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季羡林的文章

季羡林的文章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季羡林的文章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季羡林的文章

季羡林的文章范文第1篇

稍往前点说,季羡林当过了古稀,年届耄耋之时,曾有好多人问他:有没有什么长寿秘诀。季羡林的答复是“我的秘诀就是没有秘诀,或者不要秘诀。”“心里没有负担,胃口自然就好,吃进去的东西都能很好地消化。再辅之以腿勤、手勤、脑勤,自然百病不生了。脑勤我认为尤其重要。如果非要让我讲出一个秘诀不行的话,那么我的秘诀就是:千万不要让脑筋懒惰,脑筋要永远不停地思考问题。”(《阅世新语》39页《老年谈老》)季羡林是这样说的,也正是这样做的。他人过了八十,仍堂堂正正做人,扎扎实实干事,勤勤恳恳为后代著书立说,从来没让自己的大脑懒惰过。

2000年12月20日,季羡林在《九十述怀》中说“在学术研究上,我的冲刺起点是在八十岁以后。”在从八十岁到九十岁这十年内,季羡林撰写了他一生中最长的一部著作《糖史》(长达八十万字)。在撰写《糖史》过程中,他每天跑一趟大图书馆,两年时间里,风雨无阻,寒暑无碍。《糖史》的写作完成以后,他又把阵地从大图书馆移到家里,运筹于斗室之中,决战于几张桌子之上,研究的对象变成了吐火罗文A方言的《弥勒会见记剧本》。这也不是一颗容易咬的核桃,非用上全力不行。最大的困难是缺乏资料,而且又多是国外的资料。为了收集资料,他不时地向海外求援,勤动脑,花心思,自不必说了。他如此又熬了一年多,《弥勒会见记剧本》英译本终于在德国出版了。

两部著作完成了以后,季羡林已是望九之年了。在耄耋至望九之年,能完成这样长篇巨著的人,古今中外只有极少数,季羡林置身其中,岂不大可喜哉!

季羡林的文章范文第2篇

一、筛选并整合重要信息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是实用类文本阅读的基础,分析综合、鉴赏评价和探究都建立在此基础上。所谓“文中的信息”包括:传主的典型事例、能表达传主或作者写作观点的语句等。这些信息都掺杂在文本的文字信息之中,这就需要我们能够迅速地淘汰无效信息,准确地把有效的信息提取出来,此即“筛选”。筛选出来的信息往往是零乱的,甚至是零碎的,需要我们进行必要的加工处理,使之完整化、条理化,这就是“整合”。

如:从文中看,作者写了季羡林先生的哪些事?

参考答案:⑴直到晚年依然每天坚持写作。⑵和猫亲密相处。⑶关注荷的成活。⑷对母亲很愧疚。

命题意图:考查筛选并整合重要信息的能力。

解题思路:找准答案区域,确定角度,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文章2、3两段写了季羡林先生晚年依然坚持写作的事,4、5两段写了他养猫的事,突出他的善良和内心的孤寂,第6段写种荷,第7段写他和母亲的深厚感情。

二、把握文章结构

对文章的结构层次进行分析梳理,是现代文阅读的基本能力之一。把握文章结构是对传记内容整体感知的一个步骤,准确梳理出文章结构,作者行文的思路一目了然,从而达到读懂文章的目的。

首先从形式方面分析。重视文眼或具有前后衔接、关联、照应作用的语言标志。把握体现思路的重要词句,如抓中心句,这类句子在全文起着或领起下文或总结上文或承上启下的作用。依靠它们,我们便可弄清段落间开头、结尾的界限。

其次从内容分析。人物传记着重围绕典型事例、人物特征等刻画人物,通过研读、鉴赏这些情节,可以分析出作者选材、组材的思路:或按时间先后顺序,或按地点的转换,或按人物思想感情的发展变化过程。

如:请赏析这篇文章结构上的特点。

参考答案:⑴运用倒叙的结构方式,突出了“我”得知季羡林先生病逝时心情的悲痛。⑵前后呼应,结构严谨。文章开头写季羡林先生逝世,最后以“季老啊,愿您一路走好,愿您不再孤独”结尾,前后呼应。⑶文章开头写季羡林先生“如一池荷花样自然恬静”,中间又写季羡林先生种荷,最后又写“那池荷花还开着”,但先生已远去,“荷”成为组织文章的线索。

命题意图:考查分析文章结构的能力。

解题思路:分析文章结构要从结构方式、铺垫照应、线索的安排等方面思考。

三、鉴赏写作技巧

传记的写作技巧可以从以下三方面体现:

材料:传记是在搜集材料的基础上写成的。传记作者要通过对材料的深加工来透视人物的性格与命运,并有力地表现出来。在阅读时,要思考选材是否能突出人物性格,是否与主题密切相关,是否对表现中心有用。

人物描写方法:传记是记载人物生平或事迹的记叙文体,它的表现手法比较接近于小说。它往往是通过对传主的正面描写(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侧面描写(间接描写)等来突出表现传主的人物形象和精神世界,使人物形象血肉丰满,栩栩如生,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事件:传记作为写人的艺术,为了渲染人物个性,离不开记叙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和最能表达人物个性的细节。不写事件,传记无以表现人物;不写细节,作者无以使人物生动起来。因此阅读传记需要特别关注细节描写。

如:作者在选材时有什么特点?

参考答案:独辟蹊径,主要写了季羡林先生平凡的生活以及他丰富的内心世界,写了他未泯的童心和内心的孤独,读来感人至深。

命题意图:考查文章的选材特点。

解题思路:季羡林先生是一位国学大师,学界泰斗,一般人写缅怀他的文章时或许会从他卓越的学术成就入手,而这篇文章却写了他作为平凡人的一面,由此可看出作者的选材特点。

如:文章特地写到季羡林先生的一只养了16年的猫,这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以小见大,突出季羡林先生心地善良的性格特征,同时也从侧面反映了季羡林先生晚年的孤独。

命题意图:考查作者的选材意图。

解题思路:从文章中看,季羡林先生和这只养了16年的猫感情深厚,这只猫是他“最亲密的伙伴”,他买小炸鱼给它吃,帮助它吃小炸鱼,它跑后,他为这只猫哭了好长时间,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从小事入手,突出季羡林先生的性格,也让读者隐约看见了他晚年的孤独生活。

四、探讨写作意图

在确定写传主时,要考虑:对他是否有强烈的感情;是否有值得写的地方;材料是否比较容易收集到。这就要求作者对所写的人物作全面的考察、分析与评价,做到爱憎分明,评价中肯,褒贬得当。

如:结合全文,说说作者为什么要以“那一池按季开花的荷”为题。

参考答案:⑴荷是季羡林先生亲手所种,如今荷花开得最浓艳,但先生却永远离开了,以“那一池按季开花的荷”为题寄托了作者对季老的缅怀和哀思。⑵荷是高洁、正直的象征,以“那一池按季开花的荷”为题表达了作者对季老淡泊名利的情操的赞美。

命题意图: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解题思路:文章写了季羡林先生种荷的经历,而且在文章中还写到“现在,那池荷花还开着……不会再等到季老的身影了”,从这些描写可以看出作者以“那一池按季开花的荷”为题所寄托的哀思;同时,荷花历来是高洁、淡泊的象征,文中写到“像他这样一个将一切都看得很淡的大师,心中早已不在意任何事情了,如一池荷花样自然恬静”,从中可看出作者对季羡林先生的赞美之情。

附原文

那一池按季开花的荷

王剑冰

今天知道了季羡林逝世的消息,是从一个朋友发给我的信息知道的。而此前一直没有他身体不好的消息,还准备着天凉快的时候去北京看他。我们都坚定地相信,季老是能够活到100岁的。像他这样一个将一切都看得很淡的大师,心中早已不在意任何事情了,如一池荷花样自然恬静。但如今……

……

季老住进北京301医院以后,生活写作都显得有规律起来,一切按照医院的规定执行。那次去301医院看他,房门打开,季老正在休息,护士说他刚刚放下笔躺下。季老脸朝着里墙,弯曲着身子,显得瘦多了。季老的病房里很简单,除了一些书籍纸笔,就是医院的东西了。回来之后,我的脑子里总是浮起病房里的情景,季老此后要一直与医院为伴了。

这让人想到季老的那只长着一身长毛的大强盗,那是季老最亲密的伙伴。季老一直很喜欢猫,他曾养过好多只猫,其中就有养了16年的虎子。16年的猫可谓是老得不能再老的猫了,可季老始终没有嫌弃过它的老。虎子最后的两颗门牙也只剩下了一颗,不好吃东西了,季老看着心疼,就蹒跚去了海淀那一带,买了虎子最爱吃的小炸鱼,虎子自然感激地理解着主人的心,它叼起来吃的时候,却不好嚼碎下咽。季老看着难受啊,就拿着帮助虎子。虎子喵喵叫着,眼里流下了泪水。后来虎子趁季老不注意时跑走了,跑到主人看不到的地方去结束自己的生命。季老为一只猫哭了,一个历经了无数苦难的老人,为这只猫哭了好长时间。

季老有时也会想起大强盗来,大强盗是季老对大白猫的昵称,说这只猫吃东西有些迫不及待。这只猫曾经每天伴随季老左右,要么随季老去门外看一池荷花,要么在季老看书写作时爬到季老腿上,有时还会上到桌子上,季老从不对它发急。我总觉得季老情感的依托实在是少,老伴不在了,孩子也不在身边,季老晚年有时像孩子似的可爱,也可怜。

季老门前不远处有个池塘,季老整天面对着空空的一池子水。一天,季老撒进去几颗莲子。季老想,能成活固然好,不成活也无关紧要。可撒进去的毕竟是荷花的种子啊,季老还是有了心思,经常冲着一池水发呆。一年的光景过去了,又一年的光景过去了,季老心里都要长芽了,却连荷的影子也没见着。等到第三年的时候,池塘里突然冒出了一些嫩绿,而后这里那里的水里都钻出了嫩嫩的绿芽,季老兴奋得简直要跳起来。我们的大师,其实就是一个老小孩,他未泯的童心使他仍然对一切都充满了关爱和好奇。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内心世界,有自己的感情世界。那次北京电视台请季老录一个公益广告。季老刚说到“从1942年开始,我就再没有见到母亲”,眼泪就下来了,季老摆摆手不让继续,而后止不住的眼泪一直往下流,这是一个大师吗?这分明是一个想起母亲的孩子。季老是6岁离开母亲去济南上学的,大字不识的母亲知道读书的好,想把儿子培养好,但是季老一上学就再没有了回家看母亲的时间,除了祖父去世和父亲去世回去过,此后8年都再也没有回过家。季老后来同时被北大和清华录取,想着能出去深造,季老选择了清华,也就在这时,母亲去世了。“我后悔,我后悔,我真后悔,我千不该万不该,不该离开母亲。母亲穷,没有文化,可那也是我的母亲。”这是季老的哭诉。

我曾经同季老有过多次通信,都由于自己的疏忽而没有刻意保存,现在季老不在了,我需要细心地找一找了。我今天翻出了季老送给我的他以前的照片,感到有一股热流喷涌而出。

现在,那池荷花还开着,夏天应该是开得最浓艳的季节,那被称为季荷的荷花,不会再等到季老的身影了。

想起季老的话:“曾经有很长的一段时间,我孤零零一个人住在一个很深的大院子里。从外面走进去,越走越静,自己的脚步声越听越清楚,仿佛从闹市走向深山。”

季羡林的文章范文第3篇

季羡林先生学贯中西,德高望重,他的学识和人格受到人们的敬仰。他以大学者的身份写小文章,他的人生感悟和思考,为读者点亮了一盏盏智慧之灯。观一叶而知秋,在《成功》这篇小小的短文里,我们可以领略一代大家的智慧和人格,并且从中学到说理的艺术。

一、说得平和,以人格感人。

“成功”这个话题,曾有无数人谈论过,而读这篇文章,我们依然会觉得亲切。季先生没有摆起脸孔和我们说大道理。他心平气和,娓娓道来。

我们可以在字里行间感受季羡林先生平和的态度。他说自己的文章“只是小做”。“对于自己的天资,我看,还是客观一点好,实事求是一点好。”对于成功的条件,他说:“补上天资与机遇,似更为全面。”文章没有华丽辞藻,全是朴实的家常话,显示着谦逊、谨慎、平和的大家风范。

二、说得鲜明,以见识服人。

说道理,除了忌讳看法错误之外,还忌讳看法模糊。而季羡林先生他把议论的话题交待得很明确。一开篇,直截了当提出话题,解释“成功”的意思:“成功,获得预期的结果。”紧接着,劈开与议题“成功”不相干的内容:“预期,则错综复杂,纷纭混乱。……我们不去谈它。”进一步,再使议题明确:“我在这里只谈成功,特别是成功之道。”进而鲜明提出观点:“天资+勤奋+机遇= 成功。”开头几小节,简短的话,就使人明白,他是针对“成功之道”谈自己的看法。

他把自己的看法表述得很鲜明。对于需要解释的地方,他说得清楚:“‘天资’,我本来想用‘天才’,但天才是个稀见现象,其中不少是‘偏才’,所以我弃而不用,改用‘天资’。 ”对于人见人知的常识,他说得很干脆:“谈到天资,首先必须承认,人与人之间天资是不同的,这是一个事实,谁也否定不掉。”无论是阐释原因,还是表明看法,都明快之极,毫不含糊,毫不矫揉造作,使人真切感受到他的思想。

三、说得深刻,以智慧诲人。

说道理的文章以理性取胜。有时候,简单用几个事例来证明一个道理,说服力往往会打折扣。理性的力量从哪里来?可以从合乎逻辑的分析来,分析得明晰、分析得精辟,行文的智慧自然使人深受教益。

在季羡林先生看来,决定成功的条件有三个(天资、机遇、勤奋),那么,我们应该最重视哪个条件呢?看下面这段文字:

“把成功的三个条件拿来分析一下,天资是由‘天’来决定的,我们无能为力。机遇是不期而来的,我们无能也为力。只有勤奋一项完全是我们自己决定的,我们必须在这一项上狠下功夫。在这里,古人的教导也多得很。还是先举韩文公。他说:‘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这两句话是大家都熟悉的。”

文章先把三个条件进行了拆分,得出“我们必须在这一项上(勤奋)狠下功夫”的结论。接着,再用韩文公(韩愈)的话来证明。在这里,季先生说道理,摆事实,进行深入浅出的分析和证明,有不可置疑的逻辑性。——他以自己的人生智慧,诚恳亲切地引导着读者,而读者也乐意受到他的教诲。

课文背后的故事:

季羡林的文章范文第4篇

古往今来,大凡成功的教育家,无不是有魅力的教师。

大教育家孔子是有魅力的。虽然,他的一生大多在游学或流亡中度过,但是无论在多么困苦的条件下,他的身边总是有许多学生相伴。孔子晚年,子贡与他朝夕相处,成为孔子巨大的精神安慰。孔子去世,子贡按常规服了三年丧,之后,又独自守墓三年,表现出对孔子无比的虔敬。

教育改革家魏书生是有魅力的。他高举“民主”和“科学”的大旗,先后开过1000余节公开课,成为语文教学公开课听众最广的一个人。他有38项社会兼职,讲学足迹遍及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和台湾、香港、澳门地区及马来西亚。他撰写的教学体会文章和教育改革及方法的专著深受广大教师和学生的欢迎。

国学大师季羡林是有魅力的。季先生的魅力, 来自他拒绝一切装饰的平易和素朴。他走在人群中,绝不会引起任何人的注意。他像一个工友,说话平常,总是面带笑容;他像一个农民,声音低沉,平易近人。他的家谁都可以推门而入,同他谈话,如沐春风,决不会感到威严和压力。季羡林走在校园里,经常会碰到这样的事情:忽然一辆自行车停在他面前,一个学生模样的年轻人,从车上下来,问道:“你是季羡林教授吗?”“是我。”“季先生,我没有什么事,我只想当面向您说一句:我很敬佩您。”说完,年轻人向季羡林鞠躬,转身上车,飞驰而去。甚至正开着车的年轻人,认出了迎面走来的是季羡林,便立刻停下来,打开车门,走出汽车,双手合十,向季羡林深深鞠躬。人们这种发自内心的崇敬心情,在今天的社会中是十分罕见的。季老虽然离我们刚刚远去,但他的平常心、平常态、平淡至极的无言,必然会照出世人渺小、浅薄和虚华,也必然会引发我们深深的敬畏之情!

一位有魅力的教师,能以渊博的学识培养人,深厚学识的魅力,恰如指引孩子们前行的一盏明灯,能给学生以广博的文化浸染,让学生在广阔的精神空间里自由地驰骋。

一位有魅力的教师,还应以科学的方法引导人,以完美的人格唤醒人,以优雅的气质影响人。他能以爱的情怀去教育学生,以海的博大去宽容学生,把他们真正当成自己的孩子。它具有理性精神和挺立人格,有着纯正的生活追求,决不跪着教书,始终保持内心的澄澈与清明。他举止文雅,浑身散发着书卷气和激励人向上的力量。他不仅关注人生的功利,更关注幸福的内涵。

说到这里,我们似乎更能看清自己,进而重塑自己,并有可能成长为一个理想的自己。

季羡林的文章范文第5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教学反思

《怀念母亲》这篇课文一如季羡林先生的文风,语言朴实而情感强烈,读完后让我感触颇深。这篇课文是季羡林先生以回忆的形式,表达了对亲生母亲永久的悔恨,对祖国母亲崇高的敬意和不变的爱意。课文结构分明,层次清晰,借助日记、散文摘抄的语段,充分表达了对两位母亲的怀念,字里行间充分流露了作者的真情实感,让人思潮澎湃,情绪跌宕起伏。

上课开始,我板书课题后,对学生这样导入,我们都有妈妈,能说说妈妈对你的爱的表现吗?学生很高兴,说给我买好吃的,给我买好衣服,生病了母亲陪伴我……在学生兴奋地汇报时,我话锋一转,如果有一天我们的妈妈离开我们,会怎么样?孩子们一下子沉寂了下来,慢慢才说,没有好吃的了,没有母爱了,马芯说:“没有妈妈,就没有一个完整的家了。”我说,是啊。季羡林先生就是怀着失去母亲的痛苦,写下了这篇文章。

接着我深情地范读了这篇课文,学生很用心地在听。读完后我说,我们都有一个母亲,季羡林却写到有两个母亲。一个是他的生母,一个是祖国母亲。为什么我们对祖国母亲的感受不深,而季羡林说怀着同样真挚的敬爱之情?学生略作思考后说,因为他离开祖国出国留学了。对,能说说你记得的一些诗句吗?学生马上积极踊跃地回答到“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我说,只有离开故乡,离开祖国,你才可以感受到祖国母亲。课文中也有解释,你能找到吗?两位同学回答,得出两种答案,一是第三段:“后来我到德国留学,住在一座叫哥廷根的孤寂的小城,不知道为什么,母亲频来入梦。我的祖国母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道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二是最后一段:“我在国内的时候只怀念,也只有可能怀念一个母亲。到国外以后,在我的怀念中增添了祖国母亲。这种怀念,在初到哥廷根的时候异常强烈。以后也没有断过。对这两位母亲的怀念,一直伴随着我度过了在欧洲的十一年。”我没有马上公布答案,而是让学生再仔细思考看看,到底是什么?之后他们得出了一致答案最后一段。那第三段呢?他们考虑之后,告诉我是承上启下段。我鼓励他们说我为你们骄傲,真会学习。

在理清文章结构与思想之后,我们开始研读第二段。请学生默读第二段,勾画出令你感动的地方。在汇报中,重点解读了下列词语:“食不下咽”“寝不安席”“终天之恨”“泪流不止”。并在学生逐句汇报时指导了朗诵。之后我读了两段文字。一是季羡林写的与母亲小时亲昵的事情。二是母亲去世后他的悔恨之情。读完后学生的情感还没有达到,我没有着急,我说现在我们明白了他的寝不安席,抱终天之恨,是因为……学生马上说,是因为他再也不能回报母亲了;是因为他不能再为母亲尽孝了;是因为他成为孤儿了。从此以后,他再也不能……学生说,再也不能吃到香喷喷的饭了;再也无人给缝补衣服了;再也无人疼无人爱了;当学生这样说完了,一个个都泪流满面。我的眼眶也湿润了。之后我们师生配合朗读了第二段,学生读得入情入境,从他们的读书声里,我可以感受到他们理解了,他们在用心地读。

相关期刊更多

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统计源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

亚热带农业研究

统计源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福建省教育厅

台湾农业探索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