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家乡过年的风俗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日月经天,江河行地,春风夏雨,秋霜冬雪,多彩多姿,色彩斑斓,家乡是多么的美妙,多么的和谐,多么的壮丽,又是多么的可爱!我爱我的家乡黄山,爱它巍峨的连山,古老的民居,淳朴的风俗……
风景篇
黄山冬景,比任何地方更美、更奇、更绝。无愧于天下绝中之绝景。你若冬日游山,或许于某一个早晨推窗眺望,会突然发现窗外的景致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成了一片银色的世界。茫茫群峰是座座冰山,棵棵树木像丛丛珊瑚,令你疑惑,莫非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非也,这就是难得一求的雾凇!带上拐杖,出户登山,放眼四望,只见群峰错列,松林密叠,一派银装素裹。黄山一改往日葱茏苍翠的面目,到处一片洁白,天地浑然一色。从上到下,一草一木,一枝一叶都凝聚着洁白无瑕的晶体,如披银叠叠,似挂珠串串,山风拂荡,晶莹耀眼,如进入了琉璃世界,似到了仙山琼阁,令你目不暇接,又如同进入了一个童话般的梦幻之境。
人文篇
说到黄山,就不得不提到古民居。远看古民居,白墙黑瓦,非常壮观。走进一看,每条弄堂都是笔直的,路是用鹅卵石铺的,两边的墙也是用鹅卵石铺的。每条弄堂都很相似,进去的人出也出不来,像个迷宫。每家门前的石板上都雕着花虫鸟兽,每户家里的横梁上、柱子上、窗门上,都雕着各种各样的东西,有人物、有鸟兽、有花草、有蔬菜,千姿百态,栩栩如生。有的门板上贴着古代流传的剪纸,非常精致。朦胧中的皖南古民居,像是韵染的水墨画卷,魅力无穷。对了,1999年,黟县西递、宏村两处古民居以其保存良好的传统风貌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这是黄山风景区内的自然与文化景观第二次登录世界文化遗产目录,也是中国继北京后第二座同时拥有两处以上世界遗产的城市,同时也是世界上第一次把民居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风俗篇
过年啦!过年啦!
我的家乡在博兴县兴福镇村高村那里。过年时,通常都吃饺子。
在年三十上午炸年货,炸肯定是用油,过过油的意思是“越过越有”。下午两点左右,男人们准备好给祖先上坟的供品,这里面有糖果、苹果、香蕉、炸的年货有鱼和丸子,还有白酒,再拿上鞭炮告诉祖先过年了!还有香和黄纸(给祖先在另一个世界里花的钱)。男人去上坟,女人在家包水饺,有的人准备肉馅,有的人准备白菜和韭菜,有的人和面,准备好后女人们动手包水饺,我也在一边忙这忙那,把一个个切好的面丸摁扁,在我们还没有包完时,爸爸、大爷、二爷爷、小叔上坟都已经回来了。奶奶对大爷说:“把这上坟的供品给孩子们吃了,代表着祖先保佑着孩子们在新的一年中平平安安、健健康康”。饺子不一会儿就出锅了。奶奶先把刚下好的饺子供给驴和马,叫驴和马背着金子和银子来咱家过年然后把一根长木头挡在门外,意思是不让驴和马走了。年三十下午五点钟放鞭炮,告诉我们过年啦!放完鞭后,我全家人围在一起吃水饺。
晚上八点时,全家人坐在电视机前看春节联欢晚会,直到深夜十二点时听到外面一片鞭炮声,这预兆着2012年的第一天就要来临了。
从腊月二十三小年开始,大家就要为新年做准备了。过小年又叫“辞灶”,要祭灶王爷。因为这天灶王爷要回玉皇大帝那里禀报人间冷暖,所以这天家家户户买糖瓜(用麦芽糖制成的瓜状食品)来给灶王爷上供,让灶王爷吃了人间的糖瓜,在玉皇大帝那里美言几句,期待来年大丰收。从这天起年味就浓了。孩子们唱起童谣:“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过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打发灶王爷上了天;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到了三十熬一宿。”
最忙的是大年三十。中午要吃米饭,在厨房里摆张大桌子,供神的,在桌子上放一大碗米饭,插上十双新筷子,还要摆上大红枣,下午要贴春联,请来年的神仙,打扫院子每个角落,辞旧迎新。
除夕晚上,我们这里有守岁的习俗,整晚上不可以睡觉,孩子要为父母守岁。祈祷父母身体健康,长寿百岁。我们全家人欢聚一堂,送走除夕,迎接新年的第一天。全家人穿上新衣裳,给爷爷奶奶跪地拜年并且说祝福话,当然不可缺少的是压岁钱。
正月初二要去姥姥家拜年祝福。
正月初三这天一大早,带上贡品和纸钱,到自己家的祖坟上去,放鞭炮,摆贡品,拜年。这天不能走亲访友,因为这天不吉利。
正月初五,俗Q“破五”。这一天,有一种叫作“赶五穷”(智穷、学穷、文穷、命穷、交穷)的风俗。奶奶一大早就把家里的垃圾(把初一囤积下的垃圾扫出,意味着赶走五穷)用箩筐背出去,倒在十字路口,然后背回新的黄土(黄金)倒在院子里,象征满院生辉。
正月十五闹元宵,这天吃大糖(芝麻糖)、放烟花,最主要的是烤杂病,把身上不舒服的地方都扔到火里烤一烤,象征今年身体健康平安!夜幕降临时,熊熊火堆照亮了乡村的每条街道,火堆四周挤满了男女老少,手舞足蹈,脸上露出舒心的笑容!
总之,过年的习俗都是为了让来年有一个好兆头。我喜欢广府的迷人景色,更爱广府留传下来的各种习俗。
(指导教师:王 磊)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有地方特色的,倒容易成为世界的,即为别国所注意。”让我们一起走近名家所写的风俗的名篇当中,去一同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吧!
一、写出节日精彩,凸显风俗人情。
【精彩段落】如山牧《过年》中的一段文字:
杀猪也是一门手艺,不像杀鸡,除了我这心慈面软的人之外,谁都能杀得死。况且杀猪又需要几件专用工具,如猪通,一根长长的铁棍,把猪杀死后,从刀口把它去,把皮肉之间通出缝来,以便能吹进气去,吹得鼓鼓的,好褪毛方便。猪刮──用铁片做成的专门用来刮毛的东西。当然,最主要的还是得有一把长长的锋利的杀猪刀。我十九叔便有那样的一把刀,是他费了很大的劲淘来的一把枪刺。这把刀他一般的时候是不拿出来的,更谈不上借给别人用了,即使在他给杀猪的时候,除了刺猪喉咙的那一刀之外,也一概不用那把刀。
每到年根的时候,十九叔便成了红人,本屯的、外屯的都排着号请他。那时还不像现在,求人做到什么都需要拿点“币子”,也就是饱吃饱喝一顿,再给十九叔三五斤现杀猪肉拎回去。
在乡村,杀一头猪也相当于办一次“事情”,因此,也就要将各家各户的当家人请去,虽然只有酸菜炖猪肉、血肠一个菜,外加上几斤白烧酒,个个喝得老脸通红,吆五喝六,也甚是豪爽,透出一股乡风野骨。
(选自《文学月刊》2012年第2期)
【赏析借鉴】
节日承载着文化,更有太多的风俗和讲究。作家山牧在文段中记叙了童年家乡过年杀猪的风俗:杀猪专用工具、排号杀猪和报酬以及杀猪后请客喝酒,反映出当地民风的淳朴、豪爽与厚道,更表现了人们对最重要的节日——年的重视。
二、走进当地婚丧,把握风俗礼节。
【精彩段落】如汪曾祺《受戒》中的一段文字:
大英子已经有了人家。男人她偷偷地看过,人很敦厚,也不难看,家道也殷实,她满意。已经下过小定,日子还没有定下来。她这两年,很少出房门,整天赶她的嫁妆。大裁大剪,她都会。挑花绣花,不如娘。她可又嫌娘出的样子太老了。她到城里看过新娘子,说人家现在绣的都是活花活草。这可把娘难住了。最后是喜鹊忽然一拍屁股:“我给你保举一个人!”
这人是谁?是明子。明子念“上孟下孟”的时候,不知怎么得了半套《芥子园》,他喜欢得很。到了荸荠庵,他还常翻出来看,有时还把旧帐簿子翻过来,照着描。小英子说:“他会画!画得跟活的一样!”
小英子把明海请到家里来,给他磨墨铺纸,小和尚画了几张,大英子喜欢得了不得:“就是这样!就是这样!这就可以乱孱!”——所谓“乱孱”是绣花的一种针法:绣了第一层,第二层的针脚第一层的针缝,这样颜色就可由深到淡,不露痕迹,不像娘那一代绣的花是平针,深浅之间,界限分明,一道一道的。
(选自《山东文学·下半月》2009年第8期)
【赏析借鉴】
婚丧嫁娶也是最能表现当地的风俗礼节。著名作家汪曾祺在文段中描写了庵赵庄的风俗:嫁闺女,陪嫁妆,剪纸绣花等。正是由于庵赵庄的剪纸绣花的习俗给小英子和明子提供了恋爱的契机,推动了他们的爱情迅速
升温。
三、抓住本地“大事”,展示独特风俗。
【精彩段落】 如李汉荣的《一个古老村庄消失的前夜》一文中有这样的段落:
每过些年总要淘一次井。淘井,就是给井洗澡,对井底、井壁、井口、井台来一次全面彻底的清理维修。淘井这一天,是村庄的盛大节日,大人喜悦,孩子欢笑,连村庄的狗也受了感染似的跟着人们四处撒欢。淤泥、瓦片捞上来了,云娃妈的发卡、喜娃婆的手镯、李三叔的旱烟锅捞上来了……井台上不时传来一阵笑声或惊呼。有人就说,这井可是个好管家啊,贵重的物件、小孩偷偷扔下去的瓦片,它都好好保管着。接着,又捞出几枚清朝的铜钱、几个民国的银圆,那是先人挑水时不小心从衣兜里掉下去的,以往淘井没淘到底,遗留了下来。人们就想象那弯腰提水的古人长的样子,想象他当时怅然的心情,就感叹,这井还是个收藏家呢,收藏着时间的遗物!井壁上砌着唐朝的砖,宋朝的石头,明朝又加进一些片石,井沿上抹着当代的水泥——啊,这井,浑身上下都是历史!它是一个历史学家,不,它就是历史!人们从中感到了一种久远、幽深的东西,对井水,对生活,又增加了一份
敬意。
(选自《读者》2012年第4期)
【赏析借鉴】
家乡都有与众不同的所谓的大事,这也是风俗不同的重要标志。作家李汉荣写淘井的风俗写得热热闹闹,充满着快乐与温馨,其实这也是邻里关系和谐、融洽的表现,也写出了人们对井的特殊情感。
四、展示当地饮食,体现风俗特色。
【精彩段落】如柏桦的《平民的快乐——成都生活》有这么几个段落:
成都的火锅照例也是不设包厢、雅间的,只有堂桌,三教九流齐聚一起,众声喧哗,一累十觞,最得火锅热闹、沸腾的神邃。吃火锅,吃得就是这个闹劲,两三个人吃不起滋味,所以往往到了用餐时间,便有人排起长队等吃火锅的盛况。屋内客满,人们就领了号码牌在外面等着。冬天里冷风劲吹,也丝毫不动决心,拿着三十好几的号码,吃着店家赠送的豌豆粒,谈笑风生,一任他旷日持久,感受的就是那火热的气氛。
吃火锅之所以热闹,吃法很关键。火锅是随来随吃,随烫随吃的,绝不像整盘的菜肴,人来迟了便只能吃残羹。而且冬天里,因为火一直点着,热气不歇,吃吃停停,说上半天的话也不碍事,哪个时候吃都是热乎乎的。吃火锅吃得就是这简单,不必苛求什么刀工火候,亦不需讲究什么色香味俱全,一个锅里同是一个味道。而正是唯其简单,方能成为大众饮食,成为全民的快乐。
(选自《读者》2012年第6期)
大二的那年春节,是在重庆打发的,也是我在异乡过的第一个年。那年我才20岁,从新疆考到重庆。对外面的花花世界充满好奇,在新的城市身边的一切都好新鲜,满心满眼的都是喜欢,惦记着这座城市的美女和火锅,连过春节也舍不得离开。
那一年的年夜饭,是同宿舍的外地兄弟们凑在一块。在宿舍亲手做的火锅,买了重庆的底料和菜品,还专门请教了本地的煮饭高手,煮出来的火锅红油滚滚、滋味足,还相当地道。很有重庆味,大家一起吃得火热,也不管窗子外响翻天的炮竹声。毕业那年同样没有回家乡,留在重庆,单身一个人就到好朋友的家里过春节,在朋友家玩了三四天,朋友的父母待我如家人。看到他们我也觉得好亲切,除夕和好朋友一块睡,聊了一晚上的心事。大学毕业后,留在了重庆工作,以后的许许多多日子。现在,惦记更多的还是家乡的小屋、发鬓渐白的父母。重庆再好,终究代替不了故乡在我心中的地位,有好几年没有回家了,原本去年就说好回家都因工作耽搁了就特别想家。所以还是回家吧,回到孝敬孝敬父母。
说起春节,今年就在重庆过啦,从上海来到重庆才大半年的时间,公司派我过来在这边工作可能要两三年的时间,什么时候调回去也说不准,今年的春节肯定是在重庆过了,到时候把老婆和女儿,还有父母都接过来。我老婆还是重庆人呢,当初接到要调至重庆工作的消息,老婆比我还兴奋,可是我们女儿还小,才一岁多,我到重庆之前孩子出生没多久,老婆就留在上海照看孩子。关于春节我们商量好了,正好公司安排的房子刚装修完,他们一起过来,这样一来,双方父母也能一起看看宝宝,一大家子在一起团团圆圆才有节日的气氛。所以现在,我就忙着采购新房子需要的东西,等他们过来,大家就可以住新房,过新年了,期待啊,见女儿。
租个女友好交待
又快过年关了,头痛的事情来了,烦啊,从我读大学开始,我妈就催我考研,考完研我妈催我工作,从我刚参加工作开始我妈就开始催我结婚。直到现在过了30岁后,几乎天天念,念得我头痛,都怕了她了。一到春节,在别人那边儿这春节全是欢乐,到我这儿就成我的灾难了。其实也不是我不想谈恋爱,以前谈过两次,因为性格原因分了。前不久还交了一个,条件不错,交往了两三个月了,可是因为我的工作实在太忙了,老抽不出时间约她,也许她认为我不在乎她吧,接受不了,只好算了。但麻烦的是,我妈当时知道我谈恋爱,却不知我们现在没在一起了,还一个劲地到处宣扬,拦都拦不住。我能怎么办啊,马上就要过年了,总得想个办法先过了这个年再说,不然,就象去年一样,逢人就被逮住质问我何时娶媳妇。其实我知道我妈就我一个儿子,整天就为我的事操心,可是,她的关心过了头,这几年的春节都过得我不安心。今年我算是做了准备了,我们市场部有一女生跟我关系挺好,以前我借过她2000块钱,现在还没还,上次公司聚会我俩还开玩笑说让她过年跟我回家,算是抵了那笔欠款。这们一来,我也有了交待,她也不用还钱了,一举两得。我想,今年就先这么办吧,管不了那么多了,如果不先带个女的回去。这节真不知道怎么过。
出外旅游过个逍遥年
小时候总是盼着过年,现在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后,新衣新鞋不必等到过年才穿,天天都能吃到好东西,只要愿意仿佛天天都能过年,真到过年了,也感觉没什么新鲜的。一到过年,心理不免有些沉重啊。按照传统过年。无非就是买烟酒、糖果买年货,挨家挨户地串门拜年了,走到哪里就是吃吃喝喝,见到长辈小孩就得发过年钱,不光是心里受不了,钱包也受不了。今年我不想按常规过年了。计划好了,一年到头我是在外辛苦挣钱,到了年底好不容易有点空闲时间,也想像客人一样享受一回旅游。前不久试探过妈的想法。她想去普吉岛,正好我也想去看看海,再加上我姐外语是一流,干脆一家人去普吉岛喽。价格我都打听好了,五千多五晚七天,还住星级酒店呢。我觉得出外旅游过年既健康又环保,以往的春节,我们都是在走亲访友、吃吃喝喝中度过的,既乏味,又平淡,还不如一家人到外面去走走。过一个特别的年,这样更轻松自在。无拘无束,更其乐融融。
十年间,春节回家过年只有两次
我在河南老家工作的第二年,准备考研。翻遍了全国的研究生招生目录,只有重庆的西南师范大学让我眼前一亮。首先对这个中国最年轻的直辖市,我充满了兴趣;其次,西南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硕士专业的考试科目有一门为《写作》,这正是我的专长。最终如愿以偿,2001年,我到了美丽的“西师”读研。毕业后留到了重庆。这样算起来,我已经在重庆居住了将近十年。
十年间,春节回家过年只有两次。之所以春节不回家过年,主要原因是以前经历过春运,那种惨状令人“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其次是后来成家立业了,孩子还小。担心她更受不了春运和北方的寒冷;再次是觉得老家过年的繁文缛节太多。回到家不够自由。
对于重庆,只能说我们逐渐适应了重庆的气候、道路、饮食和语言。真正的融入是不可能的,特别是在思想上。不过,思想的交流和碰撞,对我们是非常有益的。我老家那边在农村,又是深受儒家文化影响之地。所以许多过年的传统风俗还保留着,比如吃饺子,拜见长辈(以前是叩头,现在改为作揖),给死去的亲友上坟,等等。
在重庆这边。我们把过年看得和平常日子一样。只不过因为学校放寒假了,比较轻松,也会去买些年货,在家里庆祝一下,不会觉得冷清的。反而觉得省掉了许多繁文缛节,能够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过得非常充实。
泰国与中国同一天过年
我是来自泰国的留学生绿云,英文名字Nichole,来到重庆三个月了。现在在重庆工商大学学习汉语。去过的地方有解放碑、洪崖洞、南坪、朝天门、洋人街。对重庆的美食非常喜欢,但是重庆的冬天太冷了。泰国也有过年的风俗,而且跟中国的过年是同一天。今年中国过年期间不打算回家。准备去昆明,因为那里四季如春,我向往了很久。我只了解一点中国文化。学校开了很多课让我们了解这些传统文化。有书法、有武术、有乐器、有中国烹饪、还有剪纸等,这些课程都非常有趣,让我渐渐融入了这里。我和朋友一起来这里留的学,现在在这里
我已经结交了很多朋友。不会感到很孤单,平时可以上网,跟朋友联系,也可以看电影。这个班里的学生有新加坡人、瑞士人、泰国人、肯尼亚人、新西兰人,还有美国人。但是今天有美国学生没有来。他们逃课了。我也非常想家。在寝室的时候常常会给妈妈打电话。
最近我还想去看雪,有留学生同学还带了重庆的旅游地图,大家可能会邀约去金佛山玩,希望教我们汉语的杨月蓉老师也跟我们一起去,但是很遗憾她有课要上不能走开。明年的七月份我再回泰国,这期间我都会在重庆度过。
因为打工头一次不回家过年
我是来自贵州金沙的女孩儿,目前正在读大
二。自从两年前来到重庆这个城市读大学,就形成了一个习惯,每学期回家一次。而这次寒假,在过年打工挣钱和回家过年中,我选择了打工。同时,我的英语不太好,我打算寒假期间报一个英语培训班,过英语四级。虽然学校没有硬性要求,但我还是希望自己做好一点。
我的家人当然很想我回家过年。但考虑寒假时间也不短。与其在家无所事事。不如多做点社会实践,早点适应社会,还能自己挣点生活费。我的工作是在南坪元旦百货的肯德基当服务员,每天约有五十几块的收入,过年七天的-工资是平时的三倍。这个工作源于肯德基在我们学校设立了资助点,专门针对家庭困难,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我们学校有154个名额,我能进入里面工作也是我的运气。
我以前还打过一些工,发过传单、当过小蜜蜂(影楼专门拉客人的),算是有了一定的社会实践基础。过年是中国最重要的节日。把这个时间放在打工上,虽然会很累,也错过了与家人的天伦之乐。但我相信家人会支持我,我觉得值得,起码这是一种磨砺,对我的成长很好。
过年打开中国文化传统的钥匙
我是David,也是凌涛,我来自法国。我喜欢凌涛这个中文名字,“阿涛”在我的国家所指的意思跟重庆的“雄起”类似。
2005年我来到中国,2007年1月,我首次来到重庆,虽然才四年的时间,但有时候我感觉自己在这里已经生活了几个世纪,因为我已经完全融入了这个城市的生活。在中国5年多的时间,我回过两次家。就在2009年圣诞节的那一次回家,也曾想过就此结束中国之旅,但我已经分不清楚哪里才是家。在法国,我觉得自己更像是一个外国人,准确的说,是到了法国的重庆人。过完圣诞后又拖着行李回到了重庆。
我非常喜欢中国的春节,它就像是一把打开中国文化传统的钥匙,也是一个了解中国文化的有效途径。在那个时候,每个人都回归传统,他们的脸上都展现着笑容。在中国的六年时间中,我习得了很多关于中国过年的文化,想象着自己也能和家人一起度过一个中国式的春节。一般重庆过年的时候,我经常都是一个人,或者有时候带一个朋友到不同的邻居家里过,我不想错过每一个有意思的点。
这次中国的春节,我打算回国,在那个茫茫白雪的国度,跟家人共享天伦。
杀猪年,打糍粑,秀山过年有点不一样
秀山过年,大概和其他地方也差不多。一般都是将好吃的东西,好穿的东西留在过年的时候,算是对一年的劳动慰劳。
虽然大同小异,但是南北差异,或者是民族差异,秀山的年也与许多的地方稍有不同。一般是这样的,在农村,杀年猪,拉开了过年的序幕。每个村寨都有个杀猪师傅,要过年的前段时间,―般是从腊月十几开始,整个生产队的猪都要交给他们收拾。小时候最让人羡慕的就是杀猪师傅们了,他们可以天天吃肉喝酒,而且是大碗喝酒,大口吃肉,毫无顾忌,颇有梁山作风。猪杀好了。当然是请周围邻居吃上一顿创汤,这几,乎成为了一种风俗,家家如此,也算是过年前的一次小狂欢。
一般每家杀的猪都是二百斤左右,这么多的猪肉当然没法吃完,聪明的祖先们发明了腊肉。于是杀了年猪的人家就会用盐先腌制猪肉,甚至加上香料等东西,然后放在柴火上用烟熏,当然柴火也有讲究,要熏烤出好的腊肉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第二件事情就是打糍粑,这个也基本上是每家每户的必备自制年货。糍粑由糯米做成,一般每个寨子的一家或者几家人家都备有专门用来打糍粑的大石臼,将蒸熟的糯米放入石臼,两个壮汉便手握木质大锤将糯米打成糯团。然后用手捏成圆团状,再用两张大桌子压成饼状。最后成型后收拾起来,以备大年初一用,―般初一只能吃糍粑。每家都会准备很多,初一是不可能吃完的,一般要吃小半年。
和男朋友一起,见证COLOR重庆
当年第一年参加工作,什么都觉得新鲜,很想体验一下在重庆过节的感觉。男朋友也劝说我留下来一起过二人世界。
说实话,由于男朋友生日比较特殊,正好在大年初一,所以我们交往虽然多年,还从来没有陪他过过生日。所以,在同事们都紧张的订票回家时,我们也开始计划在春节期间的行程。心里即觉得好玩,又暖洋洋的。
大年三十,美美地睡觉到中午。爸爸来电话,说全家人放鞭炮准备吃团圆饭了,就缺了我,说着说着声音开始哽咽,我知道爸妈是想我了。这时,楼下传来噼里啪啦的鞭炮声。小孩子们叫着笑着,一种孤独和冷清的感觉涌上心头。不管男朋友好说歹说,我就是迫不及待想回家。于是,我简单收拾了一下行李,就和男朋友去了火车站,车站人不是很多,其实该回家的都基本上回去了。等到晚上发车前,我们收到消息,说是回家的火车因大雪晚点,晚点到什么时间还无法通知。回家的热情一下子被浇了个冰凉。于是,我们退了票,公车站里车辆寥落,只有一两路车在运行。我们坐在公车上,午夜12点,重庆的郊外四处亮起了焰火,热闹漂亮,在空旷的车站,一束束漂亮的光环映照在黑夜上空,美极了。我们依偎在一起,一起听着音乐,欣赏焰火,度过了只有我们两个人的大年三十。
和所有留校生一起度过的除夕夜
因为爱上这座麻辣鲜香的城市,所以决定寒假不回家,留在重大过年。在我想象了千万个和不回家的同学们一起过新年的版本后,终于迎来了去年的春节。那天下午,我早早来到学校为我们这些不回家的学生专门预订的火锅店。呵呵,人来得真不少。匆匆忙忙找一桌坐下。跟旁边的校友互相介绍,拜年后,吃着学校事先为大家准备的水果,和旁边的人聊着自己家乡过年的风俗习惯。不知不觉中,丰盛的年夜饭就开始啦。
春节联欢晚会准时在电视里出现,我一边忙着吃火锅,一边时不时地溜上两眼。
说着笑着,很快就等到春晚的主持人倒计时迎接新年的钟声。五、四、三、二、一……新年的钟声敲响了,我们欢呼着。很多同学都拿起手中的电话,给远方的父母、亲人拜年。学校更是贴心地为每位同学准备了一个红包。拿着学校发的压岁钱,心里乐开了花。
军人过年的那一天,少了训练的集结号
虽然是中国人民最大的节日――春节,但是作为军人的我们,还是要进行必要的早操训练,整理内务,打扫卫生等,与平日并无不同。但吃过早饭后,就不一样了。平日训练的集合号不再响起。吃完饭,大家都各自去干自己的喜好的事情:有些人会聚在一起打扑克;有些人会围在电视旁边,嘻笑打闹;有些人也会趁着这好不容易的休息倒头大睡;更有些人则是在炊事班,忙着为大伙准备中午的口粮。
午饭过后,连队会组织大伙打排球、打篮球,虽说这帮子人的技术都不是很好,但那开心的兴奋劲,和周围叫好的声音,就让你感觉真是一场国际比赛似的。而不喜欢玩的战友都汇到炊事班,一起开心地包着晚餐的饺子,准备晚上的盛宴。
球打完了,洗去一身的汗,却突然听到了集合号的响声――哈哈,不要害怕,今天是不会训练的了,这是要去看部队组织的春节晚会――可别小看我们的春节晚会,真是一点也不比央视的差,小品、相声、歌舞、三句半……应有尽有,而这里面的欢声笑语,也真的让我们这些来自五湖四海的战友们慢慢地忘却了身在异乡的孤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