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好的爱情文章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徐坤 爱情 质询
人的一生不能没有爱情,《易经》里说“天地絪媪,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可见爱情的重要,古往今来,几乎人间的悲欢离合大都与它有关。爱情,这个被人们誉为“永恒的题材”,吸引、鼓舞着众多文人骚客、名家著者为之殚思竭虑、呕心沥血。在我国源远流长的爱情文学长河中,闪现着无数脍炙人口、家喻户晓的爱情故事。《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和林黛玉,《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的梁山伯与祝英台,《牡丹亭》中的柳梦梅与杜丽娘等等,他们的爱情可以超越生死、门第,可以天上人间,不知有多少读者为之流下了感动的泪水。劳伦斯说:“对人类来说,最伟大的关系不外乎就是男女间的关系了。”[1]每个人都希望拥有“琴瑟相和”“忠贞不二”“始终不渝”的爱情。但是人类的文明发展到了今天,徐坤发现了爱情的脆弱不堪,在她的文本中对爱情神话进行了解构,宣告了在市场化、现代化的语境中爱情的破产。正如徐坤的小说《春天的二十二个夜晚》题记中所说,“总有一个酒吧里汇聚着人/总有一个单身女人家里半敞着门/我们的爱情哪里去了?”人类创造着文明,可是文明背后的男人与女人之间的关系却让人感到了彻骨的悲凉。
一、“性”的游戏,欲望的释放,商品的交换
人作为一个具有社会性与自然性双重特征的动物,在追求爱情方面总要力求达到精神和肉体的合一。“食色性也”,在爱情中对于“性”的追求当然具有极大的合理性,但这并不意味着追求“性”时要放弃精神,或把“性”作为一种资源或商品去交易。原苏联著名作家马卡连柯说:“爱情不能单纯地从动物的性的吸引力中培养出来。爱情中爱的力量只能在人类的非的爱情培养中存在。”黑格尔也强调:“爱情里确实有一种高尚的品质,因为它不只是停留在上,而是显出一种本身的丰富的高尚优美的心灵……”可是,在一个物化的时代里,在徐坤的小说里,笔者发现男人与女人之间所谓的“爱情”只不过是一场游戏,一个交易,严肃性、纯洁性已不复存在。
小说《遭遇爱情》从题目来看,好像是一场风花雪月的故事,其实不然,岛村与梅只是生意上的往来,他们所营造出的诗意的、看似爱情的氛围只不过是觉得可以更能给彼此带来利益。岛村的感情神经已经麻木,“他始终不敢肯定,那些争相以身相许,或者稍微给一点暗示就能牵引着上床,并且趁他耳聋眼瞎就要进入极致时却还在趁火打劫谈生意条件的女人还算不算是女人,同时,他也不知道自己这般视上床如入厕的人心中是否还会有什么真正的爱情萌生。金钱早已严重破坏了岛村对女人的兴趣,连同他对美的鉴赏也一道给毁掉了。没有谁能够拯救得了他,也没有一颗心灵能够向他逼近”。这就是岛村的爱情感言。当岛村对梅产生感觉想获取性时,梅却利用岛村的心理争取获得极低的价格,最大的利益。两人机关算尽,最后都没有得到自己想要得到的。一场爱情的游戏之后,一个欲哭无泪,一个坠入无边的虚妄。《热狗》中,中年知识分子、评论家陈维高利用自己的“学术文章”获得了小鹅儿的肉体抚慰,当小鹅儿出名之后,陈维高也不得不又被某某家代替了。说穿了,陈维高与小鹅儿之间只不过是一场交易。另外像《爱你两周半》中顾跃进与于珊珊、《春天的二十二个夜晚》中的汪新荃与毛榛莫不如此。花前月下的浪漫情怀,两情依依的迷人意境,海誓山盟的高尚承诺等富有“诗情画意”的爱情,留下的也不过是的宣泄罢了。从中笔者发现了徐坤对世俗人生的一份警醒,也是对读者的一份提醒。
二、时间性:不再相信永恒
在汉代乐府诗鼓吹曲辞收录的《上邪》系铙歌18篇之一,写道:“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2]这是女子的自誓之词,汉女子表达了自己对意中人真挚、热烈的爱。可是在现代,“天地合,乃敢与君绝”的爱情,已经被“爱你两周半”和“春天的二十二个夜晚”代替,爱情的时间明显缩短了。现代人的感官早已麻木,怎容得下千年的爱恋。物欲横流的社会里,快速的生活节奏,沉重的生活压力已使长相厮守成为一种奢望。《厨房》中男人送女人回家,作者感叹说:“短短一程中的呵护和温暖,也足够她凭吊一生。”《春天的二十二个夜晚》中毛榛与陈米松的爱情无疑是对爱情不会永恒的宣告。在这个充满“时代病”的现实里,结婚十年,相亲相爱的一对以一封“诀别书”而告终。如此牢靠的爱情没有任何缘由地突然坍塌。爱情真的太脆弱了。我们的现实到底出了什么问题?每个人的内心都伤痕累累,彼此小心翼翼地保护自己,不敢交给对方,如《春天的二十二个夜晚》中的庞大固埃,《一个老外在中国》中的尼尔斯。
《爱之路》中的赵理惠离婚后两次“爱情”受挫。《相聚梁山泊》中柳芭在结婚、离婚、结婚、离婚不停地折腾后决定终生不再嫁人,并称“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必定站着一个全力支持他的女人,而一个成功的女人背后必定站着无数个伤透了她心的男人”。《离爱远点》中的漂亮女作家对爱情远远避开,过着潇洒的单身生活。《爱你两周半》中梁丽茹和董强的爱情也不过是云南旅游的一点儿浪漫而已。徐坤用笔写下了她对现代人的思考,对文明的思考,对人的存在的思考。也许美丽的爱情不适合城市这块土壤,爱情在都市中找不到其生长所需的土壤、空气、温度与养料。都市里只有权利、金钱与狡诈。韩春燕认为,“美丽的爱情总是该与农业文明相伴,而在大工业社会中崛起的都市已经成为一头怪兽,一只妖鸟,它在使人类不断发生异化的同时,也吞噬了他们美丽的爱情”[3]。
虽然爱情如此短暂与脆弱,但是我们发现徐坤仍然发出了真诚地呼唤,在《春天的二十二个夜晚》结尾处,“旋转餐厅的景物又一次在她眼前旋转起来,旋转、旋转……她满含泪水,在心里低低呼唤:爱人啊,不要不告别就走啊!衷心祝福你有个好的前程……”在这温暖的呼唤背后是女性的理解、宽容,也是徐坤对建立和谐的两性关系的渴望。这正是徐坤的小说与一般意义上的女性写作的不同之处,如马相武所说的“徐坤小说的触角伸向男女共存的文化空间,再现并关怀包含两性的人类特别是中国人的生存处境”[4]。徐坤是以一个女性文化人的视角观察人生、审察现实的,表现出的是知识分子所具有的“文化”品性,她对爱情神话的质询体现了她对理想的两性关系的深切思考。
注释:
[1]劳伦斯:《灵与肉的剖白》,转引自李复威:《新时期以来爱情文学的遭遇》,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6年,第4期。
[2]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一卷)》,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228页。
[3]韩春燕:《徐坤长篇新作〈春天的二十二个夜晚〉的悲剧意蕴》,辽宁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4期。
我笑了,笑的夸张,笑的让自己难过,这样笑,一直笑到最后,我安详的睡着了,眼睛是闭着的,但脑子里是问着问题的,心里又是无助与伤心的。当我直达原来我只是你生命中的一个过客,我那充满期待的天使,就被风一样轻轻的带走了,什么也没给我留下,就只剩下一个短暂的梦,让我继续伤感和辛酸的梦。就连这样我都还记得我们谈笑风生的那些日子,而我也象今天这样孤单的笑着,就象我知道结局会是一个坠落的西瓜一样,片刻间纷飞在空气一样。
我躺在床上,痴痴的,不知道是什么时候开始不正常了,除了发出难听吼声就,就是掩盖不住自己的身体,像无法用语言表达感受一样,我拽着被褥,全身在被子上来回翻转,我不是在发疯,只是比发疯要开心,我的笑声夹杂着愤怒,在一次又一次的笑声中停止了动静,是谁能让我向幼小的青春发出抗议,我知道我又一次顶住了深夜里的抽泣。身心疲惫中,我终于放松了自己,带着点遗憾和追悔,向我爱过的风景说声抱歉,我想你的美丽我是真的无法跨越,或许是你头顶的那片蓝天,总是让我觉得你如此耀眼,我想大声说,即使你头上不是那片蓝天,我还会给你的背景画上一道彩虹,一道五彩缤纷的天。我离开的这片梦境,是我轻言的放弃,没有理由去责怪一个天使。时间可以倒流的话,我会更加努力的塑造自己,但结果如何,谁又喜欢谁又如何,或许真的要看天意,或者是当我第一次踏入你梦境的感觉。一种习惯了而不被在接受另外一个习惯的人,真的是如此的单纯,为何这样的美丽又不是我的。或许最好的爱,就是那种习惯中形成的安全。给我一天的时间,我不能让你习惯上我,而我会因为习惯了你而改变了我。如果一生之中和自己所习惯的在一起,那就是一种超越凡陈俗事的爱恋。这样的感觉,连风都要吹灭,留下一个预言,告诉我要将梦于现实划线。我的梦被风带走,就象她脚踏实地的将我的胸闷带来,我盖好被褥,这样静静的休息,休息。
想起的那些爱情文章,原来他们都属于作者自己,唯有自己有关系的就是自己苦笑自己。
关键词:传统商业街临潼设计模式
中图分类号:F239.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项目概况
1.背景
图1临潼石榴古镇项目区位图
图片来源:导师提供
2009年10月西安市委、市政府研究通过了《曲江新区扩区发展规划》和《临潼国家旅游休闲度假区规划建设实施方案》,提出了曲江新区和临潼区共同建设“西安临潼国家旅游休闲度假区”的理念,并将临潼着力打造为集文化旅游、休闲度假、康体养生、温泉疗养、商贸会展为一体的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旅游目的地(图1)。临潼地区本身已经拥有兵马俑、华清池、骊山等国际知名的旅游景点,在这样的发展框架下亟需开发与这些知名景点相配套的,能够留住游客的旅游项目。
因此,“石榴古镇”整体项目通过打造“石榴山庄农业观光园”,“石榴古镇”传统商业街,高级会所、高级度假酒店这四大板块的项目以达到发展临潼地区旅游业,提升地区文化形象与层次的目的。
本文研究的对象是石榴古镇项目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商业街部分,通过传统商业街的特色地域文化与商业的结合展示,以及特色民宿工艺作坊等业态形式吸引各地游客的驻留。
2.项目定位
在临潼地区的大的旅游发展背景与“石榴古镇”整体项目框架之下,“石榴古镇”传统商业街部分的定位归纳为以下:以临潼地区文化与关中文化为主题背景,通过传统民居聚落形式的商业街,设置餐饮、特色住宿、民俗文化体验、特色商品贸易等主要功能,为游客提供食宿、休闲养生与购物娱乐等旅游活动项目。
二、结合商业策划的设计模式探索
传统商业街本身是由城镇的居民区逐渐转变而来,随着历史与时间的推移,它所承载的不只是商品的贸易往来,在商品与贸易模式上逐渐的含有了所在地区的文化传统等。因此,受到了游客的观赏喜好。
纵观国内当今的传统文化商业街成功案例,大致可分为两类:有历史渊源的街区保护与开发,例如丽江、乌镇等知名景点;另一类是以地域文化特色为开发背景的新建的传统商业街,例如成都锦里、文殊坊等项目。“石榴古镇“传统商业街的设计思路与后一种模式较为类似。借助区域内的旅游景点、文化内涵,以此为内涵进行开发。因此,在临潼地区进行本项目的设计时,除了需要回应兵马俑、华清池等同源文化时,还需要挖掘当地的文化背景特色。
因此对这样一个具有传统文化内涵的设计时,设计模式应当是要先从其所含的文化内涵入手,对其所需传达的文化内涵进行重新建构,并将这些文化通过商业的方式转换为实际可操作的内容,最后通过建筑设计的手段表达出来。
1文化背景建构
1.1临潼文化
临潼,位于陕西关中平原中部,是古都西安的东大门,其历史渊源深厚,历经周、秦、汉、唐,一直为京畿之地。境内有秦兵马俑、华清池两个5A级景区。根据史料以及风景名胜区等文化背景,归纳出可用于本项目的临潼地区文化要点如下:
1.石榴文化
临潼是中国石榴文化的发源地,石榴文化的历史悠久并且内容丰富。体现在诗歌、服饰、礼仪、传统节事方面。除了作为含有经济属性作物外,石榴无论是花、果都有着非常广泛的用途,并且具有美好的象征寓意。
本项目中,石榴文化占据的是主要的地位,可衍生出与石榴相关的小吃、石榴饮品、石榴主题养生护肤、石榴花与果皮染色工艺的服饰、石榴果实酿酒坊等种类;或者可以作为景观:一定数量石榴树的种植作为景观热点的季节性展出;或者以石榴为主题的文化活动,例如赏诗、品酒、手工制作等可参与性强的活动。
2.爱情文化
临潼的华清池景点是唐太宗与杨贵妃二人爱情的见证,另石榴的与一众,也有对美好爱情的祝福。因此,本项目也可以因借这一现状,通过商业内容或者建筑设计的手法表达。例如相关温泉养生会所、主题广场节点、相关纪念品销售、特色沙龙等形式。
3.唐文化、丝路文化等。
这二者也都是根植于临潼当地的文化背景之中,可以辅助石榴文化内涵作为商业街文化多样性的支撑。可以通过特色商业零售、建筑外部空间设计等手法来体现。
1.2关中文化
基于本文的研究对于关中地区文化的特色归纳总结主要从两个方面,物质形态的和非物质形态的传统文化。
1.物质形态文化主要的表现形式为关中民居建筑、饮食小吃等
2.非物质形态文化:戏曲表演、传统手工技艺与特色工艺品、节事风俗等。
1.3当代旅游文化
项目除了要对传统文化、地域文化作出回应外,还需要与时俱进。由西方或者新社会背景下形成的人们的追求也许纳入设计策划的考虑之中。归纳为以下几点:
1.酒文化:围绕项目的主要主题:石榴文化可以衍生出与石榴文化结合的酒吧、酒窖,等通过酒窖对酿酒工艺的展示,酒吧的酒品销售来展示石榴、酒文化。
2.咖啡沙龙:咖啡沙龙的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群所接受,作为休闲娱乐与交流的场所,咖啡沙龙相对于酒吧营业时间更长、环境相对安静,适合颐养身心。
3.创意市集:当今艺术创作人群中独立创作已成为重要的流派与组成部分。创意市集正是为这样的群体展示销售作品的形式。因其受很多年轻人的青睐,并且对于空间与时间的需求都比较自由,因此,在商业街的商业策划中它是一个能够出彩的节点。
2商业策划
2.1整体框架
根据上文对于文化背景的建构,将商业街所包含的商业内容根据不同业态分为以下的功能板块,形成支撑设计内容的总体框架,便于后期设计工作的展开。
创意市集、特色商铺、民俗餐饮、特色酒坊、特色客栈和民俗博物馆(百子庙)区。这些内容是根据游客到访商业街的空间与时间的行动轨迹,分成了体验游玩、餐饮住宿、购物、祈福、拜谒四大功能形态。(如图5.16)
图2商业功能框架
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根据以上的商业功能框架,以下的步骤将逐步细化商业街所需的商业内容与形式。
2.2商业内容策划
商业建筑的基本要素是“商品”,环绕这个基本要素展开的买卖活动构成商业街的全部内容。建筑师的职责是给与这个特定内容以最佳的反映形式与空间。上文确定了在商业街内提供哪些商品,而通过何种形式的空间来承载这些“商品”是作者接下来结合项目实际情况研究的内容。
1.商业内容构成(表5.2)
表1 石榴古镇商业街商业内容构成
表格来源:作者自绘
根据前文对现有实例的调研,以及结合本项目实际情况,得出上表,其中在商业内容上,各板块之间内容有部分的重合,因此这五大功能组成板块并不是互相孤立与割裂开来的,因而在进行设计的时候尤其是在设计之初进行功能分区布局的时候需要考虑它们之间的关系。
2.3商业空间形式
1)内部空间类型
当经济发展和利益竞争与共享合作成为时代主流的今天,许多人对于香格里拉这个名词已经耳熟能详。却似乎不太在意,也不愿深究香格里拉的思想内核与文化灵魂。现在我们面对的,是一个很时新、很特别的叫做“大香格里拉”的重大区域文化经济课题,如何来解读这样一个课题,还得从源头说起。
关于《消失的地平线》
70年前的1933年,英国作家詹姆斯•希尔顿发表了使他蜚声全球的旷世奇作《消失的地平线》。
这部离奇、带有神秘主义色彩和“谜”一般的“幻灭”色彩小说描写了一段很不寻常但似乎又不太完整的“历险”故事:四个不同背景、不同个性的西方人,即小说的主人公英国外交官康维和他的助手――年轻气盛的马林逊,女传教士布琳克罗小姐及一个正在潜逃中的美国经济诈骗犯巴纳德,为逃避印度革命的风暴,他们四人不约而同乘上一架用来撤离的小型飞机,准备飞经巴基斯坦回国,然而飞机却出乎意料地被劫持到青藏高原东南边缘的一个神秘所在――一个深藏在崇山峻岭之中的“世外桃源”。
关于“香格里拉”的定义
“香格里拉”即小说原著中“Shangri-la”的中文音译,在希尔顿《消失的地平线》发表之前,英文词典里是没有这一词汇。正是由于希尔顿在小说中对香格里拉意境所作的妙笔生花的创意与描绘,使得“香格里拉”成为英文中世外桃源的代名词。据英国权威的《不列颠文学家词典》特别指出,希尔顿创作《消失的地平线》一书的功绩之一,就是为英文词汇创造了“Shangri-la”这一新词。
“香格里拉”为何至今仍如此让人痴迷、令人寻觅不止,向往不已?
从本质来讲,香格里拉应该属于精神文化的范畴,她包含着极为丰厚而深刻的思想内核与文化灵魂。她被赋予了人们对于和平、安宁、自由与幸福的渴望与向往。希尔顿的整部小说都断断续续贯穿了一个厌恶战争、逃避战争、反对战争的强烈情绪。香格里拉表达了人们对于圣洁、纯净、理性、宏伟的自然美的崇尚与景仰,对于丰饶、富足的田园与童话故事般美妙舒适的人居环境的向往与追求,对于和谐、包容、勤劳、质朴、乐观、豁达、幽默的人性美的颂扬与赞美,对于高雅、精致的人类文明与艺术创造成果的赞叹与欣赏,与此同时,又引申出对于未来可能发生的战争和自然或者人为的破坏将会摧毁这些美好珍贵的事物的深深忧虑与恐惧。香格里拉还表达了人们对于青春常驻的渴望与向往;对于生命时光的礼赞与人生苦短的惋惜;对于人世间最珍贵、最美好的情感――爱情理想的颂扬;与此同时,也隐约地流露出人们对内心世界和现实世界之间的矛盾冲突的感叹以及对离合悲欢的忧伤。
蓝月亮山谷构成了香格里拉意境最引人入胜的构件和元素,作家希尔顿对于这个美丽富饶山谷的描写是最为具体而明确,几乎就是写实。
香格里拉,已经从美妙的神话回到了我们的现实生活!我们不得不感谢美籍奥地利探险家约瑟夫•洛克为我们留下很多有迹可循的文字与图片资料以及他在中国西南探险生涯的恒久传奇!我们不得不感谢俄罗斯旅行家顾彼得给我们留下了丽江风情文化的经典著作《被遗忘的王国》!
再谈洛克与香格里拉
“香格里拉”究竟在哪里,她是否真实存在?70多年来,人们试图在现实生活中发现一个类似于小说描写的那样一个“乌托邦”式的地方。而今天经过多方考证,希尔顿先生创作《消失的地平线》的灵感及其书中“香格里拉”意境的原始素材,来自于美籍奥地利植物学探险家约瑟夫•洛克在中国西南的探险经历以及他在《国家地理杂志》上发表的系列文章和众多精彩照片。
那么,文学上虚构的香格里拉与现实中的大香格里拉到底有什么内在联系呢?
希尔顿曾经声称他的读者不可能在任何地图上找到香格里拉。但又借小说里的一个人物作家卢瑟福之口暗示道:“我有幸碰到一个美国旅行家……我问他有没有可能找到康威所描述的那样一个山谷,他说:不能说没有可能,但从地理特点来看,似乎又不太可能,这美国人又说大概是1911年,他曾在青藏高原碰到过一个带着脚夫与助手为美国地理学会在远东地区进行一次持久性探险活动的家伙。”希尔顿从来就未曾到过中国,更不可能游历中国西南的名山大川,他何以能如此传神、逼真地创造出金字塔似的雪山,美丽富饶、被群山环抱的蓝月谷,溪水边的茶馆和玩具似的房屋以及花园式的香格里拉喇嘛寺等等构成的“世外桃源”境界呢?
从1922年至1933年这段时间里,约瑟夫•洛克连续在美国《国家地理杂志》上发表了关于中国西部的九篇文章连同大量的摄影作品。洛克翔实生动的探险文章和照片在当时西方社会舆论界和文化艺术界引起了不小的震撼。并为他提供了最直接的创作素材,甚至希尔顿在小说中直接引用了洛克文章中的一些语句和他最感难堪的探测失误,据说,希尔顿构思《消失的地平线》这部书用了整整九个月的时间,而仅十四天就完成了全部初稿的写作。
除此之外,小说《消失的地平线》中通篇都写到了藏族与汉族,而在描写香格里拉和蓝月谷最形象最精彩的片段中,却用含蓄生动的笔调写出了纳西族。洛克终其一生除却他的植物学研究和常年累月的山地旅行之外,最终成就了他学术梦想与成果的是东巴文化。
洛克花费其主要精力于纳西族历史、宗教仪式的研究和象形文字手稿的翻译整理工作,在此后近20多年中他已经完成了关于《中国西南古纳西王国》文稿。由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而他最杰出的著作《纳西-英语百科词典》,也在他辞世后不久得到出版。
近年来,我国声乐教育界掀起了一股古典意大利歌曲演唱、教学和理论研究的热潮,光从理论研究来讲,据笔者统计,从八十年代初至今,国内学者涉及到对古典意大利歌曲研究的文章多达80篇左右,如青岛大学音乐学院王锐发表在2009第5期《科技信息》上的论文――《意大利古典艺术歌曲在嗓音训练中的作用》、苏州大学艺术学院黄常虹发表在2006第5期《苏州大学》学报上的论文――《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优秀声乐作品――意大利古典艺术歌曲在声乐训练中的价值》,华中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陈岭发表在2004年第1期《艺术研究》上的论文《论古典意大利歌曲的风格特征及演唱》及发表在2008年第6期《美与时代》上的论文――《古典意大利歌曲的人文主义精神》等等,这些论文大都通过具体的作品对17、18世纪的意大利歌曲的风格特征及在教学上的价值意义给予了比较充分的论证和说明,但还显得比较零散和不够系统。近年,随着全国声乐硕士研究生数量的激增,很多声乐硕士毕业生也选了这方面的专题进行研究,例如:南京艺术学院的2006届硕士毕业生郑奕的硕士论文《浅析早期意大利歌曲在声乐演唱(美声)与教学中的价值》,西安音乐学院2007届硕士毕业生赵远征的硕士论文《意大利古典歌曲及其演唱》等等,但所有这些研究都还有待于深入,其相关成果具有深化和细化的空间,尤其将古典意大利歌曲的风格特征与国内声乐教育教育相联系起来这一方面,还没见有系统和有条理的专著和论文出现,2010年,笔者研究的课题――《古典意大利歌曲的风格特征及在声乐教学上的训练价值研究》还得到了华中师范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的课题资助,在此,我想就此课题研究的意义、研究的内容等方面做如下的阐释。
一、研究意义
1.从文化的角度。学习古典意大利歌曲能使我们更好的理解西方文化特别是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什么是人文主义思想呢?人文主义起源于14世纪下半叶的意大利,其后遍及西欧整个地区。人文主义者以“人性”反对“神性”,用“人权”反对“神权”。他们提出“我是人,人的一切特性我是无所不有”的口号。他们非常不满教会对精神世界的控制,他们要求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他们歌颂人的智慧和力量,赞美人性的完美与崇高,反对宗教的专横统治和封建等级制度,主张个性解放和平等自由,提倡发扬人的个性,要求现世幸福和人间欢乐,提倡科学文化知识。所以,人文主义的理念,其重点是“人”,是“人”的本能的发挥,是“人”追求真、善、美的动力。而通观每一首古典意大利歌曲,这些古典意大利歌曲的歌词同旋律不仅都结合得异常美妙,而且唱词非常显明地反映了文艺复兴以来的人文主义思想,呈现出世俗的而不是把目光投向彼岸世界的斑斓色彩,抒写出摆脱了禁欲主义的人的种种喜怒哀乐的情愫,既典雅、优美、流畅和风趣,又含蓄、高贵、庄严甚至气势宏伟。所以,这些古典意大利歌曲无不是当时文艺复兴时期以来人文主义思想的深刻体现,下面以《阿玛丽莉》《多么幸福能赞美你》《紫罗兰》《亲爱的,我为你留下这颗心》这几首歌曲的歌词为例。
《阿玛丽莉》(卡契尼作曲)
阿玛丽莉,亲爱的,
请相信我心里甜蜜的情意,让我们永不分离。
请你相信,假如你害怕忧郁,都会对你无益。
啊,你的名字永远铭刻在我心里:
阿玛丽莉,阿玛丽莉,阿玛丽莉,我爱你。
《多么幸福能赞美你》(G.B.博侬契尼作曲)
多么幸福能赞美你,我多爱你,
啊,美丽的眼睛,多么幸福能赞美你,
我多爱你,啊,美丽的眼睛。
爱情将会使我痛苦,但我仍旧永远爱你,
永远,永远爱你
虽痛苦,仍爱你,美丽的眼睛。
虽然没有爱情的希望,痴情梦想地整天叹息,
但是遇到你那眼光,谁能抗拒那种魔力……
谁能,谁能不爱你?
《紫罗兰》(A,斯卡拉蒂作曲)
紫罗兰芬芳吐妍,花瓣上面露殊点点,
风度典雅,妩媚娇艳,含羞般的站在一边,
掩袖遮面,若隐若现,在绿叶问,
仿佛责怪我的意愿,过分轻狂,过分大胆。
《亲爱的,我为你留下这颗心》(L・莱奥曲)
把这颗心留给你,作为爱情的凭据。
请相信我永远爱你,
别哭泣,我亲爱的,我最亲爱的,
假如你哭泣,啊!上帝,啊!上帝!
我心里悲戚,上帝!啊!上帝!
我心里,我心里悲戚。
这些歌词,表达得如此之率直和大胆,感情抒发得如此酣畅炽烈,实在难以想像它们是17、18世纪古典意大利歌曲中的唱词。这些闪耀着人性光芒的歌词,难道不充盈着文艺复兴以来肯定人的作用和价值的人文主义思想吗?难道学习古典意大利歌曲仅仅是歌唱技艺的训练?难道我们不能从文化的角度去体会西方各个时期不同的文化和社会风尚?
2,从声乐训练的角度。通过笔者这几年的声乐教学和演唱实践,使我更加认识到申请作好该课题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实际的声乐教学中,尤其在我们声乐学生的基础性阶段的声乐曲目的学习训练之中,我发现个别声乐教师们在教学上和学生们在学习上不自觉地有贪大求难、好高鹜远的念头,对这些基础性训练极强的古典意大利的曲目怀有轻视的态度,认为它们太简单,不值得好好研究和学习,而众所周知,意大利是声乐的王国,这不仅因为美声唱法诞生于意大利以及意大利语被公认为是最适合歌唱的语言,更由于从古到今,在意大利流传下来了不计其数的优秀的声乐作品为世界各国的声乐演唱家、教育家学习、演唱和用于教学实践。17、18世纪的古典意大利歌曲是世界声乐作品中一枝独放的奇葩,这些意大利歌曲中的绝大部分具有典型的巴洛克时期的音乐特征和风貌,它们不但反映了当时的先进思想,在声乐写作技术上亦有不少可取之处。从声乐的技术角度讲,这些歌曲的歌唱部分多活跃、行进在人声的中声区,一般说来它们的音域不广,既无强力的高音,亦无浓厚的低音,适宜任何声部的歌手演唱,以巩固、发展中声区。同时这些歌曲风格纯正不浊,表情文火适当,常有长的连贯句和强弱明显、节奏清晰的各种语素。这些对培养演唱的技巧、练习呼吸基本功以及发好母音、咬准字音等均有极好的帮助。为摆脱传统声乐教学模式的弊病――无休止地练声,把声乐教学蜕化为“声乐体操”,我们的美声唱法的从业者(尤其是初学者),完全可以从适量地演唱古典意大利歌曲入手,因为这些歌曲里面有着太多值得我们去追求和掌握的声乐技术、技巧方面的课题。而且在风格的纯正和表现古典美方面它们更是无与伦比的。它们是发展美好音质,学习得到在世界公认的的美声唱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经典,是全世界声乐教学普遍采用的教材。“几乎每个学声乐的人都唱过其中的一些作品”。
其实这些古典意大利歌曲历数百年的沧桑而仍光彩熠熠、魅力四射,是因为世界各国的音乐院校都把这些歌曲列为声乐学生的必修教材,连当今世界最伟大的歌唱家都仍然在音乐会上演唱这些歌曲,所以从声乐技术训练的角度来讲,我们决不能轻视这些古典意大利歌曲在声乐教学上的训练价值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