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院校财务审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财务审计;审计教学;现状分析
高职院校的教师比本科院校的教师在教学中会遇到较大的困难,这是因为随着我国高校的扩招,高职院校学生的素质越来越令人担忧,给教师的教学工作带来了较大的挑战。一堂课教学的效果好坏,表面上主要责任都在教师,因为教师是总指挥,可是事实上,教学教学,应该是教与学共同努力的结果。本人从事高职院校审计课程教学多年,每学期教学任务结束后都有很多感想,教师与学生的教学默契程度难以达到理想状态,下面本人从从学生文化素质、教师教学手段和审计课程本身的特点等三方面分析一下高职院校审计课程教学现状。
1.高职院校学生文化素质分析
从1999年起高考报名人数出现了近10年的快速增长,1999年正是中国高考扩招元年。自1998年起,高考录取人数同步走高,2010 年录取率超过 80% 的省份达到 10 个,根据黑龙江教育考试院网站公布的数据,2010年黑龙江省高招录取率高达90.77%,成为我国第一个高招录取率突破 90% 的地区,录取比例为1.1:1,其中本科录取率约为54.36%。优秀生源源源不断地涌入本科院校,高职生源质量更是急剧下降。
高职院校学生有以下几个共同特点:
1.1知识面窄
高职院校绝大部分生源来自农村的普通中学。因为我国教育资源的不平衡,各省市绝大部分的优势教育资源都集中在城市,集中在省、市级重点中学,普通中学的教育基础较薄弱、教学质量还有待提高。这些学生没能受到良好的教育,对文、哲、艺、自然科学等方面的基本知识知之不多,再加上一般高中从高二(有的学校从高一)开始分文、理科班,这样造成学生知识结构不合理,为日后的大学学习埋下了隐患。
1.2学习方法僵化
高职院校学生学习知识僵化,尤其是文科出身的学生,不求对知识的理解,只求死记硬背,尤其是到期末考试的时候,非常明显。缺乏自觉学习精神,更欠缺运用所学知识问题、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
1.3语言表达能力较弱
本人曾连续多年在本校的毕业生答辩会上对大三学生进行测试,测试题目是:请用三分钟时间介绍一下你在一年的顶岗实习中所从事的工作及收获。90%左右的学生都是这样回答:我在XXX公司,从事XX工作。用时不到10秒,再无下文,让人很难相信坐在你眼前的是一个接受了十六年教育的大学生!?如此令人诧异的语言表达能力直接影响了教学效果。
1.4心理承受能力和自主成材的意识不够
许多学生尤其是来自普通高中的学生对考入高职院校的挫折感较强,对自己的未来缺乏明确的奋斗目标,在适应大学生活、协调与他人关系等方面感到茫然。
2.审计课程本身特点分析
2.1涉及知识宽泛, 学生学习困难
审计学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学科, 并与许多相关学科的理论相互渗透,它融汇了财务会计、财务管理、成本会计、税法、经济法、统计学、计算机、企业管理及审计知识专业技术与方法等知识。要想学好审计和搞好审计工作,必须对以上各学科有较深、较全面的了解和掌握但目前的现状是, 学生学习相关知识较少, 时间也不长, 更没有实务工作的经验, 有些知识虽然已经接触到, 但还只是停留在书本上, 零散而抽象。面对在会计实务方面有较高要求、需要对知识融会贯通、灵活运用的审计学, 学生往往感到茫然无措。因为所有相关知识不可能同时开课, 所以, 学习过程中常常遇到要用的知识尚未开课, 这在很大程度阻碍了学生的学习进程, 使原本就艰涩的学习过程雪上加霜, 致使目前的审计教学如同空中架楼, 无法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教学中往往出现这种情况, 听课时, 学生觉得很有道理, 能够接受, 但过后还是感觉茫茫然不知要点, 无的放矢。
2.2审计实务中的诸多模糊性, 让习惯于“标准答案”的学生们难以把握
审计学科的思维方式和其它会计类课程的思维方式截然不同。对一个事件的判断, 它没有直接的唯一的依据和结论, 它更多依据的是审计人员自身的职业判断。如对审计证据充分性的把握, 对审计重要性水平高低的评估和对可接受审计风险大小的确认等, 无不含有注册会计师的专业判断。而不同的注册会计师, 由于专业学识、执业经验、自身风险承担能力等方面的差异, 使得他们即使对同一个客户的专业判断也很难完全一致。这对初学审计的学生来说, 更无疑是一头雾水, 云遮雾罩, 是非难辨。
2.3极强的操作性, 让学生难以把握审计实务的关键环节
审计中所讲的“业务”, 极少会在学生的身边发生, 一些事物学生从未听过, 学生对大部分审计“业务”十分陌生。教材在举例介绍时, 几乎都是简单介绍审计人员通过实施了某些必要方法, 发现被审计单位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最多也只是提醒应注意的几个问题,或介绍通常容易出现的错弊的表现, 很少有具体审计过程的介绍。对审计过程中最重要的, 如查出错弊的逻辑推理过程是怎样的, 审计人员分析思路的发展过程是怎样的等关键问题, 根本没有详细描述, 或涉及很少。学生想象的多, 眼见的少, 这使学生扎扎实实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方面的能力难以得到培养和锻炼。
3.审计教师教学方法现状分析
审计学是我国高职院校经济管理类主干专业课,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但审计教学却一直存在着老师难教、学生难学的问题。因此,审计教学方法改革一直以来是审计教育界讨论的焦点。案例教学已成为西方一些著名大学的重要教学方法,如哈佛大学商学院就特别重视案例教学法并将之作为商学院的传家宝。近年来我国教育界也越来越重视案例教学。赵正强(2003)从审计案例教学选择内容的原则、审计案例教学的组织实施、审计案例教学的意义等几个方面对审计案例教学模式进行了初步探索。姜野、李兆华(2005)分析了审计课程的特色以及传统教学方式的局限性,提出案例教学是创新审计教学的一种好模式。近几年,高职院校审计课程普通采用案例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虽然比传统的“填鸭式”
(1)审计教学中使用的审计案例大部分都局限于传统的账项基础审计,案例的描述也主要集中于审计过程或者审计结果上,不符合教学要求和教学规律,与目前所采用的西方审计体系—“制度基础审计”以及“风险基础审计”相脱节,并且所列的问题过于简单直白,不能引发学生分析兴趣和深入思考。虽然说近些年有些学者引入了一些西方国家的经典案例或者国外学者编写的复杂案例,从案例的深度和难度上有所加深,但从数量上和内容上来讲还远不能满足教学和学习的要求。
(2)案例教学现实感差, 在教学中难以营造亲临现场的氛围,也起不到以点带面的作用。在进行具体案例分析时能够吸引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是这种教学方法往往给学生的感觉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没有一个系统的、连续的过程。
由于以上种种原因给教师的教学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我们正努力寻找一种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教学方式。
【参考文献】
目前高校内部审计质量管理尚未形成体系,基本是依照内审审计法规体系中有关审计程序、审计目标责任以及审计文本的要求实施质量管理和考核。审计质量控制没有针对预算执行审计的具体控制内容和关键质量控制点,使得预算执行审计的项目管理不到位,质量控制目标不明确,审计责任意识不强,责任制流于形式。
提高高校预算执行审计质量水平的有效途径
1.建立健全预算执行审计质量控制体系。
首先要明确预算执行审计的目标要求。紧跟学校发展目标确立审计重点,结合预算改革,通过真实性合法性的审查评价,重点检查经费支出和使用效益,控制支出分散和算是浪费现象,了解实际执行结果与预算的偏差,并分析找出原因和对策。其次要强化审计现场过程的管理。主要审前准备、审前调查;审计实施方案的编制、审议及调整;执行审计方案开展现场审计。第三要加强审计现场过程的监控。主要通过检查和复核的形式实现。监控的主体一是审计组内人员,主要审计组长或其授权人;二是审计组外人员,审计部门负责人或质量检查人。
第四是加强审计现场过程的诊断和优化。过程诊断是对业务流程的诊断,是通过利用专门的技术和方法对过程进行研究找出流程中的“症结”,进而分析原因,提出过程改进的依据。
预算执行审计不同于其他类型审计,强化审前组织准备、对被审计单位的审前调查、重要性水平和审计风险评估等环节尤为重要。只有充分有效的准备和分析,才能有效地降低审计风险、提高工作效率、确保项目质量。了解被审计对象基本情况,一般包括单位人员计划编制和实际编制情况,所属单位、类型、了解年度预算编制、批复和调整情况、收入及其构成情况、支出及其构成、往来款项及其构成、资产规模及其构成,收费项目、标准和收入规模等、专线资金安排的项目数量、自己规模,计划完成期和实际完成情况,执行的会计制度、内控制度建立健全情况等,摸准基本情况有利于审计人员从总体上把握被审计单位的组织结构、预算执行的基本情况,为深入开展审计创造条件。
第五要创新审计技术和方式方法。随着计算机信息系统应用的不断普及,对信息系统进行审计逐渐成为审计工作中一个新的领域,因此,预算执行审计应进一步适应信息技术发展的要求,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手段,转变审计方式,向以计算机审计为主导、事中和远程审计的有机结合转变,研究以网络为基础的计算机辅助审计手段,建立审计信息平台,根据预算执行审计的目标及内容建立审计数据模型,设计预算执行审计模块,并积极探索实施预算执行联网审计,加大对预算执行情况实时监督和动态监控。在审计方式方法上,尝试从系统论的观点出发,进行预算执行审计项目计划管理的整体安排;引入矩阵式组织结构,强化预算执行审计项目统一组织实施的管理;实施预算执行审计与各部门的自查自纠相结合、预算执行审计与其他专业审计的相结合、预算执行审计与绩效审计相结合的审计方式;建立具有预算执行审计特点的审计技术方法体系,“通过案例方法、建模方法、逻辑论证、试验方法以及计算机仿真等,对数据根据其形式不同运用不同的建模工具方法进行处理”,从中寻找规律,获得正确的演绎判断评价。
第六要加强审计质量控制。审计质量包括审计工作质量和审计结果质量,贯穿于审计活动的整个过程,并直接影响到审计职能作用的发挥。而审计质量控制是指“审计组织和审计人员为使一定的审计过程、审计行为乃至审计结果达到规定的质量标准,而采取计划、制约、检查、分析和反馈等措施以提高审计质量的活动”。在整个审计过程中进行持续、适当的质量控制,对于保证预算执行审计能够按既定的标准运行,克服随机因素、防范审计风险、提高审计信誉具有重要的意义。
2.推行高校预算执行绩效审计建设。
高校预算执行绩效审计是对预算执行审计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进行检查和评价的活动,已逐步成为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重点。
(1)更新思路、加强宣传。
为搞好高校预算执行审计工作,应加强审计宣传,树立绩效审计观念,只有破除传统审计观念对人们的束缚,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人们对绩效审计的重视程度。
(2)积极探索、完善制度。
在遵循《高校内部审计实务指南》第4号的基础上,结合上级主管部门的预算执行审计要求和本学校预算管理财务管理现状以及审计部门的综合执业水平,制定本单位的预算执行审计制度,逐步探索建立公平科学的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为对高校本级及下属部门预算执行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行客观全面的评价和考核提供制度依据。
(3)关口前移、全程跟踪。
高校预算执行审计工作量大、情况复杂,必须事前介入,才能及时了解掌握学校各项资金的预算编制、调整、执行和管理情况,这些直接影响着预算执行监督的力度和效果。因此,应该通过提前介入预算编制程序,促进预算编制的科学合理;通过预算执行审计强化预算执行力度和过程控制;通过对预算管理的跟踪问效,降低成本提高效益,从而真正做到事前事中事后的全过程监督。
整合审计资源、审计成果共享
(1)提高审计人员素质,协调各方面关系,营造和谐的预算执行审计环境。
预算执行审计涉及面比较大,业务比较复杂。因此,审计工作能否顺利进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审计人员的素质。一是有计划地组织审计人员学习财税专业知识和计算机审计技术,提升审计人员专业素养。二是提高审计人员的文字表达和文书写作能力,促进审计人员核查、分析、撰写等综合能力水平的提升,使审计目标最终能实现,审计成果得到最有效的运用。三是整合审计资源,精心组织实施,倡导团队意识,以此来增强审计队伍的战斗力和执行力,进一步提高预算执行审计的效能。
(2)借助外部力量开展高校预算执行审计。
我国企业年报每年都要接受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人员在长期的执业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审计经验,有效的保证了审计工作的质量。虽然高校与企业有很多不同,但从经济性质和内涵看,仍有不少地方可以相互借鉴,尤其是现在很多企业在全面预算管理方面已积累了十分丰富的经验。注册会计师将审计企业的经验,运用到高校预算执行审计中来,可以确保审计独立性,提高审计效率,改善审计效果。
(3)内外审计相结合,成果共享。
为了确保审计质量,建议采用内外审计相结合的方式。例如学校校级财务预算执行审计由上级主管部门统一组织,委托会计师事务所实施审计,并采取谁委托谁付费的原则,保证审计的独立性;学校预算执行的事前、事中审计和所属的二级核算单位、独立法人、非独立法人核算单位的年度预、决算审计由各校内审机构组织实施。经了解,目前很多高校采用以上方式,审计效果明显。
会计师事务所对学校一级财务预算执行审计时,可以充分利用内部审计在预算执行的事前、事中的跟踪审计的成果,也可以结合内部审计开展的其他类型如专项资金审计及审计调查等项目成果,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和效果。也可以采用“交叉审”的方式,主管部门组织所属各高校内部审计人员成立“预算执行审计组”,对下属各高校的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审计,通过几年的时间轮审一次,既锻炼了队伍,提高了审计人员实践能力,又增强了团队沟通协调和合作,保证了审计质量和审计执行效果。
建立健全预算执行审计公开制度
在公司治理的定位中,董事会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职能就是监督,通过监督管理层的管理活动,维护股东的利益。在董事会的专业委员会中,审计委员会相对集中地履行董事会的监督职能,包括: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之间的沟通、提议聘请或更换外部审计机构、监督公司内部审计制度及实施、审核公司的财务信息及其披露,以及审查公司的内控制度等工作。这些审计委员会的监督工作具有几个鲜明的特征:
第一,专业性。履行审计委员会审核财务信息、监督审计工作,以及监督内部控制的职能,需要一定的财务专长。1999年美国的蓝带委员会要求审计委员会的成员中至少有一名成员具备“会计或相关的财务专长”。美国的萨班斯法案(2002)强调审计委员会成员中必须有一名财务专家。我国的《关于在上市公司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的指导意见》(2001)和《上市公司治理准则》(2002)表明,审计委员会的独立董事中至少配备一名会计专业人士(为注册会计师或高级职称)。这些公司治理规范都明确了审计委员会监督的专业性特征。
第二,独立性。审计委员会必须就公司的审计质量、会计信息质量和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发表独立的意见,质疑公司存在的风险问题,这要求审计委员会具有独立于控股股东的价值判断。因而,审计委员会中财务专家的恰当身份应该是独立董事,才能排除控股股东的影响,专业地判断财务信息质量和审计质量,独立地发表意见,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利益。最理想的情形应该是,审计委员会成员全部为独立董事,均为财务专家,但现实中难以做到。蓝带委员会的推荐是,审计委员会的成员应全部为非执行董事(即独立董事),萨班斯法案也要求审计委员会的成员全部为独立董事。我国的治理要求是绝大部分为独立董事以保证审计委员会履职的独立性。
第三,风险导向。从履职的工作重点来看,审计委员会实质上是监督会计、审计和内部控制中涉及的企业风险管理,要确保企业的风险管理有助于识别业务事项和交易及其相关的风险和机会,有助于管理风险容忍度,有助于公司用来监控财务报告完整性和可靠性、使相关威胁最小化。审计委员会的监督需要面对会计舞弊的风险、内控机制失效的风险,以及审计师舞弊的风险,其必须通过成员独立的职业判断和勤勉尽职,有效地评估风险和应对风险。从这个意义上,审计委员会的监督工作应以风险为导向的,并有效地关注企业关键的财务风险以及控制薄弱的领域和环节。
综上所述,审计委员会要高效地履行其公司治理职责,必须聘请善于职业判断和质疑的、独立的财务专家,以其勤勉尽职服务于董事会高效率的监督工作。
二、有效地履行公司治理职能所需要的财务专长
许多国外的研究发现审计委员会聘请了财务专家能保证公司具有更高的财务信息质量,和审计质量,以及有利于内部控制的建设。从国外的研究来看,审计委员会聘任具有会计背景的财务专家更受到投资者的认可。这正是审计委员会的监督特征所决定的,公司治理政策法规也特别关注并引导审计委员会聘请财务专家,财务专家所具有的财务专长(financial expertise)是审计委员会有效地履行公司治理职责的智力储备。
(一)财务素养。审计委员会的成员不都是财务专家,按照现行法规的要求,审计委员会所聘的独立董事起码得具备一定的财务素养(Financial Literacy),如美国证监会的规定所指应具备理解财务报告的能力,具体必须包括如下经济与管理素养:大体上了解对公司重要的经济、商业、运作、法律和财务风险;较好地了解公司的经营和财务报告间的关系;能组织和提出关于公司经营、业务、内部控制、财务报告过程和审计活动的问题的;能适当地质询管理层。以上均有利于参与监督工作。
(二)财务专长。在审计委员会被认为是财务专家的角色,其素质要求是比较严格的。以SEC规定的规定为例,财务专长(financial expertise)包括:(1)熟悉公认的会计准则和财务报告;(2)能对会计准则在会计估计、应计项目和计提准备方面的运用进行评估;(3)有直接和间接地编制、审计、分析或评价相当财务报告的经验,且财务报告的复杂程度与受聘企业相当。(4)熟悉内部控制和财务报告流程。(5)熟悉审计委员会的职责。此外,SEC规定以上能力的获得方式还应该在以下范围之内:(1)担任过CFO、首席会计师、主计长、注册会计师或内部审计师等类似职务的工作经验;(2)具备监督CFO、首席会计师、主计长、注册会计师或审计师等类似职务的工作经验;(3)具有在编制、审计和评价财务报表方面监督或评价公司业绩或注册会计师的经验。萨班斯法案确定的财务专家的定义包括财务与会计的教育经历和工作经历,也包括财务与会计的管理工作经历。
(三)专业主导。审计委员会是有一组董事组成的专业委员会,有的董事具备财务素养并兼具法律、行业等专长,有的董事是认定的财务专家。在审计委员会的大部分工作都需要用到财务专长进行职业判断,尽管相关的法规表明财务专家不需要承担更多的法律责任,但是在应对监督审计质量、内部控制运行和财务信息质量等专业性的职责中,需要财务专家作为召集人主导工作,并需要其他成员的协作和支持。对于审计委员会成员的财务素养和财务专长的要求,是确保公司审计委员会能有效地发挥监督作用的基础。
三、财务专家在有效履职中的专业判断
(一)对审计质量的专业判断
公司治理规则要求审计委员会履行监督审计质量的责任,规定审计委员会可以提议选聘外部审计师,监督外部审计师的工作,以及沟通内部审计师和外部审计师,确保审计质量。这要求审计委员会财务专家熟悉审计过程,在工作中进行如下专业判断:准确地判断所聘任外部审计师的执业能力和行业声誉,外部审计师收费是否合理,外部审计师的审计工作效率,外部审计师与管理层、外部审计师和内部审计师的之间分歧的性质,等等。由于审计委员会要全程监督外部审计师的年报审计,因此,财务专家可以较准确地判断审计师的审计质量,合理地作出是否续聘审计师的决策。
此外,审计委员会负责内部审计负责人的(下转第147页)
(上接第20页)聘任、监督和支付薪酬,判断内部审计师所报告的审计结果和存在问题的性质,以自身对内部审计政策、过程、实务和结果有清楚的理解,与内部审计师在专业上进行有效的沟通,督促改进内部审计工作。
(二)对内部控制运行的专业判断
审计委员会应该监督公司内部控制体系的设计和运行。财务专家必须要熟悉内部控制机制及其良好运行的标准,并保证应该有足够的职业判断能力以完成下列工作:理解建立和维持充分有效的内部控制的过程;理解财务报告内部控制评价的设计和运行的程序;检查管理层和审计师对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的报告和意见;评估所识别的内部控制严重缺陷和重大弱点;确保管理层恰当地处理了已识别的重大弱点并已财务措施进行了纠正。
审计委员会的财务专家应该领导所有成员,借助于自身的专长,检查并评价在管理层的内部控制的报告,包括记录、测试、评估内部控制的计划,评估的结果,所发现的缺陷和所采取的纠正措施。还应该检查并评价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报告,包括审计的范围、发表的意见、控制缺陷和审计师识别的重大弱点。
【关键词】高职院校 财务二级管理 运行机制 构建
一、高职院校财务二级管理存在的问题
第一,财务二级管理制度不健全,缺乏系统性。目前高职财务二级管理制度、内控制度很薄弱,有的制定了经费管理办法,但没有结合系部的工作实际,实际操作性不强,故很难得到有效执行。第二,二级财务预算不科学、执行不严肃。长期以来,高职院校认为预算仅仅是为了申请财政拨款,没有把学院(校)的发展和预算紧密联系。在预算编制过程中二级单位重视不够,没有积极主动地参与编制;在管理过程中,没有建立相应的预警机制,预算的作用与效用很难发挥,并且缺乏科学的考核、分析及有效的监督,容易出现编制和执行“两张皮”的现象。第三,责任主体不够明确,经济责任制难落实。虽然财务部明确规定要建立健全各级经济责任制,但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并未真正贯彻落实,有的最多只是对若干包干经费项目的控制。加上缺乏科学、系统的考核评价办法,目前二级单位领导基本上有权利无义务,经济责任难以真正落实到人。第四,财务审计工作及队伍有待提高。目前高职院校在财务管理和力量配制上存在着缺陷:实行电算化多年,但财务工作重心没有转到财务管理上来;财务监管跟不上,没有深入检查、分析二级单位财务执行状况,导致对二级单位的财务约束力不强,学院的财务制度难以完全贯彻执行;二级单位的财务工作多为工作人员兼职,知识结构不合理,业务水平偏低,对财务规章制度理解不到位,再加上继续教育流于形式,造成执行不力。
二、高职院校财务二级管理运行机制的构建
1、建立财务二级管理制度。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是财务二级管理运行的基础和前提。学院制定相应的财务二级管理制度,进行宏观引导,使各二级单位既有自主性又有约束性。一是建立具体的收支管理制度,明确二级单位的职责和权限。二是建立二级财务预算管理制度。预算管理不仅是高职院校综合管理中的一个最基础性工作,而且是学院内部控制的重要方法。可做好以下工作:首先统一思想认识,组织业务培训,明确二级单位职责分工;其次做好清查工作,建立收支、资产和人员结构等信息资源库,为二级财务预算提供基础;再次尽早做好工作计划,细化预算编制,实行“二上二下”的编制程序;最后实施预算目标管理,层层分解,责任到人,建立起经费项目负责制。三是建立资产二级管理制度,对建筑物及大型、精密、贵重仪器设备,由专人负责并建立岗位责任制,从而细化各环节的管理,全面规范学院资产管理工作。这不仅使二级单位享有独立的财权和管理空间,而且确保为学院落实经济责任制和考核机制提供依据。
2、明确责任主体,建立和落实多层次经济责任制。建立健全经济责任制,是高职院校在“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财务管理体制下,提高管理水平和避免财经工作失误的必然要求和有效途径。在建立高职院校院(校)长经济责任制的基础下,按校内管理层次分别建立若干个层次的各级经济责任制。可通过学院和二级单位签订目标责任书,具体内容可包括日常预算收支经济责任制、固定资产完整和保值增值的经济责任制,二级单位财务人员作用与变动的经济责任等。
3、建立建全财务二级管理的监督检查和绩效考核指标体系。财务二级管理应该是全方位、全过程的管理,学院可通过以下基本途径来加强监督:第一,编制二级单位预算时,做好清查工作,摸清家底,进行事前的财务监督;第二,强化部门预算的作用,完善财务内部约束机制;第三,财务审计部门对收支、预算、资产进行经常性的事中监督,严禁设立“小金库”,保证经费使用的合规、合法性;第四,加强民主监督,增强财务工作的透明度。建立科学有效的考核制度是财务二级管理的重要环节。在遵行有用性、可操作性和可比性的基础上,首先建立绩效评价指标――经费使用进度指标:各专项支出与专项预算支出比、实际支出总额与预算支出总额比等;经费支出结构指标:主要包括业务费支出与消耗性支出比,消耗性支出与总经费比,教学支出与总支出比,固有资产投入与总支出比,科研支出与总支出比,人员支出与总支出比等,人员和消耗性支出与项目支出比等;设备使用情况指标:主要包括现有设备完好率和利用率、实践经费支出与学生总人数等。其次与人事考核制度密切结合,即将二级单位经济责任人财经工作实绩的考核纳入日常人事考核工作之中。
4、优化财务审计队伍,提高财务管理工作。财务审计工作对高职院校财务健康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需要在以下几方面下功夫:第一,财务审计管理工作:按时保质完成日常资金结算和核算工作,同时向学院提供二级单位分部报表,为二级单位财务分析提供基础;建立一套符合高职院校的预算科目体系和试行教学成本核算,对不同学科、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学生的教学成本进行合理科学测算,为做好二级单位预算定额的制定提供科学性依据;对二级单位财务加强检查和监督,全面贯彻执行财务制度,避免管理流于形式等。第二,财务审计队伍建设:要对财务审计工作管理人员进行基本的工作职责、职业道德教育和专业知识培训,努力提高财务审计人员的整体水平,以确保学院财务工作任务的完成;建立岗位轮流制,使每位财务人员成为多面手;财务审计人员要不断更新观念,树立“服务至上”的工作理念,把自己当作教师、学生的服务者,全心全意提供服务,将促进财务管理工作更好地开展。
【参考文献】
[1] 祝红霞、张美华:高校二级院系财务管理运行机制研究[J].事业财会,2005(4).
【关键词】科研项目;科研经费;财务审计;绩效审计
一、引言
随着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高校对科科研项目的关注越来越注重,已经成为科研项目提出的主力军。伴随着科研项目的提出,科研经费成为高校科研项目得以实施的重要保障。高校科研经费数额庞大,如何科学合理地管理,使用科研经费不仅值得国家相关部门的重视,同时相应的项目所在院校也应该对此问题加以重视。对于科研经费的审计不仅仅从科研经费的预算,使用,支配,报销上,更应该注重科研经费的绩效审计。科研项目的提出不单是学术的大讨论,更应该注重科研项目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上的实用性。所以本文作者认为高校科研经费审计应该秉承财务审计和绩效审计两手抓。
二、高校科研经费审计存在的问题
(1)科研项目申报动机缺少学术性
目前,不少高校把科研项目和科研经费作为考核科研工作的重要指标,将科研项目与教师竞聘重要岗位、职称评定直接挂钩。很多高校的教师申报国家社科项目等是为了评职称或评奖。一项目在手,高枕无忧。在最初阶段,课题申报人员通常会非常仔细,谨慎,至课题申报审核通过及申请到科研经费之后便松懈了课题的研究。更有课题申报者在申报时添加了很多没有参加课题的人员名额,严重缺乏团队合作精神。这种搭顺风车的行为亵渎了课题研究的原始初衷。至于科研经费的管理重视程度更是另当别论了。
(2)科研经费管理缺少科学性
高校普遍存在重立项、轻管理的现象,预算管理意识不强,预算编制与结题决算不相配。科研项目申报人在编制预算时往往凭经验制定预算表,或估算或按科研项目的开展时间而定,很少做科学,合理的研究。尤其在科研经费使用这块,预算往往与实际使用口径大相径庭。财务预算不能完全,真实,合理地反应实际的使用。另外,学校财务部门对科研项目的运作过程不熟悉,获取的信息不对称,难以监督科研经费的预算执行情况,也难以通过常规方式对科研经费进行统计分析。实际上科研项目预算形同虚设,缺乏应有的制约力。
(3)科研人员设置缺乏合理性
科研项目中,科研经费数额巨大,对其预算,使用,核算,报销等环节并非小事,科研人员不能忽视。另一方面,高校学术氛围浓郁,但是很多时候会忽略项目研究的实用性及产生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所以,在科研人员设置时是否考虑设置相应课题的预算人员,不仅在科研经费的预算和核算上做科学的规划,更可以在科研项目申报过程时做相应的经济效益预算。对该项科研对国家,对社会产生的经济效益所相应的预测。
(4)科研经费缺乏绩效审计机制
审计署2006年公布的第1号审计公告中科研经费审计仍然是以财务收支审计为主,对科技资金的使用效益情况则根本没有涉及。然而,任何一项科研项目的研究如果只是致力于学术研究则这项科研项目只能算做学术探讨。知识应该转化为生产力。只有当科研项目应用到实务中,创造出有利于提高整个国家和国民的生产生活水平的科技成果时,这项科研项目才有实质性作用。也就是说科技资金投资的社会效益性是其本质属性。因此科研资金审计不能只停留在财务审计的简单层次上,开展科研资金的绩效审计是政府审计的必然选择。做到财务审计和绩效审计两手抓。
三、高校科研经费审计的对策
(1)加强科研项目申报的学术精神
科研项目人员应该加强对科研项目的谨慎态度。一旦成为科研项目的成员,就应该秉承团队合作精神,对项目负责,也对自己的负责。在对学术的讨论过程中,独立思考,独立研究。在对科研经费的使用时要落到实处。科研经费是否与预算支出匹配,是否恰到好处地用到了科研的关键之处。有无纰漏,挤兑,虚报等现象。对科研经费是否诚实对待,也是科研人员对待科研态度的一方面。所以国家,省市级,教育部,学校都应该加强对科研项目的严谨态度。秉着对学术的谨慎之风对待科研。
(2)规范科研经费的管理
科研经费使用时不免会缺少对科研经费完全成本的预算,核算和使用的研究。所以笔者认为科研经费的有效管理可以包括以下几点。首先,制定科学合理的科研经费审批程序。预算编制的原则、方法及编制审批的程序是否符合上级主管财政部门、教育部门和学校的规定和要求,是否体现了“统一规划、分门管理、独立核算”的原则。其次,加强科研经费管理的人员配置。学校财务部在与科研处人员做充分地沟通后,可以全程参与科研经费的核算,报销过程。最后,在科研经费的管理,审计过程中应该做跟踪管理,跟踪审计,从开题——调研——撰写——结题,学校科研处,审计处,项目负责人应该充分参与其中,互相合作,信息充分对称。将科研经费落到实处,保障科研项目有效地完成。
(3)建立健全科研经费的绩效审计制度
科研项目的最用目的是给社会,经济带来相关效益。所以,对科研经费的效益审计往往是最不可忽略的一个环节。如何建立健全科研项目的绩效审计。笔者认为应该从一下几点出发。(1)科研项目期初即考虑该课题能带来的相关影响。科研项目人员在课题申报之前应该对该课题在完成时能带来的相关效益做预测和权衡。好比在做一份创业计划书时先编制一份可行性计划书。(2)应该建立和完善科研项目绩效审计制度。任何一项活动,有章可循便能事半功倍,如鱼得水。绩效考评不仅要对科研项目所取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进行综合评价,而且还要对其管理效率、资金使用效益和资源配置进行考评,将项目预算与绩效紧密挂钩,以提高项目预算编制水平和执行效率。当然绩效审计制度应当具有可操作性。(3)充实绩效审计人员的专业背景。科研项目审计并不只是涉及经济范畴,其内容包罗万象。为了能更好的进行科研项目的绩效审计,审计人员应该充实自己的知识,必要时可以邀请相关专家协助绩效审计。
参考文献:
[1]柴莉.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内部审计体系研究[J].审计月刊,2006,2.
[2]李建勇.解析困扰科研经费审计的几大因素[J].审计月刊,2006,12.
[3]胡明友.开展高等学校科研经费审计的研究[J].科技广场,2011,10.
[4]胥胜利,吴盂珠,谢小红.科研经费审计应把握的重点和审计方法的改进[J].审计月刊,2006,10.
[5]范忠茂.江西省高校科研经费使用管理若干问题与制度创新[J].教育学术月刊,2009,12.
[6]周静林.基于高校科研经费管理非常态的对策探讨[J].财会研究,2011,10.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