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艾叶功效与作用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具有温经止血,散寒止痛,降湿杀虫的功效。适用于虚寒性出血及腹痛,对于妇女虚寒月经不调、腹痛、崩漏有明显疗效,是一种妇科良药。
2、艾叶的化学成分方面发现其除了含有主要成分挥发油外,还含有鞣质、黄酮、醇、多糖、微量元素及其他有机成分等,这些元素能有效调解人体内需求。而在药理研究方面发现艾叶有抗菌、抗病毒、平喘、镇咳、祛痰、抗过敏、止血和抗凝血、增强免疫功能等作用。
3、艾叶能祛寒、除湿、通经络。
4、可以治疗口腔溃疡、咽喉肿痛、牙周炎、牙龈炎、中耳炎等头面部反复发作的这些与虚火、寒火有关的疾病。
(来源:文章屋网 )
止血止带安胎
艾叶能暖气血而温经脉,为温经止血之要药,对于治疗各种吐血、咯血等病证,单用即可获效,或可配伍生地、阿胶等加强疗效。尤其适用于虚寒性出血病证,比如汉代医家张仲景之《金匮要略》收录的柏叶汤、胶艾汤;宋代医家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收载的四生丸等。
此外,据《药性论》载,艾叶“止崩血,安胎止腹痛”。对于虚寒体质导致的白带量多,将艾叶与干姜、鹿角霜、煅龙骨、煅牡蛎等一起配伍煎服,有止带之功;对于虚寒体质导致的漏胎,用艾叶与阿胶、桑寄生、白术等组方使用,具固冲任、止血安胎的功效。
止痛止呕止泻
艾叶有温经散寒之功。虚寒体质者,受了寒湿之后出现关节痹痛、呕吐、腹泻等症状时,可以用艾叶与生姜、苏叶、藿香等组方来治疗。
杀虫止痒
南朝陶弘景《本草经集注》载,艾叶“捣叶以灸百病,亦止伤血。汁又杀蛔虫。苦酒煎叶疗癣”,可谓是一语中的。单用艾叶捣汁外用治疗蚊虫叮咬导致的皮肤痒疹;也可与花椒、乌梅、白癣皮等组方煎汤,再加入少量白醋外洗,治疗湿疹、荨麻疹、手足癣、湿疹等,有一定的止痒效果。
外用艾灸
艾灸是以艾绒为主要材料制成艾炷或艾条,点燃后熏熨或温灼体表腧穴的灸法。具有温阳补气、温经通络、消淤散结、补中益气、防病保健等作用,深受人们的认可及偏爱。
温经散寒:血得热则行,见寒则凝。灸法正是应用其温热刺激,起到温经通痹的作用。灸法常用于寒湿淤阻导致的痹证、腹泻等疾病。常用的穴位有:阿是穴、血海、足三里、三阴交、关元等。
扶阳固脱:凡遇到大病危疾,阳气暴脱之时,兼见呕吐、下利、手足厥冷、脉弱等征候。急灸关元、神阙等穴,可以起到扶阳固脱、挽救垂危之疾的作用。在临床上常用于中风脱症、急性腹痛吐泻、痢疾等急症。
升阳举陷:对于久病气虚导致的脱肛、久泄久痢、崩漏、滑胎等,可以遵循《灵枢・经脉》“陷下则灸之”原则,采用“下病上取”的方法,灸百会等穴位,能起到益气温阳、升阳举陷、安胎固经等作用。
防病保健:未病先防,早治防病是中医“治未病”的学术思想的集中体现。艾灸在预防疾病和保健的运用方面已是历史悠久。《黄帝内经》记载“犬所啮之处灸三壮,即以犬伤法灸之”,以预防狂犬病;《针灸大成》记载,灸足三里可以预防中风。此外,据临床报道,灸至阴穴对于胎位不正有一定的疗效。足三里、中脘、关元、气海等是保健常选穴位。
艾叶药膳推荐
艾叶糍粑
用料:艾蒿250克,糯米粉250克,白糖适量,茶油适量。
做法:艾蒿洗净后,放在热水里焯2分钟,捞出后浸泡在凉水里反复冲洗,直至无苦味后挤去水分,切成碎末,或者捣碎;
将糯米粉、艾蒿放在大碗里,加入白糖,加约100毫升水,调成糊状;
茶油烧开,用勺子挑艾叶糊放在锅里,翻转数次,煎成饼状,即可食用。
主治功效:祛湿、开胃、健脾。
艾叶煮蛋
做法:鸡蛋两个,艾叶15克(鲜品约50克),煮开至鸡蛋熟,即可食用。
主治功效:虚寒痛经,月经之前连服3~5天。
艾叶红糖汤
白晓菊
端午日洗浴兰汤是《大戴礼》记载的古俗。当时的兰不是现在的兰花,而是菊科的佩兰,有香气,可煎水沐浴。屈原《九歌•云中君》中亦有“浴兰汤会沭芳”之句。《荆楚岁时记》:“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
为什么要在端午节这天洗药浴呢?因为时值农历五月,正是仲夏疫病流行的时节,俗称“恶月”(也称“毒月”),端午节这一天俗称“恶日”。针对五月恶月,民间就会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在“逢青就是药”的端午节洗盆药水澡,据说可治皮肤病、去邪气。江南一带,端午节日不论男女老幼,全家都洗,洗后也不用清水冲洗,意欲洗除晦气、祛病健体,此俗至今尚存。这既是一种风俗,也是一种节日固有的享受,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熏陶。所谓“端午节里药草贵”,这里的“贵”并不是指价格,而是金贵、珍视、宝贵的意思。
关于端午药水澡的药物有多种说法,各地所用草药也不一样。《五杂俎》记明代人因为“兰汤不可得,则以午时取五色草拂而浴之”。后来一般是煎蒲、艾等香草洗澡。在广东,则用艾、蒲、凤仙、白玉兰等花草;在湖南、广西等地,则用柏叶、大风根、艾、蒲、桃叶等煮成药水洗浴。如取菖蒲30~50克,新鲜艾叶30~50克,水煎10分钟左右,放入澡盆中洗浴。另外也可取新鲜艾叶30~50克,在澡盆中用沸水冲泡5~10分钟,取出艾叶加水调至适宜水温即可沐浴。也有将菖蒲、艾叶、柴胡、小山楂、葛藤、枫树挎、石板藤等熬成酱色的水,趁热洗浴。
虽说端午节“逢青就是药”,但用于洗药浴的多是艾、蒲、凤仙、白玉兰、柏叶、桃叶等,这是为什么呢?
菖蒲
菖蒲是我国传统文化中可防疫驱邪的灵草,与兰花、水仙、并称为“花草四雅”。菖蒲先百草于寒冬刚尽时觉醒,因而得名。菖蒲“不假日色,不资寸土”,“耐苦寒,安淡泊”,生野外则生机盎然,富有而滋润,着厅堂则亭亭玉立,飘逸而俊秀,自古以来就深得人们的喜爱。
菖蒲不仅碧叶葱茏、根似白玉,挺水临石、清静高雅,其花、茎香味浓郁,具有开窍、祛痰、散风的功效,可祛疫益智、强身健体,历代中医典籍均把菖蒲根茎作为益智宽胸、聪耳明目、祛湿解毒之药。江南人家每逢端午时节,悬菖蒲、艾叶于门、窗,饮菖蒲酒,以祛避邪疫;夏、秋之夜,燃菖蒲、艾叶,驱蚊灭虫的习俗保持至今。
艾叶
艾叶味苦、辛,性温,归肝、脾、肾经。本品芳香、苦燥辛散,能理气血、温经脉、逐寒湿、止冷痛,为妇科要药,常用于治脘腹冷痛、经寒不调、宫冷不孕等证。艾叶炒炭止血,可用治虚寒性月经过多、崩漏带下、妊娠胎漏;捣绒,制成艾条、艾柱,外灸能散寒止痛,温煦气血;煎汤外洗,可治湿疮疥癣,祛湿止痒。现代医学的药理研究表明,艾叶是一种广谱抗菌抗病毒的药物,它对不少病毒和细菌都有抑制和杀伤作用,对呼吸系统疾病有一定的防治作用。
凤仙
凤仙亦称凤仙花。凤仙花种子亦名急性子,茎亦名透骨草,均可入药,有活血化淤、利尿解毒、通经透骨之功效。鲜草捣烂外敷,可治疮疖肿疼、毒虫咬伤。凤仙花的鲜花汁,对红色表皮癣菌、堇色发癣菌及腹股沟表皮癣菌、考夫曼高尔夫表皮癣菌均有抑制作用。
白玉兰
白玉兰为木兰科落叶乔木玉兰的花,在早春三月开放,鲜用或晒干用。玉兰花是名贵的观赏植物,其花朵大,花形俏丽,开放时溢发幽香。其花瓣可供食用,肉质较厚,具有清香。清代《花镜》谓:“其(花)瓣择洗清洁,拖面麻油煎食极佳,或蜜浸亦可。”玉兰花含有挥发油,其中主要为柠檬醛、丁香油酸等,还含有木兰花碱、生物碱、望春花素、癸酸、芦丁、油酸、维生素A等成分,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玉兰花性味辛、温,具有祛风散寒通窍、宣肺通鼻的功效。可用于头痛、血淤型痛经、鼻塞、急慢性鼻窦炎、过敏性鼻炎等症。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玉兰花对常见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
柏叶
柏叶又名侧柏叶,为柏科植物侧柏的嫩枝与叶。侧柏叶苦涩,性寒,其功能主治为凉血、止血,祛风湿,散肿毒。常用于治吐血、衄血(鼻出血)、尿血、血痢、肠风、崩漏、风湿痹痛、细菌性痢疾、高血压、咳嗽、丹毒、痄腮、烫伤。
桃叶
桃叶为蔷薇科植物,味苦、性平,入脾、肾二经。功能主治为祛风湿,清热,杀虫。主治头风、头痛、风痹、疟疾、湿疹、疮疡、癣疮。既可外用煎水洗或捣敷,又可煎汤内服。
艾草全草皆可入药,有温经、去湿、散寒、止血、消炎、平喘、止咳、安胎、抗过敏等作用。历代医籍记载艾草为“止血要药”,是妇科常用药之一,尤其是治虚寒性的妇科疾患尤佳,对于妇女虚寒月经不调、腹痛、崩漏有明显疗效。此外,对老年慢性支气管炎与哮喘的治疗也有很好的效果。
“家有三年艾,朗中不用来”
艾草有广泛的康复和保健效果。下面介绍几个常见的艾草在生活中的应用。
1.艾灸疗法 将艾条点燃悬于穴位上方或病痛处,可调理很多常见病和慢性病。对于普通人来说,经常艾灸可以强身健体,提高免疫力。常用的保健灸法穴位有:①足三里:调理脾胃,补益中气,通达经络,增强体质;②三阴交:补益肝肾,调理月经,聪耳明目,固齿坚骨;③关元:补益脾肾,升阳举陷,温暖子宫,调理月经;④命门:温暖肾阳,祛风散寒,壮腰强骨,固精止带。
2.艾草泡澡 以前农村妇女生完孩子后,必须要用艾水洗澡或熏蒸,对预防产后受风效果尤佳。此外,干枯后的整株艾草泡水熏蒸可消毒止痒,煮水后可用于小儿夏天洗澡。
3.艾绒肚兜 将艾草捣制成绒后,缝于肚兜内,制成布袋兜于脐部或直接做成肚兜长期穿戴,对于产后体寒腹痛,老人脐痛腹冷痛,预防和缓解寒湿性腰痛都有很好的保健效果。若制成披肩或坎肩,可以缓解肩周炎之痛。
4.艾绒枕头 取纯艾绒用布包制成艾绒枕芯,对风寒湿引起的头痛、头重有良好效果。如果长期枕用,可以预防感冒、颈椎病及面神经麻痹等。
5.艾绒鞋垫 将艾绒缝制成鞋垫,厚度为3毫米~5毫米。长期穿,能治疗和预防足癣、冻疮等。
除上述日常保健应用外,艾草也大量应用于日化产品中。目前市场上有艾草沐浴露、艾草洗发精、艾草香皂、艾草牙膏、艾草精油等产品。如在沐浴时使用艾草,其精油成分可随蒸汽挥发出来,分布于口鼻呼吸道中,能杀灭细菌和病毒;沐浴后的精油成分还会在皮肤上形成天然保护膜,能祛痱爽肤,清香的味道还会驱赶蚊虫。此外,用艾草制作的艾香也广受欢迎,因为是纯中药成分,可净化空气,驱除瘟疫。
食用艾草保健防病
艾草食用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周朝,那时,江南人清明时节就有吃青团的习俗。清代美食家袁枚曾对青团有过这样的描述:“捣青草为汁,和粉为团,色如碧玉,软糯香甜”。现在,每逢清明,在南方很多地方吃艾草青团依然是一个习俗。
艾草的食用价值很高,可作成艾叶茶、艾叶汤、艾叶粥等,也可作为食材的辅料。食用艾草可增强人体对疾病的抵抗能力。下面介绍几个简单的艾草食谱:
1、艾叶鸡蛋汤
功效:温肾安胎。适用于习惯性流产者。
做法:艾叶50克,鸡蛋2个,白糖适量。将艾叶加水适量煮汤,打入鸡蛋煮熟,放白糖溶化即成。每晚睡前服。
2、母鸡艾叶汤
功效:补气摄血,健脾宁心。适用于体虚不能摄血而致月经过多,心悸怔仲,失眼多梦,少腹冷痛者。
做法:老母鸡一只,艾叶15克。将老母鸡洗净,切块,同艾叶一起煮汤,分2次~3次食用。月经期连服2剂~3剂。
3、艾叶饼子
作用:有美容功能,是客家妇女坐月子必吃的点心,还有助于治疗感冒。
做法:将五月艾叶打成浆,再用糯米粉做成一个个艾叶饼。艾叶饼既有很香浓的艾叶香,又有少许艾叶苦味,吃后齿颊留香。
4、艾叶饺子
作用:增进食欲。
做法:
1、艾叶300克,切碎;葱、豆芽、豆腐适量切碎。
2、⒁陨喜牧习柙龋用盐、味精调味成馅。
3、包成饺子,入锅中蒸熟或水煮均可。
5、艾叶煎鸡蛋
作用:令人开胃。
做法:艾叶洗净后剁碎,加入鸡蛋搅匀,加入盐、胡椒粉,锅热加油,煎熟即可。
6、艾叶红糖水
作用:用于痛经。
做法:生姜5片,大枣5枚,艾叶15克,红糖适量,水煎服。
教您几个艾草简易祛病良方
对一些常见病,也可用艾草进行调理,简单有效。
用艾叶泡脚可治咳嗽。取适量艾叶放入水中煮沸15分钟~20分钟,待水温稍低再泡脚半小时左右至微汗。每晚睡前1次,每次15分钟~20分钟,治疗因风寒所致的咳嗽,3天~5天即可见效。
如皮肤有湿疹,可点燃艾条对着湿疹部位施灸,也可将艾叶粉、枯矾、黄柏等共研成细末,用香油调膏,外敷于湿疹部位。
此外,民间还有一个偏方,用艾叶治产后腹痛。取陈艾两斤,焙干,捣铺脐上,以绢覆住,熨斗熨之,待口中艾气出,则痛自止。此法对因外感风寒而引起的腹痛尤为有效。
若有咽喉肿痛的,可摘取新鲜艾叶,揉碎成汁,细细咽下。或用艾叶同醋一起捣烂,敷于喉部,可缓解肿痛症状。
看过清宫剧《甄嬛传》的观众,想必对其中各种后宫争宠、残害龙裔的桥段不会忘了吧?剧情里导致流产的中药很多,如麝香、夹竹桃、红花等,甚至有闻麝香流产和不孕之说。这些桥段不禁令人好奇,剧中妃嫔们的手段真的会导致流产和不孕吗?这些药物真的碰不得吗?到底孕期应该避免使用哪些中药呢?我们应从科学的角度来解答这些问题。
麝香
剧中麝香最为常用,有华妃即年羹尧之妹常年鼻闻麝香而不孕,有甄嬛用含麝香的舒痕胶流产,有安陵容服麝香以避孕等。
麝香为雄麝的肚脐和生殖器之间的腺囊的分泌物,是一种高级香料,亦是一种非常名贵的药材。麝香性辛、温、无毒、味苦,入心、脾、肝经,具有开窍醒神、活血通经、止痛、催产的功效。多用于闭证神昏、疮疡肿毒、心腹暴痛、跌打损伤,也用于血瘀经闭、难产、胎死不下等。《名医别录》曰其:“中恶,心腹暴痛胀急,痞满,风毒,妇人产难,堕胎,去面黾,目中肤翳。”因其活血通经之力较强,现代医学研究又发现麝香对多种动物的妊娠子宫起兴奋作用,因此孕妇禁用。若长期大量服用,可能会导致胎漏、胎动不安、堕胎、小产或早产。若未孕者因疾病需要服用,无害,更无闻其香而不孕之说,麝香无避孕之效,不能用它来取代常规的避孕药物或者工具。
红花
另一种活血中药——红花,是现在清宫剧中常见的堕胎之品。《甄嬛传》中华妃喝了含有红花的中药流产,因此记恨端妃,后给端妃灌下一大壶红花,端妃从此不孕。此情节颇为夸张。
红花性温,味辛,归心、肝经,有活血通经、祛瘀止痛的功效,主治痛经、经闭、产后血晕、瘀滞腹痛、跌打损伤等。王清任几大活血方中都加有红花,因其有活血之效,孕妇慎服,而不是禁服。妊娠疾病中,若有瘀证,如癥瘕,仍可选用红花入药,用之恰当,并不会引起流产。孕早期若长期大量服用,体虚无瘀者可能导致流产,但未孕时或伴有痛经及子宫肌瘤和内异症者服用,对将来受孕非但无碍反而有助于受孕。
夹竹桃与桂枝汤
剧中还有夹竹桃汁与桂枝汤相合导致流产之说。夹竹桃味苦、性寒,有毒,归心经,有强心利尿、祛痰定喘、镇痛祛瘀的功效,主要运用于心力衰竭、喘息咳嗽、癫痫、跌打损伤、经闭的病人。夹竹桃属强心类中药,孕妇慎服。而桂枝汤是解肌发表、调和营卫的名方,方含桂枝、芍药、生姜、甘草、大枣,主治外感风寒,若孕妇有表虚证完全可以服用。虽有古文记载,夹竹桃配桂枝,活血祛瘀、通络止痛力量增强,可未经临床验证,也无两者相遇便会流产之说。而古方“桂枝茯苓丸”可用于治疗妊娠下血证。
艾叶
在剧中,安陵容用艾叶安胎。艾叶能散寒止痛、温经止血,虽是安胎之品,可并不是每个孕妇都适用。艾叶多用于证属虚寒的妊娠疾病中,若证属火热的孕妇使用,反而有加重疾病的可能。正如《本草备要》中说:“血热为病者禁用”;《本经逢原》曰:“阴虚火旺,血燥生热,及宿有失血病者为禁。”若孕妇出现阴道出血、腹痛等症状,应及时就诊,单凭一味艾叶,无法达到安胎功效。中医的精髓在于辨证施治,一味药物有多种功效,不同配伍可发挥不同的效能,这就是中医药的灵活性。
在妊娠期间,我们用药应格外留意,凡是峻下、滑利、祛瘀、破血、耗气、有毒的药品,容易导致流产或损害母子健康,都应慎用或禁用。禁用药:如峻下逐水药巴豆、芦荟;破血药三掕、莪术;通窍走窜药、麝香、穿山甲;有毒药生川乌、生附子。慎用药:破气药枳实、槟榔;活血祛瘀药桃仁、红花……这类药在病情需要的情况下,可酌情使用。但应严格掌握剂量,当“衰其大半而止”,以免动胎、伤胎。准妈妈们,电视剧情节以戏说及娱乐为主,不必闻“香”闻“花”就紧张。孕妇若在妊娠期间出现任何问题,请及时就诊或咨询医生,不要自行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