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风筝教学反思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实践教育 法律关系 法律风险
1 实践教育中的法律关系分析(以军训为例)
在军训中,学校与多方发生法律关系。最主要的关系为校方与军区之间的委托关系。军区作为一种特殊的主体,在与学校发生军事培训的关系时,即是民事主体,与学校之间形成委托关系,军区应严格履行委托义务。军区承接军训除需保证常规的军训任务外,还需保证饮食的安全、健康,学生的人身安全等。
军训前,大部分学校会为学生采购专门的军训服,校方与供货方之间构成买卖关系。在当今市场复杂的情况下,买卖合同的签订对于保证军训服的质量就显得尤为重要。买卖合同订立后,依法具有对当事人的约束力。这种约束力,即买卖合同的效力。它是买卖合同依法成立后的法律后果,主要表现为当事人双方即出卖人、买受人在买卖合同中的具体权利关系和义务关系,以及不履行合同义务的法律责任。①出卖人的义务包括交付标的物、移转标的物所有权、瑕疵担保义务。
在军区进行军训的,学生的运输就不可避免。学生作为乘客,承运人应当保证学生的乘车安全,对运输过程中学生的伤亡承担赔偿责任。但伤亡是乘客自身健康原因造成的或者承运人证明伤亡是乘客故意、重大过失造成的除外。学生在乘坐前应及时将身体状况反映给带队老师,带队老师也应进行调查,以防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学校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学校与学生之间既存在行政管理关系又存在民事关系。高等学校既是独立的办学主体,又是国家履行教育职能的一种实现方式,而公立高等学校的办学权力和权利,是国家教育权的转移或委托。《高等教育法》规定“高等教育由高等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实施。”此规定,授予了学校公共管理的职权。学校对于学生来说,具有明显的单方性、强制性,具有约束力、执行力,符合行政权力的特征,此时,高校是以行政主体的身份而存在。从市场的角度来看,学校为学生提供教育服务,双方形成一种特殊的民事合同关系。根据《高等教育法》的规定,我国高等学校具有法人资格,是独立的法律主体。学校与学生之间具有平等地位,互为权利之享有以及义务之履行。例如,学生在食堂就餐、在宿舍住宿、在校内购物等。
在上述法律关系中,合约的对方不履行或不完全履行合同,会存在合同风险。产品质量问题、食品安全问题又可能造成侵权风险。任何一种风险都可能会造成人身和财产的损害。如何有效防范,对于保证实践教育的顺利开展至关重要。
2 实践教育的法律风险防范
2.1 学校与实践教育单位之间的风险防范
学校作为民事主体,在与实践教育单位确定教育基地的环境、设施等基本情况时,应以书面协议为准,而不是口头协议。一旦出现纠纷,书面证据的效力将远远大于口头协议。协议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有助于防范和控制风险。诸如实践教育中需确定教育基地的情况、持续的总时间及每日的教育时间、指导教师的配备情况、报酬情况、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双方的权利义务责任、违约责任等。在外地实践教育,需要住宿时,需与实践教育单位确定住宿条件(如床位分配情况、是否提供开水、是否提供免费洗澡、是否提供床上用品等),以及用餐的费用和标准等。
合同主体的问题。合同主体适格,是合同有效成立的前提条件之一。学校作为合同的一方,应以学校的名义,即由学校的法定代表人或其授权代表对外签约,并加盖学校的公章。但是,现实中经常出现的却是由学院或学校的职能部门这类不具有法人资格的主体对外签约。合同相对人应为具有合同主体资格。如签约对方是企业时,请审查是否具备签订合同的主体资格。企业各部/科/处/室等不具备主体资格,不能签约,否则可能因主体不合格,而被认定为无效。但是企业的分支机构(包括办事处、分公司、分厂)等如果具有非法人营业执照或经过授权,则具有签约资格。
合同签订后,若发生内容的变更,需及时签订补充协议,而非口头变更或单方批示。合同履行过程中出现问题是难免的。为保证纠纷出现时,可以提供充足的证据,合同的原始文本、变更文本、合同履行过程中的函件要做签收、保管。
书面协议应细致入微,保证协议在履行过程中,不出现大的分歧。否则,不仅会引发学校与实践教育单位之间的矛盾,还可能会使学生情绪波动,影响教育效果。
为增强协议内容的全面性,在考察实践教育基地的过程中,可组织学生参与。学生作为最终的实践主体,会考虑更加全面、细致。
在实践教育中,学校和实践单位对学生的心理干预、心理辅导、个人安全教育不到位,可能会出现一些危及学生安全的突况。学校虽然不是第一责任人,但也往往会被卷入纠纷。为减少学校的损失,最大限度地规避风险,学校可以通过为学生购买相关责任险的方式,将法律责任转嫁到保险机构。
大量学生的集聚,可能会使一些商家违法提高商品价格,侵犯学生权益。为避免学生受到财产损失,应及早采取维权措施。若商家属于军区自营,应在委托合同中明确约定不得违法提价;若属私人营业,应与之进行沟通或联系当地价格主管部门。
2.2 学校与学生之间的风险防范
学校和学生之间既是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行政法律关系,也是事业单位法人和个人之间平等的民事关系。实践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一部分,从理论上来说,学校可自由安排。但在教育基地不是学校的情况下,学校应履行告知义务。在学生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限制行为能力人时,应告知学生的监护人。学生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时,原则上只需通知其本人,但为了增强学生家长与学校的配合,防止出现意外时,学生家长与学校产生纠纷,建议学校告知学生家长。告知的形式以书面为宜。既可以是纸质协议、也可以传真、电子邮件等的书面形式。除告知义务外,学校应尽到相应的教育、管理职责。
春天到了。放风筝的时节。当时,学校的“第二课堂”活动比较活跃。学校组织了一次放风筝比赛的活动。对我来讲,这是一次把作文教学与科技活动有机结合、有计划有步骤实施的活动。
活动按照“学风筝——做风筝——放风筝”的思路开展。
先是学做风筝。我本身不太会做风筝——小时候,我做的风筝很少有能够放上天空的。因此,我对方风筝也不太感兴趣。不过,学校开展这样的活动,我也不甘落后。于是,我发动学生找有关的资料。学生从各类书刊杂志上找来的风筝的历史、风筝的飞行原理、制作方法、放飞技巧等资料。利用“第二课堂活动”事件引导学生交流学习。我把“学校要搞风筝比赛”的事情告诉了同学们,学生热情很高。
做风筝的活动,学生很投入。为了做好风筝,我们请了自然老师和美术老师来辅导。因此,学生制作出的风筝在工艺、造型方面都很不错。为了能够在比赛中获奖,我们班先在学校操场上进行了试飞选拔;被选拔上参赛的学生还利用双休日到比赛场地区练习放飞。
从做风筝开始,我要求学生记观察日记,其中包括做风筝、试飞的整个过程,我都要求学生用日记把自己的做法、心情、体会记录下来。
放风筝比赛活动在校园外的一块农田里进行的(那时的农田还没有开始播种)。各班选出了自己班内最好的风筝。发令、放飞……哈哈,天上各式各样的风筝飞舞,地上,放飞的同学东奔西忙,好不热闹。所有的同学真是“好好开心”。
正当我按照自己的思路设计,准备指导学生作文的时候,教研原来听我的阅读课。因为我们熟悉得很,我向他们介绍活动和自己的作文教学打算。没想到,他们很重视,决定,要我把这次作文指导上成一次全县的作文公开课。
我按照自己的思路,提前搞了一些写动态景物和人物活动的片断练习,准备在课上重点指导学生“说经过、说自己见到的、想到的”内容为基本思路来上这节课。
几天后,我把这个思路跟教研员一说,教研员基本同意我的思路。但是,他们要求我先搞一下试讲,看有什么问题。
我说,不要试讲了吧,我还是有把握的。再说,试讲完了,学生都会说了,就说不出个性特点来了。教研员坚决不同意——我们不能打无准备之仗。
没办法。我只好按照自己的设计,在自己的班级进行了试讲。
想得很好,以上课,果真出了问题——学生表达的积极性很高,大家都想说,但是,再说的过程中,我觉得学生对过程的介绍、场面的描述、自己的想法介绍得很有些不够周到的地方。于是,针对学生的实际,我进行了指导。
当然,最后,学生说出的作文是比较高水平的了。
不过,这样的结果,出了一个很大的问题——压堂十分钟之多。 教研员有话讲了:怎么样,不试讲不行吧?我心里想:试讲究行吗?今天出了这个问题,谁知道,到了公开课上会出什么问题?大家在一起对这节课的设计进行了一些“微调”。然后,我“走马上课”。
由于是作文公开课,大家显得热情比较高。学生们很配合,按照我的设计,非常的顺利。学风筝、作风筝、放风筝,每一个要点都说得非常活跃,精彩。我高兴得拿着话筒到处采访。说完以后,教研员还不吹哨,没办法,安排学生课堂写作,我转到学生中间进行个别指导。
一直过了将近十分钟,课,终于上完了。
我问教研员:怎么回事?怎么给这么长时间?他们笑了:你的指导部分才用了32分钟。 什么?我傻了。这是32分钟能够做完的事情吗?哦。试讲惹的祸。
听课老师对这节课倒是倍加赞赏。教研员在评课时把握得课也碰得很高。但是,我内心却很不是滋味——我知道,老师们除了学一些思路,这节课是学不了的。
反思:这是我教学生涯中,作为教师上的最后一节公开课。其实,这个时候,我已经担任了学校的教导处副主任,只是要把这个班级送到毕业才能“脱产”。
关键词:初中语文;衍生式教学设计;案例分析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11-0117
衍生式教学就是在原教材的基础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实际的教学情况以及教学背景来对教学进行灵活的调整,从而达到共建学习活动、提高学生对语文的综合素养的目的。但是前提是要有弹性预设。因此,在教学的时候,教师应该着重把握“衍生”的理念,根据教材中的内容,结合学生的反映情况灵活的调整教学进程。同时在预设的时候,应该突出重点,不需要面面俱到。在课上,要预设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能够自主探究,还可加强学生间的学习交流。
一、开拓教学空间,把教学与生活相结合
语文来源于生活同时又归于生活。生活就是学生学习语文的第二课堂。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学空间只局限在课堂上,会使得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一知半解,不能真正的理解知识的内涵,因此,除了在课上传授课本知识还要开发利用社会上的资源,将课堂延伸到学校外,让学生去了解社会生活,适应学生的身心发展,对所学的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
1. 具有选择地运用课本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具有选择性的使用课本,没有必要将整本教材都讲解,比如说书上的自读课文,就可以让学生在课后进行自主学习,画出学生自己疑惑的地方,然后在课堂上讲解具有代表性的问题。其次,老师也可以选一些具有时代性并且符合学生水平的读物,让课堂更加具有开放性,教材更加充实。
例如:鲁迅的《风筝》就可以以开发课外教学资源的形式来进行教学延伸,因此选择清代诗人高鼎的《风筝》一诗导入。
师:“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放学归来旱,忙趁东风放纸鸢。”同学们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情景?
生:主要写了儿童在誊天放风筝的情景
师:好多同学都有过放风筝的体验,能说一下你们放风筝的感受吗?
生纷纷回答(学生结合了自己的生活体验,自然有话可说)
师:如果你想放风筝却被粗暴的阻止时,内心的感受会如何?(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自然的引入了本文的难点:在误解和冲突中表现亲情。)
在课后的结尾处,可以选择课外短文《风筝》与课文比较阅读,对学生进行人文熏陶和多角度阅读训练,这样教学延伸培养了学生的鉴赏能力,加深了学生对丈本《风筝》的领悟,把全文的难点转化成学生容易理解的延伸材料,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 将课堂内外联系起来
在衍生式的教学中,教师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可以在第一课堂的基础上来开设第二课堂,把教学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这样既拓展了教学空间,同时也使得学生的视野变得更加开拓。
3. 重视学生的思维与体验
这主要是重视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感悟,以及学生自己的个性化阅读,但是它的前提是尊重文学作品。在此期间,教师应该注重学生对阅读体验的感悟,并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个性化以及独特性,从而让学生的思维能够与作者相匹配,产生共鸣。
二、延伸教学内容
教师在可以整体把握课本的情况下,以教学目标作为依据,紧扣教材来对知识进行适当的延伸。在延伸学习内容时,教师需要遵循以下原则:
1. 紧扣教学目标
我们应该知道,延伸的教学内容是属于课本范围之外的,所以它必须服务于教学的目标。在对知识进行拓展的时候,要进口教学目标,不可搞形式主义。
2. 延伸适度
教师应该知道什么时候该拓展栝伸,并且不随意延伸,尽量把握延伸知识的度。
3. 注重创新
在初中的语文教学中,延伸的形式需要多样化,具有新颖性。如在学习老舍的《济南的冬天》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将本文与朱自清的《春》来进行比较阅读。这就需要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灵活选用延伸的形式,从而创造出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三、整合学习方式
在国内目前最常用的主要有两种学习方式:一种是传统的教育学习方式,另外一种则是学生主动、合作的学习方式。前者主要是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观性、依赖性还有受动性的基础上,而忽略了学生的主动性还有合作性,总而言之,这种学习方式是一种封闭式的、被动的学习方式。后者则注重学生的能动性和合作性,主要提倡学生自主探索,让学生成为真生的学习的主人,换言之,这就是一种合作的、发现的学习方式。其实这两种学习方式都各有各自的优势,同时也有自己的不足之处,关键的是我们应该以哪种学习方式为主,哪种学习方式为辅。
在新课改中,改革重点便放在了学习方式上,并且学习方式还是新课程实施的关键步骤。它不仅有助于学生从片面失调调节为整体和谐,还可以使学生彰显自己的个性。比如说自主学习的学习方式,不仅可以让学生学会自我反思,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学会自我调控;而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既可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也可以使学生领会到合作的真谛。然而,这也仅仅是这几种学习方式的优势所在,并不代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就是学习语文的全部。在有些课文的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方式或许会更适合。因此,在衍生式教学中,应该让教师学会把多种的学习方式整合起来,从而优化课堂教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学习方式要学会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取舍,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结束语
题目:新学期开学,小英买了3个不同颜色的书封包新书,有多少种搭配方法?
[书:
书封:]
对于这道题的解答,学生出现了以下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如下:
算式:3×3=9(种)
很明显,这部分学生认为每一种书都有三种选择,如数学书可选蓝色书封,也可以选黄色书封,还可以选绿色书封,所以三种书就共有9(3×3)种搭配方法。这种想法与例题中上衣和裤子的搭配方法不谋而合。可就在作业快要批改完时,有学生出现不同的解法,他们没有用连线表示,而是列简单算式为2×3=6(种)。对于这个答案我很快认为是错误的,但一学生用具体的排列写出了他的解题思路,即在三种书封的图片下摆出:1.数学、语文、英语;2.数学、英语、语文;3.语文、数学、英语;4.语文、英语、数学;5.英语、数学、语文;6.英语、语文、数学。这是利用排列的方法解决问题,把可能的搭配方法全都罗列出来了,确实只有这6种搭配方法,这让我产生了很大的困惑。如果这种方法是对的,那么上面9种搭配方法错在哪里呢?如果9种搭配方法是对的,那么只有6种的搭配方法又该如何解释呢?
带着这个疑问,我重新阅读例1(即上衣和裤子的搭配问题),对该练习题仔细研究思考后,我确定书封包新书这题的正确答案是6种搭配方法,即学生用排列法摆出书封包书的搭配方法是正确的,原来例题与该题有本质上的区别。例题的搭配是从两件上衣中选一件去和三条裤子中的某一条组成一种选择,这样以上衣为标准,每件上衣就有三种搭配选择(以裤子为标准亦然)。而在该练习题中,小英买三种不同颜色的书封包新书,与例题的区别是这三本新书都是要包书封的,并不是从数学、语文、英语三本新书中选一本来包书封,另两本不用包书封,也不存在从三种不同颜色的书封中选一种来包书而另外两种放着不用的可能。题中要求用三种颜色的书封来包三本不同的新书,不是说只包数学书。也就是说,如果数学书选择用蓝色的书封,语文或英语就不可能有三种选择,只剩下黄色或绿色两种书封;如果接下来语文选择黄色书封,那么英语就只有绿色书封一种选择了。思考到这里,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这并不是组合问题,而是属于排列范畴。
对于这题,为什么我原来会想当然地认为9种搭配方法是对的呢?为什么绝大部分学生也会认为是9种搭配方法呢?反思自己的教学,我感到汗颜。细细想来,课堂教学我至少应做好以下两方面。
1.深研教材,整体把握教材
只深研教材是不够的,还应该包括配套的练习本、作业本。这个单元“数学广角”的教学,主要是让学生学会有序地思考解决简单的组合与排列问题。在对本课时教材的解读中,我只是简单地认为例题1属搭配问题;例题2是用数字排出不同的三位数,属排列问题,这些题目只要让学生体会到有序的思考就行了。其实,有序思考是一个大目标,学生该从什么方向去有序思考,怎么思考就很关键了。如例题1的教学,从书本上看是两件上衣与三条裤子的搭配问题,其实这里隐含了一个类似的情境:“有个爱美的小女孩想到外面做客,衣柜里有2件上衣和3件下装,如果一件上衣和一件下装搭配,该怎样穿合适呢?”很明显,这里有一个搭配的前提条件,就是每次只能从中选出一件上衣与一件下装搭配穿,那么每件上衣就有三种不同搭配的穿法。在“做一做”的练习中延续了这个思路——“通过两张可移动的数字卡片,能摆出哪些不同的两位数”,这里的两位数需分两步来确定十位数字和个位数字,明确每个数位上的数只能从中选一个。教材钻研到这里其实是远远不够的,搭配问题没有这么简单。
同样问“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方法”,在配套的课堂作业本中就存在两种不同的形式。如:“两位小朋友放风筝(有三种不同的风筝,分别是蝴蝶风筝、鱼风筝、蜈蚣风筝),每位小朋友放一种风筝,有多少种搭配方法?”如果不仔细思考,就会简单地认为每个小朋友都有三种选择,得出共有2×3=6(种)搭配方法。从结果看是对的,但这个思考的方法是不对的。“每位小朋友放一种风筝”,这里应理解为两个小朋友都要放风筝,而不是从两个小朋友中选一个人来放风筝。解法如下:
从上图可以看出,算式仍可以列为2×3=6(种),但想法是不一样的。令我很困惑的是,这已属于例题2的排列方法,可对于配套的练习教材却把它放在例题1的练习中,这更提醒我要好好地研究配套的练习教材。
2.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动态调整教学设计
关键词:小组合作;目标;时机;评价
一、优化配置,准备“合作”
班级小组经过合理分配,重新组合,以四、六人为一组,每个小组中优等生1名、中等生2名、学困生1名,他们有组名,有组长、记录员、资料员、审核员、汇报员等。并不定期地互换角色,保证每个学生的积极参与性。这种小组管理式的“立交桥”,组内有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也有其他爱好的学生,互相影响,互相帮助,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另外,老师会根据学生情况给组长建议,多关注需要帮助的学生,在课堂上对于记忆型、规矩性任务,如认识或理解字词,就会安排这位同学来回答;对于高认知的理解性或拓展性任务则由其他成员完成,保证课堂人人参与。以免有的学生反应较慢,又羞于开口,久而久之成为“收音机”。
二、明_目标,创设“合作”
小组合作学习时一定要有明确的目的,当遇到学生的确不能独自解决的问题时,合作才有必要;当观点可能出现分歧,思路可能多样时,探讨才有价值。课前一定要确定好教学重难点,无论学生提出什么问题,教师都要有驾驭能力,围绕教学重难点展开,然后让学生分组进行探索交流。执教《风筝》,开课前我就以“你喜欢风筝吗?”这一话题导入,孩子们争先恐后回答时,我又顺势问:“为什么喜欢风筝飞起来的感觉?”结论是大家喜欢像风筝一样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地飞翔。作者也不例外,将渴望自由、幸福寄托于风筝,一起到文中去体会快乐吧!无论学生怎么提问,我都会落到体会文中描写心情的词语与句子这一教学难点。每一个任务都是为突破这一难点而设置的。
三、把握时机,有效“合作”
1.集中大家的智慧,学生团队合学解决问题
(1)结合教材,老师确定“合作学习”内容。首先组内合学讨论,然后班内汇报,完成群学;最后在群学基础上老师引导,内学突破。《秋天的雨》一课,首先小组在规定时间内合作完成句型填空,然后让最先完成的小组在班内交流,期间我充分利用课堂生成的动词使用不恰当,再次引导学生注意拟人句中动词的精准使用。 (2)学生当老师,老师旁听。《找骆驼》出示问题,组内选择感兴趣的问题,小组讨论;班内讲授,其他组补充;最后老师需要做出指导。活动既紧张又有挑战,这种“兵教兵”的方法,齐心协力的团队合作习惯在我班基本形成。(3)走向书外,拓展延伸。高效的课堂不是紧紧围绕书本,学生的视野需要在拓展中得到开阔。《玩出了名堂》中有学生提出:“为什么说在科学史上许多伟大的发现是在玩耍中产生的?小组内分享科学家故事时,这个质疑迎刃而解。
2.盲区导控,教师参与,恰当把握课堂合作学习的调控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对学生来说,最好的教师是在教学活动中忘记自己是教师,而把自己的学生视为朋友和志同道合者的那种教师。”教师应该参加到学生的学习讨论中去,及时掌握学生学习的动向,教师既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更应该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只有身临其境,才能发现学生的困难并适时给予指导。
四、评价激励,延伸“合作”
1.刚升入三年级,学生不具备合作的心向和倾向性,学生本能地不知道怎样与他人进行有效的互动,且中年级学生合作意识不强。因此,课堂让小组成员互评与自评,对于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其学习的自信心尤为有效。
奖励的方式可采用量化考核,并授予小组荣誉称号。通过奖励使学生知道什么行为是有价值的,是能得到认可的,激发学生尽可能地展示自己的才华,乐意为共同的学习目标而努力。
2.延伸合作,扩大合作
小组合作不仅在课堂,也可以在课外。晨读整本书时,组长提问、组员回答的方式,能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质疑与思考习惯。每天放学前三分钟,由班长进行当天小结,根据小组的课间表现、作业评价、闲暇读书、老师夸奖,奖励班级红星,累计五颗进行全班内奖励。小组内优化配置,让优秀学生承担某一职务,以之为契机便能带动更多学生共同进步,从而把这些“自然群落”纳入班级的正规管理轨道,达到高效教育学生的目的。
新课程改革积极倡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并通过学生的各种有效合作学习,引导学生互相启发、共同探究。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有效而又十分可行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于游戏,乐于群学,乐于合作,真正驾驭我校“四环三点三评价”教学模式。总之,小组合作学习的良好学习品质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要通过不断的指导,长期的熏陶,通过相互探讨,不断反思、校正,才能逐步走向成熟。
参考文献:
[1]朱作仁.小学语文教学法原理[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