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愚公移山原文

愚公移山原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愚公移山原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愚公移山原文范文第1篇

>> 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报名难”问题研究 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问题研究 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状况调查 教育部研究部署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工作 义务教育阶段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条件准入路径选择研究 广西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政策效应研究综述 探讨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问题 浅谈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校教育问题 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初中后教育问题综述 广州市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义务教育问题的调研与分析 珠海市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义务教育问题及其对策研究 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家庭教育问题与成因分析 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家庭教育问题的对策分析 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思想政治教育问题浅谈 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义务教育财政问题研究综述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义务教育供给问题研究 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后在陕参加升学考试方案公布 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公平问题的若干思考 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异地高考政策的价值选择分析 毕节市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调查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5]教育部.中小学生学籍管理办法.[EB/OL].[2014-08-12]. http:///zc_6539/20130823/t20130823_1005417.shtml.

[6]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EB/OL].[2014-08-12]. http:///wxzl/gongbao/2013-10/22/content_1811012.htm.

愚公移山原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学路导引 课堂实施 语文自学能力

为什么要培养初中生的语文自学能力呢?首先,语文教学的目的,要求学生具备自学能力。教育家叶圣陶认为,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老师之训练必做到此两点,乃为教学之成功。”教育部颁布的《语文教学大纲》(1)也明确规定,“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是中学语文教学的目的之一。其次,具备很强的语文自学能力是初中生将来适应高中教学的要求。《大纲》还明确规定,“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要“指导他们掌握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并鼓励他们采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学习,逐步提高自学能力”,《纲要》规定,义务教育应该“着眼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2)这就说明,语文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自学能力。再次,具备语文自学能力是时展对中学生的要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宣言中指出:“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不会学习也就是不具备自学能力,不具备自学能力的人将来在竞争中是要落后的,由此可见,语文自学能力是初中生应当具备的基本能力,培养这种能力应当是初中语文教学的目的之一。

那么,在课堂中应当怎样培养初中生的语文自学能力呢?以我校为例,我校主要通过“学路导引”教学范式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该范式由“文本制作”和“课堂实施”两部分组成。其中,文本制作由四大部分组成: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提示、学习方法指导、学习过程导引(分为课前导引、课堂导引及学后拓延)。

众所周知,在课堂实施中,教学过程是教学的核心,即学与教的过程,如果学时能专注并发现问题、教时能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那便是教学的有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也提倡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实践证明,“学路导引”在指导学生自学方面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其操作流程可作如此表述:教师集体设计学路导引——提前发给学生自学——学生带给问题上课——学生合作解决问题——教师帮助解决问题——综合能力培养活动——当堂反馈小结——师生课后反思。这种课堂模式的优点是:一、打破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结构,“为学定教,以学而教”;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最大程度关注学生学情;三、充分暴露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难点,针对性施行教学,以学生“自学”为保障,以“课堂有效性”作为最终评价标准。

下面我以教课文《愚公移山》为例,谈谈怎样利用“学路导引”在教学中的实施:在提前发给学生的“学路导引”文本中,教师提出详细的学法指导(同时也是整个文言文学习的方法):

一、多层次朗读

1、小声读课文,给生字注上拼音,把课文读准。

2、大声朗读,把课文读顺畅。

3、有节奏朗读,读得有板有眼。

4、有感情朗读,读得有情有境。

二、多形式说读

自读自说:结合注解,边读原文,边逐句说出它的意思。

互读互说:老师读原文,学生翻译;同学之间互相读译。

三、多角度品读

理解文章思想内容;通过文章的字、词、句,深层次解读文本。

然后,教师指导学生完成课前作业,如《愚公移山》的课前作业包括:生字学习、实词解释、重点虚词用法、重点句子翻译等,学生要完成这些作业,就要预先对课文进行学习。

接下来的教学过程设计为三部分:

一、读课文,多层次朗读

二、疏通文句,多形式说读,注意重点句子。

重点在品读课文部分:

三、多角度品读,问题提纲挈领法。

1、本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2、文中从哪些方面写了愚公移山的艰难(用原文回答)?

3、文中还提到了哪些人?这些人对表现愚公有什么作用?

学生找有关语句,进行比较(对话分析比较法):

(1)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提问:说说他们的理由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又有哪些不同的地方?

(2)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提问:你怎么看待寓言里愚公的“愚”?智叟真的“智”吗?为什么?

4、思考:我们再来看一看最后一段文章。有人说,这个故事到最后还是靠了神仙的力量把这两座大山搬走的,这样看来,愚公到底是无能的。你们同意这个观点吗?

5、你如何看待愚公?

课堂设计一定要体现“先学后教”的设计理念,这样,学生每一步都必须通过独立思考才能解决和完成,教师的文本紧紧围绕目标来进行,在整个课堂教学中,“学”始终是主线,而“教”是副线。在课后练习巩固部分,教师会精心设计多维度的练习,包括收集往年一些中考试题来练习等。

“学路导引”文本是把指导学生课前自学的学案与教师上课用的教案有机结合而成的一种优化学与教过程的方案。设计“学路导引”来进行教学,目的是“为学而教,以学定教”,强调的是教师由“教会”变为“会教”,学生从“学会”逐渐发展到“会学”;把课前自主学习与课上合作探究相结合、学生提问质疑与教师启发点拨相结合、基础知识学习与综合能力培养相结合等等;实现由“教师带着书本走向学生”到“教师领着学生走向书本、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的转变;在尊重学生主体的同时,也将教师的主导作用落到实处,始终把“自学能力的培养”“课堂有效性”作为我们教学的出发点和努力方向。

当然,对于对于语文学习而言,除了抓住课堂,课外的积累也是非常重要的,新的《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学生“字要规规矩矩的写,课文要仔仔细细的读,练习要踏踏实实的做,作业要认认真真的完成”。我们认为,对学生来说,这是提出良好自学习惯的标准;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不仅是学生自身学习的需要,也是适应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的需要。传授知识,数量有限,培养能力,受用无穷。古人云:“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身受益无穷。”我们应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上多下功夫,教师“会教”,教得轻松,学生“乐学”,自然学得愉快!

参考文献

愚公移山原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 中学生 阅读兴趣 培养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什么是兴趣?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和从事某种活动的意识倾向,它是个性积极性的重要形式,它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推动他们去探究和学习,进而发展他们的能力。学生在学校主要是学习书本知识,会不会阅读,方法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学生获取知识的质量。作为语文教师只有根据学生的实际,对学生进行行之有效的指导,使学生掌握良好的阅读方法,才能提高阅读效果,全面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那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中学生的阅读兴趣呢?我认为可以从如下几方面入手:

一、引导学生感知生活,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每册教材每篇课文都有学生感兴趣的地方,这些学生感兴趣的地方就是我们进行阅读教学的最好入手点。学生对课文的兴趣有明的有灰的有暗的明点要利用灰点和暗点则要利用教学的刺激物使其发光,从而打开学生学习兴趣的大门。每学期新课本一发下来,求知欲和好奇心,促使学生先睹为快,这是了解学生阅读兴趣点的好时机,教师要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浏览之后,列出自己喜欢和不喜欢的课文题目,不喜欢的课中有个别感兴趣的地方也列出来,对学生不感兴趣的课文内容,可以使它和学生感兴趣的东西联系起来,通过一定手段,把兴趣从彼物迁移到此物上来,使阅读教学饶有趣味,学生就会以极大的兴趣去学习、去探索,把阅读中尝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获取知识,从而实现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

中学生都已涉及或参与了社会实际生活,并对生活中的辛酸苦甜,真善美丑有了不同程度的感知,这就为他们阅读理解创造了条件。在很大程度上,他们可以凭自己感知了的生活和感情去探索,感知文中的人、事、景等,有时也完全可以将自己设为文中人进入角色去感知,假定文中的人就是自己,文中的事就是自己的生活,做到如见其人,如是其人,如闻其事,如从其事,就象演员深入实际体验生活一样,学生既是读书人,又是书中人,感受更真切,阅读能力也会得到加强。学生在学习中逐渐掌握这种阅读方法,加以老师精心引导,多方面的训练,这样可以避免学生消极盲目、被动地接受,达到目的“食之其味”的效果。

二、悬念导入,激发阅读兴趣

一节课,学生是否感兴趣与导课有直接关系,导好课不仅能紧紧抓住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还能起到情感交流的作用。因此,教师可利用挂图、音乐等设置悬念导入新课。 1、以挂图设置悬念导入。挂图直观形象,不仅有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唤起其求知欲的魅力,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陶冶美的情操。 2、以音乐设置悬念导入。音乐轻松活跃,能愉悦学生的身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如我在教学《愚公移山》一课时,先播放一首优美动听的歌曲《愚公移山》,随着“听起来是奇闻,讲起来是笑谈……”的美妙音乐,学生情不自禁的打起拍子跟唱起来,兴趣一下高涨起来。音乐停了,我就创设悬念:“愚公创造了什么奇迹?后人感叹的是什么?你们想不想知道愚公是在什么情况下移山的,他成功了吗?”学生们高兴的说:“想”。接下来,学生们迫不及待的翻开课本,带着好奇心去认真阅读课文。

三、复述故事,引导阅读兴趣

教学中,教师要把复述故事作为学生课外阅读教学的辅助手段,以巩固学生的阅读效果,从而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思考能力。因为学生的复述不是对原文一字一句不变的背诵,就是较详细的复述也只能是较接近原文。所以,学生要在对原文的理解领会的基础上,进行适当取舍、概括、改动。而这种取舍、概括、改动本身就是一个思考过程。有些复述还需带有创造性。这样通过复述就能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想象力和思考力得以培养。通过复述更重要的是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因为,复述要求在掌握课文思路、理解和记忆课文内容,领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基础上,通过学生自己的语言正确的表达出来。所以,复述是朗读、回答问题等结合起来发展而来的口头语言表达的能力的表现。另外,复述还能使学生在吸收运用原文中的优美语句、语言发展为自己的书面语言,对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有很大的帮助。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复述训练,采取多种形式,循序渐进地进行。每节语文课前的5分钟让一位同学复述读过的故事,看过的电视节目,发生在身边的事。先让学生复述故事中的优美的句子;训练一阶段后再让学生从头到尾把故事讲述一遍。以免失去复述的兴趣和勇气。待练熟了,再让他有表情、有动作地复述一遍故事。最后,再让学生谈一谈对这个故事的看法和感悟,这样.学生就会变得爱思考、会思考,思维能力也能发展起来。从而达到语文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

愚公移山原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课堂提问;素养

课堂提问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课堂教学信息反馈的重要方法之一。富有艺术性的课堂质疑,有助于事半功倍的实现教学目标,进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还可以帮助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问题,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在自己近二十年的教学实践中,总结了以下几种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的提问方式:

一、变换角度提问

在课堂教学中对同一问题从不同的角度提问,呈现出来的效果是截然不同的。如在教学《愚公移山》这篇寓言的结尾部分时,一般的问题是:“课文结尾运用了神话,在这里有何作用?”教师问得平淡、乏味,学生回答问题时,也显得毫无兴致,这样平淡的问题,难以调动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来提问:“愚公移山的任务是谁帮助他完成的?”学生自然就会回答:“是夸娥氏的两个儿子。”教师接着问:“夸娥氏是大力神,他的两个儿子力气自然也不小,那么生活中有没有神灵呢?”学生回答:“当然没有。”教师问:“既然这样,为什么还会有这样的结尾呢?”学生回答:“课文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是古代劳动人民解决人和自然矛盾的想象模式,表达了他们战胜自然的美好愿望。”教师的问题具体、生动,化难为易,学生的回答自然就积极、投入。显然常规提问容易使学生腻烦,变换提问的角度,可以使学生感到新颖有趣,积极性提高了,对课文的学习也就很容易达到教学的目标。

二、设置疑点提问

有时教材中有这样一些内容,学生似乎一看就懂,没有什么难点。这时教师就应该从无疑问处巧妙设置疑问。如《孔乙己》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这一句是文章重点之所在,学生对这句话似乎并无疑点。教学时,教师可以这样提问:“在鲁镇的咸亨酒店里,孔乙己穿长衫可为什么却站着喝酒?站着喝酒却为什么偏偏穿长衫?”这两个问题的设置,可以让学生通过思考领悟到:“站着喝酒”表明孔乙己生活贫困,他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都和短衣帮相同,“穿长衫”则含蓄地说明他硬要摆读书人的架子,思想上羡慕上层阶级,轻视劳动人民,不愿与“短衣帮”为伍,他喝酒的方式和衣着的矛盾,正好反映了他的经济地位和思想意识的矛盾。“站着喝酒而穿长衫”成为孔乙己特殊社会地位最鲜明的标志。

三、制造矛盾提问

在学习过程中,如学生无疑问,则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制造矛盾,设置疑问以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帮助他们深入文本,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如教学《观刈麦》一诗,在讲解“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时,就可这样提问:“这几句诗是从正面描写收麦劳动。他们面朝黄土背朝天,下面如同笼蒸,上面如同火烤,却无法阻挡他们挥舞着镰刀一路向前割去,这样做是为什么?”这样的提问就可促使学生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深入思考,探究答案,初步理解白居易的诗歌确实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思想情绪,呼出了劳动人民的声音。

四、紧抓富有表现力的重点句提问

分析课文时,紧紧抓住课文中富有表现力的重点句进行评析,从而探究其中蕴含的意味。一反常规的“这段话反映了人物的什么感情或品质”的提问,代之以问“作者(或人物)的这种感情从哪些地方表现出来的呢?”如教学的《我的母亲》一文时就可以抓住文中“每天天刚亮时,我母亲便把我喊醒,叫我披衣坐起。”“犯的事大,她等到晚上人静时,关了房门……无论怎样重罚,总不许我哭出声音来。”“有一夜她把我叫醒,真用舌头舔我的病眼。”这样几句话提问:“的母亲究竟是怎样对言传身教的?”这些语言平实、朴素、明净,却把母亲的性格刻画得入木三分,一个勤劳、朴实、责罚严厉、慈爱、宽厚容忍的母亲形象就生动地浮现在学生的面前,这样的提问比学生获得几条鉴定式的语言更富有感染力。

愚公移山原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 语文 思维空间 想象力 自主学习 实践活动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语文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主阵地,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呢?本文以中学生语文教学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为话题谈谈自己的一点拙见。

1拓展思维空间,加强创新的力度

创新思维的本质特性是求异性思维。求异思维又分为逆向思维和发散思维。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就得挖掘教材的广度和深度,注重知识的前后迁移,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扎实地培养创新思维。

(1)逆向思维的训练。由于中学生身心处在发展阶段,所以学生感知和思考问题以顺向思维为主。教师有意识地设计逆向思维的训练,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诱发和形成。让学生从不同的立足点分析同一个问题,会产生不同的答案,甚至会出现相反的答案。如上《愚公移山》一文,以“愚公愚蠢吗”为内容,让学生开展了实话实说争辩,在讨论会上,学生们滔滔不绝,各抒己见,最后形成了共识。学生认为愚公既值得颂扬又愚蠢。愚公之所以值得称赞,是因为我们看到在愚公身上有一种征服和改造自然坚定不移的斗争精神。愚公之所以愚蠢,是因为他蛮干不巧干,不用搬家这种简便的方法来解决家人受大山阻塞的困难。愚公移山的作法实在愚蠢,愚公移山的精神确实可佳。就这样辩证地训练了学生的求异思维。

(2)发散思维的培养。发散思维也叫多向思维、多触角思维。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发展思维的重要途径,“一问多答”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有效方法。教师引导学生多角度审视,寻找不同解题答案,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创造性。如在教学《枭逢鸠》一文中,我们如何看待枭东徙这个问题时,教师就利用这一点来培养并调动学生对这个问题进行思考,我们既可以把鸠的叫声看作某种缺点,也可看作一种独特的个性特点,再联系生活我们就知道如何对待了,这样更能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2激发想象力,培养创新意识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力就是知识的源泉。”想象力对学生智力的发展,特别是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作为阅读教学凭借的课文,不少是名家的精品名著,随处可寻想像的训练点。通过有针对性的训练,既可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同时也就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学时要引导学生依据上下文,展开深入而丰富的想像,在想像中理解课文,发展创造性思维。因此,中学语文教师应该在其平时的教学中,充分结合教材课文,利用多种途径和方法来有针对性地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能充分展开其想象空间。

在中学语文的很多教材内容中,一些记叙文和文学作品中,很多作者都为了突出其重点,使得文章结构清晰明了,其措辞用语大多也简单明了,然后就会省略掉一部分内容或者说是一笔带过,然后就会形成断层,语文教师就完全可以利用这一点来激发学生的想象意识和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训练学生创新思维。例如上《走一步,再走一步》一文时,文中写到“我”爬到山腰一处石架上,被几个同伴抛弃后欲上不能,欲下不行,左右维艰时,“我”当时的心里活动可以说十分复杂的,但文中却是点到即止,教师就抓住这个契机,让学生充分想像此时“我”会是什么样的心情,学生一听很有兴趣,不仅说出了恐惧、伤心,还有懊悔、痛恨等一系列的复杂心里,都说的头头是道,想像十分丰富,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充分的锻炼!还有的课文结尾用了省略号,余意未尽,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想像余地,教师可以利用起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比如我上《滋味》一文,文末说到“也许我们应该把全镇的人都请来同我们共享这美丽的欢乐……”,利用这个省略号,让学生充分想像这是一个怎样美丽的欢乐。学生不仅能联系自己春节放烟花的情景描绘那种美丽,还形容出那种盼望已久的快乐心情。此外,利用课堂作文,帮助学生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写作欲望,指导学生展开想像,培养学生的想像力。

3引导自主学习,促进创造发展

中学语文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而且要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是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发展的关键,所以在课堂中尽可能把时间留给学生读书、自己体会,自己发现和自己解决问题,能很好地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结合教学实践,可从这两方面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在合作讨论中引导自主学习,发展创造性思维。教师在教学中适当为学生提供探索讨论的时机,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问难,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增强学习的创造性思维。例如: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初读三味书屋的学习生活时,学生普遍存在一种想法,认为三味书屋的学习生活枯燥很单调,这反映学生不肯,怕吃苦。其实这是因为学生对主题理解不深刻不到位的缘故。后来,可以组织学生四人一组进行讨论,自己从旁点拨,再让学生联系先生讲课的方法和内容,有些学生逐渐认识到学习枯燥,另一方面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来授课,严重扼杀了孩子活泼好问的天性,最后学生们都认识到原来是教育制度本身存在缺陷,主题也理解了,还能结合当今的素质教育谈什么才是真正的教育,学生的创造思维得到提升。

在矛盾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发展创造性思维。教师要善于把教学过程的矛盾展示给学生面前,激发(下转第126页)(上接第73页)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通过积极思维,寻求解决矛盾的方法和途径,从而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例如:《社戏》一文,笔者巧妙地设计了一个问题:月夜归航途中偷吃罗汉豆,其实那豆是水煮的,戏呢看的打呵欠,可没我们现在弄的色香味俱全,可迅哥儿却说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那夜似的好戏呢?看似矛盾的问题经过学生自主探究讨论后,学生恍然大悟,原来作者难忘的是当地人的淳朴、热情的民风民俗。这样让学生质疑释疑,加强学生合作学习,激活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

4加强实践活动,提高创新能力

培养并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一定要注重学生的实践活动,只有通过多种练习和实践,才能够使得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充分展现出来,反之,就会使得学生的思维空间成为一潭死水,最后渐渐失去创新能力和想象力,因此,语文老师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时,针对学生的年龄和身心发展特点设计方案,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如故事会、朗读比赛、辩论会、课本表演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如:在上《蜀鄙二僧》一文时,让学生扮演文中两和尚,根据内容揣摩僧人的心理,琢磨说话的语气,神态,并对原文进行再创造,学生不仅演活了课本,还丰富了人物形象,深化了主题思想,也提升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也可结合课文教材和社会新闻话题来加强学生的实践,使得学生能够在充实自己知识面的同时,也充分认识并了解自己,还能够提高学生对事物的判断能力和语文素养。对于加强学生实践,教师可以在中学语文教材中找相关资料,也可以找身边的新闻话题,例如我在上《墨子》一文时,要探讨墨子的劝说艺术,就结合中日事件,说说墨子处理国家争端的方式对现在的人们处理国家关系的启示(教师提供有关背景和新闻资料),学生就能够借古论今,畅所欲言,创新思维得到很大提升。

5设计新颖作业,激发创新火花

相关期刊更多

农家之友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农村厅

中华儿女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共青团中央

语文教学之友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河北省教育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