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次北固山下赏析

次北固山下赏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次北固山下赏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次北固山下赏析

次北固山下赏析范文第1篇

第一步:解题;介绍格律诗,强调韵脚;说明写作背景。第二步:学生齐读全诗,教师指正字音。第三步:理解诗句,基本上是就字面作翻译。第四步:分析写景抒情的写作特点。第五步:由最后一句得出“思乡”情感,明确全文主题。第六步:学生再次朗读后,余下时间全部用于背诵该诗。

听完这堂课,我一时心中颇多感触。难道古诗词就这样教学吗?如果我是学生:这节课我真正学懂了吗?我学习诗歌的能力,在这节课里得到培养了吗?

表面上,从学生活动看,这堂课有朗读,有思考,有讨论,似乎学生活动的主要形式都有;从知识获取来看,这堂课学生认识了律诗的一些特点,知道了这首诗的主题,明白了这首诗写景抒情的特点,并能背下这首诗,学生似乎也有些收获。然而,细细想想,这些所谓的学生活动太空泛、太简略,所谓的知识收获都是面上的、笼统的,而培养学生学习古诗词的能力,更是微乎其微。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在“阅读”部分明确提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可见,古诗词教学的主要方式是诵读,主要活动是积累、感悟和运用,主要目的是提高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古诗词教学就应该以此为指导,围绕这三个方面下功夫,引导学生真正学懂所学诗歌。

那么,要达到新课程标准的阅读要求,古诗词教学的着力点应该是什么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先要弄清楚两点:一是初中古诗词教学基本的重点和难点是什么;二是所学古诗词在教材特别是在特定单元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什么。就初中学段而言,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古诗词教学的重点是诵读和理解(“感悟”),难点是赏析和评价(“品味”、“审美”);从特定单元的教学重难点看,以《次北固山下》为例,人教版将它安排在第三单元,这个单元的教学重点就是反复诵读品味,感受文章的景物美、情感美、语言美,难点应是品味文章的情感美、语言美。因此,可以看出,一般古诗词教学的着力点应该是诵读、理解、赏析,也就是围绕“读、悟、品”下功夫。换言之,古诗词教学就是要紧扣字词着力,引导学生深入解读词句,真正走进文本。

有了这个认识,再来审视那位教师《次北固山下》的教学,就明白了他的问题所在,要纠正这些问题,也就有了方向和办法。同样是这篇课文,有位教师就上得不错,他的整个课堂分成诵读和品析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先是教师满怀激情朗诵,感染学生情绪;然后让学生充分朗读,有自由诵读、抽读、齐读,形式多样,中间穿插教师对字音、节奏、语速、轻重等朗读指导,接着引导学生结合小学所学二首律诗,与学生对论、认识律诗特点,接下来又让学生反复地诵读,自主读、指名读、分组读,并对学生的诵读情况予以点评和肯定。几轮下来,学生的朗读不仅有几分滋味了,而且在读的过程中有了对诗歌的一些感悟。第二个部分:主要是理解和赏析诗歌,也穿插了诵读。

下面选取第二个教学部分的片断看看:师:诗歌中写景是为抒情服务的。请大家再认真读一下诗的中间两联,所写之景与作者要抒发的情感有什么关系呢?(学生朗读)生:“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写的是开阔秀丽的江景,可能是衬托后面的思乡之情。师:你用了“衬托”一词,很好!你的思维方向是正确的。有衬托的作用,读这句诗,你能读出思乡的意思吗?(学生沉默)师:大家再看首联,你们刚才说“客路青山外”意指身在异乡,而且羁旅之路漫长,自然思乡。那么,颔联可否顺着这个思路想一想呢?请先齐读这两句,边读边想一想。(学生朗读)生:“潮平两岸阔”写出江面的宽阔,说明行舟的路途也很远,含有与首联相同的言外意。师:对了,这位同学的分析是正确的。我们在第三联中也能品出这种言外意来。哪位同学来说说?生:“海日生残夜”说明诗人昼夜兼行,此时已凌晨了,还在江上行,可见路途遥远,与前二联的言外意相同。生:“江春入旧年”说明时间是快到过年时节,“每逢佳节倍思亲”,乡愁自然而生。师:说得真好!同学们,我们只有像这样用心去品读出诗句的丰富内涵,才能真正读懂一首诗。师:有人说这首诗的颈联富有哲理,能说说你的感悟吗?……

次北固山下赏析范文第2篇

关键词:古代羁旅诗 苏教版 中小学语文

羁旅诗又称为记行诗、行旅诗,是指诗人因各种原因远离家国,用诗歌的形式描写漂泊生活、抒发客居异乡的各种感慨的一类诗歌。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古代诗人创作了大量羁旅诗,在苏教版中小学教材中约有十首这类诗歌。①虽然它们的作者、生成背景与情感内涵等方面不可同日而语,但依然可以看出同属于羁旅诗的别样风情。本文从抒情内容、艺术特色、现实意义三个方面来简要分析这一问题。

一.中小学语文教材中古代羁旅诗的具体内容

人生变幻无定,福祸莫测,谁都不可能一帆风顺,于是羁旅漂泊也成为了人生的一种常态,我们欣赏那种“慢慢走,欣赏啊”的从容心态。古代由于通信不便,游子在漂泊的路上无以为寄,便以沿途的山水风物为寄托抒发性灵。他们的步伐丈量过千山万水,心也跟着阅尽了人世沧桑。也因此,羁旅诗凝聚了诗人们较为真实的情感变化,彰显了他们鲜活的生命热情,体现了诗人们丰富的人生智慧。细细品味这十首羁旅诗,我们发现它们的抒情内容有以下几种:

1.客居他乡,漂泊天涯的艰难

离家在外往往多有不便,张继的《枫桥夜泊》(三年级上册),就充分反映了羁旅漂泊的艰难与苦涩。“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夜深了,气温骤降带来属于夜的清寒,空荡的客船上诗人辗转反侧,裹紧身上的单衣,望着江上零星的渔火,耳际是不远处寒山寺里传来的邈远的钟声……这使得张继的苦楚,更添一笔孤寒。再如杜甫的《登高》(高中必修三)“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更是直接道尽羁旅之苦,使人消瘦潦倒。因此,羁旅之苦,苦在风餐露宿,苦在寂寞空虚,苦在无处安定,不知归处何在。

2.渴望山河无缺,向往安定生活

人类归根到底是一种群居性动物,而漂泊在外的游子恰如离群的孤雁,始终存着重回集体的渴望。因此,饱受羁旅之苦的游子们对于安定生活的向往也就自然而然了。但同时,他们更希望自己对理想与抱负的不懈追求终有一天能实现,哪怕衣带渐宽也终不后悔,甘愿“为伊消得人憔悴”。无论是夏完淳还是文天祥,对于收拾旧山河,为国家誓死效忠的赤子之心始终不变。诗句“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都是对理想信念执着追求的箴言。

3.思念亲友,眷恋故乡的温情

人在旅途,前路漫漫,不知方向地漂泊,给人一种虚空、寂寥之感。当风餐露宿、孤舟独眠时,更容易想起家中的粗茶淡饭,亲友的笑语和关爱;当仕途受挫、行走艰难时,更加希望有亲友在身后给予坚强的支持。诗句如王湾《次北固山下》(七年级上册):“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杜甫《登岳阳楼》(七年级下册)“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夏完淳《别云间》(八年级上册):“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李白曾道:“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可见故乡、亲友,总是令游子们魂牵梦萦。

4.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悲愤

羁旅诗中此类悲愤之作有不少。例如文天祥《过零丁洋》(八年级上册):“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面对的就是家国覆灭、无力回天的苍凉以及对统治者用人不当的埋怨愤恨;杜甫的《登高》抒发的则是客居它乡、漂泊无依、无奈命运的孤独寂寞、幽怨愤慨之情;杜牧的《泊秦淮》(八年级上册):“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花”,发出的是对祖国前途命运的担忧以及对统治者不思进取、醉生梦死的不满。然而,最令诗人们悲痛的莫过于英雄末路,美人迟暮。抗清英雄夏完淳在《别云间》中这句“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的血泪质问,使少年人的沉痛悲叹更加震撼人心。可见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悲愤一直是历代诗人心头滚烫的一碗热血,掺杂了他们内心最深刻的执念与最动人的吟唱。

二.中小学语文教材中古代羁旅诗的艺术特色

纵观中小学语文教材中古代羁旅诗的一大特色,便是羁旅途中诗人所见所闻的任何一种景物,都有可能触发他的羁旅之思。诗人们十分善于将眼中景与心中情结合起来。正因如此,我们可以根据这些特征更容易地窥见并体味游子们的心绪。这十首羁旅诗常用的表现手法有以下几种:

1.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在羁旅诗中,有以下几种表现手法:

A.抒情为主,虚实结合

在古代羁旅诗中,哪怕是一枝一叶也总关情,诗人在诗歌中以抒发自己的情感为主,善于将眼中景与心中情有机结合,虚虚实实,加以联想想象,字字珠玑,催人断肠。例如夏完淳《别云间》“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一句,写自己甘愿为国捐躯,至死不悔,哪怕自己死后也想要看到祖国山河的收复, 希望回归美丽的家乡,拳拳家国之情跃然于纸。让人不禁想起了陆游《示儿》中“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句同样是收复失地、保卫家园的爱国名句,至今读来荡气回肠,深入人心。

B.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这是古诗间接抒情中惯用的手法,往往为主观意志情感服务,即王国维先生所说的“有我之境”。②例如柳永《雨霖铃》(高中必修四)“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一句,借寒蝉凄凄哀哀的鸣叫、渲染离别时惨淡凄凉的氛围;又如杜甫的《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借凄凉的猿啼、秋天肆虐的大风营造属于秋天的萧条肃杀,抒发心中的凄怆悲凉。还有一种独特的手法便是以乐写哀。典型的是王湾的《次北固山下》“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最初以为是写旅途中壮丽开阔的风景,尤其是海日冲破残夜的阻力喷薄而出,春天最终摆脱旧年的束缚将希望带给人间这样充满生机活力的图景,其实,只不过是想衬托自己苦苦思归的郁闷心情罢了。

C.白描、对比与反衬手法

白描的运用见于“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这些诗句。诗人对景物不加雕琢的描写,更添一番旅行途中朴素自然的真实感。对比手法则见于杜甫的《登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就极力渲染了洞庭湖的雄壮开阔,从而反衬出个人的渺小,微不足道。人类的生命像是蜉蝣一般短暂,与天地永恒比起来又算得了什么呢?诗人因而发出对生命与功名的慨叹。诗歌情感张弛有度,含蓄与直白相结合,更容易让我们体味诗人作诗时的情绪变化。

D.意象丰富独特

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某些景物在羁旅诗中经常出现,是引导中小学生学习古代羁旅诗的重要参照。例如马致远的《天净沙》(八年级上册),运用枯藤、老树、古道、瘦马、夕阳这一系列意象的渲染叠加,营造出一幅羁旅客断肠天涯的凄凉图景,抒发深切的思乡之情,此情此景让人顿生共鸣,令人感伤。除此之外,还有月、水、鸿雁、落木、孤舟等,也是古代羁旅诗中常见的意象。

2.修辞手法

A.对偶与夸张

关于对偶,杜甫《登高》的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一句,尤为精妙。句中“风”对“渚”,“天”对“沙”,“猿啸”对“鸟飞”,名词、动词、形容词对仗工整又贴切自然,读来富有节奏感。经过诗人的艺术提炼,十四个字,字字精当传神,达到了很高的审美境界。③更值得注意的是:对起的首句,末字常用仄声,此诗却用平声入韵。因此,沈德潜先生在《唐诗别裁》中就有“八句皆对,起二句对举之中仍复用韵,格奇而变”的赞语。说起夸张的手法,当推杜甫的《登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用夸张的手法写洞庭湖将吴楚分隔在东南两城,日月星辰、天地昼夜都浮于其上,极力渲染洞庭湖的浩大开阔,气势磅礴。

B.设问与叠字

王湾《次北固山下》:“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就是典型的设问句。鸿雁尚且可以归去,可怜自己何时能与家人团聚?这是在问自己,也是在问命运的安排,颇有无奈心酸之感。如此便将诗人乘舟江南、神驰故里的飘泊羁旅之情流露于字里行间。朱东润先生评价李清照的《声声慢》(高中必修四)“创造性地用上大量确切而生动的叠字,以加强感情的渲染,毫无斧凿之痕。”④这十四个字精炼概括,细腻地展示了经历过国破家亡夫死,长期的流亡生活后词人曲折的心理活动,生动地展现了复杂哀怨的内心世界。

3.语言与诗歌形式

A.语言:简洁自然,流畅婉转

这类诗歌的语言特征总体来说多简洁自然,流畅婉转。李白有诗云:“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可用来说明羁旅诗不假雕饰、率真朴素的风格。这十首羁旅诗的共性是多用口语,注意炼字,读来平白如话却又自然生动,韵味无穷。前文所提到的诗作大多如此。这些诗句经过诗人们的千锤百炼,已经了达到质朴流畅、圆润婉转、意韵无穷的境界,足见匠心独到却丝毫没有斧凿之感的作诗功力,彰显了诗歌的自然之美。

B.形式:古体近体,平仄和谐

提起古代羁旅诗的诗歌形式,则古体近体皆有,平仄和谐。苏教版选取的这十首诗在形式上有古诗近体,也有七绝、五律、七律。诗歌注重音乐性,十分讲究平仄,押韵严格。例如五言律诗《次北固山下》,就属于仄起首句不入韵的格律。诗歌对仗遵循“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规则,无论是平仄还是粘对,都循规蹈矩,严谨考究。吴小如先生在《唐宋词鉴赏辞典》中评价李清照的《声声慢》 “原来的《声声慢》的曲调,韵脚押平声字,调子相应地也比较徐缓。而这首词却改押入声韵,并屡用叠字和双声字,这就变舒缓为急促,变哀婉为凄厉。”再如《雨铃霖》,龙榆生先生这样评价道:“一百三字,前后片各五仄韵,例用入声部韵。前片第二、五句是上一、下三,第八句是上一下四句式,第一字宜用去声。”⑤

三.研究中小学教材中古代羁旅诗的现代意义

1.现实意义

余光中的一首《乡愁》表现了诗人思想最执著的主导情感――家国意识。可见无论古今,乡愁总是能引起人们的共鸣。而当今社会通讯虽然越来越便利,人情却不如以前那般浓厚,不少青年将眼光一味地投向海外,却忘记了什么叫做春晖寸草,什么是莼羹鲈脍。羁旅诗中强烈的爱国思想意识和人伦情感,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人“记得住乡愁”。

2.教育意义

A.培养知识能力

苏教版所选取的这几首羁旅诗,有助于学生学会用简洁自然的语言来表达情感,做到干净利落,言简意赅。这就锻炼学生注意诗歌的炼字、炼句,物象描写中的动与静,声与寂,情与理等方面的相互映衬、烘托,修辞色彩等的能力,为学生学习诗歌,赏析诗歌打下良好的基础。

B.培养情感能力

客居他乡、漂泊天涯的艰难;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悲愤;思念亲友、眷恋故乡的温情;渴望安定、追求理想的执着……当今处于温室的中小学生对羁旅诗中这些复杂的情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通过系统的归纳式分析,能使学生得到更好的理解。并且有些羁旅诗中哪怕是羁旅天涯也始终不变的爱国之心,在大力宣传爱国教育的今天,彰显出它独特的价值和魅力。

C.学习表现技巧

表现技巧一直是学习古诗中的重难点,古代羁旅诗因为有羁旅途中,情即所见的写作特点,而别具特色。因此,掌握了这些表达技巧,有利于学生举一反三,学会自主学习,这对于分析类似诗歌如送别诗、贬谪诗等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苏教版中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这些古代羁旅诗,如珍珠般散发着动人的光泽,闪烁着别样的诗歌风情。这些诗歌所蕴含的可贵的家国之思以及人伦情怀在当今社会仍然值得我们去深思,挖掘其中的闪光之处。

参考文献

①文中所选的所有羁旅诗均来自苏教版中学语文教材。由江苏教育出版社,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出版。它们分别是三年级上册的《枫桥夜泊》,七年级上册的《次北固山下》,七年级下册的《登岳阳楼》,八年级上册的《泊秦淮》、《过零丁洋》、《别云间》,八年级下册的《天净沙》以及高中必修三的《登高》,必修四的《雨霖铃》、《声声慢》。

②王国维:《人间词话》,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5页。先生认为艺术境界分为“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两种,原文是“‘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淡淡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

③傅德岷、卢晋:《唐诗宋词鉴赏辞典》,湖北辞书出版社2005年版,第177页。

④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编第二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54页。

次北固山下赏析范文第3篇

阅读王湾的《次北固山下》。回答问题。(4分)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1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表现了怎样的自然理趣?是如何表现的?请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广东广州市试题

阅读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回答问题。(5分)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此事古难全”中“此事”指的是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一句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请简要分析。(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贵州黔南州试题

阅读《渔家傲・秋思》,回答问题。(5分)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首句中的______字统领了上阕景物。(1分)

2.下面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这首词是作者边塞生活经历的写照,反映了边塞生活的艰苦,表达了戍边将士思念家乡、渴望为国建功的情怀。

B.这首词通过“塞下”“长烟落日”“霜”等词语写出了边塞秋季的景色特点。

C.“衡阳雁去无留意”一句是说,衡阳的大雁飞去,没有丝毫想留下来的意思。

D.“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形象地描绘出了坐落在崇山峻岭间的孤城,夕阳西下时,便紧紧地关闭城门的情景,突出塞下秋景与中原的不同,同时点明了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

3.“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表达了词人怎样的心理?(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湖北襄阳市试题

赏析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4分)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在诗中,刘禹锡没有直接倾诉自己无罪而长期遭贬的辛酸与愤懑,而是通过“________”和“________”这些富有感彩的词语的渲染,让读者自己感受。{2分)

2.前人评论这首诗时曾说:“尾联看似平淡,实乃点睛之笔,不能忽略。”请赏析尾联中的“长精神”三字。(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江苏苏州市试题

阅读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回答问题。(5分)

北风卷地白草新,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容,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希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1.题目中的“________”表明了这首诗的体裁。(1分)

2.一位同学在作文中写道:“春天来了!梨花、杏花、桃花全部盛开了,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位同学引用岑参诗句是否怡当?为什么?请说明理由。(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面哪一项与“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一句在写法和表达的情感上最为接近?()(2分)

A.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B.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

C.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

D.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王渤《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浙江台州市试题

浣溪沙

[宋]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山行

[宋]叶茵

青山不识我姓字,我亦不识青山名。

飞来白鸟似相识,对我对山三两声。

1.如果说《浣溪沙》中的主人公。是故地重游,那么《山行》中的主人公则是____,这从“______”一词可以看出。(2分)

2.两首诗(词)的主人公见见到“似相识”的飞鸟时,流露出的情感有何不同?(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推荐理由】

河南省试题有两道题,命题思路是从整体把握到局部探究。第1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总体把握情况,考生只要抓住“客”“乡书”“归雁”等词,就能正确感知诗中“思乡”的思想感情。第2题是有限制的名句赏析,从“表现自然理趣”的角度命题,考查考生赏析诗句的能力。

广东广州市试题的两道题,都是从词、句入手,考查考生对诗歌的理解情况。古诗词阅读赏析句子类试题,多围绕名句设题,而这里要求考生赏析的“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并非名句,这对在学习中注重名句赏析的师生来说,是一个提醒:在备考中,应全面理解作品的意思,弄懂作品的每一句话。

贵州黔南州试题考查全面,题型经典。第3题题干中的“心理”一词,对答题角度有限制,命题细腻,考查考生联系作品的写作背景理解句子、筛选信息的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湖北襄阳市试题的两道题,都是品析词语题,在内容上有呼应。第1题考查考生对作者的辛酸与愤懑情绪的理解情况,第2题考查考生对作者的坚定意志和乐观精神的理解程度。设题紧扣这首诗表达的情感起伏跌宕、前后对比鲜明的特点。

江苏苏州市试题出得出入意料,考查了不常考查的长诗,试题有创新,十分灵活。

次北固山下赏析范文第4篇

一、反复诵读诗词,欣赏美的韵律

著名的语言学家朱光潜说:“要培养孩子纯正的文学趣味,就要从读诗开始。”诵读就是一种很好的读诗方法,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诵读即反复朗读诗歌,直至自然成诵,古诗讲究韵律和谐,学生通过诵读不仅能够积累素材,增强文学修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还能慢慢地从诗中读出兴味,读出诗人的所思所感,有助于学生对古诗的审美体验。

当然,诵读不应该只是反复的朗读,应该注意“读”的方法,尤其注重“读的过程”,南朝著名的理学家朱熹说:“读之,须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学生在诵读诗歌的时候,用普通话正确、流畅、有感情的朗读,要注意诗歌的平仄规律,要注意停顿,分清轻重缓急,要根据诗歌的情感表达,适时地变更语音、语调,注意要抑扬顿挫地读。例如,诵读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首小令采用白描的手法,用看似普通的景物,九个意象、十八个字就勾勒出一幅深秋黄昏图,情感基调悲凉,表达一个异乡游子的羁旅愁思。因此,在理解的基础上,教导学生朗读要注意停顿,一个一个画面的推动,构成一幅凄凉景,接着“夕阳/西下”将情感推向,最后用或缓慢或沉重的语气诵出“断肠人/在天涯”。如此,情随诗动,融情于景,学生读完,对诗人的悲哀惆怅之情也会理解得更加深刻,仿佛亲身体会。

此外,随着学生理解能力的提高,学生的诵读技巧会越来越娴熟,老师就要根据学生的特点指导学生,根据自己对诗歌的理解读出自己的特点,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打造个性化诵读,让学生在诵读中,感受语言的韵律美。

二、赏析重点词句,理解美的内涵

古诗词讲究凝炼字词,几乎每一个字都要做到表达精确与恰当,有时候一个字就是一整首诗的灵魂,即“诗眼”。在诗词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诗词中重点字词的赏析,带领学生领略诗词的美。

例如,《使之塞上》这首诗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历来为后人所称道,其中的几个形容词“大、孤、直、长、圆”五字用得甚是巧妙,教师便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这五个字妙在何处?比如,“大”字写出了沙漠的广阔与苍茫; “孤”字描绘出了茫茫大漠中却仅仅有一抹长烟的单调;“直”字更是精彩,一股笔直的烟气直冲云霄,一种坚毅、挺拔之美立现;再说“长”字,黄河的波澜壮阔仅用一“长”字,言简意赅,映衬着后面的景物“落日”,又意蕴深长。再如,《次北固山下》中“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脍炙人口的两句,不仅用词生动精巧,而且蕴含十足的理趣。教师要抓住诗眼,引导学生仔细推敲,诗中 “阔”和“悬”两字生动形象地道出了江面的宽阔和船帆的平稳;第三句可以让学生先了解整体的意思:夜色将灭,海天之间竟升起了一轮太阳,江上的景物开始呈现出春意,闯入旧年,赶走了严冬。再引导学生钻研“生”和“入”两字妙在何处?两字均用了拟人的表现手法,将大海和春天人格化,海中生出太阳,春天出来赶走旧年的寒冬,寓意着时迁,万物总有更替的自然规律,意蕴悠长。

理解诗中重点字词,可以帮助学生知诗意,解诗情,从而走进诗词,一步步欣赏诗词之美。

三、想象创造意境,表达美的感受

古代的诗歌的艺术造诣之高,它用凝练的字句所创造出来的“意境”功不可没。诗歌将汉语言的魅力发挥的淋漓尽致。古人含蓄,写诗喜欢融情于景,利用景物描写,创造意境,将深刻的道理于诗中表现出来,这就需要读者走进诗人创造的意境之中,感受诗人的心境。

例如,在学习南宋诗人辛弃疾《破阵子》时,诗句“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中描绘的几个特征性的动作,生动形象地塑造出了一个爱国将士保卫国家疆土的热血与渴望建功立业的梦想。可以请学生围绕这句话展开想象,再现诗人描绘的情境。一位学生这样写道:夜深人静,万籁俱寂,劳作了一天的人们已进入了梦乡,在遥远边疆的一座帐营内,却有一个人还没睡,他的脸上现出了两抹红晕,醉醺醺的样子,显然刚吃完了酒,他摇摇晃晃地似乎要走到床边水下,但却是挑亮了灯,抽出了宝剑,迎着灯光细细地看着,渐渐地睡着了,刚刚的情境如梦似幻,天刚破晓,一座座军营连着吹起了号角,他一跃而起,全副武装,他斗志昂扬,要投入战斗,实现自己的梦想。诗歌所创造的意境,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唤醒了学生对诗歌审美的感受。

次北固山下赏析范文第5篇

朗读在诗歌教学中十分重要,是一个关键性的环节。一首好诗是情思声色谐美的整体,其节奏韵律能够传情感人,所以有人说:“诗是有声的画。” 读诗歌要讲究节奏,处理好诗句内部的停顿,要做到清晰流利。把握好诗句的情感节奏,情感表达才能恰如其分,自然流动。读诗歌要体会诗歌内涵。古诗因句精词粹、音韵和谐、意境优美而被大家所喜爱,它最适合朗读、吟颂。所以,在教学时,教师可先播放配乐的朗读录音,使学生初步感知诗歌的内容,以激发学生对诗歌学习的兴趣。抑扬顿挫、极富感染力的朗诵,配以优美的乐曲,既渲染了气氛,又使学生在优扬的旋律中体会到诗歌的丰富内涵。 从读诗中,学生不仅体验到诗的博大精深,同时也体味到了中国诗人的豪放,飘逸和豁达,像李白、苏轼、辛弃疾、陆游等,他们就站得高,看得远,不拘泥于尘间是非,却也不把自己提出常人之外,他们也有常人的苦乐欲望,只是比常人看得开罢了,所以他们能够大处着眼,不计较名利得失,故能随遇而安,在别人所不屑为的地方而有所作为。

诗歌美,常常表现在诗歌的意境美。鉴赏诗句,领会意境。在教学时,教师不能只停留在简单地理解诗句的意思上,还要有进一步的发掘,重点分析优美诗句中富有表现力的字。如王湾《次北固山下》的“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中的“生”和“入”两字。海日用“生”,江春用“入”,残夜将尽,旭日从海中孕育而出,时令虽在旧年,春意已经闯入江南。这自然将景物拟人化了,因而富有生机。同时,这两句诗都表示时令的更替,暗示着时光的流逝,蕴含自然之理。通过欣赏诗歌中的名句和优美的诗句,使学生进一步感受作品中鲜明的形象,体会诗歌的意境美,引发学生的情思,从而达到以情怡情,净化心灵的目的。又 如《山行》这首诗,先指导学生朗读、吟诵“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两句,然后让学生去描绘秋天的高山,弯曲的石阶小路,白色的浮云,山顶的竹篱茅舍的形象,再指导朗读三、四两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让学生再在画上画出一片红色的枫林,指导学生去创设诗的情景,描绘出一幅色彩鲜明,层次井然的古代山水画,之后,在学生吟诗作画的基础上,再启发学生以画讲诗:秋天是萧杀的季节,面对叶枯花谢的残景,历代诗人多是吟诵着悲凉的诗句,但杜牧描绘的秋山霜林和“停车”观赏的情景无不充满着一股蓬勃向上的气息,诗歌写得既清新又富有生气。通过以画讲诗,让学生透过诗中展现的图景,去捉摸诗人的感情脉搏,体会诗人的感情波涛。学生既动脑,又动手,经过吟诗作画,以画讲诗层层深入的过程中,就领会了这首诗的深远意境。

诗歌是所有文学形式中既重视抒情又擅长抒情的表达形式。情感不仅是构成诗美的主要内在因素,而且是诗的存在价值的主要依据之一。诗歌中任何一种因素都强烈地弥漫和渗透着情感因素。可以这么说,情感是诗的生命,没有情感就没有诗。

品味诗词意境。在明白了字词的意义之后,即可串字连释,品味诗意。如《鹿柴》这首诗的三、四句中,以寥寥十字勾画出黄昏时分落日穿林的幽深景致,其中的美真是妙不可言。教师可运用巧妙的点拨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想象这一情景,并用说话的形式交流想象的内容。当学生的想象达到一定程度后,再运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展现诗中描写的场景。在画面中突出光影的移动,光色的交织,使诗中表现的美妙意境更形象地呈现于学生眼前。学生受到美好情趣的感染,与作者在感情上产生共鸣,再在口头或书面描绘诗中意境,其想象力就会在充分的调动和发挥中得到腾飞,形象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

相关期刊更多

河北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统计源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河北省教育厅

乡音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河北省政协办公厅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河北省教育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