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添酒回灯重开宴

添酒回灯重开宴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添酒回灯重开宴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添酒回灯重开宴范文第1篇

2、【作者】白居易 【朝代】唐译文对照

3、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4、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5、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添酒回灯重开宴范文第2篇

2、出处:唐·白居易《琵琶行》。

3、全文:

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不得志 一作:不得意)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六幺 一作:绿腰)。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暂歇 一作:渐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银篦 一作:云篦)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

添酒回灯重开宴范文第3篇

《琵琶行》

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

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译文:

(序)唐宪宗元和十年,我被贬为九江郡司马。第二年秋季的一天,送客到湓浦口,夜里听到船上有人弹琵琶。听那声音,铮铮铿铿有京都流行的声韵。探问这个人,原来是长安的歌女,曾经向穆、曹两位琵琶大师学艺。后来年纪大了,红颜退尽,嫁给商人为妻。于是命人摆酒叫她畅快地弹几曲。她弹完后,有些闷闷不乐的样子,自己说起了少年时欢乐之事,而今漂泊沉沦,形容憔悴,在江湖之间辗转流浪。我离京调外任职两年来,随遇而安,自得其乐,而今被这个人的话所感触,这天夜里才有被降职的感觉。于是撰写一首长诗赠送给她,共六百一十六字,题为《琵琶行》。

秋夜我到浔阳江头送一位归客,冷风吹着枫叶和芦花秋声瑟瑟。我和客人下马在船上饯别设宴,举起酒杯要饮却无助兴的音乐。

酒喝得不痛快更伤心将要分别,临别时夜茫茫江水倒映着明月。忽听得江面上传来琵琶清脆声;我忘却了回归客人也不想动身。

寻着声源探问弹琵琶的是何人?琵琶停了许久却迟迟没有动静。我们移船靠近邀请她出来相见;叫下人添酒回灯重新摆起酒宴。

千呼万唤她才缓缓地走出来,怀里还抱着琵琶半遮着脸面。转紧琴轴拨动琴弦试弹了几声;尚未成曲调那形态就非常有情。

弦弦凄楚悲切声音隐含着沉思;似乎在诉说着她平生的不得志;她低着头随手连续地弹个不停;用琴声把心中无限的往事说尽。

轻轻地拢,慢慢地捻,一会儿抹,一会儿挑。初弹《霓裳羽衣曲》接着再弹《六幺》。大弦浑宏悠长嘈嘈如暴风骤雨;小弦和缓幽细切切如有人私语。

嘈嘈声切切声互为交错地弹奏;就像大珠小珠一串串掉落玉盘。琵琶声一会儿像花底下宛转流畅的鸟鸣声,一会儿又像水在冰下流动受阻艰涩低沉、呜咽断续的声音。

好像水泉冷涩琵琶声开始凝结,凝结而不通畅声音渐渐地中断。像另有一种愁思幽恨暗暗滋生;此时闷闷无声却比有声更动人。

突然间好像银瓶撞破水浆四溅;又好像铁甲骑兵厮杀刀枪齐鸣。一曲终了她对准琴弦中心划拨;四弦一声轰鸣好像撕裂了布帛。

东船西舫人们都静悄悄地聆听;只见江心之中映着白白秋月影。她沉吟着收起拨片插在琴弦中;整顿衣裳依然显出庄重的颜容。

她说我原是京城负有盛名的歌女;老家住在长安城东南的虾蟆陵。弹奏琵琶技艺十三岁就已学成;教坊乐团第一队中列有我姓名。

每曲弹罢都令艺术大师们叹服;每次妆成都被同行歌妓们嫉妒。京都豪富子弟争先恐后来献彩;弹完一曲收来的红绡不知其数。

钿头银篦打节拍常常断裂粉碎;红色罗裙被酒渍染污也不后悔。年复一年都在欢笑打闹中度过;秋去春来美好的时光白白消磨。

兄弟从军姊妹死家道已经破败;暮去朝来我也渐渐地年老色衰。门前车马减少光顾者落落稀稀;青春已逝我只得嫁给商人为妻。

商人重利不重情常常轻易别离;上个月他去浮梁做茶叶的生意。他去了留下我在江口孤守空船;秋月与我作伴绕舱的秋水凄寒。

更深夜阑常梦少年时作乐狂欢;梦中哭醒涕泪纵横污损了粉颜。我听琵琶的悲泣早已摇头叹息;又听到她这番诉说更叫我悲凄。

我们俩同是天涯沦落的可悲人;今日相逢何必问是否曾经相识!自从去年我离开繁华长安京城;被贬居住在浔阳江畔常常卧病。

浔阳这地方荒凉偏僻没有音乐;一年到头听不到管弦的乐器声。住在湓江这个低洼潮湿的地方;第宅周围黄芦和苦竹缭绕丛生。

在这里早晚能听到的是什么呢?尽是杜鹃猿猴那些悲凄的哀鸣。春江花朝秋江月夜那样好光景;也无可奈何常常取酒独酌独饮。

难道这里就没有山歌和村笛吗?只是那音调嘶哑粗涩实在难听。今晚我听你弹奏琵琶诉说衷情,就像听到仙乐眼也亮来耳也明。

请你不要推辞坐下来再弹一曲;我要为你创作一首新诗《琵琶行》。被我的话所感动她站立了好久;回身坐下再转紧琴弦拨出急声。

添酒回灯重开宴范文第4篇

弹奏琵琶曲就不同了,这是琵琶女的专业。专业上的东西总是让人能够自由发挥。所以等到琵琶女在诗人的千呼万唤下终于登场之后,诗人用非常生动的比喻句,写出了琵琶女弹奏琵琶时娴熟的手法,以及琵琶声翻飞的情景。以至于在琵琶女的弹奏结束时,都“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了。听众都沉浸其中而忘了有所表示了。琵琶女的弹奏的确很精彩,因为她很投入,很忘情。但是,当表演结束,琵琶女回到现实中来的时候,生活给琵琶女留下的印记又在她的身上表现出来了:“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

一个人即使有过最辉煌的时刻,但是,在繁华如烟花般散尽之后,他,或者她,都必须回到现实生活中来的。琵琶女当然也不能例外。琵琶女自然有过“秋月春风等闲度”的快意生活,但当“老大嫁作商人妇”之后,“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了。但是琵琶女却在现实环境中成了一个必须秉持传统思想的妇女。一个传统的妇女是不可以随便抛头露面的,更不可以在秋夜之时随随便便地与陌生人相见。这沉吟之中便有着无限的心事,而“整顿衣裳起敛容”,更是表明,即使作为一个年华老去的琵琶女,也还是要以端庄的形象出现人们面前――不曾相识的陌生人面前。这是即便是歌女的琵琶女都要坚守的底线。

走笔至此我想起了几位教师讲授的孙犁的《亡人逸事》。亡人就是孙犁的亡妻,一个比孙犁离世要早得多的女人。孙犁在另外的文字中曾经这样写道:“她系农村家庭妇女,并不识字,幼年教养,婚后感情,有以致之。我于她有惭德。呜呼!死别已五载,偶有梦中之会,无只字悼亡之言,情思两竭,亡者当谅我乎!”

正因为自己“十年荒于疾病,十年废于遭逢”,所以孙犁对于妻子的所有关心照顾始终铭刻于心。也惟其如此,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反映到文章中,就显得格外真实感人。便是那些散失的逸事,也是如此。而授课的教师对学生讲解作者时说,因为孙犁写的是数十年前的旧事,所以某些细节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其实教者对于文中一些细节的理解,似乎也有失之偏颇。最典型的一个细节就是对于孙犁妻子的“严肃”的理解。

文中的这一处细节是这样写的:

“她礼教观念很重。结婚已经好多年,有一次我路过她家,想叫她跟我一同回家去。她严肃地说:

‘你明天叫车来接我吧,我不能这样跟你走。’我只好一个人走了。”

几个教师在分析“严肃”一词时,几乎毫无二致的都把这个词解读为体现亡人封建礼教观念严重,甚至网络上也有一些教师撰写的课堂实录把它当作亡人的一个缺点来看待。这样的分析,大约可以算是以今例古了――虽然上个世纪的30年代不能算作严格意义上的“古”。但是,作为一个农村妇女,作为一个没有接受过现代教育的传统妇女,这个“严肃”的要求,怎么能简单地以“封建礼教观念严重”视之呢?这是在旧时代里一个传统妇女的非常合理的要求,所体现的,只是一个传统妇女的端庄罢了。把一个旧式女子的端庄当作封建礼教来看待,多少有点误解了。要知道,端庄,是一个旧式女子对自己的基本要求。让一个旧式女子拥有现代思想,这才是现代人心中的封建礼教观念很严重的具体表现。

就好比,难道我们能够要求白居易笔下的那一位琵琶女,在别人“移船相近邀相见”的时候,欣欣然面露喜色地接受邀请,然后与陌生人推杯换盏么?这肯定是不可能的,要不然,琵琶女的“整顿衣裳起敛容”倒显得太过于假惺惺了。

而且,要是照这些教师的分析来理解的话,那么,在这篇文章的第二部分,在这“严肃地说”这个细节之前关于姑娘们看戏的细节,就不知道该怎么来理解了。这“严肃地说”之前的那个细节是这样写的:

“那时候姑娘们出来看戏,虽在本村,也是套车送到台下,然后再搬着带来的板凳,到照棚下面看戏的。”

从上面这段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出,即使是在本村看戏,姑娘们尚且要套车送到台下,然后再搬凳子去看戏,那么这里,姑娘们被用套车送到台下,是否也算是封建礼教观念严重呢?大约不能这样理解的。要不然,岂不是那个时代的所有姑娘们都封建礼教观念很严重么?所有的姑娘,还可以包括全体妇女,都封建礼教观念很严重,这自然也是可能的,但如果真是这样,那么何以这“严肃”就独独成了亡人的缺点?那就是拿现代人的要求去苛求旧式女子。

很多时候,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掺杂了太多的意识形态的东西,把文章肢解得支离破碎,惨不忍睹,却独独把语文本身的特点给忽略了。这不但是对学生的误导,更是对语文教学的深深伤害。

读《亡人逸事》一文,很容易让人想起明朝归有光的《项脊轩志》。《项脊轩志》中人亡物在三世变迁的人生无常的感慨,在《亡人逸事》中表现得更充分也更明显。作者在文中说得很明白:

“因此,选择一些不太伤感的片断,记述如上。已散见于其他文字中者,不再重复。就是这样的文字,我也写不下去了。”

在作者把自己的内心感情表现得如此袒露而又如此诚挚的文字中,在即便是作者以为不太伤感的片断中,作者难道只是为了表现妻子的封建礼教观念很重?

这大约是不可能的事情。如果我们非得把亡人的“严肃”理解成为封建礼教观念严重,则大约是对作者对亡人的诚挚之情的一种大不敬了。这就如同,我们总不能说琵琶女“整顿衣裳起敛容”也是表现她的封建礼教观念很重吧?我们真要是这样去分析的话,大约连白居易也是不可能认同的。

至少,在我们的眼光中,我们必须有一个明确的认识:传统就是传统。传统不见得就是国粹,但我们肯定也不能把传统简单地定义为封建礼教观念,我们更不能简单地把传统思想当做是一种缺点去求全责备他人。我们固然没有必要一定要继承传统并发扬光大,但是我们至少不能脱离了具体的语言环境对旧时代的人物提出新时代的要求。这太为难前人了。

添酒回灯重开宴范文第5篇

业务员拜访客户,最远的距离并不是从公司跑到客户这里的空间距离。现在交通非常发达,飞机、高铁、动车、汽车,电话、电子邮件、QQ、微信等即时通信产品等等大大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时空距离,但无形之中,人与人的心理距离却在扩大。

无关的两个人,心理距离再大,对自己的生活、工作并不会造成多大的影响,但两个有关联的人,心理距离很大,就会影响到自己的生活、工作。而对于我们业务员来说,直接影响自己的业绩。

任何人都在潜意识中抗拒“陌生人”。尽管这个“陌生人”递了名片,报了家门,做了自我介绍,只要心理距离还很远,这个“陌生人”在心理上就还是一个陌生人。

换一句话说,业务员只有走进客户的内心世界,客户才不会强烈设防,不会顽强抗拒业务员所说的一切,才有可能打开一个缺口,攻入客户内部。

那如何来走进客户的内心世界呢?

要走进客户的内心世界,先要拉近与客户的心理距离。

拉近客户的心理距离有没有可以复制的方法呢?

在我的业务生涯中,我常用“五缘”法来拉近客户客户的心理距离。

1. 血缘法

人与人的关系中,血缘关系与俱来,不受人的意志与法律文件所改变的关系就是血缘关系。所以,业务员可以试着找找看,自己的人脉圈里,有哪些有血缘关系的人,可以拜访,这些业务成功的概率会比较高一些。比如在自己的出生地、居住地做保险、化妆品、保健品等直销业务,用上的可能性比较大。

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越来越多的业务人员,背井离乡,到陌生的城市去工作,还要到陌生的地区出差,拜访陌生的客户,很难遇到一个有血缘关系的人。

在陌生的地方很难遇到有血缘关系的人是事实。但这个方法,我们可以用发散思维来进一步扩大血缘圈。一句话,只要有共同的血缘,就可以在一起谈论这点共同的血,方法适当,对拉近与客户的心理距离肯定会有所帮助。

怎么用发散思维来扩大血缘圈呢?

举一个例子来说明一下:我爷爷的叔叔的孙子。这个关系还算是比较简单,其实还可以再绕一绕。总之顺着血缘线找,找到两个人血缘线上的共同点,从这个共同点入手进行寒喧,暖场。当然,找两个人血缘线上的共同点并不是在见了这个客户之后来找,而是计划去拜访客户前就要做好相关的准备工作。

中国是一个很重视宗法的国度,虽然现在很多人对宗法越来越漠视,但上了一定的年岁后,对宗法又会稍微重视起来。宗法就是以血缘为基础,在这个基础上,产生了很多的姓氏、家族等。很多姓,都有全国统一的族谱,例曾姓、孔姓等。

扯到宗法,感觉跑题了。别忘了宗法是以血缘为基础的。也就是说,同一个姓的人,身上流着共同的血。所以在拜访客户时,遇到同姓的人,那就可以在自己的姓氏上做做文章。

曾经我计划拜访一客户,由于之前没有这个客户的相关资料,所以没有办法作针对性的准备。很巧的,这个客户跟我同姓。从小我听父亲讲罗姓的起源,罗姓的宗派以及我们这一支的族谱字号,长大后我又经常在网上“百度”罗姓的相关知识。跟这个客户相见后,由于我们都姓罗,我就问他是罗姓哪一个宗派的,一问还同宗。这么一聊,客户也来了兴趣,聊起了族谱字号。两个人按字号排辈份,客户还比我小一辈,很客气地说“按辈份我应当叫你叔”。

“叔叔”来拜访“侄子”,至少面子上要客气一点,心理距离无形中就拉近了不少。

2. 姻缘法

姻缘跟血缘有很大的相似之处。最简单的用法,就是当地的姻亲关系。比如舅舅、姑父、姨父等,这些都是姻亲关系。

同样的道理,如要我们只找这些直接的姻亲关系,那这个姻缘圈就不够大。用点发散性的思维来扩充姻缘圈,可以扯得很大很远。比如姑父的姨父的舅舅的姑妈……能怎么绕就怎么绕,当然,在绕的过程中,还可以把血缘圈加进去,可以加在任何一个节点上。

曾经我想攻我们县教育局的一个单子,而我手上却没有什么资源,连一个核心内线也没有办法发展,更别说寻找、发展一个内部教练。

为了跟这个单子,年前的我几乎茶不思,饭不想。为放松一下,我决定回乡下老家,一门心思陪老爸老妈过年,先把这件事放到一边。老妈说我好几年没有回乡下过年,平时也没有多少时间回来,应当去看看姑姑舅舅什么的。姑姑听说我要去看她,就和姑父张罗着把亲朋友好友召集在一起吃饭。三大桌的亲朋好友在一起吃饭,如做酒席一样。在陪姑父喝酒的间隙中,我听到姑父的大姐说他们家老大(我姑父的姐父的大哥)的儿子在教育局工作,已得当上科长了,而且跟局长的关系很不错。

一听到这个信息,我心里激动,马上跟姑父说我在跟教育局的一个单子,想找人帮点忙,大姑(跟着我表弟叫的话应当叫大姑)家的侄儿说不定可以帮上忙的。姑父说让我和大姑的侄儿在同一个桌子上吃饭很容易。三天后,我和姑父,我表弟、表弟的大姑一家人,表弟大姑父的哥哥,侄子(就是那位教育局的科长)坐在一起吃饭。这餐饭是“家人、亲人”在一起吃饭。我也顺理成章地和教育局的科长成了“亲人”。这就是我将姻缘圈扩大应用的真实案例。

所以我们业务员要广交人脉,其实自己的血缘圈、姻亲圈里就有很多的人脉。有一句古话叫“三代以外不是亲”,所以平时我们有很多的“亲”都不走动,不走动不代表我们不能用。所以,在自己家附近做业务的朋友,平时就跟家里的长辈聊聊自己家的那些七大姑姨,平时多积累,说不定哪一天就可以为自己所用。

3. 地缘法

前面谈到的血缘、姻缘其实都有一定的宗法基因在。自秦始皇(是不是又扯得很远了,好象是扯得太远了,别急,抬出秦始皇肯定是有用意的)在中国推行郡县制后,宗法制就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君主制、官僚制成为社会的主流管理方式。而君主制、官僚制管理社会的方法是以地为本。说得通俗一点,就是以行政区划为主。

还是不懂。那好吧,我再通俗一点。什么叫老乡知道吧。俗话说:“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如果拜访的客户是老乡,是不是就有了更多的话题。谁不说俺家乡好,见到老乡,多聊聊咱家乡的好。特别是有点距离的老乡,更应多赞美对方家乡的好。

每一个人的家乡只有一个,而我们的客户则来自四面八方、五湖四海,面对这么多人,我们怎么攀老乡呢?还得用刚才讲到的发散性思维。

拿我自己打比方吧。我是江西人,爱人是浙江人并在浙江安家。在做拜访客户时,遇到江西人,我攀老乡,遇到浙江人,我攀老乡了。加上自己的爱人,自己至少有两个地方的人是老乡了。但我认为还是不够,我还想要再多一点。

遇到四川人,我也说是老乡,为什么这么说呢?有两个理由,第一,我的祖先据说是从四川迁到江西来的(哈哈,这个理由,最好是有据可考的,如果你考证不出,那就编一个,但要记住,编只能编一个地方,咱不能今天说祖先是从四川迁来的,明天说是从东北迁来的)。第二个理由就是俗语:“江西人不怕辣,湖南人辣不怕,四川人怕不辣。”从这句话,就可以看出,江西人跟四川人,湖南人有相同的基因在,算得上半个老乡。

我再发散一下。遇到湖北人,我还说半个老乡,江西跟湖北,只是隔了一条江,江北江南都是老乡,更何况,我们老家流传这样的一条俗语:“三个吉安佬,不如一个九江佬,三个九江佬,不如一个湖北佬。”一句话,把江西人和湖北人窜起来了,窜成老乡了。

攀老乡是不是可以有很多的方法,如果你觉得还不够多,你还记得刚才我说到秦始皇吗?秦始皇在中国推行郡县制后,中国历朝历代都学这种管理方法,所以,很多地方,在不同的时期,归于不同的地方管辖,只要曾经归同一个地方管辖过,那也算是老乡的(别说你又不是学历史的,不清楚历朝历代的沿革,但你自己家乡的地方志你总得看看吧,熟悉熟悉吧)。

地缘法是以地为本的,但最终都要用到人上面来。人可以在地上移动,只要两个人移动到同一个地点,地缘法也可以用的。比如,两个人找不到共同的血缘、姻缘,老乡也攀不上。但曾经都在杭州(什么地方不重要)工作过比较长的时间,对杭州很有感情。那杭州这个地,就是你和客户的地缘,两个人就可以好好回忆一下杭州的美景、小吃……现代人换工作相对比较频繁,找到这个地缘的可能性大大提高了。

4. 业缘法

业缘,就是从业经历、工作经历、事业经历等。一般来说,有共同工作经历的人,往往有很多共同的语言。人总是喜欢跟有共同语言的人在一起沟通、交流。

年轻人,工作经历比较少,和客户有相同工作经历情况比较少。是不是这个方法可用的场景就很少呢?还记得前面我们讲过的发散思维吗?

工作经历,你的工作经历是工作经历,你的经理的工作经历也是工作经历,你的老板的工作经历也是工作经历,你老爸、你哥的工作经历也是工作经历。平时经常跟这些人在一起,要对他们的工作经历有所了解,当他们讲自己工作经历,要用心听,用心记。说不定哪一天,你可以把他们的工作经历,当成故事,讲给感兴趣的客户听。

我有一个做销售的朋友,刚入门时,跑公安这条线。他到公安客户这里,看到跟他父亲差不多大的就叫叔,跟自己差不多大的就叫哥。很多客户因第一次见面,被他这么一叫,就问:你怎么叫我叔(哥)呢?这位朋友笑着说:我爸爸是老公安,从小我爸就教育我,看到穿警服的,年纪大一点就叫叔,年纪轻的就叫哥。这么多年习惯了。于是,开始和客户侃几句他老爸当年做警察的酸甜苦辣。无形之中,客户的心理距离就拉近了。

5. 好缘法

好者,喜欢也。好缘法,就是找两个人共同的爱好。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有共同爱好的人,就有更多的共同语言。所以,作为一个业务员,要有自己的爱好(当然,这个爱好还应当是充满正能量的爱好),最好能在自己的爱好领域有点优势。比如喜欢下围棋,水平不要求达到专业棋手水平,也不强求达到业余四段以上水平,但业余二段左右的水平最好能达到。

我有一个朋友,用好缘法做了不少生意。这位朋友特别喜欢打羽毛球,而且水平还很不错,在当羽毛球爱好者圈内小有名气。当地举办的一些官方的、非官方的羽毛球比赛常请他做裁判。平时打球又好为人师,组织活动又很热心又很尽心。不知不觉中就获得了大家的好感。在打球体息的间隙,很多人主动找他聊天,谈工作什么的。一谈工作,一不小心又做成了一单业务。

我这个朋友打羽毛球的水平比较高,很多人可能就没有这样的天赋。是不是好缘法的应用就受限制了呢?还是要用我们的发散性思维。

我曾经拜访一位客户,客户出于礼貌接待我,但在交谈过程中,不痛不痒。趁着客户去倒水的机会,我转身扫描了一下客户办公室,发现我背后的角落里放着一副象棋——摆好的象棋。凭这一点,我判断这个客户很喜欢象棋。

客户的好缘我找到了,但我自己除了认识象棋棋子、懂得基本规则外,根本就算不上会下象棋。我不会下象棋不要紧,但我哥下象棋很不错。于是我从象棋入手,跟客户聊我哥下象棋可以让我车马炮;讲我哥在街头下残棋输了后把自己关在屋了研究这局棋三天,找到胜棋之法后,上街挑战摊主,把摊主气跑;叙述我哥跟棋友下一盘棋中饭都不吃。说有机会,我一定介绍我哥给你认识,让你们在棋盘上好好切磋切磋。到最后,客户扶着我的肩出去请我吃饭。

要注意的事,好缘法中,用发散思维,借用其他人的爱好,一定要借用自己很熟悉的人,要借用其真实的事情。因为只有是真实的,讲起来才有血有肉,才会让对方所接受并产生共鸣。

用五缘法拉近客户的心理距离,最好是在拜访客户之前,用五缘法梳理一下看能用哪个方法,或将五缘法组合起来用,打组合拳。拜访之前没有任何客户资料时,可以用五缘法来试探客户,在试探中找到最合适的方法。

我曾经拜访一个客户,开始只是公事公办地交流,效果只能说不好也不坏。客户比较忙,我又一直主张销售没有权利浪费客户的时间。交流的差不多了,我起身告辞,并说了一句:有机会到杭州,给我来个电话。本来是一句客套之词,让我没有想到的是客户来一句:杭州我很熟悉,以前在杭州工作过。我一听,机会来了。什么机会?地缘呀。于是我返回身问他在杭州哪个区工作?什么时间?做哪个行业。客户说在通信市场附近,做手机业务员,跑浙江省内。

做手机。我就是做手机出身的。于是,我“添酒回灯重开宴”,跟客户聊起了手机江湖。不聊不知道,一聊,共同点很多。我当年有同事做过他的同事,他当年拜访、合作过一些客户我都拜访、合作过。

从地缘到业缘,我们两一下变得很熟络,心理距离拉得很近。我离开时,客户一直把我送出他们单位大楼,并跟我说:“这件事,你放心,我肯定会当成我自己的事来做。”第二次前往拜访时,我顺利地签下了合同。次年,我换了一家单位,再次去找这个客户,客户很爽快地决定不再续约去年那个合同,改成跟我合作,还给我介绍了很多客户。

当然,这个客户合作很愉快,最关键的因素是我工作踏实、服务优良,但第一次见面准备告别时的转身一问,从地缘到业缘,把我们双方的心理距离拉得很近,才有了我后面展现专业素养的机会。

上面我讲到用五缘拉近客户的心理距离。如何判断心理跑离是否拉近了呢?

心理距离并不是一个客观真实的、可用物理方法进行测量的距离,判断心理距离只能采用一些“感觉”的方法。

虽然心理距离(请原谅我不是心理学专家)不能用物理测量的方法来进行测量,但还是可以借鉴的。我个人把人与人的心理距离归纳为以下几种距离。

A、 陌生人距离。

这里讲的陌生人是发生一点关系的陌生人。

比如我们在街上向一个陌生人问路,可以业务员在街头向陌生发放DM广告、做随机调查等。这个相信大家都有这方面的经验。那好,当对面走来一个陌生人,我们要与对方发生关系(打招呼),一般来说是离多远打招呼呢?三米开外?对方会怎么想?是跟我说话吗?这个人怎么在大街上自言自语,是不是神经病呢?我是不是应离得远一点呢?很显然,三米开外,是无关系距离。

再试着想象一下,对面走来一个陌生人,我们要与对方发生关系,等到对方走到离跟前(一个身体的距离,或是一步的距离),然后突然跟对方说或把手伸向对方(发广告呀),对方是不是很本然的退后或快速离开,理都不理你。为什么呢?因为这个距离太近了,无形之中侵犯了人家的“私人心理空间”(这个词是我自己造的,不知有没有科学依据)。

正常在街头与陌生人发生关系,一般是当对方离我们约1.2米左右(两步距离)时,我们向对方微笑,打招呼。然后用一句短语来吸引对方。

经上面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一个大致的结论,与陌生人发生关系,是在1.2米左右。我把这个距离称为米距。

B、 熟人距离。

熟人距离指得是双方都认识,知道双方的身份,但还没有到达朋友。两个要在路上偶遇或参加共同的活动相遇,双方会不自觉地在离对方一步远的距离停下,打招呼、握手、问候等。这类熟人,我们很少主动坦露心迹,因为只是熟人。我把这个距离称为步距。一个人一步约为0.6米。这个0.6米很有意思,我们老祖宗制作的书桌、案几,宽度一般为0.6米。基于这一点,我在有些场合又称之为桌距,也就是隔着一桌子的距离。

C、 朋友距离

我们在大家上遇到好久不见的铁哥们,会是一种什么情况呢?西方国家喜欢拥抱,扑上去紧紧地抱在一起。我们中国人比较含蓄,可能会上去给对方一“拳”。然后,两个人站着、挨得很近,开始聊天。甚至扶着对方的肩,边走走说。从这种现象可以看去,朋友之间几乎没有距离。

但一般朋友和很铁的朋友,有心理上还是有不同距离的。这们比较难区分。我曾经看到一个广告:17.8厘米,皮肤还这么好。是不是感觉我又跑题了呢?讲心里距离怎么扯到广告上去了。据说,观察一个人皮肤好不好,最理想的距离是17.8厘米。17.8厘米有多长,想想一下看,一个成年人张开大姆指与中指的距离约为20厘米。我们什么情况下,才能接受一个如此近距离盯着自己的脸呢?肯定是关系比较亲密的朋友。我把这个距离叫做指距。

那销售人员跟客户相处于,双方在轻松关态下交流,身体不自觉中所处的距离,可以作为判断心理距离判断的参考依据。

以上观点,仅是个人经验,是否有科学依据,有待验证。

除了空间物理距离判断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外,还有一种办法可以作为判断的依据。我把这个办法称为“标签”判断法(有时我又会称之为“隐私”判断法)。

每一个人身上都有很多的标签,有些标签是主动完全公开的,有些标签是公开,有些标签是不公开的,有些标签是故意隐藏的,还有些标签是打死都不说的。

这样讲可能大家还是不太明白。我举一个例子来说明一下吧。

比如我们销售,见客户时,一般会主动自我介绍。那我们一般会主动介绍一些什么样的“标签”信息呢?我是某某公司的,我叫某某某,我是做什么什么的。可以说,这些信息,名片和企业宣传册、官网上都有的。这类信息,我们可以称之公开信息“标签”。这类“标签”基本上可以蓬人就说。这个可以参考乔吉纳德见人就发名片。反过来,客户只跟销售介绍这类公开信息标签,说明两个人基本还处在陌生人刚认识阶段。

再进一层,销售跟客户有点熟悉,或者我们到一个新单位去工作了一段时,跟同事有点熟悉了。慢慢的,就向对对方聊起自己的工作经历,故乡风士人情等。这些信息标签,一般来说不会主动公开,但通过一些公开的渠道(比如百度、智联招聘)可以“收集”到这些标签信息。一般来说,我们不会无缘无故主动收集他人的这类,反过来,我们也不会无缘无故主动向别人介绍这些标签信息。如果向别人讲起这些标签,说明双方的心理距离近一了步。

我们每一个还有一些标签信息,比如自己的家庭成员信息。比如配偶是干什么事的,孩子多大了,在读几年级,成绩大约如何?这些信息,通过一般的公开渠道是不容易收集到的。但这类信息给别人知道其实也没有多大的关系。那我们在什么情况下,才会和别人谈自己的家庭、婚姻、孩子等。如果跟别人谈起这些标签,说明双方的心理距离又近了一步。

每个人其实还有一些故意隐藏的标签信息。比如说曾经考试时违返考场纪律,或小时候受到什么心理创伤、或者自已目前的家庭婚姻生活出现问题等等。这些标签信息,我们只会跟关系比较好朋友交流。如果跟别人谈起这些标签 ,那就说明双方的心理距离非常之近。

还有一些标签信息,是一般情况下打死也不说的,或都跟自己的亲人、家人都不说的,但会跟某个朋友说。这个朋友,一般来说是自己很铁的哥们。我们中国有一句俗语叫“一起什么”,最后一条,可以理解为这类标签信息。

综上,我们和客户平时聊天中,聊些什么内容,可以根据标签的隐私程度作为一个参考标准来判断双方的心理距离。而这个判断标准,也可以用来作为拉近客户心理距的一种方法。我们把标签的隐私程度画成一个个同心圆,越往里面的,隐私程度越高。如果我们想和客户拉近心理距离,先看看当前处在哪一个圆内,再主动自曝深一层的隐私标签,看对方是否也会进入下层。一般来说,会进入下层或客户主动进行更下一层的,心理距离就拉近了。但这里要注意的是,隐私标签只能一层一层深下去,慢慢试探,操之过急很有可能得不偿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