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忆秦娥李白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诗乐;关系;李白
一、绪论
从诗歌的产生和发展来看,最早都是可以和乐歌唱的。如《诗经》里的“国风”几乎都是各地的民歌。很多文学家、诗人本身就是音乐家,据《说苑》记载,孔子的弹琴技艺是相当高明的,孔子不但精通乐器,并且很看重“独唱”,《弦歌要旨序》云“孔子礼乐之教,自兴于诗始”。白居易“本性好丝桐,尘机闻即空”(《好听琴》卷23)。白居易一生和音乐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不仅喜爱音乐也善于弹琴。“月出鸟栖尽,寂然坐空林。是时心境闲,可以弹素琴”(《清也琴兴》卷五)这是写他本人弹琴的诗。李白是我国的“诗仙”,一生留下九百多首诗词,他的诗不仅有明月、美酒、也有很多跟音乐有关诗篇,本文从中挑出几篇来进行论述。
二、器乐诗词
我国早期的诗歌都入乐,诗人写诗首先是为了供演唱,《诗经》中描写过的乐器达29种之多。其中有一部分篇章是相当成熟的乐舞诗。
笛,管乐器。竹制,有吹孔一,指孔六,近吹孔处另有膜孔,蒙以芦膜或竹膜,尾部常有二至四个出音孔。笛身小巧玲珑,携带方便,笛的音质,相当清远嘹亮,可以表现出各种不同的音色,音调可以吹出多种变化。关于笛的起源有很多不同的说法,崔豹《古今注》说:“横吹,胡乐也”。马融《长笛赋》说:“此器起于近世,出于羌中”。笛子,由西域传入,是西汉张骞通道西域时带入汉地。唐代,设置在“太常四部乐”中有笛这种乐器,可见笛在唐代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唐诗中有笛乐诗有四百零二首。如李益的“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偏吹行路难。”施肩吾“皎洁西楼月未斜,笛声嘹亮入东家。”李白“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塞下曲六首》其一)这首诗出自汉乐府,为唐代新乐府题,“笛中闻折柳”中的“折柳”即《折杨柳》的省称。这句表面是闻笛,实际话外有音,意味眼前无柳可折,“折柳”之事只能于“笛中闻”,说明了边塞生活之艰苦。笛本来为竹制,自唐起,却不拘于此,铁笛、玉笛常见。李白诗中屡见玉笛,如“黄鹤楼上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吹笛》)“韩公吹玉笛,倜傥留英音”(《金陵听韩侍御吹笛》)。诗人用夸张的手法,描写笛声的嘹亮悠扬,突出它传播空间的广阔。玉笛常与杨柳一起吟咏表示乡恋之情,如“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东风满洛城。此曲夜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这是一首情意绵绵的思乡曲,玉笛吹奏着古老的《折杨柳》离别曲调破长空而来,把惆怅的乡思洒满了全城。李白诗中还有“龙笛”,如“龙笛吟寒水,天河落晓霜”(《陪宋中丞武昌夜饮怀古》)。“龙笛吟寒水,天河落晓霜。”是指龙笛能吹出高亢嘹亮的声音。
萧,管乐器,古时称若干竹管编成的排箫为“萧”,后世则称竹制单管直吹者为“萧”。排箫有封底、无底两种。前者称“底萧”,后者称“洞萧”。后世称竹制单管直吹者也为“洞箫”。《风俗通》说:“舜作萧,其形参差,以象凤翼”。《列仙传》:“萧史者,秦穆公时人,善吹萧,能致孔雀白鹤于庭。穆公有女好之,公遂以女妻焉。日教弄玉作凤鸣。居数年,吹似凤声,凤凰来止其屋。公为作凤台,夫妇止其上,一旦皆随凤凰飞去。”李白的《忆秦娥》使用了这个典故,“啸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厥。”《忆秦娥》,是词牌名。顾起伦云:“李太白首倡《忆秦娥》,凄婉流丽,颇臻其妙,为千古词家之祖。”对李白的这首词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这首写伤别的词反映了闺中女子对旅人的思念和分离的痛苦。“啸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夜深人静,夜色朦胧,秦娥独自吹箫,啸声幽咽,如泣如诉。
三、踏歌
“踏歌”是中国古代的歌舞形式,连手而歌,以足踏地为节奏,故曰“踏歌”。这种歌舞形式多用于人们节日聚会时,在街头野外,手拉手,以足踏地,边歌边舞,表示欢乐的心情。《旧唐书.睿宗纪》说:“上元日夜,上皇御安福门观灯,出内人联袂踏歌。”可见“踏歌”这种歌舞形式多用于节日,且以妇女表演为主。古代诗人描写“踏歌”的诗不少。“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的这首诗在我国妇孺皆知,由于李白的这首绝句,李、汪的友谊被传为佳话,这首诗突破送别诗的感伤格调和传统写法,使诗中的两个人物神气活现。李白诗中还有很多描写自己唱歌的诗句,如“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将进酒》)“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月下独斟》四首其一)写自己醉舞高歌的情景,他自饮自斟,酒酣兴浓时对月高歌,明月徘徊,依依不舍,仿佛倾听自己的歌声。
四、结语
刘勰说“诗为乐心,声为乐体”。说的是诗乐并重。“诗言志,歌咏言,声依咏,律和声。”(《汉书.艺文志》)王夫之解释说:以诗来表达意志就舒心;以歌来咏唱语言就畅快。朱谦之说:“中国自古以来的诗音乐的含有性是很大的,差不多中国文学的定义,就成了中国音乐的定义,因此中国文学的特征,就是所谓的‘音乐文学’。”
参考文献:
[1]朱谦之.中国音乐文学史[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08
[2]刘蓝.诸子论音乐――中国音乐美学名著导读[M].云南大学出版社,2006.08
[3]王山峡等编.历代音乐舞蹈诗选[M].云南人民出版社,2006.08
[4]乐维华.唐诗与音乐轶闻.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12
[5]潘慎主编.唐五代词鉴赏辞典,北京燕山出版社,1991.05
二、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陆游《幽居初夏》
三、夜来携手梦同游,晨起盈巾泪莫收。——白居易《梦微之》
四、门外无人问落花,绿阴冉冉遍天涯。——曹豳《春暮·门外无人问落花》
五、曾伴浮云归晚翠,犹陪落日泛秋声。——高蟾《金陵晚望》
六、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张祜《题金陵渡》
七、庭轩寂寞近清明,残花中酒,又是去年病。——张先《青门引·春思》
八、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九、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李商隐《代赠二首·其
十、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白居易《草 / 赋得古原草送别》
十一、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苏轼《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十二、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姜夔《扬州慢·淮左名都》
十三、花明柳暗绕天愁,上尽重城更上楼。——李商隐《夕阳楼》
十四、淮水悠悠。万顷烟波万顷愁。——淮上女《减字木兰花·淮山隐隐》
十五、而今灯漫挂。不是暗尘明月,那时元夜。——蒋捷《女冠子·元夕》
十六、旋开旋落旋成空,白发多情人更惜。——司空图《酒泉子·买得杏花》
十七、故人相望若为情。别愁深夜雨,孤影小窗灯。——陈克《临江仙·四海十年兵不解》
十八、玉惨花愁出凤城,莲花楼下柳青青。——聂胜琼《鹧鸪天·别情》
十九、碧海年年,试问取、冰轮为谁圆缺?——纳兰性德《琵琶仙·中秋》
二十、满目飞花万点,回首故人千里,把酒沃愁肠。——葛长庚《水调歌头·江上春山远》
二十一、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二十二、残月出门时,美人和泪辞。——韦庄《菩萨蛮·红楼别夜堪惆怅》
二十三、长安故人问我,道寻常、泥酒只依然。——辛弃疾《木兰花慢·滁州送范倅》
二十四、曲终人醉。多似浔阳江上泪。——朱敦儒《减字木兰花·刘郎已老》
二十五、我当二十不得意,一心愁谢如枯兰。——李贺《开愁歌》
二十六、杨柳丝丝弄轻柔,烟缕织成愁。——王雱《眼儿媚·杨柳丝丝弄轻柔》
二十七、蚤是伤雨天,可堪芳草更芊芊。——韦庄《长安清明》
二十八、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李颀《古从军行》
二十九、夕阳牛背无人卧,带得寒鸦两两归。——张舜民《村居·水绕陂田竹绕篱》
三十、浊酒不销忧国泪,救时应仗出群才。——秋瑾《黄海舟中日人索句并见日俄战争地图》
三十一、高楼送客不能醉,寂寂寒江明月心。——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二首》
三十二、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李清照《点绛唇·闺思》
三十三、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
三十四、翠蛾轻敛意沉吟,沾襟,无人知此心。——孙光宪《河传·花落》
三十五、晚风庭院落梅初。淡云来往月疏疏。——李清照《浣溪沙·髻子伤春慵更梳》
三十六、大树无枝向北风,十年遗恨泣英雄。——高启《吊岳王墓》
三十七、劝君频入醉乡来,此是无愁无恨处。——晏几道《玉楼春·雕鞍好为莺花住》
三十八、自春来、惨绿愁红,芳心是事可可。——柳永《定风波·自春来》
三十九、柳色参差掩画楼,晓莺啼送满宫愁。——司马扎《宫怨 / 闺怨》
四十、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李白《怨情》
四十一、伤心莫问前朝事,重上越王台。——倪瓒《人月圆·伤心莫问前朝事》
四十二、分明一觉华胥梦,回首东风泪满衣。——赵鼎《鹧鸪天·建康上元作》
四十三、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李白《忆秦娥·箫声咽》
四十四、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四十五、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晏殊《踏莎行·小径红稀》
四十六、握手西风泪不干,年来多在别离间。——纳兰性德《于中好·送梁汾南还为题小影》
四十七、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张祜《宫词·故国三千里》
四十八、碧水浩浩云茫茫,美人不来空断肠。——李白《早春寄王汉阳》
但是,在诗歌鉴赏的实际活动中,有时并不能完全依赖和相信千百年来因袭下来的传统意象的固定含义。因为,不同时间、不同地域、不同遭遇、不同身份的诗人,对于这些意象的运用和理解也不尽相同,导致意象的象征意义、比喻意义发生了变化,意象因此具有了多义性。我们以中国古典诗词中极为常用的月、水、花等意象,简单加以阐释。
一、月的意象
月给了诗人美妙的灵感,诗人和月之间便有了不解之缘。在古典诗歌中,月的意象主要有以下几种:
1 以月暗示空间距离以及由此产生的思乡怀远。在古典诗歌中,月往往和距离的阻隔产生联系,因此,诗人往往用月来寄托思乡怀远的情感。例如:张九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王建《十五夜望月》“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即为思乡怀远的典型例子。再如:李白《关山月》“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李白《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王昌龄《从军行》“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王昌龄《从军行》“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人未还”;高适《塞上听吹笛》“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杜甫《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白居易《自河南经乱……》“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等,都表达了这种情感。
2 以月暗示时光流逝、生命流逝。月升月落,月圆月缺。古人常以月的意象感伤生命的流逝、岁月的流逝。例如,李白《把酒问月》在短短的诗行中,却发出了一连串长长的疑问:“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这首诗一共七次出现“月”字,突出地表达了诗人时光不再、岁月流逝的生命感慨。这样的例子还有: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以明月贯穿古今,抒发了千古以来人类对时间的感叹;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在李煜眼里,往事如梦,只能在“月明中”徒作悲怆地追忆。
3 以月暗示悲欢离合的情感。诗人笔下的月常常与悲欢离合的情感相联系。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其中的“愁”可谓到了极点。孟浩然《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其中的凄恻孤寂,令人怦然心动。钱起《归雁》“二十五弦弹月夜,不胜清怨却飞来”,真是郁怀难耐,怨声不断啊。柳永《雨霖铃》“杨柳岸,晓风残月”,用“残月”象征离别的伤感。李白《忆秦娥》“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用“秦楼月”暗示离别的伤感。上面的例子,都是以月象征悲凉的情怀,当然月也可以象征喜悦的情感。例如,朱淑真的《生查子》“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二、水的意象
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水的意象主要有这些象征意义:
1 以水暗示时间流逝。这种象征意义,或暗示时代变迁,或暗示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潮流,或暗示人生短暂、生命流逝,或暗示盛衰兴亡的变化。例如:王勃《滕王阁诗》“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白流”,王安石《桂枝香》“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都以自然的流水来暗示时代的变迁;辛弃疾《鹧鸪天》“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辛弃疾《南乡子》“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都以流水象征历史发展的潮流不可逆转、不可阻挡;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三国演义》卷首词“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都以流水象征生命的流逝;李煜《浪淘沙》“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杜牧《金谷园》“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都象征盛衰的变化。
2 以水暗示送别、思乡和愁绪满怀。古人送别,往往发生在水边。因此,水的意象就被诗人用来暗示送别。例如,许浑《谢亭送别》“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水急流”把朋友很快地带走,因为朋友的离开,倍感惆怅,于是只能借酒消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用天边滚滚长江之水的流淌,表达了友情的绵远。
由于很多诗人有漂泊在外的经历,往往见水而生思乡盼归之情,因此,水的意象也用来暗示思乡。例如,韦庄《江外思》“年年春日异乡悲,杜曲黄莺可得知。更被夕阳江岸上,断肠烟柳一丝丝”,江水直接引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情。柳永《八声甘州》“唯有长江水,无语东流”,写旅客思归的凄苦心情,但是,故乡渺远,归心难寄,他只能注视东流的长江水,将一腔思乡之情倾注在无语的流水中。
3 以水象征女性和爱情。用水象征女性,在水边向女性求爱,求而不得,于是水就成为了爱情的阻隔。在很多古典诗歌中,横在男女之间的往往是一条不可逾越的水:《诗经·蒹葭》“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汉广》“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三、花的意象
花是古典诗词中经常被歌咏的对象。花的意象主要有这样一些象征意义:
1 以花暗示伤春、惜春的情感。以花暗示伤春、惜春的情感,这种象征意义,在古典诗词中是最为常见、最为突出的。例如:李清照《如梦令》“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苏轼《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张先《天仙子》“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晏殊《浣溪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欧阳修《蝶恋花》“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白居易《落花》“留春春不住,春归人寂寞,厌风风不定,风起花萧索”,这些都表现了伤春、惜春的感情。
2 以花暗示个人身世命运。落花的命运往往让诗人想到自身的命运,于是,花的意象也就具有了暗示个人身世命运的作用。例如,《红楼梦》中《葬花吟》“花谢花飞花满天,红销香断有谁怜?”花与黛玉,难道不是同病相怜的吗?
《雨霖铃》这首词是众所周知的抒写离愁别绪的名篇,也是柳永和宋代婉约词的杰出著作。词中,作者将自己与心爱的人难舍难分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凄婉动人。如果教师能在正常的语文教学中,在词作理解欣赏的基础上去拓展升华内容,这样有助于让学生融入到词作中并能更好的理解文本的深刻内涵及表达的思想感情。
我们按离别前、离别时、离别后的时间顺序来赏析全词。先看离别前。
一、“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蝉”是“寒蝉”,一个“寒”字表明是清冷的秋季。我们都知道秋天的蝉是活不了多久的。正所谓:“蝉之将死,其鸣也哀。”通过“寒”和“蝉”来衬托出离别时场景的落寞。“蝉”作为意象在这里不仅渲染了落寞的氛围,而且也表达了离别之情感。例如:骆宾王《咏蝉》中有这样一句:“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就是在用“蝉”来表达离别之情。
“长亭”古时是为了提供给游人休息和送别的地方。大约在路上每隔十里设一长亭,五里设一短亭。后来“长亭”也就自然的成为了古今送别诗中的常用意象。李白曾有诗云:“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李白 《菩萨蛮》)同样是借用长亭来抒发离别之情。这句点明地点是汴京城外的长亭。
“骤雨”指暴雨、急雨。正所谓“一场秋雨一场寒。”刚刚下过雨的黄昏又为离别增添了几分寒意。通过这句可知时间是雨后阴冷的黄昏。
起首三句勾勒了一个情人离别时的典型环境:骤雨初歇的黄昏在汴京城外的长亭送别。三句所表达的情感可以用凄切、清冷来概括。寒蝉凄切,秋雨清冷,顿时让我们寒意更浓。词人在描写离别前场景时真正坐到了字字写景而字字含情,以清冷的景色揭开离别的序曲。
再看离别时。
二、“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词中的“帐”指送别时饮酒的帐篷,古人常在郊外设帐饯行。古往今来,饮酒或为彼此祝贺,或是抒发闲情逸致。然而现如今当词人面对恋人为自己送别而精心准备的酒筵时,他却毫无心绪。写出了词人饯别时欲留不能,欲饮无绪的状态。然而词人为何无绪呢?下文给出了答案“留恋处、兰舟催发”。这时船夫催着自己上船启程,因为时间太短太急,没有时间和恋人诉说,也不知从何说起。可见两人情之深,爱之浓。同时,在兰舟催发和留恋情浓矛盾冲突的激化下使一对恋人无法言状的困境表现的淋漓尽致,展示了一幅“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感人画面。这两句将别离之情推向了。我们都知道当我们与父母分别时,即使再悲伤不舍,父母也会含泪叮嘱:“孩子,出门在外凡事要小心,要照顾好自己。”可是,如今恋人之间面对离别,即使有千言万语都藏在心里,由于离别时的仓促却无法表达,只能化为无尽的泪水。与“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些感人的行动可以让我们充分感受到恋人之间的情真意切,也从侧面烘托出作者当时心情的苦楚。在传奇戏曲中有这样一句台词:“流泪眼看流泪眼,断肠人对断肠人”,语出于此,然却不如“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表现得凝炼有力。那么词人凝噎在喉的是什么呢?给人以无限的想象维度。紧接着后文作者就展开了想象,我们概述为离别后。
三、“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词人设想只要兰舟启碇开行,就会越走越远,千里浩渺的烟波,沉沉的暮霭,辽阔的楚天,衬托出词人对未来一切不可预知的茫茫然。那么词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呢?我们可以结合作者的生活状况,柳永为人放荡不羁,一生穷困潦倒,功名不扬。少年时到汴京应试,由于擅长词曲,熟识了许多宫中的歌妓,并在闲暇时为她们填词作曲。当时有人欣赏柳永的才华并在仁宗面前举荐他,可是仁宗得知柳永是非常狂妄的,所以对他只批了四个字“且去填词”。也就是这句批语彻底封杀了柳永的仕途人生。前路漫漫,政治上的失意将使得他未来的生活无所保障,也使得恋人也无法一起同行。正因为有这一段景色的描写显露出作者此时无所归依茫茫然的心境。
四、“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一句“多情自古伤离别”把个人情感上升到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生高度。紧接着“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中”冷”和清秋”与前文的“寒蝉”相呼应,可见作者当时空冷的心境。如果离别是一场雪,那么“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就是雪上加霜。古往今来恋人离别都是一样的。所以江淹在《别赋》中说:“黯然消魂者惟别而已矣。”然而柳永把这种感受融化在自己的词作中,又扩大了这种感受。显然柳永写离别比常人更高一筹,于是铸就了千古名句。
五、“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在此句中运用多种意象来诠释当时的感情。这些意象在很多诗歌中都有体现。看到“酒”让我们想到“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杨柳岸之“柳”与“年年柳色,灞陵伤别”(李白《忆秦娥》)意境相近。晓风残月与“晓风吹袂,冷香犹带残月”(《念奴娇》曹勋)有异曲同工之妙。
在临岸的小船上,词人已经酒醒,只见晓风吹动着疏柳,一轮残月高挂杨柳梢头。联系特定情境,这幅画面让我们不难看出这是离人在借酒浇愁,但举杯消愁愁更愁。帐饮时已然无绪,更何况酒醒之后呢? 此时“执手相看泪眼”的场景才刚刚离去,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冰冷却又缠绕心扉。清秋的晓风是凉的,当空的残月是冷的。残月清冷的意境暗含着凄清冷落之感。这也就使失去爱的心灵空冷达到了极致。真的不能再冷了,词人已经承受不住了。词人在此处寓情于景,借景传情,以晓风,残月透露离别时场景的惨淡。也表达了作者当时悲凉的心境。
六、“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以上是用景语抒感,这四句则改用情话描绘恋人离别后惨不成欢的状况。两人相聚的时候,每逢良辰美景都会秉烛夜谈。可是如今的分别不再是曾经的短暂,而是年复一年,不知归期。所以现在即使有良辰好景,也不能引起作者的兴致,只会勾起对恋人的思念,徒增作者的烦恼。因为再也没有心爱的人与自己共赏美景了。我们说文学是表达人的生命意识、自由和爱的。在作者所表现的文学意境中倘若没有了知音和情投意合的红颜,再美的时光与景色都没有意义。正所谓:两个人爱情的幸福不是1+1=2,而是1/2+1/2=1;如果一个人走了,就是1/2-1/2=0。所以还何谈幸福呢?可见此时作者的心情已孤独沮丧至极。所以我们可以把离别后的感情概括为悲凉、孤独。
关键词:诗词; 赏析; 想象;
欣赏一首诗词作品,首先要弄懂它的文字意思。对于字词句的理解并不是学生在阅读欣赏时的难题。诗词的欣赏过程是一个读者之情与作者之情相会的过程,而诗人之情的表现主要借助于物象的描绘表达出来,于是,欣赏过程也就是读者根据诗歌的外在之象还原为诗人的内在之意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在欣赏时通过想象来补充作品简省的内容,使作者的情感清晰、完整地呈现出来。
一.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对诗中描绘的情景进行想象
学生默读作品并对作品所呈现的景象进行独立的联想和想象。然后教师进行提问,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感觉与想象。在学生叙述自己的感受时,要求他们尽量用形象化的语言进行具体描述,描述出一个具体的场景,将自己心里的感觉描述成一个画面,或是用形象化的比喻说出自己的感觉,而不是泛泛地抽象地概括。以此培养学生对形象的描述力。诗人的情感隐藏在诗歌表面的意象中,这些意象有的是自然界的景象,有的是人世间的事象。对于以描写自然界景象为主的诗歌,在欣赏时就要紧扣诗中所描绘景物的特点,进行准确的还原。
比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写景的名句:“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创造了一个奔马轰雷、惊心动魄的艺术境界。对于长江景、赤壁矶,每个人都会根据文字描述在自己的脑海里形成印象和感受,但如何把自己的联想和苏轼词中所描绘的景象统一起来昵?这时,教师应该要求学生针对作品中景物的特征作更加具体细致的想象,提醒他们这三句分别从哪几个方面写赤壁的景色的。句中的“乱”“惊”“千堆”等形容词,注意它们赋予了景物什么感情特征。此外还应注意诗中“穿”“拍”“卷”等动词,这些动词又赋予了景物什么样的行为特征。仔细体会这些景物所具有的特点在阅读时所产生的心理感觉。这样,一步步使学生的联想逐渐与诗中所呈现出来的雄奇壮阔景象接近起来,一点点体会作品所呈现之景象与诗人内心之情感相交融的密切关系。在这一过程中不仅要准确捕捉诗中的关键词语所赋予景物的种种特征,而且要由景物所具有的种种特征触发联想并仔细品味它们在人的心里所唤起的种种感觉以及感觉的强与弱,然后再由自己的感觉去遇合诗人的感觉。
二.自由讨论,启发想象
在阅读欣赏诗歌时,探求作者的原意是第一要义。但探求的结果却并不一定是统一的。诗歌既有它立意的确定性,又有它含义的丰富性。这主要是因为欣赏者具有一定的主观能动性,不同的欣赏者,因为阅历、学识、观点、兴趣等方面的不同,欣赏时心境、处境以及对诗歌欣赏的角度的不同,都会产生感受上的种种差异。另外,从诗歌的艺术特点出发来看,诗歌的意象是诗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反映,这种反映是理性思维和感性思维的瞬间统一,是诗人内在情感和外在物象的天然融合。它具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同时又以直观的形象呈现在读者眼前。由于诗歌意象的直观性和形象性,给读者提供了较大的思维空间,因此在阅读欣赏时往往会出现意象的多义,因此也促成了对同一首作品的不同理解。尤其是那些情景妙合无垠、意境浑融的作品,欣赏的空间就更为宽广。
如王维的《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这首诗描写了傍晚落日时分山林的幽静。诗人摄取的是大自然刹那间的一个特写镜头:一缕返照的夕阳照射在山林中的青苔上,用以客观真实地再现山林的空静。那么在这首诗中诗人要表达的“意”是什么?是一种感觉、一种心境,是诗人当时与环境猝然而合的空静的心境,这种心境的表达完全是直观的、形象化的。由于诗人没有以理性的思索将这种感觉明确化,所以也就没有为人们欣赏的思路指明一定的方向。人们在阅读这样的作品时,自然会形成各自不同的、丰富的、或者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受。当然,感受虽然不尽相同,但是却不能完全脱离作品的整体意境,这是由作品的内在意蕴所决定的。
三.对典型意象进行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