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传播学专业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会展可简单地分为会展前、会展中、会展后三个阶段。会展前、会展中及会展后这三个阶段的影响力无不借助于传播主体的专业性、传播客体的针对性及传播效果的广泛性。会展前,一要通过各种传播媒介广而告之吸引尽可能多的参展商前来报名,比较正式的有新闻会、吹风会等;二要将展品信息通过传播媒体尽可能多地吸引采购商或专业观众前来参展,比较正式的形式有展会的官网等;三要将参展的各注意事项尽可能利用可用的传播媒体传达至受众,比较正式的形式有官网以及当地主流媒体的报道。会展中,一要将可能达成的展会意向抛出,以赚取足够的各界关注度及投资度,比较流行的方式有新闻类的专家访谈及预测等;二要时时与外界分享展会的实况,塑造展会品牌形象,这可通过当地电视、电台、官网、其他权威网站和媒体等进行实况转播;三要利用展厅内的传播介质,时时调配各展馆资源。会展后,一要将展会成果广而告之,扩大知名度,这时的传播通常会覆盖尽可能多的媒体;二要为下一次展会做品牌宣传等。由上可知,在会展业的发展过程中,传播学的影子无处不在,甚至对会展业的发展起到举足轻重、必不可少的作用。没有传播学,会展业将会是一潭死水。
二、传播学视野下会展专业教学的短板
短板一:会展专业课程设置未能因地制宜、紧随市场需求而变革目前,国内对于会展专业的设置大同小异,几乎囊括了会展业的方方面面,学生不仅需要学习与会展相关的展览实务、会议组织和管理、展示设计、会展设备管理、会展礼仪等,还需研习经济学、管理学、会计学、营销学等课程,专业课程的权重不可避免地被降低,再加上实践教学质量参差不齐,毕业生最后掌握的知识少之又少,理论知识学到最后还是还给了教师,真正到企业还得从头开始学。而企业在实际工作中的展台搭建、展品运输、公关宣传、客户服务等操作性、实用性人才岗位频频空缺,毕业生大多眼高手低、不愿从事这类又苦又累、收入不高的工作。会展业是一个综合性、实践性强的行业,一个拥有3年会展业相关工作经验的人才敢说稍微了解会展业,一个仅学习一年左右专业课程的毕业生,怎么能让企业愿意录取呢?企业不可能永远当毕业生的二次导师,高昂的培训费用也让企业望而却步。与此同时,校企之间沟通不畅也导致学校的课程设置未能有效地结合市场需求做出快速的调整。短板二:整体教育环境导致的教学方式较落后由于会展专业是近几年兴起的新学科,教师“半路出家”的多,而拥有行业从业经验的教师更是少之又少,教师本身就缺乏会展实践经验,再加之教材不完善、更新速度慢等,对会展专业的教学方式带有其他学科的“教学思维惯性”,即先集中学习理论知识,再集中实践一段时间。对于其他学科而言无可厚非的实践教学模式,在会展业并不适合。因此,在真正实践的过程中,学生遇到问题一样不会处理,课堂上教师的诸多案例、诸多知识点全然记不起来,这也不能一味地责怪学生不够努力、记忆力不强。而需要从实践教学本身找问题:如此安排实践教学,真的是最好的吗?是最适合学生发展的吗?还有没有更好的实践教学方式?答案是有的。国外对于会展业或者其他学科的实践教学方式就值得我们去学习并借鉴,他们的实践教学采取的是理论+实践的循环,三个月的理论学习+三个月的实践学习,如此反复。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同时也为上岗做了充足的准备,学生、学校、企业三方均得益。短板三:针对学生,实践教学的精髓未传播到位学生由于自身的阅历不丰富,对学习与就业目标多数处于懵懂状态,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点明要点,并尽可能地提供针对性解惑与指导。据了解,很多院校都未能做到这点。安排的实践教学,大多被学生们认为是“看一看”“玩一趟”,根本起不到实践教学的效果,更何况是实践教学的精髓了。而在实习过程中,多数学生抱怨:老师上课讲的没有用,遇到问题还是不会解决,完全不知道怎么处理,企业也没有专门人员手把手教。对于一些枯燥的电话招商工作,一个月二个月打下来没劲,学不到东西,就不想干了。传播学视野下会展专业教学实践的几点探讨
1.将传播学精髓融入会展专业课程中,紧随市场需求设置实践教学体系
任何一门课程,固步自封都是不可取的。在传播学视野中,任何一门课程均需要对外传播自己,一方面吸引外界的关注从而得到更多的发展机会,另一方面则能为学生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在传播时代,学会营销自我才能站得更高。目前会展业大量岗位招不到合适人才,同时大量会展专业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大量毕业生满足不了用人单位的用人需求,要解决这个深层次矛盾,须深化改革会展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首先,需要改革会展专业的课程设置体系,术业有专攻,三四年的学习时间,不可能方方面面都顾及。学校可以大量结合社会的现实需求,提升专业课的权重,同时提供多种选项,有能力的学生可以选修更多课程。其次,目前执行最多的“2+1”式实践教学已明显跟不上市场的需求,必须从根本上改变。这可以从国外的先进经验中汲取精华,即上文提到的理论+实践的反复循环实践教学。这种教学体系已被证明是完全可行的。学生通过3个月的理论教学后,紧接着是相应的3个月实践阶段,在这期间,教师全程参与,随时答疑解惑,学生通过在实践中的摸索,将理论知识融会贯通,并带着新的问题继续3个月的理论+3个月的实践教学,最大限度地保证了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效果。同时,合作的单位在学生的大量实习考察中,更容易发现可塑造的苗子,同时节省了大量的招聘与培训成本,双方达到共赢。
2.落实政府扶持、企业参与、学校重视三位一体的教学实践模式
会展业的实践教学,需要学生深入当地的会展从业单位实地实习,但是在实际情况中,多数会展从业单位本身业务非常繁忙,加之高额的培训费用,往往不愿意作为实践教学的基地,对于企业而言,这是客观存在的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政府、企业及学校三者共同努力。对于政府而言,会展业的蓬勃发展,极快地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同时带动了相关行业的发展,给社会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并能快速提升城市品牌。从这个意义上而言,为了促进会展业的健康发展,当地政府应从政策及资金等方面对学校及会展业进行扶持。对于愿意成为实习基地的会展单位,政府可从当地税收优惠或减免、培训人头补助、项目申报等方面给予实质性的鼓励。对于企业而言,在解决了高额培训费用的基础上,大量实习生的加入,可使很多员工从基础工作中解放出来,有更多时间挖掘更多项目。虽然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占用场地、增加培训人员,但是企业也可以在不断观察中,找到适合自己的人才,并进一步培养,节省大量的招聘成本。对于学校而言,在得到政府扶持并与企业建立合作的基础上,会展专业的就业率会不断攀升,同时意味着来年的招生将不存在问题。在会展专业的实践教学模式摸索成功后,可将其扩展至其他专业,带动其他专业的发展,最终提升学校的整体办学质量,形成品牌效应。
3.善于传播兼职需求,吸引更多的会展行业精英人士成为兼职教师
在传播学视野中,任何需求都离不开“传播”二字,需求传播不到位,结果将不如人意。会展专业的开设时间并不算很长,多数教师乃是“半路出家”,而前文已说明会展业实际操作能力的重要性。因此,学校应善于利用传播工具,多途径多角度地兼职需求,广泛吸引更多的会展从业精英人士到校兼职,保证理论及实践教学的质量。多数的会展在职人员,其实也很乐意将自己摸爬滚打多年的经验与学生们分享,但是他们与学校之间由于信息不对称,学校招不到合适的兼职教师,想要成为兼职教师的在职人员也找不到门路。合适的兼职教师将会在理论授课过程中,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深入浅出地带学生们进入模拟的工作环境中,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并接受枯燥的理论知识。
4.灵活运用,与职业培训机构合作实践教学
一、传播学视野下广播电视编导的含义和发展现状
我们每天都在接触媒介的传播,这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传播学就是在媒介作用中实行的信息传达、在人与人交流中构成的一种方式,广播与电视的产生在信息传达中起重要的决定性作用。现代媒介的传播方式已经成为传统传播的科技延伸产物,广播电视编导利用这些先进的信息产物媒介,将现代需要传递的文字、语言、图片、动作等信息进行技术编导,从而形成人们愿意接受的电视节目。①由于广播电视编导工作是新闻学与艺术学的结合,面对传统的传播方式——报纸、电影领域的传递,我国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已经将广播、电视与网络媒介加以整合。教育者对广播电视编导工作引导虚拟化的创造方式,使播出的电视节目没有一定的时效性,从而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生较大的思维变化。②
二、传播学视野下广播电视编导的专业定位
在各个高校中,虽然开展了许多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但在实际教育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作为传播学领域的一种延伸学科,我国高校并没有将传播学的相关理论知识与实际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联系起来,在这种情况下,定位传播学视野里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就显得非常不够专业。要想在比较专业的领域里更好地促进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发展,就要对传播学视野下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进行准确的定位,下面从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文人素质
传播媒介时代下的文人素质是由文字符号构成的,主要包括中国的历史文化和社会文明建设,所以要发展新兴的传播媒介,就要在传统媒介形式上加以改善。首先,改变电视媒介中的文字符号系统,使它在表达电视主题能力下更好地解释出电视画面的主题内容。广播电视编导工作在实际工作中也包括文字媒介,例如拍摄中的采访大纲、电视脚本等。③最后,增加传统文字编导的能力,使电视节目中的思想能力和节目内容更具有文字气息,这样不仅能产生更好的电视效果,也能将电视内容做更深层次的研究和把握。所以,要发展传播学视野下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就必须要加强人文素质建设,只有在媒介运用中充分发展文字的优势,我们才能更好地表达出电视节目的播出效果,从而使电视节目体现更好的播出价值。
(二)影人素质
电视媒介是影视媒介中主要的表现形式,影人素质是在现代影视文化中不断发展演变而来的,它是人们思维的再次创造。电视媒介一般可以不运用文字媒介来表达节目的主题和内容,在表达过程中具有鲜明的、直接的表达特点,根据这些特点了解电视编导的实际工作,不仅要在电视编导中发挥导的作用,更主要的是在工作中的各个环节都要进行艺术的升华和创新,还要保证整个电视节目的成功进行。所以,要发展影人素质在电视媒介中起到的作用,除要掌握电视媒介中原有的优势之外,还要发展广播学视野下的电视编导专业,从而使电视编导工作中的影人素质更好地发挥出电视媒介的作用。
三、促进传播学视野下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对策
(一)确定合理的人才培养目标
在新媒体快速发展的今天,根据社会的实际需要,首先应确立明确的、合理的、科学的人才培养目标。在各大高校很多专业中,要培养更好的人才,就要具有科学的教育目标。在新兴产业多媒体传播领域,培养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创新水平,需要科学、合理、具体地制定教育目标,目前在各个高校的培养目标上还存在很多问题,为了培养适应社会的创新性人才,就要根据社会的发展需要,制定合理的、科学的教学目标,根据学生在校期间接受的基础知识、创新理念以及社会的组织培养能力设置课堂上的教学内容。
(二)加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要发展现代化创造型人才,就要在实际教学中加强实践教学理念的创新。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是一门专业性、应用性比较强的专业,该专业中的很多学科都需要在理解理论知识后学会应用实践,所以在高校期末考核中,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各个学科都要求学生的实际制作水平和创造能力,要求各大高校在实际教学中开展实验课。由于学生的思维表达能力不同、创新能力不同,实践能力也不同,在实验过程中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制作出相适应的实验战略,以基础性、验证性以及创造性为本,由简单到复杂逐渐改变,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才能使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学生更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
(三)加强学校与媒体之间的合作
在各个高校教育过程中,要培养学生在传播学视野下的高素质广播电视编导,就要在发展实践教学中发挥更新的教学模式,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新形势教学模式下进行创新。首先,学校可以聘请一些专业的广播电视编导人来校进行授课,通过实际编导人的授课,使学生能更深入地了解本职业的发展方向,然后学校将本校的教师派到媒体企业中去学习、锻炼。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首先要有丰富的传媒知识和经验,这样才能在教学中拿出更好的教学模式。最后,学校与媒体企业之间达成友好合作关系,为学生的实习训练提供更好的发展平台。
四、结语
[关键词] 影视实践 传播学 定位 实施
在当今传媒影像时代,影视教育已成为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一方面,各类院校开设全校公选课,通过影像手段以达到传达价值理念、提高学生文化素质的目的;另一方面,一些专业的系别如中文系、传播系、艺术院系开设影视艺术课程,达到更深层次的目的――影视教育如何与专业结合以提升专业能力,增强就业竞争力。这也是一个系在构建课程框架、选定专业课程的出发点。《影视艺术概论》区别了传统的“概论课”的理论讲授,在教学内容、组织、方法和考核上都和传播系的专业定位结合,抓住“实践”和“应用”这两个特点,把影视实践环节作为课程主体,以期增强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专业竞争力。
一、影视实践课程在传播学的定位
理工大学文化传播学院传播系是浙江省高等学校中第一家传播学本科教学点,成立时间较晚,在教学经验和课程设计上都面临着全新的挑战,必须要结合浙江经济大省、文化大省的特点,体现出传播系的办学特色。传播学以“发展特色性应用文科”为着眼点,进行专业建设时注重“应用性”和“差异化”,强调课程的应用性与交叉性,致力于培养具有良好操作能力的复合型专业人才。
传播系开设的《影视艺术概论》是大学一年级的专业必修课,该课程不着眼于提高学生文化素质鉴赏能力,而是要求学生能有效地掌握视听媒介的工具,基本具备拍摄能力、剪辑能力、短剧剧本创作能力,并在高年级阶段相关课程中进一步深化学习,具备策划企业形象宣传短片的技能,并把文字化的文案通过拍摄、剪辑等技术手段,形成影像作品。具备了这些能力的毕业生,是符合传播学培养目标中所提及的“毕业生能在各类企事业胜任形象传播、文化宣传等工作”。
传播系作为一个特色新专业,其特点就是“口径宽、实践性强”,专业学生希望得到专业技能的训练,单纯的理论讲授已经不能满足他们的求知渴望。近两年的课程实施表明,学生对此课程的参与度高,实际动手能力增强,教学效果好,加深了学生的专业认同感。
二、影视实践环节的设计
此课程的特色在于影视实践环节的设计、实施与考核。影视类的课程的传统教法是“影像”+“讲授”,这种教课手段并不适用于传播系的定位。该课程共48个课时,教师用一半课时讲授,使学生掌握影像画面的基本元素。另一半的课时和相应的课外时间供学生创作、拍摄、剪辑等,教师统筹并全程指导。
1.实践环节要重视对拍摄剧本的选择
以小组为单位,学期末要求以纪录片或5分钟剧情短片为作业,完成自创剧本―拍摄――剪辑三个过程。剧本创作时,鼓励学生对大学生活、社会进行思考,选择他们感兴趣、有话可说的主题。通过教师拟定和学生征集,同学们会根据当年关注的热点,提出一些很好的构想。
2.对拍摄项目进行分配和指导
(1)内容多元化
教师要保证剧本多样化,传播系两个班60人左右,围绕着四五个主题,老师挑选出8~10个剧本,要涵盖不同的主题。以2010年度教学学期为例,选出自创剧本8个,故事短片4部,涉及毕业、演讲社团、大学生“迷失”这样的主题,另外几部涉及校园公益话题。教师也要保证剧本的可拍性,有些剧本有创意,但以目前技术手段不具可拍性,需指导其修改。比如以世博为主题的宣传片,它以雪碧广告文案为模仿对象,原文案有两场戏发生在电影院和大型理发店,根据实际情况,拍摄起来有难度,所以将场景调整图书馆和影院外。
(2)项目管理制
以每个剧本作者为核心,编剧即导演,以“导演负责制”组成拍摄小组。老师创设了一个必须达到的目标,要求学习者带着真实的“任务”进入学习情境,以这样的“任务驱动”达到教学目的。所谓“任务驱动”就是在学习信息技术的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活动中心,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并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引导学生产生一种学习实践活动。每个组带着完成一个影片的任务,并且和其他组之间有竞争有合作有交流,学生们的积极性提升很快。
项目管理人也要注意成员协调和投入度。每个导演“招募”一位摄影师、两位剪辑师和若干演员,八个摄制组总计三十余个主创人员,其他同学担任演员、剧务一职。这样就使每位同学都能有其职,调动学习积极性。
完成拍摄后,有专门课时讲授剪辑知识。在项目负责人的管理下,每组的组员都要参加剪辑学习,剪辑师提交整部影片的成片供展映,组员提供一分钟以上的剪辑片段作为作业。以此种方式保证每位同学都掌握了剪辑内容。
老师为最后的成果提供公共展映的平台。首先是在课堂中进行展映,由该组主创人员谈创作的得失,并由其他组同学提问。学生提问范围很广,有关于编剧主旨、摄影效果的如何达到、音乐使用的意图等。通过这样的讨论,学生的专业知识得以交流和深化。其次,对其中的佳作,通过校园网络、优酷网和土豆网加以推广。
(3)考核的多元化
课程性质是“考查课”,而在这门课程的教学中,实践环节的成绩、短剧文案、读书笔记所占的比例为5∶2∶3,可见实践环节成绩占70%比例。为了与课程前1/2理论学习相配合,教师布置阅读经典影视书籍,如《认识电影》、《电影讲稿》等,学生选择其中感兴趣的章节进行评点,提高学生理论学习的能力。
一般的考试模式难脱“应试考试”的弊端,为学生所排斥。常规的影评作业不符合课程目的。本课程考核方式,使真正有创作力的同学、对该领域有兴趣的同学被充分调动,并带动了整体的学习气氛。
三、结语
在两三年的实施过程中,也面临一些困难,如剧本内容参差不齐,项目管理制难协调,剪辑技术对于某些学生有难度等,但总体来说,教学效果明显,学生积极性很高,兴趣浓厚,专业能力提升很快。在接下来的几学期,学生拍摄的类型更多样,如企业宣传片、电视散文、校园风光片、公益广告。一些同学脱颖而出,成为校内网站视频制作的主创,并对后届的学生起到指导作用。也有同学毕业以企业宣传片制作领域为发展方向,成立了专门的工作室。
参考文献:
[1]张桢,吴海霞.支架式教学在影视节目制作课程中的应用.中华文化论坛[J],2009,(7).
关键词:创新教育;传播学专业;课程结构;教学方法;考试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7-0110-02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战略要求。所谓创新教育,就是根据创新原理,以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以及创新个性为主要目标的教育理论和方法,重在学生牢固、系统地掌握学科知识的同时发展他们的创新能力。[1]以创新教育理念为指导,传播学专业的教学改革必须紧密围绕“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创新个性”四个目标,在教学方式与考试方法方面双管齐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一、应对媒介技术发展优化课程结构,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打好基础
传播学专业主干课程主要由新闻传播理论、新闻传播史和新闻传播实务三大类课程构成,其中前两者主要属于理论类课程,新闻传播实务类课程因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发展又可分为新闻传播业务类课程和计算机技术类课程。新闻传播史论类课程,在课程建构中不能仅强调大众传播类课程,需要将人际传播、组织传播、政治传播、跨文化传播等课程根据本科生的实际情况适当规划在课程体系当中,课程性质可分为必修和选修。计算机技术类课程是媒介融合时代传播学专业课程构成的一个新要素,掌握计算机技术是学生从事新闻传播活动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应适当提高此类课程在传播学课程体系中的比例,使学生有较充分的机会学习和掌握传媒技术,提高应用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新闻传播业务类课程的整体构成变化不大,主要应该在教学内容方面不断更新和调整,增加一些适应媒介发展变化的新内容,引导学生关注学科发展动态,体会到技术创新的影响,特别要指导学生在掌握基本媒体技术的基础上进行新闻传播实践,使他们能够学以致用,创新意识和能力得到充分培养和锻炼,培养他们成为真正的具有创新精神的全媒体新闻传播人才。
二、根据课程性质选用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传播学专业主干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的探索主要从理论类课程、业务类课程、计算机技术类课程三大类课程入手,根据课程性质特点选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训练,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1.在新闻传播史论类课程中将讲授法与讨论法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新闻传播史论类课程主要包括传播理论、新闻理论、新闻传播史、网络传播、人际传播、政治传播、跨文化传播等,这些课程的共同特点就是理论性很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势必较多地采用讲授法向学生讲解基本的新闻传播学理论知识。为使基本理论教学深入浅出、简明易懂,教师要选用大量的教学案例进行阐释和分析,使学生能真正理解基本理论的内涵。此外,还要引导学生在媒介变化的新形势下对新闻传播理论进行反思和置疑,这就可以适当抛给学生一些当前有争论的观点、话题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在争论的过程中使真理越辩越明,并且使学生学会多角度分析问题,学会思考,学会理据充分地阐述个人观点。将讲授法与讨论法相结合,不仅有利于活跃新闻传播史论类课程的课堂教学气氛,而且有利于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学生敢于置疑的精神,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2.在新闻传播业务类课程中选用案例教学和情境教学,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新闻采访、写作、评论、编辑、舆论调查原理与方法、公共危机传播管理等课程属于新闻传播业务类课程,这类课程理论与实务联系密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讲清楚基本原理与方法,更要给学生提供较多的课内外实训机会,锻炼他们的新闻业务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方面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通过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新闻采、写、编、评、舆论调查、公共危机处理典型案例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析这些案例的优缺点,向业界前辈学习实务方面的经验;另一方面,采用情境式教学为学生营造一些虚拟或真实的大众传播现场情境,利用学生在理论学习和案例分析中获取的相关知识,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策划新闻报道、舆论调查、危机处理,并鼓励学生超越案例的局限,大胆思考与众不同但又合理有效的报道、调查与处理方式,使学生不仅仅能够将专业知识学以致用,更能够超越条框限制,运用新方法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训练。
3.在计算机技术类课程中将理论教学与实训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新闻传播学专业的学生不能只在“纸上”谈兵,还必须掌握Photoshop、Illustrator、Premiere、Dreamweaver、Flash等多种计算机软件技术来适应电子媒介时代的要求。计算机技术类课程的教学需要讲练结合,提供给学生更多实际操作的机会。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先是对基本的操作技术进行示范,之后通过指导学生进行大量的反复操作和训练提高他们的熟练程度。但作为新闻传播学专业的学生,掌握软件的基本使用方法还未达到教学目标,能运用基本的计算机软件技术并结合新闻传播的理论知识,进行平面、影视、网络媒体的编辑与制作才能达到学习计算机技术类课程的目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当学生的技术水平达到一定程度之后,就会选取优秀的行业作品与学生一起进行分析、评价,并通过布置阶段性和综合性作业的方式,指导学生在作品鉴赏的基础之上完成自己的、具有一定创意的作品,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根据课程特点选择灵活的考核方式,引导学生形成创新人格
教育对象具有优越的创新情感和良好的个性特征是形成和发挥创新能力的底蕴。创新个性一般来说主要包括勇敢、富有幽默感、独立性强、有恒心以及一丝不苟等良好的人格特征。[1]为引导学生形成创新人格,需要改革新闻传播学专业课程的考核方式,充分肯定学生的创新成果,激发他们的创新热情,进而将创新意识不断内化在自己的人格当中。
1.建立新闻传播史论类课程的题库,考察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情况。从创新教育的内涵可见,牢固、系统地掌握学科知识是具备创新能力的基础,任何创意都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需要大量的“原型启发”,这些新闻传播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就是诱发学生产生创意的“原型”,因此对于新闻传播史论类课程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的考核不仅不能放松,反而需要不断提高考核内容的深度和考核范围的广度,全面、综合考察学生对新闻传播学科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此类课程,可以通过建立考试题库的方式,使学生对新闻传播学基本理论内容进行全面复习,教师通过勾画本门课程的教学内容系统图示指导学生牢固、系统地掌握基本专业知识。但在题型设计方面可以多样化,通过填空、选择、名词解释、简答等方式考核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同时也可以通过案例分析、观点述评等方法考核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与应用情况。
2.新闻传播业务类课程将课程作业与期末考试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独立性。新闻传播业务类课程需要教师在讲授清楚基本理论之后,根据章节特点适当进行实训。学生的实训作品质量反映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情况,此类课程应根据教学内容和进度安排给学生布置实训作业,采用个人独立完成或小组协作的方式提交课程作业。教师在习题课中,选择部分学生的作品给予点评、或组织学生进行互评,在作品评价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新闻业务水平,并将课程作业的成绩按一定比例计入学生总评成绩中,提高学生对实训作业的重视程度,使学生在独立和协作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大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独立分析与处理新闻实务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另外,这类课程的理论知识也不容忽视,期末考试也是必要的环节,通过综合性考试考察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并适当采用应用性的题目来考核学生在有限时间内应对问题的能力。
3.计算机辅助设计类课程注重阶段性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肯定学生的创新成果。计算机辅助设计类课程是教学内容与学生实践结合最为密切的一类课程,此类课程不能只以期末考试为主,而应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安排,适时给学生布置阶段性作业来考察学生对基本软件技术的掌握情况。因此,此类课程适合采用阶段性作业与期末综合性作品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考核。阶段性作业重点考察学生对软件技术中的某个知识点的掌握与应用情况,期末综合性作品要考核学生对本课程中大部分软件技术的整体把握与应用情况,并在综合性作业中将学生的创意水平作为评价标准之一,肯定他们的创新成果,使他们获得良好的创新情感体验。这种考核方式对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具有积极作用。
中国传媒大学创建于1959年,是教育部直属国家“211工程”的重点建设大学。学校坚持“结构合理、层次分明,重点突出、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相互支撑”的学科建设思路,充分发挥传媒领域学科特色和综合优势,形成了多学科协调发展,相互交叉渗透的学科体系。
电视与新闻学院作为国内历史最久、声誉的专业教育学院,始终引领着我国电视新闻教育的发展。五十多年来,电视与新闻学院建立了科学完善的教育体系,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近年来,电视与新闻学院培养出了大批具有综合素质的、从事电视新闻采集与制作、电视纪录片专题片编导、频道与电视栏目策划以及电视新闻类节目的编导专业人才,毕业生大都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新颖的电视观念、扎实的电视基本理论知识,同时能够熟练运用电视节目制作的艺术技术技巧技能,能在大型演播室及完备的采编播设施上进行操作。
【开设方向】电视策划与创作方向、广播电视编导方向
【培养目标】
本专业旨在培养具有广播电视新闻学基本理论和宽广的文化科学知识,能在媒体部门,从事编辑、采访、节目主持、策划与管理等工作的新闻传播学高级专门人才。
【课程设置】
(一) 学位课
新闻传播理论 (含新闻学理论、传播学理论)
新闻传播史 (含中国新闻传播史、外国新闻传播史)
新闻传播业务 (含新闻采访与写作、新闻编辑、新闻评论、广播电视新闻)
广告与公共关系(含广告学、公共关系学)
(二)专业必修课
01、电视影像语言 02、电视艺术理论 03、电视纪实语言 04、电视节目策划 05、电视采访 06、电视写作 07、电视编导 08、纪录片创作 09、电视新闻节目研究 10、欧美影视文化 11、电视文化学 12、电视画面编辑 13、非线性编辑 14、 中外电视节目比较研究 15、影视精品赏析(观摩优秀作品并赠送部分获奖节目音像资料) 16、workshop(包括选题、采访、摄制、编辑各环节的指导和讲评) 17、电视名人系列讲座
注:每年按最新培养方向,及时调整课程。
【培养方式】
1、学制两年,利用周末及公众节假日上课;
2、北京周末班:利用周六或者周日上课;
3、全国假期班:利用公众假期面授。
【入学条件】
1、遵纪守法、品行端正的在职人员;
2、大学专科(含)及以上学历;
【报名手续】
1、填写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高级课程进修班报名登记表》。
2、提供4张1寸同底免冠彩照。
3、本人身份证、学历证书和学位证书复印件各1份。
4、报名费200元,学费22000元、教材资料1200元(两年)。
【证书授予】
1、完成该课程学习,经考试合格者,颁发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高级课程进修班证书;
2、符合条件可申请在职硕士。
【联系电话】 010-51656177 010-51651981
【免费直拨】 4000,716,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