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现实主义文学

现实主义文学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现实主义文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现实主义文学

现实主义文学范文第1篇

贾平凹以《商州初录》拉开序幕,接着陆续创作了《商州又录》《天狗》《妊娠》《古堡》等一系列中长篇,构成他独特的商州小说系列。对贾平凹来讲,故乡商州属先秦政治家商鞅的封地,历史悠久,山灵水秀。他的整个“商州”系列,是要全面展现故乡商州的神话传统。贾平凹曾说道:“就是马尔克斯和那个川端先生,他们的成功,直指大境界,追逐全世界的先进的趋向而浪花飞扬,河床却坚实地建凿在本民族的土地上。”

“我特别喜欢拉美文学,喜欢那个马尔克斯和略萨。”这使贾平凹结合了祖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拉美文学的艺术营养,使他的创作根深叶茂。《烟》可以说是禅宗和魔幻现实主义手法结合的典型,其中的三世互观,谈神论鬼,打破主客观界限乃至采用意识流的手法又吻合魔幻现实主义。石祥的三世有着共同的嗜好:抽烟;三世一样的归宿:死。作家借用禅宗的智慧和魔幻手法,在一个充满佛理意蕴且充满神异魔幻的故事中寄寓了对人的本质和世界本原的神秘的玄思。可以说在贾平凹的商州系列中,既有老庄和神秘现象思维的交叉,又有禅宗和魔幻现实主义的融合,是难以截然分开的,往往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穿插交错。

在众多寻根文学作品中,莫言的作品无疑获得了巨大成功。在《两座灼热的高炉中》他曾这样说:“我在1985年中,写了五部中篇和十几个短篇,它们在思想上和艺术手法上无疑都受到了外国文学的极大影响,其中对我影响最大的两部著作是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和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如果把莫言的作品作为典型对象来透析西方现代主义思潮对新时期文学的影响,几乎可以发现在他的全部小说中,既有福克纳式的内心独白、梦境幻觉,又有马尔克斯式的象征、隐喻。丰厚的生活底蕴和非单一性的接受和吸纳,使莫言的创作显示出一种诡异多变的风格。在新时期作家中,借鉴与消融,达到浑然一体、运用自如。莫言从马尔克斯那里更多的是学到一种表现现实的手段技巧,他以年轻人的敏锐意识到,要想在文坛立足,就要“形成一套属于自己的叙述风格”。

马尔克斯这种透视现实世界的魔幻性描述手段唤醒了莫言自己对童年生活的记忆。莫言不止一次谈到童年时代家乡洪水及暴雨后的奇异景象,那情景确实显示了大自然的某些神奇性。莫言是崇尚感觉的作家,感觉中的客观世界和童年时代的想象杂糅在一起,把人带入似真似幻的境地。莫言在叙述再构现实时,总是以这种虚实杂糅的感觉为基调。在《球状闪电》中关于火球的描写,作家将视觉、听觉和幻觉混合在一起,如果从传统的真实观去判断,是不合生活逻辑的,但是莫言并不是要“摹写”客观现实,而是将感觉加以夸大,营造主人公活动的环境氛围。这在精神气韵上得力于马尔克斯。

现实主义文学范文第2篇

论文关键词:先锋文学,形式主义,影响

形式主义美学家克莱夫贝尔(Clive Bell,1881–1964),在其著作《艺术》(1914)中提出了两个美学假说:其一,“一件艺术品的根本性质是有意味的形式”;其二,”有意味的形式是对某殊的现实的感情的表现”。贝尔所谓“有意味的形式”包括意味和形式两个方面。“意味”就是审美感情,这种情感不同于现实的情感,它是纯洁的、非功利的、超凡脱俗的。而“形式”就是作品各种构成因素的一种纯粹的关系。罗杰弗莱(Roger Fry ,1860–1934),在贝尔的基础上提出“双重生活论”,一种为现实生活,一种是想象生活。在现实生活中,本能反应如趋利避害成为了最重要的事情,人把他的全部精力都用来满足现实的需要。而想象生活则是自己在心中唤起的过去经验的回声,在想象生活中,人可以超脱现实,把整个意识集中到生活和情感方面,这样就产生了一种不包含实用目的、道德评价、只是以自身为目的自由的情感。在此基础上,弗莱建立了自己的美学理论,他把艺术归入想象生活领域,主张艺术是想象生活的表现,是一种以形式为目的的情感表现。形式主义对形式和想象的关注在马原和余华那里得到鲜明的回应。先锋文学首先否定了文学是对外部世界的客观再现,文学的再现观念从亚里士多德的“模仿说”延续下来到现实主义文学达到顶点。文学的真实性问题是其理论核心之一。现实主义被认为是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描写,所以,其真实性就在于文本的世界与外界相近的程度。“真有其事吗?”、“反应了生活的本质吗?”就成了判别文本艺术成就高低的标尺。但是,这种真实的观念在先锋文学哪里遭到了致命的瓦解。他们认为语言的能指和所指是浮动的,词与物的关系不是对应关系。文学作品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受文学成规和意识形态以及其它因素的影响,言语方式不再纯洁如处子,而是受到了严重污染,不能烛照真实的存在。因此,文学的真实不能等同于生活的真实,小说中的故事也就不必实有其事了。《夏娃—可是……可是……》是马原的早期作品。小说写的是一位小伙子向自己的女朋友讲述自己在一场大地震中如何救一个很美的姑娘,尽管在小说中小伙子(叙事者)一再强调故事是虚假的,姑娘(接受者)却信以为真。马原在这里通过作品告诉我们,故事的真实性取决于讲述的效果,而不在于事情是否发生过。由此,讲述的方式在其间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在马原看来,小说的本体就是叙述,就是形式,就是怎么讲,而不是故事,也不是生活的真实。这样先锋文学转向了文学本身,形式本身。余华对真实的瓦解更为彻底。在《我能否相信自己》中,余华说:“对于任何个体来说,真实存在的只能是他的精神”、“生活是不真实的,只有人的精神才是真实的”,而这种精神的真实、个体感知的真实,只能用另外一种形式去表达。“当我发现以往那种就事论事的写作态度只能导致表面的真实以后,我就必须去寻找新的表达方式。寻找的结果使我不再忠诚所描绘事物的形态,我开始使用一种虚伪形式。这种形式背离了现状世界提供给我的秩序和逻辑,然而却使我自由地接近了真实。”用虚伪的形式表达精神的真实,即用形式去表达意味,很自然,余华会乞灵于想象。在《现实一种》的自序中,余华写道:“十多年后,我发现自己的写作已经建立了现实经历之外的一条人生道路,……写作使我拥有了两个人生,现实和虚构的……当我现实的人生越来越贫乏之时,我虚构的人生已经异常丰富了”。只有“缅于想象之中”,才能缓解作家和现实的紧张关系。这样看来,形式、想象成了先锋作家解构传统、质疑秩序、颠覆成规的重要的支点。

俄国形式主义者什克洛夫斯基在《作为手法的艺术》一文中提出了“陌生化”的概念,并视之为最重要的艺术手法。他把语言区分为日常语言和诗的语言。日常语言以外物为目的,而诗的语言以自身为鹄的。前者是实用的,而后者是感受的情感的审美的。在日常生活中,由于事物的反复出现,使人们对之熟视无睹,是文学艺术将日常材料加工变形,使其变的新鲜陌生,来更新我们对生活和经验的感受。陌生化就是通过形式来完成的。诗歌借助语言、韵律、语意开放来形成与普通语言的差异;而在小说中,什克洛夫斯基认为情节是对故事的陌生化。在什克洛夫斯基看来,故事是事件的自然顺序,情节指事件在小说叙述中实际呈现的顺序,故事是素材,情节是故事的陌生化,是故事表述的形式,它是在文本中创造性扭曲故事而形成的。小说家通过故事的陌生化呈现文学的自我意识和自我参照。马原是第一个把叙事圈套引入先锋文学的。马原的叙事圈套对文本的形成亦具有陌生化的效果。在马原的小说中,作者、叙述者、人物三位一体的自我相关性构成了文本的基础框架。《虚构》叙述的是“我”在西藏的一个麻风病村的历险。叙述者是“我”,叙述的对象是“我”的经历,但小说在开头又明确告诉读者“我”就是那个叫马原(作者本人)的汉人。他一方面叙述自己同麻风病人如何交往,一方面又跳出故事之外告诉读者故事是杜撰的。这种叙事方式与我们的文学传统形成了巨大的差异。传统的手法是使文本形成一个与现实相似的世界,从而使读者在文本与外部世界的同一性中接受外部世界。但这种接受中往往使读者丧失了自我意识而奴从于现实。马原就是要通过叙事圈套拆除真实与虚构的界线,摆脱加在文学身上的诸如政治意识形态、社会风俗习惯、道德传统的束缚,达到一种相对主义、个人主义的理解和对人自身的永恒性、超越性的理解。马原的“陌生化”的意义是双重的:一方面其文本形成了与外部现实的差异;另一方面也是对传统文学成规的变异,使读者在与文本与现实保持距离的过程中来刷新读者的理解。其他如余华的《鲜血梅花》、《古典爱情》、《河边的错误》就是对武侠小说、才子佳人小说、侦探小说的戏仿来表达自己对世界真实性的掌握。

孙甘露最显著的特点是致力于语言实验。他的小说改变一下排列,就是有了诗的形式。如“那些人开始过山了。他们手持古老的信念。在1959年的山谷里。注视一片期待已久的云越过山顶。”、“我们谈话的时候,时间因讽拟而为感觉所羁留”。(《我是少年酒坛子》)词语的能指和所指错置,不再指向现实,也不具有主体赋予的象征或隐喻意向,它们从表意功能中滑脱,成为一些自由的语象,在文本中自由穿行。这种诗化的语言把读者带到语言本身,使我们返回感觉的世界。与传统文学的语言配置相对照,这也是语言层面的陌生化。什克洛夫斯基说:“为什么要指出符号与客体不能相混呢?因为,除了符号与客体同一(A是A1)的直接意识外,其非同一(A不是A1)的直接意识也是必不可少的。这一矛盾是无法避免的,没有矛盾,概念和符号就失去了作用,概念与符号的关系就成了自动的关系,事件的进程就会停止,现实的意识就会消亡……正是诗保护了我们,使我们关于爱与恨、反抗与和解,信仰与否定的既成概念免受衰退的威胁。”在先锋文学那里,摆脱日常实用性的语言文本,成了人类的诗意的栖居之地,是真正达到人自身的超越性和永恒性之所在。

先锋文学接受形式主义的影响是多方面的。这种接受从中国文学的演进和发展来看,其意义自不待言。它在文学观念上是一次刷新,在语言层次上讲是一次革命,在创新方法上也丰富了我们文学的武库。当然,先锋文学对形式主义也非被动的接受,它在瓦解传统文学成规和对现实的否定的理解中,也试图重建一种新的结构。这,就有别形式主义的仅仅关注文学形式本身而排除价值判断的局限,因为,先锋文学要表达的是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对世界的一种相对主义和个人主义的理解。

参考文献:

1、李醒尘.西方美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1994年版。

2、王东亮.王晨阳译.茨维坦·托多罗夫[M].批评的批评.北京:三联书店,2002版。

3、王又平.新时期文学转型中小说创作潮流[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4、凌晨光.当代文学批评学[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现实主义文学范文第3篇

【关键词】科学主义;人文主义;整合

哲学在当代的发展,从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分野到整合,-是一个内在必然的过程,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融合,是对科学主义霸权的一种回应。

一、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冲突与融合

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都来源于古希腊的理性主义,在两个理念形成的初期,彼此都注重人的主体性,承认理性是人的本质特征和力量源泉,体现了人的价值和尊严。自二十世纪中叶以来,科学技术的两重性逐渐彰显出来。日益发达的科学技术虽然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改变了人类的物质生活条件,但是也导致了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与资源缩减等等一系列的严重社会问题。另外,由于文主义哲学的消弭,致使人文精神滑坡,社-会道德水平下降,人类社会在精神层面上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由两者冲突产生的问题,人们开始重新审视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相互对立和冲突的两大哲学思潮呈现出相互融合的趋势。

二、科学社会主义与人文主义两大思潮整合的前提

2.1“人工自然’的本体论前提

“人工自然”泛指人类所能感知和变革的自然界,包括人类所能认识的自然以及人类所能变革的自然。对自然界的研究不仅要使用科学主义所主张的方法,而且调节文化世界中人与自然关系必须采取人文主义的分析方法。

2.2实践前提

科学活动是人类实践活动整体的一部分,它既是我们时代的物质和经济生活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又是指引和推动这种生活前进的思想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二十世纪的科学是社会化的科学,它所创造的大量物质和非物质事物,逐步成为人类时代文明的主要组成部分,并且为人类精神文明的发展提供技术可能性。文化的统一需要各种传统的交流和互动,这一切都必须依赖人类科学和社会实践提供可靠的技术保证。

2.3价值性前提

价值是人的需要与对象的行为之间的关系,价值的基础存在于对象中,它的尺度存在于人的需要中。“人工自然”的价值是人的需求与人工物的性能之间的一种关系,在这种关系中,人的需求是价值的尺度,人工物的性能是价值的载体,当用价值尺度去量度价值载体时,就形成了关于“人工自然”的价值判断和价值评价。所以,一旦需求发生变化,对同一载体所作出的价值评价也将随之变化。

三、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如何整合

3.1尊重科学,承认科学思维的价值

科学思维是人对科学之本质的理解和追求,其实质性要素包括:客观的依据、理性的怀疑、多元的思考、平权的争论、实践的检验、宽容的激励。尊重科学,承认科学思维的价值,不仅是人文主义发展的物质前提和基础,而且在实践上也是科学主义发展的经验教训。如果单单依靠实用理性思维,以价值判断代替事实判断,把伦理观念而不是事实当作出发点,必然导致对事实的歪曲,产生出缺乏科学性的经验主义和实用主义。我们必须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以公正、客观、实事求是的态度,克服经验主义和实用理l!生思维方式,确立科学的思维方法;我们必须把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结合起来,不能以科学的决定论和因果关系来看待人的思维活动,应该给事物主体留下空间,否则就违背了科学精神。

3.2科学技术与人文知识统一

自知识体系被划分为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以来,现代社会一直继承了这种分工,由于两种理念的本质不一样,不同的研究对象、方法和使命,这样一种知识生产体制最终造成了两种文化即科学与人文的极端状态。由于科学技术的霸权,人们单纯地强调自然科学知识,知识的丰富内涵出现缺失和偏执。社会的进步需要科学技术与人文知识协调发展,人的全面发展也需要两者的支撑才能健康和平衡。只有全面科学地理解科学技术与人文知识的内涵,才能在实践中自觉地构建合理的科学知识结构,从而有利于个体全面发展和人格的完善。因此说,社会发展依赖于人的全面发展,依赖于人的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的整体提高。

3.3遵循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可持续发展作为当下社会发展的主导理念,提出了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满足其发展的需要及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从工业社会开始,我们关心的是经济发展对人类生活发展的影响,而现在我们已充分的意识到生态环境压力对经济发展所带来的重大影响,双方是一把双刃剑。人必须成为科技发展的主人,科学技术发展不能以破坏自然和社会为代价,要以人的长久生存和发展作为根本理念,社会发展有赖于人文观念的引导和推动。

3.4构建新型伦理规范

人文观念目的是以提升人的思想境界和道德情操,在于充实和净化人的精神世界,提高个人的道德水准,促进人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在全球化的今天,人类共享全球知识和技术资源,人类个体必须克服传统的狭隘保守自私的理念,要与大家共同创新合作和进步。在新型的市场观念下,政府的宏观调控的决策行为不能单以经济行为为主,还需要注重人文行为,因为科技革命必然会给一个国家的性质、政治和人民的利益造成很大的影响。社会的运转和哲学思想的发展,都是通过科学技术带来的经济价值规律产生作用,而且还需要人文理念的伦理道德规范来维持规范,否则这个社会不仅缺乏道德,而且也是无科技无效率的。

参考文献:

[1]肖峰,论科学与人文的当代融通仁[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

[2]郑玉君,徐天铁,对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融合前提的思考[J]理论前沿,2000(09).

[3]李侠,试论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的断裂与整合[J]齐鲁学刊,2004(05).

现实主义文学范文第4篇

1. 二者表示的动作或状态都发生在过去,但现在完成时强调的是这一动作对现在产生的影响,而一般过去时只表示这一动作发生在过去某一时刻,和现在没有任何联系。例如:

I have lost my pen. 我把钢笔丢了。(主要说明现在我没有笔用。)

He lost his pen yesterday. 他昨天把钢笔丢了。(只说明钢笔是在昨天丢的,现在找到与否,说话人并不关注。)

―Have you had your supper? 你吃过晚饭没有?(说话人是在问,现在你饿不饿?)

―Yes, I have. 吃了。(意即我现在饱了,不再吃了。)

―When did you have it? 你什么时候吃的?(说话人问的是“吃”这一动作发生在什么时间。)

―I had it about half an hour ago. 我是大约半小时前吃的。

2. 现在完成时通常与模糊的时间状语连用,或无时间状语。这就是说,现在完成时不能用来回答“when”提出来的问题。常与现在完成时连用的时间状语有 already, just, ever, never, yet, before, in the past few years,“for+一段时间”短语以及“since+时间点”短语或 since 从句等。例如:

I have aleady finished my homework. 我已经做完了家庭作业。

We have just seen the film. 我们刚看过那部电影。

He hasn’t read the novel yet. 他还没有读过这本小说。

I’ve never been to the city before. 以前我从未去过那个城市。

一般过去时常与表示过去时间的状语连用,如: yesterday, last month, three days ago, in 1990, just now, the other day, in the old days 和 once upon a time 等。例如:

His father went to work early yesterday. 昨天他父亲很早去上班。

We had a good time in the park last Sunday. 上星期天我们在公园玩得很高兴。

She worked in that school two years ago. 两年前她在那所学校里工作过。

I was born on April 2, 1990. 我出生于1990年4月2日。

二、 延续性动词的完成时与终止性动词的完成时之间的差异

have, work, study, learn, stay, keep, live, play, know, last, wait 等动词表示的动作或状态可以延续,被称为延续性动词。

go, come, get(to), arrive, reach, open, close, start, begin, leave, finish, borrow, lend, buy, catch, stop, give, lose, join, die 等动词表示的动作或状态是短暂的、不可延续的,被称为终止性动词,终止性动词的完成时不可与表示一段时间的状语连用,也不能用在 how long 引起的特殊疑问句中,但用下列方法将终止性动词转换后,就能与表示一段时间的状语和 how long 引起的特殊疑问句连用:

1. 用相应的延续性动词来替换。如: borrowkeep; buyhave; catch(get)a coldhave a cold 等。试译:我买这房子已经五年了。

误:I have bought the house for five years.

正:I have had the house for five years.

2. 转换成“be + 形容词/副词”形式。如: beginbe on; finishbe over; leavebe away(from); diebe dead; go outbe out;试译:他自早上七点钟以后就已不在这儿了。

误:He has left since 7:00 in the morning.

正:He has been away since 7:00 in the morning.

3. 转换成“be + 介词短语”形式。如: come tobe in(at); go to schoolbe in school; join the armybe in the army等。试译:他们来到这家工厂已经两个星期了。

误:They have come to the factory for two weeks.

正:They have been in the factory for two weeks.

4. 转换成“be + 名词”形式。如:join the Partybe a Party member等。试译:他入党多长时间了?

误:How long has he joined the Party?

正:How long has he been a Party member?

5. 用“It is... since...”句式表示“……已经多长时间了”。这时 since从句中的谓语动词通常为终止性动词的过去式。例如:

It’s a month since he came here. 他来到这儿已经一个月了。

注意:终止性动词的的否定式可以和表示一段时间的状语连用。例如:

He hasn’t come here for seven days. 他已经七天没有到这里来了。

三、 have gone to, have been to 与 have been in(at)的区别

have gone to意为“去(某地)了”,指说话人已在某地或往某地途中,主语常为第三人称。例如:

He is not here. He has gone to Beijing. 他不在这儿。他去北京了。

―Where is Tom? 汤姆在哪里?

―He has gone to the post office. 他到邮局去了。

have been to意为“去过或到过(某地),已经回来了”,指某人过去的经历,常与once, never, ever, several times等连用。例如:

They have been to the Great Wall twice. 他们到长城去过两次。

I have never been to Australia. 我从未去过澳大利亚。

have been in(at) 意为“在某地(呆了多久)”,常和表示一段时间的短语或从句连用。例如:

He has been in England for half a year. 他在英格兰已有半年了。

如果不带时间状语,则是单纯地表示经历。例如:

He has been in(=to) England. 他在英格兰呆过。/他到过英格兰。

[中考链接]

1. ―Kitty, will you go to see the film Cold Mountain this evening?

―No, I won’t. I_______ it already.

A. saw B. have seen

C. see D. will see(2006年南京市)

2. ―Where’s your father?

―He_______Shanghai. He’ll be back next week.

A. has gone to B. has been to

C. have gone to D. have been to(2006年吉林省)

3. ―When_______you_______the bike?

―Last month.

A. have; bought B. had; bought

C. do; buy D. did; buy(2006年武汉市)

4. ―Haven’t I told you to do your homework as carefully as you can?

―Yes, but I_______fewer mistakes than I usually do.

A. was making B. have made

C. will make D. had made(2006年青岛市)

5. ―They say there’s a new restaurant nearby.

―Yes, and it_______for no more than a week.

A. has been open B. opens

C. is opening D. is opened(2006年河南省)

6. ―You are leaving your school. How do you like it?

―Very much, of course. I_______this school since I moved here.

A. have gone to B. came to

C. have been to D. have been at(2006年黄冈市)

7. My father_______on business for two weeks. He’ll return in 3 days.

A. left B. has left

C. has gone D. has been away(2006年河北省)

8. ―Hi, Kate. You look tired. What’s the matter?

―I_______well last night.

A. didn’t sleep B. don’t sleep

C. haven’t slept D. won’t sleep(2005年北京市)

9. ―I’m sorry to have kept you waiting.

―Oh, not at all. I_______ here for only a few minutes.

A. have been B. had been

C. was D. will be(2005年宁波市)

10. I_______my aunt three times today but her line was always busy.

A. will phone B. phone

C. am phoning D. have phoned(2005年宁夏回族自治区)

11. ―Oh, Mrs King, your dress looks nice. Is it new?

―No, I_______it since two years ago.

A. had B. bought

C. have had D. have bought(2005年黑龙江省)

12. ―_______ you_______a ticket for the football match?

―Not yet.

A. Is; bought B. Are; bought

C. Has; bought D. Have; bought(2005年福州市)

13. ―_______ you ever_______to Beijing?

―Yes, I went there last year.

A. Have; been B. Have; gone

C. Did; go D. Are; going(2005年海南省)

14. Jack has_______for a week.

A. had cold B. had a cold

C. got a cold D. caught a cold(2005年岳阳市)

15. Someone_______the classroom. Look! How clean it is!

A. has swept B. is sweeping

C. are sweeping D. have swept(2005年云南省)

16. Tom_______a lot of friends since he came to China last year.

A. made B. makes

现实主义文学范文第5篇

后现代主义与网络文学是近年来颇受学界关注的两大学术焦点。本文系统地论述了后现代主义思潮以及后现代主义视角下的网络文学这一新型文学形态,透过当下网络文学的生存发展状况,反思文学的形态和内核,促使其朝更加有序、良好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日常生活审美化;网络文学

一、前言

随着现代人进入了历史中的非宗教阶段,人们开始拥有了前所未有的权利、科技和文明,但却失去了归宿感,惊奇地发现自己已无家可归、一无所有,仅沦为一个支离破碎的存在物。此时,“独立”的人正迫切需要某种理论来化解自己的异化感觉,后现代主义则致力于打破这样的审美规范,注重用世俗化、大众化的眼光,无所顾忌地从本能角度表现人性及人生的本原面貌。

正如利奥塔所宣称的:“后现代即是那种在表现自身时将见不得人的卑微性也展示出来的东西。……后现代将是这样的一个时代:它在现代将以表现本身来突出那些不登大雅之堂的事物;它本身拒绝相信优雅的形式会带来的慰藉”。[1]在语言方面,他们也不再追求“文学性”,而更是更为注重直白、浅显,有时甚至不避粗言秽语。所以在后现代主义艺术中,高雅与通俗、纯文学与通俗文学之间的界限消失了,作品相应大多呈现出快餐性、大众性、感官消费性等等特征。换言之,现代艺术中所强调的艺术与生活的“距离”在后现代主义那里已被消解,日常生活进入了艺术,艺术也进入了日常生活,日常生活逐渐实现了审美化。这些新兴的“泛审美”,诸如广告、流行歌曲、电影电视等等,是用“符号”、“视像”的感官消解了艺术的精神价值,体现了后现代艺术“有容乃大”和多元发展的可能性。同时随着互联网的出现,后现代艺术的这种可能性有了进一步发展的空间,它自身应有的地位也最终得以确立。

二、网络文学的后现代色彩

1.超文本特质

网络文学有着“超文本”的特质,包涵着“超文本”与“超媒体”双重含义,前者注重对单一文本的封闭性结构的超越,而后者致力于超越语言文字的单一织体。用超链接的方法,将各种不同节点的文字、图表、音频、动画、视频和图像等信息组织在一起的网状文本被视为“超文本”。传统文学文本的语言材料不管是以横行的方式排列,还是按照竖行的方式排列,基本是在一个平面上进行,无论是作者写作还是读者阅读都需凭借相继的线性顺序进行。相比较而言,网络文学文本的语言材料则是一种立体结构呈现,并且作者写作和读者阅读也大多以非线性的顺序进行。

就“超文本”而言,它不再依赖语言媒介和文本形式, “网络文本的特色和有事在于利用网络技术,把文字与视频、音频结合起来制作超媒体、超链接式作品,这是网络文学有别于传统文学的根本标志,也是最贴近网络本性的创作革命,应能成为网络文学的发展方向之一。”[2]所以它堪称网络文学最具本质性的特征,带给了人们文学革命的新希望。然而,多媒体则是利用多种媒介将文字、声音、图像、动画、录像、数码摄影、影视剪辑等集于一体的信息技术手段,这类网络文学没法转换为纸介质作品,离开了电脑网络就无法生存,唯有此种电子文本才能构成独立的网络艺术问题。在欣赏多媒体文学作品时,读者用鼠标点击后,Flash画面就源源不断地涌现出来,往往会在背景上配置了水一样流动的线条,一段文字相继缓缓浮现,动听的音乐也会随机响起,给人美不胜收的视听效果。

2.对传统文学的解构

网络就其本质来说,具有虚拟性、非现实性,渴望尝试去否定现实,这必然也赐予了网络文学解构性的特征和浓郁的后现代色彩。“这种后审美艺术‘由于失去了膜拜基础,因而它的自主性也消失了’……观众成了一位主考官,但这是一位消遣性的主考

官”[3],它的创作目的多在于自我展示与娱乐消遣。所以,网络文学致力于打破传统文学的清规戒律,拒绝深刻的沉默或是故作沉默的深刻,结构指向了文章本身,多停留于故事的表面,比如倒叙、插叙、蒙太奇等。

例如《悟空传》就是这方面的典型,除了爱情没有解构外,其他的一切都被解构了,像时空关系、人神关系、师徒关系、生死关系,都被彻底解构了。1967年美国作家唐纳德・巴塞尔姆出版的《白雪公主》中,被社会所广为接受的理想和图腾被后现代主义的齿轮无情碾碎,出现了一个堕落的白雪公主的形象。钢筋水泥丛林代替了神秘森林,七个矮人是精神层面上的“矮子”,然而白雪公主竟沉浸在和七个男人的缠绵不清的瓜葛中。在后现代语境下的网络文学中,调侃圣贤和崇高俨然成为了题中应有之义,传统的精英意识、神圣崇高不得不在诙谐的亵渎前土崩瓦解,我们在这里看到了文学平等、人人平等以及与传统的一刀两断。

3.颠覆旧的文学语言系统

我们会发现网络文学中出现了很多新的词汇:大量网络、计算机专业用语,大量体现特殊表达效果的网名以及大量的书写符号。

这些词语都是字典上还没有释义,近期网络生活中出现的,有些是网民们创造的常用语,如微博控、菜鸟、腐女、网恋、MM等等,网络色彩比较浓厚,增加了网络读者的亲近感和认同感。有些则是符号语言,凭借键盘输入比较简单,便使得网络文学作品中混杂了很多书面符号,特别是那种具有象形意味的表情符号,是可以直接表达“形”与“声”的词汇。还有一种是通过歪曲词意、偷换个别字来亵玩典故、成语等俚俗之语的语言表达,比如 “波涛汹涌”、“遇人不俗” 、“人比黄花瘦,犹记锅包肉”、“擒贼先擒王,骂人先骂娘”等等。

这些口语化、世俗化、影图化的直观的符号既对现有文学文本的神圣性进行了游戏似的解构,又具有某种朝向语言符号的物质性层面回归的趋势。这一切无不向我们呈现了这样的局面――网络文学似乎与传统文学分道扬镳,给人们带来了某种脱离教化传统的自由和轻松。

三、小结

在后现代视野中的网络文学完全取消权威话语,只解构而不建构, 带来了不确定性的特征。这与后现代主义的文化表征同样形成了某种应和关系, 反中心、反历史 、反主体, 具有开放、平等、兼容和共享精神,突破和超越了传统模式和精英话语。网络文学凭借互联网的优势,可以让每个人都可以参与其中,无论是写作的方式还是内容都迎合大众的口味,真正实现大众化的理想。

随着网络文学的快速发展,它的后现代属性也在不断深化,在挑战传统文学的同时也面临了一些自身的危机与挑战。如果从后现代主义视角来分析网络文学,我们会发现这一新兴文学形态的商品化特性,同时我们也会发现文化已成为一种内在理路,无疑需要我们进一步去反思文学的形态和内核。

[参考文献]

[1]孟庆枢.西方文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437。

[2]张永清.新媒介新机遇新挑战――网络文学刍议[J].江西社会科学,2009,(2):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