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番茄叶霉病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研究员,研究室主任,在职博士,湖北园艺作物引进与开发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大宗蔬菜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行业专项“长江流域生态型高山蔬菜栽培及产业化示范”首席专家,科技部“国外园艺作物品种引进与改良(南方)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技术负责人,多个省县市蔬菜专家顾问。先后参与和主持省部级以上蔬菜课题项目30多项,其中主持国家级科技项目8项;培育审(认)定瓜菜新品种16个,其中主持选育9个;发表文章、专著共40余篇(部),其中主编、主笔12篇(部);制订国家及地方技术标准17部;获省级以上科技进步奖等8项,获国家技术发明专利3项。
导读:随着高山蔬菜种植年数和种植面积的增加,番茄叶霉病和灰霉病在局部山区开始蔓延。为了正确识别和预防这2种真菌病害,结合多年的防治经验得出这2种病害在识别与防治策略上的异同点:病症不同,防治药剂不同,流行条件相同,防治策略相同。
近年来,随着高山番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和种植年代增加,番茄叶霉病和灰霉病在一些局部地区开始蔓延,为害加大。因为这两种病害都是由真菌引起的,又仅一字之差,让很多种植户产生了误解,使其在防治措施上出现了偏差,给生产带来了一定的被动。笔者结合多年的经验把这2种病害的差异与联系总结为病症不同、防治药剂不同、流行条件相同、防治策略相同。
1 病症不同
1.1 番茄叶霉病
病原菌为Fulvia fulva (Cooke) Cif.,系半知菌亚门真菌褐孢霉。主要为害叶片,叶片发病时叶面出现不规则形病斑,上有黑色霉层,病斑颜色浅,褪绿变黄;果实发病时,一般在果蒂附近出现硬化、凹陷、黑色病斑;茎部发病时,茎上出现不规则形圆斑。传播源为病残体上的菌丝体、菌丝块及种子表皮上的分生孢子和菌丝。
1.2 番茄灰霉病
病原菌为Botrytis cinerea Pers. ex Fr.,系半知菌亚门真菌灰葡萄孢。主要为害果实,青果发病重。叶片发病由叶尖开始,呈水浸状“V”字形病斑,灰白色霉层,病斑颜色深,黄褐色;果实从花柱、花瓣处发病,病部软腐,灰白色;茎上为长圆形、长条形病斑。传播源为病残体上的菌丝体、分生孢子及土壤中的菌核。
2 防治药剂不同
叶霉病的防治药剂有多抗霉素、春雷・王铜、苯醚甲环唑、嘧菌酯、氟哇唑(福星)、戊唑醇、克菌丹(开普顿)等。
灰霉病的防治药剂有腐霉利、嘧霉胺、嘧菌环胺、异菌脲、乙霉威、甲硫・乙霉威、百菌・乙霉威,啶菌恶唑等。
3 流行条件相同
温度20~25℃,相对湿度90%以上,通风不良,两病流行。
4 防治策略相同
4.1 采取措施降低初侵染源和二次侵染源
用温水和高锰酸钾进行种子消毒,减少种子带菌传播;清除田间植株病残体,采用地膜覆盖栽培,阻断大田病源的传播;摘除老叶、黄叶、病叶、病果,带出田间处理,防止病残体二次浸染。
4.2 加强田间管理,降低田间湿度
合理种植,清除杂草,适时适度打芽,绑蔓,摘除第一穗果以下老叶、病叶、黄叶,通过改善田间通风及光照条件来降低田间湿度。
4.3 早防早治
无论哪种病,第一次喷药应在定植前5~7天,在苗床进行,第二次在移栽后7~10天时进行。每隔10天1次。高湿条件下勤到田间检查,发现初期症状及时用药。
[关键词] 灰霉病 防治效果 轮换使用
近几年山东省潍坊种植番茄的地区,番茄灰霉病的发生越来越严重。已经成为影响番茄产量的主要病害之一,严重应响了农民的增收。
番茄灰霉病(Botrytis cinerea Pers)是保护地番茄上的主要病害。病害初侵染部位主要为花、果实的残留花瓣和柱头,叶片从叶缘受伤的部位或以掉落到叶片的花粉为主要侵染点,造成烂果、烂叶,对保护地番茄生产构成极大威胁,由于连年的化学防治加上农民轮换用药的次数少,造成了灰霉病的严重发生。为了较好的控制番茄灰霉病的发生,为老百姓防治灰霉病提供依据,进行了本次药效试验。
一、材料与方法
1.供试药剂
50%腐霉利WP(山东天达植保有限公司),40%嘧霉胺SC(青岛翰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50%氯烟酰胺WP(山东百信作物科学有限公司),25%乙霉威WP(山东罗邦生物)。
2.供试作物
韩粉1号番茄。
3.试验设计
处理 1 2 3 4 Ck
药剂 50%腐霉利WP 40%嘧霉胺SC 50%氯烟酰胺 攻霉杀菌 清水
倍数 1000 800 1500 600
4.小区排列
小区面积20㎡,随机区组排列,每个处理重复4次。
5.处理方法
试验于2009 年3月份在潍坊市寿光稻田镇马寨村番茄大棚内进行,种植面积666.7㎡。试验采用喷雾法,使用3WBS—16型背负式手动喷雾器,喷孔口径为1.0mm。先将药剂摇匀,用吸管抽取所需药量或者用天平称取所需药量,加少量(150ml左右)水稀释,搅拌均匀后再加到所需水量搅拌均匀加到手动喷雾器中作定向喷雾。
设50%腐霉利WP 1000 倍液、40%嘧霉胺SC 800 倍液、50%氯烟酰胺1500 倍液、攻霉杀菌 600 倍液、4 个处理,以喷洒等量清水为空白对照,每处理重复4次,于花期即灰霉病初发期采用叶面均匀喷雾的方法施药,3 月19日、27 日施药2 次。
二、试验调查
1.调查方法
第一次施药前调查病害基数,在第1次施药后7d,第2 次施药后7d、14d 各调查一次,共计调查4 次。采用5 点取样法,每点调查2株,共10 株,每株上、中、下部各取5 片叶,调查灰霉病病情指数。叶片发病程度分级标准:
0 级—无病;
1 级—单叶片有病斑3 个;
3级—单叶片有病斑4~6 个;
5 级—单叶片有病斑7~10 个;
7 级—单叶片有病斑11~20 个;
9 级—单叶片病斑占叶面积1/4 以上。
2.药效计算方法
根据调查结果,按照下面(1)、(2)公式计算
病情指数和防效。数据采用邓肯氏新复极差法进行统计分析。
∑{各级病叶数×相对级数值}
(2)病情指数= ———————————————×100
调查总数×9
CK0 –PT1
(2)防治效果(%)=(1- ————— )×100
CK1×PT0
式中:CK0———空白对照区施药前病情指数;
CK1———空白对照区施药后病情指数;
PT0———药剂处理区施药前病情指数;
PT1———药剂处理区施药后病情指数。
三、结果与分析
四种药剂防治番茄灰霉病防治效果表
四、结论
针对番茄灰霉病的防治,比较常用的药剂像腐霉利、乙霉威由于连年使用,造成病菌抗性上升,不如刚开始用的时候效果明显。试验中氯烟酰胺防治效果最好。第一次施药后7d和第二次施药后14d防效分别达到了73.88%和85.03%。其次是40%嘧霉胺SC,第一次施药后7d和第二次施药后14d防效分别达到了70.34%和80.51%。两种药剂都具有良好的速效性和持效性,值得在日常生产中使用推广。当然在用药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轮换用药,延缓病菌抗药性的发生。
通过本试验研究表明,在针对番茄灰霉病的防治上可以选用40%嘧霉胺SC和50%氯烟酰胺WP轮换使用,能够达到较好的防治效果。
参考文献
[1] 李宝聚,朱国仁.番茄灰霉病发展症状诊断及综合防治[J].植物保护,1998,24(6):18~20
[2] 朱丽华.田间灰葡萄孢菌株对杀菌剂抗性的机理[J].世界农药,2003,25(2):32~35
关键词:番茄 灰霉病 发生 防治技术
一、番茄灰霉病的田间症状
1、叶茎症状
叶片染病,多从叶尖开始,病斑呈“V”字形向内扩展,初水渍状,浅褐色,有不明显的深浅相间轮纹,潮湿时,病斑表面可产生灰霉,叶片枯死;茎染病,初期呈水渍状小点,后迅速扩展成椭圆形或长条形病斑,病枝、茎易折断,潮湿时,表面生灰褐色霉层。
2、花器症状
花瓣染病后呈黄褐色,进而呈灰褐色;柱头染病后呈灰褐色,湿度大时呈黑褐色,并产生霉层,进而侵染果实脐部和蒂部。
3、果实症状
果实发病多从果脐和果蒂2个部位表现症状。发病果实的果皮初呈灰白色,水渍状,病斑很快扩展为不规则形大斑,后期病斑上密布灰褐色霉层。湿度大时病果软腐、脱落,干燥时果实失水僵化。
二、番茄灰霉病的发生规律
早春温室番茄,一般年份番茄灰霉病在番茄叶片上表现为明显的始发期、盛发期和末发期3个阶段:定植后3月初至4月上旬是叶部灰霉病的始发期,病情较平稳;4月上旬至4月下旬是叶部灰霉病的上升期,病害扩展迅速;4月下旬至5月下旬进入发病高峰期,但年度间有差异。番茄灰霉病的病果发生期多出现在定植后20~25天,3月底第一穗果开始发病,4月中旬至5月初进入盛发期,以后随温度升高,放风量加大,病情扩展缓慢;第二穗果多在4月上旬末开始发病,4月底至5月初进入发病高峰;第三穗果在第二穗果发病后15天开始发病,病果增至5月初期开始下降。
1、病源及侵染
番茄灰霉病主要以菌核、菌丝体及分生孢子随病残体遗落在土中越夏或越冬,条件适宜时,萌发菌丝,产生分生孢子,借气流、雨水和农事操作进行传播,从伤口及败花等处侵入番茄组织而引起发病,尔后病部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
2、发病条件
番茄灰霉病的发生程度与环境条件和耕作习惯有密切的关系。
1、温湿度与发病的关系。番茄灰霉病病菌的发育适温为15-27℃,发病适温为21-23℃,温度31℃时病菌停止发育。灰霉病菌对湿度的要求高,相对湿度大于85%时发病严重,相反,进行地膜覆盖、浇水小,田间相对湿度低,花、果、叶结露时间短,则发病轻,病情发展缓慢。
2、花瓣脱落和附着与发病的关系。番茄灰霉病病菌多从开败的花瓣中侵入,引起发病,继而侵染果蒂,引起果实腐烂,通过多年的定株定花观察,果蒂的发病率与花瓣在果实上的存留量呈正比,座果后花瓣随即脱落的很少发病,花瓣不脱落的发病多。同时凡在浇膨果水前花瓣失水呈灰黄色的,发病率高。
3、沾花措施与发病的关系。为提高座果,用2.4-D沾花,其处理时间对花瓣的脱落有一定影响。处理越早,花开放时间短,花瓣不易脱落,有利于病菌的侵入;而在花未完全开放时,即八成开放时,进行沾花,有利于花瓣脱落,发病率低。
4、茬口与发病的关系。从发病程度看,重茬地块发病重,轮作的发病轻,老菜区发病重,新菜区发病轻,连片种植越大,发病越重,越难控制。
5、栽培密度与发病的关系。番茄的栽培密度每亩地一般在3000-5000株,且密度的大小与灰霉病发生呈正比。密度大的灰霉病发生重,烂果率高,防治困难。
6、光照与发病的关系。根据观察与气象分析,阴天光照差,灰霉病发生重;晴天光照好,发病轻。
三、番茄灰霉病的综合防治
1、选择抗病品种
番茄品种间抗性差异较大,选用耐病、抗病高产品种,如:佳粉15、毛粉802,L402等,可达到防病增产的目的。
2、培育壮苗
在育苗室应严格对种子、土壤进行消毒,营养土消毒后,用营养钵育苗,苗期按各生长阶段要求,培育壮苗。对于多年连作的棚室,定植前,每亩用多菌灵或敌克松等拌细土或湿砂撒施,进行土壤消毒,彻底杀灭病原菌。
3、生态防治
定植后棚内湿度大时,可于早上8-9时先一头放风0.5小时,然后闭棚,提高棚温至32-35℃,但不能高于35℃,这样有利于番茄光合作用,不利于病菌发育。中午、下午继续防风降温,使棚内温度保持在25-20℃,晚上闭棚后,棚内温度保持在13-15℃。浇水时必须在晴天的早上,浇完后立即闭棚,待温度升高至35℃时方可排湿防风,风口从小到大开放。
棚内保证通风透光,尽可能延长夜间温度,降低湿度,不让植株叶片结露,创造出不利于灰霉病发生与流行的环境条件。在日均温15℃以下的低温期来临时,采取加温的措施来提高棚内温度,可起到预防的作用,同时又可以提高番茄生长速度。
4、加强田间管理
增施有机肥及磷钾肥,合理调整定植密度,及时摘除病果病叶及病枝,摘除时,要用塑料袋套住后,方可摘除,以免操作不当,散发病菌,传播病害,摘除后要集中深埋或烧毁处理,严禁乱扔,同时人工及时摘除未脱落的花瓣,减少发病。
5、合理用药
1 品种特性
该品种属无限生长型樱桃番茄、生长势旺盛、耐低温弱光、抗病力强,尤其高抗TY病毒病。其果实呈亮粉色,鸡心状、品质佳、耐裂、耐贮运,单果重20克左右,糖度可达10度以上。
2 品种试验示范
该品种2014年秋季在普兰店区丰荣街道鞍子山社区刘义和普东社区于善军两家进行试种,并在两家分别安排了品种抗病性及抗逆性对比试验和商品性及品质对比试验,两个试验点均较对照品种表现优异。
2.1 抗TY病毒能力突出
两个试种点均未发现病毒植株,而两家对照的主栽品种发病率分别为23%和19%。
2.2 品质和商品性优异
据测定其果实糖度为10.5度,平均单果重为20.2克。果实甜度好、萼片长、色泽亮丽、卖相好。
2.3 抗逆性较强
该品种田间生长势强,既耐低温又抗高温。除高抗TY病毒之外,抗晚疫病、灰霉病、叶霉病等病害的能力也优于对照的主栽品种。
3 配套栽培技术要点
3.1 适宜的栽培密度
因甜禧较常规樱桃番茄品种生长势旺盛,且叶片肥大,若栽培过密则田间郁闭较重,通风透光差,病害会发生较重,尤其叶霉病。建议采用单干整枝亩保苗3500株左右,采用双干整枝亩保苗2200株左右。
3.2 轻基肥重追肥
栽培樱桃番茄特别是长势旺盛的甜禧,要改变以往只注重增施大量基肥的习惯,应侧重中后期的追肥。一般亩施腐熟农家肥2000?~2500公斤,定植时沟施“喜正多功能肥”(菌肥)20公斤,磷酸二铵15公斤,硫酸钾10公斤,“全都有”中微量元素肥10公斤。开花结果期随水冲施多元素水溶肥,依田间长势每次滴灌或冲施N20-P20-K20平衡型肥料5~8公斤,依土壤墒情7~15天冲施1次,冲水间隔期短则冲肥量要少,反之应加大冲肥量。中后期应注重冲施N16-P12-K32高钾型水溶肥,用法与上同。
3.3 加强叶霉病为主的病害防治
关键词:保护地;番茄;农药残留;控制技术
中图分类号 S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4)15-86-03
保护地番茄由于其特殊的生态环境,病虫害发生严重。为防治病虫害,菜农们大量使用化学农药,随意增加用药次数和用量的现象突出,致使番茄农药残留超标严重。笔者从2003年开始研究保护地番茄病虫害发生特点,先后开展了温室烟粉虱、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保护地蔬菜病害等蔬菜病虫害发生规律的研究,黄板诱杀烟粉虱、黄化曲叶病毒病防治技术、生物农药防治蔬菜害虫、银灰膜驱避蚜虫、性诱剂诱杀及性外激素迷向法防治小菜蛾等多项试验。积极探索番茄等保护地蔬菜绿色防控技术,初步形成了一套以农业防治、生态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以及安全高效低毒低残留化学农药防治为主要内容的保护地番茄绿色食品农药残留控制生产技术,经示范应用取得了理想效果。所指导的丰县凯宇果蔬专业合作社华山园区,被江苏省农委批准为2012年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示范基地,生产的番茄2011年获无公害产品称号,2013年获国家A级绿色食品称号。
1 保护地番茄病虫发生特点及农药残留超标原因分析
1.1 病虫发生特点 黄淮地区保护地设施主要有温室(亦称暖棚)和塑料大棚(亦称冷棚),番茄是黄淮地区冬春季保护地种植的主要蔬菜品种。大棚番茄一般在早春种植,6~7月份结束,温室番茄多采用1a1大茬的栽培方式,生长期相对较长。由于轮作换茬难,生长空间小,相对湿度较大,与露地番茄相比,冬春昼夜温差悬殊大、光照条件差、棚内条件与外界条件差异大,这就造成保护地与露地番茄病虫害发生种类和发生程度有所不同。发生普遍且危害严重的病害有,番茄灰霉病、番茄叶霉病、番茄早疫病、番茄晚疫病、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番茄脐腐病、根结线虫病等;虫害有烟粉虱、蚜虫、斑潜蝇等。病虫种类不同,发生危害时期不尽相同,多数病虫危害期长,损失大,而且一些病虫害的发生季节较露地栽培明显提前,流行速度快,危害重。棚室内杂草也因湿度大、温度高,浇水频繁,发生十分严重。
1.2 农药残留超标原因分析 造成番茄农药残留超标有很多原因,除了在流通环节外,更主要的是生产环节。据调查分析,造成保护地番茄生产农残超标主要原因。一是菜农过分依赖化学农药。养成了“见虫就打”的习惯,忽视农业、物理、生物等技术措施的应用;二是菜农往往不按防治适期防治,不交替使用药剂。农药使用次数和用药量偏多,病虫抗性逐年增大,而菜农为提高防效,又反过来增加农药用量和次数,形成恶性循环;三是在蔬菜上使用禁限农药。有的虽使用了低毒、低残留农药,但安全间隔期未到就忙于上市,没有严格执行农药安全间隔期。引起以上现象的原因,除了农资厂商擅自在药肥中加入禁限农药成分、误导菜农外,与市场不健全,化学农药使用成本低,见效快,用其它措施成本高、见效慢,市场蔬菜产品优质不优价,菜农不懂得绿色防控技术等因素有关。
2 保护地番茄农药残留主要控制技术
为了解决好保护地番茄绿色食品生产中农残超标的问题,近年来,我们开展了大量的试验研究,在做好产地环境选择基础上,针对本地区保护地番茄病虫害发生特点和生产中存在问题,摸索出一套保护地番茄绿色食品农药残留控制生产技术。
2.1 农业防治技术
2.1.1 选择抗耐病虫的番茄品种 近年来受黄化曲叶病毒病的影响,保护地番茄品种选择与以往有所不同。一般年份,育苗时间如在9月底前,首先要考虑抗(耐)黄化曲叶病毒的品种,如齐达利、东方美二号、艾丽娜等。10月中旬以后育苗的,要选择以抗叶霉、疫病、灰霉,耐弱光、低温的品种为主,如金冠粉王等。可结合不同生产方式和市场需求,经过试种成功后因地制宜选用。从2013年秋冬温室不同番茄品种抗性试验来看,苏粉9、11号与东方美2号育苗和定植时间(10月上旬定植)、地点相同的情况下,苏粉9、11号发病率在90%以上,而东方美2号仅为7%。
2.1.2 注意轮作换茬,清洁田园 所种植地块每3~5a要与非茄类蔬菜轮作换茬1次,有条件的可进行水旱轮作。休闲期要注意翻耕晒垡、清洁田园。生产期注意平衡施肥,适度整枝打杈,及时清除病叶果枝,对严重病株要坚决拔除。同时,人工及时清除棚室内外的杂草,破坏病虫适生环境。针对近年黄化曲叶病毒病发生严重的情况,尽可能把番茄育苗期推迟至10月10日以后,以避开烟粉虱传毒高峰期,培育无病苗,提高植株抗病能力。
2.1.3 生态控制技术 充分利用保护地番茄生产环境的可控性,通过调控棚室内湿度、温度、光照、CO2,创造有利于番茄生长而不利于病菌发生和传播的环境条件,达到有效控制病害的目的[1]。棚室及时覆盖无滴膜,采用高垄栽培,地面全部覆盖地膜。根据季节,早春铺白膜,秋冬铺黑膜,有条件的秋冬茬可覆盖银灰膜。从今年银灰膜、黑膜、白膜3种地膜对比试验来看,银灰膜的驱蚜防效达到了97.2%,大大地降低了蚜虫等害虫的发生量,驱避作用明显。浇水一定要采取膜下暗灌或微灌技术,切忌大水漫灌,确保棚室内无明水,控制棚室内的湿度和温度。晴天迟放风,保持较高温度,使棚顶露水雾化,棚温升高后(33℃)放顶风排湿;阴天打开通风口换气。秋季和晚春天气异常高温时,在棚室塑料薄膜上覆盖遮阳网,调节棚室内温度,以利于番茄生长,提高植株免疫力。据调查,采用生态防治技术的棚室内相对湿度比常规棚室低20~30℃。番茄灰霉病病果率为2%~5%,防治效果达90%以上;与常规药剂防治技术相比,在用药次数和用药量显著减少的条件下,防效提高20%以上。对发生危害较重的番茄脐腐病防治效果可达90%以上,病果率降到5%以下。对番茄晚疫病、早疫病、叶霉病等病害防治效果也较为理想,未发病或仅轻度发病,效果略优于常规防治对照。生态控制处理区在病虫得到有效控制的同时,整个生育期施药量较常规防治区降低60%~80%,农药施用次数减少了5~8次。
2.2 物理防治技术
2.2.1 采用高温闷棚技术 夏季休闲期,用塑料薄膜密封棚室,在强光照射下,使棚室内温度迅速升温到60~70℃以上,并保持一定时间,利用高温对大棚进行杀菌消毒,可有效防治蝇类、飞虱、蚜虫、根结线虫病及其它土传病害等病虫,同时还可以改良土壤。规范化高温闷棚技术对真菌病害防效达70%~80%,根结线虫防效30%~40%。
2.2.2 覆盖防虫网 育苗棚、温室和大棚前风口和上风口选用40目以上的防虫网进行覆盖,以阻隔害虫进入棚内。近几年试验结果表明,防虫网覆盖的好,基本上可免除甜菜夜蛾等夜蛾类害虫的危害,同时还可阻隔传毒的蚜虫、烟粉虱、蓟马等害虫的危害,防虫效果达70%以上,大大地降低杀虫剂的用量。
2.2.3 色板诱控技术 在保护地棚室内悬挂黄色粘虫板诱杀烟粉虱、蚜虫、斑潜蝇等。育苗时一般每5~10m2苗床面积挂1块黄板诱杀成虫[2];定植后每667m2悬挂大小为20cm×25cm黄板80~100块。试验表明(见表1),冬季温室内悬挂1块黄板/m2,21d后对田间烟发虱种群数量的控虫效果达到55%以上。
2.2.4 杀虫灯诱杀技术 在保护地棚室外选择空档处,每2~3.33hm2悬挂1盏杀虫灯,诱杀斜纹夜蛾、甜菜夜蛾、棉铃虫等害虫,可有效地减轻保护地害虫的危害。
另外,播种育苗前要充分对种子进行消毒。播种前进行日光晒种1~2d后,放入55℃热水,维持水温均匀浸泡15min,进行温汤浸种,主要防治叶霉病、溃疡病、早疫病等;用清水浸种3~4h后,放入10%磷酸三钠溶液中浸泡种子20min,捞出洗净,主要防治病毒病等。
2.3 生物防治技术
2.3.1 昆虫信息素应用技术 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杀成虫,秋季和晚春斜纹夜蛾、甜菜夜蛾、棉铃虫等害虫成虫易从风口和大门进入室内,可把相应性诱蕊插入黄板事先打好的孔内或把线状性诱剂粘于黄板上,诱杀害虫,一般3~5粒/667m2。另外,还可应用食诱剂防治斑潜蝇等。
2.3.2 生物农药应用技术 应用0.5%苦参碱90mL/667m2防治烟粉虱、蚜虫。经试验,药后1、3、7d分别达到26.1%、55.2%、66.3%的防治效果。另外,还可选用苏云金杆菌、甜菜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斜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等生物制剂防治夜蛾害虫;用多抗霉素防治番茄叶霉病、灰霉病、晚疫病,宁南霉素防病毒病,硫酸链霉素防治番茄细菌性病害等。
2.4 化学农药使用技术 要准确掌握病虫发生动态,了解其发生规律,选择对路安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化学农药,适时用药。同时,注意严格按照农药安全间隔期用药。根据番茄病虫发生种类、发生规律,制定病虫药剂防治方案,做到多种病虫能兼治的不专治。禁限农药只用1次。适用农药按安全剂量和次数使用。在实际应用中,做到杀虫剂与杀菌剂适当混用,长效与短效农药,保护性杀菌剂与内吸治疗剂轮换交替使用。
2.4.1 药剂选择及用药次数和药量 灰霉病、叶霉病发病初期用 50%乙烯菌核利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65%乙霉威可湿性粉剂800倍液喷雾防治1次。晚疫病发病初期,使用72%霜脲.锰锌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喷雾防治1次。青枯病等细菌性病害发病初期用77%氢氧化铜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雾或灌根防治1次。猝倒病用50%异菌脲1 500倍液,或70%代森锰锌500倍液喷雾防治1次,同时可兼治灰霉病、立枯病或茎基腐病等。防治蚜虫,每667m2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0g对水稀释后喷雾防治1次。烟粉虱用25%噻嗪酮可湿性粉剂2 500倍液或每667m2用25%噻虫嗪水分散颗粒剂10~15g,或50%吡蚜酮可湿性粉剂8~10g,对水喷雾防治1次。防治夜蛾科害虫,可选用茚虫威、虫酰肼、灭幼脲等药剂防治。施药时宜在清晨或傍晚成虫多潜伏于叶背时喷药,注意混合或轮换用药。
2.4.2 植保机械及施药方式选择 科学选用高效植保机械,如静电喷雾器、烟雾机等,喷药务求均匀、面面俱到,雾点要细,以喷湿透不滴为度,提高农药利用率,减少农药使用量和田间相对湿度,提高防治效果。根据病虫发生种类和程度不同,选择不同农药剂型和施药方法,特别是在多日连阴天,灰霉病等病害发生初期,适当选用百菌清等烟熏剂防治,效果更佳。
2.4.3 安全间隔期确定 果实达商品成熟时,严格执行农药安全间隔期,一般在采收前30d停用。
3 小结
综上,在保护地绿色食品番茄生产中,控制农药残留,应遵循的原则。首先使用农业技术、生态技术、物理技术防治病虫,优先使用生物农药,适量使用低毒农药,慎用中等毒性农药,绝对禁止使用剧毒、高毒、高残留农药。在使用农药时,一定要适时用药,严格按照药量和用药次数用药,同时注意交替用药和农药安全间隔期用药。
参考文献
[1]张淑莲等.日光温室番茄病虫害发生特点与生态控制技术研究[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7,15(2):122-125.
[2]戴率善等.徐州地区烟粉虱发生规律及治理措施初探[J].中国植保导刊,2004(03):17-20.李瑛,丁志宽,杨秋萍,等.江台市烟粉虱的发生危害及控制,植物检疫. 2004(04):209-211.
[3]绿色食品日光温室番茄生产技术规程[J].山东蔬菜,2012(03):14-16.郑建秋,师迎春.保护地番茄主要病虫综合治理[J].中国蔬菜,1997(4):52一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