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人文素质

人文素质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人文素质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人文素质

人文素质范文第1篇

人文知识是人文素质中最基本的内容和层次。中学语文教材既是各种语文知识的载体,也是各种文化知识的载体,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知识,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因此,语文教材既是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的范本,又是了解和吸取中外社会、政治、历史、地理、文化等方面知识的教材。语文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的实际,结合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介绍和讲解相关的人文知识和信息,指导学生去了解、认识、思考、联想,从而学习和借鉴。比如教材中的诗、词、文、赋、小说、戏曲等中国古典文学中蕴含着传统的审美文化,道德、风俗、礼仪文化、建筑、音乐、工艺文化等,内容十分广泛。教学中,教师对这些内容稍加点化,让学生从中接触到传统文化,了解其丰富和悠久,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认识其价值,从而自觉地接受优秀的文化传统。特别是教材中那些包含着传统的人生观、价值观,展现中华民族传统的性格、精神品质的优秀篇章,更值得启发学生去思考,引导他们从中感悟人的内心世界,思想情感,人性的真、善、美与假丑恶等;思考社会的变迁和发展及其规律;体认大自然和客观物质世界的奥妙,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建立起初步的与人、社会和世界发展相一致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尤其要发掘和利用教材中弘扬的科学而正确的思想观念和人文理想,纠正学生思想言行上存在的不良倾向和模糊认识,从而使科学的知识,科学的理念和正确的价值观念、道德情愫、行为规范等转化为学生的内在素质。

二、大力培养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人文素质的高级层次。只注重了人文知识的输导是不够的,要真正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还要下力抓好人文精神的培养。语文作为民族文化的载体,不仅容纳了传统民族文化和当代民族文化的精华,而且张扬着华夏民族五千年之所以生生不息、日益兴旺发达的民族传统和人文精神。比如,以人为本,民为邦本,天人合一,贵和持中,舍生取义,正道直行,人定胜天,自强不息,爱好和平,反对分裂等,这些都是我们中华民族最可宝贵的精神品格,我们不但要继承,还要发扬光大。此外,教材中还为我们树立了大量的人格榜样: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为了祖国,为了理想,终身正道直行的执着追求精神;南宋爱国英雄文天祥“宁为玉碎,不为瓦全”,高唱“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英雄气概;范仲淹《岳阳楼记》中表现的那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怀和高尚人格;鲁迅先生“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无私奉献精神;还有表现中国劳动妇女勤劳、质朴、善良、勇敢、坚强的花木兰、江竹筠、刘胡兰等女英雄形象,教材中随处可见,举不胜举。他们惊天动地的事迹,光照人间,为我们后人树立了做人的楷模。我们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用心发掘这些人物形象中蕴含的精神内涵,精心地选择、组合、疏导,在人物形象与学生心灵中间架起一座情感桥梁,使学生的灵魂超越时空,与那些古今中外的杰出人物进行交流沟通,沐浴他们的人格光辉,感受他们的精神道德力量,从内心深处得到震撼和陶冶,从而与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民族传统、人文精神自然融合。自觉地成为中华民旅人文精神的承载者和实践者。

人文素质范文第2篇

【关键词】思想品德教学人文素质情感教学

思想品德教学的根本目的就在于促进人的思想发展,提高人的素质;思想品德教学的价值就在于造就勇于进取、善于创造、人格健全、个性鲜明的一代新人。反思现实的教学,许多教师还停留在传授思想品德知识的基础上,忽视了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因此,我们应该站在品德教育的前沿,把握住课程改革的契机,顺应时展的要求,以实际行动促进思想品德教育与人文精神的有机融合。

一、积极挖掘教材,寻找人文精神的切入点

在教学活动中要及时地把课文知识纳入到深刻的人文背景中去,做到知识和人文精神的融合。例如,在学习八年级教材中的“依法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时,从人文精神教育角度看,人类的经济活动又是一种人文活动。市场经济中的平等、公平、自由、诚实信用等原则,实际上介于伦理道德的范围。如何处理好经济发展中的诚实与信用原则,体现了一种极具人文价值的社会思潮。信用是个人、集体在社会中立足的根本,古往今来,诚信二字一直是人们追求的道德目标和行为指导。不少人更视信誉为生命,将之看得比金钱还重要。然而,近年来,诚实守信这一起码的社会道德却渐渐被有些人淡忘,甚至置之脑后。于是假冒伪劣商品充斥市场,毁约、诈骗、故意欠款等失信行为层出不穷。因而以这些社会实例结合教材论证、分析,就使整个教学过程超出了纯粹对知识的把握,而是上升到人文精神的层面,并且形成了一种道德追求。这种处理不仅达到了对知识的传授,而且培养了学生了解现实,解决问题的能力,基本达到了人文精神教育的目的。

二、重视情感教学,激发学生的人文情怀

课堂教学要变重知识传授为重情感交流,情感教学尤为重要。只有实施情感教学,激发学生的人文情怀,认知因素和情感因素才能得到和谐的统一;也只有这样的教学,才能称之为对人的教育。

1.致力于提供有利于人性内部潜能实现的自由心理气氛

品德教学应该让学生适应社会的变化,知道如何学习,帮助学生实现自身的潜能和价值,提供有利于人性内部潜能实现的自由心理气氛。例如在探究“发掘自己的潜能”时,我先从《一个成功的日本企业家》案例入手,设计几个问题:日本企业家成功的秘诀是什么?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积极的暗示有什么作用?经过讨论大家得出结论:日本企业家成功的秘诀是他经常给予自己积极的暗示,经常给予自己积极的暗示有利于提高自己的信心和勇气,能帮助我们发掘自己的潜能。由此我马上设计一个活动“我能行”,让全班每个学生都说说自己的“我能行”,并鼓励学生在面对挫折时要对自己说“我能行”,从而引导学生在面对挫折时要有积极的心态以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

2.注重学生独特的自身价值,因材施教

教师要尊重并接受每个学生,接受其作为具有独特价值的实体,面向全体学生,无条件认可存在差异的每一个个体,因材施教,使每一个人在其原有基础上有所发展,在其天赋范围内充分发展,坚持“教育机会人人均等”。教师在教育标准、内容与方法途径方面应实现多样化,平等对待有差异的个体,正确看待在某些方面发展程度不同的受教育者,而不是“一刀切”,搞平均主义,让学生从切身体验中认识到发展的意义,获得持久的情绪体验,坚定发展的信心,进一步激发其学习的主动性,充分发挥其潜能,以达到其“自我实现”,成为一个独特的具有完美个性的人。教师在设计学生活动或提出问题时要特别注意层次性,即设置了一种活动或提出了一个问题后应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都能回答。一般来说,可围绕一个知识点组织一连串问题,构成一个指向明确、由浅入深、思路清晰、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问题链。例如什么是环境问题?我国目前面临的环境问题有哪些?环境问题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危害?请你为家乡的环境治理提出几条合理化建议等。还可以经常提出一些具有发散性和答案不是惟一的问题,例如:“请简要分析治理环境污染的重要意义?”对于这一问题,一般学生至少可以答出治理环境污染有利于人们的身心健康,而能力较强的学生则可以进一步发散思维,答出治理环境污染可以改善投资环境,更加有利于吸引外资等。

3.注意教学方式和方法,加强情感交流

让每个学生在自由的气氛中,彼此通过真诚的自我表露和移情性理解,实现相互的承认和接受,从而形成一种美妙的人际关系,这对其人格发展有重要意义。我们必须注意教学方式和方法,加强师生以及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这样对取得更好教学效果有积极作用。著名教育学家巴班斯基就把学生的情绪状态作为保证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条件之一来对待,“在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条件下,教师能否善于在课堂上建立精神上的良好气氛是起着巨大的作用的,在良好的气氛下,学生的学习活动就会特别有成果,就会达到可能的最优化效果”。

4.深入实施明“理”动“情”导“行” 的教学策略

根据初中生的情感具有极易受感染的特点,教师可以利用生动形象的、有感染力的教材,通过真挚动人的情感表达来激发和唤起学生的情感,陶冶和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激发学生的人文情怀,从而加深学生对教材思想内容的理解。例如在《创建新集体》这节课中,倘若进行传统的说教,向学生灌输每个学生都要各尽其能,发挥所长,奉献集体,必然会使课堂索然无味。而设计一个游戏“折筷子”,通过游戏让学生意识到团体协作的力量,“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只有团结协作,相互配合才能奏出最美的乐章。最后还可以设计问题:你有哪些才能为班集体建设奏出美妙的音符?这样课堂教学改变了以往单纯的知识传授和说教,而是通过简单有趣的游戏,让全班每个学生都明白和接受知识,树立团体意识。

三、融合百家内容,构建陶冶式人文课堂

人文化的思想品德课堂,就是要以思想品德课堂这么一个载体,统合科学、文化、人生、教育,以实现学生思想品德、道德素质和知识技能水平的提高。中学阶段的思想品德课教学,其着力点更在于博大。纵贯千古,横及八荒,皆可为思想品德课所用。融合百家服务于思想品德教学,以思想品德内容的“点”去带动并探索更为广阔的知识的“面”,在我们今天这个工具理性盛行而人文思辩相对缺失的时代,其意义已不仅仅局限于调动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的积极性,而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文化陶冶,抑制功利主义倾向的作用,也有利于学生追索存在的价值,寻找自己的精神家园。

四、着眼学生实际,扎根生活,提高人文素养

一个人的品德是通过对生活的认识和实践逐步形成的。思想品德课要起到帮助学生塑造良好品德的作用,就不能“以本为本”,应该从情感、意志、性格、习惯等方面全面考察学生的发展,锻造学生良好的品德,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我们应把目光从以书本为中心转向学生日益扩展的生活,关注他们的烦恼,解决他们的困惑,为学生适应现实世界做好准备,使他们真正能面对社会、面对未来。

例如,在讲到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时,假如仅仅按书上的结构,让同学们了解作为未成年人有哪些权益?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应怎么办?同学们的认识往往是停留在书本的认识上,无法内化为实际的维权意识,更不用说运用了。而实践能力正是提高思想品德课实效性的根本目的,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培养学生的德育行为更应着重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我采取了请学生收集有关的材料,并编排成学生喜闻乐见的情景互动小品,让同学们身临其境,切身体会作为一名未成年人可能会遭遇的侵害,并相应的展开讨论,模拟应对措施。同学们在活动过程中则相互启发,形成了正确的观念,提高了实际生活的应变能力。同样,在讲到消费者权益这一内容时,也可以深入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内容,引导学生正确地看待社会经济活动,不仅使其学会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更要从反面的案例中明辨是非,唾弃那种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不择手段坑蒙拐骗的丑恶行径,在内心牢固地筑起诚信之堤,做一个正直的人。帮助学生提高自己的道德是非辨别能力,真正分清假恶丑与真善美,从而自觉抵制假恶丑,身体力行真善美,塑造健康向上的人格。

五、双向平等交流,实现师生零距离接触

人文化的课堂教学,传播者和受众的地位是平等的,其角色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可以转换的。追求人文化的思想品德课堂,教师应致力于让学生也成为知识及信息的加工者、传播者,而不仅仅是被动地接受。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互动式教学要求师生开展伙伴式交流,这有利于张扬学生的个性,放飞学生的思绪,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使品德课程教学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动态发展的创造过程。而学生之间、师生之间通过讨论交流分享信息、表达看法或共同解决某一问题,则成为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方法,也成为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主要途径。

在小组发言时,教师应该非常注意营造民主宽松的氛围,用赞赏的目光注视每一位发言的学生,及时热情地评价、鼓励,帮助发言者克服在众人面前讲话时紧张恐惧的心理,引导发言者精心地组织语言,以正确的语音、语调和音量表达。与此同时,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做认真的倾听者,与发言的同学要有目光的交流并以微笑、点头或鼓掌等形式回应演讲者。教育,过程比结果更重要。教师应该鼓励每一个学生站起来说话,表达自己的看法。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其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也达到了我们的教学目的。优化课堂氛围,营造良性沟通,构建平等课堂,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敢于体现价值,增强学生人文意识,这正是我们教育教学所追求的目标。在此过程中,学习的思维方式和学习主动性发生了变化,这就是学生素质的变化。

总之,思想品德课只有不断的与时俱进,引导学生追求自由、探索真理,激励学生寻求美德、探索正义,才能够不负这个不断奋进的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让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新方法新途径,使他们的文明素养不断提高,道德素质逐步增强,人文素质日益丰富。

参考文献:

[1]楼江红.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案例专题研究[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人文素质范文第3篇

古代诗歌在培养科学知识素养方面亦有其独特的价值。古典诗歌除了有抒情和叙事的功能之外,还具有博物学、地理学、生物学、医药学等其他学科的认识价值。即以《诗经》为例,孔子在《论语阳货》中曾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确实,对《诗经》进行解读,不仅可以了解先民的生活状态、情感世界、文化观念,亦可以获得博物学的相关知识。《诗经》共涉及了鸟类41种,兽类5种,虫类9种,鱼类15种。就像刘宝楠在《论语正义》里所说:“鸟兽草木,所以贵多识者,人饮食之宜,医药之备,必当识别,匪可妄施。故知其名,然后能知其形、知其性。”[]这些动物在《诗经》中作为食物的主要来源、祭祀的用物、战争的工具、物候的标志,被先民以艺术的形式记载了下来,在先民的生产、生活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唐诗人白居易的三千余首诗作中也蕴含了丰富的医药学内容,广泛涉及养生、医理、治病等方面,为我们了解中唐时代医药学的发展提供了一份直观而又生动的材料。

如何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在古代诗歌鉴赏教学中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是值得我们探讨的问题。运用自主性的学习方法。古代诗歌数量庞大,诗人众多,风格纷繁多样,形式非常复杂。仅以唐诗为例,从数量上看,《全唐诗》收录诗歌48900余首,《全唐诗补编》收诗5000多首。从创作主体来看,《全唐诗》收录唐代诗人两千二百余人,《全唐诗补编》收作者一千多人,据明代胡震亨《唐音癸签》统计,唐代诗人有别集者共691人。从风格角度而言,即以盛唐诗坛而言,明代高棅在《唐诗品汇》总序言曰:“开元、天宝间,则有李翰林之飘逸,杜工部之沉郁,孟襄阳之清雅,王右丞之精致,储光羲之真率,王昌龄之声俊,高适、岑参之悲壮,李颀、常建之超凡,此盛唐之盛也。”从诗歌形式上来看,唐诗主要有古体诗、近体诗两种形式,古体诗中又分五古、七古。另有四言、三言、六言、九言和杂言。近体诗中又分五律、七律、五绝、七绝。另有六律、六绝、五排、七排。以上所分析的古代诗歌发展样貌,仅仅是唐一代的创作情况,遑论从先秦两汉魏晋以至宋元明清的诗歌。这些数量庞大、形式多样的诗歌群想要在大学课堂上讲授一遍,并且使学生对这些诗歌的思想内容、审美风格,艺术内蕴、情感指向有较为深入的了解,这根本是不可能的。因此,在教学时间有限、学生精力有限的前提下,作为教师,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会学生自主性的学习方法,让他们有信心、有能力、有动力去探寻古典诗歌这座神秘而又美丽的花园。笔者曾经在《古代文学教学中自主性学习及培养策略》一文中提出,培养古代文学学习者自主性的学习技能,应该让学习者利用有效资源来开阔视野,培养其良好的学习态度,掌握一定的行之有效的自主性学习方法。[3]运用“入乎其内,出乎其外”的教学方法。古代诗歌鉴赏作为古代文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在自主性学习技能的实践中既应该遵循这些通行的原则,也因其内容的特殊性而具有独特的实施策略。而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既要入乎其内,又要出乎其外。所谓“入乎其内”指的就是了解古典诗歌在文体学上的独特性,分析其作为诗歌的本体性特点,具体而言即要充分把握古典诗歌的情感、韵律、词采、语序、修辞和意境。诗歌是诗人主观情感的投射,没有情感的诗歌只不过是干巴巴词汇的拼凑,称不上是什么好诗,而大学生正是在对诗歌情感的感悟和激荡中才能生发出对人性真善美的追求和对假丑恶的厌弃,诗歌在潜移默化中发挥了涤荡心灵的效果。

诗歌和散文的不同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诗歌有其独特的声律特点,学生通过对诗歌的反复吟咏来体悟作者之意,畅达自我之情思,抒发自我之志气。诗歌所描述的事理可以从文词的意义上去领会,而诗歌其中所蕴含的情趣则需要读者从文词的声音上来体验。所以,在诗歌鉴赏教学中对诗歌的吟咏感悟是不能或缺的,而这也正是古典诗歌教学中常常被忽略的一点。所谓“出乎其外”主要是指了解和诗歌密切相关的时代背景和作者情况。孟子在《万章下》中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文论观念——知人论世。清代章学诚在《文史通义文德》中也说:“不知古人之世,不可妄论古人之辞也。知其世矣,不知古人之身处,亦不可以遽论其文也。”即读古人的诗和书,就要了解古人,要了解他的时代,这是读古人书的一个重要方法。如对妻子的怀念眷恋,古代诗歌中除了以悼亡为题材的作品外并不多见,但杜甫不仅有多首诗作表现这一主题,而且其中不乏名作。如杜甫曾经写过一首月下怀内的作品《月夜》。要想深切体认《月夜》内容上的特殊性和情韵,我们就需要从知人论世的角度来认识一下《月夜》一诗的创作背景和作者杜甫。从论世的角度而言,《月夜》一诗创作的时间是公元756年。在755年1月,唐朝爆发了安史之乱,就在755年11月,杜甫经历了十年长安的困顿生活之后,登上了回其家眷所在地奉先县的路,这就是《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所记述的内容。因为安史之乱的爆发,杜甫担心家眷的安全,所以又把家眷从奉先县迁居到鄜州,756年4月,杜甫听说唐肃宗即为于灵武县,于是,杜甫又从鄜州赶往皇帝行在所在之处,结果,在赶往灵武县的路上被安史叛军俘获,并拘系于长安,幸因官小位卑,相对有一定的人身自由。这首《月夜》就是杜甫被拘系于长安期间写下的望月怀内之作。杜甫的诗歌被称为“诗史”,杜甫本人也被称为“诗圣”,其实,除了这些大家耳熟能详的称号之外,杜甫又被称为“情圣”。杜甫有一首《缚鸡行》:“小奴缚鸡向市卖,鸡被缚急相喧争。家人厌鸡食虫蚁,未知鸡卖还遭烹。

对物犹且如此,对人就可想而知了。可以说,杜甫对国家、对百姓、对亲朋、对人对物都怀有真挚的情感。了解了战乱的背景和杜甫情圣的称号,我们对《月夜》独树一帜的举起“月下怀内”的主题也就不那么惊诧了。而这样的讲授思路对学生体悟诗歌的情感,诗人的情思都有一定的启发意义,进一步生发,则会对自我所生活的和平时代、对自己身边的亲人生发出感恩的情绪,而这正是古典诗歌在培养学生人文素质这一预期目标中的落脚点。

作者:刘丽华 单位:牡丹江师范学院

人文素质范文第4篇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规定,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是“要在打好扎实的英语语言基本功和牢固掌握英语专业知识的前提下,拓宽人文学科知识和科技知识,培养获取知识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的能力,提高思想道德素养、文化素养和心理素质”,并规定“专业课程教学不但要提高学生的业务素质,而且要培养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因此,仅仅用专业知识育人是不够的,课程教育应渗透人文教育的基本精神(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2000:9)。

一 国家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和我国英语人才培养现状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总则中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也明确指出,要“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由此可见,人才的素质培养是教育的重要任务,人文素质教育是教育的高层次追求,外语教育尤其如此。

根据《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素质教育即“依据人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促进个体德、智、体、美的发展,着重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发展个性为目标的教育”。人文素质是正确做人的基本品质和基本态度,既包括处理人与自然、社会、他人关系的方式,更包括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和文化修养。人文素质教育能使人的人性和潜能获得充分的发展,是一种生活态度、人生观及人格修养的教育。爱因斯坦曾指出:“学校的目的始终应该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所以,人文素质是大学生必备的基本素质。

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不但获得知识和技能,也陶冶情操、拓展视野、开发思维能力,因而是学生形成人生修养的过程。英语教学目标的最高层次应该是使学生不但学会应用语言,还能深刻感受教学内容中的人文精神,并自觉主动地把这种精神贯彻到自己的日常行为中。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技术与职业教育的建议》中强调的,职业课程计划要培养价值观、道德准则和态度,为学习成为自主和负责任的公民做准备。

作为外语人才的摇篮和培养基地,各大学的外国语学院和外语系为我国各个行业输送了大批的外语人才,总体而言,外语教学在语言训练方面比较成功。然而,为了达到精通英语的目的,学生过多依靠简单记忆、机械操练和枯燥重复的方式,而教材所选的课文知识含量和思想深度也往往不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常常忽略对学生自身思想底蕴和思维能力的培养。随着人才需求的变化,传统的外语人才培养模式暴露出种种问题,外语专业学生的弱点也突显出来,即比之于其他人文专业学生,他们的思辨能力(思维能力、分析能力、论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明显薄弱。

思辨能力薄弱在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容易产生严重的后果和影响,主要表现在工作中缺乏分析综合能力,缺乏想法,少有创新意识,最终只能服务于其他行业。事实上,语言水平并非英语专业培养目标的全部,由于认识上的不足和误解,忽略对人才其他素质的培养和追求,成为英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缺乏的重要原因。

二 英语报刊的人文特点

报刊综合了新闻学、词汇学、修辞学、文体学和社会学方面的综合知识,往往蕴含大量的文化信息。英语报刊体现了语言教育与人文精神的结合,涉及内容广泛,涵盖社会的方方面面,具有很强的时事性。钱绍昌教授在《新闻英语问题与范文评析》序言中曾指出:“英语报刊是学习现代英语的最好教材”,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更能启发学生对社会和人生的思考,因而成为学习英语的最佳素材之一。

英语报刊阅读具有鲜明的特点和优势。首先,报刊文章具有强烈的时代性和时效性。报刊作为一种大众传播媒介,以迅速、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为第一准则,涉及的内容广泛而丰富。其次,报刊文章包含大量具有文化内涵的词语,反映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折射特有的社会心理,因而具有很强的综合性。第三,报刊阅读实用性强,是学生掌握第一手信息的重要渠道,能够帮助学习者及时通晓现代英语的表达方式。

“人类各民族的语言都不仅是一个符号体系或交际工具,而且是该民族认识、阐释世界的一个意义体系和价值体系,因而具有民族性、人文性”(钱冠连,2000:10)。英语报刊作为具有鲜明特点的人文学习素材,不仅帮助学习者学习语言,更能使其习得异域文化,了解其社会、政治、经济、国际关系和科学技术,使学习者既能掌握语言技能,也能够开阔视野、丰富阅历、增长见识,从而陶冶情操,升华人生境界,真正做到语言教学与人文教育的融合。

英语报刊阅读为学生打开了一扇通向世界的大门,其内容涵盖多元文化认识、公民素养、新闻素养、职业道德和科学素养等若干方面(王晓萍,2008:47)。学生通过大量的阅读,不仅关注新闻英语的语言特点和所涉及的社会文化背景知识,掌握国内外大事,拓展知识面,而且能够通过阅读和分析报导者的立场观点,认真思考判断,去伪存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一过程中所培养的分析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信息获取能力,将对学生产生深远甚至永久性的影响。

人文素质范文第5篇

人文素质包括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是综合素质的重要体现。人文知识涵盖文学、艺术、心理学、哲学、宗教、历史等领域,它引导人们去思考人生的目的、意义和价值,去追求人的完善化;人文精神是指人类文化创作的价值和理想,是指向人的主体生命层面的终极关怀。现代的人文本质上是一种珍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精神,是一种以尊重为核心的人道伦理意识和精神。人文素质教育就是通过人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以及自身实践等方式,培养学生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高品位的人格修养以及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多维知识视野。

越是在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人文素质教育在护理教育中的地位就越重要。现代护理的整体观强调以人的健康为中心,以病人的利益和需求为中心,不仅关注疾病,更加关注患病的人及其家庭和社会环境,注重病人的心理需求和人格尊严的完善,注重对生命的内在质量的关怀,这就要求护士不仅具有良好的医学基础知识、整体护理知识,还要具有稳定的心态和足够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这样才能真正认识人、理解人和关怀人,才能适应社会发展,满足不同国籍、不同宗教和生活习惯的人对健康的需求。这就使以人格培养为目的的人文素质教育要高于专业知识教育,并从根本上制约和贯穿一切学科的教育,这样才能培养出不仅掌握现代护理知识和技术,还拥有了“社会和文化权利”,为病痛中的众生实施人性的、人道的真正关怀的高级护理人才,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

2护理专业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与不足

2.1基础教育中人文素质教育不够

长期以来,考人我国高校护理学专业的学生主要来源于高中毕业的理科生,由于主攻数理化,缺乏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人文素质“先天不足”。考上护理学院校后更加局限于繁重的基础医学和相关的自然科学、外语的学习,而忽视了人文社会科学的学习,在一定程度上使护理人文素质弱化,从而影响高护学生综合素质的完整性。

2.2护理教育中的缺陷

①在课程设置和内容上,重视医学基础知识教育,忽视人文社科知识。据报道,我国24所院校三年制专科护理所开设的人文课程占总学时的4.2%。人文科目在课程结构中所占的比例偏少,出现课程设置形式不合理、学科门类不齐全和不科学等情况。在课程内容上,重视“以疾病为中心”的护理知识,忽视预防、保健、康复等方面的内容,课堂上讲“病”的生理、病理因素多,讲心理社会因素少,不能把医学基础、护理和人文知识有机的融合在一起。②在教学手段和方法上,采用传统的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重视课堂讲授和知识灌输,忽视素质和能力的培养;注重教给学生多少,忽视学生感悟多少;重视老师的主导作用,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老师重点讲什么,就要求学生记什么,老师怎么操作,学生就怎样模仿。这些造成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束缚了学生的创新活动,使其失去寻求知识的好奇心和创造性,人文素质教育难以实施。③对学生学习的评价手段上,重视认知领域目标的测试,忽视情感领域、精神运动领域目标的评价;重视知识测试,忽视能力考核。当课程结束时,常采用笔试的方法,只通过一张试卷来检验专业知识目标的完成情况,学生的情感、态度、技能等方面综合素质都不能得到客观的评价,从而淡化了人文素质教育的作用。

3护理教育中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途径

3.1转变教学观念,增强人文意识

各个护理院校领导率先深刻认识人文素质教育的现实价值和深远影响,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意识,并通过各种宣教方式使全体教职员工认识时展对护理教育的内涵和护生素质的要求,使之树立新的护理专业教育观念;鼓励教师利用学校现有资源,开辟多种教育途径和渠道,在授课中注人“人文”内容,自觉地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使专业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相互渗透。

3.2改革课程设置,构建多层次、立体的课程体系

科学地增设人文课程,如《护理心理学》、《护理美学》、《护理伦理学》、《人际关系与沟通》、《护理管理学》、《护理经济学》、《经营学》、《护理教育学》等,保证人文课时占总课时的1/4或1/3(在明确培养目标的前提下确立必修课和选修课),使学生首先在获取人文知识上得到保障。同时将人文课程与原有的课程有机地结合,将原有课程结构模式‘‘普通基础课、医学基础课、专业课”的“三段式”改为“平行式”,基础学科、人文学科、专业课同时开课,以一定比重同时修完,重新构建适应整体护理的护理教育课程体系。加强学科间在逻辑和结构上的联系,使各门课程之间护、医、文相互渗透,创造出与现代医学模式相适应的具有护理特色的课程设置模式,形成“突出护理、加大人文”的新型的护理课程结构体系。

3.3改变传统教学方式,运用灵活多样教学手段

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构建真实的问题情景,通过角色扮演,使学生用自己的情感去体验所学知识,这种有意义的和参与性的学习能刺激学生对知识的好奇、创造性和评判性思维叫,是以后在临床实践中重要的素质。还可以分刁蛆讨论的方式自由学习,教师的职责是让学生自己来承担学习的责任,教师可以承担多种角色,如领导者、促进者、知识的资源者或小组的训练者等。小组的类型可根据学习的内容分为指导讨论小组、学术讨论小组、自由讨论小组、解答问题组等阔。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让每个学生都有充分展现自己的机会,通过面对面的交流,进行积极、活跃、主动地发散思维、评判异己,取长补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人文知识的兴趣,同时培养合作精神,为日后与其他医务人员的协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3.4完善评价体系和手段,加强情感目标精神运动目标的评价

通过使用和研制具有良好信度和效度的护士职业量表,从态度语的选择中,了解和判断学生对护理职业的信念、价值观、关心的焦点问题和发展理想等,从而指导人文素质教育的实践。通过增加护理应用专业技能考试内容,达到技能目标的精确、连续、自然化,促进学生认知、情感、能力的和谐发展,增强学生对人文素质教育重要性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