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职业能力

职业能力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职业能力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职业能力

职业能力范文第1篇

【摘 要】职业学校专业教师能力标准是专业教师专业地位确认和提升的重要前提,是评价教学质量的基本依据,同时也是专业教师素质提高的有力保障。国家十二五教育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调整职业学校教师结构,提高‘双师型’教师比例”,“做优中等职业教育,做强高等职业教育”。本文以此为出发点,结合最适合于职业能力培养的“行动导向”教学理念,以建设能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职业院校专业教师队伍为目标,从能力本位出发,制订了职业能力的职业院校专业教师能力标准。

关键词 能力标准;双师型;专业教师;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1-7384(2014)04-0081-04

研究背景

国家十二五教育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调整职业学校教师结构,提高‘双师型’教师比例”,“做优中等职业教育,做强高等职业教育”。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性。

“双师型”教师是高职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特色和重点。要求教师首先应是一名合格的教师,其次要具备相应的实践经验或应用技能。“双师型”教师是社会生产对所需专业技术人才培养者——教师的时代需求。职业学校的学生所接受的教育内容源于生产岗位需求,职业教育者特别是专业教师能从事生产岗位技术人员或熟练技术员所负责的工作。这就要求职业教育专业教师必须满足教师职业资格与生产岗位职业资格双认证。

根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规定,国家职业资格分为五个等级,从低到高依次为初级技能(五级),中级技能(四级),高级技能(三级),技师(二级),高级技师(一级)。因工种繁多,有的行业根据所从事的岗位要求不同,对劳动者有各自的考核方案,经过考核颁发行业内的认证资格。这些都为双师教师队伍的建设提供了保障。

大量从事职业教育的研究者和教师积极探索,通过各种方式学习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职业教育先进经验。其中“行动导向”教学理念是以学生为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职业行动能力,“行动导向”型教学方法丰富,非常适合中国职业教育的教学方法。

基于上述背景,本文以建设能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职业院校专业教师队伍为目标,从能力本位出发,制定职业院校专业教师能力标准。

行动导向教学法

“行动导向教学法”是由师生共同确定的行动来引导教学组织过程,学生通过主动和全面的学习,达到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统一。“行动导向教学”以学生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行动能力为目标。职业能力包括方法能力、专业能力、社会能力三方面,它是从事任何职业都需要的一种综合能力,泛指专业能力以外的能力,或者说是超出某一具体职业技能和知识范畴的能力。它的特征是:当职业发生变更或者当劳动组织发生变化时,劳动者所具备的这种能力依然存在,它使劳动者能够在变化的环境中很快地重新获得所需要的职业技能和知识。

要培养出具有职业能力的学生,教师不但自身应该具备这种职业能力,更应该具备指导学生使之具有相应职业能力的能力。所以,本文以此入手,针对方法能力、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制定职业院校专业教师能力标准。

专业教师分类

职业院校专业教师能力标准中,按照对生产岗位技能的熟练程度,以及对教育教学方法的掌握程度,把专业教师分为三类:一般专业教师、骨干专业教师与专业带头人。这三类专业教师的职业能力要求逐级上升,具体逻辑关系如下图所示,三类标准呈递进关系。

基于职业能力的专业教师能力构造

在前文论述的基础上,构建了基于职业能力的职业院校专业教师能力要素,如下表所示。

对基于职业能力的职业院校专业教师能力要素具体描述如下。

1. 专业能力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在信息化社会背景下,专业能力要以信息技术为基础,教师应能充分、熟练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手段进行相关工作及指导学生进行学习。

(1)应用行动导向教学法,一般专业教师应具备正确理解行动导向教学思维的实质以及初步将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六步应用于教学实践的能力;根据行动导向教学法进行教学设计的能力;根据教学目标及教学内容确定“行动内容”的能力;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的初步能力;引导学生学会工作的初步能力;引导学生学会与人共处的初步能力;引导学生学会知识的初步能力;引导学生学会技能的初步能力。骨干专业教师应具有熟练地将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六步应用于教学实践的能力。学科带头人则应具有指导其他教师将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六步应用于教学实践的能力,并能起到示范、引领作用。

(2)设计教学目标能力包括明确本专业人才类型特点、专业培养目标、职业道德目标以及课程知识技能和态度目标的能力。

(3)设计教学计划能力包括解读能力标准与教学计划相关性的能力、明确教学计划结构及组织形式的能力以及依据教学目标能力标准设计教学计划的能力。

(4)在设计教学内容方面,教师要具有了解学情(个性特点学习状态)的能力;解读理论与实践教学大纲的能力;依据教学大纲设计实训实习教学内容的能力;结合企业生产设备、工艺等丰富课程内容的能力;结合科研成果丰富课程内容的能力。

(5)设计教学方法能力包括教师基于行动导向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中心选择教学方法的能力;及其根据课程特点选择合适教学方法的能力、借鉴创新教学方法的能力。

(6)设计教学材料能力包括教师根据教学大纲设计课堂教学实施方案(教案)的能力和选择、组织适合基于行动导向教学方法教学的教学材料的能力;依据本专业特点编写校本教材或专业教材的能力。

(7)在设计教学情境时,教师应具有创设符合职业真实环境的教学情境的能力和利用教学情境评价学生的能力。

(8)设计教学媒体特别是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的运用,教师应具有全面熟练地选择媒体设计工具的能力;与时俱进地掌握媒体设计方法的能力;整合教学内容与教学媒体的能力。

(9)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具备设置教学设备的能力;要能够把握行动导向教学模式的基本环节和教学节奏,还要具有安排教学进程的能力、实践示范及指导的能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以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能主动全面的学习的能力。

(10)在教学管理过程中,教师要具备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和创设和谐教学气氛、维持课堂教学秩序的能力。

(11)教学应变能力是指教师把握教学对象和条件变化的能力;调整教学内容变更教学程序的能力;灵活改变教学方法的能力以及对课堂突况的处理能力。

(12)解读评价方案方面,教师要具有解读评价目标、定位评价主体和解读评价标准的能力。

(13)实施教学评价时,教师应该具有确认实施评价的现有条件、设计评价程序、选择评价工具以及评价分析的能力。

(14)在岗位安全教育方面,教师应具有在教学中渗透相关安全生产规程教育、自我保护与职业病预防教育的能力。

(15)职业规化教育能力包括引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范的能力和开展职业指导教育、创业教育的能力。

(16)企业实践能力包括到企业实践的能力并具有根据企业实践写出调研报告的能力;协助其他教师开展行业技术咨询服务的能力;具有为学生联系实习岗位的能力;完成校内、外行业培训教学辅助工作的能力。

(17)双师资格是指,一般专业教师具有从事所教授专业对应的国家从业资格中级技能四级(或行业、企业中与所教课程相对应岗位操作员级别)证书,有进入企业岗位从事教授专业对应岗位操作员工作的实践能力;骨干教师具有娴熟的专业技能,取得所教授专业国家从业资格高级技能三级(或行业、企业中与所教课程相对应岗位技术员级别)证书,有进入企业岗位从事教授专业对应岗位技术员工作的实践能力;学科带头人应具有娴熟的专业技能,取得所教授专业国家从业资格技师二级(或行业、企业中与所教课程相对应岗位技术负责人级别)证书,有进入企业岗位从事教授专业对应岗位技术负责人工作的实践能力。

(18)在教育教学能力方面,一般专业教师应有能力参加县区教研机构组织的优质课或教学能手竞赛或专业技能竞赛;骨干专业教师应在参加市教研机构组织的优质课或教学能手竞赛或专业技能竞赛中获市级二等奖;学科带头人应在参加省教研机构组织的优质课或教学能手竞赛或专业技能竞赛中获市级二等奖。

(19)在教学示范能力方面,骨干教师应能参加市级以上部门组织的公开示范教学,展示良好的教育理念和扎实的教学能力;学科带头人应能参加省级以上部门组织的公开示范教学,展示良好的教育理念和扎实的教学能力,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20)精品课程建设能力方面,骨干教师能把握课程理念和课程建设标准;明确课程建设操作流程;参与精品课程建设;学科带头人具有指导其他老师搞精品课程建设;带头搞适合于本校或本地区的精品专业课程开发。

(21)在科研能力方面,一般专业教师具有参与科研的能力;骨干教师能参与市级以上教育科研课题或科研成果;发表有独到见解的论文;学科带头人能承担或参与省级以上教育科研课题或科研成果;在省级以上期刊上发表有独到见解的论文。

(22)在指导竞赛活动时,骨干教师要具备指导学生设计竞赛方案的和指导学生参加省市竞赛的能力;学科带头人应能指导其他老师如何设计竞赛方案;指导其他老师参加省市竞赛。

2. 社会能力

(1)遵守法规。教师应具有遵法、守法、学法的能力,特别是熟知教育相关的法律法规。

(2)教师还应具有自我调节能力,不断加强自身修养,始终热爱职业教育事业,保持工作热情,乐于奉献,全身心投入。

(3)在自我约束方面,教师要能服从院校的工作安排,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

(4)在与人沟通时,教师要保持思路清晰,具有表达能力、争辩能力、倾听能力和设计沟通的能力,具体体现在具有与学生、学生家长、同事、领导、企业行业人员进行沟通的能力。

(5)在教育团队里,教师要具有平等友善、谦虚谨慎,具有善于交流、化解矛盾、接受批评的能力;同时要有创造能力。

除上所述,教师还应具有教育学生爱国爱党爱人民的能力,具有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法律常规教育、安全教育、公民道德规范教育、职业道德规范教育、学生行为规范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

3. 方法能力

(1)教师应该具有以职业教育教学规律指导自己教学工作实践的能力。

(2)教师要能够通过教学实践活动反观自己的得失;通过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再思考,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3)教师要能够将个人的专业发展与所教授专业相结,确定专业发展目标,编制相应的工作、教育和培训行动计划并付诸行动。

(4)教师应该具备根据个人专业发展规划和专业教学实际需求,主动开展专业技术学习(包括技能操作、新技术等)的能力以及参加继续教育的能力。

(5)在专业引领方面,骨干教师应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工作能力,具有与人和谐相处的能力,在团队中起到骨干作用。专业带头人应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和带领其他老师共同学习的能力,在团队中起到模范带头作用;能够带领团队深入研究行动导向教学法,并能通过示范课等方式引领其他老师正确应用行动导向教学法;很强的学习能力、工作能力、与人相处沟通能力、团队领导能力,并在团队中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6)在解决学科问题方面,骨干教师应具备解决学科存在的问题的能力;学科带头人应能指导其他教师利用先进的教学理念解决本学科教学中的问题。

小结

职业能力范文第2篇

一、会计职业判断的特点及原因

会计职业判断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会计职业判断是指“会计人员履行法定职责时,基于会计规范、职业经验和具体会计环境中的会计重要性水平,对会计事项专业处理的恰当性进行独立辨别的行为过程”,狭义的会计职业判断仅指会计政策的选择。

会计职业判断具有专业性、社会性、目的性与受制约性等特点。专业性体现在会计职业判断只能依靠会计专业人士才能进行。会计系统是由确认、计量、记录、报告、预测、决策等一系列环节有机构成的集合,它跟踪企业生产和经营的全过程,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运营能力和发展能力等信息。因而,会计是一项专业性极强的工作,只能依靠会计专业人士才能进行。社会性表现在,会计职业判断的结果应能客观真实地反映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全貌。由于会计信息作为社会资源分配的基础性依据,直接影响税收和财富分配,有关市场经济公平原则的实现;作为报表使用者决策的依据,对政府、企业管理当局、投资者、债权人及其他利害关系人的决策行为具有鲜明的经济影响,因而会计的职业判断应能够尽量满足各利益团体的共同需要的利益。目的性由判断的制约条件决定,体现在会计职业判断服务于企业目标。由于企业的目标是股东价值最大化,决定了会计职业判断时必然趋向这一目标。受制约性表现在,会计职业判断要受制于社会的外在约束机制,如法规、政策、会计自身特征及相应的理论发展水平和会计人员自身的业务技能与职业道德水准。

在我国,会计职业判断是最近几年才提倡的,具体而言,以下一些因素促使了我国会计人员必须加强自身的职业判断能力:

一是新的会计规范增大了会计处理的选择空间。自1992开始陆续颁布实施的企业会计准则、分行业的会计制度、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具体会计准则和企业统一会计制度,使我国会计处理的选择余地越来越大。对会计人员的判断能力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具体会计准则的陆续出台,需要会计人员判断并最终做出正确决定的情况将会更多。二是新的会计业务的出现,使会计处理变得日益复杂,会计处理变得更加灵活和多样化,这加大了会计处理和选择的难度。例如,无形资产占企业资产的比重越来越大,人力资源在企业别是在一些高新技术企业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一切对传统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带来很大的冲击,留给会计人员选择和判断的问题也会很多,因而要求会计人员具备较高的职业判断、分析与抉择的能力。此外,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衍生金融工具的不断创新,使得会计的时空范围得以拓展、不确定性水平大大加强,会计人员应掌握这些变化,面对这种创新,并充分利用职业判断进行相应的会计处理,将其纳人会计信息系统,更好地服务于企业目标。

二、会计职业判断的内容及职业判断能力的表现形式

会计职业判断的内容贯穿于会计确认、计量、记录与报告的全过程,主要体现在会计原则的运用与选择、会计方法的运用与选择和会计估计的运用等方面。

会计职业判断在会计核算原则中的体现:一是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本原则要求会计人员在进行会计处理过程中,应当而且必须进行专业分析和判断,当交易和事项的经济实质与其外在表现形式不相一致时,注重经济实质以保证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对经济业务实质的界定则取决于由会计人员所具备的知识和经验而来的职业判断水平;二是重要性原则,本原则要求会计人员对每笔经济业务确定其重要性水平,对重要事项进行详细具体的反映,对非重要事项则进行简单反映或合并反映,在实际工作中,一项经济业务是否重要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

会计职业判断在会计方法中的体现:主要表现在对同一种业务的多种处理方法作出选择。如存货计价方法,发出的计价是采用先进先出法,还是采用后进先出法或其他所允许的方法。期末计价是采用历史成本法,还是采用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法。长期投资的核算方法,长期股权投资是采用成本法,还是采用权益法;长期债权投资溢折价的摊销方法是采用直线法,还是采用实际利率法。所得税的核算方法,是采用纳税影响会计法,还是采用应付税款法;坏帐损失的核算方法,是采用直接转销法,还是采用备抵法,等等。会计方法的选择,取决于各企业的实际情况,而对企业具体情况的把握,则由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水平决定。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会计职业判断是全方位的,无处不在,为了保证由会计人员提供的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相关性,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势在必行。

三、会计职业判断能力培养

按照目前我国会计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会计职业判断能力较差,工作的适应性不强。为了使会计学科能更好应对经济环境的变化,提高我国会计职业界的执业能力,会计教育界的培养改革可谓首当其冲,势在必行。

职业判断能力的形成具有全面性、后发性、渐进性等特点。全面性是指职业判断能力应有完备的知识体系为依托,必须通过学习、领会、应用各项知识并融会贯通才能形成,通过专业培养方案体现出来。后发性是指知识至能力的转变由教育过程中职业操守的培养、个人能力和修养的提高和在实际工作中经验的沉淀等因素综合作用形成,是一个由教育转化为执业能力的过程,体现于会计人员从业过程中。渐进性是指会计职业判断能力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之事,而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积累、不断提高的过程。

为此,在会计培养过程中应针对其特点、在不同的培养环节选择不同的侧重点,将会计职业判断能力的培养纳入培养过程,并将其作为培养目的和培养重点之一,在培养方案、培养大纲、培养计划、实践性培养等方面予以具体体现和落实。会计培养过程中职业判断能力的培养,应从培养会计学习能力、敦促会计构建系统的知识体系和方法论基础、教育会计树立正确的价值判断标准和职业道德操守、加强会计实践能力的培养等方面进行。

1.要培养会计具备终生学习的能力。美国会计教育改革委员会在其第一号公报《会计教育的目标》中就指出,“学校会计培养的目的不在训练会计在毕业时即成为一个专业人员,而在培养他们未来成为一个专业人员应有的素质”。[注1]再者,会计教育最重要的目标是教导会计独立学习的素质。学校教育应是提供会计终生学习的基础,使他们在毕业后能够以独立自我的精神持续地学习新的知识。因此,终生独立自学能力就成为会计专业人员生存与成功的必备条件。在知识经济时代,由于企业的不断创新,新的经济业务的大量涌现,会计处理、会计规则也在不断更新,一个会计人员如果不具备再学习的能力,不进行知识的更新的话,不仅谈不上一定的职业判断能力,恐怕连基本的会计处理也掌握不了。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可通过培养过程的启发式培养、多媒体培养超常的知识容量、课堂的案例培养法、以会计为主体形成培养互动等方式,引导会计增强学习的主动性,激发会计创造性思维的形成。

2.要敦促会计构建系统的知识体系和方法论基础。职业判断能力的形成,要求会计具备较全面的、系统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掌握系统的方法论体系。会计人员需要掌握的知识包括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基础知识是培养会计人员求知、思维、分析、语言、写作等各方面能力的知识,包括数学、语文、计算机、外语、写作以及与会计密切相关的经挤、财政、市场、管理、组织行为、贸易、金融等知识。专业知识包括财务会计、管理会计、财务管理、税务、信息系统、审计、非盈利组织会计、国际会计、会计理论以及会计职业有关知识;方法论基础是在各门课程中蕴含的处理会计业务所借助的方法,通过知识的学习形成科学的方法论体系是会计教育的根本目的,学校教育形成的厚积薄发潜力,是我国会计职业判断能力不断提高的前提,会计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培养方案的制定、培养大纲的制定、培养课程和培养环节的设计均应有利于会计科学方法论体系的形成。

3.应教育会计树立正确的价值判断标准和职业道德操守。会计准则赋予会计人员的灵活性越大,就越需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尤其是当法律法规无明确规定时,会计职业道德的作用就在于促使会计人员能自觉抵制各种利益的诱惑,并且不受权势和偏见的影响,确保判断所产生的会计资料能客观、公允地反映会计主体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因此,会计职业判断要求会计人员必须格守职业道德。职业道德的形成很大程度取决于学校教育阶段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培养。会计培养过程中应注重会计责任意识、人格意识、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的培养,应注重谦虚谨慎、诚信务实,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的培养。

职业能力范文第3篇

关键词: 高职教师 专业能力 职业能力

在工业化进程中,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定位日趋清晰,就是要培养面向生产、服务、建设和管理一线的、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高技能人才,客观形势要求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向“工学结合”转变。这就要求高职教育拥有一支理论联系实际,既有专业理论又熟悉生产,能够指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新型师资队伍。

一、高职教师能力现状分析

我国高职院校大多是由中专校合并、升格上来的,因为普教的学科体系与高职的行动体系教育侧重点不同(如图1),在学科体系下教学已成习惯的师资在高职行动体系的教学中显得很不适应,大部分教师固守原有学科模式,使得高职院校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方式等方面的改革推行存在较大阻力。

图1 学科体系与行动体系的区别

在行动体系下,职业教育培养的是技能型人才,高职院校教师要扮演的是技能传授者的角色。作为技能传授者,高职教师既要有过硬的专业理论知识,又要有过硬的职业能力。目前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教师专业社会实践经验和技能等严重不足,体现在能承担实践教学的教师数量太少,特别缺乏技师及高级技师等高级技能型教师人才,造成行业企业最新技术的技能教学任务不能落实,实训教学往往只停留在一般性技能训练。另外,教师在科研方面的能力弱,联系行业的能力、社会服务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等职业能力也不足;课程改革中基于工作过程对学科体系内容解构和对行动体系内容重构等工作推进较难,进度缓慢,效果不明显。这些都严重影响到高职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质量。

二、高职教师综合能力构建分析

(一)高等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分析

高等职业教育具有职业性,因此,其与学科体系不同,更突出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高等职业教育强调“三个对接”:育人理念与企业用人理念的对接;教学环境与企业生产环境的对接(实境育人);评价标准与企业质量标准的对接。强调“三个零距离”:专业设计与市场需求零距离,瞄准市场设专业,依托行业建专业,校企合作强专业;课程设置与岗位能力零距离,课程更加注重应用型、实践性和开放性;实践教学与实训基地零距离,建车间式课堂,办工厂化学校,学做合一,产学并举,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强调“三个淡化”:淡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界限;淡化基础实验室与专业实训室的界限;淡化专业课教师与实践指导教师的界限。

因此,对于我国高职院校教师而言,首先要求具备传统学科体系下的技能,行动体系下的能力也要求具有。如:根据1992年9月国家教委师范司印发的《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基本要求(试行稿)》和1994年颁布的《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大纲(试行)》的文件要求,师范生要在教育学、心理学和学校教育理论指导下,以专业知识为基础,掌握从事学科教学的基本要求,形成独立从事学科教学工作的技能,即掌握五大技能:教学设计技能、应用教学媒体技能、课堂教学技能、组织指导学科课外活动的技能及教学研究技能。根据2004年12月德国文化教育部长会议向公众颁布的全联邦性的《教师教育标准》的界定,教师的理论知识主要来自对科学理论与方法的规范学习,包括来自师范教育、教师培训等阶段的系统学习。教师在专业发展历程中应具有三种不同知识:理论知识、职业知识和教学行为知识,从能力的组成上,应该具备知识、技能、行为态度和职业经验成分等能力;从能力涉及的内容范围上,应该具备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三种能力。

图2高职院校教师综合能力结构图

乐山职业技术学院自2002年经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开始举办公立全日制高职教育,随着学校从中专升格为大专,中职教育教学理念不断向高职教育教学理念转变,在这期间,经历了师资队伍从学科体系到行动体系的转型,这种转型,伴随着不适应和阵痛。根据我院的师资建设经验,我们对高职教师的综合能力进行了内涵分析,并归纳分类形成了综合能力结构图(见图2)。

(二)高职教师的综合能力构成

从图2上可以看出,高职院校教师的综合能力由三个部分组成:职业基本素质、职业通用能力和职业特定能力。

1.职业基本素质

职业基本素质是从事高职教师职业必须具备的条件之一,其中,专业知识作为理论知识是前提,职业资格证书作为能动手的凭证是教师实施实践教学的保证。

2.职业通用能力

职业通用能力是从事高职教师职业必须具备的条件之二,教学能力领域定位教师是教学的专业人员,一切与教学有关的技能都应该首先具备;教育能力领域强调教师要从事教育工作,教书还要育人;评价能力领域更重视教师能科学、合理地从事课程考核评价;创新能力领域中强调教师能通过科研等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应用教学媒体更是高职教师必备的技能,以上5个能力属于高职院校教师的普适能力。

3.职业特定能力

职业特定能力是从事高职教师职业必须具备的条件之三,这种能力是高职教育的职业属性所决定的,《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指出,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规格是第一线专科层次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人才培养理念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发展道路。可以说就业是检验高等职业教育是否成功的唯一标准,要取得高的就业率,高等职业教育就不能闭门办学,要随时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根据新产业的发展、新技术的出现,配套开发新专业。因此,高职教师就必须具备基于人才需求分析的专业开发能力、基于职业岗位分析的课程开发能力、基于工作任务分析的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实施能力及社会服务能力。以上5个能力属于高职院校教师的特定能力。

本文中所指的高职教师的专业能力和职业能力分别是指职业通用能力和职业特定能力。

三、高职教师专业能力向职业能力转化的研究

关注教师专业发展,提升教师职业能力是目前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目标。高职教师专业能力向职业能力的转换需要一座“桥梁”,这就是“专业社会实践”(见图3)

图3专业能力向职业能力转换的桥梁

(一)转化理念

遵循“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创新为动力、以质量为核心、以合作为主线”的办学理念;从教育与地方经济结合、专业与产业集群结合、产学研结合“三个结合”的视野,深化多元合作机制,创新办学体制,搭建校企合作平台,促进 “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二)转化模式

1.职教集团模式

根据“政府引导、市场运作、龙头带动、城乡联姻、校企合作、实现共赢”的集团化办学指导思想,将集团化经营模式引入高等职业教育,吸收多方力量,整合各方资源,以高职专业为主线,通过校际、校企间的资源联合实现集团成员间的资源共享,提供师资专业社会实践平台。通过推进集团化办学,教师能了解企业最新技术、最新工艺、生产一线的技术问题,从而进行实用性很强的教学和针对性的科研工作,在实践中锻炼教师的职业能力,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2.项目实施模式

采用“项目制”,让教师参与校企合作体制机制的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建设、“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校企共建校内外实训基地等方面工作,在参与项目建设中实现职业能力的提升。

(三)转化途径

1.以“教育与地方经济相结合”的理念,促使高职教师认识到高职教育的“地方性”,通过市场调研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促使教师在专业社会实践中了解行业、企业的用人需求,做到“专业设计与市场需求零距离,瞄准市场设专业”,训练高职教师在新专业的开设、老专业的调整方面,敏锐地感知市场、预知市场经济发展的能力。

2.以“专业设置与产业集群建设相结合”的理念,促使高职教师认识到专业群开发和职教集团化办学的必要性,在专业社会实践中体验“专业对应产业、课程对应岗位、内容对应工作过程”。通过教育教学系列改革,训练高职教师在职业教学情境设计,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实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改革、评价标准与企业质量标准对接等方面的职业能力。

3.以“产学研相结合”的理念,通过科研绩点考核的方式,促使高职教师在专业社会实践中,与企业合作开展实用性的科研课题研究,提升创业能力、创新能力、技术开发与社会服务能力。

(四)转化保障

1.制度保障

高职院校应牢固树立“师资是第一资源”的观念,深刻认识“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在高职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制订和完善有利于教师队伍职业能力转化的政策和制度,如师资技能培训制度、师资专业社会实践制度等,要求教师具有专业资格证书、技能证书,必须到行业、生产第一线实习、锻炼。完善“双师型”教师队伍成长的环境,建立竞争激励机制和评价考核机制。

2.平台提供

通过职业教育集团的建设及运行或教师社会实践基地提供师资继续教育的平台。让教师在职业氛围的实践中提升职业能力。

3.经费支持

实施项目经费制度,为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改项目管理等设立项目经费,调动教师参与积极性,促进专业、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在改革中提升教师的职业能力。

(五)转化实践――以乐山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乐山职业技术学院是“乐山硅材料产业技能型人才培养基地”,牵头组建“乐山硅材料职业教育集团”并担任理事长单位,合作共建的有旅游职教集团、机械类和电子应用类职教集团,正在研究加入华西医疗集团。

学院遵循“深化改革,调整结构,提升内涵,狠抓建设”的方针,根据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要,出台了管理制度和激励政策,加大师资队伍的建设。先后制定了《关于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教授培养工程》《硕、博士人才培养工程”实施办法(试行)》及补充规定、《学术和专业带头人认定管理办法》、《骨干教师认定管理办法》,《学院名师、教坛新秀评选表彰办法》《关于开展教学团队建设的实施意见》,《高层次人才梯队培养工程》,《学院专家培养工程》《教师出国培训管理办法》,《专业课教师参加社会实践实施办法》《双师素质教师认定和培养实施办法》、《教师培训进修实施办法》、《兼职教师管理办法》等政策。已有300多名教师参加暑期社会实践或派送到企业顶岗锻炼,取得双师素质,目前“双师素质”教师比例达到70%以上。面向社会聘请行业专家、企业骨干和能工巧匠100余人担任兼职教师,形成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具有高技能水平兼职教师讲授的机制,学院兼职教师达到30%。

四、结语

综上所述,高职教师专业能力向职业能力的转化是一项长期的重要工作,高职院校要树立高职教育理念,搭建校企业合作的平台,通过项目实施的形式,在管理制度、考核评价体系和项目经费上配套跟进,确保教师职业能力的提升,为学院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强有力的师资保障。

参考文献:

[1]徐斌艳.德国教师教育标准的理论依据及内涵分析[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7,2.

[2]范方舟.我国高职院校教师职业能力发展研究[J].职教论坛,2010,7.

[3]秦传江.徐益.论高职院校教师的职业能力培养[J].教育与职业,2009,14.

[4]徐有华.陈传胜.徐明.高职院校促进教师职业能力发展的制度创新与实践[J].中国地质教育,2009,4.

职业能力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职高专院校;职业能力;关注度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1)03-031-03

高职高专院校承担着培养高素质技术人才的使命,它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新的产品、新的生产工艺不断出现,对于工人的技术更新和知识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要也在不断变化,总的趋势是要求越来越高。在劳动力市场上,一方面,大量劳动力富余;另一方面,用人单位找不到急需的技术人才,结构性失业问题愈加突出。这就要求职业教育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培养市场需要的职业能力,以实现毕业生的有效就业。职业能力是一种与职业相关的综合能力,是基础知识和包括性格、技能等的个人素质的可变化的核心能力集合,大体上可以归纳为18个能力要素。

一、调查研究方法

(一)谈话法。我们依谈话法对河南的高职高专院校及其主要用人单位进行了调研,这些单位经常大量录用高职高专院校应届毕业生,很多单位和企业是学校的实训基地。在提前制定的谈话法提纲的基础上,我们主要就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的职业能力问题进行了访谈,要求被访单位对于近年招聘的高职高专毕业生的职业能力进行评价,并要求他们说出这些受聘者在工作中表现优秀的两件事和表现差的两件事。访谈结束后,对谈话内容进行分析和整理,抽取出职业能力的特征要素。

(二)调查问卷。结合相关文献,从通过行为事件方法得到的职业能力因素中归纳出18个要素。在此基础上编制高职高专院校职业能力模型研究调查问卷,采用5级李克特量表(I代表“非常不重要”,5代表“很重要”)对各要素的重要度进行测量,并按照各要素的重要度对前五项进行排序。

问卷在“2009年河南高职高专职教集团”年会上发放给了参会代表,填写问卷人员都是用人单位的管理层、高职高专院校的骨干和劳动人事有关人员。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95份,收回问卷186份,有效问卷181份,其中高职高专院校占58.02%,用人单位占34.25%,其他占7.73%。

(三)问卷信度、效度检验。这次调查采用SPSSl3.O版本的统计分析方法¨J,对回收的问卷进行了信度、效度检验。职业能力要素部分的问卷整体效度KMO值为O.836,根据Kaiser给出的标准,说明问卷中各变量的共同因素多,可以做因子分析。职业能力要素部分的问卷整体信度为0.931,大于0.7的水平,说明问卷的信度很高。

二、研究过程

(一)描述性分析。将18个要素的最大值、最小值、平均值和标准差等描述性统计指标列于表1。从表1统计数据可以看出,高职高专院校学生职业能力要素中的“业务操作技能”平均值最高(4.806),其次是“专业知识的掌握”(4.519)、“主动性和事业心”(4.432)、“问题的解决和执行能力”(4.383)、“技术的应用”(4.339),“意见和信息的交流”和“工作和家庭的平衡态度”平均值最低,分别为3.361和3.236。这说明,调查对象总体上认为高职高专院校学生职业能力要素中业务操作技能的重要度最高,而专业知识的掌握、主动性和事业心对于学生就业也非常重要。

(二)频数分析。

1.总体分析。对样本总体认为能力要素中五项最重要的进行频数统计,结果列于表2。要素之首;其次是“专业知识的掌握”(51.5%)、“主动性和事业心”(45%)、“问题的解决和执行能力”(43.5%)和“技术的应用”(40%),这和描述性统计所反映的结果基本一致。样本总体认为,“业务操作技能”、“专业知识的掌握”、“主动性和事业心”、“问题的解决和执行能力”和“技术的应用”对于高职高专院校学生是很重要的,其中,“业务操作技能”被认为是最重要的一项职业能力,投票比例远高于其他各项。而所选比例三项最少的能力要素分别是“工作和家庭的平衡态度”、“意见和信息的交流”和“沟通和谈判能力”。

2.五项最重要的能力要素不同样本选择的情况比较。对不同样本认定的18个要素中五项最重要的频数统计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列于表3。

将高职高专院校和用人单位选择比例较高的能力要素分别列于表4进行比较分析。

根据表3和表4频数比较数据可知,高职高专院校样本群认为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基础知识的掌握”、“常规知识(语言写作计算机)”比较重要,而企事业用人单位样本群则认为“专业知识的掌握”、“数学知识和方法的运用”比较重要。此外,高职高专院校更强调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问题的解决和执行能力、信息的收集和分析等能力的培养,而企事业用人单位更强调业务的操作技能、技术的应用、独立工作能力等要素。可以看出,目前的用人单位和高职高专院校对于学生职业能力中不同能力要素的关注程度是有较大差异的。

三、研究结论

根据以上分析结果,我们可以对高职高专院校学生职业能力得出如下两点结论:

职业能力范文第5篇

关键词:实践教学;职业技能

中图分类号:G718.2

职业高中与普通高中的主要区别,在于突出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要培养品学兼优的技艺型、智能型复合人才,就必须转变教育思想和更新观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教育观和教学观,按照社会经济发展和生产、经营、服务等行业对中等职业技术人才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以及整体素质的要求,深化职高教学改革,本文从制定专业教学计划入手,通过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加强实践性教学等措施,实现专业培养目标,培养合格人才。

一、 制定教学计划应体现能力本位观

教学计划是对教学工作的总体设计和实施安排,既是学校组织教学活动的前提和依据,又是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的基础和保证。因此,职高教学计划的制定要充分体现以能力培养为中心这一显著特征。学校要深入社会进行调查、研究、分析专业岗位人才培养目标的能力结构。确定该专业应用型人才必须具备的各种专项能力。在此基础上,按照具体的能力目标,整合实现能力目标所必须的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制定出相应的专业教学计划。教学计划既要围绕专业人才规格的基本素质和综合专业能力的要求,从总体上对专业培养目标、人才素质要求、课程设置、教学实践、课时分配和成绩评定等方面作出规定,又要具体针对该专业人才必须具备的各种专项技能进行科学的课程构建,使教学计划充分体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原则,体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的原则,体现学生能力的教育思想。

二、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应着眼于实用性

职业高中的培养目标和教学特点对学生提出了新的要求,即职高学生既是学生(象普高学生一样学习文化科学知识),又是学徒(象生产、经营、服务、等行业的学徒一样要学习有关的技术、技艺和专业技能)。学校应从专业培养目标出发,按照职业岗位能力的要求和理论够用、适度,不求全面、系统的基本原则,在充分权衡公共课和专业课在本专业能力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基础上,从加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人才培养的针对性来构建课程体系。具体讲,专业课应以应懂、必懂为原则,在实用、管用的基础上,应以适当的拓宽,以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发展能力;实践课应以应会、必会为原则,突出专业技能训练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专项能力。在课程开设顺序上,根据培养专项能力和综合能力的需要以及知识的内在联系,按照循序渐进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安排,使其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能够充分体现理论适度、技能为主的职业教育教学特色。

二、 改革教学方法应有利于能力培养

要把学生培养成智能型、应用型中等专门人才,在职高教学中应保留有利于学生能力培养的传统教学方法,借鉴国外职业教育成功的经验,推行CBE教学模式,实现由学科为中心向职业能力为中心的根本转变。首先,教师要分析所教课程在各项能力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挖掘课程能力开发要素(含专项能力和综合能力),依此确定课程教学目标,再按照能力开发要素科学选择并定向组合教学内容,构建教学模块。其次,教师要根据课程目标和对应的能力要素模块内容进行备课,包括确定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合理分配教学时数,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考核指标及测评方式等。最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把握知识要点,明确教学难点,突出训练重点,找准切入点,有的放矢地组织教学,使整个教学过程充分体现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中心的职业教育教学特点。如《机械制图》课程的教学,要突出以学生的识图与画图能力的培养为目标,在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在掌握国标的基本规定的基础上,充分运用形体分析法和线面分析法,掌握点、线、面及基本几何体的三面投影规律,从而系统掌握组合体的三视图的画法以及零件的各种表达方法、尺寸标注等能力,最后,让学生看、画大量的零件图、装配图,充分培养学生的识图与画图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