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制造业

制造业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制造业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制造业范文第1篇

流程制造业,又称为流程工业,或过程工业,是指通过混合、分离、成型或化学反应使原材料增值的行业,主要包括化工、冶金、石油、电力、橡胶、制药、食品、造纸、塑料、陶瓷等行业。该行业中的企业又可细分为批制造流程企业(比如制药、食品企业,这种流程制造企业对原材料和产成品的批次控制要求十分严格。这些企业的物料在库房和加工现场都有明确的批次标识并隔离存放,在企业生产加工的各个环节,都要同时指定物料号和批号,批号和物料号被用来共同确认产品)、大量制造流程企业(比如冶金企业的生产规模一般十分庞大)和连续制造流程企业(比如化工企业)。连续制造流程企业指生产在时间上空间上连续进行,原材料连续投入、产品连续产出,中间无中断,除定期的设备检修及意外事故外,生产线不停工。

连续流程制造一般只生产某一种或固定的几种产品,除非进行大的工艺改进,否则不能改变产品的类型、工艺参数及原材料类型。离散制造业,又称为离散工业,主要是通过对原材料物理形状的改变、组装成为产品,使其增值。它主要包括机械加工、组装性行业,典型产品有汽车、计算机、日用器具等。离散工业也可再进一步划分为大批量生产企业和多品种小批量生产两种生产模式。据统计,我国机械制造行业约95%左右的企业属于多品种小批量生产这种生产类型。而且,客户需求多样化要求多品种小批量愈来愈成为离散制造业的主流模式,同时自动化技术的发展也使得这种模式的实现在更多的企业成为可能。由于流程制造业与离散制造业在物料、产品、工艺过程、设备等方面特点的差异,导致了两种类型的工业在进行物流运作时也会有显著差异。本文将主要基于连续流程制造企业与多品种小批量制造企业为主体来进行对比分析,前者以石化行业为例,后者以汽车制造为例,提出流程制造业与离散制造业的物流管理及运营侧重点。

二、流程制造业与离散制造业的主要区别

流程制造业与离散制造业的分类主要是基于企业主体制造流程的连续与离散。从系统理论的角度来看,离散制造业的主体制造过程属于离散事件系统,即系统的状态变量为可数变量,不是时间的连续函数;流程制造业的主体加工过程属于连续系统,即系统的状态变量为不可数变量,是时间的连续函数。那么,主体制造过程的连续还是离散取决于什么?笔者认为原材料至成品的转换过程不同是其根本点,也就是说连续还是离散是由产品必须经过的转换工艺决定的,而同时被决定的就是不同的生产组织模式,以及其他的资源支持亦会有大的不同。因此,我们将主要从原材料及成品、工艺过程二个方面来研究二者的不同之处。

制造业范文第2篇

1.1作业排序问题的基本概念

作业排序是指合理安排生产运作的各项活动作业、生产运作资源使用、生产运作设施配置的时间表等。在生产车间就是具体地确定每台设备、每个人员每天的工作任务和工件在每台设备上的加工顺序。作业排序要解决先加工哪个工件后加工哪个工件的加工顺序问题,还要解决同一设备上不同工件的加工顺序问题。在生产运作中,作业排序的周期由作业时间、作业等待时间、设备调整时间、运输时间、检验测试时间、库存时间等构成,而只有作业时间才是真正形成企业利润的时间,调查研究表明,作业时间往往只占生产运作周期的5%左右,而生产运作周期的95%却被准备工作时间所占用,尤其是作业等待时间、设备调整时间、库存时间等,因此企业的效率主要取决于企业的作业排序的合理性。

1.2作业排序的分类

随着近些年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在各行业的不断渗透和应用,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应用,更给所面临的环境和经营生产方式带来了空前的变化,人们的思维也在逐渐跳出原有的框架,对作业排序的研究已突破了原来只有在传统制造业上才有的思路,并不断拓宽应用到了非制造行业上来,也就形成了制造业领域和服务业领域的两大作业排序分类方法。对应这两种领域又形成两种基本作业排序:劳动力作业排序和生产作业排序。劳动力作业排序主要是确定人员何时工作,而生产作业排序则将不同工件安排到不同设备上,或安排不同的人做不同的工作。这两种作业排序在实际工作中并非毫无关联,而往往是相互融合渗透,在同一工作中有时两种作业排序问题都存在,它们共同起作用,即在生产中既有产品排序同时又伴有人员排序问题。

2制造业的作业排序

在生产运作的过程中,人们最早关注生产作业排序主要是从制造业上来考虑。在人类社会长期发展过程中,制造业的发展对社会的影响非常大,而据此总结出来的一些理论也就更多的是对制造业的总结和归纳。随着社会的发展,这部分理论也就更加拓宽到了其他各行各业,在各行业的具体生产作业排序中都在发挥着巨大作用。下面我们主要对按机器的种类和数量不同而确定的排序问题进行研究,本文将用Conway等人提出的方法来表示,该方法用四个参数来表示:n/m/A/B,其中,n为工件数,m为机器数,A为车间类型(如在此位置标为F、P、G则分别代表流水作业排序、流水作业排列排序和一般单件作业排序),B为目标函数,其中几种理论和模型论述如下。

2.1单台机器的排序问题

它是这样一种情况:有n个工件要在同一台设备上进行加工;所有工件都必须经过这台设备的加工;每个工件都要经过两个时间阶段——等待时间和加工时间;排序的目标是使工件加工的平均流程时间AFT最短。

这种情况的排序规则是根据加工时间的长短决定工件的优先次序,加工时间短的工件优先加工,其平均流程时间为:AFT=∑Ci/n。(式中:AFT--表示平均流程时间;Ci--表示第i个产品完成加工的时间;n--表示加工的工件数)

2.2多台机器的排序问题

多台机器的排序问题又分为流水作业排序方法和单件作业排序方法,分别论述如下:

2.2.1流水作业排序的理论和模型

(1)n个工件、2台设备的排序问题

n个工件、2台设备的排序问题描述如下:n个工件必须在这2台设备上进行加工;所有工件都必须先经过设备M1的加工,再经过设备M2的加工;排序的目标是使总的完成时间最短。这种排序问题可以用约翰逊(Johnson)算法来求解。

(2)n个工件、3台设备的排序问题

n个工件、3台设备的排序问题描述和n个工件、2台设备的类似。对于这种排序问题,可以用分支定界法来求解。实践证明,用约翰逊(Johnson)算法来求解n个工件、3台设备的排序问题,其结果往往也比较满意,其中部分情况还可以求得最优解。

(3)2个工件、m台设备的排序问题

2个工件、m台设备的排序问题的描述如下:有2个工件A、B,在m台设备上进行加工;每个工件在m台设备上具有不同的加工次序;排序的目标是使总的完成时间最短。对于这样的排序问题,可以用图解法来求解。

(4)n个工件、m台设备的排序问题

n个工件、m台设备的排序是一个复杂的排序问题。如果n个工件在m台设备上进行加工,且每个工件都要经过所有的设备,这样即使是一个小规模的生产车间,其备选的排序方案也会多得惊人,达到(n!)*m个。用分支定界法可以保证得到一般这种问题的最优解。由于分支定界法是一种列举法,对于实际生产中规模较大的问题求解,计算量非常大,采用计算机模拟是一种合理的选择,也是唯一的选择。当然在考虑生产排序的过程中,还需要考虑其经济性。

2.2.2单件作业排序方法

对于一般单件作业排序,每个工件都有其独特的加工路线,工件没有一定的流向。对于流水作业的排序,第k道工序永远在M(k)上加工,没有必要将工序号与机器号分开;而对于一般单件作业排序,要描述一道工序,要用3个参数(I,j,k)表示,i表示工件代号,j表示工序号,k表示工件i的第j道工序的机器代码。所以单件作业排序更加复杂。

2.3与服务业作业排序问题的区别

所谓服务业的作业排序是指对顾客、劳动力与设备等进行时间进度安排,使顾客流与服务能力相吻合和适应。由于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差异,也使得服务业作业排序与制造业作业排序有很大的不同。制造业作业排序的侧重点是物料,并且产品可以存储,服务业作业排序的侧重点是人员配备;其次,服务系统没有服务存储;最后,服务劳动含量高,劳动力需求波动大。

3总结

本文通过对制造业排序问题的研究,明确了这样一个思路:通过作业排序的设计来解决先做什么,后做什么的顺序问题,同时还要解决同一设备上不同工件的加工顺序等问题,以实现合理的作业排序,使生产过程更加经济、合理,效率得到进一步的提高,这样才能把企业内在的潜力进一步发掘出来,从而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和发展后劲。

制造业范文第3篇

高铁技术从无到有,从引进、消化、吸收、到创新、再创新,走过了很不寻常的道路。我们为之高呼,为在高端制造业领域取得的进步而自豪。但是,之所以领先于别人,一定是因为我们比别人有更多的创新和大胆探索,当然这也注定着风险并存。我们需要加倍注意这些风险的客观存在,万万不可掉以轻心。显然,一些人提前陶醉了。一些非核心技术的把控和配套服务的疏乎导致事件正在一步一步地朝着我们不愿意看到的方向发展。

京沪高铁开通以后,故障就一直没有停止过。质疑声试图给人以警示,不过有专家解释,磨合期出现微小故障,属正常现象。也有专家认为,磨合期出现的故障应该在试验期解决。而为什么在试验期内,这些故障没有被发现或者没有引起足够重视?这可能是今天高铁故障频频发生的根源。

那么,我们是不是急了点,或者太自信了点?对正常运行过程中可能频频发生的故障没有足够重视?

再看这次温州的动车追尾事故,让人实在看不明白,这么先进的技术条件下,怎么会发生如此低级的错误?官方的权威调查结果还没有出来之前,我们不去假设和猜测。但是,从今年高铁系统发生的以上事件中,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总结高铁问题,而是到了好好反思一下高端制造业的时候了。

高端制造业是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具有三个显著特点:一是科技含量高,是大量知识密集、技术密集的结合体;二是附加值高、收益高;三是风险高。我国“十二五”工业发展规划,重点对高端制造业发展提出了明确的目标任务和发展方向,主要涉及航空产业、航天产业、高速铁路产业、海洋工程装备产业、智能装备制造产业等五大领域。

“十二五”为我国高端制造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标志着高端制造业将正式改写我国传统制造业的历史,但是,高端制造业的健康发展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首先,在大力发展高端制造业的同时,传统制造业并不是不发展了,这里需要正确处理高端制造业和传统制造业的关系。

高端制造业只是制造业的高端部分,发达国家的产业也不都是高端制造业,就连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都还一直保留着部分传统制造业。可以说,高端制造业与传统产业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传统制造业在解决劳动力就业等方面优势突出,也是各国政府高度重视它的主要原因。但是,传统制造业往往受制于环境和资源的约束,生存空间正在被逐渐压缩。相比之下,能耗需求少,环境污染小的高端制造业具有强劲的生命力。

高端制造业对传统制造业的改造是伴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而进步的,主要是对传统产业在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方面给予提升,从而大大提高劳动生产效率。

其次,从实践来看,高端制造技术并不是一天两天可以积累起来的,首要的是人才基础,产业基础,其次是产业环境。今天,我们在高铁、深海载人、大飞机、航天等领域都取得了不少成就,有利于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但发展高端制造业要切合自身产业基础,不能盲目发展。

制造业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国际制造业转移信用体系驱动力量发展趋势

近年来,国际制造业转移有愈演愈烈之势,发达国家可以通过制造业转移调整产业结构、实现全球战略目标,发展中国家则可以通过承接制造业转移加快制造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中国是制造业大国,急需借国际制造业转移东风,向制造业强国跨越。本文将通过对国际制造业转移驱动力量和发展趋势的研究,结合中国制造业的实际,提出新时期中国制造业发展的对策。

一、国际制造业转移的驱动力量

1.国际分工新格局是国际制造业转移的基本驱动力量

当前,国际分工正由垂直分工向水平分工转变。过去很长一段时期,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和技术水平的差异,形成了一种传统意义上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之间的垂直分工。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这种传统的垂直型产业分工正向着垂直型和水平型共同存在的混合型分工转变,并且同一产业、同一产品价值链上不同环节之间的水平分工特征越来越明显。因为从产业链细分的角度看,技术密集型产业有它的劳动密集型环节(如高科技产品的加工装配环节),劳动密集型产业有它的知识技术密集环节(如服装产业的服装设计环节),所以,一国的产业竞争优势不再体现在某个特定产业或某个特定产品上,而是体现在产业链条中所占据的环节或工序上。发达国家不仅将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外转移,而且也将高新技术产业中的劳动密集型环节也就是加工制造组装环节向外转移,而将上游研发和国际营销网络控制在本国。国际产业分工的新格局为发展中国家通过承接国际制造业转移,优化产业结构,参与国际分工提供了新的机遇。

2.技术进步为国际制造业转移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新经济时代,信息和通讯技术的大幅度飞跃,不但使得技术变革的速度日益加快,而且带来了广泛、快速的技术扩散,竞争优势的传统来源不能确保未来的成功,技术的报酬递增效应已经使其超过资本成为新经济时代竞争的第一要素。获得和持续拥有核心技术成为竞争的要旨所在,技术创新体系和学习型区域的构建则为此提供了土壤。制造业转移倾向于选择那些技术创新体系和学习型区域发展程度比较高的地区,这些地区能够为技术发展提供一个广阔的平台,有利于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速度。如印度的班加罗尔已经形成了竞争中有合作,合作中有竞争的学习型组织,世界上许多著名的信息业公司,如微软、英特尔、苹果、国际商用机器公司、西门子、惠普、康柏、摩托罗拉、奥瑞克公司、太阳公司、得克萨斯仪器公司等都在印度的班加罗尔设有研制中心和生产基地。这成为吸引国际制造业转移的主要因素。

3.全球化为国际制造业转移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全球化条件下制造业的发展应该放眼全球,即,在全球范围内组织生产,在全球范围内销售产品。一方面,区域经济不仅面对广泛的国际竞争,也可以从外部获得丰富的资源,目前许多制造业的生产成本在发达国家和先进地区居高不下,而在发展中国家和相对落后地区的生产成本则低得多,这成为吸引发达国家和先进地区制造业转移的重要因素。根据国际劳工组织统计,2000年中国制造业劳动力成本为1188美元/年,不足发达国家的3%,相当于亚洲“四小龙”的5%~6%,不到亚洲“四小虎”的50%,不足巴西和墨西哥的20%。如此低廉的劳动力成本,成为中国承接国际制造业转移的巨大优势。另一方面,在当今世界贸易战愈演愈烈的形势下,本地化生产无疑是一个明智的选择,东道国市场越大,制造业获利就越丰厚,这成为吸引国际制造业转移的重要因素。比如,中国城市居民家庭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家庭纯收入分别由1978年的343.4元和113.6,提高到2002年的7702.8元和2475.6元,分别增长了21.4倍和17.5倍。这是由潜在购买力转化为现实购买力的基础和条件,同时也对正在寻找投资场所的国际资本和产业有着极大的吸引力。因而,在国际制造业转移的大潮中,中国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4.完善的产业集群是国际制造业成功转移的基础

一般说来,当产业集群形成后,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如降低成本、刺激创新、提高效率、加剧竞争等,提升这个区域竞争力。这种竞争力是非集群和集群外企业所无法拥有的。近年来,在中国东部地区,尤其是珠三角、长三角一带崛起的众多开发区、保税区、加工贸易区、工业园、科技园等,产业划分和专业化分工越来越细,产业的集聚化特征越来越凸显,并由此形成新的产业集聚平台和新型的规模经济,形成了产品配套程度很高的企业群和产业群,既大大降低了成本,又促使同类型相关配套企业更大范围的集聚,从而形成举足轻重的生产基地,推动国际制造业向这样的地区转移。

二、国际制造业转移的发展趋势

1.国际制造业转移波澜壮阔

当前,国际制造业转移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主要发达国家中,制造业生产能力转移的比例在不断上升。例如,日本的出口额中,出口给海外制造业子公司的中间产品所占比例已经从1994年的20%上升到1999年的29%。美国跨国公司的出口中,出口给国外子公司以进一步加工的中间产品所占比例从1989年的57%增至1999年的68%。90%的美国公司中,其公司内部业务中至少有一项被外包。发达国家制造业转移的主要方向是发展中国家。据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的一份报告估计,到2005年,发达国家所占全球制造业的份额将由1970年的86%下降至67.6%;而发展中国家所占份额,则从1970年的10.3%上升至30.6%。

2.制造业转移方式不断创新

国际产业结构已经突破原来单一的直接投资模式,逐步形成了独资、合资、收购、兼并等多样化投资和产业转移方式并举的格局。跨国间的企业收购和兼并迅速发展,并日益成为国际制造业转移的重要方式。据相关统计,1987~1993年,在发达国家企业间的相互投资额中,企业收购合并金额平均占66%。与在国外投资新建企业相比,收购合并国外企业时间短、见效快,能充分利用收购企业的资源、技术、设备和人才,因此它越来越受到跨国公司的青睐,正日益成为国际制造业转移的重要方式。近年来,OEM(Original Equipment Manufacturing)的外包形式也逐渐显露头脚,成为新兴主流的生产方式。OEM将供应方的制造优势和购买者的销售网络、品牌优势结合起来构成了产品的整体竞争优势,给产品供求双方都带来了实际利益。中国接受国际制造业转移最多的地方是广东省,广东顺德至今仍然依靠OEM形式参与国际分工,比如世界白色小家电有70%是由顺德生产的,但是,出现顺德品牌的只占30%左右。

3.国际制造业转移结构不断向高端推进

在20世纪50年代,面对生产成本上升的压力,欧美发达国家把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如纺织、成衣、玩具、电子装配等,转移到墨西哥、新加坡、韩国、中国台湾、香港等新兴工业国和地区,以在海外寻找廉价劳动力装配地点。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这些国家和地区工业化的推进,这些产业又逐步转移到东南亚其他国家和中国等。在这种国际制造业转移的过程中,不仅制造业转移的范围和规模都在不断增加,而且制造业转移的技术层次也在不断提升。据统计,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转移占国际制造业转移和国际投资总额的比重已由20世纪80年代的46%以下提高到20世纪90年代的50%以上。

三、中国承接国际制造业转移的对策

当前,中国制造业仍然是大而不强:制造业技术水平、劳动生产率及工业增加值低;低水平生产能力严重过剩,高水平生产能力不足;技术创新能力不足;制造业的体制结构不合理等等问题成为困扰中国制造业进一步发展的严重桎梏。中国实现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的跨越需要重点关注如下方面:

1.加快制造业对外开放的步伐

未来中国制造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进一步吸引国际著名跨国公司来华投资,利用其先进的技术和丰裕的资金加快发展具有高成长性和大市场空间的产业。同时,对于一些具有比较优势的制造业产业,要大胆实施“走出去”的发展战略,使之尽快成长为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全球性产业。

2.不断提高制造业企业的创新能力

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制造业技术发展迅猛,高新技术、信息技术在制造业产业的应用不断深入。中国制造业必须加大技术创新的力度,掌握科技发展的主动权,在更高的水平上实现技术发展的跨越,实现产品质量标准与国际标准接轨,这是中国制造业适应国际竞争和实现制造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中国制造业技术创新应该走产学研相结合的发展模式,依托国内科研能力,加速科研成果向产品转换,在必要的时候,政府应该提供相应的支持。

3.加强制造业信用体系建设

随着我国越来越多的制造业参与到国际商品交换和国际竞争中来。信用管理和信用体系建设显得尤为迫切和关键。这为我国制造业品牌国际形象的树立和制造业可利用资源的扩大作用十分巨大,为中国制造提供可靠的保障,也助推中国制造能够更加良好的发展。因此,应采用政府推动与市场培育相结合的思路。一是以各种方式大力开展全社会的诚信教育;二是抓紧制定与社会信用体系相关的法律法规和配套规章;三是逐步扩大覆盖范围,形成反映企业和个人信用状况的内部基础数据,依法向社会开放数据资源;四是鼓励信用服务中介组织的发展,逐步实现社会征信机构的市场化运作;五是建设高效的技术支撑体系,包括统一的征信、评级和服务标准。

4.发展产业链经济,促进产业集群化

中国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缺乏符合要求的配套能力,这样,国际制造业转移对于中国经济拉动的效应就是极其有限的。中国制造业基地的建设应该在现有的各类工业园区的基础上,采取积极有效的政策措施,大力推进产业集群化进程,逐步形成完整的产业链经济和产业配套体系,这将是加快外来企业尤其是外资企业落地生根的重要途径。

5.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

中国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同时,更要重视运用高新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改造。传统产业不等于就是夕阳产业,给传统产业注入朝阳技术和管理,传统产业也能变成朝阳产业。目前我国已经承接了部分包括微电子、信息资讯等行业在内的信息产业的国际转移,我们应借此机会大力发展信息产业及其相关产业,大力推广信息技术应用,以信息技术改造传统的生产流程和管理模式,扶持高新技术中小企业的成长,从而提高产业整体素质和市场竞争力,加速产业结构升级。

参考文献:

[1]王缉慈等著:《创新的空间――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

[2]迈克尔・波特著:《竞争战略》,华夏出版社,1997年

制造业范文第5篇

最近主要经济体相继公布的4月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显示,全球制造业活动陷入低潮期,与此对应,制造业的工作机会在全球均呈现缩减态势。

由于国际贸易环境疲软、经济复苏脆弱等综合因素,以及制造业行业对经济增长预期的看淡,导致投资不足,制造业一时陷入“平庸期”。全球制造业PMI的复苏仍期待经济基本面的支撑。

国泰君安首席宏观分析师任泽平的分析报告称,国际贸易继续恶化,新出口订单连续三个月下跌,创去年9月以来最大跌幅;全球制造业就业人数连续第三个月下降。美国制造业复苏乏力,欧元区在低位中扩张,连续两个月保持小幅上升,但仍显低迷;日本制造业活动萎缩速度创三年来最高水平;中国经济小周期回升,利好大宗和资源出口国。

尽管4月各国公布的PMI景气低迷,但记者采访的多位经济学者,对制造业变革的前景仍持乐观态度。“制造业仍然是创新的主战场,是保持国家竞争实力和创新活力的源泉”,这已经是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更多数国家的共识。随着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与先进制造技术的深度融合,全球兴起的以智能制造为代表的新一轮产业变革仍在筑底夯实。制造业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趋势仍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全球制造业进入迷茫期

数据显示,4月摩根大通/Markit全球制造业PMI为50.1,略高于50的荣枯分水岭,但低于3月的50.6。

PMI是用于衡量经济增长的指数之一,PMI指数50为荣枯分水线,当PMI大于50时,说明经济在发展,当PMI小于50时,说明经济在衰退。

4月主要经济体的制造业PMI数据乏善可陈。4月Markit欧洲制造业PMI从3月的51.6微升至51.7,略高于初值51.5,处在荣枯分界线上方;英国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英国4月服务业PMI为52.3,低于预期的53.5,也不及前值53.7,创下了2013年2月以来最低水平;美国供应管理协会(ISM)表示,4月美国制造业PMI为50.8,前值51.5,低于预估的51.4,主要受累于新出口订单创一年半以来最大降幅。

日本4月Markit/日经制造业PMI终值经季节调整后降至48.2,虽然高于初值48.0,但低于3月的终值49.1;中国4月官方制造业PMI50.1,预期50.3,前值50.2,小幅回调且略低于市场预期,不过仍处于荣枯线上。

新兴市场的制造业也步履沉重。印度4月日经/Markit制造业PMI从52.4降至50.5,为四个月低位;俄罗斯Markit数据经季节调整显示,4月俄罗斯PMI继续恶化,由3月的48.3续降至48,创八个月新低,已连续呈收缩状态。尤其,产出收缩加剧至2009年5月以来最严重;新订单及新出口订单也继续收缩;积压工作降幅为一年来最慢;巴西Markit经季节调整的制造业PMI在4月降至2009年以来最低点。

综合分析, 各主要经济体的制造业都被各种因素困扰。英国在临近6月脱欧公投之际,其制造业表现几乎每况愈下;日本制造业产出和新订单均大幅度下降,出口新订单缩减幅度为39个月以来最高水平。此外,投入价格降幅为三年半以来最高水平;中国制造业基本上已无利可图,4月制造业生产、订单和库存均出现下调,市场认为一季度的刺激政策未能达到撬动经济活动的目的;美联储将过去两年的制造业产出增幅下调了一半。有分析认为,调降幅度这样大,表明了增长情况远远逊于多数分析师的估计。在修正之前,制造业产出似乎接近回到衰退前的高峰。

虽然制造业在各国GDP中所占比重逐步降低的现象已经被广泛接受,但美国在经历了信息技术泡沫和次贷危机的惨痛教训之后,重返制造业,并收获甚丰。自2010年以来,美国增加了80万个制造业就业机会;制造业在日本、德国等经济体中也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一种趋势显示,潜在经济增长率取决于劳动力的增加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制造业不可取代,但同时,制造业创造的就业机会却在减少。以美国为例,近期的数据让人气馁――美国4月非农就业数据不及预期主要是制造业就业出现净减少,4月制造业新增4000个岗位。此前制造业连续三个月裁减岗位,其中3月裁减岗位的数量创下自经济衰退以来单月最大。连续三个月的萎缩抹去了去年全年的温和增长。年初人们刚刚为美国制造业似已反弹、库存企稳而欢呼。同时人们担心,制造业从海外回归的岗位数量,不足以抵消持续的工作机会的流失。

对于制造业“降温”背后出现的问题,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Joseph Stiglitz)对《财经》记者表示,制造业复苏的可能性很小,因为生产率的增长远远超过了人们对制造业商品需求的增加。 制造业变革的方向

近年,国际上掀起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潮,发达国家纷纷制定刺激制造业革新和再造的计划,希望通过技术进步和产业政策调整重获制造业的竞争优势。比如美国制定了“再工业化”、“制造业复兴”等;德国制定了“工业4.0”;日本实施“再兴战略”;韩国搞出了“新增动力战略”;法国也提出了“新工业法国”的方案。

各国为夯实制造业竞争新优势,都在积极推进高端制造业再升级,智能制造、网络制造、绿色制造、服务性制造日益成为生产方式变革的重要趋势,这亟待建立适应新模式的跨领域、协同化、网络化的创新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