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白露的古诗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文学,是人学,是教人向上的审美艺术,弘扬的是真善美,鞭挞的是假丑恶。每一个读者都能从文学作品中寻找到现实生活的影子,甚至还不自觉地做联想和猜测,赋予作家原本没有的意义。
已是第四遍读完《白鹿原》了,每次读后都想写点什么,竟然无从落笔。大概我渭北人的缘故,《白鹿原》就像描述我的前世今生故土,读后满脑子中国传统文化记忆符号。
艺术的大敌就是取媚和矫情,一切艺术应是心智之果。《白鹿原》是一部浸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小说,比如占统治地位的儒家思想,生命玄学和神秘不可解的力量,人物命运的因果报应等等。当然,这也是一部现实主义的小说,深刻而真实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社会的历史变迁。整部《白鹿原》构架恢弘,从日常生活着手描绘了一卷壮丽的生活史,其中形形的人物和事件总能叫人无数遍的咂摸回想。
实把《白鹿原》的写作当成自己死后可以放在棺材里的枕头,这样的写作态度无疑使他的这部巨着有了几多壮美。《白鹿原》里几句话说得好:世间一切佳果都经不得牙齿的反复咀嚼,咀嚼到后来就来什么味也没有了;只有圣贤的书是最耐的咀嚼的,同样一句话,咀嚼一次就有一回新的体味和新的领悟,不仅不觉得味尝已尽反而觉得味道深远;好饭耐不的三顿吃,好衣服架不住半月穿,好书却经的住一辈子诵读。《白鹿原》写出了那个时代人们共有的困惑、迷惘,艰辛、无奈,愤懑、无助,选择、碰撞,追求、幻灭……生逢那样的时代,活着,真不容易;如果想活得“浑全”,需要怎样的大智慧啊。
读后《白鹿原》明智。世事难料。白鹿原上,白家兴旺过,鹿家兴旺过,但好景都不长。白鹿两家三代人被命运无情地反复敲打,所以,自己不论什么时候,都别得意,也别自卑。活得好,是祖上积德,自己命运好;活得不好,是好运未到,还需自己再加把劲儿。人生路漫漫,千万不要把一时的状态当成永恒。对待人生的态度,宠辱不惊,在困难的时候能挺得住,在得意的时候稳得住。
读后《白鹿原》明理。尊重位高的人,也尊重卑微的人。地位卑微的人难保一辈子卑微,即使一辈子卑微,如打了一辈子长工的鹿三,还生养了一个闹农协、当山匪,后来当保安营营长的英雄好汉儿子黑娃来;而白嘉轩的儿子白孝文,也有卖房卖地半死不活的一天。人在世千万不要把他人看死了,看扁了,断了自己后路。
读后《白鹿原》明德。白鹿书院的朱先生早先一直以神算和劝退大军闻名乡里,后来发赈灾粮和修县志也备受称赞,他不穿洋丝,只穿老婆做的土布,坚持晨读,显示着一个旧学士对于圣人的教训最后的坚守。在混乱的时局中,他看出了知识分子的软弱无力,奋起最后一腔热血集合修县志的几位先生准备冲上战场抗击日寇,然而进入军队上场杀敌毕竟不像想象的那样简单,受到重重阻力终究没能成功,那以后,他的全部心思都放在修县志付印上,哪怕自己赔上本钱。朱先生有自己的抱负、理想与信念,成败不萦于心,不媚俗,不庸俗,光明磊落,让人敬重。
1、《处 暑后风雨》宋·仇远
疾风驱急 雨,残暑扫除空。因识炎凉态, 都来顷刻中。
纸窗嫌有隙,纨扇笑无功。儿读秋声赋,令人忆醉翁。
2、《长江二首其一》宋·苏泂
处暑无三日,新凉直万金。白头更世事,青草印禅心。
放鹤婆娑舞,听蛩断续吟。极知仁者寿,未必海之深。
3、《七月二十四日山中已寒二十九日处暑》 宋·张嵲
尘世未徂暑,山中今授衣。露蝉声渐咽,秋日景初微。
四海犹多垒,余生久息机。漂流空老大,万事与心违。
4、《闲适》宋·陆游
四时俱可喜,最好新秋时,
柴门傍野水,邻叟闲相期。
5、《元宫词》 明·朱有炖
白酒新篘进玉壶,水亭深处暑全无。
君王笑向奇妃问,何似西凉打剌苏。
6、《早秋曲江感怀》唐·白居易
离离暑云散,袅袅凉风起。
池上秋又来,荷花半成子。
朱颜易销歇,白日无穷已。
人寿不如山,年光急于水。
青芜与红蓼,岁岁秋相似。
去岁此悲秋,今秋复来此。
7、《秋日喜雨题周材老壁》宋·王之道
大旱弥千里,群心迫望霓。
檐声闻夜溜,山气见朝隮。
处暑余三日,高原满一犁。
我来何所喜,焦槁免无泥。
8、《咏廿四气诗·处暑七月中》唐代:元稹
向来鹰祭鸟,渐觉白藏深。
叶下空惊吹,天高不见心。
气收禾黍熟,风静草虫吟。
缓酌樽中酒,容调膝上琴。
9、《七夕处暑》清胤禛
天上双星合,人间处暑秋。
稿成今夕会,泪洒隅年愁。
梧叶风吹落,璇霄火正流。
将陈瓜叶宴,指影拜牵牛。
10、《处暑后一日作》宋代:江南雨
旷世喧嚣许暂休,华光耀彻古城头。
拼教一秀名青史,忍看千金冠沐猴。
此夕和谐堪把握,明朝风雨待绸缪。
绮筵散罢尘初静,渐有新凉递好秋。
关于处暑的节气谚语推荐
处暑天不暑,炎热在中午。
热熟谷,粒实鼓。
处暑雨,粒粒皆是米(稻)。
处暑早的`雨,谷仓里的米。
处暑若还天不雨,纵然结子难保米。
处暑三日稻(晚稻)有孕,寒露到来稻入囤。
处暑谷渐黄,大风要提防。
处暑满地黄,家家修廪仓。
处暑高粱 遍地红。
处暑高粱遍拿镰。
处暑高粱白露谷。
处暑三日割黄谷。
处暑十日忙割谷。
黍子返青增一石,谷子返青大减产。
黍子返青压塌场,谷子返青一把糠。
收秋一马虎,鸟雀撑破肚。
处暑收黍,白露收谷。
处暑见新花。
处暑好晴天,家家摘新棉。
处暑开花不见花(絮)。
处暑花,不归家。
处暑花,捡到家;白露花,不归家;白露花,温高霜晚才收花。
处暑长薯。
处暑就把白菜移,十年准有九不离。
处暑移白菜,猛锄蹲苗晒。
处暑栽,白露上,再晚跟不上。
处暑栽白菜,有利没有害。
处暑栽,白露追,秋分放大水。
处暑拔麻摘老瓜。
关键词:生命意象;古诗十九首;觉醒
明代胡应麟《诗薮》中把“意象”作为学术用语用于评诗,他这样评价过《古诗十九首》:“兴象玲珑,意致深婉,真可以泣鬼神,动天地。”分析“十九首”的生命意象,有以下几点:
一、表示生命永恒的意象
1、“石”的意象
自然界中石头是永无衰退之日的,而它又以坚硬刚强存在于世上,石头是生命永恒的象征,《古诗十九首》中有许多石的意象,如金石,磐石借表示对于生命永恒的追求。
《明月皎夜光》中,诗人自浮华的星辰想到了自身,和友人们信誓旦旦的言语,坚定称同门的友谊“坚如磐石”,如今虚名尚存,而之间的感情却不复存在,用磐石来比喻,可是人世间有多少能够有它那么坚固无摧呢?
《回车驾言迈》中写道:人生不像金石那般可以拥有永恒的生命,如何能够长寿呢,最终都会有老的一天而已。诗人先是疑惑对于生命既然不能如金石长寿,那如何可以不枉费呢?后来回答道:要留一点美名在人世间,如此可算是不枉费此生了。
金石是不朽的象征,是永恒的意象,所以古人常借此来抒发生命的短暂及渴望生命的永恒。
2、松柏等植物意象
松柏自古以来就有长寿的意识,《古诗十九首》中也有很多处写道了松柏,以寄生命之永恒。
《青青陵上柏》中写道:“青青陵上柏,磊磊涧中石。”山上面郁郁葱葱的柏树,万古长青。涧中磊磊的石块,永不磨灭。而天地之间人的生命,如匆匆过客,转瞬即逝,我们羡慕松柏的长寿,叹息人生的短暂,诗中将松柏生命之长和人生生命之短相比较,人事无常,有谁能够像松柏一样可以那么长时间的郁郁葱葱而不凋零呢?
《驱车上东门》中:“白杨何萧萧,松柏夹广墓”是作者的所见所感,松柏可以长生于世上,而人的这一世就譬如朝露,最终只能一去不复返。朝朝暮暮,千秋万代,人却最终逃脱不了生死轮回,往复不已,生命的永恒只能如美梦一般,不可得。
二、表示生命短暂的意象
生命短暂是古往今来诗人们共同吟诵的一个主题,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古诗十九首》中有许多表示生命短暂的意象,如飙尘,朝露,蕙兰,青草等。
如《今日良宴会》:“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飙尘,是指狂风里被卷起来的尘土,用此来比喻人生的短促,人生在世间生活就如寄托一般,恍惚如飙尘寻不到踪迹,在这短暂的生命中作者叹道:“为什么不想着如何高踞要位而安享荣华富贵呢?”或许,这就是当时汉人对于生活的普遍希望吧。功名利禄,荣华富贵,才不枉费此生。
《明月皎夜光》中提到:“白露沾野草,时节忽复易。”朝露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景象,是清晨的露水,而它的生命却是如此短暂,转瞬即逝。诗人感叹道生命易老,如此变幻无常。
《古诗十九首》中也有这样描绘野草的诗句,“白露沾野草,时节忽复易”“四顾何茫茫,东风摇百草”,这里都是运用草的意象表现了时光易逝,人生无常,生命短暂,体现作者心中的感伤。
其实这些生物本不是与生俱来就是表现生命的短暂,人生的凄凉,只是由于它们的生命时节,它们的孤苦凄凉的生活环境和诗人当时有相似之处,从而引起了诗人的共鸣,将自己主观的情思赋予客观的物象。
《古诗十九首》中还出现了许多时节性的动植物,诗人借此叹老,表现生命短暂和清冷孤苦之感。如《明月皎夜光》中促织和秋蝉,他们叫声悲凉凄冷,用着最后的力气唱着生命的挽歌,作者在这首诗歌中选取这两个意象和人的生命做了类比,实为巧妙。
《古诗十九首》中还有许多植物用此表示生命之短,比如惠兰花,比如郁柳。
如《冉冉孤生竹》、《青青河畔草》都有此意象。惠兰花,青柳本应当是表示美好的词,而出现在诗中却表现出来忧伤的情绪,诗人感伤惠兰花,如果它过了这个时节不能采摘,就要随着秋天的到来而枯萎,同样,青青柳色本身美好的事物,表现生命的旺盛,作者写道园中的柳并且在前面加上了郁郁二字,由柳树的繁茂而想到了自己的孤苦无依,将愁情由个人而扩大到整个社会。汉末时期的士人,只好接着这些细弱的事物悲叹生命的短暂,使读者读到这些事物便可以惺惺相惜,从心底发出共鸣。
三、表示生命及时行乐的意象
汉末时期,儒家正统的伦理道德已经被逐步冲破,人们逐渐认识到自身的价值,相对于寄托于神灵和来世,它们则更加相信今生的快乐是永恒。从《古诗十九首》中一些诗句也可得出当时人们对于功名利禄的热衷,“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然后再追求功名利禄的途中会遇到许多挫折和坎坷,这就要及时解压,及时行乐。诗中主要表现为“酒”“曲”“药”这几种意象。
诗人离不酒,失意时借酒消愁,欢乐时饮酒庆贺,酒这一意象似乎有着矛盾的含义,但是无论是李白的“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还是白居易的“红泥小火炉,绿蚁新焙酒”都是借酒的意象传达心中的感叹之情。《古诗十九首》中的酒有斗酒,美酒等等。
“斗酒相娱乐,聊厚不为薄。驱车策驽马,游戏宛与洛。”这句话写出主人公极尽享乐,古人们斗酒和今人不同,今人就在乎的是量,如果斗酒那么从目的到韵味与古时候相差甚远。古人“斗酒”虽薄,但是在乎它的娱乐性。故人不在乎是骏马还是驽马,只要可以让自带着自由的心去游玩则可,这里虽用斗酒和出游宣扬及时行乐的思想,其实隐藏着他们对于生命迷惘的质疑。
《古诗十九首》是衰世之音,其中不乏有“曲”的意象。《今日良宴会》中有描述宴饮笙歌的场景,德高望重的人则通过乐曲发表言论,懂乐曲的人则通过曲调听明白它其中的意思。曲的意象在这首诗歌中不仅仅表示的是及时行乐的生命态度,更是一种感情交流的工具,及时行乐虽然在表面看上去是很浮华,贪图享乐,腐败堕落,但是当我们细细品味这些诗句的时候,我们并没有对于作者的这种态度而不满,想法,我们则心灵中和他们惺惺相惜,可以从这些诗歌中感受到他们对于生命的留念,他们最纯真的生命渴望,以及他们心中理想不能实现的无奈和悲伤。
参考文献:
[1]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一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7月
[2]胡应麟.《诗薮》.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3]马茂元.《古诗十九首探索》.作家出版社,1956年第一版
古诗词教学时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认为朗读教学是古诗词教学的有效途径。通过诵读古代诗词,可以使学生感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以此提高和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那么,该如何指导学生诵读呢?
通过富有艺术感染力的朗读,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更能体会诗歌所表达的强烈真挚的情感,更能引起他们的共呜,从而受到思想教育和美好情操的陶冶。
1.朗读教学,要防止三种倾向
一是为读而读,对学生的朗读不加以指导和评点,走过场而已。二是只放录音带而不亲自示范朗读。由于朗读带一般由艺术表演家录制而成,其阅历和感悟与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接受能力有相当大的差距。如果不顾城乡学生的差别,不因材施教,不考虑教学对象和教学条件,硬要机械模仿,无异于拔苗助长。我们主张最好老师当面范读,同时配合面部表情、动作等体态语,因材施教,在师生之间架起一座沟通情感的桥梁,起到录音带无法替代的作用。录音带的作用适合于诗歌欣赏,提高审美鉴赏能力,一般不适用于范读。三是朗读前缺乏感情理解的基础和忽视感情积累、酝酿的过程。
2.古诗朗读要讲究节奏,才能琅琅上口,音韵优美
四言诗为"二二"节奏,如"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五言诗有"二二一"节奏,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也有"二一二"节奏,如"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七言诗有"二二三"节奏,也有"二二二一"节奏,如"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花",另外还有"二二一二"节奏,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同时,韵脚要读得响亮而稍长,读出诗歌的韵味。
3.古诗的读法有三种类型
朗读、朗诵和长吟,这三种对节奏的处理要求有所不同,应当分清类型。另外,师生对朗读的要求也不一样,应该有所区别。
4.古诗词朗读还要注意掌握感情基调
【关键词】蝉 时光流逝 离愁别恨 羁旅之苦 高洁心志
【中图分类号】I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4-0018-01
蝉,是一种能飞的动物,吸食树木的汁液,发出吵人的叫声,确是一种害虫。它的成长的确不易,法布尔曾说它,“四年黑暗中的苦工,一个月阳光下的享乐”,即使如此,能原谅它的当今世人还是不多。但古代的诗人却多歌之咏之颂之,来言己情己思己志,创作了大量以“蝉”为题的诗。中国有文字记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七月》:“五月鸣蜩”,蜩即蝉。在《诗经》中《大雅·荡》:“如蜩如螗,如沸如羹”,朱熹评注说“蜩,螗,皆蝉也。如蝉鸣,如沸羹,皆乱人意”。庄周的名篇《逍遥游》中,也有过它的身影。在《礼记·月令》中有“凉风至,白露降,寒蝉鸣”的句子,到了唐代,以蝉为题材的诗更多出现,以蝉为题的诗就有70多首,在网址hanyu.省略,输入“蝉”,搜到与“蝉”相关的古诗词共1000首。
笔者经过筛选整理,把这些诗大致归为四类:
一、感慨时光流逝
蝉的一生是十分短暂的,庄子说它“不知春秋”,(《庄子·逍遥游》)。蝉的这一特征引起了古代诗人对个体生命的自怜与自伤。晋无名氏《鸣蜩赋》:“有嚖嚖之鸣蜩,于台府之高槐。物处阴而自惨,奚厥声之可哀?愁日凄凄兮,感时事之若颓。何时逝之是感兮?感年岁之我催!孰知命之不忧?咏梁林之有摧,生世忽兮如寓,求富贵兮不回。”作者因蝉声凄苦,渐感自己老之将至,生发出一种惆怅。初唐陈子昂《感遇诗三十六首 其十二》:“玄蝉号白露,兹岁已蹉跎。群物从大化,孤英将奈何。”该诗表面上写在白露到来之时,蝉必将死去的无可奈何之情,实质上是诗人以蝉喻指自己老迈,已到了生命暮年的悲剧情怀。唐司空曙写的《新蝉》:“今朝蝉忽鸣,迁客若为情?便觉一年老,能令万感生。微风方满树,落日稍沉城。为问同怀者,凄凉听几声。”也透露出一种时光易逝的思绪。
二、抒发离愁别恨
秋天给人的感受是一种悲凉,蝉的鸣叫极易渲染出一种苍凉的气氛,使送别的场面更加悲凉与痛苦。
白居易的《答梦得闻蝉见寄》:“人貌非昨日,蝉声似去年。”表达了诗人与朋友分别的愁苦。唐许棠一首《蝉》:“初离何处树,又发去年声。骚屑随风远,悠扬类叶轻,报秋凉渐至,嘶夜思偏清。默守疑相答,微摇似欲引。繁音人已厌,朽壳蚁犹争,……此时吟立久,万绪一时生。” “默守”、“欲行”语义双关,既写蝉,又写人,诗人把离愁别恨寄于蝉,而蝉的孤单悲凉何尝不是诗人情感的化身,宋代婉约派代表人柳永的代表作《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冷落清秋节”已使人“难堪”,诗人开篇又以秋蝉凄切的鸣叫,为全诗渲染了一种悲凉的气氛,使离别更加让人肝肠寸断。
三、抒发羁旅之苦
寒蝉凄切的鸣叫,使许多游子倍感羁旅的孤独与悲怆。所以,许多诗人就把自己的羁旅之悲寄托于蝉。写这类题材的诗人颇多,如白居易《早蝉》“一闻愁意结,再听乡心起。渭上新蝉声,先听浑相似。衡门有谁听?日暮槐花里。”写诗人一听到蝉声就感到愁绪难平,再听这蝉声使长年漂泊在外的大诗人乡愁顿起。唐卢殷《晚蝉》:“深藏高柳背斜晖,能轸孤愁感昔围。犹畏旅人头不白,再三移树带声飞。”写蝉似乎故意与人为难,诗人走一程,蝉跟一程,并鸣叫一程,写出了诗人走一路愁一路的沉重心态。贾岛《风蝉》:“风蝉旦夕鸣,伴叶送新声。故里客归尽,水边身独行。噪轩高树合,惊枕暮山横。听处无人见,尘埃满甑生。”别人都回到了故乡,只有诗人自己还在水边独行,这时,蝉声从高树上传来,在这傍晚的山边使得客心更加浓,使得其景更加悲凉。
四、表达高洁心志
蝉的短暂一生,又加上在“难堪”的悲凉秋风中凄切鸣叫,很容易与仕途坎坷、命运不济的感伤而迷惘诗人的心灵相契合。通过诗歌形成一种耐人寻味的悲剧美,抒发文人对政治、社会、人生的认识与感受。
翻开《唐诗鉴赏辞典》,所选的第一首诗是虞世南的《蝉》:“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作者虞世南为人正直、学识渊博,被唐太宗重用,但其为隋朝旧臣,受着忠臣不事二主影响。作者托物言志,就以鸣蝉来表白自己是因为立身高洁而不是凭借外在的力量才被重用的。“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表现出一种雍容不迫的风度气韵。”(《唐诗鉴赏辞典》)
骆宾王的《咏蝉》:“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西陆”指秋天,“南冠”指囚徒。当时,骆宾王任侍御使,因上疏触怒武后,遭诬陷,以贪赃罪名被捕入狱。颔联“露重”、“风多”比处境险恶,“飞难进”喻政治上的不得意,“响易沉”说言论上的受压制。尾联“无人信高洁”,是作者对坐赃的辩白,“无人信”而自信,坚信自己的品格是高洁的。此诗表面在写蝉,骨子里却在写自己,句句都可以找到诗人对于自己遭遇的不平和人格自信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