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跨文化交流定义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负迁移
EdwardT.Hall是跨文化交流这方面的奠基者,他认为“文化既交际,交际既文化”。文化与交际的关系密切,两者不可分离,通常,在人本的日常交际当中,彼此之间的文化就会无形的被表达出来,而文化负迁移,在国家之间的交流之间,会到来一定方面的影响,所以,对于这方面进行研究,就显得非常重要。迁移这个词,最早在心理学领域之中被提了出来,直到20世纪50年代,它的概念在语言学中出现,由于在这方面研究的不断发展,在文化领域的方面,也被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在跨文化交流之中,人们往往习惯按照自己的文化来表达自己所要表现的意思,因此文化迁移的现象随之产生。心理学认为,在学习当中,把起到负面作用的现象定义为负迁移,相反的,起到正面作用的现象定位正迁移。在母语文化与其它语言文化相同或者接近的情况之下,则会产生正迁移,如果不行同,则会产生负迁移。在跨文化负迁移方面来讲,人们往往习惯用自己的母语文化来评判其它语言文化,另外,文化之间的差异,使彼此之间的交流受到阻碍,而文化正迁移则不会带来这方面的影响,所以,在文化负迁移上面进行研究更加具有意义。通过各方面的研究和分析,总结出了文化负迁移方面的三大特点;一是母语对目的文化的影响,给目的文化带来理解上的差异;二是被交际者从母语国带入,并且有一定的方向;三是这种现象必然存在,因为在整个文化交流之中,它不可避免的会发生。
二、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负迁移产生发的原因
在文化交际过程当中,产生这种文化负迁移的因素诸多,但是,从两方面,可以对其进行总结。一是客观角度上面分析,造成跨文化之间交流的负迁移是由于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二是从主观的角度上面来看,这种文化负迁移时跨文化交流之中的一种心理过程。
三、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负迁移调查
针对文化负迁移带来的问题和影响,我们抽取50位外资和合资企业的员工,还有100位中国高校英语专业的学生作为调查对象,以此来做了一份问卷调研。这次问卷调研的主题就是“是否具有文化交际的经历”,通过对这次问卷的各方面的分析,最终得到了一些数据;在中国高校英语专业学生当中,表面文化负迁移的平均率为39.5%,深层文化负迁移为61%,相反,在在华外资和合资企业的中方员工当中,表面文化负迁移的平均率为30.5%,深层文化负迁移为40.5%。通过这些数据显示,我们可以看出负文化迁移在我国是普遍存在的,表层文化负迁移和深层文化负迁移相互之间有一定的差异性。另外,从获取的数据当中,我们可以分析到文化负迁移的程度还和人的因素有关系,为了进一步的在这方面做出准确的分析,我们又通过采取面对面和电话访谈的形式做了进一步的调研,在这次的调研之中,我们发现一个人的文化程度高低决定目的语言的理解程度,在文化交流之中,言语之间文化障碍就越小。在文化“适应模式理论之中”,文化适应被分为文化适应和社会适应两点。虽然,在跨文化交流当中,负文化迁移不可避免,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努力,把负面影响降低。
四、文化交流中的适度文化移情
能否突出母语文化的束缚,接受其它文化,是款文化交流活动中的关键所在,同时,在这种文化迁移当中,文化移情则具有必要和可能的两大特性。移情是一个美学概念,它的提出者是德国美学家罗勃特.费肖尔,最后经过谷鲁斯的推广,在其它领域也开始出现。国际的跨文化交流当中,彼此之间的不断相互之间的沟通,交流,可以使跨文化交流顺利进行。同时,在调查之中发现,跨文化交流之中,还应该遵循适度性的原则,不能全都同意别人的看法,而抛弃自身文化特点。
五、结束语
本文将以中国的日语教育现状为背景,探讨以跨文化交际为目的的日语教育。
不同国别普通百姓间跨文化交际时代的到来
跨文化交际是指“文化背景不同的人们之间的交际”,21世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交际日益频繁。经济全球化不断加剧,使得发生于某国的经济危机会快速波及到全球,某一领域的动荡也会引起世界性的连锁反应。同时,由于网络等传媒的发展,人们瞬间就能获知世界发生的许多事情。由于移民、企业活动、留学等,普通百姓身边也随处可遇到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逐渐形成了多文化共存的社会。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之间要跨越文化不同的障碍,也就是说必须克服单一文化价值观。在这样一个时代,跨文化交际已经不仅停留在政府、政治、学者、经济交际层面,而是已经普及到不同国别的普通百姓层次。
跨文化交际
跨文化交际作为一门学科是在20世纪70年代以美国为中心发展起来。之后,迅速在欧洲和亚洲流行起来,1972年在日本召开了首次国际跨文化交际大会。20世纪80年代以后在中国也成为热门话题,相关研究成果不断出现。在中国迄今的研究中,主要关注的是文化和跨文化交际的关系、非语言行为、中国和西方文化的对比研究、中国和西方经营理念的比较、国民性、外语和英语教育的关系等问题。在这些先行研究的基础上,我想先明确几个与跨文化交际相关概念。
1. 跨文化中的文化
文化从广义到狭义定义各种各样,而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应该主要指在跨文化交际中形成的文化障碍,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自身感觉中“理所当然”的价值观、行动模式。
2. 交际
交际的定义也具有多样性。广义上是指伴随着符号等某种因素的移动、分离开来的事项之间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交际行为的功能不仅限于信息的传达、获取,还包括情感沟通等影响对方行为等广泛的内容。语言行为、非语言行为、文化的共享是交际的主要因素。
3. 外语教育与跨文化交际
外语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让学习者掌握与语言对象国文化背景下的人们进行交际的能力。通过外语教育能够加深对不同文化的理解。
以跨文化交际为目的的日语教育
日语教育的目的首先在于培养学生与日本文化背景下的日本人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中国、亚洲其它国家、欧美等与日本文化间,不同程度地存在文化,价值观、行动模式的不同。为了达到日本文化背景下的人、团体之间达到交际的目的,不仅仅要具备用日语进行交流的能力,还必须具备克服文化障碍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要掌握跨文化交际能力,首先必须让学习者有积极的跨文化交际意识。让学习者把习惯于用本国、本民族价值观、行动模式判断对象国文化善恶的视点转化到认识文化不同的视角上去。即不能视与自己文化相同者为善,不同者为恶。因而学生必须理解日本文化、特别是与中国等国存在差异的日本人认为“理所当然”的价值观和行动模式,同时也加深对本国文化的认识。日语教育就要做到让学生掌握对日本文化的适应能力,掌握与具有日本文化背景的人交际的能力。
同时,我们的教育应该努力激发学习者产生交际的意愿。当前“宅男”“宅女”不断增多,在大学里也缺少人与人的直接沟通。语言教育更应该注重有意识地提高学习者的交流意愿,进而提高用日语进行交流的能力。
为了使日语教育转变到以中日跨文化交际为目的的教育上来,必须在培养目标、教材编写、教育内容、教学法、教师自身等诸多方面进行变革。
比如从教育内容上,应该更多地纳入能够提高交流能力的内容。应该将学习者的日常生活、大学生活等作为大学生比较关注的内容融入教育内容之中。培养相互间自然述说、自然接触、自然沟通的能力。要研究日本与中国不同的价值观、行为模式等跨文化交流的日本“文化”。当然也要探讨形成这种文化的禅宗、茶道、能乐、文乐、日本舞蹈、民谣、演歌、落语、短歌、俳句、日本绘画等日本传统文化、和风文化,传统曲艺等。同时培养学生在对比过程中对本国文化进行反思的能力。
从教学法上来看,要转变以教师为中心的做法,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机制。积极引进小组合作学习、协同学习的教育方法,努力促使学生尽量地运用IT技术以及网络等方式增加学习的时间愈空间。
另外,以跨文化交际为目的进行日语教育时,教师应该兼顾日语教育和日本研究。在教学中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跨文化交际动机、充实跨文化交际相关内容。同时,教师自身也要站在文化比较的立场上,积极进行日本研究,努力为跨文化交流教育学术支撑。
【关键词】初中英语 跨文化教学 英语文化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5.107
语言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重要工具,语言也是人类文化传承的载体。英语语言的发展和汉语一致,都是在承载了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发展的,因此在英语语言中不难看出英语国家的文化留下的印记。在初中英语教学中,英语语言的文化性会自然而然的显现出来,可以说,对于英语语言所蕴含的文化的把握是学好英语的关键,也是学习英语的一种重要方式。但是有一点是需要我们注意的,就是英语语言和汉语语言在具有“共性”之外,其还具有极为强烈的“个性”,因此学生在进行英语学习的时候,初中英语教师要注意英语语言的跨文化教学问题。
一、初中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教学的必要性
就我国目前的初中英语教学大纲而言,其对英语教学的跨文化教学做出了专门的规定,把教学中的跨文化交流作为当前初中学生必备的一项能力来进行培养,让教师引导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充分体现我文化传承性的同时,还要体现出我国文化的包容性,用积极的态度接纳英语语言的不同文化。正因如此,为初中英语教师制定了更高的教学标准,要求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不要一味的对语法、词汇进行教学,要将目光放得更为长远,在进行英语基础知识教学时,也要加强对英语国家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让学生能够透过文化来加深对语言的理解。这正是跨文化教学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实际意义。
在初中英语的日常教学中,经常有一些学习刻苦异常,但英语成绩却不甚理想的学生,教师在对这类学生进行观察分析后不难发现,这部分学生在对英语进行学习时,只是盯住了英语的词汇、语法来进行学习,不断的对各种场景对话、基本句式进行机械系记忆,并没有对英语文化进行深入的了解,从而导致了其对所学的英语知识无法全面掌握,由此陷入了“努力学,而学不透”的尴尬境地。在这个时候,初中英语教师只要从英语文化着手,对学生进行一点点的引导,其成绩就能取得较大的进步,由此不难看出跨文化教学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二、初中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教学需要注意的方面
第一,引导学生规避隐私、敏感话题。就国外的文化交流而言,其对个人隐私的定义和我们国家有一定的差异,比如年龄、收入等涉及个人信息的话题,是我们在日常聊天中经常谈及的,我们觉得并没有什么不妥,但是这些话题在英语语言国家是不方便作为日常谈论的,当面问这些问题也是极为不礼貌的表现。
因此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应当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启发,使学生在跨文化交流时注意对话题进行选择,让学生了解到我国寒暄问“饭否”,英语国家的人寒暄谈“天气”。同时,还要找准时机向学生灌输国外文化的相关知识,让学生在同英语语言国家的人进行跨文化交流时不至于闹笑话,懂得在交谈时规避一些隐私问题,避免谈及一些较为敏感的话题,从而给人留下一个良好的印象。
第二,让学生对英语国家的礼仪原则有一个初步了解。在英语文化的礼仪原则中,英语语言国家对“please”、“thank you”等礼节性词汇的运用极为频繁,在我们看来已经到了“不可理喻”的地步。但是这些在英语语言国家的人看来,是极为稀疏平常的事情,在日常交谈中使用到“please”、“thank you”这些词汇是一种必要的礼节,表示了对谈话对象的充分尊重,和关系的亲疏并无直接联系。但是放在我国来看,对关系亲密的人说“请”、“谢谢”之类的话,反而使得人感觉到有一些生疏。又如,在中国赠送礼物,一般收受礼物的人都不能当面将礼物打开,要等送礼物的人离开后,再来打开礼物,如需感谢在打开礼物后致电感谢,或日后在生活中遇见时进行感谢即可;但是在英语语言国家,收到礼物就要当面拆开并表示感谢。在受到表扬时,中国人通常表现出一种受之有愧的样子,而英语语言国家的人是欣然接受。
这些都体现出了一种文化的差异,这正是跨文化交流中需要重点注意的问题,教师需要在英语教学中将这些向学生进行告知,让学生在英语学习中注意这些问题,同时让学生在英语语言的运用过程中能够正确处理这些问题。
三、在初中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教学的具体方法
初中英语教师在进行跨文化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教学方法的运用,以此来突出英语语言的文化差异,并引导学生对这些差异进行一定的理解掌握,以此来保障初中学生对英语的学习顺利进行。
第一,在英语词汇教学中融入英语文化。在不同的语言文化之中,不同的词汇有着不同的引申含义,这里以“dog”一词为例,在我国文化中,“狗”这个词的引申含义大多带贬义;但是在西方国家中,狗是人类的伙伴,代表了忠诚,在西方国家夸人的词语都和狗有关,比如“lucky dog”这个词汇的中文含义就是“幸运儿”。对于这些差异,教师都应该对学生进行较为全面的引导,使其对这些英语文化有一个较为全面的把握,这对初中英语的跨文化教学是极为重要的。
关键词 电影名 翻译 异化 归化
中图分类号:H159 文献标识码:A
1翻译的异化和归化理论概述
翻译不仅仅是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它同时也是两种语言所蕴涵的深层文化之间的交流。因为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而文化是语言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土壤。翻译中必然涉及到的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和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又必然会引出另外一个问题.那就是如何处理源语文本中的特有的语言形式、习惯和文化传统。一般来说,翻译中对文化因素处理有两种基本方法:归化和异化。
Venuti对归化的定义是:“遵守目标语言文化当前的主流价值观。公然对原文采用保守的同化手段,使其迎合本土的典律、出版潮流和政治需要”。他认为,归化的译文风格用译文接受者熟悉的语言形式掩盖了文化之间的差异,抹杀了文化个体性,使译文成为了文化侵略的温床。Venuti将异化表述为:“偏离本土主流价值观,保留原文的语言和文化差异”。有陌生感和疏离感的译本捕捉并保留原文的语言和文化差异,有助于增强接受者的文化差异意识,给他们别样的阅读体验,从而更好地实现原文本的既定功能。就Venuti而言,他更倚重异化,阻抗归化翻译策略。
与“异化派”的观点正好相反,“归化派”则坚持译文应以目的语或译文读者为归宿,用目的语读者所喜闻乐见的形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美国翻译家Nida是“归化”理论的推崇者。他提出了“功能对等”和“读者反映论”的观点。“归化派”认为,文化差异必然带来交流和理解上的障碍,既然翻译的主要任务是文化交流和传播,就应该避免文化障碍,应该将源语以最贴近目的语的形式呈现给译文读者,使之理解起来更容易。
2功能理论下的归化和异化策略
德国学者诺德(Nord)给功能翻译理论一个定义:“翻译的‘功能主义’就是指专注于文本与翻译的一种或多种功能的研究”。弗米尔(H.J.Vermeer)以“文本目的”为翻译过程的第一准则,发展了功能派翻译理论中最重要的理论“目的论”。它形成了功能理论的主流。功能派“目的论”的核心内容是:“决定翻译过程的最主要因素是整体翻译行为的目的;“文本目的”这一术语通常用来指译文的目的。
“目的原则”认为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一切翻译活动都得由它的目的决定。因此,不同的文体类别有不同的目的和功能,对语言的要求也是不同的。
3电影片名翻译中的归化理论
在跨文化交际中,两种语言、文化之间的差异注定了影片译名与原名之间的偏差,因为不同的文化背景会导致部分语义的改变和丧失。依照诺德所主张的译者可以根据需要“按照译语文化的准则来调整或‘改写’原文”。即便译名与原名有一定的偏离,只要能够在整体上忠实传达原作意图和功能,在译名观众中能产生类似原名的译名预期效果,就不失为成功的翻译。影片的艺术风格,时代气息和导演的意图,都是译名要考虑的主要方面,而语言的忠实都是以这些方面为前提的。单是语言的忠实,算不上一个好的译名。因而,在翻译电影片名时,语言表达上可以有一定程度的自由度。译中的可“改写”和电影片名翻译中的“一定自由度的语言表达”,为电影片名的归化翻译提供了有力依据。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翻译的目的是促进交流,而交流的基础是翻译成果的认可与否、接受与否。字面直译片名若出现译语观众对语言或文化的不认可,译者则需根据目的语文化进行改写。
4电影片名翻译中的异化理论
电影片名翻译中采用归化理论要多于异化理论,但这并不是否定异化理论在电影片名翻泽中的应用。翻译是不同民族之间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也可以是介绍异域文化的手段,在翻译文化色彩浓厚的电影片名时,产生异化翻译的译名既是难免的,又是必然的。因为归化和异化应该是相互关联,相互补充,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的,有辨证统一的关系,而不是相互对立。异化策略同样在片名翻译中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5结语
采用归化的手段虽然可以从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个问题,但是终归还是一种比较消极的手段。翻译是跨文化交流的过程。在翻译中,译者传递给读者的源语文化信息越多。其忠实度也就越高。在电影片名的翻译遇到差异的时候,不应仅仅采取归化的翻译。更应试图保留和介绍异域的文化。尽可能地传达原名的想象空间和含蓄美。再次,随着目的语观众对原语言文化越来越多的了解。他们也不满足于通过归化的翻译对大意的了解。异化翻译能使观众享受更多的原语文化信息,对于跨文化交际是十分重要的。王东风也提到:“在20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规划翻译占据着主导地位,但是到了21世纪,局面将会有所改变。随着国际间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向作者接近的异化法讲越来越广泛地被采用。与归化法取得平衡.甚至可以占上风”
参考文献
[1] 吴爽.从电影片名看翻译中的归化和异化[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
关键词: 跨文化交际能力 大学英语教学 教学目标
引言
《大学英语教学指南》明确指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增强跨文化交际意识和交际能力,同时发展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使他们在学习、生活、社会交往和未来工作中能够有效地使用英语,满足国家、社会、学校和个人发展的需要。”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所以,英语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语言基本技能,更要把这种学习和训练置于文化教学的大背景下,最终使学生获得社会交际能力。语言承载文化,同时反映文化特征。从语言教学的角度讲,教一门语言就是教一种文化,学一门语言就是学一种文化。因此,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是密不可分的。语言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教授语言知识,还应该教授在跨文化交际中如何得体地使用语言。
一、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定义
“跨文化交际”这个概念是从英文的“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翻译过来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定义甚多,现在一般认为指的是在一个多元文化和国际化的环境中生存和发展,能够成功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斯彼兹堡和库帕克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涵盖七种能力:基本能力、社交能力、社交技巧、人际能力、语言能力、沟通能力与关系能力。胡文仲和高一虹在《外语教学与文化》中从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方面把外语教学目的分为相互关联包含的三种能力:社会文化能力、交际能力和语言能力。语言能力指的是听、说、读、写、译内容;交际能力包括语篇、策略和社会语言学等语用能力,以及能够对不同文化的理解能力、对所接受的文化信息进行理性评价的能力和整合新文化信息与已知知识的扬弃贯通能力。这些能力的综合就是跨文化交际能力,也就是胡文仲和高一虹提到的“社会文化能力”。简而言之,跨文化交际能力就是进行成功的跨文化交际所需要的各种能力和整体素质。
综上所述,跨文化交际能力指的是在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际的过程中,以对对方的文化有所了解为基础,在交际过程中具备跨越自身的文化的能力,这种能力是圆满完成跨文化交际所不可或缺的,它包括语言能力、语用能力和实践中的交际能力。
二、非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现状和特点
英语在我国已经成为第二语言,但是由于无法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我国的英语教学现状并不尽如人意。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单方面地向学生输入英语语言,学生为了应付考试而学习英语。这种现象导致学生学到的只是“哑巴英语”,利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无从谈起。
笔者从事大学英语教学十多年,发现非英语专业学生大多缺乏对东西方文化常识的了解,英语口语大多停留在最基本的表达层次,学习英语的目的和动力仅仅是为了拿到学位或通过四、六级考试,而不是为了进行跨文化交流,目前的状况即是跨文化交际并没有得到学生充分的重视。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的特点是:他们不了解英汉语言在表达方式上的差异,经常将汉语使用习惯带入相应的跨文化交际情景中,形成我们常说的中式英语。他们习惯于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移植到英语表达中或把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等同起来,忽略文化的差异性。他们对一些西方人耳熟能详的习语、典故等了解不够,因而无法完全从根源领会某些英文表达的意思。同时学生对我们自己国家的文化常识了解不够深入,无法用英语向外国友人流利地介绍中国的文化。
三、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策略和方法
学习英语不仅要掌握它的语音、词汇和习惯用语,还包括了解操这种语言民族的价值观念、交际习惯、行为方式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所涉及的范围既具体又广泛。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是提高学习者跨交际能力的左右手,缺一不可,文化教学是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重要手段和途径。为了切实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在具体实施中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加强文化差异及多元文化的对比教育
全球化使得越来越多的不同类型的文化交流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进行。多元文化之间的碰撞、交流、融合是不可避免的。跨文化交际是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的交流,如果不了解母语(目的语)文化,或是对母语(目的语)文化知识一知半解,双方就会出现交际障碍。只有熟谙本民族文化,并深入了解目的语文化,才能消除文化偏见,打破文化壁垒,克服文化定型的消极影响,自觉地避免因文化差异引起的文化冲突,为有效交际奠定坚实的基础。具备较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教师是进行有效的跨文化交际教学的关键。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向学生积极介绍外国文化,既要向他们介绍蕴含在词汇、习语、谚语、行为动作里面各种各样的文化背景知识和社会规约,又要培养他们看待问题、解决问题的多元化视角和有效的交际技能。
2.教学中注重介绍词语的文化内涵
词语是文化信息的重要载体,是社会文化生活的工具。词汇的意义分为概念意义和文化意义。概念意义指词汇的语言意义;文化意义则指词汇的感彩、风格意义和比喻意义等。文化意义是指某一文化群体对一客体本身所做的主观评价,同一客体在不同文化的人中产生的联想意义不同。词语在文化上的差异是学好外语的一大障碍,因此在词汇教学中要注意词语的文化意义在目标语和母语之间的对比。
3.教学中介绍英语的交际习惯和行为方式
文化制约着人们的一切行为,包括人们的语言行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有不同的思维、行为方式和语言习惯,在教学中要注意让学生增强对英语与母语在行为方式和交际习惯差异上的敏感度,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例如,在日常交往中英美人喜欢谈论天气,但年龄、工资、婚姻状况、等作为禁忌的话题;接受礼物时,中国人习惯推辞几次才接受,当着客人的面打开礼物被认为是不礼貌的,而英美人则习惯当场把礼物拆开,并且要赞美几句。
4.安排学生进行角色扮演
让学生扮演在跨文化交际中容易引起误解,甚至冲突的事件所涉及的人物,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学过的跨文化知识、技巧和策略完成特定情景下的跨文化任务,进而揭示引起误解和冲突的原因。
5.教学中比较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
在跨文化交流中,由于交际者双方都有各自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因此经常出现矛盾和冲突,导致跨文化交际难以顺利进行。在教学中,要使学生了解英汉两种语言在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异同,使学生在交际中做出正确的预测,完成有效的跨文化交际。例如中国人和英美人在赠送礼物方面观念不同,中国人尽量选择贵重的礼物,以表示对对方的重视,而英美人则更看重礼物的针对性,即礼物是否为对方所喜欢。
6.定期举办文化讲座
讲座作为传授知识的一种有效手段,对于文化教学来说是必不可少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需要学生了解和掌握相关文化知识,如文化的本质特点和功能、文化包含的内容和范畴、不同文化的价值观念和习俗规范等,都可以通过讲座的形式传授给学生,不同文化主题构成一系列的文化知识讲座,有利于学生进行系统文化知识的学习。
结语
大学英语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实现跨文化交际,让学生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有效的跨文化交流。要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首先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更新教学理念,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否则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就无从谈起。高等学校外语教育担负着认识世界、服务社会的历史使命,外语教师的素质和自身跨文化交际能力对完成上述使命起着决定性作用。
参考文献:
[1]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