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照镜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很多带小宝宝的家庭都会遇到如此“分歧”。其实,婴儿不能照镜子是一种不科学的说法。从宝宝8周(2个月)起就可以抱着宝宝照镜子,婴儿多照镜子,可以促使他早日对自己有所了解。
照镜子有好处
培养宝宝的社会亲和性 妈妈们经常发现,宝宝对镜子很感兴趣。当宝宝第一次看到镜子时可能会有些紧张,但逐渐地宝宝就会对镜子里那个“小伙伴”感兴趣。如宝宝抱到镜子跟前,四个月时宝宝会对着镜子中的人笑和说话;五个月时,他就会伸出手去触摸对面镜子中的人,看着镜子中的自己做个怪样,吐吐舌头,开心地笑起来。其实宝宝对镜中“小伙伴”的亲呢、友爱的反应,实际上就是宝宝对他人、对周围环境的信任感和安全感的体现,这些正是社会性内容的一部分,所以说,镜子是培养宝宝社会亲和性的有益玩具。6个月以前的宝宝可利用镜子来进行其社会性培养。
增加宝宝视觉体验 如果给宝宝一个小镜子看,他的视线会追随着镜子的移动而移动,可以锻炼宝宝视觉追物的能力。
一种很好的感官刺激游戏 照镜子可以让宝宝初步感知镜子及其特点;宝宝触摸镜子时有真实的玻璃镜子的触觉感受。
给宝宝照镜子该注意什么
掌握最佳时间 用镜子培养宝宝社会性的最佳时间是在宝宝出生后第8~9周,一定不要错过这个时机。这时多数宝宝尚不能完全独立地竖直头颈,而且不会自己拿东西,此时最好把镜子挂在宝宝床边,让宝宝躺着看;并注意经常变换方向,以免宝宝头部长时间偏向一侧,把头睡偏。
掌握宝宝与镜子的最佳视距 一般认为镜子应挂在距宝宝眼睛15厘米的地方,不能太远或太近,不能太高也不能过低,以宝宝可以平视为宜。等宝宝头颈能够竖直后,可经常抱宝宝到穿农镜或梳妆台前照镜子,逗宝宝与镜子中的自己碰碰头、拉拉手,告诉宝宝镜子里的“小伙伴”就是宝宝自己,向镜子里呼唤宝宝的名字。宝宝会觉得非常有趣,慢慢地他就会主动与镜中的“小伙伴”交流。
欣赏引导1:大师简介
镜前少女
毕加索(1881~1973)生于西班牙,他的父亲是一位美术教师。毕加索很小的时候就显露了非凡的天才,可是他从不满足,不断改变自己的画风,往往人们开始学习他的创作风格时,他已经又改变了自己的风格。他的一生创造了许多完全不同风格的油画、版画、素描、雕塑、陶瓷等艺术作品,深刻地影响了20世纪的艺术进程,成为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艺术家。
毕加索创立了立体主义的创作风格,把人或物从不同视角看到的印象,变成了平面的几何形构成。看起来不可思议,但仔细想想――我们对任何一个人或物的印象,不都是从不同角度观察的总和吗?
初次看毕加索的作品,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形:成人对他那立体主义的创作风格感到不可理解,而反过来,孩子却会觉得这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所以从某种程度来说,孩子似乎比成人更容易理解毕加索。
欣赏引导2:妈妈和宝宝在看“镜前少女”时的模拟对话
妈妈:“你看画上有几个人呢?”
宝宝:“两个人,哦,不对。让我再仔细看看――好像是一个人。”
妈妈:“真的是一个人?你能肯定吗?”
宝宝:(再看了一小会儿)“是的,这是妈妈在照镜子。”
妈妈:“我也觉得是妈妈在照镜子,可是镜子里外的妈妈不大一样,这是怎么回事呢?”
宝宝:“这是妈妈在化妆,她的头在动来动去。我的妈妈也是这样的,一会儿看看耳环戴得是不是整齐,一会儿看看眉毛画得有没有一高一低。”
妈妈:“你照不照镜子呢?”
宝宝:“当然啦,我每天洗脸、刷牙的时候都要照镜子,也是这样把头转来转去。”
妈妈:“爸爸呢?”
宝宝:“爸爸刮胡子的时候也这样。”
妈妈:“你还看见谁在做什么事的时候也要照镜子?”
宝宝:“在商店里试穿新的衣服、新的鞋子……”
妈妈:“他们都会动来动去吗?”
宝宝:“当然啦,他们又不是木头人!嘻嘻,哈哈……”
小朋友模仿作品示范
第一次试穿新衣(刘 柳)
妈妈想给我买一件新衣服,她让我先试穿一下。我穿上在镜子前左看右看,觉得又舒服又漂亮,穿上就不想脱下来了。
给头发再涂点摩丝(夏依琳)
眉毛有没有高低?(刘双成)
擦粉(许见秋)
模仿作画指导
1. 引导孩子思考平常照镜子的各种动作,认真观察在镜子前的情景。
2. 用一枝深色的蜡笔画出人和物的轮廓。
――国家督学 张卓玉
午后的第一节,上课铃响过三四分钟了,我才走进教室。
我刚踏进教室门口,班里同学就像热锅上的豆子――活蹦乱跳,有的拍巴掌,有的摇头晃脑笑得窜泪。我纳闷,这是怎么了?
一定事出有因,我便习惯性地扫描一遭全体同学,试图发现什么搞笑的苗头。当时的情况却是,大家的目光一直没有离开过我的脸,把我当成了聚焦的光点。
发觉问题存在于我身上之后,我便有些尴尬地憨笑,大家却是不依不饶,也指着我脸傻笑起来。
“老师,你的脸上有灰。”班长林彦终于忍不住地开腔了。
“老师也成了花脸郎了……”后排那个大胆“狂徒”虽然发声微弱,还是让我听到了。但是我却没有发火,师生之间偶尔来点幽默也是未尝不可的。
我突然意识到自己的脸上灰尘不少,严重影响了自己的形象,且是有碍观瞻,让孩子们当成笑话取乐了。
看来这都是义务劳动惹的祸,要是来得及洗把脸就好了,偏偏是没有挪出那点时间来。献丑就献丑吧,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事情。
按照常规的做法,我该笑嘻嘻地向同学们解释一番,然后撤离教室几分钟,去水龙头跟前把脸洗干净。但是我却没有那样做,因为我看到那个“花脸郎”竟然也瞅着我笑,并且还笑得前仰后合。所以,我就装腔作势,借题发挥。
我严肃起来,脸上没有一点笑容了。孩子们自然也严肃起来了,都不再说笑,有板有眼地坐端正。我说:“是因为我脸上有灰尘吗?”
“是――”大家异口同声,高分贝地喊。
“脸上有灰尘怎么了?”
“不好看。”一个学生回答。
“不讲卫生,染疾病。”卫生委员喊。
“还有呢?”我刨根问底。
“影响环境。”“影响其他人的情绪。”“对精神文明建设不利。”“校长给扣分。”孩子们说了一大串坏处,有的不简单,还上升到了理论高度。
这时候我就重点突破了,就有意识地朝向“花脸郎”。
其实,“花脸郎”是同学们给一个学生取的外号罢了,他的真实名字叫“花应良”。大家之所以叫他“花脸郎”,不仅仅是因为谐音的缘故,更重要的是,这个花应良是个不讲卫生的孩子,他的桌洞里每天都塞满纸团、课桌边每天都会有垃圾存在,尤其是他的那张脸,像极了唱花脸的。估计是与家庭环境有关吧,他母亲精神不太好,自己都难以照料周全,对孩子的呵护就可想而知了,于是乎,花应良从小就养成了邋邋遢遢的坏习惯,经常是校服一身黑,小脸一团灰。作为班主任,我也没少找他谈过话,也没少批评过他,但是呢,就是见效甚微。
“花应良,今天我的扮相美不美?”其实我是有意揶揄花应良。
花应良撇着嘴,呢喃道:“不美,丑。”
“这话怎么讲?”
“让人笑话,说腌H。”花应良说这句话的时候还有意识地瞅瞅自己的校服。
“是的呀,人活一张脸,不是让自己看的,是让别人来看的。所以吗,要让人对你感兴趣,让人对你有好印象,这张脸是很重要的。有时候我们不要仅为自己活着,还要为别人活着。这是一个人的修养问题。”
小孩子们是很聪明的,这时候他们似乎觉得,我脸上的灰是故意弄上去的,搞现身说法的。其实,这也是我想得到的效果,不妨将计就计。
“我们的口号是――”我把手扬得高高突然问。
“人人都要讲卫生――”大家的喊声在教室回荡。
“是的,人人都要讲卫生,个人卫生、集体卫生都要讲。其实呢,有时候我们看不见自己的脸,但别人时时刻刻在看我们的脸,别人就是我们的一面镜子,每时每刻都在照着我们的形象。”
“嗯嗯嗯,嗯嗯嗯……”鼻息有时也会说话。
这帮孩子真有趣,一听我说到镜子了,就都呼啦从桌子里拿出一面小镜子,来照自己的脸。
我是大为惊诧的,孩子们从哪里弄来这些小镜子?原来,正好要上科学课,科学老师让每个孩子拿来一面小镜子,做平面摄像实验的。事情就是这么巧,这契机不就来了吗?
我就说,同学们每人手里都拿着一面小镜子,现在就让我们照照自己的脸,搞一次孤芳自赏吧。
孩子们觉得这事很有趣,笑呵呵地用镜子反反复复照自己的脸,几个爱俊俏的女生一边照还一边捋弄自己的头发,有几个男生看来是“自恋狂”,照着照着就自顾抿嘴笑起来。大家都在照镜子,却只有花应良没有照镜子。
花应良肯定不敢照镜子,怕被自己的形象吓一跳。我就说:“花应良,不要怕,我们一起照镜子。”
我随手拿起一位同学递给我的一面小镜子,我也开始照镜子,照着照着我都有些不好意思了,我的脸上真的是灰尘遍布,很难看呀。但是,为了鼓励花应良继续照镜子,我也继续照镜子。
花应良羞羞答答地照镜子,花应良难为情地照镜子。
我把脸从镜子里挪移出来,问了一句“废话”:“同学们,你们的镜子里有什么?”
“有自己的脸。”
“有自己的头发。”
“有自己的笑容。”
“有自己的心灵。”
最后一句回答让我忒满意。我就说:“是的呢,一面镜子照的不仅仅是我们的表面,更重要的还可以折射出我们的心灵,心灵美不美,心理健康不健康,一面镜子就可以检验得出。”
“嗯嗯嗯,嗯嗯嗯――”孩子们的鼻息又在说话。
我又说:“其实,镜子很神奇,它可以复制我们的形象,我们笑,里面的那个‘我们’也就笑;我们哭,里面的那个‘我们’也就哭;我们整洁,里面的那个‘我们’也就整洁;我们腌H……”
“里面的那个‘我们’也腌H。”没等我说完,同学们就顺势吆喝起来。
“是的,它的作用就是对照自己,检阅和掌握自己,如果发现镜子里的那个‘我们’不合意,我们就应该及时矫正。”我思考一下,接着说,“我们应该及时矫正什么?”
可能因为我的问话有些突兀,孩子们一时语塞。
我解释道:“现在的情况是,一个真实的‘我’,一个镜子里的‘我’,如果想改变‘我’的形象,需要改变哪个‘我’?”
“真实的‘我’。”孩子们又是异口同声地吆喝。
“对,同学们回答得真棒!”
“那么,就让我们从现在做起,以己为镜,不断改变真实的‘我’吧。”
“嗯嗯嗯,嗯嗯嗯――”孩子们回答我。
我接着说:“看来小小镜子作用大。那么,我规定,从现在起,每个同学手里都可以拥有一面小镜子,除上课时间外,可以随时照照镜子,看看自己的形象是否有碍观瞻,看看自己的表情是否对得起‘观众’。这样,我们就可以随时矫正自己,修复自我,让自己变得更加完美。”
“哇――这样呀?”孩子们惊异地张大嘴,那形象好夸张。
中学生小丽长相美,身材好,被同学们称为“校花”。平时,小丽特别爱照镜子,看到镜子中美丽的自己,她就会有一种满足感,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自己学习不佳的遗憾。因此,她随身总是带面镜子,时不时地拿出来照一照。如果长时间不照镜子,她就心慌,什么事都干不下去。因为上课照镜子还被老师批评过,同学们笑称她为“照镜妞”。更严重的是,小丽上学的路上要经过一条商业街,街上处处都是玻璃橱窗,她只要看到这些橱窗就要照一照,看一会儿镜中自己婀娜多姿的身影,走几步,又是一个橱窗,接着再看,几百米的街道,有时竟要走近半个小时。有一次,因为在橱窗前站得太久,她差点让商店的保安误以为是小偷。
就因为在路上照镜子耽误了过多时间,小丽有一周竟两次早读课迟到,不得不写检讨书。
其实,小丽也很苦恼,她完全清楚这样老照镜子不好,但就是控制不了,她到底该怎么办呢?
心理分析
小丽每天都要多次照镜子,且不照镜子就“心慌”,这是一种不自信的表现,也说明了她内心感到焦虑和紧张。如果再不自我控制,就可能演变成一种“强迫”,就是一种心理疾病了。
在青春期,一个人要从对父母的依赖走向独立,所以这时容易出现情绪上的不稳定,安全感比较差,或是对自己的某些缺点、劣势、幼稚等存在着担忧,这才是小丽总爱照镜子的真正原因。但只靠照镜子,并不能帮助一个人走向成熟,反而更显得人不自信和幼稚。
还有,小丽是个在校中学生,学习是中心任务,学习成绩的好坏是衡量一个学生是否优秀的重要标准之一。因而学习成绩不佳的现状带给小丽更多的是压力和自卑感、危机感,所以她内心总担心自己的公众形象“减分”和在他人心目中的地位下降,她不停地照镜子是想通过彰显她外在容貌的美丽来掩饰她内心的自卑感和恐惧感。
心理处方
正处在青春期的小丽靓丽活泼,爱照镜子本不是什么大问题,只是任何行为要有一个“度”。所以小丽不妨听听我的建议:
1.建立自信,正确认知和科学评价自己的容貌与学习
作为中学生,你本身就有青春期的自然美,所以,每天只要干净整齐地去上学,就已经很美了。自我欣赏也是好的,但也要有节制。即使不照镜子,你的美丽也决不会跑掉,而不停地照镜子,同样也不会给你的美“加分”。一个人的行为必须考虑它的“价值”,如果因为照镜子浪费了许多宝贵时间,过多地分散学习精力,又在不适当的场合照镜子而受到非议,这不仅会影响你的学习效率,而且造成别人对你的偏见,这确实得不偿失。
2.不要过分自我关注
应多多关注周围的人,并努力融入同龄人群中。转移注意力,关心同学、老师等周围人的喜怒哀乐,为集体、他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如做义工),会使自己感到充实、快乐和满足。
一个人要走向独立,就必须在同龄人群体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合适位置,才能摆脱不自信的状态。
青年心理学中有一个理论认为:同龄人团体是青少年“心理断乳期”的“哺乳室”,也就是说,同学伙伴会告诉你怎样变得自信和自强。而“镜子”不会说话,并不能做你的“心理奶瓶”,反而会加重你的心理负担。“以人为镜”才是最好的出路。
3.把生活的重心转移到学习上,努力提高学习成绩
上课认真听讲,积极思考,课后及时复习功课并按时完成作业。学习上有困难多向同学和老师寻求帮助,虚心向同学请教。经过一段时间,学习有了较大进步,自信心和自豪感就会大大增强。其实,有照镜子的工夫,不如做做下列活动:与同学聊天,参加体育、文娱活动,听音乐,朗读你喜欢的诗歌或小说;在课堂上专心听讲,认真做笔记,积极回答问题……
4.为自己制定一个“远离镜子”的计划
小丽可为自己制定一个时间表和计划,学会控制自己,进而逐步自信起来。
首先逐渐减少照镜子的次数,做到上学时不随身带镜子,经过大街时不盯着橱窗玻璃,每天做一个记录。
转移注意力,探索尝试有益的替代行为,为别人和集体做些好事,特别是把精力和时间集中到学习上。
强制自己摆脱对镜子的依赖,甚至不照镜子,继续记录自己的心情和生活、学习的点滴情况。
公鸡照镜子
外国语学校附属小学二年级4班刘洋
一天,一只骄傲的大公鸡,昂首挺胸地走过一面明亮的镜子,
它看到镜子里有一只和他长得一模一样的大公鸡。
于是,大公鸡带着疑问,走近去和镜子里的大公鸡说话。“喂!你是谁啊!你怎么可以和我长得一模一样啊!”镜子里面的大公鸡却一句话也没回答。大公鸡生气了,他开始用嘴巴去啄镜子里的大公鸡,这样一来,大公鸡的嘴唇破皮了,大公鸡还是不服输。它又用翅膀拍打着镜子里的大公鸡,脸上涨得通红,三根羽毛随之飘落在地上,几次三番的“搏斗”,让大公鸡泄气了许多。
后来,它仔细地瞧瞧镜子里的大公鸡,静静地想了一会儿,它明白镜子里的大公鸡原来就是它自己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