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成长的脚步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时间的钟摆已在不知不觉中转过16载年头,蓦然回首,却发现过去的我离自己已越来越远,于是我想尽力挽留,可你却任性地不肯回头,渐渐消失在“时光”的转角。我只有蹲下身来,触摸你留下的破碎的痕迹,一点点,一滴滴……
【洋娃娃的泪滴】
这是我拥有的第一个洋娃娃——飘逸的长发,水汪汪的眼睛,修长的睫毛,樱桃小嘴,穿一身洁白公主裙,顶着两个大大的泡泡袖……多么可爱而又漂亮的洋娃娃啊,于是在见到她的第一眼,我就固执的想要拥有她——尽管当时她的主人并不是我。我紧紧地抱着洋娃娃,死死地不肯松手。任由大人们苦口婆心地劝说:“乖,还给人家啊,我们自己去买。”“不,才不,她是我的!”于是因为这个洋娃娃,我第一次挨了打。我仍记得当时妈妈眼里恨铁不成钢的愤怒,“这么小就要抢别人的东西,以后怎么得了?”于是不管家人的劝阻,我的哭喊,妈妈的木棒还是一下一下的打在我的手上,钻心的疼。直到棒子被打折了,妈妈才似全身的力气都被抽尽般,瘫坐在沙发上。也就是那次,我学会了一个道理——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能拿,再喜欢也不行!
看着纸张已泛黄的《糖果屋》,心里不时地泛酸。是第一次那么疯狂的收集一样东西吧。还记得每天放学铃声刚一打响,就飞奔出学校的场景。几个女生就那么疯狂的冲过大街,直奔校门口的文具店,然后就跑到售卖《糖果屋》的柜台前,只为收集不同封面的本子。时间久了,卖的《糖果屋》都只剩下相同的封面,急的我们集体与店主“谈判”,要求他进新的种类。收集到了厚厚的不同封面的《糖果屋》,我却舍不得用,将他们小心翼翼地塞在书柜的最里层。直到现在,成了可惜的废纸。看来一味的拥有并不是明智的,实现他们的价值才是可贵的!
起早,工作。今天活儿不少——赶上“十一”,饭馆生意火,剩菜多,下水道堵的更厉害了。蹬上水鞋,撬开井盖,打开帽子上的灯,摸索着下去。“人那,环保?就会嘴上说几句……呀!”他嘟囔着,突然大叫一声,好像踩空了。眨眼,世界另一番模样。
草原,房子很整齐,一排一排。没有一幢高楼,甚至是二层小楼。没有宽阔的公路,供人行走的只是草地上留下的整齐的足迹。这里没有“天”,头顶上天花板般,布满了密密麻麻的小孔,却又不觉得压抑;没有太阳。眼前有光却又找不到源头。就像是来到一个模拟世界的大房子里。他先是害怕,认为是在做梦,可一切又那么真实。找到一个人,才问得这里是“地底”。那人看出他是地球“上”的人,便把他邀到家中。
地底人的家虽是平房,却让人感觉舒适。到了屋里,他想先洗把脸,清醒清醒。便找到水龙头,习惯的开到很小,他一向很节水的。那人看到,说:“唉,不要怕浪费,这儿和你们那儿不一样,永远不会缺水的。”他很奇怪:“哦,你们这儿是地底,水多吧?”那人答道:“唉,你们上面水污染太严重了,污水也渗透下来。幸亏我们研究出了‘净水器’,现在水再脏也不用怕了,用过的水回收后再净化还能用,而且比以前的自来水干净很多。”说着,那人接了一杯水喝下,“最近你们那儿也弄出了个‘净水器’可那也只能净化自来水,对于应付工业废水,你们的可差得远呢。”他听了,又问:“那你们这儿的光亮是怎么回事?也用‘电’吗?”那人听了,说:“你们上面扔的垃圾啊!你们都觉得他没用,埋在地下,浪费了土地。可我们发现,垃圾中也是有能量的。你们的垃圾源源不断,我们所用的能量也自然源源不断了!至于灯,就在你头顶的上的小孔里。这种灯永远不会被损坏,那是我们研究多年的成果。”他又问:“你们是怎么想到的?”“怎么想到的?只要敢想,什么想不到?只要想到,什么做不成?你们的脑子总是有些拘泥,没有创新,自然想不到。”他似懂非懂的点了点头,没有说话。到了“晚上”,这儿的光亮自动变得微弱。他睡了。早上,没有城市街道的喧闹声,更没有烦人的闹钟的响声。他是被逐渐变亮的光“叫”醒的。一切都那么舒适,穿衣,洗漱。
早饭,他通常是不吃的。但到这儿,因为不用干活,他可以“享受”一回了。这儿的食物不用加热,而是“开袋即食”,因为袋中添加的特殊气体,这些食物见氧便自动变热,非常方便,营养价值更是高。吃完早饭,正好那人也休息,便带他四处转起来。穿过那绿草环绕的“街道”来到商店,那人介绍这里的衣服全是用高科技材料制成。可以调节温度,又耐磨,便给他买了一件当作礼物。在这里购物不用“交钱”。在出门时,门口的仪器会自动扫描你的信息和你购买的商品,再扣去相应的钱数,所以在地底根本没有真正流通的货币。刚走出商店,他们又碰到了一年一度的创新展览。那人说这个展览是自愿参与的,没有什么奖项,但每年都有很多人来参加。这里的人都把创新看得很重。
又逛了会儿,他突然想到不能老在这里呆着,便跟那人讲。他们一起去了公安局,警察嘱咐以后不要再来了,将他送回了地球上。做了一个梦一般,他提着那件高科技的衣服回到了地面。沉思几日,他决定要学习“地底”人,研究创新科技产品,为人类的进步做贡献。
就从这件衣服开始,他开始了科学研究的旅程,就算没有文化。他明白:踏在创新的道路上,人类必能听到成长的回声!
Today though, my people watching skills were at a peak. The place was buzzing. There were three benches gathered together facing each other and I was fortunate to find one spot at the end. There was a mix of people of all ages and a constant flow of shoppers passing by. Suddenly there was a bit of a ruckus. A beautiful young girl appearing to be about 12 years old approached a woman sitting on the bench nearby me. The woman said, “Why don’t you sit with me for a while?” She seemed quiet and a bit reflective at first glance, but suddenly started to moan and whine about things. There obviously wasn’t room for her and she became quite upset.
“But where do I fit in? There’s nowhere for me to be. I just want to be somebody… be happy… belong!” the young girl said.
There was more to this than not having a seat on the bench. This was a young lady struggling to discover who she was and where she belonged. I was about to offer my seat to her when an older gentleman sitting next to the woman got up and left. I think he just didn’t want to get involved. But if you know me by now, I saw this as an opportunity to jump right in.
“It’s not just a seat you’re looking for is it?” I said as I looked at the young girl.
“What? Are you talking to me?” she said.
“Yes, I am.” I replied.
“No, it’s not just a seat.” she said.
“I can’t tell you I remember being your age. But I can tell you that somewhere about that time is when I started to hurt.” was my response.
“You hurt? Was there something wrong?” she said
“Not hurt in a physical, somebody-beat-me-up kind of way. But I hurt all over because I wanted to fit in with life. Not just friends, but the world. Not just school, but when I looked in the mirror. I wanted to see me. I didn’t even know who that was I was looking at.”
“Mum, see he knows how I feel,” she said as she turned toward the lady next to her.
“Sir, I’ve been telling her the same thing. But because I’m her mum, it doesn’t sound the same. It sounds like criticism,” the woman said.
“I know. I have two sons. I am trying to find an interpreter who speaks youth,” I said with a laugh.
Then looking at the young girl I said, “I wish I could tell you that this will all go away. It never goes away, it evolves. It changes from these issues of youth into new challenges of life, of growing up and then growing old. Oh, you will get a sense of who you are. You will one day suddenly seem to understand what you want. But the world changes right along with you and suddenly those dreams that once were so important to you fade in comparison to new visions. Things that you could not possibly see then, but were in truth there all along will suddenly appear. You’ll look in the mirror many times in your life and question yourself. It’s good to do that. Because you can’t lie to that person. You can’t pretend to be something or someone else. That reflection doesn’t lie.”
“So I’ll struggle with this forever?” she asked me.
“No, you’ll struggle now until you realize the value of the search for the real you. Believe it or not this is a good thing. You are like a rose. Until now you were just a small bud developing and growing. Now you are starting to bloom, open up. These outside petals are the questions you just asked: Where do I fit in? I just want to be somebody… be happy…belong! You are just opening up to the beauty that’s inside you,” I said.
“But maybe I don’t want to be a rose,” she said smartly.
“Great! Then start with that. Ask yourself―if I were a flower what would I want to be? Then be it! Excellent! Don’t settle for a rose. Be a petunia, a daisy, a violet! Then think how that flower lives. How does it grow? What does it need to grow? How does it possibly get so beautiful when it started out from nothing?”
“But I’ve been growing too long!” she said.
Then I shared this story:
“In the far East the people plant a tree called the Chinese bamboo. During the first four years they water and fertilize the plant with seemingly little or no results. Then the fifth year they again apply water and fertilizer. In five weeks’ time the tree grows 90 feet.”
“Wow,” she said.
“Now my question to you is: did it grow 90 feet in five weeks or five years?”
She thought for a moment and then with a relaxing sigh quietly said, “Five years and I’ve decided that I don’t want to be a flower at all. I want to be a bamboo!”
We all laughed. The young girl turned and hugged her mum. I stood up and said my goodbyes and as I turned around to look at them one more time, I swear when the young girl stood up, she looked so much taller. I think perhaps she grew up a little today. But we never stop growing.
那里真是拥挤不堪,而我不清楚为何会这样。当时我在本地的一个购物商场里。每次,当我想逃离一切,我就会来这里,而当时就是这种状况。当一些事开始让我感到茫然,而我的脑子近乎无法思考时,我知道是时候休息一下了。在冬日里,我前往这个购物商场。这一切可追溯到童年时期,那时,在周六晚上,我们会去逛橱窗,只为了逃离家一会儿。来到本地的购物中心,我们还会坐在我们的车里一边津津有味地嚼着我们爱吃的食物,一边只是看着那些走过的人。因而,对我来说,坐在购物商场里让我感觉很舒适。我不会停留太久。你决不会看见我像一些老家伙一般瘫倒在那,鼾声如雷。我不会和其他人聚在一块儿交谈,也不会带上一副纸牌坐在美食广场里。我补充一番精力后,然后就会继续前行。
而那天,我的观人技能达到了顶峰。广场里人声嘈杂,有一处摆着三张长凳,相向而设,我幸运地在长凳的末端找到了一个位置。凳子上坐着的一干人等各个年龄层的都有,而旁边的购物人流不断。突然发生了一阵小骚动。一个看上去大概12岁的漂亮小女孩走近坐在我旁边的那位女士。那位女士说:“来和我坐一会儿吧。”那个女孩乍看上去似乎很恬静,还有点处于沉思的状态中,但突然,她开始就一些事抱怨和发起牢骚来。很明显,她没有空位可以坐,她变得很沮丧。
“我哪里挤得进去?根本没位置让我容身。我只想出人头地……只想快乐……只想找到自己的位置!”那个小女孩说道。
这问题不仅仅是在长凳上找不到位置这么简单。这是个苦于寻觅真我、追求归属的小女孩。我正要把我的位置让给她,这时,坐在那位女士旁边的一位年长的先生站了起来,走开了。我想他只是不想掺合在其中。但如果你现在对我有几分了解,你就知道,我会把握机会“插”上一脚。
“你在寻找的不仅仅是一个座位,对吧?”我看着那个小女孩说道。
“什么?你是在和我说话吗?”她说。
“是的,我是在和你说话。”我答道。
“是的,不只是一个座位。”她说。
“我不能说还记得自己在你这个年纪时的一切。但我可以告诉你,我大约就在你这个年龄开始会觉得受伤。”这是我的回答。
“受伤?发生什么不好的事了吗?”她说。
“不是身体上被别人痛打所受的那种伤。但我浑身伤痛,因为我想适应生活。不只是与人交朋友,而是适应整个世界。不仅是在学校里,还有当我照镜子的时候。我想看清自己。我甚至不知道镜中那个我在盯着的人是谁。”
“妈妈,你看,他了解我的感受,”她转向坐在她旁边的那位女士说道。
“先生,我一直都是这样和她说的,但因为我是她的妈妈,所以她听起这些话来感觉就不一样。我说这些话,她会觉得是批评指责。”那位女士说道。
“我懂。我就有两个儿子。我一直想找个懂得说‘青春’的语言的人给我翻译,”我笑着说。
接着,我看着那个小女孩,说道:“我真希望能告诉你这种感觉会消失。可事实上,它从来不会消失,而是会不断演变。它会从青春期的这些纠结,转变成人生成长衰老历程中的新挑战。噢,你会对自己有所了解。某天,你会突然似乎明白了自己想要什么。但世界恰恰和你一块儿发生变化,突然,那些曾对你如此重要的梦想会褪去,取而代之的是新的目标企求。那些以往你无法看到却实际上与你如影相随的东西会突然显现。你一生中会多次直视镜子,质问自己。这么做是有益的。因为你无法对镜中的人撒谎。你无法装成别的某个事物或某个人。那镜中影像是不会撒谎。”
“那么,我将永远挣扎在其中?”她问我。
“不,你现在处于挣扎中,直到你意识到寻找真实自我的价值所在。不管你相信与否,这是件有益的事。你就像一朵玫瑰。此前,你不过是一颗小蓓蕾,在发展成长着。现在,你开始开花、绽放。这些最外面的花瓣是你刚才问的问题:哪里才有我的一席之地?我只想出人头地……只想快乐……只想找到自己的位置!你才刚展露你内在的美。”我说道。
“但或许我不想成为一朵玫瑰。”她机敏地说道。
“棒极了!那么就从这个问题开始。问问自己――如果我是一朵花儿,那么我想成为哪种花儿?接下来就成为那种花儿!太棒了!不要安下心来做一朵玫瑰。成为一朵矮牵牛花、一朵雏菊,或是一朵紫罗兰吧!接下来想想你要成为的那种花儿是如何生存的。它是如何生长的?它需要什么条件来生长?它是怎么从‘零’开始,尔后变得这么美丽?”
“但我已经长这么大了!”她说道。 接着,我分享了以下这个故事: “在遥远的东方,人们种植着一种名叫‘中国竹’的树。在种下这种树的头四年里,他们给这种植物浇水、施肥,但几乎看不到一丝生长的迹象。接着,在第五个年头,他们又再给这些植物浇水、施肥。在不到五周的时间里,它们长了90英尺(约27米)。”
“哇,”她说。
“现在,我给你提的问题是:它是在五周还是五年内长了90英尺的呢?”
【关键词】信任;尊重;关心;诱导;一视同仁
要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必须从情感入手,全心全意爱自己的学生。爱,具有无形的力量,是通向儿童心灵的桥梁。
热爱学生,是一个人民教师起码的,必须的素质,没有信任,没有心灵的交流,是很难想象能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的。特别是在小学教育这个初始教育阶段,“爱”更重千金。在多年的教育工作实践中,我就是依靠“爱”转化了暂时后进的学生,促使优生更优,形成一个又一个优秀班集体,送走一批又一批优秀毕业生,使他们高高兴兴地读上了高一级学校。
1.爱的基石——信任和尊重
信任和尊重自己的学生,才会得到学生对自己的敬爱和信服。当教育者赢得了学生的信任时,学生就会把教育者看作一个可以亲近的人,教育就会收到较好或良好的效果。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师面对的是学生的极易受到伤害的、极其脆弱的心灵,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心灵的接触。”
五年级时下期班上有这样一位男生,一段时间突然变得任性、易冲动,稍有不如意就发脾气,经常和同学发生争吵。为了了解事情的原因,我就经常利用课余时间以朋友的身份和他一起谈心,聊天,从他的摆谈中才知道他的父母离异了,他和父亲一起过,原本优裕而温馨的生活也将没有了。对于小学生来讲,此时正是思想可塑性较强,人生观正待形成的时机,一旦发生心灵畸变是极其危险的。面对一颗极易受到伤害,极其脆弱的心灵,我亲切地开导他,鼓励他,并且告诉他:“老师永远是你的朋友,你有什么心事,有什么困难,尽管给老师讲,老师一定帮助你。”同时我还发动班上的同学都来关心他。功夫不负有心人,老师的爱心,集体的温暖,终于使这位学生走出了心里阴影,圆满的完成了小学学业升入了高一级学校。现在他正在所热爱的模具制造岗位上喷洒汗水。多年以后,他和我谈起这些,深有感触的说,那时我感到一切都变了,心里也在发生着剧烈的变化,仇恨一切。如果不是老师及时发现苗头,还真不敢想像后面的日子。
教师是学生心灵的开启者,善于尊重和信任学生的老师,才是好老师,才会受到学生的尊敬,有一次上课,同学们都在聚精会神地做作业,我看到平时上课爱说闲话的学生又在向同桌说着什么,非常生气,以为他又不守纪律,就叫那位学生站起来,当时他红着脸低着头站了起来。可是课后,一位学生来告诉我,说那个学生刚才是为同桌读黑板上的题(因同桌眼睛近视而又忘戴眼镜了),并不是有意说话。当时我感到非常不安,马上回教室当着全班同学向那位学生真诚的道歉,这件事使那位学生和其他学生很受感动。
在多年的教育实践中,我深深体会到:“作为一名教师,要想教育好自己的学生,首先就应该放下教师的架子,和他们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尊重、信任、爱护、关心他们,做他们的知心朋友,在同他们玩耍、劳动、学习中尊重他们的自尊心,不伤害他们的人格,信任他们的能力。”在没有师生界限的交往过程中,教师自然而然地走进了学生的心灵,学生也乐于主动向教师敞开心扉。这时,教育就会收到较好的效果。
2.爱的行动——关心、诱导
老师在学习、生活上无微不至地关心学生,对学生的错误行为正面诱导,比单纯的严厉批评、训斥收效大,因为这样做是爱的具体化。
班上有几个男生,曾一度迷上了电子游戏,每天不按时到班上课,经常请假,然后结伴到电子游戏厅打游戏。有一位男孩子因把一周的生活费提前花光了,被家长发现后,经再三追问,才知道是拿去打电子游戏,家长十分生气,到学校告诉了我。怎样处理这个问题,达到诱导的目的呢?我没有用简单粗暴的训斥代替教育,而是用“一听、二看、三议”的方法引导他们提高道德认识,分清行为是非,让坏好事。我首先给他们讲迷上电子游戏的危害性,又找来一些资料读给他们听;然后利用主题班会活动让他们看同学们自编自演的小品《电子游戏害了他》;最后组织讨论“迷上电子游戏的害处。”让学生从中认识到自己的不良行为,并逐步改正。
平时,听见学生咳嗽,发现呕吐,身体不舒服,就亲自给他们端开水,让他们吃药。天冷了提醒学生加衣服,上街嘱咐学生注意财物安全,遵守交通规则等。总之,他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随时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对学生的关心,爱护,我总是从他们的不同的实际需要出发,去理解他们,照顾他们,从而使他们理解老师的爱,并化着努力学习,不断进步的行动。
一视同仁,让学生感到纯真的爱。学生每接触一个老师,总有议论,老师喜欢哪个,不喜欢哪个,老师处理某某事公正不公正等。他们要求老师公正的爱,以满足他们自尊的需要,否则会造成逆反的心理,不利于教育。所以教师爱学生,无论他表现
3.爱的深化——严格要求,一视同仁
怎样,是优是劣都要一视同仁,既不纵容优生,也不歧视后进生,既要让所有学生体会到老师像他们的慈母,又是他们的严师。
对待优生,我常教导他们辩证地看问题,扬长避短,争取更优,不仅在学习上取得优异的成绩,还要具有良好的品德,健康的身体,更应有一颗善于奉献的爱心。有了爱,世界将变得更加精彩。
对待后进生我也常教育他们一分为二的看自己,增强他们的自信心,给予他们改正缺点的机会,引导他们树立改正缺点的信心,教育他们自觉主动向成绩好的同学学习,不懂的地方大胆问,切不可自暴自弃。这样学生在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的友爱气氛中学习、生活,没有精神负担。这样的气氛陶冶了他们的集体主义精神。当然教师的示范,榜样作用是无形的,无声的教育,教师公正纯真的爱,会变成他们爱同学,爱师长,爱他人的自觉行动。
严格要求,对学生倾注灼热的爱。一提到“严”,学生往往认为是“凶”,作为老师其实严格要求是热爱学生的重要内容。
专注。1972年,乔布斯到俄勒冈州的Reed大学读书。Reed大学有全美最好的美术字课程,引起了乔布斯的极大热情,甚至在退学之后,他仍然坚持学习这个课程,去学写漂亮的美术字。在那里,乔布斯学到了san serif 和serif字体,学会了怎么样在不同的字母组合之中改变空白间距,还有怎么样才能做出最棒的印刷式样。他深深地被那种科学无法捕捉到的艺术精妙感觉所吸引。10年后,当设计第一台Macintosh(麦金塔)电脑的时候,乔布斯把当时学的那些东西全都融入了设计。现在,让人爱不释手的
iPhone、iPad,其设计也无不深深融入了乔布斯把科技与艺术完美结合的理念。而这种理念的形成源自他少年时代对科技和艺术的爱好与追求。乔布斯之所以成功,就是因为专注、执著,可以说,如果没有他的专注,如果没有他的执著,就不可能有今天的乔布斯,就不可能有今天的“苹果”。正是因为他把创新科技当成了自己的人生,把对电子产品的设计创新作为自己永不停歇的追求,他才成为了一代计算机与通讯工具的创新天王和一个改变世界的传奇人物,这也正是为什么说没有他就没有“苹果”,没有他就没有“苹果”起死回生的重要原因。作为教师,同样也要有一颗专注于教育、专注于事业的执著的心。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把教师当做一项谋生的职业,而不把其视为一项伟大的值得为之奋斗终生的事业,甚至身在讲台而心系其他,或者朝三暮四,一心为名利所羁绊,而不是潜心教育,潜心育人,这样的教师恐怕是断然难以在教育上做出一番事业、难以有自己的独到建树的。
学习。给苹果设计最初的使用手册时,乔布斯仔细研究了索尼的手册所使用的字体、排版以及纸张重量,在设计第一台iMac的外壳时,他又不断地在苹果的停车场徘徊,研究德国和意大利轿车的车身设计。乔布斯一直都是用“初学者谦虚的自觉,饥饿者渴望的求知态度”来拥抱未来的知识。正是他求知若渴、虚心若愚的学习精神,才使得苹果公司始终在同行业中遥遥领先。这一点对教师来说显然十分重要,作为教师,同样要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和学习意识。只有不断地加强学习,努力做一个学习型、科研型教师,才可能拥有一汪源源不断的清澈的知识泉水,才可能储备足够多的教育教学的“养分”,为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不断注入新鲜的血液和活力。
借力。苹果i系列产品的所有微处理器都非苹果制造。比如,iPhone的主处理器一直是三星供应,iPhone的声音一直由欧胜芯片处理,显示器接口一直使用国家半导体芯片,电源管理一直交由英飞凌芯片负责……苹果公司正是靠着形形的第二级发明为基础,把不同的设备拼装并编程,加之光滑、反传统、优雅、流线型、简洁和实用的界面设计,苹果产品风靡了全球,赢得了无数的“果粉”。就像先哲荀子所说:“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乔布斯本人更是直接地说:“我们一直在使用别人的成果。使用人类的已有经验和知识来进行发明创造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乔布斯这种吸纳百家之长、杂取种种,巧妙借力的做法同样值得我们教师思考。在今天这样一个信息化时代里,作为教师绝不能闭门造车,一味地埋头苦教,一定要善于向那些全国知名的特级教师、一流名师学习,向自己身边的同事和朋友学习,向那些优秀的教育专著学习,向方方面面、各行各业的社会人士学习,并努力从中思考和发现有益于自己成长、适合于自己专业发展的东西,从而恰当地借力,让自己站在名师的肩膀上,沿着名师的足迹,使自己的专业水平得到更好更快的发展,使自己的为师之路更宽、更阔。
创新。无论是在苹果公司的首创之初,还是而立之年后大刀阔斧的改革,乔布斯始终没有停止思考的脚步,他甚至把笛卡尔的名言“我思故我在”变成了iMac的广告文案“I think,therefore iMac”,正是那绝妙的创意脑筋,使得他的创新无极限。对于教师,同样如此,教师要发展,要保持永不落伍,要想在教育领域作出一番自己的事业,创新精神无疑非常重要。试想,一个教师如果不注重思考和创新,那么他教十年书和教一年书实质上并无多大的区别。教师必须在学习和借力的基础上,不断地思考,不断地探索,要敢于做“个性教师”,敢于“钻牛角尖”,敢于标新立异,不断地激活并强化自己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从而在不断的教学改革和教学创新中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思想和教学风格,在培养创新型学生、创新型人才的同时,也为自己成为有思想有魄力的名师、名家奠基,更为我们教育的兴旺发达、蓬勃发展奠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