉性较高(Niedenthal, Brauer et al. 2002).但Fraley等人认为较早知觉到情绪表情消失也可能反映出个体对情绪表情变化的警觉性,为了区分焦虑型个体是对情绪信息较警觉还是对情绪信息的变化较警觉,Fraley拓展了morph实验范式对其进行研究(Chris Fraley, Niedenthal et al. 2006).范式的不同之处在于Fraley呈现了中性表情逐渐变化到情绪表情的视频,让被试在情绪表情出现时做出判断.Fraley假设如果被试对情绪表情的变化非常警觉,那么他们应该能比较早的知觉到情绪表情的消失同时也比较早知觉到情绪表情的出现.结果表明高依恋焦虑的被试对情绪表情消失和出现的知觉都较早,表现出对情绪表情高敏感性和警觉性的特点.
许多研究者认为回避型个体与焦虑型个体的行为系统相对立,因此回避型个体应该对依恋相关的经历注意较少,表现出回避的倾向,但Maier等人的研究却发现了回避型依恋个体对情绪信息的警觉倾向.他们采用最小变化法逐渐改变包含社会情感信息图片的呈现时间,以考察不同依恋个体对社会情绪信息的知觉阈限(Maier, Bernier et al. 2005).结果发现,冷漠维度(相当于依恋回避)与社会情绪信息知觉阈限呈显著的负相关,即在冷漠维度上得分越高,对社会情绪信息警惕性越高,发现了回避型个体的警觉倾向.我们可以解释为,回避型个体的高警觉性使他们能及早地对威胁信息做出回避防御.
2.2 回避倾向
大多数依恋领域有关注意偏向的研究发现,非安全型依恋个体对负性依恋信息表现出回避和抑制的倾向.Emmichoven的情绪性Stroop实验发现安全依恋表征的焦虑症个体有较大的Stroop效应,表现出对信息的警觉,而不安全型依恋的焦虑症个体对威胁性信息倾向于忽视和回避,不安全依恋的非临床焦虑症个体也难以维持对信息的注意,对情绪信息表现出一致的回避倾向(Van Emmichoven, et al. 2003).Edelstein认为依恋主题相关的刺激能更好地激活依恋系统,因此采用情绪性Stroop范式调查了回避型个体是否限制了对依恋相关情绪刺激的注意(Edelstein and Gillath 2008).实验材料包含情绪性刺激和中性的非依恋相关的刺激,以期调查这种注意偏向的特异性.结果发现回避型个体会抑制对依恋相关刺激的注意,导致情绪Stroop效应的减少,这种回避型加工偏见在正性和负性依恋相关的词语中非常明显,在与依恋直接相关较少的情绪词中不明显,强调了注意偏向的特异性.
Dewitte等人以依恋相关的威胁词和积极词为目标刺激,试图用点探测范式来考察焦虑和回避两个依恋维度与注意偏向的关系(Dewitte, Koster et al. 2007).他们发现,焦虑和回避两个维度都体现出对依恋威胁词的注意回避.随后Dewitte的另一项研究得到了类似的结果.Dewitte等人采用线索提示范式对情绪面部表情的注意偏向进行了研究,发现依恋焦虑和回避维度得分均高的个体对愤怒面孔的注意减少,而且焦虑型个体倾向于将注意从快乐的面孔上转移开,均表现出了对情绪信息的回避倾向(Dewitte and De Houwer 2008).
工作记忆与注意过程有密切的关系,只有得到注意的信息才能进入工作记忆,得到后续的加工,以及进入长时记忆.Edelstein开辟了借助工作记忆任务探索依恋回避和注意关系的研究路线.Edelstein采用测量工作记忆表现的运算-词汇广度实验任务,探讨了不同类型依恋者对中性词、情绪词和依恋词语的工作记忆表现(Edelstein 2006).结果发现,回避型对正性和负性依恋词的工作记忆能力低,表明依恋回避者限制了对依恋性信息的注意,出现回避倾向.国内有学者采用相同的实验范式,重复和验证了回避性依恋与注意的关系(马书采,肖祝祝 et al. 2011).研究发现,依恋回避与依恋词、情绪词和中性词的工作记忆成绩呈负相关;词类型主效应显著,同一被试在同一工作记忆广度下,都出现了对依恋词的回忆率显著低于中性词和情绪词的现象.这表明回避性依恋者具有回避性注意偏向,而且依恋性刺激比中性刺激更容易在信息加工早期被防御性地排除,出现回避倾向.虽然这些研究为回避性注意偏向以及偏向的特异性提供了证据,但是评估工作记忆表现并不是测量注意的理想方法.工作记忆成绩除受到注意影响之外,还会受到工作记忆的信息存储能力和提取效率的影响.为此,后续研究需要对存储容量和回忆的条件进行一定的操纵,以排除可能产生的混淆.
3 不同依恋风格个体对情绪信息注意偏向发生的阶段
虽然很多研究证明了不同依恋风格个体对情绪信息存在注意偏向,但是对其内在机制的研究却很少.关于不同依恋风格者的注意偏向内在机制的研究,目前只有两篇研究对其进行探讨,且研究结果存在分歧.Dewitte采用线索——靶子范式试图探讨不同依恋风格个体的注意偏向是发生在注意的集中阶段还是转移阶段(Dewitte and De Houwer 2008).实验中通过考察线索效应、施加效应和解除效应三个指标,发现对于三种情绪面孔,线索效应都很显著,然而施加和解除的效应没有达到显著.国内有学者使用相同的范式,研究了四种依恋类型个体对恋人名字、熟人名字和陌生人名字的注意偏向及其产生阶段(李敏 2011).结果发现,回避型与恐惧型个体的注意集中效应和解除效应不显著,焦虑型个体的注意集中效应和解除效应均达到显著,恐惧型个体只有解除效应达到边缘显著,即依恋焦虑型个体的注意偏向发生在集中和转移阶段,依恋恐惧型个体发生在注意转移阶段,依恋安全型和回避型个体则没有明显的注意产生阶段.
4 不同依恋风格个体对情绪信息加工的神经电生理学的证据
依恋理论重点关注与主要抚养者的早期经验如何影响行为和情绪调节,以及依恋相关刺激在后来的生活中是如何被感知和解释.行为研究已经证实不同的依恋风格对外部环境中的情绪信息有选择性的注意偏向,erp的研究在此基础上为行为研究提供了更进一步的证据.
国内研究者采用ERP技术研究了焦虑型、回避型和安全型依恋个体对面部表情的大脑反应,使用阈上和阈下情绪面孔呈现的目的在于考察大脑激活的潜在差异是被意识还是无意识调节(Xuan Zhang 2008).结果发现,回避型依恋个体比安全型和焦虑型个体在后额叶电极上有较小负性的N1、N2和在额叶电极上有更正性的P2.N1被看成是注意水平的标志,因此相对于安全型依恋的个体,焦虑型个体对面部刺激投入了最多的注意资源,回避型个体最少.N2成分反映了面孔的结构编码,P2的波幅被面部感知的情绪成分所调节.因此,与安全型依恋个体相比较,回避型和焦虑型个体更小的负性N2和更正性的P2表明他们对面孔结构性信息进行较少精细的编码,他们容易受情绪内容唤醒的影响.后来Dan等人为了确定不同依恋风格个体在情感感知过程中的行为反应和大脑活动模式,通过ERP技术记录了他们注意情绪面部表情时的神经变化(Dan and Raz 2012).结果发现依恋倾向与面部表情在ERP早期成分C1和P1的平均幅度上有显著的交互作用,回避型依恋的个体对愤怒面孔反应时,枕叶和后顶叶电极的C1和P1的平均振幅有显著差异.研究数据支持情绪加工偏见的假设,即在信息加工早期阶段执行的加工偏见可能让回避型个体能更快地注意潜在的威胁刺激,给予更多的时间和资源,使其对情绪刺激进行回避,产生注意偏向.换句话说,这可能表示,在感知的早期阶段,警觉而不是抑制才是回避型依恋个体的主要特征.
5 问题与展望
虽然已有研究者反复证明了不同依恋风格者对情绪信息,尤其是对依恋相关信息存在注意偏向,但是仍然存在注意回避与警觉的争议,并且缺乏对注意偏向产生机制等问题的探讨.今后的研究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并作进一步深入探讨.
在研究材料方面,目前实验使用的材料大多为依恋相关的词语或图片,但事实上,当依恋系统被激活后,个体的注意应该是指向依恋对象,因此以依恋对象的名字或图片作为实验材料可以更清楚地探讨不同依恋个体的注意偏向.在被试的选择上,大多实验选用女性作为研究的被试,且样本量小.即使许多研究强调依恋风格没有或很少有性别差异,但是单一性别的被试不能检查依恋风格的潜在的性别差异,尤其是在注意过程中出现的性别差异.在研究方法上,脑电及核磁共振成像技术为研究不同依恋者的注意偏向提供了更直接的手段,今后的研究应丰富实验使用的范式,并结合脑电或核磁技术对注意偏向发生的阶段进行深入探讨.从时间进程上看,不同依恋风格个体的注意偏向可能具有时程特点.有研究者认为,焦虑型依恋个体表现出的注意回避趋向很有可能是由于警觉——回避机制造成的,在Dan的ERP实验中也发现,信息加工的早期阶段可能存在一种注意偏向,让回避型个体能更快的注意潜在的威胁刺激,并给予了更多的时间和资源,使其对信息进行回避.因此以后的研究可以试着从时间进程这个角度探讨不同依恋风格个体的注意偏向特点.
参考文献:
〔1〕Chris Fraley, R., et al. (2006). Adult attachment and the perception of emotional expressions: Probing the hyperactivating strategies underlying anxious attachment." Journal of Personality 74(4):1163-1.
〔2〕Dan, O. and S. Raz (2012). "Adult attachment and emotional processing biases: An Event-Related Potentials (ERPs) study." Biological Psychology 91(2): 212-220.
〔3〕Dewitte, M. and J. De Houwer (2008). "Adult attachment and attention to positive and negative emotional face expressions." Journal of Research in Personality 42(2): 498-505.
〔4〕Dewitte, M., et al. (2007). "Attentive processing of threat and adult attachment: A dot-probe study." Behaviour Research and Therapy.
〔5〕Edelstein, R. S. (2006). "Attachment and emotional memory: Investigating the source and extent of avoidant memory impairments." Emotion 6(2): 340-345.
〔6〕Maier, M. A., et al. (2005). "Attachment state of mind and perceptual processing of emotional stimuli." Attachment & human development 7(1): 67-81.
〔7〕Mikulincer, M., et al. (2002). "Activation of the attachment system in adulthood: threat-related primes increase the accessibility of mental representations of attachment figure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83(4): 881.
〔8〕Niedenthal, P. M., et al. (2002). "Adult attachment and the perception of facial expression of emot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82(3):419.
〔9〕SILVA, C., et al. (2012). "Attachment insecurity and strategies for regulation: When emotion triggers attention."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Psychology 53(1): 9-16.
〔10〕Van Emmichoven, I. A. Z., et al. (2003). "Selective processing of threatening information: Effects of attachment representation and anxiety disorder on attention and memory." Development and psychopathology 15(1): 219-237.
〔11〕Xuan Zhang, T. L., Xiaolin Zhou (2008). "Brain responses to facial expressions by adults with different attachment-orientations.pdf>." Neuroreport 19(45): 437-440.
摘要:足球运动是当今世界上影响最大的体育运动项目之一,深受广大学生们的喜爱。因此,开展中学生足球教学训练,能够促进我国足球运动整体水平的提高。既能让学生轻松愉快,又能学好知识,掌握运动技能,是学校体育教学面临的重要问题,通过对6所足球重点学校190名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现了中学足球队教学训练存在不足之处。在分析主要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改善目前中学足球队教学训练具体对策及建议,以求提高中学足球队教学训练的水平。
关键词:中学 足球队 教学训练 分析
[中图分类号]:H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0)-04-0103-01
一、结果与分析
1、教学训练方法要灵活多样在教学训练过程中,由于学生多,场地大,学生进行练习较为分散,给教学带来诸多不便,要想在教学中做到活而不乱,整齐而不死板,这就对教师的组织教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进行分散练习时(例如外脚背传球)。首先教师要对动作要领进行详细地讲解、示范清楚。在学生分开练习后,要注意观察,多走动,勤走动,针对学生的不同错误进行个别纠正,这样,可以使学生针对自己的错误动作进行改正,不至于影响其它同学的练习,发现普遍存在的错误,再进行集体纠正、讲评。
2、根据中学生的身心发育特点合理安排训练内容。中学生的年龄一般处于12~16岁。正处于身体发育阶段,教练员要注意合理安排训练内容和训练方法,科学增加运动负荷,尤其是在进行耐力素质和力量素质训练的时侯,一定要考虑中学生的生理发育情况。耐力训练应该有氧耐力训练为主。如果过早进行无氧耐力训练,会严重影响他们的身体的健康发育。耐力训练基本方法是重复法或连续法。如果使用间歇法训练法,应该进行小强度的间歇性训练,强度应控制在30%~60%。力量练习时应以动力性练习为主,少用或不用静力性力量,中学生骨骼特点是软组织多,坚固性差,易弯曲,因此不可进行大强度的力量练习。
3、合理安排教学训练时间。中学足球队是业余的足球队,中学生学习任务重、课内外活动多、训练条件和训练器材不尽如人意、老师家长对学生的学习成绩有较高的要求。所以,教练员尽管制定了训练计划,却往往不能完全执行,既影响了训练质量,也耽误了学生足球水平的提高。这就要求教练员合理的安排时间,协调好和老师家长的关系,使整个训练工作得以顺利地进行。
4、运动负荷的训练着重在于积累,以增加练习数量、练习时间为基础。逐步提高学生的负荷量。这是因为负荷强度对心脏有较大刺激,如果对中学生训练强度过大,可能使心脏负担过重,不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
5、在教学训练中要抓住技术动作的关键环节在教学训练过程中,要着重讲解技术动作的关键环节,技术动作的重点和难点一定要抓住,并要求学生掌握,基本动作要规格化、正规化。同时,要事先了解哪些动作容易出现错误,讲解时,主要讲一下应该注意的问题和形成错误动作的原因。另外,在教学中正确的示范动作也是很重要的。在技术教学的每个环节,都要做示范动作,并在做示范时要对该动作的关键环节反复强调。
6、技、战术训练。依据现代足球发展的趋势,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在训练中应该遵循抓重点带一般的原则。在每个训练周期都应有一定符合本队的情况的练习重点。技术教学训练中应遵循以下几个教法:
(1)初学者一般先安排非对抗性技术练习,随着学生逐渐掌握基本技术,再在接近比赛的情况下逐步增加对抗性训练。在打好基础的前提下,再教一些高难的技术动作,培养学生在复杂的情况下合理运用技术的能力。
(2)中学生的模仿能力很强,能够快速的学会一些新动作,所以要求教练员的示范动作要准确,同时采用完整教学法。当然这也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水平,不能盲目地练一些学生掌握不了的技术动作,有条件的可以组织队员观看高水平的比赛或录像,感受比赛气氛与节奏。
(3)尽量不要让学生练一些单个的技术动作,最好是二、三个动作连起来练习,使学生从初学阶段就养成连贯、实用的技战术习惯。
(4)全面掌握与重点提高。在让学生全面掌握技术的基础上,一定要提高重点技术。要注意培养有特长的运动员和鼓励队员发展自己的特长。在战术训练中应遵循以下几个教法:1、着重训练两三个人的小范围的传接配合,注意传球路线和跑动路线的合理性,明确跑位原则,并对每个战术配合进行详细的说明。2、要注意培养队员的战术意识,战术配合的最后阶段最好都要结合射门训练。3、战术训练必须结合本队的特点,要根据队员的实际情况设计出适合自己的战术打法,不能生硬地模仿其他球队的打法。4、战术训练一定要与技术训练、身体力量训练、端正比赛作风、强化心理素质、提高阅读比赛的能力结合起来。
二、结论与建议
1、结论
(1)中学足球队的队员正处于青春期,教练员一定要抓住队员的生理、心理的特点进行教学训练。要处理好学习与训练之间、教师与家长之间的关系,教会学生正确看待成绩和失败,合理安排好训练的各方面问题。
(2)中学生足球队是业余性质的队伍,在教学训练中,一定要关心学生的成长,科学的安排训练计划,结合中学的特点,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
(3)中学生足球队在训练比赛方面要结合足球比赛的规则,加强学生对足球规则的理解。
2、建议
(1)在中学生足球队教学训练过程中,要关注学生身心健康,让他们能够健康的成长。快乐的学习,通过足球训练和比赛得到全面的锻炼和提高。在身体上、心理上、意志品质上、行为习惯上都能够取得有益的进步,为今后的人生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工信部备案:蜀ICP备18023296号-3 川公网安备:51010802001409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蓉零字第CH-B061号 统一信用码:91510108MA6CHFDC3Q © 版权所有:四川好花科技有限公司
免责声明:本站持有《出版物经营许可证》,主要从事期刊杂志零售,不是任何杂志官网,不涉及出版事务,特此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