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初中语文学习方法

初中语文学习方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初中语文学习方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初中语文学习方法范文第1篇

一、探究性学习在语文新课标中的含义

中学语文探究性学习,是以探究为基本特征的一种教学活动形式。它包含探讨和研究两个层面。探讨即探求学问、探索真理;研究即研究问题,追根求源,寻求多种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它较少关注学生学习知识的技能和方法,而是更加强调学生对所学知识的选择、解释和运用,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因此,探究性学习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学习方式,它能启迪心智,挖掘潜质,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

新课程标准中,反复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相互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即“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而有个性的过程。”(《走进新课程》)可见,探究性学习是融教师积极引导、学生主动探求的一种学习方法。因此,我们要注意教学观念的转变:变教师的“教”为“导”;变学生的“被动接受”为“主动探求”。这样才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大胆探索,也有利于教师教学的针对性,以及实施素质教育的实效性。

二、探究性学习的基本模式

中学探究性学习教学模式,是在素质教育理论指导下,以民主合作的教学关系为基础,以导学的教学程序为主线,充分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并通过教学诸因素的优化组合,实现学生自学能力,探究能力和整体素质共同提高的教学模式。其核心是: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疑为主轴、讨论为主线。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有创新意识,增强自身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探究性学习教学模式虽然没有固定的模式,但我们可以根据它的本质核心去探寻它的内在规律。笔者在几年的教学实践中,逐步摸索形成了一种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四段六环节”教学模式。即“四个阶段”:探究的准备阶段――探究的实施阶段――反馈顿悟阶段――总结延伸阶段;“六个环节”:即寻求联系、找准切入――导入新课、设置目标---激发兴趣、自学质疑――探究质疑、合作释疑――反馈矫正、强化顿悟――拓展延伸、反省总结。总之,在实施过程中,要注重要尽可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教学主体,把握教学深度,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和手段。

三、探究性学习的前提

探究性学习应还给学生一个自由翱翔的空间,让他们在知识的天空里展翅高飞。营造一个合作宽松的学习环境,给学生一个探索的空间,任其畅谈雄辩,培养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学习习惯。为他们构建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让他们敢想、敢说、敢写。鼓励学生走上讲台一展风采,满足他们的交流欲望,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创造潜力,使他们磨砺成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教育学生在“观察”中发问,在“主动”中发展,在“合作”中增知,在“探究”中创新,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语文素质。

1、课堂教学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要突出课堂教学学生的主体性,就是要确认他们在学习中的认知、发展的主体作用。从学习的过程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因此,学习只能通过他们自身的实践、感知,以及思维、判断,才能获得知识,得到情感体验,别人是不能越俎代疱的。“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学习,才能把人类的文明成果转化为自己的智力和能力。”钱梦龙老师提倡的“目中有人”的语文教学观念,就是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我们应该坚持“少讲多思”原则,实施开放性教学:凡是需要读的就让学生去读,凡是需要说的就让学生去说,凡是需要做的就让学生去做,凡是需要写的就让学生去写;凡是需要思考的就让学生去想,凡是需要讨论的就让学生去讨论。即给学生充分的自学、提问、思考和练习时间。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每个学生都有独立的要求,都有一种表现自我潜在学习的欲望。他们在学校的整个学习过程,就是争取独立和日益独立的过程。忽视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压制学生的独立要求,从而导致学生独立性的不断丧失,这是传统教学的最大弊端。”所以我们要在课堂上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性、创造性。这样才能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自由探究,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初中语文学习方法范文第2篇

一般人类活动包括三个要素:一是目的,即清楚地知识自己要干什么,最终要达到怎样的结果。二是前提或条件,即为了达到目的,有哪些东西可以利用,必须具备哪些东西才能朝目的前进。三是方法,即必须考虑从前提到达目的的途径,也就是掌握在给定条悠扬下为达到某个确定的目的应当采取的行动手段和方式。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目的和前提条件决定的。而目的和前提并不能规定出唯一的方法,因为从前提到达目的往往有多种不同的途径。在任何活动中,方法都既是条件又体现着目的。故任何活动中,最关系的要素都是方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方法的学习是最重要的学习,自学能力的培养是最重要的培养。教学中应重视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这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个崭新而重要的教学内容。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掌握学习方法是非常重要的。教学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教育家指出,教员不会拿所得的结果教人,最要紧的是拿怎样得着结果的方法教人,善教人者,是教人的研究方法。教学就是教学生学。

中学语文新课标中也明确指出,要努力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自学能力。指导初中学生掌握科学撑习方法,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个崭新而重要的教学内容。初中语文学科学习方法的指导,自学能力的培养,是改革初中语文教学,提高初中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提高初中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以减轻师生的负担,关键是转变观念,重视学法。学法和教法是教学方法的两个方面,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人们往往习惯于把教法看成教学方法的全部,而忽视更来重要的一方面即学习方法,忽视了对于学习方法的研究和指导。初中语文教师“教”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学生“学”。如果忽视了学生的“学”,就难以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结果是不仅影响了教师教学质量的提高,也影响了学生学习语文质量的提高。初中语文教学中既要研究教师如何教,又要研究学生如何学;不仅要看学生学会多少知识,还要看学生掌握了哪些方法。教学的立足点和出发点应该更多地放在如何指导学生“会学”上。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 和自学能力的培养,是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减轻师生负担的重要措施。

自学能力就是指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如果学生自学能力提高了,他们的学习效果就会显著加强,远非注入式教学所能相比。一个初中学生有了自学能力,他就可以主动学习,独立思考。将来进一步学习,他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去自由探索,继续提高自己的语文水平。学习语文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全面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的需要,也是适应未来终生教育的需要。九年制义务教育,这是我国在教育方面的国策。把普及基础教育当做现代文明的基础和标志,这是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也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是提高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素质的关键。这九年教育是打基础的阶段,有了这个基础,学生或者继续深造,或者走向社会独立工作,就有了成才的基本条件。在这个基础工作中,初中语文学习理所当然地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终身教育是世界教育发展的另一趋势,在未来教育中,限制时间如规定“学龄”时期与限定空间的作法随着时代的发展必将废除。学校教育不应看作是教育的终点,而应被视为人生整个教育活动中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教育活动既包括制度化的学校教育,也包括人生旅程中的各种校外教育。学校教育不过是学生接受教育长河中的一个段落、一个初始阶段。这样,初中语文教育必须突破认为学校可以给初中学生提供足够知识和技能的传统观念。学校所学的知识是有限的,而学习方法则是永存的。为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自学能力,指导学生掌握初中语文学习方法,将使学生终身受益。

初中语文学科的内容广泛,目的复杂,知识体系头绪繁多。如果不了解初中语文教学的过程规律,就很难把握语文学科的知识体系,很难明确语文教学的目的,很难确定语文教学内容。初中语文教学的过程即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身活动的过程,也是学生获取知识、掌握学习方法的过程。在学习方法上给初中学生以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后,就能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实际需要,明确学习目标、确定学习内容,把握初中语文学科的知识体系。这样就可以优化学习过程,提高初中语文教学的效率。在自学时间安排上也要有连续性。初中学生自学应该注意统筹规划,按照先易后难、由浅入深的原则安排学习语文内容。让学生明白,自学语文知识是一项工程,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浅尝辄止或见异思迁也是自学之大忌。自学不怕起点低,但也不要好高骛远。应该着眼长远,立足当前。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认自己的优势和长处,然后重点发展自己的优势和长处。教师指导初中学生掌握语文学习方法,有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掌握了学习方法,学生就能够独立阅读各种书籍,从而拓宽知识视野,也有利于掌握其他学科的学习方法,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从长远看,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是有重要意义的。

初中语文学习方法范文第3篇

关键词:结合;新课标;初中语文;学习方法

一、一种态度

一种态度:喜欢。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第六》)虽然不可能人人做到后句的“以学习为乐趣”,但通过一定的努力培养,学生能够做到都喜欢,这就使语文学习有了基础。

二、两项学习习惯

两项学习习惯就是指勤和处处留心。谚语:“一勤天下无难事”;联云:“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这些都说明勤奋是学习的先决条件。“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即使再聪明的人不下一番功夫、不勤奋是不会取得一定业绩的;反之,先天条件不好的人,只要勤奋,认准目标去努力,就会取得一定的成就。

语文知识广博而琐碎,所以就要依靠我们保持一份清醒的头脑,时时处处去留心身边的点点滴滴,思考、学习、深化语文知识。“生活的海洋有多宽广,语文世界就有多广阔。”“语文永远是开放的。”(――北师大版初中语文《编者的话》)看到店铺的招牌就想他取此店名的深意,有无错别字,有无不认识的字,有无不理解不懂的字词;看书读报,遇到类似“光阴荏苒”之类的成语,就想“荏苒”怎么读,什么意思,记住后回头去查字、词典。

三、三本书

三本书指《新华字(词)典》、《唐诗三百首》(或《千家诗》)、《现当代散文选》(或《读者》)。

之所以要紧抓这三本书,原因如下:作为初中学生,小学识字量为3000个左右,虽然浅显的现代汉语的阅读基本能够完成,但就语文本身的学习来说,还需要更深入地学习。另外,小学识字量虽大,但能够能熟练运用的相对还要少,能够组词或作为词组运用的应该更少一些,所以到了初中,学习生字词已经退居次要位置,但并不代表生字词不重要,这就要求初中要养成勤查字、词典的良好习惯,没有把握的字词随手查,搞不清意义的字词随手查。唯如此,才能积累更多的字词,使自己的语言表达更加丰富、更加得心应手。《唐诗三百首》或《千家诗》选择了唐朝或历代比较有名的诗歌,是古代诗歌当中的经典作品。常言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熟读这些诗歌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经典诗文的背诵量,重温和补充课本当中的诗文学习,还有助于学生形成古诗词的语感和思维,对于语文的学习是非常有益的拓展补充。《现当代散文选》或《读者》都是以现当代时文为主的书本杂志,经常通读,有利于学生书面语的学习、体味和实践,也是语文实践的典范作品。

四、四种基本功

四种基本功即听、说、读、写。学习语言,最终是为了更好地交流。首先是学会听别人的话,这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涵养,初中生最忌讳的就是还未听清楚就擅自行动。其次是认真听,能够听懂是前提。

说有两个层次,一个是敢说,既在亲人、朋友面前敢说,又在大庭广众之下、众目睽睽之中敢说,说中肯之语,讲应时之话,敢于人先,要言不烦。第二个层次是会说,利用基本的技巧,融入自己的真情,就一件事从多个方面说清楚,说得体,说得让别人明白。甚至要把别人无法表达的东西巧妙地、化繁为简地说出来,这当然属于更高一个境界。

读就是上述读透课本、广泛涉猎课外书本。常言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就是指课本内容、重点篇目要多读,读透。另外就是在默读、速读等基础上,学会大声朗读,有情感地朗读。这样长期坚持不仅可以形成良好语感,而且有助于背诵诗文名篇,积累名言警句。

语言的最终落实,在口语方面就是要会说;而在书面语上则表现在“写”上。第一方面,书写。我们要求用笔(硬笔、软笔)书写,书写规范、美观的汉字,并保持一定的速度。第二方面,写作。就是把自己内心的思考用书面语的形式表现出来,或叙事、或说理、或抒情,虽有一定规矩,但“文无定法”,吐纳天地,臧否人生,感怀古今,批评时政,都是文章之要旨,“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白居易《与元九书》)对于初中生而言,关键问题是写什么、如何写的问题,学生一般都会有困惑,但经过长期坚持练习和习惯养成,必然会“下笔如有神”(――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这些练笔方法主要有:1.坚持写日记或参与文学练笔。2.坚持写好作文。3.坚持多读课外书。4.认真上好每一堂作文课。

五、五种具体方法

这五种具体方法包括:熟读重点篇目、背诵诗文名篇、记忆重点词句、拓展读书范围,勤做练笔日记。

这五种具体办法,主要是针对课本学习提出的。每本课本都会选择几十篇经典文章分门别类编排在一些单元里,供学生学习。而每个单元都有重点篇目,这些文章需要师生多花时间、多下功夫,在熟读的基础上,才能吃透,加深印象。其次,每本书都不同程度上规定了一些背诵内容,而这些内容大多数都与《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的“优秀诗文背诵篇目”相吻合,所以应该熟记。至于课本的注释、单元知识、附录、知识补充等都是对语文知识的有益补充,熟悉并仔细品味,有助于涵养语文思维,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再次,拓展读书范围、勤做练笔日记都是将语文学习具体化,使学生时时处于语言实践当中――学然后知不足,实践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礼记.学记》)

总之,通过以上五个方面,学生坚持实行,即可使语文素养和水平得到真实提高。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

[2]《走向深处――语文新课程教学100文》(四川文艺出版社李华平刘编)

初中语文学习方法范文第4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 课堂 阅读教学 学习方法

课堂教学,是由“教”与“学”两方面构成的,二者是相辅相成的。然而,过去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总是强调和重视教师的教法,主导思想都是考虑教师如何教,强调的是教师的教法,却忽略了学生的学法的指导,忽略从学生这一角度来设计课堂教学,忽略了让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所以,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观就是要以“以学生为中心”,以激发学生的潜能为根本,强调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把知识的传授作为培养学生能力的手段,教师的课堂教学应尽量开发和保护学生的想象能力、探索能力和创造能力。笔者仅就初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学习方法作一探讨。

一、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那么怎样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首先必须让学生对科任老师产生心理的认可。为此,我从下面几方面加大情感投入。

1.注重教学时的语言美。语言美除普遍使用谦语,敬语外,还应在教育学生时注意词语的感彩和说话的语气。现在的学生自尊心很强,如果你的口气强硬,他可能产生抵触情绪,跟你对着干,那就达不到教育和提醒的效果,也可能导致学生讨厌老师,讨厌这门课。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该注意用诚恳的语言来感染学生,从而使学生对学习保持浓厚的兴趣。同样,课外也应该注意与学生的语言沟通,从而使他们对语文学科产生兴趣。

2.教学语言应具有趣味性。要想把课教活,就要求把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把抽象的道理具体化,因为形象的比喻,风趣的语言,绘声绘色的描绘都可以感染学生,使他们愉快,动情,着迷。如可运用一些幽默的教学语言,调动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既学到知识,又享受到学习的乐趣。

3.教学语言应具有科学性。“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所以,教师讲课时语言表达要准确,中肯,规范,合乎语法,既不能废话连篇,模棱两可,也不能拐弯抹角,不着边际。语文教师的语言直接影响学生的听课效率。

二、教给学生方法,使学生寻疑有方

在语文课堂阅读教学有了兴趣的基础上,要进一步指导学生提高阅读能力的技巧,具体的说,就是教给学生质疑解难的学习方法,它是课堂教学兴趣培养基础上的深入。

质疑,就是提出问题。对此,古人有许多精到的论述:“学贵有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古人也有自己在这方面的实践,宋濂就强调自己除了“遍观群书”,就是向名师“援疑质理”。古人的这些理论和实践都给我们以启示,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在阅读中发现问题,善于质疑,进而释疑,达到领悟问题的目的。

培养学生质疑能力要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学会“质疑”的方法。 "质疑"的方法很多,笔者尝试的是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对“三处、三点”进行三个层次质疑。这“三处”为:①不理解、不明白的地方要质疑;②似懂非懂的问题要质疑;③容易混淆、容易忽略的细节要质疑。这三点为:①对题目要质疑;②对篇章结构要质疑;③对写法要质疑。这三个层次为:设问性质疑、推敲性质疑和疑难性质疑。其中设问性质疑也就是自问自答式质疑,这类疑问实质上是学生自己选定自学的方向,通过自学解决。例如,初读课文时,对字词、课文内容的疏通性质疑。推敲性质疑就是学生对上文所提到的“三处”、“三点”的自学研究,此时学生往往会在所读文章中做出记号,并试图解疑,形成自己的观点,其中有一部分“疑问”将会因自己无法解答而成为疑难性质疑。需要指出的是,这三次质疑中的前两次提出的疑问并不一定是学生不懂的,而是要求学生自我设疑、存疑,学习在似乎无疑之处产生疑问。经过这一番寻疑之后提出的“疑”,大多是有价值的、是教师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学生找到了这些解不开的疑,心理上就产生了适度的焦虑,上课时就能更好地听老师讲解,这寻疑的过程事实上也就是学生“自能读书”的实践活动,寻疑有方,无疑是语文学习能力提高的标志。

三、选择多样的阅读途径,进行自主阅读实践

记得作家叶文玲曾说过一句话:“社会与人生这部无页码的,亘古的大书,我要什么时候才能读得通啊!”这是广义的阅读,根据学生的生理及心理发展特点,以课本阅读为基础,在具备了初步的阅读能力后再作课外阅读的延伸,进而再去读社会、读人生这部无字大书,这是语文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

1.开展课内各种语文活动。配合语文课本及课外阅读内容,我们可以在校内、班内举办各种各样的语文活动,如演讲比赛、朗诵比赛、辩论比赛、作文比赛、课本剧比赛、成语接龙比赛等,巩固课内课外阅读知识;还可以办手抄报、办文学社刊物,办壁报、黑板报等,从征题到写稿,到版面设计,全由学生自主完成,锻炼学生的能力。

初中语文学习方法范文第5篇

[关键词] 探究性学习 创新教学 课题筛选

一、探究性学习的意义

探究性学习,就是对学习材料、学习问题的探索研究,探寻追究。这种学习方式有以下几方面意义:

1.探究性学习突出了主体性原则,让学生主动地学习,积极地求知,而传统的学习方式,多半是学生被动地学习和接受,被动地训练和作业,其主动精神受到压抑和限制,创造精神受到禁锢和扼杀。探究性学习旨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参与意识。

2.探究性学习是突出学生语文实践的学习。语文学习,归根结底是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学好语言、语文的人文精神,既能体现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又体现在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上,语文学习,重要的是贴近学生生活,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学习实践中,在实践中提高语文素质,培养能力。

3.探究性学习是合作探讨,共同提高的学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明确提出:21世纪的学生应当“学会合作,学会做人,学会求知。而探究性学习,对初中生而言,就意味着一种群体的合作精神,由于初中生的阅历、视野、经验、方法等方面不足,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共同搜集信息,查阅资料,互相讨论,各抒己见,往往会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因此,探究性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养成共同探讨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养成尊重他人,虚心好学的品质,养成帮助他人,共同进步的精神。

二、探究性学习的基本特征

探究性学习的基本特征总结起来主要有重过程、重应用、重体验、重全体参与。

1.重过程。探究性学习重在学习过程、思维方法的学习和思维水平提高,探究性学习的“成果”不一定是“具体”而“有利”的制作成品,学习是否掌握某项具体的知识或技能并不重要,关键是能否对新知识有所选择、判断、解释、运用,从而有新发现,有所创造。

2.重应用。学以致用是探究性学习的又一基本特征。研究性学习重在知识技能的应用,而不在于掌握知识的量。研究性学习是问题解决的学习,其目的是发展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学习内容上,侧重于问题解决。

3.重全体参与。探究性学习主张全体学生的积极参与,因此,从理论上来说,每一个智力正常的学习者都可以通过学习提高自己的创造意识和能力。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和个性特点,制定恰当的研究计划,实现个人的研究目标。同时,学习者面临着复杂的综合性问题,就必须依靠伙伴的集体智慧和分工协作才能完成,这也培养了他们的群体合作精神。

三、探究性学习课题的筛选方法和实施步骤

1.探究性学习课题的筛选方法。要使研究性学习顺利进行,就得对课题进行筛选,笔者认为方法有:第一,从学生语文学习生活实际情况出发。语文学习生活,是激发和启迪语文研究性学习课题产生的唯一源泉,离开这一源泉,研究性学习只能变成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因此,必须要让学生直面自己的语文学习生活,选题范围要小,角度要新,学习易操作,研究的内容并不是高不可攀,要让学生树立信心。如教学《电子计算机的多种功能》,依据学生对计算机的熟悉,可以这样说,个别学生对电脑情有独钟,是网络高手,故设计这个问题:请学生谈谈未来计算机还有哪些功能?计算机的发展趋势?围绕这些问题展开讨论,收到不错的效果。第二,从学生现有储备的知识和积累的经验出发。研究性课题的筛选,需顾及到学生现有知识储备和经验积累,若所选的课题大大超过学生的知识储备和经验积累,就会给研究性学习增加一定难度,给学生造成“难以下手”的困惑,继而失去信心。因此,探究性学习必须以课堂教学为依托,在内容上应是课堂内容的拓宽、加深和运用,遵循学生的思维和认识规律,是课题不可疏忽的内容。如教学《学做小诗人》,初中生已初步接触了十次,根据这种现有知识储备,适时研究学做小诗人,然后将全班同学组成若干出版社,出版诗集,既新颖又能达到以创新能力为基础的研究性学习的目的。

2.探究性学习课题的实施步骤。探究性学习课题筛选好以后,一般来说,可按如下步骤实施:

第一,铺设背景知识。在探究型课题的实践中,应力求形式多样,尝试建立多维、互动的创新教学模式,避免教师独占讲台一统天下,式者学生散兵游勇,各自为政。因此,不应是教师就某个材料让学生理解、识记,也不应是教师撒手不管,任其自由。在课题提出之前,教师的职责是就某一问题创设情境,并以此为契机,激发学生思考的兴趣,诱发学生探索动机,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和经验积累,为确定研究性学习的范围、角度作准备。如教学《宇宙里有什么》,教师要抓住宇宙是运动的,物质的,无穷无尽的特点,设计如此问题,宇宙里除了恒星外,还有其他星体吗?当然还有很多,如彗星、流星云、月球等,要求同学们(6人一组)上网、到图书馆查找资料,将自己最喜欢的星体介绍给大家,这样开启了学生探索宇宙星空的奥妙,揭开了宇宙神秘的面纱,打开学生探索知识的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