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市场化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建立有利于水务市场健康的公共管理体制和市场运行机制
在市场条件下,政府的职能主要是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管理和公共服务。城市水务局既是市政府的水行政主管部门,也是供水、排水、污水处理与回用的行业主管部门,具体为:
1.制定水务行业的法规与行业政策,制定水务行业技术标准并监督实施。致力于建立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2.编制水务发展战略规划、水资源综合规划和专项规划并组织实施。要在区域水资源综合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指导下,编制城市水资源配置规划、供水水源规划、供水规划、排水规划、污水处理与回用规划、城市水生态建设规划等专项规划。
3.统一管理水资源,包括空中水、地表水、地下水,统一配置和调度水资源;统一发放取水许可证,统一征收水资源费。
4.进行水权初始配置,建立水市场。
5.建立合理的成本评估体系,协助价格主管部门制定供水、污水处理等价格政策。
6.负责水务经营资质的审核认证以及特许经营权的发放与收回;严格市场准入制度,规范水务企业的经营行为,保障公众用水的合法权益和水务市场各投资主体的合法权益。
7.监管水务企业服务质量,监察水量、水质、水压、水价等主要指标,查处违法行为。监督水务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进一步推进供水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管理科学、监督有力、激励有效的法人治理结构。在界定政府与企业职责时,要特别注意将政府资产所有权与公共管理权相分离,建立起所有权、经营权、监管权相互制约的城市水务发展模式。随着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各级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将行使国有资产出资人和监管人的职能,在新形势下,水务管理的模式也需要进行先期。
二、完善水务政策,深化城市水务投融资机制改革
1.区分公益性项目与经营性项目,确定不同的投资机制与运营模式。政府作为公共利益的代表者,应该承担起建设、运行维护以及更新改造的责任,主要目标是建立稳定的投资来源和可持续的运营模式,逐步建立起政府投资、企业化运行的新路。
2.划分事权,形成分级投入机制。城市水务基础设施建设由于资金需求巨大,单靠市级财政投入远远不够。
3.运用政策手段,加大利用信贷资金力度。为了鼓励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入城市水务行业,国家采用政策手段,如长期开发性低息贷款等使银行信贷资金向城市水源工程、供排水管网工程、污水处理厂等兼具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具有稳定投资回报的经营性项目倾斜。
一、市场对企业有些什么要求
⒈市场要求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现代企业制度是产权明晰,权责分明,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新型企业制度。公司已实施改制,完善了企业法人制度,成为了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接下来就是怎样实现管理科学的问题。
⒉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
①现代企业机构设置:要求企业根据生产经营特点和市场竞争的需求,按照职责明确,结构合理,人员精干,权责对等的原则,由企业自主决定。这就是我们平常说的机构能设能撤,干部能上能下机制。
②现代企业用工制度:企业依法享有用工自,劳动者依法享有择业自。用工单位和劳动者双向选择,合理流动的就业机制,也就是我们平常讲的“双聘,以及能进能出机制”。
③现代企业工资制度:企业在工资总额增长率低于企业经济增长率,职工平均工资增长率低于本企业劳动生产率增长率的前提下,企业自主分配。工资水平的确定按市场要求进行。劳动力市场价格是一个参考因素,结合企业实际支付能力确定。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双方协商一致,反之,双方各自重新选择。也就是工资能高能低的机制。
④现代企业文化制度:现代企业都应该有自己鲜明特色的企业文化。必须加强职工队伍建设和企业文化建设,全面提高企业素质。用企业精神和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增强广大员工的凝聚力,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
⒊市场要求适者生存。要生存就必须有利润。
二、公司目前现状
⒈从指导思想上,过于偏重思想引导,且引导方式、方法单一,而强调市场化意识少,导致员工承受力差、心态不好、竞争意识差;基层单位思想教育多,市场机制运用少。如:①在岗人员调整时,有部分管理人员对自己缺乏信心,当心去向而心神不定,不能安心工作。②当员工被解聘时,有的员工总要找企业说过理由;管理人员被解聘岗位时,也认为又得罪了谁,找客观而不找主观。③工资、奖励方面也如此。④机制运用上,也有思想教育代替机制的现象。如培训班的工资分配不量化,凭感觉代替工资分配机制。
⒉成本意识差,浪费现象仍然存在。如未按标准换件的有、水电的跑冒漏的也有:洗车水龙头未及时关、办公室没人电干亮着、电风扇开着等。
⒊用解决思想问题的办法来解决分配问题,忽略了分配的经济杠杆作用,增加管理成本。如工时制即计件制,这种分配形式是最节约管理成本的方法,是员工最能接受的,也最能解决思想问题。能量化考核而不量化考核,通过人为的感觉进行分配,很容易导致员工不满,必须要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解释,使员工理解。但这种方法很难使员工口服心服,往往是口服而心不服。从而增大管理成本。
⒋危机意识不强,存在严重违章行为。安全工作中,发生特大交通事故是企业面临的危机之一。在实际工作中,仍然存在违背公司高压线现象:如开车打手机、桥上超车、应解聘的驾驶员未解聘。
⒌管理人员也存在角色定位不准的情况,能力与工作要求存在差距,缺乏危机意识和竞争意识,职业化意识不强。
以上几个方面都是对市场要求不了解或理解不到位所致。
三、措施
⒈不失时机地进行市场化观念、要求、方法的宣传引导,强化市场机制和要求。使员工了解市场对企业的要求,明确企业要生存应该怎样做,自己应该怎么做,才能在市场经济中生存,从而增强员工的承受力。
⒉用市场的竞争意识和风险意识来思考问题,按市场要求,建立与市场相适应的机制。如四能机制、安全机制、优服机制等,机制将随着市场变化而变化,否则将受到市场的制约。。
⒊落实机制,实施人性化管理。无情机制,有情操作,使机制得以顺利实施。企业用人是按市场要求进行的,是企业生存危机所需要的。故适者生存劣者汰是市场规律。淘汰是必然的也是无情的,但淘汰的方法是可以研究的。在不损害企业的效率、效益、目标的前提下实施人性化管理,但人性化管理不能代替市场机制。如市场要求用男性就不用女性;用年长的就不用年少的,反之亦然。把合适的人选拔到合适的岗位上,谁最适应就用谁,解聘或淘汰时说明原因,是企业适应市场的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处理。有的员工此岗位不适合,但彼岗位合适,可作为储备调整岗位并善意指出存在的不足,要求改正。对企业不用的员工坚决解聘。
人人都爱市场化?这可能只是嘴上说说而已。
如果真的喜爱市场化就应该对汇金公司的任何增持消息不抱任何好感。10月的第二个星期,汇金公司增持银行股成为A股最重要的新闻。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工商银行以及农业银行这四家国有银行在10月12日发表的公告中称,汇金公司总计增持了四家银行1711.71万股的股份。
虽然对比A股的体量而言,这些增持并不能够真正改变股票市场上升或者是下降的趋势,但很多时候人们要的只是这么一个心理暗示。在汇金增持的消息公布后,10月12日,银行股全线收涨并带动大盘上涨,在10月15日上证指数几乎尽墨的交易日,除了工商银行小幅收跌外,其他四大行的股票都以小幅上涨告终。
中央汇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于2003年,性质为国有独资,全部5000万元注册资金均来自财政部。2007年9月29日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成立后,汇金变为其全资子公司。
汇金一路增持四大银行股份,表面上是在为A股树立信心——每当股指下跌,它便以此种方式提振股市,并认为是在行使它的职责,即保护国有金融资产不会遭遇大范围的贬值。
但是,实际上会带来始料未及的副作用。目前汇金公司持有96.56%的中国银行(601988)A股流通股权;汇金公司和财政部共同持有工商银行(601398)的流通股权比例也高达94.11%。也就是说,某种意义上,四大行目前的股权结构看起来非常不合理,大部分的股权其实掌握在汇金公司以及财政部手里,这根本失去了上市的意义。
事实上,如果汇金增持步伐稍微拉大一点,将很有可能让这些银行的股权结构再次失衡,并彻底失去流动性。这对汇金和财政部来说,都不是好事。有朝一日想要出售这些股票的时候,则会陷入一种尴尬的境地——因预期退出,而先期大幅贬值导致资产缩水。对于一笔投资而言,没有比这个更糟糕的事情了。
另一个没有好处的例子则是四大资产管理公司,中国长城资产管理公司、中国信达资产管理公司、中国华融资产管理公司和中国东方资产管理公司。这些公司的唯一使命便是为中国的国有银行清除不良资产,操作方式是先收购,然后再打包出售。但事实上,这些资产并未遇到非常合适的买家,以更高的价格让四大资产公司在这种交易中获利。
正是因为有保障接收不良贷款以及在前景不明朗的时候有人出手相助接收股票,最后的贷款人和最坚定的股东最终让市场化的一套失去意义。没有人在这样的条件面前有任何创新的动力。
以行政手法金融抑制的方式最终造成了大银行的产生,它们市值大得吓人却又缺乏效率,也正是这套制度导致了中国的产能过剩。如果对整个市场化改革留有希望的话,就不该对这些出手者报以掌声。
需要注意的几件事
欧洲
10月15日的好消息是希腊10年期国债的收益率终于达到了重组以来的最低水平。收益率由国债收益与国债价格相除而得,收益率低表示国债价格上升,说明有人开始对它感兴趣了。德国总理默克尔则发表了态度更为坚定的讲话称,希腊不会离开欧元区,欧元区也不会出现不可控事件。IMF也做出改变称,原先救助的条件是达成紧缩政策,但这些政策太严厉了,将对其有所软化,软化到政府可以接受的水平。欧元区在短期内看起来将相安无事,但如果没有严厉的紧缩政策,其还是会回到原来的那条道路上去。
美国
美元最近的走势较为诡异,它一直持续地上升。对一些高息国家,诸如澳大利亚的汇率还一度在短短3个星期内升了接近2%。金价开始回落,这说明人们的紧张情绪其实没有缓解。美元作为邪恶指数的一部分,总是预示着人们信心低下,不愿意进行其他投资,而认为唯有美元是安全的。要知道,美国近期的数据并没有表现得太好。
顾雏军的失去自由,宣布了家电业――这个向来被认为是市场化最彻底的行业――改革的搁浅。它告诉我们两个道理:其一,市场化改革是关乎整个社会的系统性改革,局部市场化、行业市场化是不可能独立存在下去的,小修小补式的改革策略已经行不通了;其二,无论是企业还是社会,单腿的市场化是走不远的,没有民主化的决策制约,资本很容易蜕变成自毁和毁人的魔鬼。
在自然界中,每一个小的局部都有包含它在内的整体的全部信息,如地球有太阳系的全部信息,太阳系有整个宇宙的全部信息。如今,在千千万万个洗脚屋里,足疗师们孜孜不倦地宣传着这个理论,足部是个理想的全息器官,在它上面能找到人体所有器宫的对应点。相信在足疗师力道不小的手法配合下,大多数人都对这个理论有了形象的认识和深刻的记忆。
经济改革这个大系统与企业治理这个小系统,彼此之间也符合全息论的对应关系,二者之间的症结可以互相印证。医疗改革、教育改革等振振有词的市场化改革理论言犹在耳,如今却已黯然收场。如果说,这两个行业的改革属于对旧体制的改造,还存在执其两端守其中的试错过程的话,那么股市的改革则是从一开始就制造了一个怪胎。在市场化改革的大思路下,制造了一个反市场化思路的怪胎,这其中应该反思的只有我们的改革思路本身了。
应该说,二十多年来经济改革过程中的矛盾积累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市场经济遇到的许多问题都曾经很具体地摆在我们面前,诸如掌权的官员能不能经商?公务员财产要不要公开?储蓄应不应该实名制?官员接礼要不要登记?等等。这些问题急需立法规范,以引导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可惜的是,许多次类似问题的讨论都像小雨落地,没有沾湿地皮就匆匆过去了。历史转轨时期,所形成的大面积隐形分配,积累的种种危机,主要是行政不作为或者作为不到位造成的后果。由管制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制度改革滞后是造成大部分经济与社会问题的最主要根由。
这个世界从来都不是一剂药能包治百病那么简单,市场的问题交给市场,以求其效率;非市场的问题交给政府与社会,以图其公平。把医疗与教育这两个关乎社会发展与国家前途的重要行业推向市场,从而引发诸多社会问题,这是医疗改革与教育改革失败的最主要原因。退一步讲,即使在这种“市场化改革”中,也未能形成真正的市场化格局。市场主体模糊,行政权力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既是市场经济的当事人,又是市场经济的调控者、监督者,自己监督自己,自己裁判自己。这种双重职能和作用,难以实现公平,也难以实现效率。我们可以观察到,凡是行政权力在市场经济主体中利益比重越大,越难以实现法制规范下的市场经济,制度创新和改革的困难也越多。
从微观层面审视类似德隆、科龙这些企业,我们也会发现,许多企业成在企业灵魂人物超强的市场感知能力和应变能力,败在没有一个相应的严格的公司治理结构下的民主决策机制来制约这种权力,从而屡屡上演其兴也勃、其亡也忽之剧。所以说,市场机制的失败不是因为行政权力弱化,而恰恰是因为行政权力强化。企业大起大落,不是出在企业家没有权力,而是出在企业家权力没有制约。政府定位不清,甚至出现行政权力市场化的趋势,这是造成畸形市场化改革的主要原因。同样,没有一个有效的企业决策民主制,企业家的性格才能成为左右企业前途的主要因素。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所谓利率市场化,就是政府放开对各种利率的行政控制,建立起以供求为基础的利率市场化决定机制,进而引导金融资源合理配置。利率是资金的价格,由市场决定资金价格在理论上有助于提高资金配置效率。
目前,我国货币市场利率、债券市场利率、外币存贷款利率都已先后实现市场化,人民币贷款利率管制也全面放开,仅保留对人民币存款利率的上限管制。而通过各种银行理财产品、信托、互联网金融创新产品,存款收益也已经可以绕道市场化。
然而值得反思的是,在看似只差一步的利率市场化改革中,改革目标并没有获得很好的实现。金融体系的运转效率并未明显提升,本应受惠于利率市场化的民间经济,在这一过程中受到更大挤压。各种令人眼花缭乱的金融创新拉长了资金投放的链条,而且降低了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效率,还明显增加了整体金融风险。
那么,如何看待利率市场化中存在的问题,解决经济体对资金成本的敏感性,提高金融机构对风险的把控能力?这些问题值得进一步反思。
利率逐步市场化
利率市场化作为一个改革目标在1993年第十四届三中全会期间就已提出,从1994年开始,利率市场化过程一直在进行之中,至今已经20年。
刚刚过去的2013年显然是利率市场化快速推进的一年。2013年7月20日,人民银行取消金融机构贷款利率0.7倍的下限,放开贴现利率管制,对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不再设立上限,贷款利率管制全面放开。10月25日,贷款基础利率集中报价和机制在试运行一个月后正式运行,市场基准利率报价从货币市场向信贷市场进一步拓展,为金融机构信贷产品定价提供重要参考。
在市场领域,打破利率管制一直是金融创新努力的方向。互联网金融蓬勃发展,“余额宝”“理财通”等产品的资产配置大部分投向银行的协议存款,让资金轻而易举地获得了高于银行给出的利率回报。
这些产品本质上是货币基金,是在存款利率管制背景下消费者的绕道选择。目前,国内约有100万亿元的储蓄规模,其中有十几万亿元是活期储蓄,而货币基金的规模只有4000亿~5000亿元。比照美国,如果货币基金和活期存款平起平坐,那应该可达到40万亿~50万亿元的规模,因此,互联网金融产品的发展还只是刚刚开始。
在影子银行及互联网金融的冲击下,2013年年底银行的揽储冲动加大。对于大额存单,多家银行都采取了“一浮到顶”的措施,即在基准利率基础上上浮10%的政策。进入2014年以后,银行步子就迈得更大,某国有银行工作人员表示,利率上浮加上所送的礼品价值,使得存款利率相当于上浮了14.9%。各家银行虽然官网挂牌利率政策都没有变化,但在实际操作中并没有按期限、品种“一刀切”地确定利率,而是根据区域、客户等具体情况采取标准化与差异化相结合的定价策略。
央行公布的数据显示,2014年1月,人民币存款减少9402亿元,同比少增2.05万亿元。在市场的倒逼下,存款利率管制放开恐怕也不会太远了。
当然,利率市行化的运行还涉及方方面面的问题,监管机构和金融机构还面临着很多具体操作中的障碍。比如在取消金融机构贷款利率下限0.7倍的同时,仍然保留了原有的存款基准利率,且明确按该基准定价的“个人住房贷款利率浮动区间暂不做调整”。推出贷款基础利率(即LPR)集中报价和机制之后,央行也未就旧基准与新基准之间如何平稳过渡和衔接做出明确规定。这给银行未来的贷款管理带来很大的隐形风险。
无论如何,在未来几项主要金融改革中,利率改革是基础和前提。如果利率市场化进展不顺利,汇率改革和资本管制改革所带来的不确定性和可能的金融冲击会大为加强。
资金流向堪忧
对于利率市场化带来的好处,我们有很多理论化的美好描述。例如,资金价格充分反映微观项目的收益和风险特性,引导金融资源配置,进而带来实体经济的市场化变革。
但目前随着利率市场化的大步推进,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却让人担忧。“看似更加市场化的行为却并未提升资金的配置效率,地方政府和房地产仍然是资金投放的最大获益者,而本应受惠的民营经济却在高利率环境中受到了严重挤压。” 光大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徐高指出。这里面的原因在于实行利率市场化的前提条件还没有构建完善。
利率市场化的本质在于通过资金约束的硬化来对实体经济中的企业和项目形成筛选,从而让回报率低于贷款基准利率的企业因得不到资金而倒闭。因此,在这一过程中,企业的倒闭破产恐怕在所难免。但是我们看到,当触及实体经济的现有利益格局时,我们没有通过金融改革来倒逼实体经济变革,而是出于实体经济维稳的考虑扭曲了改革的本意。
比如政府对许多资产的隐性担保模糊了政府和市场的界限,让投资者对风险的认知也变得模糊,进而令利率水平不再正确反映微观绩效。这也就可以理解为何我国经济对资金需求缺乏价格敏感性,只有预算软约束的地方政府在融资时不太顾及资金成本,其资金需求并不会因为利率走高而明显减弱,货币当局仅凭利率调控很难控制流动性投放。
今年1月份的市面资金充沛,按理说贷款利率应该会降低,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应更加活跃, PMI(采购经理指数)也会上升。可是实际情况是,1月份的融资利率仍然维持高位,中小企业“钱紧”,而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利润很高,银行的流动性没有流进实体经济,主要在金融机构中打转。
上述情况产生的原因在于,在我国经济中有很大一部分企业并不遵循市场规律,那些有政府背景的过剩产能企业、地方债支撑的部分项目以及不会破产的信托产品,无所谓信贷利率的高低,使得储户的存款滚在这些风险越来越高的影子体系中,没有支撑真正产生价值的实体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