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七月的风

七月的风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七月的风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七月的风范文第1篇

性格不是哪一个性别所专有的东西,我们只是习惯用传统的观念去评判男人婆、娘娘腔,认为女人应该温柔,男人应该阳刚,事实上单一的温柔或阳刚都有提升的空间。

一个心情平静的人,别人感受得出来。如若心情较好,别人也会受感染。阅文即阅人的灵魂,有美有恶,有狭隘有宽广,有向上有堕落。因为是人,总是带有局限,让人心生不适应,有时心生怜悯。世上没有包治百病的药,也没有解答所有困惑的书。好的文章是启迪你去思考,为你拓宽思维,而不能替你去解决问题。每个人面对的难题不同,掌握对的思路,慢慢摸索解决。生活像激流,裹挟而下,你并非可以掌握方向。

你温良的性情,似那七月深夜,吹拂着阵阵微风,这个七月,快乐。有些话错过分秒便失却应有的味道。——精彩的地方总会暂停。工作除了生存,有意义吗?——有吧。打发所有你不知道怎样打发的时光。

那个人的相貌,言谈举止,学识气度,一定是合乎你的心意的,对有些人的喜欢,你初时即已探测出来,一见如故,也是在内心深处不自觉地预设了条件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能够原地不动,是少数例外。

七月的风范文第2篇

每一次 在梦醒时分  独自坐在窗前 遥望星空  那天空 颜色深浅分明  其实 它并不是那种单调的颜色

星光耀眼  月光柔和  那幅组合图似乎在诉说着 古老的传说

没有想象的天空  没有虚构  在窗前的那个湖的尽头  有一丝光芒  那是夕阳的遗留吧

黎明渐渐离近  时间有脚似的 向我们跑来

啊 思绪如风

七月的风范文第3篇

在碛口追忆似水流年

碛口与壶口一字之差,乍一听还以为是一个地方,向当地人一打听才知道,猜测竟还有几分道理。碛口与壶口有相通之处,“碛”是指河道中由沙石堆积生成的浅滩。碛口古镇就是因下游不远处有个“大同碛”而得名。壶口是大名鼎鼎的“黄河第一碛”,而名气紧随其后的“大同碛”被称作“二碛”。刚到碛口古镇时,正值夕阳西下,落日的余晖为古镇边上的黄河镀了层金色的皮肤。临河主街上的那排明清建筑被庄严肃穆的气氛笼罩着,让人分不清到底是颓败与萧条,还是古朴与厚重。百年老店早已传不出买卖的吆喝声了,斑驳的大门紧闭着,有如一双历经沧桑的眼在凝视着黄河……

“黄河行船,谈碛色变”,难以弄清历史上有多少在“大同碛”船毁人亡的事故。“大同碛”是黄河中上游黄金水运通道的终点,货船在此只得止步卸货改走旱路,货物的转运带动了经济繁荣,碛口从清代乾隆年间兴起,此后200余年都是作为商埠重镇的流金岁月,素有“水旱码头小都会,九曲黄河第一镇”的美誉。

像所有的古镇里的人一样,碛口人也喜欢缅怀昔日的风光。找个上了些年纪的老人聊天,递上一支烟,他就会告诉你古镇当年的繁荣:碛口镇在鼎盛时期云集了380余家大小商号,主街全长五华里。“驮不尽的碛口,填不满的吴城”、“碛口街上尽是油,三天不驮满街流”这流传至今的民谚,仍能勾勒出它昔日的一派繁华。在一家老油店里,我看到大门、门廊和柱子都结了一层黑疤似的“油化石”,这是不知多少代搬运工用沾满油的手留下的痕迹,不经意地成了沧桑岁月的见证。

说完后,老人一声叹息。重又陷入了吞吐出来的烟雾中。没有人能阻挡历史的进程,随着铁路公路运输的兴起,黄河水运被挤出了历史舞台。碛口古镇,也就有如这位老人一样,被长久地遗忘在荒凉贫瘠的黄土沟壑中,枕着黄河的涛声,追忆着似水流年。

古镇不大,要不了两个小时便能逛个底朝天。但住在古镇的每个傍晚我都要去大街小巷散步,经常走到月上林梢才想起得回栖身的那孔窑洞。与当地人聊天,和当地人一起捧着粗瓷大碗蹲在大街上吃饭,仿佛置身在一幅褪色的老照片中,被人来车往打磨得油光水滑的石板路更是让人心静如水。虽然贫瘠,但春天到这里,也是个受欢迎的贵客。家家户户早就贴好了大红的对联和窗花,多少也滋补了北方春天的血气不足。沿着那些纵横交错的小巷,走进一户户庭院,有种沿着文化脉络追寻的恬静。于是,每个春寒料峭的夜晚,都是春风沉醉的夜晚。更多的时候,我用来发呆,坐在岸边或堤上,仿佛听得到大好春光被眼前的黄河一点点带走。起身时便明白了:碛口,无关风月,却又风月无边!

西湾的柔软时光

西湾是碛口镇的村子,一个国家级的历史文化名村。从镇上出发,沿着公路步行二十来分钟就到了。西湾村很适合眺望,隔着湫水河在公路上便能看到村子。村里多明清风格的窑洞式建筑,房屋依山势而建,山坡很陡,屋宇层层叠叠,错落有致,很有气势,很难将它与乡村联系在一起,更像个古风古韵的城堡,在蓝天白云的背景中,宁谧且沧桑。流经碛口古镇的财富大多汇集到了西湾。碛口商贸的创始者陈氏家族,选择了西湾大兴土木,这个村子逐渐成了碛口陈氏商人的“家属宿舍”。据说西湾的布局很合风水,村里五条石砌的街巷代表着金木水火土五行,将30多座宅院连为一体,辅以高墙围护,整个村子就成了一个封闭式的城堡,仅南面留有三座大门,寓意天地人,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

走在村里,在一户户古朴典雅的老房子里进出,宛若时空倒转,回到了明清时期。不少民宅都雕有异彩纷呈的木雕、砖雕和石雕,显示着这户人家祖上曾“阔过”。走村串户很有意思,从外面看起来,整个村子堡垒般坚固,但一进到村里,似乎无论从哪户人家出发,都能畅通无阻地走遍整个村子的各家各户。因为村落里的宅院间都有小门相通。这样的设计,不仅仅是为了解决村内的横向交通,更有利于突发事件下的快速转移和集体防御。随便进出的惬意,对在都市里习惯了人际关系有分寸地隔绝的我们,真有很大的吸引力。西湾的村民很好客,向他们打听事情,或想进屋看看,都能受到热情欢迎。跟他们聊天也行,老乡们在商讨着该种点什么,春天来了,从老乡们嘴里算计着的庄稼农活,总算是看到了春天的芳菲。如果听不懂,也可在向阳的那盘炕上盘腿坐下,看女人们边聊家常边剪窗花、刺绣或是缝布老虎。

西湾的经济不发达,人均收入也比较低,正是这个原因,当地的老宅院才能保存至今,要不然也会被一栋栋毫无特色的新建筑所取代了。这些活化石般的老建筑,让西湾的时光变得柔软无比。大多数的时候村里仍是一派宁静,静得似乎听得到阳光落在地上的声音,听得到阳光盘桓在雕梁画栋上的鼾声。静默中传达出春天那悠然自得的韵律。

村民们更多的时候是静坐着,默默地看着我们进出拍照,好像我们也是村里的一员。这时候,便觉得东奔西跑去寻觅春光是多余的,要体验那柔软时光,只需像村民们那样守着一轮太阳过活。阳光一日日地暖了起来,透过窗棂射进幽暗的老宅,扬起的道道尘柱充满了春天的气息。借一把躺椅,在向阳的院落里呆着,取出自带的咖啡,向老乡讨了一壶热水,在洋溢着东方古老色彩的庭院中喝着咖啡,是种反差很强烈的体验。有老乡也尝了点咖啡,说一股中药味儿,不习惯。得承认,在西湾,他们喝的茶才更吻合这里的意境。

李家山:黄河边的世外桃源

李家山与碛口镇隔水隔山相望,过了湫水河和南山,便到李家山村。去李家山的路是简易的土路,路很颠,除了农用车和摩托车外,其他机动车很难上去。我租了辆农用三轮车上山,把背包扔在了后车厢里。农用车虽然颠簸得厉害,但翻山越岭如履平地,着实让我领教了被许多驴友戏称为“农用悍马”的农用三轮车的强悍。

李家山面南背北,200多户人家散落在“两沟四面坡”的地形上,大大小小的清代建筑风格的窑洞,沿坡壁呈阶梯状分布,下一层的窑洞就是上一层窑洞的前庭,有的窑洞甚至就直接建在下层窑洞的窑顶。这多达八九层的窑洞看似随意的布局,实则完美地结合了山势的坡度与走向,层次分明、错落有致地层叠而上,直至坡顶,宛如一尊精美巨大的塑像或是一幅立体的画卷。乍见李家山,只能用“震撼”二字来表达心情。那一刻,我似乎理解了李家山村的发现者著名画家吴冠中先生的惊喜若狂。吴先生1989年10月赴李家山后写道:“我在山西有一个重要发现――临县碛口李家山村。这里从外边看像一座荒凉的‘汉墓’,一进去是很古老很讲究的窑洞,古村相对封闭,像与世隔绝的桃花源。这样的村庄,这样的房子,走遍世界都难再找到。”

七月的风范文第4篇

自20世纪60年代起,音乐学者就将我国民间器乐合奏按演奏形式的特征划分为五大类别,即打击乐合奏(即锣鼓乐)、管乐合奏(即鼓吹乐)、弦乐合奏(即弦索乐)、丝竹乐合奏(即丝竹乐)以及丝竹锣鼓合奏(即吹打乐)随后,高厚永于20世纪80年代在延续前人五分法的基础上,提出了吹打乐是广泛流行于民间的乐种之一,是人们在婚丧喜庆节日或农闲季节的迎神赛会中不可或缺的一种器乐合奏形式,并且将吹打乐分为粗吹锣鼓和细吹锣鼓.而叶栋与李民雄则认为民间器乐合奏可以分为吹打乐合奏曲和丝竹合奏曲两大类,两者都是将传统吹打乐类乐种与鼓吹乐类乐种统称为吹打合奏曲.薛艺兵以主奏乐器为划分标准,认为吹打乐就是以吹管乐器和打击乐器为主要配置的民间器乐合奏形式,并将中国的吹打乐大体上分为鼓乐、管乐、笛乐、锣鼓四种基本类型,根据学者们普遍认为吹打乐与我国古老的鼓吹乐之间的渊源关系来看,赞同薛艺兵对于吹打乐的定义:即在本文中所使用的吹打乐的概念是广义的,既包含了北方地区的各种笙管乐、鼓吹乐,也包括南方地区的含有锣鼓吹打命名的各个乐种.

一、鼓吹乐起源

对于鼓吹乐的发展历史,在中国音辞典以及诸多有关中国音乐史著作中都认为:鼓吹乐最初使用是在汉朝初年一个叫班壹的人的游猎队伍中,与西北民族生活有关。作为历史乐种,特指汉魏以来,宫廷、军府、官府中与仪仗、军旅、宴飨有关,并见于乐府或太常等机构编制的乐种。广义的-鼓吹.,见于明代的专业鼓吹行。宋元以后,由于历史与社会经济生活的变化,鼓吹乐的合奏形式渐在民间发展,明、清虽仍有官府设置,其乐器编制与应用场合早已迭经演化;民间的诸种流派经过职业、半职业艺人或寺院艺僧的创作或沿用鼓吹之名,也已形成了风格各异的近世各类新兴乐种。自上世纪末开始,学者们对这一说法开始了自己的研究和考证。孙云的《鼓吹乐溯流探源及实名之辨》对鼓吹乐的历史脉络进行梳理,认为鼓吹乐的发展历史由来已久,它可追溯于远古,酝酿于先秦,得名于秦汉,传承于万代,贯穿于整个中国音乐历史发展中。而黎国韬《鼓吹乐及其起源简议》则从军乐制度沿革及鼓吹乐所用诸乐器等角度论证,得出:鼓吹乐原出中国,因受胡乐影响发展而来的。

(一)关于鼓吹乐的起源历史研究有以下三点:

1.渊源与流变。

鼓吹乐作为一门古老的乐种,数千年来特别是秦汉以后,它取代了占据统治地位的钟鼓之乐,成为上至宫廷、下至民间的主要器乐表演形式。纵观鼓吹乐的演变历程,我们可以看出,鼓吹乐源于周代国家仪式活动,并长期用于宫廷音乐活动,但是它来源于民间,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在不断吸收民间音乐的养份的基础上发展壮大,流传千古。

2.主奏乐器。

对于鼓吹乐的主奏乐器,尤其是唢呐,尽管他的传播环境、表演形式、社会功能发生着不断的变化,在传统的鼓吹乐的发展历史中,它因为顽强的生命力和广泛的流传而占有重要的地位。

3.乐署考证。

七月的风范文第5篇

在政治思想方面,本人长期坚持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学习《教育法》、《教师法》,按照《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严格要求自己,奉公守法,遵守社会公德。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为人师表。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丰富自身学识,努力提高自身能力、业务水平,严格执行师德师规,有高度的事业心、责任心、爱岗敬业。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树立正确的人才观,重视对每个学生的全面素质和良好个性的培养,不用学习成绩作为唯一标准来衡量学生,与每一个学生建立平等、和谐、融洽、相互尊重的关系,关心每一个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人格,努力发现和开发每一个学生的潜在优秀品质,坚持做到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正确处理教师与学生家长的关系,在与家长联系上相互探究如何使学生发展的方法、措施,在交往中不收礼、不吃请、不叫家长办事,不进行有偿家教,赢得了广大学生家长的普遍赞许。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利用学科特点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个人以为,师德师风所包含的内容,自古就是“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但“育人”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有新的内容,现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是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要求老师具有一定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业务素质。其中在业务素质上,为了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要求老师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技术。师德师风应注入新内涵新时代的师德师风应注入新的内涵:一是视野和思维不能仅仅着眼于孩子的现在,要像邓小&平提出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第二,不能用过去的社会意识形态来教育现在的学生;第三,在教育过程中,要开发孩子多方面的智力,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而把教学具体化。杨彦庄(儿童心理教育专家)具有素质教育能力。

从我们的民族传统上讲,当教师最重要的就是要诚信、守礼,这也是人的品德的形成。受教育者要得到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还是品德。教师在传播知识的过程中,他的性格、品德包括价值观都会影响到学生的成长。

我觉得新时代的师德师风应该是与传统的标准揉在一起的。我们对班主任的选择标准是:平易近人、严中带慈、公平待人、勤奋好学。严厉并不是苛刻,老师也是有七情六欲的,但不能把学生当作发泄的对象,这不是教育学生。我觉得传统中的师德师风与新时期的师德师风都应该是一样的,但现在存在的区别在于:师生关系的变化。以前的学生对教师要绝对服从,但现在则要求教师对学生也应尊重,这是个进步。因此,新时代的教师在关爱和严格要求学生上要提出新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