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参加父母的交换

参加父母的交换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参加父母的交换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参加父母的交换

参加父母的交换范文第1篇

这档客观上承载着记录中国城乡分裂与差别的“准纪录片”,在改头换面的3.0版中,展现的城乡少年互换生活的沉重故事背后,折射出当前严重的教育依赖问题。

“学会感恩,就算成功”

《变形计》的早期主力编导之一谢涤葵曾认为:“《变形计》是我们在偏远山区挖到的一剂良药,能专门治疗让很多家长失去信心的城市独生子女病,但最受益的肯定还是农村孩子。”

这似乎也得到了不少人的认可。《变形计》的设定最终套路化:在一种“可控”的结局基础上,展开“失控的”碰撞;一定要“拍到城里孩子内心有了改变”,只要“学会了感恩,就算成功”。

于是这个号称再现农民工与留守儿童真实生活状况的节目,本质上仍是为了迎合大多数拥有问题少年的城市家庭观众的需求与趣味。

例如城市少年陈新颖,曾经的阳光少年,却因4年前的一场家庭变故,变得和妈妈水火不容;和妈妈的交流有怒骂更有拳脚相向。在这个单亲家庭危机严重的时代,自然有无数父母眼巴巴地希望能乃的改变中找到一线生机。

另一个孩子张迪,吊儿郎当,满嘴脏话,暴躁易怒,动不动就砸东西,明显是一个三观不正的城市小痞子。从电视播出的内容来看,他的家庭完整,没有大的矛盾,所以他身上汇集了不少家庭和睦却教子无方的父母的注视。

陈浩琪则是孤独少年的代表:无法承受亲人离世而自暴自弃,无以排遣内心的孤独,他主动选择上节目,想为无趣的城市生活填补空白。

难怪《变形计》一度被认为是一条另类的出名捷径,尤其是富二代们。不管之前他们如何恶劣、自私、冷漠、懒惰甚至仇视,只要在镜头前表演出节目组和观众期待的“浪子回头”的桥段,就能比同时参加互换的乡村“穷二代”更能赢得受众的好感。

所以一档更偏向于为“坏孩子”洗白的真人秀,又能真正给交换双方带来多大的影响?

“让他到农村去锻炼锻炼,体验体验生活”

在中国城市家长的教育语录中,一定有这样两句话:“饿几顿,自己就知道吃了。”“放到农村去,就知道珍惜现在的生活了。”

穷与饿,成为教育熊孩子的法宝,《变形计》的诞生也正在此基础上。但从1.0、2.0到这次的3.0版,来自城市的主角们没有本质变化:

他们对乡村一无所知,所以才会在遭遇乡村贫困生活时,不断发出抱怨,变得格外急躁。而这,恰好又与这个节目在网络上的受众特征相符。于是去不了乡村的年轻观众们,借助陈新颖、张迪等人的眼睛,猎奇地观看这与他们生活相去甚远的乡村生活,最终强化了城市生活的正统性。

此时的“到农村去”,饱含着强烈的俯视感与优越感,更暴露出许多城市家庭在教育问题上对孩子的恐吓心理,也是城市少年的家长们大力推荐孩子参加节目的重要原因之一:你不是在家里横、我们拿你没办法吗?去农村吃吃苦就知道爹妈的好,回来就会脱胎换骨了。

下放农村只是中国家长“教育外包”系列手段的一种,其他还包括:把孩子送到学校,认为学校就应该回馈一枚无瑕碧玉;把孩子送往国外,认为国外就能自然而然重塑一个独立的孩子;节假日周末把孩子送往各种补习班培训班,自己逃逸职责寻求片刻清净;或者高薪聘请一个家庭教师,从学习到身心全方位陪伴孩子。

所以,你就别惊奇于农村竟然再次成为城市孩子的“劳改场”了。磨砺孩子性格、培养优良习惯,这听上去是不是非常美好?

中国家庭教育依赖症

在已播出的《变形计》3.0里,每个引起争议的孩子背后,其实都有一对更有争议的父母:

家庭不完整、缺失父爱的陈新颖与妈妈闹得凶,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父母的忽略:“离婚这么大的事都不告诉我。”想和爸爸联系却总得不到回应,所以才会和妈妈势如水火。

明眼的观众能轻易看出妈妈表现出的病态关怀:儿子不吃饭,妈妈“死缠烂打”逼吃饭;儿子参加节目,妈妈“穿山越岭”求抱抱。

对于成长期的孩子来说,自由、空间都是必要的;对于单亲家庭的孩子来说,心灵上的关怀与体贴才是最重要的。

张迪上学要按日预付学费,其父深感无力,却也流露出对学校教育的失望。张迪其实已经是一个城市网红小主播,在直播平台上赚钱的方式让他逐渐变得现实和功利。而父母的做法加深了这种功利性:因张迪不愿上学,父母便每日给他5 000元,“买”他去上学。看似投其所好,实则用野蛮的方式催化了儿子的“拜金主义”。

陈浩琪父母的做法则代表了更多家庭的教育症结所在:父母对子女陪伴上的缺失与身心慰藉上的无能。

参加父母的交换范文第2篇

昨天的一切都还那样熟悉,下了飞机后,突然一下子,惊觉身边的人说话都不一样了,各种“男生女生”,各种“大哥大叔”。虽然大家同说国语,可话从人家嘴里说出来,就让我顿时觉得置身台湾校园偶像剧拍摄现场。

台湾的“《中国时报》”曾这样描述交换生:“他们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总是抢坐在教室的第一排,上图书馆的次数也总是比本地学生多。”由于身负“交流”任务,一开始我总琢磨着不能让人家看扁,于是比在大陆时更勤奋。台湾同学对我这股劲儿有点“感冒”,觉得非“同道中人”。他们自由散漫,在学业上花费精力不大,不喜欢“宅”着,而是经常以各种理由“走出去”。为了与台生打成一片,我忍痛牺牲学习时间跟他们“混”在一起,一边参加社团、出游,一边“心如刀割”:我这么安逸实在有愧父母的养育之恩呀!人类果然是崇尚享乐的动物,随着时间的推移,我逐渐接受了“趁年轻四处玩”的观念。更重要的是,外出游玩对增广见闻的作用比看书学习有过之而无不及。如果要学习关于“引力”方面的知识,来到海边看潮汐起伏不是远比翻课本更直观有效吗?

这种强调感性认识的理念也被老师用在课堂上。在一次电视节目制作课程上,老师教我们如何用戏剧的方式讲述故事。我们被分为若干个小组,互相讲述自己的故事,然后挑选出最有张力的一位在讲台上表演出来。后来上台的男生讲的是他的失恋史,当他说出“我失恋了18 次”时,我脑子里只有一个词:震古烁今。他在台上一人分饰19 个角色,时而幽默时而感人,将一次次惨被女友抛弃的情景“经典再现”。表演结束后老师带头为他鼓掌,随即掌声一片。我从来没想过,失恋、父母离异、高考落榜这些让人伤心或难忘的记忆可以当作故事来分享,并且大方地呈现在同学和老师面前。在大陆,我总觉得知识和自己是割裂的,纵使老师努力把课堂变得生动,总难撼动这种疏离感。但在台湾,知识却和我以如此亲切的方式亲密接触,仿佛在“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也许这就是“台式教育”的风格吧!

记得赴台之前,曾有学姐叮嘱我,要“小心”台湾同学各种“无厘头”的提问,事实证明,果然有此必要。“大陆是不是只有山寨产品?”“你们有诺基亚手机吗?”“重庆是在湖北省吗?”“你们那边能上网吗?”甚至在一次企业社会责任课上,观看了甘肃黄阳川贫困学生的影片后,台湾同学便问我大陆是不是很多地方都这样?种种令人啼笑皆非的问题让我感到,我们相互了解得还太少。

关于政治,虽然敏感,但不得不提。与台湾同学朝夕相处,大家似乎形成了一个共同的默契:不谈政治。平时在食堂,看到电视里的政论节目,我会比较注意听,而台湾同学则很一副见怪不怪的样子,但大家都不会去讨论,保留着一条相敬如宾的底线。越是掖着藏着,困惑就越多。台湾媒体习惯用极尽夸张的言辞来报道大陆的新闻,本来不了解事实的人,经过媒体的大肆宣传,也变得半信半疑。从对峙到缓慢解冻的半个世纪实在太久,两岸交换学生不过才进行了数年,要消除隔阂,还需要更多的交流和更长的时间。

声音

虽然我并不知道为什么大陆学生这么向往台湾的大学,也许是因为新奇吧,但我个人还是持非常欢迎的态度。因为从以往大陆交换生的经验来看,他们都有很棒的课堂表现,而且给台湾本地学生带来了很正面的冲击,这种冲击能够让两岸的学生互通知识的有无,而且在互相交流的过程里扩展视野。我对这次招生的政策很乐观。

――台湾义守大学大众传播学系 曾士杰副教授

即使能够获得去台湾念书的机会,我也不愿意去。虽然香港的学校花费比较高一些,但至少有更好的国际交流平台,我宁愿去香港深造。

――北京大学研究生 房维

从台湾交流回来之后,我一直在关注他们对大陆的招生政策。台湾真的是一个很好的地方,不仅风景如画,我在那里也认识了不少热情友善的朋友,而且学校的风气也相当自由开放,我很喜欢那里,也希望能够有机会再去台湾求学,多呆几年。

参加父母的交换范文第3篇

“昨天做晚饭时,儿子放学回来了,高兴地跑到厨房想看看有什么好吃的,一不小心滑倒了,仰面摔倒在地。老公一下子发火了:‘告诉你不要擦地,天气这么潮,摔着孩子你高兴了吧?’我一听也火了,于是两人吵了起来。吵架让我们都昏了头,居然说出要离婚的话。我们正吵得不可开交,突然听到孩子的哭声越来越大,赶紧跑过去一看才发现,他在画画,纸上画有两个人在互相指责吵架,中间有个小孩躺在地上。他爸爸问:‘这个小孩怎么了?’儿子哭着喊:‘他死了!他父母离婚了,不要他了………

从这位女士的叙述中可以看出,夫妻吵架对孩子来说是在承受心灵暴力,危害之大出人意料。一项针对初、高中学生的调查表明,父母吵架比离婚对孩子的直接伤害更大,被调查的855名学生中有85%的人认为父母吵架是自己最害怕的事。

为了发泄情绪而在孩子面前吵架,可能会在孩子心中留下永远无法弥补的伤痛。父母在孩子面前毫无顾忌地争吵,把原该属于父母的问题暴露在孩子面前,一方面使孩子无所适从,造成心理压抑;另一方面让孩子生活在不良的家庭气氛中,妨碍孩子与父母的亲近关系,进而降低父母的威信。家长是孩子的生活依赖和情感寄托,经常面对家庭“战火”的孩子,容易出现人际交往障碍,形成忧郁、孤僻、自卑、偏激或易冲动、暴躁、好斗等性格,甚至对未来生活缺乏信心,尤其容易对婚姻产生恐惧感。

人的每一种情绪必须要找到出口,压抑在心里久了,对不善表达心理感受的孩子来说,用负面行为来抒发压力似乎是唯一的方法。所以有时候父母觉得“孩子最近怎么老是不听话?怎么老是明知故犯,做一些不希望他做的事情?他的成绩怎么一落千丈?”也许这就是孩子对父母发出的警告了!

夫妻之间有些矛盾或不同意见,必须尽量控制自己的情绪,保持冷静的态度就事论事,不要相互指责,更不要把孩子拉到里面来做裁判。应该相互商讨并及时交换意见,或是在孩子不在场的时候私下解决问题,达成一致。有些时候,也不妨让孩子一起参加讨论,大家共同努力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但讨论的气氛一定是平和而冷静的。

要让孩子生活在充满爱心、温馨的环境中。作为父母的双方在家庭生活中应该互相包容与体谅,遇事多为对方着想,并主动对家庭承担起应尽的责任。一个夫妻感情稳定、气氛和睦的家庭,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和学业进步都是大有益处的。

43.如何应对挫折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孩子们现在的生活变得更为优越了。加上如今很多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所以他(她)们都是父母的掌上明珠,没吃过一点苦。父母千方百计为孩子打点一切,使孩子生长在非常安逸的环境中,在成长中很少或根本就没有遇到过挫折。然而,正是这些优越的条件在造福孩子的同时,也会给孩子带来不利的影响。如果引导不当,这样条件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可能会缺乏某些对他们终生发展都极为重要的心理素质。

心理学言及的挫折,是指人们为实现预定目标进行行动时受阻碍而难以克服的时候所产生的一种紧张心理或情绪反应,它是一种消极的心理状态。心理学认为,人既是一个自然实体,又是一个社会实体,人的心理受到双重制约。在漫漫人生之旅中,由于各种原因,我们都不可能做到事事称心如意,处处得心应手,难免会遭受到困难和失败,甚至要历经不少坎坷和痛苦。有位心理学家曾经说过这样的话:“有十分幸福的童年常有不幸的成年。”现在的孩子们没有机会经历挫折,严重缺乏抗挫的能力和经验,一旦遭遇困境就会引发种种问题……。

李锋,一名曾经非常优秀的初三学生,临近中考前,由于一次模拟考试不理想,一天下午,在预备铃敲响后,奔出教室,从四楼跳下,当场死亡。就在自杀前,他还问同学,从四楼跳下会不会死,同学还以为他在开玩笑。谁也没有想到,上初中时还是校园“知名人物”的他竟然选择了自杀这条路。

如今这样的悲剧屡见不鲜,孩子遭受挫折的能力太脆弱了。其实,这种脆弱的心理与父母的教育方式有着密切的关系。作为父母,不应该只是竭力帮孩子逃避困难和挫折,而应教会孩子如何以积极乐观的心态战胜挫折。帮助孩子克服脆弱,培养坚韧的品质和抗挫折能力,是当今家庭教育所面临的重要课题。父母应如何做才能交一份满意的答卷呢?

首先,家长应做到对孩子的期望合理,让孩子能正确地评价自我。对孩子不合理的期望,无论是过高还是过低,都会阻碍孩子对自我进行客观的评价,使原本不应引发挫折感的事件,如正常的失败或稍加努力就可以克服的困难,都可能对其造成挫折。相反,家长的合理期望可以引导孩子对自我进行正确的评价,一方面不会动辄就产生挫折感,另一方面,由于在正确评价自我的基础上,对自己在实现目标中可能遇到的困难、挫折能有所预料。这样,孩子心理上对承受挫折有了准备,当面对挫折时也就会客观、冷静地应对了。

其次,家长要教育孩子坦然面对挫折。没有不凋谢的花,也没有不曲折的路。父母要教育孩子坦然地面对挫折,把挫折看作是前进道路上必经的关口,以增强心理的韧性。同时父母还要指导孩子调整努力的目标,扬长避短,让孩子尽力发挥自己的优点和长处。

参加父母的交换范文第4篇

系统论最初是美籍奥地利生物学家贝塔朗菲在20世纪30年代创立的一门逻辑和数学领域的科学,他认为生命现象是不能利用机械论观点来揭示其规律的,而只能把它看做一个整体或系统来加以考察。整体性、关联性,等级结构性、动态平衡性、时序性等是所有系统的共同的基本特征。这些既是系统所具有的基本思想观点,而且它也是系统方法的基本原则,表现了系统论不仅仅是反映客观规律的科学理论,具有科学方法论的含义,这正是系统论这门科学的特点[5]。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于20世纪80年代末提出“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的概念,其基本观点是,对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一些极其复杂的事物,从系统科学的观点,可以用“开放的复杂巨系统”来描述[6]。钱学森根据现代科学知识的新发展以及各门具体科学的相互关系,把科学分为九大门类三个层次。其中,哲学是最高层次的科学,是对具体科学和一般科学的概括和总结。系统论属第二层次,属于一般科学或横断科学,它反映了现代科学发展的综合趋势,并提出了一套适用于各门具体科学综合把握对象的一般方法论[7]。然后第二层次演化成具体科学门类的第三层次,这一层次涉及到自然科学、工程学、经济学、管理学和人文与社会科学等各个领域。而百度百科上对系统论作出这样的解释:“系统论是研究系统的一般模式,结构和规律的学问,它研究各种系统的共同特征,用数学方法定量地描述其功能,寻求并确立适用于一切系统的原理、原则和数学模型,是具有逻辑和数学性质的一门科学。”[5]系统论的产生和发展,为人们认识复杂事物和解决具体问题提供了新的方法———系统方法,它启发人们以全新的视角去审视与思考自己身边的各种复杂事物与现象,带来了思想观念与研究方法上的革新。同样,系统论对家庭教育理论和方法的研究也能产生积极的影响和启发。在家庭教育研究的实践中,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许多复杂的家庭教育问题和现象,仅仅从单一的思维方式或一元的理论来解释已经愈显困难和局限,“方法论的适切,是夯实教育理论之基的关键,它为理论的适切性和实践的适切性提供了必要条件”[8]。系统论对于家庭教育规律和原则的阐释在本质上有着内在的相通性和关联性。

二、系统论对家庭教育研究的适切性

家庭教育研究是多学科、多视野的,也注定了它的研究方法也应该是多样化的。研究者们越来越多地学会多学科多视角审视家庭教育,涉及心理学、社会学、文化学、经济学等领域知识比重不断增加。从系统论的视角来分析其对家庭教育研究的适切性,不得不提到系统论的基本特征。

1.整体性原则

贝塔朗菲系统论的核心思想是系统的整体观念。他强调,任何系统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不是各个部分的机械组合或简单相加,系统的整体功能是各要素在孤立状态下所没有的性质。他用亚里斯多德的“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名言来说明系统的整体性,反对那种认为要素性能好,整体性能一定好,以局部说明整体的机械论的观点[5]。其实,系统论致力于解决人类知识中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之间相互分离的状况,贝塔朗菲所主张的教育含义,主要是注重人性潜能方面的开发,同时,他反对那种在工业化及现代化之下,将人奴役为机器的用科技管理人类的教育形式。“借助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帮助,不仅无生命的和非人类的自然界,就是人这种动物也能被管理。用训练来抑制人的行为”[9]。整体性原则赋予家庭教育最主要的特征和基本方法,“教育所面对的人是整体的,特别是儿童,他们身心的方方面面更是处于未分化的状态”[10]。家庭教育也是如此,孩子不应该从家庭中独立出来,突出成为受保护的重心和中心,将孩子抽象成理性和机械的个体,这是一种孤立失范的状态。另外需要避免的是:过分强调孩子的物质需要,轻视其精神世界的创造;过分重视孩子的智力开发,无视其道德教育。只有立足于鲜活的人,将家庭的方方面面(家庭旅行、家务活的参与以及家人之间的交流沟通)都与教育联系成有机整体,才是家庭教育的主要载体。“教育之为教育的关键在于寓美好事物于日常生活形式之中,真正的教育必须是对当下生活之上的更好事物的发现”[11]。在整体环境中促进孩子的发展作为研究和分析各种教育活动的出发点。

2.关联性原则

系统中各要素不是孤立地存在着,每个要素在系统中都处于一定的位置上,起着特定的作用。要素之间相互关联,要素是整体中的要素,如果将要素从系统整体中割离出来,它将失去要素的作用。要了解重要的问题,眼界必须高于只看个别事件、个别的错误或者是个别的问题。必须深入了解影响个别的要素及行为,以及使得这些个别要素行为类似背后的结构和与之相关联的要素。这一原则与整体性原则有着承接关系,但关联性原则更加注重对在实施教育行为时充分考虑到了各种可能性因素,并准确地根据主客观分析能够预测到实施行为后可能产生的结果。“家庭系统理论认为,家庭是按照一定的互动规律而运作的系统。这个系统由若干个子系统组成,它包括夫妻系统、父母系统和亲子系统,彼此之间也存在互动与相互依赖的关系,而整个家庭系统本身又是一个大于各子系统总和的大系统”[12]。这种观点说明家庭系统中诸要素及行为之间相互关联。需要考虑家庭系统自身条件和系统之外的环境制约,不盲目地夸大教育行为产生的效果;需要考虑家庭生活方式、家庭成员关系亲密程度、家庭教育者教育意识和能力及孩子生理、心理条件等影响,而不凭空制订教育计划和实施教育方案。杜威特别强调,“做事的方法、目的与理解,必须存在于做事的人自己的意识当中,使他的活动对他自己应当是有意义的”[13]。遵循这一原则,每一个家庭系统的教育将不会沿着“输入—加工”模式展开,把个性鲜明的孩子加工成一模一样的“产品”。家庭教育对象是个性鲜明、充满活力和好奇的生命体,只有这样,家庭教育活动的存在才有意义和价值。

3.等级结构性原则

系统内部存在着等级式不同层次的结构,要从系统等级结构上来认识事物及其功能,也可由系统功能来推测系统的等级结构。系统是有结构、有层次的,任何系统都是由各个要素按一定秩序、方式、比例组合而成的有机整体。系统整体的性质和功能,不仅取决于其内部的各个要素,而且还取决于这些要素的结构。有结构的存在就有层次的存在,层次表明结构内部都有等级的差别[7]。这一原则注重的是家庭系统中每一个要素及个人在其中的价值和地位,家庭教育活动和现象本身的意义和存在的价值。对于家庭来说,它是由各种角色组成的初级社会群体。家庭中每一个人都因在家庭生活中扮演着有意义的角色、承担着其应有的责任,感受到自己所发挥的作用和生活在这样的家庭里的意义。祖辈、父母、孩子在家庭中都有着各自的位置和层次。比如祖辈应该颐养天年,享受天伦之乐。即使身体和精力允许,也不能替代父母来隔代教养和全方位包办。因为在家庭中,父母和孩子的关系最密切,而且父母相对子女来说,具有较高的权威。儿童的活动、学习需要和动机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父母的志向和期望。父母家长的期望对儿童一生所起的作用是难以估量的,这种期望和教育构成了儿童的启蒙社会经验,尤其是对子女的成就动机与需要、学习成绩等有较大的影响[14]。可见,父母的地位在家庭因素中非常重要,他们抚养子女和赡养长辈,对于家庭系统的稳固和良性运作起着关键作用。如果等级结构颠倒混乱,父母在家庭中缺位失位,在孩子生理和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出现家庭教育的真空现象,将对孩子一生的发展带来不可磨灭的影响,整个系统结构将处于失范状态。

4.动态平衡性原则

系统论的直接思想来源是生物机体论,贝塔朗菲认为生命是一个开放系统,一切生命现象都处于积极活动之中[7]。一般生命系统与外界之间不仅会产生能量交换,还会产生物质交换与信息交换,在系统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与信息交换过程中,一定程度上起着替代、补偿、加强和扩展有序化能量的作用,开放系统必然需要消耗一定的能量才能得以形成、运行、维持和变化,并在动态发展中不断吸取物质和能量达到自身的平衡状态,动态平衡性也是系统得以发展的必要条件。现代家庭具有开放的显著特征,特别是网络社会带来的信息化浪潮更是让家庭实现了全面开放,它与周围环境有密切的联系,并能根据环境的变化作出相应的反应,不断地向更好地适应环境的方向发展变化,家庭不缺少开放性,缺少的是动态平衡性。动态平衡不等于完全平衡,在动态平衡的家庭里,对教育活动和现象会有观点和意见的差异,甚至产生矛盾和冲突,但允许创新和改变,能够最终协调问题,并使家庭获得可持续发展的长远利益。有这么一个案例,在家庭里,读高中的儿子突然提出想去国外念大学,父母不是很赞同,家庭教育有了分歧和矛盾,有幸的是父母并没有强加自己的观点于孩子,他们建议孩子在不影响学业的情况下勤工俭学一个暑假,“模拟”一下留学生活。孩子为此付出了很多的精力,也吃了不少的苦,好在事在人为,他经受了考验,父母也放心地让他留学海外,最终表现出了很强的独立能力和优秀的人格品质。动态平衡性表明家庭教育过程中系统会消耗一定的能量并产生熵,但在不断地交换信息、观点、价值及资源的动态过程中,最终实现了家庭教育的有序和平衡。

5.时序性原则

从动态平衡性原则可知人类社会是一种高度发达的耗散结构,具有最为复杂而精密的有序化结构和严谨协调的有序化功能。既然系统是由各个部分合作完成某种机能,那么各部分之间的协同必然是有先后顺序的,这就是系统的时序性,有的系统还有周期性。因此,所有生命系统包括人类社会的发展都是有序化的不断增长过程。系统内部的各个要素都有其自身的秩序和规则,需要研究其发展的规律,揭示各个阶段的运动过程,才能为认识和实践提供各种最优化的方案[7]。这一原则对家庭教育规律的研究很有启发,家庭是作为一个系统影响着儿童的社会化过程。在儿童社会化过程中,家庭成员构成一个完整的复杂系统,以一种全方位的、综合的方式影响着儿童的社会化,这是一个亲子之间相互塑造的过程[15]。家庭教育到了某个阶段,就需要在这一阶段做应该做的事情,研究孩子每个成长时期的不同特点和规律,给予适切的抚养方式和教育方法。循序渐进,不刻意颠倒,不随意跳跃,不操之过急,不急功近利,重视过程甚于结果。自然界早就对生命的成长和发展做了精心的设计和安排,对于人类这一世界上最复杂的高级动物也不例外。从胚胎受孕到离开母体需要整整40周,这40周里,胎儿严格而科学地按照每一步程序完成着自己的任务和使命,创造着生命的奇迹和伟大。教育应尊重生命的成长规律。比如,对于学龄前儿童,家庭教育的中心就是可以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待人接物的礼貌行为。杜威曾经说过“儿童期的真正含义就是,它是生长和发展的时期”[16]。因此,有教育学者提出“早期的教育本身就意味着延缓现实的生活样式对儿童天性的渗透,导致儿童自然天性的败坏。教育首先是消极的,重在保护儿童的天性,避免当下社会生活样式对儿童天性的侵蚀”[11]。而时下,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小学生参加中高级口译证书考试的新闻屡见不鲜;而大学生在心理和生理上处于未“断奶期”,大学生将脏衣服快递回家、大学生取消中长跑体育项目测试的现象则不足为奇。如果破环了教育的时序性,就会本末倒置。童年不可再来第二次,时序性原则也反映了系统的不可还原性。破坏自然规律和时序性原则必将会受到自然的惩罚。这些思想观点是系统学理论的精髓,现代学科既高度分化又高度渗透,跨学科研究发展势头正猛,在家庭教育研究的过程中,许多家庭教育的问题和现象可以通过系统论原则进行阐释、比较、分析。对照系统论的涵义和特征,我们可以发现在基本理论和规律上与家庭教育研究有着相同之处,也使家庭教育在意识和方式上获得了新的阐释和启发。

三、系统论视角下家庭教育研究可能存在一些误区

笔者认为,应用系统论研究和探索家庭教育问题,需要改变教育的思维方式,重新认识孩子的价值和地位,重新认识父母的地位和能力,重新认识家庭教育的地位和功能。这对于我国当前的家庭教育实践和理论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研究系统论时要注意避免以下一些误区:

1.表面上的紧密和关联不代表家庭系统是一个整体

有些家庭系统表面像是一个整体,家庭成员也是围绕着孩子这一中心各有分工、各司其职,看似等级结构明显,但却是将孩子放在了金字塔的顶端,父母和长辈都在其之下,这种结构违背了伦理道德规范,没有长幼尊卑的传统观念。事实上整个家庭处于游离分散状态。对习惯和道德品格的培养和传承则是无序和无常的,家庭教育系统日渐空洞,也使教育的独立品格、完整形象、丰富内涵乃至自身尊严消失。由于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异常突出,孩子的心理压力极其沉重,当孩子在某些方面落后于人(比如学习上不如人意)时,大家都很焦虑,想尽办法解决问题。其实家庭成员关系比较紧张,当家庭成员处于低亲密度、低表达性及高矛盾性的家庭环境时,心灵之间的距离日益疏远,交流话题比较单一,即使有矛盾和要求,家庭成员更倾向与逃避问题或强加意愿,会使矛盾不断积累,直至更加激化,导致家庭功能发挥不良,形成一个恶性循环。这种误区的关键是没有把孩子当作鲜活的生命来看待,没有把他当作自我思考、自我决定、自我行动的独立者个体。正如鲁洁先生所说:“当今教育的种种作为都在于使学生们意识到:他们最好的生活取向就是去接受和适应,而不是批判、反思和改变既定的生活,即使他们现在正在过的生活已经是无可置疑地深深地伤害了他们的身体和心灵的健康和发展。”[17]培养正确的父母意识和家庭抚养方式,家庭系统则“看似形散其实神不散”,给孩子自由的空间和选择的权利,在精神、道德、心理健康、身体素质等各个方面得到发展,才能有更好的未来生活,这些将对家庭教育产生更深层、更长远的影响。

2.开放和变化的教育内容不一定促进系统均衡发展

吸纳先进的教育理念,与外部环境全面交流和沟通,但不注重对信息的筛选、过滤,盲目照搬概念,一个系统越是无序,越是混乱,熵就越大,熵代表的是混乱度。反之,一个有序的系统或向有序化发展的系统,人们就用负熵来表达,负熵代表的是有序。生命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它的存在是靠与外界交换物质和能量流来维持的,如果切断了它与外界联系的纽带,则无异于切断了它的生命线。从外界吸取负熵就是一条十分重要的纽带。人的生命是一种高度发达的耗散结构,具有最为复杂而精密的有序化结构和严谨协调的有序化功能。因此,所有生命系统包括人类社会的发展都是有序化的不断增长过程。有些父母自认为自己懂得教育,观念先进活跃,实则对于孩子的教育问题关注过度、用力过度、开放过度。他们见缝插针地利用休息时间陪同孩子参加各种技能的培训和辅导,如今各种兴趣特长的培训班已经成为家长支出最多的项目。同时,他们通过各种渠道(家委会、家长QQ群、微博群)全方位地了解各种升学和考试的信息和资料。如今的家庭为了孩子的教育往往不惜代价,就像是疯狂的赌徒一样不断地压上自己的筹码。他们认为投入越多,回报就越大。其实越是这样,越是说明他们对自己能力的不自信,对教育孩子的焦虑和不安,貌似日新月异、紧跟潮流的教育内容不能掩饰教育思想的陈旧,贴心而紧密的陪读活动不能代替真正的亲子教育行为。孩子需要的不是高档教育消费而先进的培训教育机构带给他们所谓有用的“知识”,无视孩子的感受和体会,不给孩子安静的空间和自由的选择,孩子处在不断的消耗过程中,获取的是他根本就不需要的资源,这些其实不是正面的能量,而是对自身毫无用处甚至危害极大的熵。

3.自组织家庭系统不能缺少系统外的监控和制度上的保障

参加父母的交换范文第5篇

当有人问起他们漫长的50年中有哪件事情、哪句话印象最深时,两位白发苍苍的老人都不好意思说了,都推让着让对方先说。最后,女的推让不过,只好先开口。

“你还记得当年你家住过的那栋七层楼吗?”她并不急于往下讲,而是一边用手撩着雪白的头发,一边先询问坐在她对面的丈夫。

“这……这当然记得,我从小就在那里长大。”同样是满头白发的丈夫挺认真地回答着妻子。

“那……那你还记得你们家的那道楼梯吗?”

“这个当然记得,那楼梯不但破旧,而且还特别陡,不太好上下。”

“你还记得50年前那个停电的夜晚,你送我走时的情景吗?”

“这……已经过去那么多年了,记不清了。”

“你还记得那晚下楼梯时你说过的一句话吗?”她边问边意味深长地说着,“一个人在50年中曾经说过的话可能数以亿计,但让人一直记着的话寥寥无几……”

于是,她向人们讲述了50年前楼梯上发生的那个故事。讲起这个故事,白发苍苍的老人仿佛变成了那个长着水灵灵大眼睛、红扑扑圆脸蛋的妙龄少女――

那年,由于我父母一直嫌弃你家穷,死活不同意咱们来往。你知道后,为了不伤我父母的心,也同意与我分手。可是,你的一句话改变了这一切。

那天晚上你送我下楼梯时,由于停电,楼道里一片漆黑。我在前面走,你在后面送,就这样默默地走着。那时,我们还挺保守,各走各的,不像现在的年轻人手拉着手。正走着,你突然对我说:“让我们交换一下位置吧,你走在后边,让我走在前面。”

我不解地问:“这是为啥,谁前谁后还不都一样?”

你说:“不,这不一样。”

“为啥不一样?”我更加不解了。

“你看这楼梯又陡又破梯数还多,现在又黑,我走熟了摸黑还不碍事,我怕你在前面万一一脚踩空摔倒了,这么陡的楼梯摔一下,那可不是闹着玩的!过去曾有人摔伤过的。”

“那……那假如你走在前面,我该摔倒还不是一样摔倒……”

“不,这就大不一样了。若是我走在前面,你即使摔倒了,也只会摔在我身上,有我挡着你、垫着你,你不会摔疼的!”

当时,我听了你这句话,不知怎么突然觉得鼻子酸酸的,有一种特别想哭的感觉。我意识到,若真的有这样的人护着我、挡着我、垫着我,这一辈子我还怕什么呢?

这时,一头白发的丈夫似乎也渐渐回想起了50年前的这段往事。怪不得她走后不久又来找他重新和好,问起原委,她只说已做通了父母的工作,家里不再坚持反对了,但真正的原因她并没有说。她在心中暗暗想,一定要等到50年以后再告诉他,假如50年后她与他还能在一起的话。没想到50年后,她还真的实现了这一心愿……

这时,整个大厅里静极了,在场的每个人都被这50年前的故事感动着,而她最后的那两句话始终回响在我的耳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