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货币幻觉

货币幻觉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货币幻觉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货币幻觉

货币幻觉范文第1篇

谁都知道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从来都不可能有天上掉馅饼的事情!任何经济政策都是双刃剑,人民币升值也不例外。如果从短期来看,升值对老百姓是有好处的。但是如果从长期来考虑的话,人民币升值会给国家宏观调控带来许多不确定性,甚至给就业带来困难,个人财富很有可能会缩水。

道理如下:我国是高外汇储备的国家,其中绝大部分又是美元储备。如果人民币币值上升,将会面临经济增长减缓甚至通货紧缩的隐忧。以日元为例,1985~1995年日元的不断升值,导致了1987~1990年日本房地产和股市的泡沫,泡沫的破裂使日本陷入了20世纪90年代的通货紧缩和经济衰退之中。另外,人民币升值将导致进口需求的急剧下降,而出口产品则会在国际市场上会涨价,使其竞争力减弱,将殃及中央银行、商业银行、企业及个人的对外净资产缩水。

所以,我们要特别关注人民币升值对我们经济的长期影响,这样才能明确人民币升值对理财生活的真实影响。

外汇理财获利机遇犹存

目前市场上的外汇理财产品多是与美元和欧元挂钩的期权产品。期权产品的投资对象主要是那些不满足于低收益率普通理财产品的人群,这些人愿以承受风险为代价来获得更高的收益。但令人遗憾的是,人民币升值后,有些已经购买外汇理财产品的投资者非但没有获得预期的收益,还有可能承受一定的损失。因为理财产品到期后,支取出来的美元兑换成人民币后,至少要贬值2%。那么,外汇理财产品已失去往日的风光了吗?情况也并非如此。

人民币升值后,由于非美元货币迅速走强,如欧元、英镑、瑞郎很快都有了1%左右升幅。其中亚太货币受益最多,日元涨幅高达2.2%。因此,购买中国银行“1年期亚太货币篮子汇率挂钩”外汇理财产品的投资者,由于其中的“篮子货币”由日元、新加坡元、韩元和澳大利亚元组成,而这些货币兑美元的升值,使得投资者获利颇多。

而对炒汇者而言,市场上人民币远期汇率一直维持在7.6~7.8元之间。所以,目前人民币仍然是外汇市场关注的焦点,入市存在机会。如果操作得当,的确可以大赚一把!

货币幻觉范文第2篇

在影响颇大的《全球通史――1500年以前的世界》中,斯塔夫里阿诺斯将人类最伟大的发明归结为铁、字母和货币。货币的神奇之处在于它将财富这个虚无缥缈却又引人入胜的概念变得具体和清晰起来。经过货币这个统一量衡的量化,色诺芬、亚里士多德等哲学家眼里“直接或间接满足人类欲望”的财富立刻被庸俗却又有效地实现了“数字化”。令人吃惊的是,这个看似简单的转换魔法却让财富世界变得更为暗礁四伏和扑朔迷离起来。其中奥妙在于,一小部分聪明却贪婪的人类很快将“金银天然不是货币,货币天然是金银”的金玉良言扔进了历史的垃圾箱,而用不同的方式将货币这个伟大的发明印在了一钱不值的纸屑上,于是乎,上帝创造了金银,而人类却选择了信用货币。

令人遗憾的是,人类的自作聪明在次贷风波中受到了惩罚。无论是老奸巨猾的华尔街巨鳄,还是朴实无华的经济看客,都不曾想到发生在美国房贷市场的那么一点金融衍生品问题,会如此迅速地对世界经济和国际金融产生了剧烈的“化合反应”:国际油价一路飙升、国际粮价节节攀升、金融市场动荡不安,实体经济前途黯淡。这其中一个引人入胜的问题就是:让“次贷”变成“风波”,让“美国问题”变成“世界问题”的致命因素是什么?

在这本书的作者们看来,次贷风波打开了世界经济和国际金融的潘多拉之盒。当市场关注的焦点依旧聚集在次贷风波这一导火索本身的时候,全球范围内金融生态的整体潜在恶化受到了些许忽视。实际上,国际货币体系紊乱正在悄然成为次贷风波引发的最大宏观风险因素之一。

在以美元贬值为核心的国际货币体系紊乱中,新兴市场国家该如何走出货币幻觉的次贷迷局? 《次贷风波启示录》用其逻辑而非结论如是启示人们:首先,新兴市场国家货币升值能够促成财富持续增长的关键点在于汇率变化和经济增长的相互协调性。如果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过度依靠出口贸易,或者出口贸易过度依赖价格竞争优势,那么货币升值和经济增长之间是不协调的,经济走强带来的汇率升值往往会给后续经济增长反向套上枷锁。唯有经济增长引擎多样化、可持续性强的国家才有条件实现货币升值和长期发展的“和谐”互促。

货币幻觉范文第3篇

    [关键词]房地产市场财富效应行为金融学

    消费函数理论从经济学角度解释了房地产、股票等财富与消费的关系。然而,很多经济现象无法仅仅从经济学自身角度得到解释,比如房价上涨往往得不到基本经济面的支持,股价上涨严重脱离公司价值。行为金融学将心理学、决策科学与金融学、古典经济学结合起来分析金融市场,克服了传统经济学研究方法的一些弊端。行为金融学能够很好的从消费者主观因素和心理因素,对房价变动影响消费的财富效应进行解释。

    一、预期理论

    与理性人假说不同,西蒙(Simon,1955)认识到人类理性的有限性和判断决策的主观偏差。基于此,特沃斯基(Tversky)和卡尼曼(Kahneman,1979)对冯.诺依曼(Von Neuman)和摩根斯特恩(Morgenstern, 1944)年提出的期望效用理论进行了修改,提出新的决策理论——预期理论。预期理论用值函数v(x)和决策权重函数π(p)代替了期望效用理论中的效用函数u(x)和概率P。

    期望效用理论的最优决策函数为:

    max E(A)

    S.T.E(A)=ΣPiU(xi) (1)

    预期理论的最优决策函数为:

    max E(A)

    S.TE(A)=Σπ(Pi)v(xi)(2)

    式(1),(2)中,E(A)为效用值;

    u(x)为效用函数,P为概率;

    v(x)是决策者对x的心理效用函数;

    π(p)是决策者对客观概率的权重函数;

    值函数v(x)的特征在于,在获利区值函数为凹函数,即当x>0,v″(x)≤0;在损失区值函数为凸函数,即x<0,v″(x)≥0。值函数如图1。

    值函数的特征解释了房地产价格变动正负效应对消费、国民经济的影响。消费的增加或减少不完全取决于当期财

    富价值,还取决于对未来财富增加的预期。当房地产价格持续上升时,人们基于过去价格的上涨产生房价进一步上涨的预期,未来收益的增加将刺激现期消费支出的增加。而房价下跌会加重他们的悲观情绪,从而减少当期消费。预期理论的值函数特征更能解释房地产价格上涨和下跌对消费的不同影响,即房价上涨的正财富效应小于房价下跌的负财富效应。特沃斯基(Tversky)和卡尼曼(Kahneman)把房价正负财富效应的非对称性归因于,人们对于亏损的沮丧程度往往超过同等盈利带来的快乐。

    二、财富幻觉和影子财富

    美国经济学家欧文·费雪(Irving Fisher,1928)提出货币幻觉,指出人们只是对货币的名义价值作出反映,而忽视其实际购买力变化的一种心理错觉。人们往往根据名义货币额的增加而增加消费支出,从而产生财富效应。房地产具有居住和投资的双重属性,当房屋被用于投资时,房屋具有虚拟性质。房屋的预期价值就是“影子财富”,当预期房价进一步上升时,投资者的这种财富就增加。但只有将房屋变现后,才能得到实际上的财富。影子财富与实际财富的差额称作“财富幻觉”。根据行为金融学理论,消费者的消费支出不仅仅取决于劳动收入水平或一般物价水平,还取决于对资产增值的预期。而货币、股票和房地产是居民最重要的三种资产(托宾Tobin,2000)。因此,房地产资产增值的预期越高,则影子财富或财富幻觉就越多,当期消费支出就越多,消费的增加刺激需求的增长,房价上涨的预期进一步增强。反之,在经济萧条时,房价预期下跌,居民的影子财富缩水,由于财富幻觉的作用,居民消费支出减少,消费的减少导致经济的进一步衰退,房价下跌的预期进一步增强。

    图2形象的描绘了财富幻觉对消费支出的影响。假设供给曲线S固定,初始的需求曲线为D0,相应的价格水平为P0,消费为Q0。当国家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时,比如降低利率,或者直接增加银行信贷,消费曲线外移至D1,此时消费为Q1。需求曲线的外移使得一般物价水平增加,同时增强房地产价格上涨的预期,已拥有住房者或者投资者的住房价值将增加,基于财富幻觉,需求曲线再次外移至D2,相应的消费为Q2。则(Q2-Q1)为财富幻觉引起的消费增加额。

    同样的方法可以用来分析房地产价格降低引起的财富缩水的幻觉导致的消费减少(如图3)。房价的降低通过财富幻觉引起消费降低(Y1-Y2)。

    三、过度反应、过度自信

    “过度反应”描述的是投资者对信息理解和反映上出现非理性偏差,从而产生对信息权衡过重,行为过激的现象。德邦特(Debondt)和塞勒(Thaler,1985)系统地提出了“过度反应”假说,认为“过度反应”是和贝叶斯规则“恰当反应”相对而言的。针对贝叶斯规则中投资者完全理性,对信息理解的一致性、无偏性,“过度反应”认为投资者投资行为的非理性,对信息反应情绪化,易产生过度反应,导致估价的过高或过低。卡尼曼(Kahneman)和特维斯基(Tversky,1974)提出代表性启发式思维对过度反应进行了解释,当一客体具有的显着性特征可以代表或类似所想象的某一范畴的特征时,则它易被判断属于该范畴,人们过分强调了这种显着特征的重要性,而忽视了它属于其他潜在范畴的可能性,从而导致反应过度。

    “过度自信”是指人们对自己的能力和对未来的预期能力表现出过分的自信。丹尼尔(Daniel)、郝舒拉发(Hirshleifer)和萨博拉曼亚(Subrahmanyam,1998)将过度自信的投资者定义为高估他的私人信号而不是公开信号的精确性。根据本(Ben,1965)的归因理论,人们倾向于把过去的成功归功于自己的能力,而把失败归罪于外界因素。当市场走势与投资者的私人信息一致时,投资者的信心将会膨胀,而当市场走势与投资者的私人信息矛盾时,投资者的信心并不是等量地减少,因为他们倾向于将这种结果归因于客观原因。

    当房地产价格的上涨与投资者的私人信息吻合时,往往导致投资者的信心膨胀,因为过去房价的走势进一步提高了房价上涨的预期。投资者的过度自信以及过度反应往往把房地产名义财富增长当作实际增长,把房地产财富增长当作永久收入增长,从而扩大消费支出。

    四、从众心理

    心理学实验表明,人们不能做出完全独立的判断,当大部分人都做出相同判断时,行为主体认为这个结论很可能是正确的,所以也做出相同的判断①。这种行为称为从众行为,或羊群行为。凯恩斯(Keynes,1934)在指出:投资收益日复一日的波动中,显然存在着某种莫名的群体偏激,甚至是一种荒谬的情绪在影响整个市场的行为。费斯汀格(Festinger,1957)在描述从众行为时指出,当遇到冲突时,我们的思想会潜意识地剔除那些与整体关联性最弱的看法,不自觉地寻求平衡。

    在房价的持续上涨或下跌过程中,如果多数投资者是理性的,彼此相互独立,那么正确或错误的思想对房价造成的影响将可能彼此相互抵消,其结果不会导致房价的暴涨暴跌。然而更经常的情况是,大多数投资者在房价持续上涨或下跌过程中失去理性,有限的能力和特定的行为极易产生盲目的从众行为,导致过度狂热或恐慌情绪,从而追涨或杀跌。从众行为还可能导致消费领域的财富效应,房价的上涨使住房投资者的收益增加,从而增加消费支出。根据位置消费理论,人们不仅追求绝对消费量的大小,更注重自己的相对消费地位,住房投资者由于房价上涨增加消费支出往往影响其他消费者的消费行为②,即使他们的收入没有增加,从而产生正的财富效应。当房价下跌时,投资住房者消费支出的减少可能引起其他消费者消费支出的减少,从而产生负的财富效应。

    行为金融学从上述角度分析了我国房地产市场财富效应的主观因素和心理因素,这只是解释我国房地产财富效应的视角之一。应该看到,影响我国房地产市场财富效应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比如房地产市场规模、房地产市场投资者结构、房地产市场的相关制度。完善房地产市场相关政策,保持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有利于人们对房地产投资收益的合理预期,从而持续发挥房地产财富效应对消费、经济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 Simon. A behavioral model of rationalchoice[J] .Quarterly Jounal of Economics, 1955, 69 (1): 99-118.

    [2] 蒋胜,黄迪. 从行为金融学角度诠释股市财富效应[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 2004(2), 43-47

    [3] 臧旭恒,中国消费函数分析[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56-90

    [4] 孙敬水.计量经济学[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332-337,340,344-345

货币幻觉范文第4篇

巨大的造富机遇

2000年初,随着新世纪到来,一部大片Matrix,在全球上演,内地将其译为《黑客帝国》。这是一个与庄子的“蝶梦”非常相似的一个故事。影片告诉我们说,21世纪初,人工智能的技术有重大的突破,计算机具备了自我意识,不再听命于人类,进而控制了人类的命运。它们培养人类作为“能源”,于是每一个人从出生开始都被放在一个个的电池仓内,全身插满了管线,计算机则构出一个被称之为“母本(即 Matrix )”的庞大电子虚幻系统,不间断地产生虚拟的电波与讯号,欺骗被奴隶的人类的大脑让“人”以为自己幻觉是真实的,由于信息的错位,令每个“人”都满足于置身于“梦中”的“幸福生活”。

“无法想象的荒谬”

事实上,我们人类的感性认识,从来都是生存于虚拟之中的。感性认识的原始信号,来自于我们的身体器官,是我们的身体器官所接触之后再传递给大脑的“脉冲波”。

我们的大脑是“寄于”体内的,本身就是被种种有机分子(以及无机分子),譬如骨骼、血液、神经……之类的细胞组织所包围的活体组织,人类的大脑,从来接触不到真实的“物境”,但是我们却从来也不懂得怀疑这些大脑信号,反而以为自己“看得到、听得到、接触得到”的世界,才是真实的客观存在。

所以,一切人脑的感性认识并不都是最真实的,这是人类在认识自然过程之中的永恒的挑战.我们至今无法解释是什么诱惑,而这最终决定了我们的选择。

一张花花绿绿的小纸片,比如货币,为什么会给人如此的诱惑?为什么那些超越感官发挥极限的“货币积累”,永远不能给我们带来更强烈的?同样一个人,同样的一种工作,为什么“美国的姚明”卖得更贵?这是一种真实,还是一种假象?人的“可虚拟性”与世界的“可虚拟性”最终将会带给我们什么?

对此,我只能告诉大家阅读已故的“存在主义”文学大师萨特曾经说过:“人类并不荒谬,人类的世界也不荒谬,但是当人类意识到了世界,就会产生荒谬。”(萨特:《存在与虚无》,1943年)

“虚拟货币”中的“真实”

众所周知,网络世界上的“电子货币”,或称“网币”,如今已经到处蔓延。有人认为,对于广义上的金融体制,这是一种危险的挑战。没错,但事实上,对于企业而言,从实体经济运行的角度来看,“网币”的风行无疑存在着巨大的造富机遇。

首先,网币的使用,令当代的金融理论发生了根本变化。因为网币依靠其特有的功能已经构造了网上经济运行的基础与平台。为方便网民在网上进行小额交易而产生的各种“品牌网币”,已经成为可与真实货币等价的交易媒介,建立起它们与硬通货,比如它们与美元或欧元之间的“联系汇率”。

问题的严重性还在于,有些大银行,比如花旗银行等等,已经开始介入此项业务了。花旗很早就在“网游”《第二人生(Second life)》的平台上,正式注册并且“成立”了一间颇具规模的“第二花旗”――这已经不是只能看不能用的虚拟银行,而是建立在以“真币”兑换“网币”的运营模式之上的“真银行”。

“第二花旗”可以接受其他注册人的报价,并以美元对暴雪公司的“金币”(来自《魔兽世界》)进行长年的“双向贸易”。每100个“魔兽金币”,兑换1个美元――网上客户可以各取所需,金币成交以后,花旗会提取一定量的金币作为“佣金”。

这是一项非常现实的商业银行“业务”。大的玩家都知道:1个美元兑100个“金币”,自新年以来这一比价一直都是固定的。(此外,Second life自己所发行的“蓝盾”,当前对美元的汇率要高得多,每个“蓝盾”现价“1/2”美元,大约价值人民币4元左右)。

“第二花旗”的出现意味着花旗已经“非常自觉”地认识到,古典的货币理论以及世界上过去曾经存在过的一切经济活动的行为准则和运行轨迹已经开始面临挑战。

其次,网币的价值与真实的地位如今已经不容任何人歧视――尽管有些人一直质疑“网币”的价值,但从任何角度而言,“网币”都不是“伪币”而是无可挑剔的“真币”。

其三,“金币农夫”的出现,令很多“职场人士”可以提出更高的就业价格,因为现在坐在家里,哪怕是在写字间,你只要随便上网“泡一泡”,也可以得到几十元(甚至超过百元)人民币的稳定收入。由于“网币”的出现,当前虚拟世界中的“个体经济”以及“集体经济”开始以光的速度爆发。以我国为例,当前有50万-100万人,甚至更多,从事着“网币”的“外加工”行业,并且接受干净的网上“订单”。

其四,网币植根于“劳务的度量”,因此它注定会进入现实的应用,不会仅仅满足于“代币”。以国内三大网站的“网币”为例,新浪的“U币”、百度的“D币”、腾讯的“Q币”,也已经可以成为“中介货币”,兑换到其他“网币”。

其五,网币有真实的“提款权利”。由于“网币”的兴起,目前一款还未上市发行的,且有成为精品可能的“网游”,其报价已经达到2000多万美元左右。“网游开发商”的利润暴增,大约可以达到100%。无疑,“网游”买家们所看中的,包括其中的“网络印钞机”的市场潜力――新的“网游道具”与新的“网币”的价值令买家敢于花“大钱”,以便掌控、支配、参与至少一种“网币”。

“货币中立理论”

众所周知,自从哈耶克提出“货币中立理论”,并且将其发展成为“私人可以提供货币”的“自由货币理论”以来,还从来没有任何政府真正接受过“哈耶克方案”。但我们现在发现,“网币”至少从形式上看来,基本符合哈耶克早年所创见的“自由主义的经济学主张”。

哈耶克建议实现货币“非国家化”,他早就指出过:首先,“政府之所以牢牢地独揽货币发行权,并不是由于私人或私营企业没有能力提供足值的、良好的货币,而是因为政府对货币发行的垄断能使执政者从中获得利益。” 其次,“政府根据自身的需要发行纸币,并强制人们接受它们,但是历史也表明,凡是政府发行的纸币迟早都会贬值的,因为垄断了货币发行权的政府,首先考虑的是其自身财政支出的需要。” 其三,“只要对自身有利,政府就敢于滥用货币发行特权。这种特权的滥用使货币供应量过大,必然造成通货膨胀。”(哈耶克:《货币理论和工商业循环》)

我们必须承认,哈耶克的理论是非常偏激的,此前凯恩斯的观点与其指向相反。凯氏认为:

“在货币系统中,由于穷人手中的货币,不断地向富人阶层流动,最后导致穷人阶层购买力不足(货币耗尽了),从而使得国民经济仅仅是因货币短缺而无法发展。”因此,“我们决不能无底线地痛恨通货膨胀,通货膨胀的正面作用,在于‘强迫’所有的富人进行再次投资。”(凯恩斯:《货币理论》)

货币幻觉范文第5篇

[关键词]通货膨胀;股票收益;向量自回归(VAR)

1引言

通货膨胀率指标自诞生以来就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宏观经济数据而备受人们关注,它能直接反映出当下的经济环境下物价水平,这与普通人民的生活水平有着紧密的联系。同时通货膨胀率的高低也左右着经济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制定与实施,从而影响着经济的运行方向。随着中国股票市场不断发展完善逐步走向成熟,股票市场对国民经济的影响越来越明显。伴随着这一过程中国的股民数量也出现快速增长,股票市场的收益率因与众多股民的财富息息相关也受到很大关注。在通货膨胀率较高的经济环境下,货币的购买力下降,人们的财富会因此而缩水,人们因此希望能够找到抗通胀的资产以抵御财富缩水。而股票市场由于其良好的流动性和无与伦比的操作便利性,使得其成为众多投资者的首选,也期望能够从股票市场获得一定的收益以减少通货膨胀造成的财富损失。这也使得股票市场的收益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

传统的费雪效应揭示了通货膨胀率和货币利率之间的关系,认为通货膨胀率预期上升时,货币利率也将随之上升。现在多将费雪效应扩展为金融资产收益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有着正相关的关系,认为通货膨胀率上升时,金融资产的收益率也会相应地有所上升。许多学者对股票收益率与通货膨胀之间是否存在费雪效应进行检验,但研究结果并不统一,有些研究结果认为股票收益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不存在相关性或呈现正相关性,更多学者的研究结果表明股票收益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有着负相关的关系,但至于股票收益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为何呈现负相关性的原因却是众说纷纭也无定论。

文章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消费者物价指数月度数据和上证综合指数月度收益率数据作为研究对象,使用向量自回归模型(VAR)进行实证分析,对我国股票市场收益率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检验。

2文献综述

由于股票和通货膨胀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而一直受到很大的关注,学术界对这两者之间关系的研究也一直从未中断过。早期费雪效应(Fisher,1930)的提出认为通货膨胀率的上升会引起金融资产名义收益率的上升,因此股票作为一种流动性良好的金融资产,能够有效抵御通货膨胀造成的财富缩水。但投资者在实际投资过程中逐渐发现,股票的实际收益率并没有随通货膨胀而上升。随后一些学者便对这一现象进行研究,发现股票的实际收益率与通货膨胀率呈现一定的负相关性(Linter,1975)。Famma和Schwert对这一现象做了进一步的研究,他们将通货膨胀分解为预期的通货膨胀和非预期的通货膨胀,分别研究了这两部分对股票收益率的影响,其结果表明无论预期的还是非预期的通货膨胀都会对股票收益产生负向的影响。后来的研究中学者们越来越认可通胀幻觉假说,即是股价受到通货膨胀幻觉的影响,在股票定价时投资者错误地使用名义利率对实际现金流进行贴现。

由于中国的股市建立的时间比西方发达国家要晚很多,因此中国学者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也比较晚。张宗新、朱伟骅(2010)以预期通胀为前提,研究了通胀预期对投资者行为和资产估值影响,结果表明中国股市也存在通胀幻觉效应,在通胀预期条件下投资者情绪和主观风险溢价对资产定价产生影响,导致股票价格出现偏离股利现金流贴现,引发市场过度投机和资产价格非理性膨胀。董秀良、吴仁水(2013)等使用门槛回归模型对通货膨胀率和股票收益率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发现当通货膨胀率较低或处于通货紧缩时,股票收益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存在不显著的负相关性,而当通货膨胀率较高时,则表现出显著的负相关性。饶品贵、罗永根(2016)则从通货膨胀影响企业债务融资行为视角出发研究,他们认为当通货膨胀率上升时,企业会增加债务融资,这会提升企业风险,并且通货膨胀与股票回报的负相关关系主要通过债务融资渠道进行传导。

3实证研究

31数据说明和描述性统计

由于中国股市自1996年12月13日起实行了个股涨跌停制度,股票价格的波动幅度在这个制度前后出现很大的不同。因此本文选择1997年1月至2016年12月的数据进行研究。本文将消费者物价指数的环比增长率作为通货膨胀率,但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消M者物价指数是将上年同期的数据调整到100,并利用同比增长率得到本期数据进行公布的,因此多年来国家统计局公布出来的消费者物价指数并不是连续的。文章首先对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消费者物价指数进行处理使其连续化。处理过程是首先找到1997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消费者物价指数并计算当年月度环比增长率,然后将1997年1月的数据作为基期并调整为100,1997年以后各月数据再利用当年月度环比增长率计算得到,以后每年各月的数据则以1997年各月数据为基期,利用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同比增长率进行计算得到。这样经过处理后得到的消费者物价指数数据便是以1997年1月为基期的连续数据了。文章的数据处理和实证分析都是使用Stata 14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