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磨课计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三段六环导学”;教学模式;成效;问题与困惑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课堂教学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主渠道,也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摇篮。我校的教学改革从一开始就紧紧围绕课堂教学展开,着眼于高效课堂的构建,优化教学模式,形成了具有校域特色的科学理论体系和课堂模式――“三段六环导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目前这一教学模式在我校课堂教学中广泛应用,较好地实现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师素质的提高,也促进了学校办学水平的整体提高。因此,进一步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完善教学模式,丰富内涵发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今后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的中心任务。
在两期“三段六环导学”课堂教学模式探索构建之后,本学期学校将课堂教学改革全面推向实践阶段,具体实施了课堂教学模式达标课活动。该阶段的目标是:学习过程突出“自主、合作、探究”;教学目标紧盯“情感、态度、价值观”;课堂效果追求“认知、掌握、运用”;用一年的时间,实实在在地让50%的教师达到课堂教学改革的标准。
一学期以来,通过推门听课、多次听课、个别交流、集体评课等形式对我校的模式课进行了评议,效果明显。
一、高效课堂,教学成效明显
1.教师课堂教学改革的意识非常强烈,能够以投身改革的热忱、认真钻研的精神、力行有效的尝试和精彩纷呈的展示,表现我们学校特有的教师精神和风采。
2.绝大多数教师能够体会“三段六环导学”模式的精髓,不仅能够熟练运用模式,而且还有一定的创新,这是难能可贵的。
3.部分教师的课堂,能够巧妙而有效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从整个课堂流程以及实施的效果来看,教师在课前下了很大的工夫,能够做到成竹在胸。
4.达标检测的形式多样、灵活,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对学习小组这个抓手的作用利用充分,部分课堂处处以调动学生为目的而设计问题,做到了以问题为主线,抓住了课改的根本(学生的需求)和课堂的中心(学会和会学)。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处理自然,不做作。
5.课堂教学改革实施效果较好的主要是中青年教师。尽管有的教师教学经验尚且不足、教学风格尚未形成,但他们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二、存在的问题和困惑
(一)部分教师在对待新课改问题上依然想法颇多
从2011年我们正式进行以“三段六环导学”模式为主要形式的课堂教学改革算起,已经有了三年多的探索和实践。应该说,课改的理念已深入人心,课改已蔚然成风,课改的效果已然显现(2014年我校高考二本以上上线813人,其中重点上线288人)。但我们同样也发现,有的教师不仅不能与时俱进,甚至对课改和课堂教学模式存有异议。还有的教师,将课改模式仅作为表演的方式,身在曹营心在汉,实际课堂教学依然故我。
(二)由于教师自身以及学科和学生的差异,部分课堂对模式和课改的理解认识不同,在具体实施上差异性大
有的套用模式死板;有的在各环节实施上不流畅;有的学生活动较少,课堂没有动起来;有的方法老套,对知识的理解很不到位;有的小组讨论流于形式,整个课堂容量太小,学生在特定时间获取的有效信息太少;有的精讲的高度不够,在微观上和宏观上高度不够等。
(三)教无定法,要心中有模式,但不能唯模式或模式化
要根据不同的课型不断调整模式,在提高效率的前提下保证模式的流畅。
1.“三段”和“六环”之间的关系处理得不是很流畅。比如,自学有时可能在课前,有时可能在课内。如果在课前则简单诊测然后进入其他环节。如果在课内进行则时间不够用,其他环节必然受到冲击。解决这个问题与学生的学习习惯是分不开的,这与学校工作要点中的培养学生大力开展学习习惯教育是有直接关系的。好的学习习惯可以使学生在课前自学铺垫一下,以取得更好的效果。
2.关于“交流展示”,人和人有不同之处。小组合作学习参与人数比较多,应在小组内交流展示,能拿到全班交流的问题应该是很少的。教师在巡视时应把握第一手资料,为下一步的精讲做充分的准备。
3.关于教辅资料的使用。教辅资料的内容比较多,都解决掉显然是不可能的,怎么取舍?教学目标如果用两三句话说完,那么学生感觉笼统、方向感差、动力感也差,如何把笼统的问题分层次细化、如何把特别难的问题深入浅出这是我们都需要深层次思考的问题。那么,教辅资料是否可以作为学案在课前、课中、课后充分使用?模式如何与学案充分结合才能流畅?
4.新课改和教学模式在形式上需要进一步改进,在内容上也需要整合,针对习题课、复习课、新授课、实验课等不同课型,如何体现出本学科特色、如何体现出自己的教学风格,这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
坚持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创建高效课堂,这是我们提升办学质量、办学档次,提升教师教学水平的必由之路。改革的成效已然显现,我们不能半途而废。评价只是手段,促成和打造教师队伍才是这次达标课活动的最终目的。我们要准确把握课改的意义和要求,胸中有教材、有教法、有学法、有学生,保证自己的课改意识不弱化,课改标准不降低。不但要把课上成达标课,而且要把课上成高效课、样板课,使“三段六环导学”高效课堂模式课能立得住、叫得响、推得出。
参考文献:
关键词 宽基础活模块课程模式
1 前言
知识经济时代,职业竞争日益激烈,终身学习已经蔚然成风。职业教育既要能满足学生当前的就业需要,又必须为他们的终身负责,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奠定必要的基础。未来人才的素质内涵和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模式,是我国职业教育当前急需研究的重大课题。改革开放以来,国外一些发达国家的各种职业教育课程模式、先进经验,不断被引入我国职业教育教学领域,并对我国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产生了影响。由于各国文化背景的差异,发达国家的各种职业教育课程模式并不完全适合我国职业教育的实际。近年来,我国的职教专家在充分研究国外职业教育课程模式已有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市场经济实际,创新地推出了一个中国职业教育的课程模式――“集群式模块化”课程模式,又叫“宽基础、活模块”课程模式。
2 对集群式模块化课程模式的认识
2.1 “宽基础、活模块”课程模式是职教改革之需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从业人员变换岗位频率的加快和高新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要求各类从业人员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背景,还要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和扩展知识领域的潜力,要成为能适应社会人才市场多变性的“复合型”人才。而培养“复合型”人才所采用的课程模式就必须能够满足上述培养目标的要求,保证培养目标的顺利实现。“宽基础、活模块”课程模式恰好就是这样一种课程模式。
“宽基础、活模块”课程模式是依据我国社会的政治、文化、经济以及教育和个体的发展对职业教育的需求,在借鉴了国外CBE、双元制、MES等职教课程模式的理论与实践经验基础上所研究开发出来的适合我国国情的职教课程新模式。该课程模式以职业岗位群能力分析为切入点,强调以培养职业能力为主线,让学生先接受职业群共同的基础教育和基本技能训练,再依据学生个体的能力、兴趣以及社会需求,选择不同专业(或职业)学习专业知识,进行职业技能的培训。
“宽基础”是指按现代职业技术要求,所设课程不是针对某一单一职业,而是针对相关职业群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注意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着眼于为学生继续学习打基础,着眼于专业技能的训练,着眼于转岗能力和关键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获得较宽厚的公共基础学科、专业基础学科的知识。
“活模块”是指为适应职业群所设计的知识单元和技能单元,而且以专业技术训练为主,以职业资格为导向设置多样化的课程模块,组织教学内容,着眼于能力的培养。“活模块”具有多样性和灵活性,课程设置既要考虑到当前就业实际,又要兼顾到终身发展的需要。
“活模块”不但是提高就业适应能力的“活”,也是及时更新学习内容的“活”。
2.2 “宽基础、活模块”课程模式的特点
2.2.1 体现以能力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思想
“宽基础、活模块”课程模式将其课程目标定位于培养高等复合型应用人才,并强调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和全面素质的提高,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从职业岗位的需求出发,制定课程的目标,使得课程设置更接近职业岗位的需要。
2.2.2 具有灵活性的特点
灵活性主要体现在“活模块”的“活”字上,“活”有以下功能。
(1) 对于经济发展、科技进步、产业结构调整等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可以随时开发新的模块,而不需动大的结构。比如,对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完全可以用一个新的“模块”来补充原有的课程结构。
(2) 为有余力的学生以“模块”形式增加提高性内容,开展“附加能力”培训,为继续升学的学生提供方便,促进学生全面个性发展。
2.2.3 注重知识的基础性和宽口径
强调对学生基础能力的培养,在学生具有了较宽水平的基础上再进行灵活的岗位性教育,从而体现“厚基础、宽口径”的理念。
2.2.4 符合教育改革的趋势
教育部为贯彻落实《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而提出“设立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基金,实施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规划”,这显然是将课程改革和教材改革作为职业教育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问题来对待。最近几年,教育部已经会同有关部门和地方,组织制定80个重点专业的改革方案,开发包括课程在内的教学基本文件和专业设置标准和评估标准,鼓励进行模块式教学试点。“宽基础、活模块”课程模式的理论与实践为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一个值得借鉴的范例。
3 计算机信息管理(经贸)专业集群式模块化课程模式的构建
3.1 明确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应市场经济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具备现代管理学理论基础,掌握和运用现代信息及经贸理论、技术和方法,从事经济、贸易、IT、电子商务、工商、供销、物价、财政和金融等行业的信息管理与应用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
3.2 计算机信息管理(经贸)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能力分析
能力分析是课程开发的基础,对于哪些是基本能力,哪些是专项能力,哪些又是综合能力要靠调查、分析。进行岗位能力分析,我们采取了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遴选和聘请计算机专业的专家、软件开发公司的项目经理、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的的管理人员、程序员等对该专业的应职岗位应具备的能力进行各抒己见的分析、归纳。
3.2.1基本能力
(1) 计算机基本操作能力
掌握计算机系统的基本操作;掌握办公自动化软件基本操作方法及办公自动化设备应用技术。
(2) 外语应用能力
掌握经贸信息管理方面的英语词汇,读懂有关专业文章,听力、口语能够胜任谈判、磋商等外事活动。掌握阅读与写作的技巧。掌握计算机专业文章的阅读能力。
(3) 文化基础知识应用能力
语言表达、财经应用文书写、逻辑推理与计算等基本文化素质和能力。
3.2.2专项能力
(1)财会、营销能力
了解经济管理、财会、营销经营管理等技能和基本知识。
(2)对外(内)贸易各种业务的信息处理与应用能力
制定市场调查实施方案、实地调研、市场预测,制定、实施市场推广方案,进出口贸易磋商,履行外贸合同(审证、托运、报关、报验、保险、制单结汇等)。
(3)计算机多媒体信息管理及应用能力
掌握计算机多媒体信息管理的应用知识及管理方法。
(4)信息管理能力
掌握信息采集、整理、储存、传输、使用、排序、检索统计等基本方法。
(5)计算机系统安全与维护能力
掌握计算机系统安全与维护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6)计算机网络营销及网页制作能力
掌握计算机网络技术基本原理及网页制作、电子商务技术。
3.2.3 综合能力
(1) 数据管理、数据库应用及编程能力
掌握数据管理的基本操作方法;掌握数据库一般知识、应用及编程方法。
(2) 网络信息管理应用能力及信息安全能力
掌握计算机上网的基本技能、计算机网络营销及网站开发、计算机网络的安全管理能力。
(3) 软件开发能力
能够开发简单的应用程序。
3.3 课程开发基本思路
“宽基础、活模块”课程模式的显著特点是将课程结构分为“宽基础”与“活模块”两个既互相区别又相互联系的阶段。“宽基础”是集合了与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应职岗位必备的理论知识和基本能力,注重奠定学生的雄厚文化理论基础。“活模块”是针对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应职岗位的综合能力的就业教育。
我校构建“集群式、模块化”课程模式的基本思路是:根据市场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对人才需求的分析预测,根据专业对应的行业所涵盖的职业群和岗位群的岗位职责任务分析以及相关职业证书的考核要求,确定完成岗位职责任务和考核达标所需要的知识、技能、能力等,在此基础上设置“职业群专业类”的课程。根据学生进入社会所需的社会能力、关键能力等,结合我校该专业对应行业的特点,设置“专业基础类课程”;根据社会对公民素质要求、学生“可持续发展”(继续学习、终身教育)的需要,设置“基础文化类”课程。考虑市场用人变化、学生适应市场需要,结合学校实际,增设部分选修课、岗位技能培训课(活模块)以拓展学生适应市场竞争的能力。为此,我们按照宽基础阶段的“文化基础”、“计算机基本操作”、“外语应用能力”、“经贸、营销管理”四个模块,以及活模块阶段的“信息及网络管理模块”、“数据库应用模块”、“软件开发模块”以及“课程设计模块”构建了我校的“集群式模块化”课程体系,并把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培养“具有较强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上。计算机信息管理(经贸)课程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
学生在学完相应课程后能够取得的相关证书如下。
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二、三级证书;大学英语四、六级证书;PEST三、四级证书;办公自动化中、高级操作员;程序员;网页设计师;网络工程师;助理电子商务师;报关员资格证;助理物流师等。
4 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改善实训条件是实现集群式模块化课程模式的关键
高等职业教育的显著特点就是实践性强,更强调对学生职业岗位能力和实践技能的训练和培养。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工作是高等职业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基本条件之一。“集群式、模块化”课程模式要求教学活动必须最大限度地与实践相结合,以实现职业能力和相关素质的培养。为了保证“集群式模块化”课程模式的顺利实施,学院投入大量资金建立了功能齐全的计算机应用基础实验室,配备路由器、核心交换机等设备的网络实验室,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室,装配最新技术的模拟/数字电路实验室,电子商务模拟实验室,管理信息系统实验室,计算机组装DIY实验室,办公自动化实验室,有丰富教学案例和资源的网络多媒体教室等。以上校内实训基地的建立,为“集群式、模块化”课程模式的实施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在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同时,为了让学生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就与实际工作岗位零距离接触,我们又加强了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与大连市各专业外贸公司、大连海关、东北地区的一些电脑网络公司、证券公司,大连软件园及高新技术园区的多家软件公司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进行订单教育、顶岗实习、聘请兼职教师等。这些实训基地的建设,保证了“集群式、模块化”课程模式的实施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5 引进和培养“双师型”教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保证集群式模块化课程模式的顺利实施
建设一支优秀的“双师素质”师资队伍,是高职教育能否办出特色的有力保障,更是“集群式、模块化”课程模式得以实施的关键。我们的做法是“校企合作,内培外引,专兼结合”。一是直接引进,近几年学院先后从网络公司、软件开发公司、大型企业引进有实际工作经验的高级技术人员七人,以产学研结合为途径,鼓励教师到生产一线挂职实习、参与科技开发,在实践中提高技术水平和动手能力,从而使师资队伍得到优化,造就了一大批“双师型”教师。
这些教师精通所授专业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熟悉国内外相关学科的先进技术理论,掌握良好的授课艺术,同时又具备较好的行业、职业知识及丰富的行业、职业实践能力,具备较好的顶岗工作能力,精通本行业的技能技巧,能够理论联系实际,根据市场调查、职业分析的结果和职业岗位 (群 )的要求,进行教学工作和课程开发,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提高其全面素质,保证了“集群式、模块化”课程模式的顺利实施。
6 结束语
“集群式、模块化”课程模式,在我国职教领域和课程改革发展中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是我们的做法肯定还会存在很多的缺点和不足,恳请各位同仁提出批评和宝贵意见。让我们共同努力,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尽一份力。(本文获“2005年全国青年教师计算机教育优秀论文评比”三等奖)
参考文献
1 王福海等.园艺专业集群式模块课程的实践与探讨.“宽基础、活模块”的理论与实践.宁波出版社,2000
关键词:慕课时代;计算机;基础课程;多元化教学;模式探究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5)30-0111-02
“慕课时代”指的是在互联网计算的大力发展下,形成的大规模在线课程模式。“慕课”一词是在2008年被加拿大学者首次提出,其后又有加拿大学者对其进行探索,在这一思路的指导下成功开设出能够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学习模式,随后“慕课”教育形式在多个国家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1 慕课时代背景下计算机基础课程多元化教学的意义
慕课教学进行的基础是计算机网络的迅猛发展,在当今时代,计算机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必要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是当代社会对于人才最基本的要求,因此在学校教育过程,进行计算机基础课程是十分必要的。但是不得不说计算机课程单纯地依靠理论知识的讲解很容易造成学生的厌倦心理,传统的计算机课程的讲述方法依靠教师的讲解,学生对于计算机知识的理解能力有限,计算机教学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实行多元化教学不仅能够增加学生对于计算机知识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和计算机应用能力,真正实现计算机教学的目的。摒弃传统的纯理论教学思路,尽可能地创造新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锻炼学生的学习思路,促进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
2 慕课时代背景下计算机基础课程多元化教学模式研究的几大要点
首先,教师课前准备,教师在上课之前,需要对所要讲解的内容进行分析,将教学的侧重点集中到学生实践技能培养上来。计算机更新速度太快,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甚至会出现教材与现实不相符的现象,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前对讲课内容进行梳理,摒弃落后于时代的知识内容,增加新的知识内容。目的在于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其次,在上课过程中,教师需要合理分配教学资源。合理分配教学资源指的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合理使用教学手段,在尊重学生认知特点的基础上,循序渐进的帮助学生理解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例如教师在演示过程中可以采用图像、音频等手段,图像、音频的内容可以是学生感兴趣且日常都能够接触到的内容。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基础上加深学生对于计算机知识的理解。
再次,利用新型工具对学生进行辅导。课后辅导也是教学的一大重要内容,在慕课时代背景下,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新型通讯工具上提问。例如学生可以与教师在QQ上进行沟通,教师可以为学生答疑解惑,如果学生对于知识还是比较困惑,教师可以直接远程学生的电脑,为其进行演示和指导。学生在使用电脑过程中碰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均可以向教师提问,教师热心回答,这样一来,学生不仅会对计算机课程更加感兴趣,而且更容易将计算机所学知识与实践相结合。
3 慕课时代背景下计算机基础多元化教学体系构建的对策思路
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涉及的内容相对比较广泛,但是大致教学思路是一致的,主要分为以下几大步骤。
第一,教师需要明确本章节内容的教学目的。教学目的的实现与否取决于学生的知识基础能力以及教师的教学方法。因此,教师在明确章节教学目的的基础上,还需要对学生的基础知识层次进行了解。例如在讲解“文件管理”内容过程中,教师需要明白教学的关键在于能够使得学生对于电脑中的文件夹进行一定要求的操作,例如删除、移动、复制等。而且会使用资源管理器,明白文件夹扩展名的含义。
第二,教师对学生的基本能力进行多种途径的摸底,例如在QQ群众询问学生对于文件夹的认识,根据反馈的信息,结合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难点。一般情况下,在文件夹教学过程中的重点主要为文件夹的掌握程度以及文件夹的基础操作;而教学的难点则在于文件夹中信息的分类以及如何对信息做到有序整理。
第三,教师结合上述两点确定好教学方案、准备好教学中所使用到的素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重视学生的自我发挥水平,教师鼓励学生自己讨论,自己动手操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第四,例如在文件夹的分类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创造一定的情景,供学生参考。例如教师以兴趣爱好为主题,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兴趣爱好,调动课堂气氛,教师鼓励学生选取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兴趣爱好。教师根据学生选取的兴趣爱好在电脑上进行操作示范,帮助学生理解文件夹分类的方法和思路。其次教师可以根据兴趣爱好延伸到与学生后期发展息息相关的职业规划。并且鼓励学生利用文件夹合理对自己将来想要从事的职业进行合理的分类。学生在操作中逐渐意识到和明白文件管理的重心,掌握文件夹管理的方法,为学生日常工作学习提供帮助,将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
第五,学生在操作过程中逐渐明白文件夹管理的重点,但是操作中的多次错误操作容易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部分学生容易在中途放弃。这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小游戏,供学生在玩中学习,例如“连连看”,但是连连看的内容为文件的扩展名,教师可以进行提问的方式,也可以以学生自主参与的方式,在游戏中了解文件名的重要性,最终达到学习的目的。其次,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课后对于自己职业规划文件夹进行完善,教师鼓励学生自行组成学习小组,探讨出本组最完善的职业规划分类,在下一堂课中进行展示,并在班级内部进行评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其中。
第六,有效的反馈是关键。在下一堂课开始之前,教师组织学生对职业规划进行展示,在展示结束之后,鼓励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讨论出本小组认为最优异的职业规划设计。教师根据学生选举的结果选出操作技能之星,并对其进行鼓励。其次,教师对学生的实践技能操作情况进行化标准评分,对每个同学的参与情况均进行打分。激发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和乐趣。
第七,必要的教学反思是高质量教学的保证。在教学内容结束之后,教师要求每一位学生在电脑E盘建立自己的文件夹,并按照自己感兴趣的点对其进行分类,鼓励学生在网上进行交流,不仅能够有效加深学生之间的理解,更重要的是能够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兴趣。
将文件夹教学归结于一定的主题之下,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知识学习的先导。在教学结束之后,教师反思本节课的成功点在何处,不足点在何处,例如在职业规划中教师并没有限制太多使得学生的成果,单调。那么在下一主题进行之前,教师可以根据知识的重点和难点,恰当地进行限制,提升下一堂课的质量。
4 结束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各个行业都已经发现了互联网的优势,并已经将之应用进了自身的领域,教育界也不例外。利用网络,教育者可以将教学相关的声音、文字、图像、视频等资料以更加多样的方式传播给学生,使各方交流也更加的便捷。慕课时代背景下,为计算机的教学多样化发展提供一定的帮助,但是如何在慕课时代背景下,进行多元化教学发展,还需对此进行进一步的思考。毋庸置疑的是,在慕课时代背景下,对学生实践技能操作的要求远远高于之前,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侧重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
参考文献:
[1] 曾翰颖,慕课时代下重构计算机基础教育[J].计算机教育,2015(22).
[2] 许颖,孙琦,大数据时代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创新教学探讨[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5(1).
摘 要:文章通过剖析高职会计电算化传统授课模式的困境,提出采用微课模式解决现实中的问题,并参照第二届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的评审规则进行会计电算化课程的设计,旨在通过该文笔者的粗浅阐述,希望能够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在今后的教育教学述程中提供全新的思路,从而满足不同层次的学习者的根本学习要求。
关键词:微课 会计电算化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09(c)-0111-02
1 微课介绍
建设学习型社会是新时代的要求,如何构建全面开放和科学合理的学习资源体系,满足全社会不同层次的学习者的学习要求,已经成为社会性的课题,成为众多教学研究部门和多媒体网络机构竞相研究的对象。微课的教学模式就此在国内蓬勃发展起来。
微视频是微课的核心载体,此外,还要配合配套的图片、动画、音频等多媒体素材,教师在教学过程设计,学生可能出现的反馈,教师要做哪些有建设性的点评等辅资源,以上与教师讲授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成为微课。[1]
2 微课引入会计电算化教学的必要性
现阶段,人们的生活被微信,微电影、微小说,微广告等各种微信息充斥着,在乘车,短休,等候,假日,睡前等原来被认为是“海绵孔”的时间,利用手机、平板电脑等智能终端进行交流和电子阅读,把时间全部用满。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微时代”已经到来。
对学习方式而言,本时代的要求是个性化和多样化,教与学都在进行革命,时代要求学习资源情景化、短小化,案例化、便于应用。
在学习方式日趋个性化和多样化的时代背景下,教与学都急切需要一些短小的,案例化,情景化,便于应用的资源来满足多方面的需求。传统的教学方式适合当年的教与学,在本时代就显现出很多弊端。微时代的学生需要微课的教学方式。
微课的教学资源生动形象,动态直观,从而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针对现阶段学生的自控能力差,学习能力不足,理解能力不强的现状,采用微课的教学模式能够使得部分学生减少对学习产生厌烦情绪,减少对学习的抵触情绪。
微课的教学模式一般是10 min左右,而科学证明,大多数人的注意力集中的有效时间能保持10 min左右,微课的教学模式是符合人性特点的科学模式。让学生在有效的时间内,充分吸收知识,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和效率,不至于长时间集中注意力而使学生厌倦。
微课的教学模式具有短小、精悍、完整的特点,在特定的时间,将特定的问题阐述清楚,有效整合学与教的资源,知识点明确,无须学生课后进行整理,学生对学习的知识能够有效吸收,记忆深刻。
采用微课教学模式能够解决会计电算化教学过程中的困境:(1)微课教学模式在会计电算化教学过程中对于不同基础,不同学习习惯,不同学习兴趣,具有明显差异化的学生,都具有适用性,可采用同一教学进度。(2)会计电算化理论问题一一讲解,学生很乏味,不感兴趣,采用微课方式,避免了填鸭式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3)会计电算化教学需要大量实践操作,课堂时间有限,不可能大量实践,学生课后实训效果难以呈现,又无从知晓,学生遇到问题又不知如何解决,运用微课教学模式恰恰能够解决这些问题。
3 如何设计会计电算化微课
在教学实践中,会计电算化微课的设计必须承载着教师的教学指导思想,在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的使用。参照第二届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的评审规则,以总账系统初始化这一节为例,制作会计电算化微课如下:
(1)选取教学环节中总账系统初始化知识点、技能点、专题、实训活动作为选题,针对教学中常见、典型、有代表性的问题或内容进行设计;总账系统初始化这节课程材料完整:包含微课视频,以及在微课录制过程中使用到的全部辅助扩展资料,包括课件、习题、动画、视频、图片、答案、总结等。[2]
(2)围绕选题设计教学方案,教学目的明确,教学思路清晰,注重学生全面发展。教学目标有三个,知识方面包括:①总账系统控制参数的含义及作用;②总账系统期初余额试算平衡的意义;③总账系统登录时应注意的问题;④总账系统选项设置因果关系。能力方面包括:①总账系统登录的步骤;②总账系统选项设置的方法;③录入不同类型会计科目期初余额;④进行期初余额试算。素质方面包括:①具有自我学习能力;②仔细认真、一丝不苟。学生课前准备为:①了解一个企业与财务业务处理相关的参数设置情况;②复习手工会计期初数据结转。教师课前准备为:①有关参数设置和期初余额录入的课件;②企业期初数据的案例。
(3)教学过程主线清晰、重点突出,逻辑性强,明了易懂。确定重点难点为:①参数设置需要符合企业业务需要;②凭证审核控制到操作员;③出纳凭证必须出纳签字;④辅助核算期初余额录入。
(4)教学内容严谨充实,能理论联系实际,反映社会和专业发展,无科学性、政治性错误及不良信息内容。
任务一:总账系统选项设置。
①任务资料。
②任务指导。
第一,以账套主管“张新华”身份登录总账系统;第二,进行选项设置。
任务二:期初余额录入。
①任务资料。
第一,账套号:008;第二,账套名称:哈尔滨市天宇贸易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天宇公司)启用日期:2012年01月01日;第三,会计期间设置:01月01日~12月31日;第四,地址:哈尔滨市南岗区学府路500号,法定代表人:钱森,邮政编码:150001,联系电话及传真: 882555644,本币名称:人民币(代码:RMB),企业类型:工业,行业性质:2007年新会计制度(建账时按行业性质预置会计科目)。
②任务指导。
第一,非辅助核算科目录入。直接输入末级科目的累计发生额和期初余额,如录入“银行存款-工行存款”384660.33。同理录入资料中“库存现金”、“固定资产”、“长期借款”等科目。第二,辅助核算科目录入。设置了辅助核算的科目,其累计发生额可直接输入,但期初余额录入时,应双击“期初余额”栏,进入“辅助期初余额”窗口。
在该窗口中单击“往来明细”按钮,进入“期初往来明细” 窗口。单击“增行”按钮,录入辅助核算的明细期初数据,如“应收票据”科目,根据实训资料,在“日期”选择“2010-12-28”,在“凭证号”栏选择“转-32”,在“客户”栏选择“永安”,在“业务员”栏选择“吴豪”,在“摘要”栏录入“赊销A商品300件,单价120元”,在“金额”栏录入42 120。
对于以上内容教学组织与编排符合高职高专学生的认知规律;注重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以及学做一体的有机结合。在授课过程中,使用包括但不限于:图片、动画、视频、HTML网页等多种媒体技术,恰到好处地运用在教学过程中,以实现较好的教学效果。
(5)微课视频不超过15分钟,视频图像清晰稳定、构图合理、声音清楚,主要教学环节有字幕提示等;视频片头显示微课标题、作者、单位。 演示文稿配合视频讲授使用的主要教学课件为PPT格式。
(6)教学策略选择正确,注重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思维能力;课后作业设定为:①辅助核算的期初余额是如何设置的?②为什么要指定会计科目?③总账系统参数设置中“凭证审核控制到个人”的设置与以后业务执行的关系。④如果试算不平衡是否能记账,能进行填制凭证处理?
参考文献
[1] 俞金香.利用网络微课促进高校青年教师成长的若干思考[J].当代教师教育,2015(3):25-27.
关键词:科技成果转化 融资机制 融资模式
科技成果转化的基本内涵
(一)科技成果转化的系统构成
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过程,是一个十分复杂的技术经济行为。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这个过程不仅涉及到科技成果的供需双方、政府、中介等各个环节,还受到一系列外部因素的影响,如:全社会科技意识、经济政策、金融政策等。从系统构成和结构角度来看,以下几个子系统是科技成果转化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科技创新子系统、企业需求子系统、科技中介子系统和环境系统等,以上各个子系统之间以及系统与环境之间存在非常复杂的关系,科技成果要想形成一个高效率的转化机制,它们之间就必须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将科技成果转化系统看作一个整体,其主要功能就是最大程度、最高效率地促成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不断满足企业发展需要,适应消费者需求,促进社会发展。
(二) 科技成果转化的特征
1.价值的综合性。高校和科研院所作为科技成果的生产者,同时还承担教学的任务。教学与科研互动是高校和科研院所进行现代高等教育的一个特征。一些新知识、新方法、新观点等会产生于科技成果创造及转化过程中,这些作为重要的教育资源可以为高等院校或科技机构利用,不断拓宽教学视野,对高校学科及专业建设起到良好促进作用,这就体现了科技成果转化的教育价值。经过中间试验放大等环节,科技成果被现有企业吸纳甚至催生出一个或一批高科技企业,这就体现了科技成果转化的经济价值。此外,“863”、“973”等国家项目,均是从国家战略层面出发,关乎国家主权和国计民生,这就体现了科技成果转化的政治、社会及文化价值。
2.管理的复杂性。价值的综合性决定了科技成果转化管理的复杂性。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对于生产的科技产品而言,一般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来自国家或省部级的纵向科研任务,二是来自企业委托或与企业联合技术攻关任务。对于承担来自国家或省部级的纵向科研任务,其管理比较规范,从国家到省再到科研院所,均有现行完善的科研管理体系与制度,管理较为严格,科研成果以理论创新居多。一般而言,纵向的科研任务可以有效地将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结合起来,以先进、成熟的技术或理论不断解决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效率、效果问题。在此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对自有科研成果知识产权的保护。对于企业或其他单位委托的横向科研任务,对其管理主要通过科技成果转化体系来完成。校企通过共建研发中心、研究院等形式,一般采取企业投入经费聘请高校等科研院所技术人员独立完成或和企业一起共同研发的模式,发挥校企各自优势,解决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重要关键技术问题。根据不同的任务,可以建立不同的管理模式。目前,越来越多的高校通过专门中介机构或资产经营公司来管理科研院所的科技活动,对在经营上可能对科研院所带来的风险进行了有效地规避。
科技成果转化的融资机制
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需要不断地进行融资,以满足其发展的需要,也即需要科技与金融的有机结合。科技金融是与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产业化和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相配套的一系列制度、政策、金融工具以及服务的总和,它的行为提供主体由政府、企业、市场、社会中介机构等构成,科技金融构成了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以及金融体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科技成果转化阶段的融资机制包括资本形成机制、风险分散机制、信息揭示机制和激励约束机制,通过这些机制的运行,有效地促进了科技成果转化。
(一)资本形成机制
金融中介和金融市场共同作用着科技成果转化的资本形成机制。金融中介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资本形成机制是指通过政策性金融的引导机制和商业性金融的竞争机制,促进资本的有效配置与形成,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持。我国政策性金融和商业性金融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融资过程中,它们的地位先后发生了一些变化,即从以政策性金融支持为主转化为以商业性
金融为主。
在科技成果转化的初创期和成长期,由于许多不确定性的存在,以严格控制风险、获得较高回报、加快资本流动速率为经营原则的商业性金融很少介入到科技成果转化的这些阶段,因而,在这些阶段形成巨大的资金缺口,只能靠政策性金融来充当主导地位。政策性金融机构有政策性银行、科技担保机构和科技保险机构等,这些机构凭借国家的信息和政策优势,在兼顾政策性和商业性运营原则基础上,不断创新相关融资项目,通过较少的政策性资金进行倡导性投资,鼓励更多的商业性金融资本支持科技成果转化。由于政策性资金介入科技成果转化,给商业性金融传递了一个金融支持信号,商业性金融机构通过不断调整和拓展相关业务,积极开展科技贷款,支持科技成果转化。当商业性金融对科技成果转化支持力度越来越大,占主导地位时,政策性金融就会适时而退。
(二)风险分散机制
事实上,银行和股票市场在一定条件下都能完成流动性风险的分散,而且两者没有特别明显的区别。而值得注意的是,普通居民普遍厌恶风险的程度直接影响着金融中介体系以及金融市场体系支持科技成果转化的效率。当居民非常普遍地厌恶风险时,他们倾向于选择在规避流动性风险更具优势的银行;相反,当居民普遍不太厌恶风险时,他们倾向于选择金融市场来规避风险,在这种情况下,有利于资本的形成,以更好地支持科技成果转化。然而,在实践过程,更多的居民对风险厌恶程度不会总是太高或太低,往往是随机分布且方差较大,因此,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两种融资体系应该协调发展,缺一不可。
(三)信息揭示机制
金融中介和金融市场同样共同作用着科技成果转化的信息揭示机制。由于科技成果转化过程是一个复杂、专业的过程,某一个投资者无法具备搜集、处理与科技成果转化相关信息的能力或时间精力,事实上,也无法承担评估转化主体或项目的成本,这就存在科技成果转化信息不对称,造成许多有效资金无法优化配置,这时金融中介机构的规模和专业化优势就体现出来。金融中介机构相对于非科技成果转化主体和项目而言,相对容易获取科技成果转化主体或项目的各种有用信息。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小银行、有限合伙制风险投资机构和政策性金融机构获得相关信息,有效地弥补金融中介在揭示信息过程中存在的瑕疵。 (四)激励约束机制
金融中介通过与科技成果转化主体所签订的信贷契约等来实现科技成果转化的激励约束机制。一般而言,金融中介机构在发放贷款时,都要与科技企业签订相关契约,明确规定贷款金额、贷款利率、还款方式、担保和抵押品、限制性条款以及违约责任,这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约束贷款科技企业的作用。在贷款后,金融中介会跟进调查科技企业的经营情况,根据跟踪调查结果,适时取消科技企业的持续贷款、提前收款或给予科技企业更广的还款空间。
科技成果转化的融资模式
(一)风险投资
在科技成果转化阶段,企业很难从市场上进行直接融资获得研发所需资金,而可以利用风险投资的特征,那就是可以分期在企业不同的发展阶段注入一定的企业发展所需资金,而企业需要给风险投资机构一定的股份或认股期权,以及一定的企业经营或管理权。事实上,风险投资机构深入企业,要求获得一定的企业经营管理权目的不在于控制企业、干预企业的正常经营,而是利用自身经验,对所投资企业经营进行一定程度上的规范化管理,指导企业经营策略以及发展战略规划的制定、业务伙伴的联系。处于科技成果转化阶段的企业一般采取企业者(或管理层)、风险投资者持股,报酬体系激励性非常强,创业者和风险投资商均与企业形成利益共生关系。特别是对创业者而言,可以激励创业者们积极发挥自己的优势和天赋,为企业发展贡献更多的正能量。同时,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除融资过程中的逆向选择行为和通过努力融资后不思进取、损害企业自身利益的行为。从经济角度来看,每一期注入的风险投资资金都会按时间顺序呈规模效应递减的趋势,而风险投资机构所承担的风险也是随着时间顺序不断降低,即注入风险投资资金越往后,越要付出较高的溢价,相对回报也会减少。换句话说前期风险投资机构投资的风险资金由于需要承受较高的风险而可以获得较高的回报或收益,后期风险投资机构投资的风险资金由于承受的风险较低,获得的收益也不如前期风险投资机构的高。因而
,对于风险投资机构而言,因为成功的风险投资项目回报特别高,风险投资机构就算在其风险投资项目中出现多个失败的情况,依然会收到可观的收益。一方面,风险投资机构获得的回报相对较高,另一方面,由于风险投资机构深入所注入风险资金企业,可以及时地发现、化解和降低风险发生率,同时,还可以根据科技成果转化企业的不同发展状况,分期投资不同数额的资金,达到控制资金风险的目的,有效地降低融资风险,节约融资成本。由于风险投资行业特征,决定了它们不会在某一特定的科技成果转化企业一直持有其股价,因而需要设立合理、广泛的风险资本退出渠道和完善的退出机制,以便风险投资机构在所注入风险资金企业步入成熟期后全面退出。
(二)债权融资
债权融资是处于科技成果转化阶段企业进行融资的另外一种重要的融资方式。一般而言,企业债券融资和中小企业打包贷款都是债权融资的有效方式。处于扩张期的科技成果转化企业经过一定时期的发展,拥有较大规模的资产、较完备的业务记录和较高的信息透明度,可以在这一时期开展信用评价工作。同时,处在科技成果转化阶段的科技企业基本上不存在技术风险,市场风险和管理风险会在这一时期加大。虽然此时的企业达到了商业银行放贷条件,但由于其存在较高的市场风险和管理风险,银行贷款很难被批准下来,因此这一阶段主要还是以债权融资为主,股权融资比重不会太大。
结论
任何一项科技成果的诞生与产业化进程的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巨大的资金支持,特别是科技成果的研发和转化阶段,需要金融支持来解决资金支持问题。完善的金融市场能有效地提供风险规避、价格发现、激励约束等功能,保障了科技的发展。为了更好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需要地方政府完善资本形成、风险分析、信息揭示以及激励约束机制,推进风险投资和债券融资两种模式的建立和完善。
参考文献:
1.段世德.论科技金融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推动[j].西南金融,2011(7)
2.樊星.科技金融理论与实践悖论分析[j].中国科技论坛,2011(3)
3.范柏乃,吴翰,马庆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税收优惠政策国际比较研究[j].中国科技产业,19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