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我的前世今生

我的前世今生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我的前世今生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我的前世今生范文第1篇

“希望表达一种时间的感觉,一种随着年龄和实践的积累沉淀的思考,不是简单的。”家是一个放心的地方。正如主人所说,一个家就像一个隐喻,有主人的前世今生。细微之处,呈现独具匠心的不平凡。

空间的视觉想像

这座东西走向的公寓140 多平方米。主人杨石头是年轻的职业经理人,奥美北中国区集团事业发展总监,70 年代生人,现代社会的中坚、讲究品位。房子地处城市中心,但闹中取静―外面有一条河,从门厅的大窗看出去,河道延伸出开阔的视线,杨石头说这是他买这套房子的主要原因,是为了“一种视觉上的想像力”。

走入房间,最初的印象就是一目了然。

客厅打通了原有的客厅与一间卧室,制造了更为通透的起居环境。透过进门的木雕隔断,可以清晰的看到里面雅致的起居室和窗边的用餐区。开阔的视野,使空间错落有致。在进门之后,营造了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深木色的地板与家具在各个房间理性地贯穿。所有家具尽量采用直线造型,厚重的色泽,有棱角的干净,把空间均匀的切割了。

简约与简约之外

“用了深木色作基调。直线条。整齐的摆放。”如此,令内外房间空间清晰一致。简约,也正符合现代高级白领利落、不失品位的生活作风。

将修饰做得不露痕迹,就是品位的提升。细细琢磨:木雕做旧的隔断与家具;桌案上大块的蜡烛托盘;玄关红底木雕《心经》与卧室地板上的中国文字:七、神、敬、乐;充作窗帘的中国字画、沙发抱枕织缎上手工镶嵌的盘扣与珠饰……都是花费心血的设计与选择。

精彩的是,客厅中,迎面白色墙壁上一排白色装饰画,看似只是简单的白色木块,并未着任何痕迹,仔细观察会发现每块其中的汉字笔画―每幅中只有一笔,是简约之中的简约,又蕴涵当代艺术与设计的感悟―是人的居住空间与人心理的呼应:生活由这些枝干组成,一笔一划,是生活。

家的前世今生

恰当的运用空间的透析,用灯光配合,使房子内部具有了简洁沉静的美感。房间内的灯全部采用中国古老的吊灯和灯笼。其实在公寓外,是相对嘈杂的都市。闹中取静,迎合了房子主人的情致,切合他的身份,用色彩、光线、文化整合了室内的和谐。

考虑到空间的过渡与延续,在小的私人化的装饰物上,如:一个小木雕、一座旧式台灯,一幅窗帘,在这个房间,与那个房间,在走廊、客厅、卧室里,不动声色的承接过渡着,富有情趣,而不流于罗致。

独具匠心的将兵家思想融入到家的角落―门口案几上的将军头盔、弓与弓箭、俄罗斯带回的保尔- 柯察金的帽子,书房内现代军人的头盔与不胜枚举的别针勋章……杨石头说,他曾问过前生,是一位从戎将士,而他自己,也热衷军事与韬略。一个完美的家,要有文思,也要有英武之气。他把自己的思想,完全融入到这所房子里。“这是一个相对完全私人化的房子,是为‘我’自己设计的。”

禅智慧与风格

一壶茶、一本书、一块布,随意但有意味。具有禅宗意味的室内装饰风格,要旨在于使一切空间物质和谐自在。简洁的建筑语言和具有沉静稳重美感的家具造型,透射出禅的智慧和语言。

奢华繁复之风过后,用具有东方古老哲学朴素元素,营造生活的舒适。杨石头说,到了一个年龄阶段,更愿意进入一种有思考和积淀的生活。禅意,自然而来。

注重表面的华丽的奢华风潮过后,禅风格的居室不止于此,房间内的和谐源自其中人内心的真实。

人与环境融合统一,是禅风格最完美而人道的体现。素雅,却不沉闷;具生命力,却不过分张扬;有内在的约束力,又非墨守成规。完美与和谐源自内心的发掘。如人一样,空间有其自在的灵性、情感和语言。生活是自我与环境合而为一的创作。

来自主人的观点

1. 作为一个真正的广告人,我的一天是从中午开始的,更关注两点钟以后的生活,所以在意日落斜阳照进房间的角度与光线在室内反射出的投影。

2. 门口很重要。门口是一个给人无限想像的地方,是家的开始和延伸。在门口,设置了座椅和小茶几,是一种意象,引发某种想像。

我的前世今生范文第2篇

绵绵的雨,朦胧的雾,温一杯清酒,嘴角微微上扬,任性的欣赏着眼眸中的一切。起风了,带着刻骨的凉,夹杂着秋雨,吹在脸上,点缀了清秀的轮廓,让那张安逸的脸上,写满了忧伤。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世事都是这般无奈,繁华过后尽显颓败,而人总想着圆满的结局,当悄悄然开满枝头,我们也只能无力的欣赏着,怀念着姹紫嫣红的炎夏,喝掉这杯酸苦的清酒。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其实,我一直在琢磨,你究竟什么地方让我如此执拗,是你的风华绝代,亦或是你温婉的性情。风更急了,雨更乱了,凉意顺着经脉爬入心房,你多情而无心的一笔,徒留我在红尘中瘦了等待。他日约定,陪君看尽风花雪月,待落日归山,都随你而逝。

而如今,多少柔情终成故事。仰头独自饮一杯清酒,宛如又回到了那年雨季,你撑着油纸伞顺着青石板街决绝离去,转过身,我试图比你做的更潇洒,可笑,骗了天下却遗忘了自己。弹指岁月,或许我已经被你相忘于天涯。

握不住的沙,索性就扬了。

或许我该忘了,也许某天不经意间听见熟悉的旋律,或在人群中发现,着一袭素衣,束着高高的发髻,站在眼光下的我不禁婉儿一笑,忆起过往的美好瞬间,亦是一种温热。

如今,我也试着对你,不温不火,不冷不热。那年的的邂逅是如此甜蜜,若再相逢,以是陌上行人,然后听你轻轻的说句好久不见,我笑着回你一句好久不见,曾经无所顾忌的投入,却换来伤情的感悟,现在,掬一把月,慰藉心灵,让自己平静,可空气中弥漫着桂花的味道,带着迷离的芬芳,极细腻,宛如又回到为你撑着油纸伞信步闲游缓缓归的旧时光。

夜很深,风更凉,你的笑容趁我不备,偷偷溜进我的脑海,痛过之后,便不再天真的以为破镜可以重圆,我会发着呆,想象着,那一天会有人代替我。今生,挥毫只为你。

今生,挥毫只为你。

我的前世今生范文第3篇

说服派拉蒙,从一封邮件开始。

最初的时候很多人想,同时出现在暑期档,《老男孩》一定会被《变形金刚》给淹没了,但是我萌生了让《变形金刚》和《老男孩》“和为贵”的想法。当我把这个议题提出来的时候,所有的营销都说不可能,《变形金刚》怎么会带我们玩?但我不想放弃,我给派拉蒙写了一封邮件,阐述了我的制片理念,告诉他们其实这两部电影可以在人气和粉丝方面在暑期档互作补充。后来派拉蒙方面决定作出尝试,尤其是在看片之后对《老男孩》感觉还非常好,同意让这两部电影一起在中国滚动营销。

电影就是梦,要有想象力。

我一直是一个有勇气创新的人,无论是营销还是选择剧本和导演。很多人在做《老男孩》的营销方案的时候,都提出了一系列阻击《变形金刚》的想法,但是怎么就不能去想成为一个联盟呢?现在迈克尔・贝导演邀请肖央他们去美国学习电影,我想这就是我们提出“一起玩”的想法也让他看到了中国电影人的激情和勇气。

我只相信大众的数据。

我做任何事情都是建立在大量的市场调研的基础上的。比如《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我决定拍成电影的时候这个书已经卖出了一百多万册,而且还有一些数据显示主要的读者年龄层在18~35岁,这些人也是主要的观影人群。后来我又自己买了书来看,在家花了一个星期,书中文字的美和人物的故事都深深印在了我的脑子里。最后我们又请来了赵薇导演,更加增强了我对这个作品的信心。所以大众数据给了我能够力排众议的信心,我不相信感觉,也不相信经验主义。

未来的电影市场属于两种类型,一种是大制作,另外一种就是能直指人心。

有两种片子我认为未来会有较好的票房,一种是可以真正进入观众内心,关注当下社会生活,解读中国人内心深处的情感,而且用一种娱乐的形式讲一个很好的故事;另外一种就是视觉特效大片,让人们看到充满梦幻色彩的视觉奇景。这两种片子我都会坚持投入,比如今年年底我们会开机拍摄《致青春》的续篇《原来你还在这里》,即将在大陆上映的派拉蒙公司的《忍者神龟》我们也已经参与投资。

我的前世今生范文第4篇

之后,“生成课程”一词频见于国内外有关著作和研究文献中。为了解我国关于学前生成课程的研究状况,笔者分别以“生成课程、幼儿”、“生成课程、幼儿教育”和“生成、教育”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997年1月-2007年3月)中检索,获得相关文献76篇(1997年之前没有有关生成课程的文章)。本文拟根据76篇研究文献,在分析文献基本情况之后,从选定的不同主题及角度,就我国近10年来关于生成课程的研究状况作一综述。

一、76篇研究文献的基本情况

1 的年代和数量(见表1)

2 作者单位(见表2)

3 文献的内容:对论文的内容进行整理后发现,大多数文献(占论文总数的62%)属于理论介绍以及翻译国外的有关文献资料。其余论文则分别属于操作指导、案例分析和经验总结反思。(见表3)

二、近十年我国学前生成课程研究概述

20世纪90年代末,随着幼儿园课程改革的推进,人们将课程目光从目标模式转向过程模式。特别是受瑞吉欧、方案教学等影响,人们对在学前教育活动中引入“生成”产生了浓厚兴趣。也正是从这时候起,国内的刊物上陆续出现了有关生成课程的介绍和研究。总体看来,这些介绍和研究有这样几个特点:

1 翻译、介绍的多,本土研究的少。现有的文献大多是向读者介绍有关瑞吉欧、方案教学以及美国生成课程的理论,或者从宏观上分析对我国幼儿园课程发展的启示,如《美国早期儿童教育中的“生成课程”》(屠美如,《幼儿教育》,2001年第2期)、《生成课程和预设课程》(冯晓霞,《早期教育》,2001年第8期)、《生成课程的内容从那里来》(柳志红,《早期教育》,2002年第8期),等等。从表2也可以看出,笔者收集的76篇文章中,有关理论介绍的文章共有47篇,占总数的62%。2001年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教师要“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结合《纲要》精神,不少地方或幼儿园以生成理念作为幼儿园课程建构和实践的指导思想,开展了部分关于课程生成的研究。比如,《幼儿园预设课程和生成课程的关系及其处理》(吴荔红,《教育评论》,2003年第1期)、《对幼儿园课程预设与生成统一的思考》(王春燕,《早期教育》,2004年第8期)、《在完善的语言生成系统中发展幼儿的语言能力》(孙含英,《教育发展研究》,2004年第10期)等。《上海市学前教育课程指南解读》(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版)在系统解释和说明生成课程理念的基础上,还对生成课程的含义、与预设课程的关系以及教师的操作做了比较具体详细的解释,提出“预设”和“生成”两种课程形成方式,兼容了两种课程的目标取向。

2 分析、评论性的研究多,操作指导性的研究少。不少文献都是从教育学、哲学等视角对生成课程进行分析和评价。如《生成课程:对“预成课程”的继承和超越》(张金梅,《早期教育》,2002年第8期)、《新课程课堂教学:从弹性预设到动态生成》(李炜,《当代教育科学》,2005年第6期)、《新课程实施背景下教学观的改造》(周建军、王玉生,《当代教育科学》,2003年第11期)、《再论新课程教学核心理念及其有效性》(吴永军,《课程・教材・教法》,2005年第1期),等等。相比而言,关于生成课程具体操作指导的文献较少,在笔者收集的76篇文章中仅有8篇,占10.5%。

3 有关实践探索、经验总结方面的文献主要来自一线教师,却数量有限。76篇文章中仅有22篇(见表2),如《一次激发儿童探究的“蚱蜢”的活动》(倪情、徐颖,《早期教育》,2004年第4期)、《孩子的兴趣》(汪丽,《学前教育研究》,2002年第4期)、《开心主持人》(虞芬,《幼儿教育》,2007年第3期)、《接住幼儿抛来的球》(滕瑾,《学前教育研究》,2003年7、8期),等等。其内容大多是基于自身实践的个人经验总结和感悟。

三、我国生成课程研究的未来展望

近十年我国关于生成课程研究的基本状况表明,生成课程已从理念逐步走向实践,这必将极大地推动我国学前课程的改革与发展继续向纵深发展。

1 生成课程本土化。在国外,对生成课程的研究有较长的历史,从杜威的教育即生长、到方案教学和瑞吉欧的理念,已经历了一个持续的研究过程。在我国,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始,陶行知先、生倡导的“生活教育”,陈鹤琴倡导的“活教育”等,都包含了生成课程的影子,但真正开始生成课程的研究也只是近十年的事。如何根据我园幼儿教育发展的实际状况,开展学习、借鉴和实践,仍需要我们进一步加强本土化的研究。

我的前世今生范文第5篇

风吹过每一次花开的季节,带着芳香来到江南每个角落,醉了谁的心扉?雨翩跹到水乡,淋湿了滚滚红尘,缠绵了谁的心事?

从此谁呢喃在我的梦中?从此谁的温柔徘徊在我的襟怀?花谢花飞凋谢了,却嫣然绽放在我心中。梦回梦不回,双眸凝断了天涯,情挚在了沧海…

贴与笔尖的温度,流淌在唐风宋雨,化作一只孤蝶,穿越时间的轮回,不知疲倦,一度一度,寻找那遗失的美好,却忘了岁月的长河早已渐逝当初的温度。

前生路过的残桥,却成了今生的挚守,前世的清泪,沉淀着前世的尘缘,化作悠悠的河水,伴着残桥凝眸在今生。遇见终是美丽的开端,你带着前世的暗香,渡过泪河,路过残桥,闻着这熟悉的幽香,湿润了千年斑驳的心,拾回前世的尘缘,园梦在今生,顷间,我化为一粒尘埃坠落在你心田。

十里长河的岸边,留痕着你我的足迹;寂静山林的小径,回荡着你我的欢笑;落幕西夕的黄昏;倒映着你我的背影;冉冉日出的黎明;温存着你我的柔情…

在韵华的时光,江南的美是你我脚步的所在,江南的静是你我甜蜜的温存。你我相依相拥,缠绵度过江南一季繁红,却落尽了今生的美,离去柔碎了前世今生不了的梦,心片片的落在挚情的残桥,血点点溶在前世的泪河,短促的尘缘,是我今生始料未及,在这缘断的瞬间,我的梦散落在江南,前世今生的尘缘注定了,余生的痴念…

痴梦中的守望,温暖了孤零的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