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经典乱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上星期五,陶老师就“电池的使用问题”要要求大家进行一些调查。在调查中,我们发现:随着科技的水平提高,电池的使用量越来越大,人均一年要消费5-6只电池,那么用完的电池大家是怎么样处理的呢?许多人都把废旧电池扔到垃圾筒里,然后,等环卫工人送到垃圾场,最后送去填埋。有的甚至随手扔到水里,田里……
其实,这样做的危害是极大的。据资料显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电池是靠化学作用,通俗一点讲就是靠腐蚀作用产生电能的,而其腐蚀物含有大量的重金属污染物。当其被随意丢弃,混在一般生活垃圾中,堆放在自然界时,这些有毒物质便会慢慢从电池中溢出来,经过雨水的冲刷渗透到土壤或地下水源中,再通过农作物进入人的食物链。这些有毒物质在人体内会长期累积难以排除,损害人的肌体,甚至致癌,有这样一组数据:一粒纽扣电池可以污染60万公升水,相当于一个人一生的饮水量!一个1号电池可以让1平方米土壤的庄稼绝收!若把废旧电池混入生活垃圾中一起填埋,久而久之,渗出的重金属可能污染地下水和土壤。
长期以来,我国在生产干电池时,要加入一种有毒的物质----汞或汞的化合物。汞和汞的化学物都是有毒的,科学家发现,汞具有明显的神经毒性。此外对内分泌系统` 免疫系统等也有不良影响。20世纪50年生在日本震惊世界的公寄存器病——水俣病,就是由于汞污染造成的。
许慎的《说文》中讲:“,相纠缭也。一曰瓜瓠结起。象形。”“”与“纠”其实为古今字之区别,字的本义都是“纠缠”,如《诗经》中:“纠纠葛屦,可以履霜?”意思是说:用麻绳缠绕制成的鞋子,怎么能穿着它踏冰踩霜?
“纠”字的词义还包括:①结集:纠合。②督察、矫正。如纠察、纠正。
当今还有“纠纷”一词,多指“争执”、“纷扰”。
“乱”字原为会意字。①是金文的字形,上部为“爪(手)”,下部为“又(手)”,中间是(hù,古时的一种绞绳器)上的一团零乱细丝,这个字表示用手整理乱丝。②是战国时楚文的写法,右边增加了“乙”,字义未变。③是小篆的字形。④是楷书繁体字形。⑤是简化字
“乱”字的本义为“治理乱丝”,后引申为“无秩序”。“乱”字的词义还包括:①反叛:战乱。②混杂、混淆。如以假乱真。③迷惑。如“酒乱其神也”。④。⑤治理。如《尚书.顾命》:“其能而乱四方。”
“经”字是原来个象形字。①是金文的字形。上部的三条曲线就是织布的“经线”。同学们在学习地理时就学到,地球仪上南北方向的线为经线,东西方向的线为纬线。②是小篆的字形。右边没变,为了使“经线”的词义更加明确,又在左边增加了表义的“纟”,这样一来,“经”字就变成了左形右声的形声字了。③是楷书繁体字形。④是简化字。
“经”字的本义是指织布的纵线,与“纬”相对。《文心雕龙》中有:“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舒畅。”意思是:经线与纬线相交才能成,文章的内容定好后,文辞才能顺畅。后来“经纬”引申为南北、东西之义,如:“国中九经九纬。”“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赋予了很多的意思,如记载一定思想标准的书籍为“经典”,人体气血脉络的支干称为“经”,如“经脉”、“经络”。“经”还有治理国家之意,如:“以经治邦国。”“经”字的词义还包括:①常道、规范。②指古代图书目录中儒家经典部分。③测量、计度。④经过、经历。如久经考验、身经百战。⑤数目。如:“十亿谓之兆,十兆谓之经,十经谓之垓。”⑥姓。现代汉语中“经济”一词,是指国民经济的总称。或指国民经济的各部门,如工业经济,农业经济等。不能理解为“钱财”。
“幽”字本是个会意字。①是甲骨文的字形。在下面点燃的是火,上边有两缕细丝,表示以微火烧细丝,发出幽暗的微光。②是金文的字形。与甲骨文相似。③是小篆的字形,其下部渐变为“山”形了。④是楷书的字形。
“幽”字的本义为“昏暗”,如屈原《离骚》:“路幽昧以险隘。”这是说道路昏暗不清而又十分险恶。由此引申为“隐晦深奥”,又可引申为“幽静”、“幽情”。如大家都熟悉的王羲之《兰亭序》中的“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幽”字词义还包括:①深。如:“宅幽而势阻。”②隐秘、隐微。③僻静。如:“幽栖地僻经过少。”④阴间。如幽冥、幽界。⑤关闭、困禁。如:“后宫多幽女者。”⑥通“黝”。黑色。
现代汉语中的“幽默”,是英语humour的译音,意思是说某人的行为或语言生动有趣,并且有较深刻的含义,而非古语中的“幽默”。在中国古代文献中的“幽默”意指“寂静无声”。这是有根本区别的。
“绝”字是个会意字。①是金文的字形。表示用一把刀切断“丝”,意思为断绝。②是小篆的字形。左边为“丝”,右边为“色”,且“色”的字义也是“断绝”。③是楷书繁体字形。④为简化字。
唐赵蕤所著《反经》或称《长短经》,笔者于卷首即有所论及,这里略加申述。现今上网搜索,有关条目甚多,近年仍有不少单位在继续出版这本书,2010年12月,东北师范大学即又出了双色图文珍藏版《反经》。笔者手头除原有中国档案出版社以《帝王学》命名的《反经》之外,又收集到内蒙古人民出版社的珍藏版《反经》、三秦出版社的《长短经》,以及中国戏剧出版社的《读反经》等等,可见此书依然颇有人气,读者不少,值得一读。
清纪晓岚编《四库全书》时写有《反经》提要:“此书辨析事势,其言盖出于纵横家,故以‘长短’为名。”对《反经》之解,著名学者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说得明白:“反经的‘反’字,意思就是说,天地间的事情,都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没有绝对的善,也没有绝对的恶;没有绝对的是,也没有绝对的非。”“宇宙万物都在变”,“这种思想源流是根据《易经》来的”。所以,对“反”字不要误解了。赵蕤的“原序”说:“作法于理,其弊必乱。若至于乱,将焉救之。(制法管理,出现弊端定然生乱。出了乱子,如何得救?)是以御世理人,罕闻沿袭。三代不同礼,五霸不同法。非其相反,盖以救弊也。??古之理者,其政(行政)有三:王者之政化(教化)之;霸者之政威(威摄)之;强国之政胁(强迫)之。各有所施,不可易也。管子曰:‘圣人能辅(顺应)时不能违时。智者善谋,不如当(适应)时。??(我)恐儒者溺于所闻,不知王霸殊略,故叙以长短术,以经纶(国家大事)通变者,并立题六十有四,合为九卷,名曰《反经》。大旨在乎宁固根蒂,革易时弊,兴亡治乱。具载诸篇,为沿袭(继承)之远图,作经济(经邦济世)之至道,非欲矫世夸欲,希声慕名(哗众取宠,博取虚名)。辄露见闻,逗(畄)机来哲(披露见解,以待后世明哲继往开来)。凡厥(其)有位,幸望详(详细知道)焉。”可知作者是写给“儒者”、“有位”者看的,其旨在“宁固根蒂,革易时弊,兴亡治乱”。纪晓岚也说:此书“虽因时制变,不免为事功之学。而大旨主于实用,非策士诡谲之谋,其言固不悖于儒者。”换言之,《反经》乃属儒家学说,意在辅助有为君臣安国治政之作。不要一听说“反”,就害怕起来,避之唯恐不及,它不是造反的“反”,是“正反相生”的“反”,这样读《反经》才有正确的态度,可以堂而皇之地去读它了。
《反经》成书于唐玄宗开元四年(公元716年),集儒家、道家、法家、兵家、杂家和阴阳家思想之大成,以谋略为经,历史为纬,交错纵横,蔚然成章。如果说兵家谋略以《孙子兵法》为代表,法家谋略以《韩非子》为代表,纵横家谋略以《鬼谷子》为代表,而《反经》乃集谋略之大成,是谋略中的经典之作。谋略,即计谋策略,指对事物预作周到考虑和应对策略,故大到治国用兵、识人用人,小到做人处世、生活智慧,皆可用之。
“一谋而值千金,数言而定国基”,谋略作为人类智慧,在一个人的成长中,谋略水平的高低是其人生成败的基点:谋成,则事成;谋败,则事败。《反经》虽为古时为政者的智谋全书,但其旁征博引的事实论证和刻骨铭心的经验教训对今人同样极具启迪和教育意义,值得研读领悟。《长短经》与《资治通鉴》向被有为的君臣将相所阅读熟知,不过,对《资治通鉴》是公开学习,广为宣传,对《反经》则只用不说,讳莫如深罢了。实际上,《反经》有小《资治通鉴》之称,在某种意义上比《资治通鉴》更具实用价值。阅读国学经典,领会经典谋略,拥有智慧人生。今天从政者读之,多筹广略,实惠及民,或将名垂青史;生意人读之,精明老到,会春风有时;年轻人读之,博识洽闻,或创得意人生。(未完待续)
古人云:“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在儿童天性未染污前,善言易入,先入为主,待其长大而不易变,故人之善心、信心和优秀品性须在幼小时培养。凡为人父母者,在子女幼小时,即当教以读诵经典,以培养其根本智慧和定力,更晓以因果道德,敦伦尽分之理;若幼时不教,待其长大,则习气已成,难以修正,悔之晚矣。”我校历任领导非常重视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民间艺术及经典诵读在我校得到很好的发展。2000年,来自台湾的陈功雄教授应邀来校为师生们做“爱与乐”的专题讲座,在他的倡导下,我校把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2006年秋季,我校经典诵读活动在全校开展起来了。根据不同学段,学校教务处安排了不同的诵读内容。一至三年级以蒙学为主,主要安排《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笠翁对韵》等内容。四至六年级安排了《大学》、《中庸》、《论语》。初中主要安排《老子、庄子选》。通过晨诵、暮省、周悟的方式开展经典诵读。六年来,他们的学生背诵了大量的古典经文。一部部经典美文,一章章哲思妙语在孩子们的嘴里总能信手拈来,出口成诵。学校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在引起了有关部门及媒体的关注:《厦门电视台》、《厦门晚报》、《海峡导报》等媒体先后报导了我校开展经典诵读情况,引起了一定的社会反响。学生不仅在诵读中学到了知识,更悟到了许多道理。教师通过开展经典诵读促进了语文教学水平的提升。更为可喜的是,学校把开展经典诵读作为实施德育教育的一个重要渠道,通过开展这项活动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的培养,生活事理的明断,意志品格的锻造,以及儿童心灵的滋养等,取得了明显的教育成效。
一、 在经典诵读中培养孩子的好习惯
《弟子规》是一本德育教育的百科书,里面蕴含的教育思想和内涵可谓深厚。通过近六年的德育实践,我们发现学生在言语、行动、待人、接物等方面得到了很好的教育。我们把《弟子规》划分为八个部分,把每一部分的教育核心用一个字提炼出来。第一部分“总叙”,整本书的纲。我把它提炼为“纲”;第二部分是“入则孝”,是教育小孩在家要孝敬父母,我们把它提炼为“孝”;第三部分“出则悌”,教育小孩出门在外要敬爱兄长、对长辈要讲究礼节,我们把它提炼为“敬”;第四部分“礼”告诫小孩待人接物要礼让谦恭,要有严谨的处世态度和良好的行为习惯,我们把它提炼为“礼”;第五部分“信”,教育小孩对人要有诚信,做到“言必出,行必果”;我们把它提炼为“信”;第六部分“泛爱众”,教育小孩要有大爱,关心身边的人和事,我们把它提炼为“爱”;第七部分为“亲仁”,教育小孩要亲近仁义,亲近有学识、道德、修养的人,我们把它提炼为“亲”;第八部分“余力学文”,鼓励小孩如果有多余的体力、精力、时间,就多读一些书,探求更多的知识,我们把它提炼为“学”。八个部分,八个章节,每一部分围绕教育核心进行内化和拓展教育。《弟子规》行句短,字面意思比较容易理解,但内涵却很丰富,为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起到识文明理的作用,我们结合弟子规德育故事的阅读和讲述进行“孝敬父母、尊敬长辈”、“诚实守信,谦逊有礼”、“关心他人,乐于助人”、“博学善思,勤奋好学”的品格教育。我们通过弟子规里的蒙文和训文来教育孩子,告诫孩子。启迪孩子可以做什么?告诫孩子不能做什么?一些孩子总喜欢看到表象就断言,老师们总会说“见未真,勿轻言……”,一些孩子喜欢揭别人的短,这时老师总会念道:“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且莫说……”这样的教育例子很多,老师们把学生的行为与弟子规的韵文对应起来,诗与文相合,行与义相接。在童蒙养正中健品格,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在经典诵读中引导孩子明辨事理
“半部论语治天下”,《语语》仅有一万多字,但却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教育思想以及教育方法。可以说,《论语》里的每一句都是高度浓缩的哲思妙语,充满了智慧。学生们不仅在“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凉,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侉“中懂得了交友之道,在“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于,则寡悔。”中悟出了处世之道,更在“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中找到了心灵之道。在安排学生诵读《论语》这部分的内容时,老师们花了很多时间去诵读原文,然后对照译文体会文句蕴含的思想内容,再辅以大量的典故及故事进行理解和推究,探寻《论语》中德育教育素材。慎交友、讲诚信、施仁义……孔子的每一句话都给人以启迪和智慧。在熟读《论语》的基础上,提炼格言警句,然后对照译文理解其蕴含的哲理。每一个章节诵读完之后,老师们都会布置学生摘抄体现孔子教育思想的格言或警句,组织学生收看《于丹心得》及阅读“孔子故事”。学生在实践中感悟孔子的思想和智慧。一些老师针对学生交友不慎导致其学习和行为上出现了偏差的现象,开展了“慎交友,择益友”的专题讨论会。根据孔子的择友标准:“友直,友凉,友多闻”展开讨论。还有的老师展开了“讲诚信话,做诚信人”的主题班会,学生从《论语》中择取了大量体现“诚信”的警句,进行分享交流。:“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小车无,其何以行之哉?”、“言必信,行必果。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就是这样,学生在实践中得到了教育和熏陶。
三、在经典诵读中锻造孩子的品格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心,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这句话是对历史上无数个成功人士进行分析后的总结。它告诉世人:任何成功的人都具有顽强的性格、超强的毅力、坚韧不拔的理想信念、过人的处事能力,所谓猝然临危而不惧,经得起任何考验。而这些能力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在漫长的经历中磨砺出来的。所以成大事者,必然会经历琐屑事情的磨难,经得起泰山压顶的考验,有着丰富的生活阅历和经验,才能从容应对一切,才能顶住一切困难和压力,才能坚守心中的信念和理想。也只有这样的人,才能争取到上天赋予大任的机会。像这样具有激励和教育意义的名句在古文经典中有很多:“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我们在开展经典诵读中要特别留意具有不同教育意义的警句。要放手让学生去寻找,去发现,在实践中吸取有益的知识养分,获得教育和提升。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这些具有品格教育作用的文句进行归类,可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识记它。在诵读中明其意,悟其理,励其志,在实践中渗透德育教育。
四、在经典诵读中滋养孩子的心灵
“在这个时代,国学经典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文化著作,可以滋养儿童的心灵,让儿童浮躁的内心安静下来。” 这是一位国学教授在一次学生提问中说的话。《水知道答案》这本书里告诉人们:“水是有生命力的,如果水能听能记忆,那么我们身体内的水同样具备这个能力,如果灌输的东西是不善的、不正确的,身体里的水所携带的、所记忆的就是不正确的,通过玩、听故事、诵读国学经典的过程中,去掌握大智慧经典的内容,牢牢记住,溶于血和肉里,一旦融入,就会成为遗传基因的一部分,潜移默化中不断灌输给孩子,让孩子走正道。”我们开展经典诵读活动,不仅仅是希望学生在经典中学到多少知识,汲取多少知识养料,更希望通过经典诵读,使孩子幼小的心灵中向上向正向善的能量逐渐壮大起来,从而达到心灵和智慧的全面提升。也就是滋养孩子的心灵,纯净孩子们的内心世界。在六年的诵读中,许多孩子在经典美文的熏陶下形成了较好的精神素养,在他们的言谈举止中总能窥见一点民族的、传统的特质。都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佳丽,如果说水土的浸染和天侯的滋润能改变一个人的容颜和气质,那我们在孩子身上,用经典的美文和智慧的妙语必定能启迪他们的心智,滋养他们的心灵!我们让孩子快乐地读,自由地读,在诵读中释放自己的天性,在诵读中感受清新儒雅的文化气息,在诵读中滋养心灵。
中国古文经典是我们的民族文化瑰宝,孕育着丰厚的历史底蕴,闪耀着璀璨的智慧光芒。当前,我国教育界对推广儿童经典教育有两种声音,一种认为,儿童经典教育对于本民族文化的珍视是一个国家屹立千年的基石,而古文经典是浓缩了人文和自然等方面的知识,凝结了先贤哲人的思想和智慧。对儿童进行古文经典教育就像是在孩子的心里撒下文化的种子,必然使之终身受益。并且,儿童是能够轻松愉快地诵读古文经典的。另一种是持反对和怀疑态度,他们认为儿童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不适宜进行经典教育,更有甚者,他们认为那是封建思想的产物,是文化上的糟粕,不利于儿童身心健康。
关键词:国学 国学教育
一、国学经典在教学中进一步丰富了学校的文化内涵
在国学大热的时候,很多学校都将国学经典的教育纳入到正常的教学过程中。一方面是因为此时国学大热,教育部门与学生家长都有深深的认同感;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很多学校都在做,如果有一家不做,反倒是课程设置上的不足了。当然,也有很多学校对于国学经典的重温,是真正看到了国学经典在教学过程中的魅力。总之,不管如何,对于国学经典的学习,已经成为了当下比较流行的一种风潮。
有些学校在把国学经典纳入教学中后,仅是简单的教师引领诵读而已,对于经典教材的选择以及正确的教学方法,甚至该如何真正将国学经典纳入教学中这样的问题都没有解决。也就是说,国学经典在教学过程中,不是简简单单的诵读而已,在教学过程中还有很多问题需要我们去解决。如果教学方法得当,其效果将倍增。诵读可以不是简单的诵读,在学生诵读经典时,我们可以将中国博大精深的国乐加入进来,伴着高雅的古典音乐,诵着经典的诗文,不仅容易带入语境,还能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章涵义。
对于经典的长期诵读,带来了浓郁书香气息的校园。而对于教学方法的长期思考,也会带来学校科研课题的卓越发展。
二、国学经典在教学中进一步促进了教师的发展
教师,一直都是智慧与知识的象征。他们肩负着培养人才、传承经典的特殊使命。但其实无论是先进的教育理念还是教学内容,亦或者教学方法的采用,这些都取决于一个教师的综合素质水平。如果连教师自己都不懂也不理解,甚至都不感兴趣的事情,其实是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兴趣的。就像孔子所说,“不正其身,如正人何!”很多时候,学生在整个的学习过程中,不管是觉悟的提高、还是情感的丰富,很多情况下都不是自己自发的,而是基于教师的优秀引导启发,才逐渐形成的。因此,将国学经典纳入到课堂教学中,首先就对教师自身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为人师者,教人育人之前,自己也要有所积淀有所理解才是正道。这就要求,在国学经典的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做的就是让教师的阅读量扩大,增强教师的文化底蕴。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教学实践过程红充分调动自己的积淀,巧妙的将文化智慧融入到教学中,从而完成一定的教学目标。到最后,你会惊喜的发现,当老师与学生一同温习经典的时候,在过程中也会和学生一样感同身受,这样不仅对孩子有了更多的理解也变得更宽容,当师生关系融洽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反而提升了,教师对于读者也有了更多热情。
三、国学经典在教学中进一步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很多时候,学生的生活态度、基本文化素养甚至是人格塑造都是直接基于基础教育的。但是让人遗憾的却是,我们整个的教育体制、思想、内容都始终在强调着知识与技术的重要性,而往往忽略了原本应该放在首位的人文教育。从小学到中学,从中学到大学,很少有教师会在课堂上讲、在课堂上教会我们未来该如何去做人、去生活。教学中的那些生活与工作技巧,基本不会涉及到工作的目的、生命的价值。现在的学生自我意识都很强,也同时有着很强的个性意识,但他们也有着更多的缺点,而这些缺点往往是小时没有陶冶好的品德与没有养好的习惯。这也就是为什么,都已经到了大学了,还会有提醒学生不应该乱扔垃圾、乱吐痰的教育标语。
而当我们回归到经典中,在国学经典中其实可以挖掘出很多可以利用的人文教育资源。经典中凝聚了先人们对人、对人生与人性的思考,也有他们对于真善美的表达与探索。儒家的“仁爱”思想便可唤醒学生们的良知,“见利思义”的观念可以帮助学生克服一切向钱看的价值观等等。很多教育专家也都认为,气质、品性、情操、道德等人文素养是很难考“教”来完成的,更多时候靠的是潜移默化、耳濡目染来陶冶培养出来的。也正是因为如此,国学经典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于经典的诵读、背诵都将濡染入心,而这也改变了一直以来以说教为主的德育方式。这样润物无声的方式对于提升学生自身的修养与品性也是相当有效的。久而久之,在国学经典的熏陶下,学生的性情、审美情趣甚至想象创作能力都将有所变化。
林清玄先生曾说过,一个人在面对外面的世界时,最需要的是窗子;而当一个人面对自己的时候,最需要的则是镜子。因为只有透过窗子,你才能够看见这个世界的明亮,唯有通过镜子你才能看见自己的污点。而国学经典就是我们最需要的智慧之窗、镜,透过经典,我们的思想才能得到滋润,精神方能有所寄托,也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而阅读经典的过程既是与作者感同身受的时刻,也同样是自我认识的途径。只有真正与经典进行了零距离的接触,才能对国学经典进行价值上的真正审视。
四、结语
在科学高速发展的今天,国学经典的价值被重新发现,并被纳入到教育内容中可以说是社会发展的使然,文化经典承载着一个名族的历史记忆和传统,更是文化认同的象征。国学经典就犹如生命之水,在教学过程中,它所带来的影响渗入到每一个细节,也让我们开始渐渐思考,并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