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三夏标语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教育对策;三维一体教育目标;美术新课标;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7-0190-02
一、我们首先来谈一谈现代教育环境下的教育对策
1.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一直是人类关注的大事。培育好一代人可以促进一个国家的兴旺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都在飞速地发展,这种发展是跨越时间、空间的。随着市场经济深入发展,新旧制度、东西方文化的差异、碰撞随之而来。它的结果就是使得社会上产生了一代思想行为、理想信念、价值取向、思维方式都有新的特点的青年学生。这给我们的教育事业也带来了一系列难题。
究其原因不外乎以下几点:①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的碰撞——中华民族传统文明中注重勤俭节约、艰苦创业、团结合作。但是现代年轻人盲目崇尚个性、自由、金钱,思想里总是充斥着享乐、利己主义。②市场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随着市场的开放,不少优秀的事物进入中国市场,但是同时又有不少糟粕流入。青年学生们无法分清优劣,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轻易让毒素腐蚀了心灵。③传统教育的弊端——传统教育中灌输式教育,封闭、单一,教师常常会犯这样的错误——用他们自己的思想来禁锢学生的思想。
2.教师要懂得分析学生的心理状态,学生的天真、活泼往往和成熟、忧郁交织在一起。学生敢说敢想,思想活跃,有时会出现差错。遇到这样的学生,教师就认定这是个坏学生,那么这个老师也称不上一个好老师。以往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还把目光只盯在少数尖子生身上,读书、答问、板书等学习活动很少让其他学生参与,也就是说,大多数学生在学习中还是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这样虽然少数学生的积极性得到了调动,但却使大多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受到挫伤和打击。同时,单一的班级授课模式,局限了教师与学生,特别是学生与学生之间广泛的信息交流,这样多数学生在课堂上既得不到与教师交流的机会,又不能从与同学的交流中有所收获,他们心中的疑惑就不会及时得到解决,从而影响课堂教学效率。
当然在提高课堂效率方面,吸引学生注意力也是非常重要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的方法有很多,最重要的是教师讲解得精彩,其次可以适当运用一些小技巧。说到这里很多老教师认为讲讲笑话、做做小游戏是低年级课堂上才有的,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一颗未泯的童心,充分利用这一点会使课堂教学更加有效。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制造一个兴奋点,把教学内容和学生们感兴趣的事物结合起来,把学生的注意力从窗外拉回教室里。
3.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是学生学习的领路人,教师是创设意境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的指导者;教师应参与到学习探究的过程中去,和学生一起在相互作用下学习进步;教师必须注意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现艺术才华的空间,以提高学生的艺术创造力;教师对学生作品的讲评以及引导学生做自我分析评价都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感情和综合能力。老师是学生的指路人、引导者,在学生的成长之路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以上观点又恰巧表明了现代教育对策是与三维一体的教学目标相符合的。
二、下面我们就来具体谈一谈三维一体目标
所谓三维,按大众理论来讲,只是人为规定的互相交错(垂直是一个很有特性的理解)的三个方向,用这个三维坐标,看起来可以把整个世界任意一点的位置确定下来。三维既是坐标轴的三个轴,即x轴、y轴、z轴,其中x表示左右空间,y表示上下空间,z表示前后空间,这样就形成了人的视觉立体感。从美术的角度来理解,三维的前面一位,是二维,用专业术语来说就是平面的,而三维就是全方面的、立体式的,从数学的角度来理解就是x轴、y轴、z轴三轴的空间。那么什么是三维一体目标呢?
1.简单地说三维目标第一就是知识与技能。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知识包括直接经验知识和间接经验,技能就是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具体活动的一种方法,是人们在运用理性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由这种方法转变过来的方式。我是一个美术教师,对于这样一门要求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的学科,我深知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对于美术课有多么的重要,老师在讲台上长篇大论1个小时,不如给学生做一个课堂示范30分钟,然后要学生动手操作30分钟效果来得明显。站在台上口若悬河地讲理论知识,往往学生不理解,只能干瞪眼。
关键词:针对性;基础;自主学习;教师素质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4-0177-02
新课程改革下的高考对学生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高三的英语复习备考面临着复习内容多,复习时间短的现状,因此如何提高复习的实效性就成了每个高三英语教师必须面对的课题。在高三复习课教学中,往往存在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学生的主体性,教师课堂缺少新意,缺少探索,复习课枯燥乏味,复习效率难以提高,而学生又普遍缺乏学习激情,课堂课外疲惫不堪,因此要提高复习的实效性,教师一定要转变观念,做到知识与能力并重,兼顾过程与方法,在复习中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把握好课堂教学的主阵地,用新课程的理念组织好课堂教学,高效地指导学生进行复习,使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得到提升,以备战高考。
一、分析学情,有针对性地指导复习
为了达到大纲中“要引导学生系统归纳已学语言基础知识,侧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进一步培养听、说、写的能力和自学能力”规定的要求,教师应首先深入理解考试内容中所规定的学科能力要求,并结合具体要求做细化工作,制订周密的、有针对性的复习计划才能使备考的复习工作从容不迫,游刃有余。在平时教学中应留心观察,总结问题,探其根源,并对学生进行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解惑,使学生逐步理解并通过练习加深巩固。其次,教师要正确认识并解读《考试说明》中的示例题型。通过示例来总结规律,寻找突破口,并密切关注高考动态,洞悉考点,联系学生实际情况查漏补缺,完善知识体系,精益求精,并让学生广泛涉猎高考真题,总结高考考点,提升做题技巧,敏锐思维能力,科学地、开拓性地引导提升学生的英语综合技能。
二、系统复习中学语法和高考词汇、抓好基础
要学好任何一门学科都必须掌握该学科的基础知识。高考涉及到的知识非常常用,不偏不怪,重要的是考查常见知识点在具体语境中的灵活运用。教师要把握教学难度,有效地进行语法教学,将语法教学渗透在听、说、读、写的每一个环节。在语法复习教学中,教师要注意遵循由易到难、由已知到未知的原则,营造真实的交际语境,通过设计信息差、解决问题、选择决定、交换观点等任务促使学生正确处理和使用信息。学生只有通过亲身体验,学而受用才能真正掌握运用语法规则。新课改下的高三学生在英语复习的过程中都知道词汇量的重要性,尤其是在语境中的运用。对考纲中规定的近3000个常用词,应掌握它们的拼写形式、基本词义、常见搭配,尤其是在语境中的运用。有同学认为高考不单独考单词拼写就没有必要准确记忆单词的拼写形式,这是非常错误的。单词记忆不准确就会直接影响书面表达,也会影响阅读理解的速度和准确度,但面对新教材的词汇量猛增,学生机械枯燥地记忆单词既增添学习负担,又会受到挫败的打击。教师要适时渗透自主复习策略。不仅要结合心理学的遗忘规律指导学生利用早晚自习和生活中的琐碎时间及时复习、多次复习、间时复习,还要具体地指导学生利用上下文、工具书、词缀、归纳、联想等科学地学习词汇,利用情景、演艺、归纳、练习等有意义地记忆。另外,仅掌握考纲词汇还不够,还应不断扩大词汇量,以适应大量阅读的需要。
三、调动积极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一文中精辟地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由此可见指导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主学习能力是非常重要也是十分必要的。首先,选定弱点专题,逐一研究解决。高考大纲规定的考点涉及专题很多,而每个学生对各个专题的掌握情况并不相同。要求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弱点专题自主研究这一专题,并记录总结所得和疑难问题,教师适当进行点拨解惑。其次,立足课堂教学,提高复习效能。教学效益首先体现在课堂教学信息量、教学活动的广度和密度以及媒体的使用上。新型的课堂教学摒弃了传统的教师唱主角,学生当观众的被动学习方式,而采用各种别开生面,别具匠心的课堂活动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其都能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再加上有效的媒体手段的适度使用,不但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从视觉,听觉等多角度刺激学生,还能集中学生注意力,更能提高学生的参与面,使绝大多数学生都能融入并参与英语学习,既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也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最后,自学能力是英语学习的重要保障。丰富的词汇,流利的口语,精准的语法,广泛的阅读,都是学好英语的基本技能,教师应在日常教学中多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习兴趣,教会他们学习方法,让学生在平时就主动学习,广泛涉猎,注重积累,持之以恒,着重培养语言能力以全面提高英语水平。
四、教师要不断提高专业水准,改善知识结构,拓宽知识范畴
新教材中的许多全新话题让英语教师们都面临挑战和压力。现在的高考与英语教学也都会涉及生活、科技、时政、文化等方方面面的知识。因此,教师要博览群书、广泛涉猎,经常学习前沿的科学知识,改善知识结构,拓宽知识范畴,不断提高和充实自己,这样的教师不仅容易得到学生的普遍敬佩,还有利于师生沟通,更重要的是能设计出灵活多样的“任务”,提高教学效率。总之,复习要有计划性,针对性,通过一套行之有效的复习计划突出重点、考点、热点,高效地实施复习教学,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提高学生的解题技能,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这样才能让学生在高考中发挥最佳水平,取得理想成绩。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关键词] 审美;人性;视觉;《金陵十三钗》
审美精神语境下的视觉表现,是将思想性进行视觉转化的艺术性呈现,其艺术价值不仅在于形式上的“审美”,更在于其深刻精神内涵的视觉化表征和传播效力。电影《金陵十三钗》是2011年国产电影票房冠军,耗资近6亿,总票房5.8亿。影片被众媒体誉为“张艺谋十年来最好的电影”,集思想性、艺术性和审美性于一体,强烈的情绪感化以及震撼人心的场景、华美的服饰、斑斓的色彩视效,将苦难的历史、真挚的情感、复杂的人性心理借以或“美好”或“丑恶”的形象伫立于人的脑海中,诸多细节犹如标识般令人难忘。
《金陵十三钗》的审美透视
《金陵十三钗》是战争题材的影片,但更是触及人性善恶美丑的影片。因此,片中主旨所传递出的审美情怀,即是体现了真、善、美的人性关照。真、善、美本就是来源于美学的命题,“真提供给人的是一个确实存在的客观世界,善提供给人的是一个能满足人生理需求(包括一切直接功利需求)的确实存在的客观世界,美提供给人的是一个能满足人生理、心理要求的确实存在的客观世界。”真、善、美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美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内在与外表的统一,只有将感性形象中体现出的真、善、美统一到一起才是审美价值的最大化。
在此真、善、美的审美语境下,如何将承载了复杂历史情结、价值取向和人性魅力的精神内涵,通过视觉呈现并有效传播精神价值和人文价值?如何体现精神与形象的完美契合,让理想和意识跟随“美的、震撼人心的形式”传递给大众?电影《金陵十三钗》做出了最完美的回应与呈现。
《金陵十三钗》的视觉表现
电影中所有通过“艺术性处理”的视觉语言和形象,无不映射出真、善、美的人性魅力和人物情感,升华了影片关于“人性美”的主题。本文选择从影片的场景元素、服饰元素和光色元素这三个典型视觉角度来进行梳理与分析。
(一)场景元素与表现
1.硝烟中的废墟
电影开场映入观众眼帘的便是漫天的浓浓硝烟,战场的废墟在烟雾中惨然可见。整个画面由烟尘的黑、女学生脸庞的白、烟雾笼罩的天空的灰以及到处燃烧着的火光的红构成,给观众带来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与心理压抑。当昔日繁盛的南京城变成了镜头里的残垣断壁,到处充斥着令人胆寒的火光与枪声、炮轰声、呼喊声,尸横遍野的街头已然成为人间地狱,这是所有美好被蹂躏被践踏的情景,是邪恶和卑劣肆意横行的悲剧。
但当誓死抵抗侵略的中国军人选择为女学生的生命而奋战、不惧牺牲的那一刻,那决然而视死如归的神情体现出的就是最真最美的人性;当镜头聚焦在站成一排的士兵用身体筑起人墙抵挡枪林弹雨,只为拼死用最原始的方式炸毁坦克时,形象而真实的慢镜头还原出战争的残酷以及中国军人不惧死亡保卫家园保卫同胞的勇气。看到此幕,相信每一个中国人都会为之震动,在心中留下对剧中人物最真诚的敬意,留下对影片体现出的艺术化情节的最真实记忆。
2.教堂场景
在士兵们的掩护下,女学生们踏着满街的碎砖石块,惊恐地回到了温彻斯特这座天主教堂。这是一座有雕花大木门的教堂,大院的地上铺着一张硕大的红十字旗帜,这是生命存在的标志,是对抗侵略对抗杀戮的无言控诉。哥特式天主大教堂主楼有三道门,中门上方是一个巨大的圆形玻璃窗,整座教堂的玻璃窗都采用彩色玻璃拼接而成,当阳光从外照射进教堂里时,绚烂而美丽的色彩与战争的摧毁状形成强烈对比,让人感叹有美好憧憬的一幕总是那么短暂。教堂灰黑色的斑驳外墙衬托着阴沉的南京天空和被日军践踏而成的城市废墟,显得肃穆、沧桑而悲痛。影片的大部分情节都发生在这座教堂里,它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不仅象征着庇佑与保护,仿佛更似生的希望,所有复杂的情感和展现的人性美都在这里得到发掘与传颂。
(二)服饰元素与表现
1.军人军服
影片通过刻画中国军人们为了保护女学生安全而放弃惟一出城的机会,体现出他们的舍身精神与军人责任感。那一身军服,就如座右铭一般,时时提醒着他们身为军人的使命。当他们毅然放弃了自己的生机,选择为保护好女学生拼到生命最后一刻时,他们用自己的行动,实现了对这一身军服的承诺,烘托出了不畏死亡的精神,实现了对生命价值的最“美”诠释。
体现军服军魂和影片主旨的更悲壮片段,是由于缺少有效炸毁坦克的武器,军队排成一排组成人肉盾牌炸毁坦克的一幕。他们大义凌然,不惧死亡,这组慢镜头带来的视觉和心灵震撼一定会让人激动、感叹和敬佩。这一刻,躯体和军服虽破碎了,但军服里饱含的那一颗颗滚烫的爱国之心会如精神般永存于世,这是被立体化的中国军人的崇高形象,是精神力量的重要体现。
一、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传统的体育教学教师是主体,学生是教师的传授知识的宣传品,学生的所有活动都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教师怎么教,学生就怎么学,学生不用用脑去思考问题,如果有问题只能按教师的要求去做,没有提问的权力,这样,学生的学习是被动的,而不是主动的,学生的主性得不到发挥,学习没有动力可言,更谈不上对体育产生兴趣。致使体育课堂上没有活力。
而自主学习则可以改变这一现状,运用这种学习方式,能在教师的指导下,能自己根据课程标准的精神,结合自己的条件与学习兴趣,能制定出自己的学习目标,并在课堂或者课下付诸于实施,这种学习的方式把自己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能在教师的激励下能进行自我监督,自我评价学习情况,自主的进行体育锻炼。教师则要对学生进行不断的鼓励,让他们形成一个自我学习的好习惯,提高学生的学习,让学生能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在这样前提下,学生掌握技术提高体育能力才有可能,才能形成终身体育意识。比如,在这习排球垫球时,发给每个学生一个球,可以允许他们用上肢的任何部分玩球,也可以是单手的,也可以是双手的,也可以运用原地的或者行进间的,可以是连续的,也可是间断的,也可以两个人合作,这样,学生有了体验,他们感觉学习排球具有很大的吸引力,从而提高了他们自主学习的欲望。
二、运用体育合作学习的策略
我们所理解的合作学习并不是简单的把学生分成几组,几个同伴在一起活动就是合作学习了,这种简单的分组如果没有有效的指导,他们在小组内没有合作,还是单个的学习,那么,同样起不到合作学习的教育。所以,在新课程标准下,我们要重新对合作学习进行认识,只有这样,才能在体育教学中让学生做到真正的合作学习。合作学习的对象是全体学生,在这种学习方式下,他们能共同学习、共同提高,通过合作,加强了学生之间的交流,使人际关系也越来越密切。
合作学习细化可以分为互助学习与互动学习,这两种不同的学习方式以有不同的学习功能。互助学习也叫做互补学习,就是几个合作的伙伴在学习中能够取长补短,发挥自己的优势,学习别人的优势之处,以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互补一般是指技术差的与技术好的同学合作,比如排球的垫球技术学习,不会垫球的可以跟会垫的学习。当然也可以体能好的与技术好的同学互补学习,则前者可以提高垫球技术,后者提高体能。还可以垫球技术好的与意志品质好的合作学习,前者提高自己的意志力,后者则可以提高垫球技术。而互动学习就是指在学习中学生可以互相讨论、互相鼓励,达到双方均衡得益的目的,再如,排球垫球中,学生可以讨论为什么他能垫得好,我需要怎么做才能跟你一样好等等。
三、学生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
探究学习也叫做尝试性学习,就是在学习新的内容时,都事先不教给学生技术,而是让学生先进行尝试,然后发现问题,通过自己的努力思考得到问题的答案。这种学习方式让学生的被动学习成为主动学习。我们体育教师要在教学中创设探究学习的情境,引导学生大胆的去探究,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被调动起来,从而提高他们的探究学习的能力。那么探究学习可以分为迁移学习、归纳学习与建构学习三种。第一,迁移学习,是指让学生的思维在尝试中转换,从多个角度去分析问题、观察问题,把以前学过的知识运用在新的技术之上,以掌握新的知识。比如说,我们以前学习了鞭打的动作,当我们学习投掷时,就可以运用鞭打动作来形成投掷的抖腕动作,类似这个动作的还有排球的扣球、羽毛球杀球等,再比如,篮球上篮动作与排球上步扣动作也可以相互迁移。所以,在学习时,可以把几个类似的动作相互比较学习。第二,归纳学习,通过探究得到了一些经验,那么,就得对这些经验进行分析、归类,这就是归纳总结,我们对这些进行总结就会得出一些规律,从而让我们对新的知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比如篮球的传球、组织进功等要进行归纳总结,比如,田径运动提高学生的体能,并可以把田径运动与其他基础上结合学习。第三,建构学习,是学生通过自主的活动、感受、体验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从而形成一个总体的感受,建立起了一个技术的认知结构。通过对知识的构建学习,学生能不断的完善和改进学习方法,提高自己的体育能力,有利于形成学习的积极态度,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
总之,“自主、合作、探究”这三大学习方式是新课程标准倡导的崭新理念。我们在体育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长期的教育,在体育学习中逐步培养形成三大学习方式,这样,他们才能在学习中取得更好的成绩,也为以后的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杨旭.关于体育学习方式的思考[J].卫生职业教育. 2008(19)
[2]冯海成,商洪林.实施体育学习方式的教学策略研究[J].教学与管理.2007(21)
[3]陈瑜.体育课程新理念与体育学习方式的改革[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5(S1)
中国古代的学制中“小学”的教学内容就包括了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也就是语言文字的音、形、义及其演变过程等。可见传统教学中就非常注重文字的教学。南宋教育家朱熹在总结前人教育经验和自己教学实践的基础上,认为小学儿童“智识未开”,思维浅薄,他在《童蒙须知》中提到了儿童的写字要求:“凡写字,未问写得工拙如何,且要一笔一画,严正分明,不可潦草。”新修订的《语文课程标准》进一步强化文字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所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作为语文教师要立足文字教学,切实为小学生今后的[www .DYLW.NEt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和的服务,欢迎光临]语言发展打下扎实的文字基础。语文课要注重文字教学,因为文字是有生命、有温度的东西,文本就是由一个个鲜活、灵动的文字之躯组成的,茶要细品,细品方知其味道;同样,优美的词句也要反复品味。
在教学《慈母情深》时,可以撷取其中的精彩字词,让学生细细地咀嚼、推敲,体会文字中的精妙之处、精彩之笔,挖掘文字背后所蕴含的情感和温度,激起学生情感上的涟漪。如“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龟裂的手指数着……我鼻子一酸,攥着钱跑了出去……”这一句中的关键词“皱皱的、龟裂、酸、攥”,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钞票为什么是皱皱的?妈妈龟裂的手是什么样子?我的鼻子为什么一酸?我们从这个字词中能够体悟出什么呢?”指导学生反复阅读推敲字词,想象母亲工作的艰辛,挣钱不易,体会慈母的无私与伟大,伴随着小作者的情感跌宕起伏,通过一个个鲜活的文字来震撼着孩子们的心灵,使语文课上充满着浓浓的“语文味”。
文本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前提和媒介。语文课堂首先就是要强化语文的专业性,以语文课本为中心来教学,把语文课堂变成语文的天地。课本,就是上课之底本。我们的语文教材编写是很严谨的,不管是精读文本还是略读文本,各个年级的教材都有着科学的、完整的编排意图,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梯级难度循序渐进。哲学大师海德格尔说过:文本阅读就是“徜徉在语言之途。”这里的徜徉就是散步的意思,但是徜徉比散步要更显得高贵、更显雅致、来得富有诗意。所以我们语文老师作为教材的使用者、教材知识的传授者,要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喜爱,挖掘课文自身的文学因子,从文学的角度观照课文并体现在教学过程中就成为一种必要。文本的文学性首先表现在想象性,不仅文本本身是想象的产物,而且作为读者、教师、学生的角色在解读文本、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想象是不可缺少的。成功的语文教学,教师应该将学生引入文本、并使之沉浸文本,用心感悟文本的精妙之处,不但品味、学习文本的典范语言,而且努力体悟字里行间所蕴涵的情感与思想。而要达到这一境界,不是靠一些热闹花哨的外在形式,而是依赖于文本本身所蕴含的魅力。
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篇中说:“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刘勰这里讲的是创作,那我们的文本解读又何尝不是这样呢?教师带领学生在文本中展开自由想象的翅膀,让学生实现时空的“穿越”,拓展了文本的内涵,体会文本的意象与情感。王崧舟老师在《诗意语文》中说道:“文本诗意,就是那些‘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的言语秘妙。它可能是某种言语表现形式,也可能是动人的情感、独特的思想、深刻的哲理、重要的信息,或者形式与内容两者兼得,但这所有的一切都只能存身于‘不朽的文字’中。”中国文学上素有“言不尽意”的传统,而“象”则在“意”和“言”之间搭起了一架沟通的桥梁。而文字的背后也承载着对于生命、对于自然的洞悉和感悟。最近许多语文教学专家呼吁:我们不要一味地关注文本“写了什么”,而要更多地关注文本是“怎么写的”。
比如在教学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时,我们要抓住这首作品“诗中有画”的特点,凭借文本将“诗”与“画”结合起来,直观地再现古诗的画意,鼓励学生去驰骋想象,在头脑中形成画面,体会出诗歌所表达的意境。如“春江水暖鸭先知”一句,既富有自然的情景,又蕴含了生活的哲理。为了让他们深刻体会这首诗歌的寓意,可让孩子们在熟读的基础上,自己亲手画一画诗歌所描绘的画面。两三枝透过竹林的桃花,昭示着春天的来临,嬉戏于江水的鸭子自由自在,在尽情享受大自然的恩赐。小河岸边水草丰茂、密密匝匝,嫩绿色的芦芽尖悄悄地钻出头来,孩子们对春天的喜爱之情溢于画面。学生把文字变成了活生生的一草一木,对诗中的意境感受逐步加深,从而陶冶了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秀美河山的情操。我想,我们的语文课堂就应该踏踏实实地引导学生多走进文本,引领学生在文本中走上几个来回,这也带领着语文教师返朴归真,让我们的语文课回归生活本源。
语文教学中的文化内涵、外延十分丰富,一个民族的文化对一个人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语文教学必须从人文精神积淀和传统文化发展的高度去把握,让学生受到传统文化熏陶与感染,从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试想 一个语文教师,在语文课堂中如果缺少民族文化的视角,那么他的语文课堂底色肯定是苍白的。比如外国人学习汉语,尽管他们认识了“小桥流水人家”,会读也会写,但是短时间内他很难体会出其中丰富的内涵和韵味,而同样的方块字,在中国人的眼中,就是一幅幅生动的江南烟雨水墨山水般的图画,它们蕴含的无穷美感与诗情,唯有具备这种文化基因的中国人方能真正地体会到。语文教学只有真正帮助孩子把民族文化之根植入心灵的深处,才能让他们体悟出这些方块字背后博大精深的文化,才能真正润泽炎黄子孙的心灵家园。比如古代神话就是我们祖先们古代生产生活中的产物,是人类根据自己的判断来解释人与自然的矛盾的一种畅想,它反映了人们一种“创生、创造”的思想。课文《开天辟地》这篇深化就潜意识地反映了古代人们对社会秩序的维护,天地间一切都被神灵安排得井井有条,中国神话中的“神”都生活在“上界”,人格上、道德上都是“美”的化身。教学设计之前,我想教师在文本解读上,除了文本表面的探究和挖掘,还需要对文化背景的深入了解,对于教学内容才会有更清醒地认识。
文化就是一个民族血脉的传承和濡染,著名的文化学家皮尔森说过一句意味深长的话:“‘文化’不是一个名词,而是一个动词。”也就是说,文化是一种语言和精神习得、积累的过程。特级教师王崧舟在设计古典诗歌[www .DYLW.NEt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和的服务,欢迎光临]《枫桥夜泊》教学时,他站在学生生命成长的高度,着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养成,以诗歌接受史理论为依托,在文化传承的背景下来组织课堂教学,促进了学生语言和精神的协同发展。这一课设计精巧,起承转合,匠心独运。教师由意象“愁眠”入手,让学生在一堂课中穿越时空,倾听着不同历史时代、不同作者的心声,逐渐渗透文化意识,迭起,寒山寺那千年的钟声令人荡气回肠,王老师用自己的睿智和灵性,挥洒着经典文化的魅力,抒发着骚客诗人的情怀,充分展示着“诗意语文”大气厚重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