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关于家庭生活的作文

关于家庭生活的作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关于家庭生活的作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于家庭生活的作文

关于家庭生活的作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实践;观察能力;思考能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关于语文学科的教学特点中提到:“语文教育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实质上就是强调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可取代的主体作用,各种能力的习得都必须通过学生的自身认知活动和操练活动才能逐步形成和不断提高。对此,心理学家盖滋说得更为直接:“学习一项事物,可以有几种不同的方法,最好的方法是依照将来要用的形式去学习。”

基于对上述观点的认同,我在作文教学的过程中,牢记教学的基本手段——训练与实践。我让学生把他们的观察所得写成文章,集结成《日知录》,作为班中的小刊物,相互传阅品读。每个星期五的下午还专门有两节课师生在一起对其进行讲评。回顾这段教学经历,翻看《日知录》,让我看到了学生成长的轨迹,看到了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能力提高的脚印。

一、在实践中学会观察

作文是需要材料的,材料从何而来?来自学生的观察和实践。对学生而言,他们最熟悉的人,莫过于父母亲人;最熟悉的事,不外乎家庭中发生的事,不要以为学生只关注家庭就是目光狭隘,重视人情味就是胸无大志。其实,一个能体会长辈对自己关爱的孩子,才会反过来体贴长辈,能够在家中懂事了,才能在社会中懂事。

因此,我引导学生从了解家庭、做个懂事的孩子入手,了解父母是做什么工作的?父母是怎样关心自己的,目的是什么?父母的爱好是什么,表现如何?父母的生日是哪一天,是怎样度过的?家中近来添置了什么东西,是怎么来的?家中有哪些困难,你想为此做些什么?……然后把了解到的相关信息围绕一个意思写下来。因此,就有了以下文章:对身边亲人的描画《奶奶的固执》《勇敢的妈妈》《宽容的舅舅》;对家庭生活趣事的描写《人蚊大战》《捕鼠记》《都是电视惹的祸》;对家庭生活变化的感想《变化》《拆房子》《旧楼里的飞蛾》……从这些题目我们不难看到学生在用他们稚嫩而好奇的眼睛打量这个世界,他们有了探知究竟的欲望,这种欲望促使他们主动地去观察和记录。

二、在实践中学会思考

家庭生活是社会的缩影,社会生活必然在家庭中有所反映。学生透过家庭生活的变化就能真切地了解社会的一切。学生们在写作的实践过程中,因为有了思考,所以一步步提高了对生活与社会的认识。让我们看到随着经济的发展,父母忙于生计,孩子的教育移交给老人的无奈与辛酸;《拆房子》《旧楼里的飞蛾》则让我们看到了城市在高速发展,给每个家庭带来了很多变化。

所有这些都使学生透过家庭生活的窗口,感受到社会的风采。他们的视野在观察实践中逐步开阔,而且随着观察的触角越伸越广,认识和思考的能力也在逐渐提高。但这种提高不是通过说教的灌输而实现的,而是在实践中体会到的。它们不是深刻的说辞,而是一幅幅生动的画面。

参考文献:

关于家庭生活的作文范文第2篇

【关键字】构思 语言 写作内容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行,近年来,我市中考作文命题样式多,变换频,时而话题作文,时而半命题作文,时而给材料作文,时而看图作文……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其实,不管形式如何变化,作文命题始终坚持作文与做人的原则,让学生有话可说,要求突出写作的主体“我”,强调让学生写自己的所见所闻和真实的生活感受。其目的非常明确,就是要引导作文教学要立足与学生的语言基本功训练,注重学生的生活积累,贴近学生的实际,让学生能够说真话抒真情,写出身边的人和事,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然而,无论是平时的训练,还是近年来的中考实战中,作文出现的大量问题一直是语文老师心头挥之不去的阴影,其中有以下二种通病引起笔者的关注。

1.构思新奇但和内容严重脱节。考场作文中许多学生很注重结构“包装”,题记式、日记体、小标题等时髦的结构形式的文章凡有应有,诗歌、小说、童话等体裁比比皆是,洋文、中文甚至文言文也被大胆广泛使用。这确实让评卷的教师在开始阅卷时眼前为之一亮,然而读起来却发现,内容是内容,形式是形式,内容和形式严重脱节。

2.语言华丽但无真情实感。许多学生作文片面追求词句的华丽,喜欢堆积辞藻、铺排句段,缺乏真情的流动,实在难以感人。

总之,如今的学生作文在新奇艳丽的外表下,无不表现出内容的“假大空”,出现以上学生作文的这种种现象,不得不引起我们每一位语文老师的深刻反思。

1.作文形式贵在新奇吗?关于文学作品内容和形式的关系,哲学家和文艺理论家们都有精辟的阐述。当然,我们每一位老师都理解得非常透彻,也能说出长篇大段的理据来。既然这样,那为什么学生的作文越来越多重视外在形式包装呢?我以为这主要因为我们老师的错误引导,认为阅卷老师就是个买椟还珠商人,因此为了迎合阅卷老师的口味,拼命指导学生如何对作文进行包装。作文就像商品,离不开包装,但忽视了内容和质量,不管你如何包装,也不能蒙蔽顾客的眼睛,你可以蒙蔽一时,但不能蒙蔽一世。

2.作文究竟需要什么样的语言?说道作文语言,其实它也是作文的外在包装形式,之所以单独进行反思,是因为语言是作文最重要的外在表现形式。离开了语言,就没有了其他形式,也就没有了作文。既然这么重要,学生作文需要什么样的语言呢?我以为:作文的语言应该是鲜活的语言,应该是生活的语言,应该是包含感情充满活力的语言。语言是一种机智,一种才华,一种素养,鲜活的语言需靠平时不断的训练和砥砺。只有这样,学生的作文语言才能鲜活起来。

3.作文要描写怎样的生活内容?叶圣陶先生说过:“作文的自然顺序应该是我认识事物中有感,感情的波澜冲击着我,我有说话的愿望,便想倾吐,于是文章就诞生了。”这段话告诉我们:写作的冲动来源于学生心灵的震撼,而心灵的震撼来源于生活。

作为语文教师,有义务有责任引导学生尽可能地关注现实,接触自然,深入社会,扩展他们生活的空间,开拓视野,让学生懂得“处处留心皆学问”的道理。让学生在作文中描写真实的自我体验,展现真实的社会现实以及自我和社会发展的种种愿望。

一是要指导学生做学校家庭的主人,以主人翁的态度参与到学校生活和校园生活的每一个环节,在学校生活和家庭生活中积累自我经验。其实,这在一方面的体验我们农村的孩子并不比城市孩子少,因此也是孩子写的最多最得心应手的作文内容。但是,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对于农村中学,学生参与校内科技活动,文化体育活动,一味减少,因此我们语文教师必须积极鼓励学生参与这些活动,并能设法提供让学生参与这方面活动的机会。

二是要指导学生亲近大自然,走进大自然,通过观察体验来感受大自然,了解并揭开大自然的种种神秘面纱,从而和大自然交朋友,热爱大自然。而我们农村孩子也是和大自然打交道最多的小朋友,只是因为学业负担过重让孩子们和大自然疏远了起来,因此我们要迅速纠正这种割裂孩子与大自然亲近的种种不合理作法,保护孩子探求大自然的欲望。当然指导学生如何观察大自然,这也是我们语文老师在平常教学中做的最多的功课之一,必需坚持下去!

三是要指导学生关注社会,走进社会,积极参与力所能及的社会公益活动,丰富个人的社会阅历,增加体验,认识了解社会。教育学生注重从电视、新闻、报刊、杂志等媒体了解时事及国内外政治经济外交等各个领域的重大事件,语文教师要把语文实践活动的范围扩展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让学生全方位、多层面地体验社会生活。只有这样,学生的作文才会言之有物,才不会单调无味,才会有真情实感。语文老师在这方面的指导需要加大力度!因为这方面的内容是农村学生作文中写的最少但又是我们老师最迫切希望看到的内容。

关于家庭生活的作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初中作文教学 真情实感 生活 创造力 作文评价

关于写作教学,《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这样的建议:“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和创造的能力。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并且抵制抄袭行为。”然而,据笔者调查了解,中学生作文中无病、矫揉造作的现象仍普遍存在,学生不能真正表达自己的心声,不能真正抒发内心的真情。怎样帮助学生找回真情实感,并使之流露于学生作文的字里行间呢?笔者认为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作出努力:

一、转变作文教学观念,彰显“以人为本”思想

转变作文教学观念,摒弃以“考”为本的理念,坚持以“人”为本。在平时的写作教学中,教师不能用“立意深刻”、“思想健康”等中考作文的标准指导学生写作,用中考的标准评价学生的习作,用成人的主观感受和生活经验苛求学生。否则,空话、假话、套话必然会充斥学生的作文。这都是学生为了迎合老师、为了得高分不得已而为之的结果。笔者认为学生在作文中,叙事写人要合乎生活常规,论事言理要合乎社会常理,抒情达意要合乎人之常情。这样的文章才富有真情实感,才具有一定的可信度与可读性。因此,在平时的作文指导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写真人真事,拒绝闭门造车、东拼西凑、胡编乱造。

抒写“真情实感”与写生活实际存在的“真人真事”并不矛盾。一方面“真情实感”就是指真事、真情、真理,另一方面“真情实感”还指“生活的真实”、“心灵的真实”和“艺术的真实”。因此,教师在评价学生的作文时,要认同“创造”的真实。“创造”的真实是学生对真实生活的提炼、加工和升华,它近似于生活真实,但却有更丰富的内涵,能够揭示生活的本质,体现人们的思想意识和理想追求。彰显“以人为本”的思想,就是要求学生以负责任的态度在作文中陈述自己的想法,表达自己的观点,不说空话、假话、套话,避免为文造情;要通过作文这件事培养学生诚实做人、用心作文的品格。

二、践行生活作文思想,丰富学生生活体验

学生认识生活、感悟生活的能力的强弱,反映了逻辑思维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的高低。推行生活作文模式,就是让作文与生活接轨,从生活中捕捉素材,从生活中获取真情实感。《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写作要有真情实感,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要“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能抓住事物的特征,有自己的感受和认识,表达力求有创意”。为实现这一目标,作文教学务必要与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为生活而写作,把写作看做是生活的需要。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告诉我们:“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在叶老的“生活作文”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教师要引领学生走出校园,融入自然,深入社会,观察五彩缤纷的自然现象,感悟多姿多彩的社会生活,把自己的见闻与感受诉诸笔端。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捕捉到真实的素材,提高作文水平,还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如在“三八”妇女节或母亲节来临之际,笔者策划并实施了为母亲洗脚的“温馨行动”,这次活动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表达爱心与积累作文素材的平台,学生从活动中获得真切的体验。从学生的习作中可以看出,这次“温馨行动”的开展使学生从个人的亲身经历中获得了“个人的独特感受”,思维得到了发散,认识也有了提高,形成了自己的思想。

笔者认为,不管是语言的丰富还是素材的积累,都可以从校内扩展到校外、从家庭扩展到社会。语文教师要积极践行叶圣陶“生活作文”理论,让学生用自己的目光观察生活、感悟生活,鼓励学生用自己稚嫩的笔触表现生活中的真善美与假恶丑,以此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教师要让学生把作文看做是生活的一部分,犹如一日三餐一样不可或缺,并养成每日都动笔写话、写日记、写随笔的习惯。通过这样的途径促使学生的作文的习惯化、生活化,引导学生学作文、学做人。“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让作文与生活接轨,从生活中捕捉素材,获取真切体验,学生作文才会避免“假、大、空”的写作尴尬,步入“用我笔写我心,用我语抒我情”的写作境界——这正是《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

三、发挥作文评价功能,鼓励学生抒写真情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的评价,要重视学生写作兴趣和习惯,鼓励表达真情实感,鼓励有创意的表达,引导学生热爱生活,亲近自然,关注社会。”这一评价建议对改变长期以来中学生作文“闭门造车、假话连篇”的现象有很好的导向作用。所以,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加强作文评价的感情交流。教师要热情鼓励和指导学生在作文中写真事、抒真情,大胆表现自我,张扬个性。在评价作文时,尤其要注意对学生在作文中所表现出来的真情实感表示肯定和赞赏的态度。教师给学生写的作文评语不能板着冷冰冰的面孔,而应该用春风化雨一般的语言跟学生进行感情上交流和心灵上的沟通,循循善诱、晓之以“法”、动之以“情”、导之以“写”。久而久之,自得之见、自然之情就会出现在学生作文中。在作文讲评课上,笔者常常动情地朗读诞生于学生笔下的情真意切的作文,引导学生欣赏、评价,并通过这种方式给予小作者高度的评价与激励。

作文的重要目的之一是抒写对心灵的顿悟与感受。要让学生写出真情实感的文章,教师必须鼓励学生多角度、多侧面地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给予学生写作的自由,肯定他们在文章中所流露出来的真情实感,提倡有创意地表达,注重写作习惯的培养和写作方法的积累。当学生从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中不断地观察、体验、积累,不断地用自己的心、用自己的文笔写出心灵上的真实感受的时候,他们就会渐渐地喜欢写作,热爱写作,不断地写出富有真实感人的文章,写作能力也就如“芝麻开花——节节高”。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关于家庭生活的作文范文第4篇

为了了解中学作文教学的现状,改进作文教学,提高学生作文水平,最近,我们对作文教学的诸多方面作了一次问卷调查。调查的班级有8个,共410人。其中初中4个班,204人;高中4个班,206人。8个班既有城市中学的,也有农村中学的;既有重点中学的,也有一般中学的,因此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说服力。调查内容包括作文题材、命题形式、表达方式、作文指导和讲评、课外练笔等方面,几乎涉及到作文教学的各个环节和层面。下面结合调查的结果加以分析、探讨。

一、关于作文题材

题材是写作者摄入文章用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的材料。了解学生熟悉哪些题材领域,了解他们作文材料的来源,对我们的命题及作文指导具有重要意义。学生所熟悉的题材领域从总体上来说依次是校园生活、社会生活、家庭生活。这里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从校园生活、社会生活到家庭生活,高中的人数呈递减的趋势,而初中则反之,呈递增趋势。可以说高中生的生活视野比初中生要广阔一些。二是中学生对社会生活的关注和兴趣。社会生活的急剧变化,再加上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等信息传播手段的多样化和形象性,使学生对社会生活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从中获取了丰富的知识。为了具体地了解中学生对社会生活关注的焦点,我们设计了一个简答题:“在社会生活中(包括新闻媒介所报道的),你最关注哪一方面的事情?”回答当然是五花八门的,但比较多地集中在重大新闻、热门话题(包括《焦点访谈》中的内容)、世界体育赛事、国际军事冲突等,可见当代中学生兴趣广泛,视野开阔,思维活跃,有强烈的参与意识。由此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开展对社会热点问题的思考和评论,如《向“下海”的老师进一言》、《闲话“追星族”》、《我看学校招收“自费生”》、《我为东亚残疾人运动会欢呼》和《小山智丽(即何智丽)该不该挨骂》等。

学生作文题材取自自身生活经历的为数最多,而虚构的也不在少数。学生的虚构不宜一概否定,但不合情理的生编硬造毫无疑问要加以反对。学生写作时生编硬造往往是教师随心所欲的“命题”逼出来的。以取自书刊的间接材料作为作文题材,高中生人数超过初中生一倍,可见高中生的阅读面更广,吸摄力更强。在作文指导中,我们应多引导、多鼓励学生去写自身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写出真情实感。

二、关于命题形式

命题形式指教师命题与自由命题、命题作文与供料作文。

喜欢自由命题的学生比喜爱教师命题的多,占被调查人数的66.6%。究其原因,一是自由命题在选材、立意、谋篇、表达等方面有更大的自由度和更多的灵活性,符合青少年自由、活泼的天性;二是有些教师命题或脱离学生生活,或过俗过滥,限制过死,以致倒了学生的胃口。适当地让学生做一些自由命题作文,即古人所倡导的“放”或“先放后收”,是一条契合学生写作心理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汲取。欧阳修主张“作文之体,初欲奔放”,谢枋也认为“凡学文,初要胆大,终要小心”。刘国正先生也提倡让学生多写“放胆文”,即让学生自己拟题自由作文,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样写就怎样写。当然,完全“放”长期“放”是不行的,可将教师命题与学生自由命题结合起来,间隔反复,形成螺旋形上升。而教师的命题一定要切合学生的生活、情感实际,点燃他们写作的欲望。

喜爱命题作文的同学略多于喜爱材料作文的同学。从具体的调查材料来看,初中学生喜爱命题作文的更多一些,而高中学生在两者之间没有太大的差别。这与初中段较多地训练命题作文,而到了高中段适当地增加了材料作文所造成的学生的思维定势有一定的关系。

三、关于文体和表达方式

从表5、表6统计的数字来看,初、高中学生在文体和表达方式的选择上存在着明显的年龄段差异,初中学生喜欢记叙文和叙述、描写表达方式的占有优势,高中学生喜欢议论文和议论这种表达方式的占有优势,反映了初中学生偏重感性思维、高中学生偏重理性思维的心理特征。在教学中,可因势利导,引导初中学生多写记叙性的文章,要求写得具体、生动、形象;而对高中学生,应引导他们多分析一些社会、人生问题,力求深入、辩证,具有理性色彩。

选“说明文”和“说明”的只有20人和12人,分别只占总数的4.9%和2.9%。学生为什么对写说明文这么不感兴趣?一、说明文的内容要求具有科学性,不含或较少含有形象性和情感性,因此,一般来说,学生较难把握,缺乏探究的热情;二、说明文阅读教学往往显得枯燥、平板,知识讲解多,而情趣激发少,因而也间接影响了学生对写作说明文的兴趣;三、说明文写作教学方法单一,往往满足于布置题目,不善于唤起学生的写作冲动,不能使学生体验到作“有米之炊”的成功的乐趣。说明能力是一种重要的表达能力,与学生今后的生活、学习、工作都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因此,我们要重视说明文的写作教学。在说明文写作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和写作兴趣,要有一个搜集、分析、整理材料的阶段,决不能以布置一个题目或交给几则材料而简单了事。可以和实际生活结合起来,如组织学生上街检查、搜集错别字,然后,说明产生错别字的现象、原因和纠正的方法;也可以设置特定的情景,如让每个学生带一样自己心爱的玩具或工艺品,互相观摩、欣赏,然后说明它的形象特点和心爱的原因等等。总之,要让学生有话要说,有话可说。

四、关于作文指导

根据“你对作文指导有什么要求和建议”的提问,学生作出了令人深思的回答。这些回答出自内心,发诸真情,是我们平时所不易听到的,对我们改进作文指导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学生的要求和建议主要集中在下列三个方面。

第一,作文指导要着力于激发写作兴趣,打开思路,并给学生留下思考、想象的空间。“作文指导应指在要害处,导在兴趣上,让学生的眼睛发亮、发光。”“指导时多点拨,少一些老师自己的见解,这样可使我们打开思路,按着自己的想法去写,不致在框框里打转。”“对于一些题目,老师不应讲得十分透彻,应该留给学生思考的余地。”这些话语在指出了教学弊端的同时提出了恳切的希望,值得我们反思。在这方面,国外的一些作文指导经验可资借鉴。如英国的作文教学,鉴于学生不会写好自己不感兴趣的内容,就在学生作文前,教师先设法给学生各种各样的启发和素材,如看图画,读书,听音乐,看戏剧,讨论等,以唤起学生作文兴趣。

第二,唤醒学生的生活积累和情感体验,或设置一定的情境让学生神游其中,使他们有话可说,有话要说。学生的生活经历比起成年人来当然不够丰富,但也并不是白纸一张。作文指导应该唤起学生对自己某种生活的回忆,激起相应的情感体验,使之产生不吐不快的强烈冲动。学生说得好:“建议老师着重开发同学们的生活和思想的源泉,从而使同学们写出自己印象最深的、体会最深的,而不是按老师讲的一般套路去刻意虚构。”“创造机会让学生亲自体验生活。”确实,有丰富的生活,有强烈的表达动机,才有可能写好作文。

第三,适当淡化写作技巧的指导。对写作方法、写作技巧作一些相机点拨,是完全必要的,但如果喋喋不休大谈作法,而不注重开启生活、情感这一源泉,那就是一种舍本逐末的做法,非但收不到良好的效果,反而会误导学生,使他们以为只要掌握一些写作技巧,就可以包医百病了。不但如此,“过多地强调写作技巧的提高,学生反而对写作文易产生厌恶的情绪”。(王晨、徐同编《国外语文教学概况》第39页)因此,有必要提出“适当淡化写作技巧的指导”这一观点。对此,学生也有强烈的呼声:“作文指导对写法不能提示太多,否则会影响学生的写作情绪和思路。”“应理论联系实际,少讲空话、套话。”“作文指导应将学生易写偏的地方加以点拨,但最好不要多举例,多讲解写法,否则易把学生的思维限制在一个范围内,得不到扩展。”确实,在作文指导中,教师应力戒空话、套话,作一点切实、精要的点拨。

五、关于作文批改和讲评

真正要求精批细改的学生只占少数(这部分学生往往是差生),另有一部分认为不妨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自改或互改,而大部分学生认为比较有效的作文评改方式是教师批阅后加以讲评。这后一种评改方式是教师所经常运用并取得了实际成效的,为学生所熟悉和喜爱。

为了更加具体、深入地了解学生对作文讲评的要求和建议,我们又采用要求简答的形式进行了具体的调查。学生的回答主要集中在下列三个方面:一是遵循鼓励性原则,就是多肯定,多表扬,少批评,不嘲讽,即使对一些典型的毛病非指出不可,也要抱着诚恳亲切的态度,嘲讽决不是教学幽默。学生说得好:“讲评时,好的文章应加以表扬和宣读,而对较差的文章则不应责备。否则容易使这些学生难堪,从而失去对作文乃至对语文的兴趣。讲评时,应将作文中欠缺的地方分析透,然后告诉学生改的方法。”“不要把作文讲评课上成批评课或笑话课。”我们应该让学生特别是作文差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使他们树立起写好作文的信心,并使这种快乐和信心转化成追求的具体行动。二是多采用比较的方法。学生说:“讲评时应重复一下作文指导时的话,好让学生与自己的文章对照一下,看是否符合要求。”“在作文讲评时最好把好的作文与差的作文都读一读,先让我们自己比较,然后再指出好的好在哪里,差的差在哪里,最后再读一、两篇范文,让我们在比较之后有所收获。”“作文讲评应以一至两篇好文章和差文章为例,先让同学们发表意见,然后老师讲评。”这些建议包括了三方面的比较:一是将习作与写作要求进行比照,二是将好作文与差作文进行比较,三是将学生作文与范文(或优秀作文)进行比较,在比较中让学生明白差距所在及努力的方向。三是多分析“为什么”。讲评时罗列一些现象,套用几句术语是懒汉的做法,我们需要的是根据学生的作文实际作一些具体深入的分析,正像学生所要求的:“作文讲评要有针对性,哪篇好,好在什么地方,为什么说它好,哪篇不好,不好在什么地方,为什么说它不好,都要使我们弄清楚。”讲评不必面面俱到,但对讲到的那一点必须抓准、讲透,分析得情理俱足,使学生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六、关于课外练笔

课外练笔是作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课堂作文教学必要的补充和延伸,理应列入我们调查和思考的范围。

表8

(附图{图})

表9

(附图{图})

关于家庭生活的作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语文 教学

一、利用丰富的语文资源,积极进行“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实践

新课标指出: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这就强调了语文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应“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会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实践的机会。”学生既是学习者,又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

(一)我们研究的主要学习模式。

1.“以点带面”的资料补充式语文教学模式。语文课文的特殊性,在于它无非是个文本信息的例子。搜集与其相关的地方教育资料进行补充阅读或学习,在拓宽学生视野的同时促进他们对课文产生更深更广的理解。

2.以语文活动为中心的任务驱动模式。采用围绕某一主题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进行自主认知或合作学习,在完成目标的同时实现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促进语文能力的发展。

3.以学生语文能力发展为中心的自主学习模式。从地方教育资源中精选适合语文学习的内容,让学生在特定的学习环境中解决问题或完成研究,从而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

(二)我们注重过程、体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从而实现学习方式的变革。

1.重实践活动,进行研究性学习。《标准》在有关课外研究性学习中指出:“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感兴趣的问题,共同讨论,选出研究主题,制定简单的研究计划,从报刊、书籍或其他媒体中获取有关资料。讨论分析问题,独立或合作写出简单的研究报告。”上学期,“矿产类资源”研究小组针对当地滥采矿石的现象,共同提出“关于矿山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的研究主题,学生针对实际情况讨论后各自制定研究计划,通过实际调查、访问、预算等掌握了一手资料。

2.用合作的方法解决问题。《标准》要求“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在《人文类资源》中有一项实践活动“寻访贞洁牌坊”,允许学生单枪匹马,也鼓励学生分工合作。孩子们走出课堂的小天地,迈进了天地的大课堂。他们走近贞洁牌坊的过程正是在生活中学习实践的过程。

3.用激励的方法激发学生创造。我们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开放的学习渠道,开放的训练途径,一定会使语文教学更加丰富多彩,也为小学生获取信息、应用信息创设了广阔的空间。

二、让作文走进生活实践,“为学生写作提供广阔空间”

我们的想法是要让作文与生活建立密切的联系。《挖掘地方教育资源》的课题给我们的启发是:学生只有获得真实的情感体验,才能写出真情实感的文章来。优化组合一个课题,这里我们研究的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方面:

(一)多方面打开综合活动渠道,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1.带领学生拥抱大自然,感受生活的美丽。2.引导学生走向社会,亲近家乡的历史。3.创设活动情境,改革习作课堂。根据需要层次论,兴趣和动机来源于需要。作文的基点应该是从感性入手,激发学生的欲望,为需要而作文。我们要求教师发现学生的需要,据此打破格局,调整教学计划,安排课题作文。写作课基本模式变为:活动——交流——写作(并不适合所有的作文)。

(二)有效整合各科教学,巧妙利用写作素材。作文训练,同各科教学都有着相辅相成的关系,各门学科都提供着写作的素材。手工课,通过动手制作,介绍制作过程,自己的感受,作文训练的因素——培养认识和表达能力就成了手工课实践的有机组成而渗透在整个过程之中了。实践出真知。所以我们要呼吁:让作文走进学生生活实践,“为学生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

三、广泛开展阅读实践活动,进行语言积淀

小学阶段是人生读书的黄金时段,目前学生要么置身在题海中,要么关注在电视机前,对读书反而没有时间,更没有兴趣。这令我们担忧。我们有责任采取一定的措施,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为此,学校3月初启动首届读书节活动。为读书节的顺利进行,我们做了如下工作:

(一)开设了一系列的配套活动,甚至还每周安排了一节课、每周六拿出一小时开设了“书虫课”,在时间上给予保证。

(二)列出各年级段阅读书目,请书市进校园,倡议每生为班级图书角捐献一册图书,解决学生没书读的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