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治理雾霾

治理雾霾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治理雾霾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治理雾霾

治理雾霾范文第1篇

北京雾霾治理措施我国政府作为我国的行政主体,对我国公民的生活健康具有引导,监督,保护的责任。对于雾霾的治理,我国的政府也在积极的努力着。

面对汽车的尾气排放,我国政府作出了许多措施:限制单双号出行,这样就能极大地减少汽车尾气的排放;鼓励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出行;大力发展清洁能源为汽车动力的交通工具,如天然气汽车,天然气公交车。对于汽车尾气的处理,我国在近几年也作出了处理。道路旁的植被相较于原先也有很大程度上的增加。

面对道路扬尘和施工扬尘的处理,政府也有很多措施。在一些道路上,会不时见到有大型洒水车的出现,这种车能够将道路的扬尘降低,清新净化空气。施工场地也有一些屏障物与道路隔开,降低污染。

面对工厂的二次污染,政府在这个方面做出了极大地努力。在北京等极度污染的地方,当地的政府都强行关闭了许多大型污染工厂。对于污染工厂废气的排放,也有监督措施。 随着环境层层出现,我国也面临着各种严峻的挑战,我国政府积极应对着各种的挑战。我国政府的立法工作的不断完善。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为主体的法律体系。环境立法的工作的不断完善,使我国环境保护的主要领域实现了有法可依。 对于我国政府对于雾霾治理不足的地方,我建议我们应当尽快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变传统的模式为环境与经济共同发展的模式。加大环保检查力度与投入。在中央,省,市等各种层级设立监督部门,真正重视我国的环境保护,雾霾的出现只是大自然为我们提一个醒,如果我们的政府与我们的人民不重视环境保护,那么我们要面对的危险将有更多。

北京雾霾现状原因分析近年来,可以说每年秋冬季节,都是京津冀地区的污染天气高发季。根据环保部本月初介绍,进入10月份以来,受逆温层、静稳天气等不利气象因素影响,京津冀地区累计已出现3次空气重污染过程,影响范围主要包括京津冀中南部、山东西部和河南">河南">河南北部。

由于京津冀地区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和以重化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造成了京津冀地区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单位GDP排放强度大,其中二氧化硫的排放强度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5倍,氮氧化物排放强度是全国平均水平的4.3倍。

单就北京来说,进入10月以来,北京已经多次启动重污染预警,其中重污染黄色级别的预警就拉响过4次。11月8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经济学模拟联合实验室组织撰写,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气候变化绿皮书:应对气候变化报告(20xx)》称,根据对京津冀主要污染排放的分析,北京最大雾霾污染源来自河北。

从目前京津冀地区污染物分布密度、产业结构调整难度以及政府治理能力来看,钢铁、火电、焦化等高耗能、高污染企业过于集中的河北省成为了京津冀地区雾霾联防联控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

雾霾对身体的危害冬雾有“冬季杀手”之称,加上工业废气、汽车尾气、空气中的灰尘、空气中的细菌和病毒等污染物,附着于这些水滴上,人们在日常生活和出行中,这些物质会对人体的呼吸道产生影响,可能会引起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感冒)、急性气管支气管炎及肺炎、哮喘发作,诱发或加重慢性支气管炎等。特别是小孩呼吸道鼻、气管、支气管黏膜柔嫩,且肺泡数量较少,弹力纤维发育较差,间质发育旺盛,更易受到呼吸道病毒的感染。人长时间处于雾天中,可引起气管炎、喉炎、肺炎、哮喘、鼻炎、眼结膜炎及过敏性疾病的发生,对幼儿、青少年的生长发育和体质均有一定的影响。此外,大雾天气空气质量差,抵抗力较差的糖尿病患者极有可能出现肺部及气管感染而加重病情。

1.对呼吸系统的影响

霾的组成成分非常复杂,包括数百种大气化学颗粒物质。其中有害健康的主要是直径小于10微米的气溶胶粒子,如矿物颗粒物、海盐、硫酸盐、硝酸盐、有机气溶胶粒子、燃料和汽车废气等,它能直接进入并粘附在人体呼吸道和肺泡中。尤其是亚微米粒子会分别沉积于上、下呼吸道和肺泡中,引起急性鼻炎和急性支气管炎等病症。对于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阻塞性肺气肿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雾霾天气可使病情急性发作或急性加重。如果长期处于这种环境还会诱发肺癌。

2.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雾霾天对人体心脑血管疾病的影响也很严重,会阻碍正常的血液循环,导致心血管病、高血压、冠心病、脑溢血,可能诱发心绞痛、心肌梗塞、心力衰竭等,另外,浓雾天气压比较低,人会产生一种烦躁的感觉,血压自然会有所增高。再一方面雾天往往气温较低,一些高血压、冠心病患者从温暖的室内突然走到寒冷的室外,血管热胀冷缩,也可使血压升高,导致中风、心肌梗死的发生。所以心脑血病患者一定要按时服药小心应对。

3、雾霾天气还可导致近地层紫外线的减弱

由于雾天日照减少,儿童紫外线照射不足,体内维生素D生成不足,对钙的吸收大大减少,严重的会引起婴儿佝偻病、儿童生长减慢有条件的可以使用负离子维C机并且在有雾霾天气时少开窗

4、影响心理健康

专家指出,持续大雾天对人的心理和身体都有影响,从心理上说,大雾天会给人造成沉闷、压抑的感受,会刺激或者加剧心理抑郁的状态。此外,由于雾天光线较弱及导致的低气压,有些人在雾天会产生精神懒散、情绪低落的现象。

5、阴霾天气比香烟更易致癌

中国工程院院士、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长钟南山曾在某论坛上指出,近30年来,我国公众吸烟率不断下降,但肺癌患病率却上升了4倍多。这可能与雾霾天增加有一定的关系。不但浓雾缠绕、能见度非常低的天气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影响,时而有雾时而多云的天气也会有同样的问题。

雾霾难以治理的深层原因在短短的过去几年,我们看到过阅兵蓝,看到过APEC蓝,从政府到民间,谁都知道怎样会出现那些蓝,但为何还是雾霾频现?因为,要那些蓝,GDP就得下降,经济就得萎缩,工厂就要停产,工人就要失业。接着,就会出现社会骚乱,治安倒退,游行示威,政局动荡,没有哪一条是我们当下承受得起的。而反观雾霾,它是渐进的,甚至还有点“温和”,即便是现在,一周雾霾达到了五天,毕竟还有一两天的睛空。人们吸霾,不见得马上就有身体反应,各种癌症,也不能证明就是霾的结果。而且,雾霾促发的问题是个体化的,是分散的,并不会形成集结的社会力量,就算雾霾真的减少了人们的寿命,那也要数年之后才见分晓。

其实,又想经济蓬勃,又想山清水秀,在目前的条件下,难上加难。如果你是管理者,在经济发展和治理雾霾之间,你会优先选择哪个?

恐怕大多数人会选前者,因为前者的利益更大。

也许你会问,那霾还要不要治?当然要治,但不能治得太狠,不能把经济治下去,不能把社会治乱了,不能把投资治跑了,更不能把工作岗位治没了,这就是理性的选择。

有人据此说,政府没良心啊,老百姓天天吸霾,可它就惦记GDP。这话说得不公允。

GDP是什么?它不是冰冷的数字,而是千家万户的营生。你这儿有了一天的清洁空气,背后就得有许多家庭几周吃不上饭。不是政府没良心,而是不同人群有不同的利益,政府不过是在不同的诉求中寻找平衡,它这样选择,是因为他只能这样做。

雾霾治理不治理,怎样治理,实际上是一笔账,是经济与健康,社会与个人,短期与长远的利益平衡。在这个天平上,发展工业的效益比治理雾霾的效益大得多,工人失业的威胁又比严重雾霾的威胁紧迫得多,所以,作为政府,奉行“经济第一,治霾其次”的选择不仅是理性的,也是必然的。

治理雾霾范文第2篇

感官上,雾霾天气中的城市如同“乌云”笼罩,让人极为不适。应对上,往往表现为城市突发事件及其应急处理。一定程度上说,我们还是把雾霾当做城市的极端天气来对待,以城市为单位,以城市应急模式来处理。

最近,还有关于雾霾天气的城市排名,用以判断哪个城市空气污染最为严重。现在每个城市都有治污行动,对空气质量的检测与治理,都在下苦功,这很有必要,但必须打破一种认识:北京有雾霾,就是北京的问题,三亚有雾霾,是三亚的问题。雾霾治理不能简单地以城市为单元。

前段时间,《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出台,综合空气治理有了顶层设计。具体实施上,比如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有具体落实细则,指标明晰,时间表清楚,不过还是以更大的行政区域为单位,是行政区划框架下的一种先试先行。这种行政单位下的、指标化的、分解任务式的空气治理,的确可以取得效果。但立足长远看,这种治理模式需要警惕一种可能:通过淘汰落后产能、产业转移等方式,确保了某一行政片区内空气质量达标,但污染可能并不是真正被消除,而是转移他处。

必须明确的是雾霾已经改变了传统意义上的公共事务治理认识。雾霾是污染问题,也是气象问题,气象问题没有地理边界,也不是哪一个城市的专属,空气层面的环境治理,可以说对突破传统行政区域的全方位治理模式,提出了很高要求。就传统意义上的治理来说,面对雾霾,一个城市的环保部门是否足以解决问题?工业、能源、交通、城市建设各领域,其事务范围可能就要拓展,并且考核机制也要发生变化,更进一步说,这些事务不再局限于一座城市,而是要扩大到更大的区域。

治理雾霾范文第3篇

关键词:雾霾治理;政府责任;问责制度

当前,我国各地均出现雾霾锁城的现象,PM2.5等词一度成为网络热搜词,空气这一公共物品继水资源后再次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雾霾对人们的身体、生活造成了巨大的影响。自党的十七大始,生态文明建设被写入了党的政治报告,开始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向雾霾宣战,建设美丽中国”是党和国家给出的承诺。之后政府做出了一系列的努力,从国务院颁布《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开始到最新、最严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出台,无一不彰显着国家治霾的决心。与此同时各地方政府也响应中央的号召,相继出台各项配套的大气污染防治政策措施。政府作为治理主体在雾霾治理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也必须承担市场和个人无法承受的治理责任。

一.政府在雾霾治理中的责任

政府在霾治理中承担首要责任具有必然性,这是由我国雾霾所处的大环境和政府自身的职能有关。因其治理需倾入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也只有政府这种庞然大物能够负担得起。因而政府在雾霾治理问题中须承担以下责任:

1.政治责任。政府人员有制定、执行上级传达的雾霾治理政策的责任,在治理过程中对企业排污具有行政监管的责任,当企业违法排放时对其进行处罚的责任,对社会大众而言有宣科普雾霾相关认知和鼓励环境NGO发展的责任,地方政府根据《环境保护法》的规定对其管理区域内的空气质量负责。同时,当没有认真履行职责时,还要追究相关责任,被提起行政问责。

2.政府在雾霾治理中的法律责任。包括两方面内容:第一,政府制定雾霾治理相关法规政策并保证其正确传达和执行的责任,这些规范性文件中应明确规定各主体在雾霾治理里的权责问题。第二,政府工作人员在法律法规执行过程中一旦出现违背规定的行为必须承担相应的责任。新出台的《环境保护法》中进一步规范了政府人员执法过程中的法律责任,只有法律责任到位,才能保障法律能够正确顺利的执行。

3.政府在雾霾治理中的经济责任。上文提到过雾霾的治理是一项浩大的工程,需要长期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增加空气质量监测站和相关设备以及新型设备、新技术的研发,对污染企业转型升级提供必要财政补贴,还有环境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等,这便是政府在雾霾治理过程中的经济责任。政府一方面要筹集雾霾治理所需的庞大资金,另一方面还要对筹措的资金进行合理的分配,有时资金的管理要比筹集更加重要,这一重责无疑要由政府来承担。

二.政府责任缺失的原因

1.政府传统的政绩观。长期以来,地方政府的考核一直以GDP的数值马首是瞻,政府官员通常热衷于地方经济的发展,无视给环境带来的种种危害。在“GDP论英雄”的年代里,人们忽视社会事务管理,无视环境保护,这也是地方保护主义由来的根源。由于这种狭隘片面的政绩观,生态环境受到严重威胁,雾霾便是其后果之一。除此之外,由于我国长期来的“官本位”思想深深扎根,政府官员往往全身心投入于“升官”的事业之中,对职位本身应履行的职责漠不关心,这也是雾霾问题得不到针对性的政策设计和执行的主要原因之一。

2.问责机制不完善。在现有的环境法律条文中,对政府执行人员的职责已经有了比较完整的内容,但一旦涉及因执行不力、职位缺失而未能对雾霾天气进行有效应对等内容时,没有明确具体的执行措施和标准,造成一旦雾霾治理不力无人负责的状况。政府雾霾治理问责机制的完善需要在相关法律规范制定时将问责的主体、客体和详细程序作出明确规定,使得在出现政府人员失责时有法可依。

3.法律不健全。到目前为之,我国还未构建能够建成整套的雾霾治理法律政策体系,且现行的法规政策制不能和环境容量相适应。雾霾治理政策的设计依然偏向于单一的行政性手段,停留在减免企业税收的层面上。针对排污收费方面,没有科学合理的标准,难以达到治污的目的,政府制定治理政策时可考虑增加一些经济性的治理手段。另外,政府问责制度太过宽泛,没有切实的操作性;公民应有的环境权也未在现有法律条文中体现。因此,我们有必要完善雾霾治理法律法规,让所有涉及到雾霾治理问题时有根有据。

4.监督机制缺乏。政府在雾霾治理过程中的责任追究制度之所以不完善,正是因为缺少了必要的监督机制,除政府由上而下的内部监督外,还缺乏重要的外部监督。所谓外部监督是指除政府以外的社会监督,包括新闻媒体的监督和人民的监督。内部监督虽然专业、方便,但容易出现包庇、只注重形式等诸多问题。外部监督落实首先是广泛的公众参与,但由于信息不对称、参与渠道缺乏和公民没有参与治理的经验等原因使其流于形式,被未能发挥应其有的效用。

三.政府在雾霾治理中问责制度的完善

雾霾的治理不可能一蹴而就,首要的任务是将政府责任落到实处,构建和完善政府在雾霾治理中问责制度。

1.树立正确地绩效观。政府官员首先要抛弃“惟GDP”是从的传统理念,在雾霾治理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充分考虑到经济发展和雾霾问题之间存在的困境,将两者放到等同的位置上,先污染后治理不可取,放弃生产消雾霾也行不通。另外强化政府人员为人民服务的意识,作为公务员并不是高高在上的“大官”,手中的权利是为了更好的为人民谋利益而存在的,这一点时刻不能忘记。

2.完善政府问责制度。完善问责制度首先要明确雾霾相关政策执行时每个涉事人员的责任,尤其是行政首长的责任,一旦出现纰漏可以追究到个人。其次建立多元化的责任主体,将其扩展到新闻媒体和人民的问责,在法律政策中要体现社会公众问责的权利。问责的过程要明晰,包括信息的透明,问责的执行情况等问题的公开等,以期给政府人员治理雾霾的压力和动力。

3.健全法律规范。政府问责机制的完善,相关立法是首要保障,将问责的细则在法律条文中明确的体现出来,加大雾霾治理失责的惩罚力度,确保其履行责任的积极性。公民的环境权利也须纳入法律规范之中,将公民的环境权益落到实处,改变其只能被动承受的现状。同时拓宽民众参与问责的渠道,给予他们切切实实的权利可以行使,只有这样政府才能更好的严惩违法企业,坚定依法执法。

4.完善监督机制。完善的监督机制的目的是增强政府的责任感,并对其进行有效的约束,可以分为两个方面:第一,内部监督。建立完善的内部监督制度,改变自上而下的责任考核制度为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互相监督模式,并扩大环保部门在雾霾治理过程中的权利。第二,外部监督。公民的广泛参与是外部监督有效落实的前提,首要做到的是信息的公开,不断完善环境听证制度,拓宽民众参与雾霾治理的渠道,保障其监督权和知情权。最后强调的是政府要支持和鼓励环境NGO的建立和发展,让专业有能力的社会组织参与到监督的行列之中,以期成为雾霾治理主力之一。(作者单位:云南民族大学)

参考文献:

[1] 许继芳.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中的政府环境责任研究[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4.

治理雾霾范文第4篇

关键词:pm2.5、植物滞尘、沉降、绿化、北京

中图分类号:S73文献标识码: A

1.研究背景

随着中国城市化的发展,能源消耗和大气污染物排放量的不断地增加,导致环境的恶

化现象频出不穷。近年来,由于中国各大城市对pm2.5指标的质量监测持续超标,引起了人们对大气污染的普遍关注。

对于大气中的pm2.5污染,不仅对城市发展建设造成阻碍,而且对人类健康都会构成危害,然而至于如何治理pm2.5,目前的方法有很多,传统解决pm2.5的方法有(1)火电厂污染源控制(2)农作物的燃烧处理(3)工业排放污染的控制(4)汽车污染源的控制(5)植物滞尘。

自古以来,植物一直被视为空气的净化者,也许正是因此,才有了各大花卉市场借机向群众出售“吸毒植物”、“除霾植物”,城市建设中也在强调加大绿化程度来缓解污染现状。与其他传统治理方法一样,就其目前的情况而言,北京的空气污染程度并未出现明显的改观,开始让人反思植物在净化,缓解雾霾的过程中是否起到了作用。

2.分析地概况

2.1自然地理概况

北京位于我过、国华北平原的西北部,是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市中心经纬度为东经116°25'29"、北讳39°54'20"。分为14个区,2县。分析区域选取为北京主城区,即东城、西城、海淀、朝阳、丰台及石景山组成的城六区。雄踞华北大平原北端。北京的西、北和东北,群山环绕,东南是缓缓向渤海倾斜的大平原。北京平原的海拔高度在20~60米,山地一般海拔1000~1500米,与河北交界的东灵山海拔2303米,为北京市最高峰。北京市三面环山、一面平原。尤其在有东南风的时,空气中的颗粒物在风的推送作用下汇集到市中心,由于山体的阻挡,使大气颗粒物无法得到扩散从而加重了城区的污染。

2.2气候条件概况

北京的气候是典型的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夏季雨热同期,冬季干燥寒冷,春、秋两季时间短暂。冬季西北风,春秋多西北风,夏季东南风。夏季是北京的主要降水期,占全年降水量的3/4,降水集中在东北与西南部,本次分析的区域即平原及部分山区的降水量在500毫米左右。

2.3社会概况

据调查北京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联合的数据显示:2012年末,北京常住人口已达2069.3万人。北京许多各大产业的发展依托自然环境的支持,不可避免的对环境的质量产生一定的影响。北京发达的交通系统,使得2012年机动车保有量突破520万辆,而且数量还在不都每年增加中,汽车尾气也成为空气污染的重要来源。

2.4空气质量概况

图1-5,是《危险的呼吸pm2.5的健康危害和经济损失评估研究》中2006年北京大学实验组大气pm2.5来源解析图。可见北京pm2.5的成分为煤炭燃烧19%,其他18%,二次硫酸盐17%,二次硝酸盐14%,生物质燃烧11%,交通扬尘9%,机动车辆6%,工业6%[1]。雾霾天气多发在春冬两季。[1]

3. Pm2.5的沉降机理

我国通常按照颗粒物在重力条件作用下的沉降特征,划分为降尘和总悬浮微粒。大气中颗粒物的沉降是指空气中的颗粒物在撞击到某一物体之后停留在该物体表面,从而使其自身脱离大气环境的过程。可分为干沉降与湿沉降。干沉降包括沉积、扩散、湍流,湿沉降包括冲刷和隐性沉降。[2]

1)干沉降(湍流):由于细颗粒物本身粒径很小,质量很轻,很难依靠自身重力自行沉降,通常借助湍流作用发生沉降。

2)湿沉降(隐性沉降):大气中易吸收水分的气溶胶,发生吸湿增长并落下来的过程。一定的相对湿度有助于pm2.5的吸湿增长,为沉降提供可能。

3)其他:某些pm2.5具有不稳定性,它们之间存在着电荷吸引或与周围环境中的物质发生反应,从而形成较大的粒子,增加沉降的可能。

4. 植物治理的可行性分析

4.1植物滞尘机理

植物叶片有滞留、附着和粘附3种滞尘方式。

1)滞留:由于枝叶对气流的阻挡作用,使大气中的颗粒物沉降到叶片上的滞尘方式。滞留的量与空气中的颗粒物携带量有关。而且,滞留在风速较大的情况下,很容易使叶片上的颗粒物再次返回大气中。降雨可把颗粒物冲淋到地面上。

2)附着:植物通过粗糙的叶片表皮以及角质层上的特殊结构能够达到拦截和固定空气中大气颗粒物。该方式下,植物滞尘量与叶片毛和蜡质的含量呈显著的正相关性。

3)粘附:靠植物叶表面分泌的一种特殊物质来粘附大气颗粒物的滞留方式。有研究表明,具有比较复杂叶面毛的阔叶树,以及细针叶结构的针叶树对大气中的颗粒物削减效率更高。[3]

4.2植物滞尘的效果

4.2.1单株尺度

拿室内植物来说,用植物来吸附房间的甲醛并不实际。浙江省环境监测中心烨博士也表明,植物其吸附的作用并不大,而且由于PM2.5细颗粒物本身粒径很小,质量很轻,很难依靠自身重力自行沉降,且室内气流平稳,想靠绿色植物来吸附PM2.5,效果不明显。

4.2.1群体尺度

有研究发现绿地植物若种植密度越大,冠幅越密集,则植物削减大气颗粒物的效率越高,空气中的大气颗粒物质量浓度就会变低。

Pm2.5由于质量很轻,由于风的缘故会不断扩大污染范围,风速越大,Pm2.5 漂浮就越快,污染的面积也越大。以森林为例,森林对pm2.5的直接净化作用体现在森林因其可以很好的阻挡、过滤和吸附pm2.5。当 pm2.5 通过森林时,由于植物叶片的凹凸不平、不同朝向、有些植物叶上有毛以及从植物叶片气孔中分泌出的粘性叶浆和油脂等均能拦截住大量的微尘,有明显的阻挡、过滤和吸附作用。就平均来看,大约一公顷的城市森林一年的滞尘量超过吨,绿化树木可以使降尘减少 20%-50%。

pm2.5一般都是带正电荷的离子,所以空气中的负氧离子便具有主动吸收 pm2.5的能力。有数据表面,当室内空气中的负氧离子浓度超过每立方厘米2.5万个时,空气中的含尘量就会减少一倍以上.而负氧离子的主要制造者就是一片成熟的森林。由于森林的木材、叶枝尖端放电以及植物的光合作用所形成的光电效应能产生大量的负氧离子,森林覆盖率越高,负氧离子含量越高,对Pm2.5的消除能力越强。[4]

4.3植物滞尘的制约因素

4.3.1 pm2.5对植物的影响

大气污染物对植物的危害主要为失绿和坏死。坏死是指植物本身经过长期负面影响而造成的自身生理机能消失的现象。由于长期附着过量的颗粒,将造成气孔堵塞从而导致气体交换受阻;叶面结壳导致吸收额外的辐射而增温使植物体内的酶活性降低或受损被破坏;气体交换受阻和酶的破坏从而最终导致呼吸过程受到影响,降低了植物体的光和作用,使植物的衰老过程加快。有研究表明,在对原始光谱反射率进行微分和去包络线来转换光谱数据的过程中发现,粉尘污染程度的增加与植物反射光谱的红边振幅呈负相关,红边位置有蓝移趋势。从总得来看,随周围环境污染程度地增加,植物反射光谱的吸收深度出现降低趋势。可见大气粉尘污染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了植物的光合作用[5]

而且细颗粒物中包含的有害重金属在植物体内富集,也是造成植物生理机能降低的重要原因。

但其在较大的尺度上,植物覆盖率高的情况下,植物对pm2.5的影响占主导地位,而其对植物的危害则可忽略。

4.3.2滞尘饱和后的处理

由于植物的滞尘机理,只是使空气中的颗粒物停留在叶片表面,无法被转换,被吸收。因此,植物在一段时间后会呈现滞尘饱和状态。有研究表明15天是植物单叶片滞尘量达到饱和的最大天数。为了能够保持植物的滞尘能力,需要采取些措施进行管理。

1)人工冲洗。需要安排园林工人15天为一次地对绿化树种叶片进行人工冲洗。

2)雨淋。森林对雨水有明显的截流作用。在下雨时,雨水中的pm2.5等颗粒物落到地面将会进入枯落层和腐殖层,最终变成森林土壤的一部分,从而避免了 pm2.5的二次污染。[5]但由于北京的气候条件,主要的降水期集中在夏季。而雾霾天主要却发生在冬春季,所以在冬春季,很难保证每隔15天便会下雨。因此,靠雨淋来解决滞尘饱和的问题显然不够科学。

4.3.3雾霾高发时间与植物净化能力

霾天主要发生在相对湿度较低的冬春季,然而由于许多落叶植物还没发叶,此时植物的自净化能力很有限,因而植树种草在冬春季对环境的改善能力有限。

5. 总结

权衡植物在滞尘作用上的改善途径以及限制因素之后可知,植物在净化、缓解雾霾的过程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由于气候、技术等因素,通过植物来治理雾霾目前无法得到突破性的改进。就目前的条件而言,

(1)北京城区因多选用枝叶繁密的常绿针叶树或常绿阔叶树,片植与主城区外的西北部用以阻挡,过滤随冬春季的西北风而来的空气细颗粒物。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该尽量考虑乔灌草多层垂直绿化,能有效减缓风速,使更多的细颗粒物在此区域内沉降下来。

(2)主城区内应采用多样化、立体化的绿化手段。

道路绿化道路绿化应当考虑为了吸附由于车辆穿行造成的道路的扬尘、尾气排放,当选用以大灌木为主,合理搭配其他乔木,草本等植物栽植于道路的中间与两侧。

墙体绿化由于市区建筑物密集,增大了下垫面粗糙度,使得其风速一般小于郊区,可借着其巨大的墙体面积,在不增加用地的情况下,提高城市的绿化覆盖率,增加绿化量。建议选用耐荫性好的藤本植物栽植于建筑物的北面墙体上。

屋顶绿化该领域在我国还处于发展阶段。但有不少专家学者表示,屋顶绿化面积在城市中所占比重将越来越多,在不久的将来便会成为改善空气质量的重要工具。

PM2.5的治理工作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它是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单纯用植物滞尘作用远远不够,还需要结合其他治理手段,长、短效结合,控制污染源,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对PM2.5进行治理。

参考文献:

[1] 潘小川、李国星、高婷.危险的呼吸pm2.5的健康危害和经济损失评估研究.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2

[2]赵晨曦、王玉杰、王云琦、张会兰.细颗粒物(pm2.5)与植被关系的研究综述.生态学杂志.2013

[3] 牟浩.城市道路绿带宽度对空气污染物的削减效率研究.2013

治理雾霾范文第5篇

由于天气变化,毒雾逐渐消散,很多伦敦市民患上支气管炎、冠心病、结核病和心脏衰竭,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率也显著增加。在两个月时间内,伦敦有8000人因为烟雾事件而死于各种疾病。

伦敦史无前例的毒雾,残酷地夺走12000人的生命,幸存者的生活也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成千上万的人患各种各样的疾病,身体素质每况愈下。空气污染既损害人体健康,也严重腐蚀建筑物,还导致土壤贫瘠,水质恶化,鸟类逃到他乡,并影响植物生长。

发生可怕的悲剧后,英国人民开始深刻反思空气污染造成的苦果,遇难者家属提出,责任完全在于政府。英国政府只得成立比佛委员会,由比佛爵士担任领导,专门调查烟雾事件的成因,认为主要是伦敦工业和家庭产生的煤烟与海雾混合起来,最终形成浓密烟雾。

在著名的《比佛报告》推动下,英国颁布世界上首部专门防治空气污染的法案《清洁空气法》,规定产生大量烟雾的电厂和重工业设施,必须搬迁到郊区;要求工业企业建造高大的烟囱,工厂烟囱高度为建筑物的2.5倍,高烟囱有可能使地面大气中的二氧化硫减少,从而加强疏散大气污染物;还要求大规模改造城市居民的传统炉灶,以便减少煤炭用量,逐步实现居民生活天然气化;冬季采取集中供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