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和网民构成的人 . 网相结合的系统,我们从系统科学的观点来分析,/china/">中国科学 》上发表专门讨论这个新问题,这里就不多说了。更为重要的是国内不仅提出像/zhexue/">哲学家熊十力曾经把人的聪明(hu..." />
首页 > 文章中心 > 网络道德

网络道德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网络道德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网络道德

网络道德范文第1篇

1) 传统的平安范式对internet的“复杂性”缺乏足够的熟悉,平安最麻烦的新问题所在是“复杂性”。 

2) 以往(例如欧洲)对于信息平安所采取的办法是建立防火墙、堵漏洞,但没有从整体性、协同方面构建一个信息平安的网络环境。可以说网络的平安新问题是组织管理和决策。 

假如对internet(或万维网/pc/">计算机和网民构成的人 . 网相结合的系统,我们从系统科学的观点来分析,/china/">中国科学 》上发表专门讨论这个新问题,这里就不多说了。更为重要的是国内不仅提出像/zhexue/">哲学家熊十力曾经把人的聪明(human mind,心智或称脑智)分为性智和量智两类;性智一个人把握全面、定性的猜测、判定的能力,是通过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培养和练习而形成的;我国古代的读书人所学的功课中,包括琴、棋、书、画,这对一个人的修身养性起着重要功能。 

性智可以说是形象思维的结果,难以用电脑模拟,人们对艺术、音乐、绘画等方面的创造和鉴赏能力等都是形象思维的体现。心智的另一部分称为量智,量智是通过对新问题的分析、计算,通过科学的练习而形成的聪明。人们对理论的把握和推导,用系统的方法解决新问题的能力都属于量智,是逻辑思维的体现。所以对青少年的培养来说,艺术和科学是两个十分重要的方面。分析现在的电脑的体系结构,用电脑对量智进行模拟是有效的。人工智能的探究表明了用电脑对逻辑思维的模拟,可以取得成功;但是用现在的电脑模拟形象思维基本上是行不通的。电脑究竟是人研制出来的,是死的不是活的,我们用不着一定要电脑做它做不到的事。总而言之,明智的方法是人脑和电脑相结合;性智由人来创造和实现,而和量智有关的事由电脑来实现,这是合理而又有实效的途径。从体系上讲,人作为系统中的成员,综合到整个系统中去,利用并发挥人类和计算机各自的优点,把人和计算机结合起来形成新的体系。 

2. 以“实践论”为指导,把熟悉从定性提高到定量 

面对未知的新问题,采用综合集成法进行分析和解决的过程如下摘要:首先由专家或专家群体提出解决该新问题的猜想,根据以往经验性熟悉提出意见,这种意见或见解属于“定性”性质;再利用精密科学中所用的建模方法(数学建模或计算机建模),用人机结合的方法建立和反复修改模型,达到从定性熟悉上升到总的定量的熟悉,这也可以说是专家们的大胆假设通过电脑包括信息网络加以细心求证的过程。这一过程需要计算机软硬件环境,各种数据库、知识库以及信息网络的支持,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体现。 

3. 以internet为基础,体现民主集中制,寻求科学和经验相结合的解答 

“综合集成研讨厅”可以看成是总体规划信息革命思维工作方法的核心。它实际上是将我国民主集中制的原则运用于现代科学技术的方法之中,并以internet为工具系统,寻求科学和经验相结合的解答。 

一些从事网络平安的专家的看法归纳为摘要: 

1. internet不是一般的系统,是开放,人在其中,和社会系统紧密耦合的复杂巨系统; 

2. internet是一个时时处处有人参预的、自适应的、不断演化的,不断涌现出新的整体特性的过程; 

3. internet的平安管理,不是一般管理手段的叠加和集成,而是综合集成(metasynthesis)。两者的本质区别在于强调人的关键功能,是人网结合、人机结合,发挥各自的优势。 

在信息社会中网络将逐渐成为人们离不开的工作和生活中的必须品。众多网民(上网的人)的行为必须有所规范,理所应当的必须遵循“网络道德原则”。下面引用北大出版《 信息科学技术和当代社会 》中,有关“网络行为规范”和“网络道德原则”的论点,作为进一步思索的参考。

(一) 网络行为规范

到目前为止,在internet上,或在整个世界范围内,一种全球性的网络规范并没有形成,有的只是各地区、各组织为了网络正常运作而制订的一些协会性、行业性计算机网络规范。这些规范由于考虑了一般道德要求在网络上的反映,也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目前网络发展的基本需要,因此很多规范具有普遍的“网络规范”的特征。而且,人们可以从不同的网络规范中抽取共相同的、普遍的东西出来,最终上升为人类普遍的规范和准则。

国外探究者认为,每个网民必须熟悉到摘要:一个网民在接近大量的网络服务器、地址、系统和人时,其行为最终是要负责任的。“internet”或者“网络”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网络,它更是一个由成千上万的个人组成的网络网络“社会”,就像你驾车要达到某个目的地一样必须通过不同的交通路段,你在网络上实际也是在通过不同的网络“地段”,因此,参和到网络系统中的用户不仅应该意识到“交通”或网络规则,也应熟悉到其他网络参和者的存在,即最终要熟悉到网络网络行为无论如何是要遵循一定的规范的。作为一个网络用户,你可以被答应接受其他网络或者连接到网络上的计算机系统,但你也要熟悉到每个网络或系统都有它自己的规则和程序,在一个网络或系统中被答应的行为在另一个网络或系统中也许是受控制,甚至是被禁止的。因此,遵守其他网络的规则和程序也是网络用户的责任,作为网络用户要记住这样一个简单的事实,一个用户“能够”采取一种非凡的行为并不意味着他“应该”采取那样的行为。

因此,既然网络行为和其他社会一样,需要一定的规范和原则,因而国外一些计算机和网络组织为其用户制定了一系列相应的规范。这些规范涉及网络行为的方方面面,在这些规则和协议中,比较闻名的是美国计算机伦理学会(computer ethics institute)为计算机伦理学所制定的十条戒律(the ten commandments),也可以说就是计算机行为规范,这些规范是一个计算机用户在任何网络系统中都“应该”遵循的最基本的行为准则,它是从各种具体网络行为中概括出来的一般原则,它对网民要求的具体内容是摘要:

1. 不应用计算机去伤害别人;

2. 不应干扰别人的计算机工作;

3. 不应窥探别人的文件;

4. 不应用计算机进行偷窃;

5. 不应用计算机作伪证;

6. 不应使用或拷贝你没有付钱的软件;

7. 不应未经许可而使用别人的计算机资源;

8. 不应盗用别人智力成果;

9. 应该考虑你所编的程序的社会后果

10. 应该以深思熟虑和慎重的方式来使用计算机。

再如,美国的计算机协会(the association of computing machinery)是一个全国性的组织,它希望它的成员支持下列一般的伦理道德和职业行为规范摘要:

1. 为社会和人类作出贡献;

2. 避免伤害他人;

3. 要老实可靠;

4. 要公正并且不采取歧视性行为;

5. 尊重包括版权和专利在内的财产权;

6. 尊重知识产权;

7. 尊重他人的隐私;

8. 保守秘密。

国外有些机构还明确划定了那些被禁止的网络违规行为,即从反面界定了违反网络规范的行为类型,如南加利福尼亚大学网络伦理声明(the network ethics statement 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指出了六种不道德网络行为类型摘要:

1. 有意地造成网络交通混乱或擅自闯入网络及其相联的系统;

2. 商业性地或欺骗性地利用大学计算机资源;

3. 偷窃资料、设备或智力成果;

4. 未经许可接近他人的文件;

5. 在公共用户场合做出引起混乱或造成破坏的行动;

6. 伪造电子函件信息。

上面所列的“规范”的两方面内容,一是“应该”和“可以”做的行为,二是“不应该”和“不可以”做的行为。事实上,无论第一类还是第二类,都和已经确立的基本“规范”相关,只有确立了基本规范,人们才能对究竟什么是道德的或不道德的行为作出具体判定。

(二) 网络道德原则

网络道德的三个斟酌原则是全民原则、兼容原则和互惠原则。

网络道德的全民原则内容包含一切网络行为必须服从于网络社会的整体利益。个体利益服从整体利益;不得损害整个网络社会的整体利益,它还要求网络社会决策和网络运行方式必须以服务于社会一切成员为最终目的,不得以经济、文化、政治和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差异为借口把网络仅仅建设成只满足社会一部分人需要的工具,并使这部分人成为网络社会新的统治者和社会资源占有者。网络应该为一切愿意参和网络社会交往的成员提供平等交往的机会,它应该排除现有社会成员间存在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差异,为所有成员所拥有并服务于社会全体成员。

全民原则包含下面两个基本道德原则摘要:第一,平等原则。每个网络用户和网络社会成员享有平等的社会权利和义务,从网络社会结构上讲,他们都被给予某个特定的网络身份,即用户铭、网址和口令,网络所提供的一切服务和便利他都应该得到,而网络共同体的所有规范他都应该遵守并履行一个网络行为主体所应该履行的义务。第二,公正原则。网络对每一个用户都应该做到一视同仁,它不应该为某些人制订非凡的规则并给予某些用户非凡的权利。作为网络用户,你既然和别人具有同样的权利和义务,那么就不要强求网络能够给你和别人不一样的待遇。

网络道德的兼容原则认为,网络主体间的行为方式应符合某种一致的、相互认同的规范和标准、个人的网络行为应该被他人及整个网络社会所接受,最终实现人们网际交往的行为规范化、语言可理解化和信息交流的无障碍化。其中最核心的内容就是要求消除网络社会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的网络行为主体间的交往障碍.

当我们今天面临网络社会,需要建立一个高速信息网时,兼容新问题依然有其重要意义。“当世界各地正在探究环境和停车场的时候,新的竞争的种子也正在不断地播下。例如,internet正逐渐变得如此重要,以至于只有windows在被清楚地证实为是连接人们和internet之间的最佳途径后,才可能兴旺发达起来。所有的操作系统公司都在十万火急地寻找种种能令自己在支持internet方面略占上风,具有竞争力的方法。”

兼容原则要求网络共同规范适用于一切网络功能和一切网络主体。网络的道德原则只有适用于全体网络用户并得到全体用户的认可,才能被确立为一种标准和准则。要避免网络道德的“沙文主义”和强权办法,谁都没有理由和“特权”硬把自己的行为方式确定为唯一道德的标准,只有公认的标准才是网络道德的标准。

兼容原则总的要求和目的是达到网络社会人们交往的无障碍化和信息交流的畅通性。假如在一个网络社会中,有些人因为计算机硬件和操作系统的原因而无法和别人交流,有些人因为不具备某种语言和文化素养而不能和别人正常进行网络交往,有些人被排斥在网络系统的某个功能之外,这样的网络是不健全的。从道德原则上讲,这种系统和网络社会也是不道德的,因为它排斥了一些参和社会正常交往的基本需要。因此,兼容不仅仅是技术的,也是道德的社会新问题。

网络道德范文第2篇

关键词:网络社会;道德;问题;特点;趋势

一、网络社会的产生

从1946年第一台计算机产生,到目前仅仅六十多年的时间,由单个计算机到局域网到Internet,计算机的发展速度真可谓惊人。如果把历史上那种能够引起生产方式的变化、并广泛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导致社会整体变迁的技术进步称之为“革命”的话,那么,当今世界引人注目的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就可算是正在我们身边发生的一场声势浩大的“革命”。

这场“革命”影响的范围是无处不及:在经济领域,它突出了知识、信息的价值,有利于广泛、迅速地传递商贸信息,沟通顾客和生产厂家,及时生产出满足顾客需要的产品;在政治领域.它用来在政府与民众之间进行信息沟通,充分发扬公民的民利,提高政府机构的办公效率,提高其科学管理及决策的水平;在军事领域,它可以使军事指挥系统全面迅速地掌握敌情,加强全局的协调、控制和快速反应能力;在科教文卫领域,它方便人们查询、利用各种信息资源,进行科研合作、远程教学、医疗会诊;在生活领域,它可以实现电子购物、虚拟旅游、交互式娱乐、电子广告、电子商场、电子银行、电子报刊、电子教室、电子图书馆、电子论坛、电子会议、电子购物、电子游戏,以及远程医疗、远程点播等。网络应用已遗及全球,目前全世界已有186个国家和地区的1亿人使用因特网。

“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不是对立的,“网络社会”生活是从现实社会生活中分化出来的,它是社会人通过因特网(作为网络人)相互交往的过程,它必然以现实社会生活为背景。如果用物理空间和电子空间(cyberspace)比喻现实社会和“网络社会”的生存空间的话,那么,电子空间并不能取代物理空间,因为人毕竟还是一个物理的存在物。虽然电子空间会极大地改变传统社会的结构,但人的物质、能量的需求毕竟还要在物理空间里得到满足,即使是人的感知和情感需求,也需要在物理空间里才能获得直接的满足,比如基于家庭的各种情感,就需要家庭成员在一个物理的地点才能很好的培育和升华。真实的情形是,电子空间与物理空间各有所长、互相补充,它们共同构成了人们的生存、生活环境。

网络形成之初,不过是一个机房内、一个工作单位内的几台或多台计算机互联而形成的,仅是物理空间的补充。所以在这个小小的电子空间中,适应物理空间的传统道德规范是基本适用且够用的。

如果说早期的局域网还不足以构成一个社会的基础、传统道德还基本适用并够用的话,那么,以全球性的、开放性的、全方位的因特网为基础的“网络社会”,则正在动摇传统社会道德基础。确实,由于社会生活基础、人们交往和活动方式发生了实质的变化,特别是人们的生活内容以及变革中的利益调整,人们的思想观念、道德情感、价值取向难免发生系统的改变,并产生出一些新的道德需求。为了适应“网络社会”这一全新的电子空间,过去制定的一些零散的不成体系的网络道德规约变得不够或过时了,因而需要在传统道德的基础上,尝试制定比较系统的维护电子空间秩序、对人们的行为加以约束和要求的新道德规范体系,使人们的行为控制在一个新社会要求的范围之内。

所以,“网络社会”需要新型的道德规范体系,但这并不是简单地抛弃传统道德,而是在扬弃传统道德的基础上,进行艰苦地改造与创新。

二、网络社会所面临的新问题

科学技术革命是历史进步的火车头。任何一种革命性的科学技术的进步,都将比其他力量更大地推动社会道德的进步。同样,“网络社会”也为人类道德进步提供难得的机遇。

然而,历史证明,“技术是一柄锐利的双刃剑”。这一信息化浪潮也可能造成某些负面的、消极影响,甚至导致伦理危机。这里仅仅列举一些比较典型的现象。

1.诚信间题

在实现社会中诚信是提倡最多的问题,到了网络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依赖关系为人对网络的依赖关系所取代,“在家办公”、网上学校、电子商场、电子银行等的出现,从而使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交往机会将大为减少,这种缺少人与人对面的约束,诚信问题就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就拿网上购物来说,网上购物本来是件好事,可以不受时间、地域限制购买自己喜爱的东西,但是有时却事与愿违,有的人利用网络进行欺骗。笔者的一个朋友,在网上看到一款很好的手机,还带130万像素的摄像头,网上的价格仅是300元,所以就把钱打了过去,手机寄来一看,原来是日本的手机,在国内不能使用;还有更甚的,打着网络购物的旗号,干着骗人的勾当,消费者把钱打去后,就是不见“物”回来。

2.文明间题

在现实生活中,人与人面对面说话,或打电话,或写信,总会顾及对方,而使用一些文明礼貌的语言,而在网络上给你聊天的人,你却不知道他是“阿猫还是阿狗”。那么在发贴子、灌水时又会怎样呢?笔者曾问学生在网上是否说过脏话?回答是讲过。问他们为什么讲脏话?回答说,在网上,反正没有人知道你是谁,说脏话、骂人可以发泄一下自己的不满。

3.不公平的问题

尽管网络建设的“全民原则”是首要的基本的原则,但在组织实施中要达到人人利用信息资源的平等化,远不是一件容易的、仅仅随着技术进步就能实现的事。如果不能做到信息网络的平民化、全民化、普及化,今后建成的因特网联结的仅仅只是一些大城市、大公司及政府机构,在线的仅仅只是一些有钱人,那么它难免不会造成人们利用信息能力的不平等,加大信息贫富差距,并且可能贫者愈贫、富者愈富。如果信息或交流信息的能力被垄断,甚至将信息高速公路变成“信息高速私路”,那么对“信息边远地区”、对穷人将是极不公平的。

4.网络资源问题

网上信息的行为的影响是社会的,在某些情况下甚至是国际性的,因此,如果一个人在网上喋喋不休,那就是在浪费网络资源,浪费他人的时间。特别是由于诸如虚假信息、不负责任信息和无聊信息的传播,网上漫骂与人身攻击等现象的出现,通讯自由与社会责任的矛盾成为一个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此外,“全球信息共享”是网络建设的目标,可有人把“信息共享”极端化,如盗用他人域名、侵犯知识产权等;反之,也有些公司被过分膨胀的商业利益所驱动,它们对信息产权的“保护”、垄断达到了妨碍正常交流的地步。

5.个人隐私问题由于利用网络收集信息的便利性和强大能力,网络上的个人生活在技术上极可能成为“磁盘为文件所记录的生活”,它可能细致到令人恐怖的程度。如果这些信息泄露出去或不能被正确地使用,个人隐私权将受到极大的侵害。当然,为了保护个人隐私权,可以立法规定网络上的个人信息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被泄露,也可以普及加密技术等,可是这样一来,个人隐私与社会安全就出现了矛盾:一方面,为了保护个人隐私,磁盘所记录的个人生活应该完全保密;另一方面,个人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因此,他的网上行为应该记录下来,以供人们进行道德评价和道德监督,甚至用作执法的证据,以保障社会的安全。

6.非商业网络与商业性网络间题

因特网是由科研学术网发展而来的,具有深厚的非商业传统,但是随着因特网的扩张,以赢利为目的的商业性组织成为因特网的主要建设者,并因此出现了大量对网络资源的商业性应用,如广告、电子商业、网络信息有偿服务等,网上企业已经成为世界上发展最为迅速的产业之一。但是,在因特网上,非商业网络与商业性网络是联结在一起的,对网络的商业性使用,将导致对学术资源和社会资源的大量占用。对网络资源的商业性使用是否道德,它应该被限制在什么范围内才是道德的,诸如此类有关合理使用网络的问题,引起了广泛的争议。

总之,以因特网技术为基础的这种更少人干预、过问、管理、控制的“网络社会”环境,必将对人们的道德水平、文明程度等进行一场或许是有趣的、意味深长的新考验。在这场考验中,许多传统道德津津乐道的东西,如空洞的号召说教、人为地、强加的规范约束,将难免失去效力。也许,我们只有站在更高的高度上,即元伦理学、价值伦理学的高度上,重新审视,’网络社会”的道德现状,以及可能导致的良性发展趋势,才可能确立起新的、真正合乎人性的、符合人的根本利益与需要的规范,才可能确立起得到人们认同、接受和遵循的规范。

三、网络道德的特点与趋势

“网络社会”生活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生活,正是它的特殊性决定了“网络社会”生活中的道德具有不同于现实社会生活中的道德的新的特点与发展趋势。

1.自主性,即与现实社会的道德相比,“网络社会”的道德呈现出一种更少依赖性、更多自主性的特点与趋势。因特网本来是人们基于一定的利益与需要(资源共享、互惠合作等)自觉自愿地互联而形成的,在这里,每一个人都既是参与者,又是组织者;或者说既是演员,又是导演。也正因为网络是人们自主自愿建立起来的,人们必须自己确定自己干什么、怎么干,自发地“自己对自己负责”、“自己为自己作主”、“自己管理自己”,自觉地做网络的主人。

2.开放性,即与现实社会的道德相比,“网络社会”的道德呈现出一种不同的道德意识、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之间经常性的冲突、碰撞和融合的特点与趋势。时空,一直是限制人们之间交往的主要障碍。美国网络专家威谦·奥尔曼说:信息革命带来的最基本的变化是,它有能力以甚至十年前还不可想象的方式,使人们紧密联系,消除“这里”和“那里”的界限。正如几十年前铁路和高速公路使地理距离缩短,人们有可能异地交往,有可能住在远离工作地点的城市郊区一样,信息技术带来的传播方式的现代化,特别是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使得地理距离暂时“消失”了,我们居住的星球正在变成一个“小村庄”,正在或将要创造出一个一个“电子社区”,人们即使居住在不同的洲、地区、国家,也可以“在一起”工作、娱乐。甚至那些穷乡僻壤也能与世界上其它地区的人们方便地交往、合作乃至打成一片。这样,人们之间便可以不受时空的限制而交往,人们之间不同的道德意识、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的冲突、碰撞和融合也就变得可能了。

3多元性,即与传统社会的道德相比,“网络社会”呈现出一种多元化、多层次化的特点与趋势。在现实社会中,虽然道德因生产关系的多层次性而有不同的存在形式,但每一个特定社会却只有一种道德居于主导地位,其他道德则只能处于从属的、被支配的地位,因此现实社会的道德是单一的、一元的。然而在“网络社会”中,既存在关涉社会每一个成员的切身利益和“网络社会”的正常秩序、属于“网络社会”共同性的主导道德规范,如不应该制作和传送不健康的信息、不应该利用电子邮件作商业广告、禁止非法闯人加密系统,等等;也存在各网络成员自身所特具的多元化道德规范,如各个国家、民族、地区的独特道德风俗习惯等。随着彼此交往的增多,这些处于经常性冲突和碰撞之中的多元化道德规范,一方面使相互之间增进了理解和同情,从而在经历了冲突和碰撞之后达到了融合,另一方面即便彼此无法融合,冲突和碰撞仍旧,也由于彼此并无实质性的利害关系而能够、并行不悖。

网络道德范文第3篇

关键词:网络 道德 道德教育

1.引言

随着中职学生的数量在近几年有很大幅度的增长。青年人是国家的未来,中职学生作为青年人中数量较大的特殊群体,他们的道德状况对整个国家的道德状况影响意义深远。

中职学生道德在网络时代受到冲击是很大的,主要原因是:一、网络是现代高新技术发展的产物,它的使用受到地域环境和使用者知识水平的约束,而中职学生在这一方面有着绝对的优势。二、网络是一个新鲜事物,它的特性和它所提供的服务容易让中职学生接受。三、中职学生处于道德观念形成的特殊时期,而这个时候学校管理的相对宽松,各种因素对道德的冲击影响都很大。随着计算机和互连网的普及,我们步入网络时代,网络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影响、制约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他们在这个时代的道德状况及其深层次的原因和我们应该采取的对策是摆在中等教育者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2.网络时代中职学生道德状况

在传统社会中,人们的日常生活受到时空的限制,人们的交往往往局限于一个特定的生活圈。由于网络功能的不断发展完善,网络提供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一个人可以在网络中从事传统生活中的一切活动。网络成为现实生活的延伸,从而使得道德实体得到发展。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是当代中职学生思想道德价值观念的主流,但同时,也有很多非主流的理想、道德和价值观念在影响着中职学生,甚至充斥在一部分学生的头脑之中从而导致思想、道德和价值观念的冲突。中职学生通过自己的知识经验分析,对传统的道德观念进行重新界定,加之多元文化的冲击,他们形成个人独特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他们不再对官方推崇的传统道德观念不假思索地接受,我们看不到五六十年代青年的道德呈现的统一格局。

在上网过程中中职学生很容易忘掉自己的社会角色、社会责任和学生身份,做出一些平时不可能做出来的违法、违规不良行为。网络给学生提供的"自由"远远超过了社会赋于他们的责任,使其自觉或不自觉地放松了自我道德的约束和社会道德规范。网络中中职学生道德责任感远不及现实生活中的,而且自由意识泛滥也比较严重。 早在网络普及之初,就有人预测:使用网络后,可能导致人们社会直接交往的减少,从而容易加剧人们的自我封闭,造成现实社会中情感联系淡化。事实证明:不少学生深陷其中,把网络当成生活的实际和逃避现实的避风港,大大减少具有可视性、亲和感的人际直接交往,疏远周围的同学、老师、校园生活,久而久之,就脱离社会现实而成为网络奴隶的,最终失去传统的亲情、友情等道德情感与平等互助、和谐一致的道德关系。

3.网络时代中职学生道德状况的原因分析

从传统意义的道德交往来看,家庭(家族)关系,政治关系和人际关系就是人所拥有的全部生存、生活与发展空间。换句话说,传统意义道德中的人,主要角色是血缘人、亲缘人、人缘人、地缘人,道德交往过程中受制于人的社会地位、社会身份和社会角色等因素,道德交往的范围也基本限于权力、地位、职业和利益相近的社会阶层,道德规范和道德评价标准相对稳定。而网络的交互性深深地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行为方式。网络的交互性是指在网上,人们既是信息接受者,又是信息者,人们可以像现实生活中那样交谈,无论是谁,无论在哪里,只要联网,便可以自由浏览网上几乎所有的信息,利用网上的资源;同时,也无论是谁,都可以在网上自由发表见解。在很长的历史时期,由于经济和科技的落后,人类交往方式大多是近距离的、直接的沟通,远距离直接的沟通和即时见面仿佛是一个遥远的梦想。网络的出现首先改变了人们长期形成的时空观念,使人际交往从时空的束缚下完全解放出来,也使过去借助于电话等进行的点对点的通讯交流变成了点对面的交流,基于地理上的时空观念正在向网络时空转变,与此同时,人类借助网络冲破了几千年来基于地缘和血缘关系基础上所形成的小群体的局限,正在形成具有社会学意义上的巨大的网络群体和电子社区。

4、构建网络时代中职学生德育教育阵地

网络使得网络时代学生的道德实体得到发展,那么网络时代思想教育的阵地也随之延伸。虚拟世界的道德是以现实世界的道德为基础的,起决定和支配作用的是现实的道德,网络道德是现实道德的拓展和延伸。但网络道德与现实道德之间,仍然是互动的关系,换言之,网络道德对现实道德具有一定的反作用。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网络世界这块思想教育重地,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不至于陷入被动的局面。任何技术都是"双刃剑",在网络给学校道德教育带来巨大的冲击的时候,也带来了网络时代道德教育的机遇,比如网络的网状结构对人的自主意识的加强,网络的隐蔽性可以让道德教育者和学生平等的交流。我们需要充分挖掘这些网络在道德教育中的优势并加以利用,我们才会掌握网络时代道德教育的主动权。

网络技术是一个新兴的技术,是一种正在完善发展的技术。它对青年道德的影响方式也会随之变化,网络时代学生的道德状况也会一定程度上随之波动。学校网络道德建设队伍必须紧随技术的发展建设好两只队伍。一是由分管学生工作的领导、辅导员、班主任和学生干部组成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负责了解和反馈学生的思想动态提供网络教育多方面的内容,另外一支是网络技术中心、图书馆、计算机、信息技术系的高年级的学生组成精通电子、信息、网络知识的技工和网管队伍,负责建立网络管理、监控机制,制作内容积极健康的网页。 在弘扬主旋律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选择能力;提倡道德自律,提高网络主体的道德修养。网络的开放性、自由性造成的信息海洋,纯粹依靠网络技术和政策法规去创造一个纯洁的网络空间是不现实的。中职学生认识水平、辨别能力都不成熟,在网络的开放性、自由性造成的信息海洋面前,他们往往很难做出选择,而学生的好奇、不迷信权威的个性使垃圾信息从某种程度上更具有吸引力。

5.结束语

网络作为一个高新技术产物,它对青年学生道德的冲击、对高校思想教育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是一个全新的课题。网络技术是一个快速发展的技术,对于网络的本质认识和高校网络时代道德教育模式的探讨也必须跟随网络技术的发展而随之进行科学合理的调整。我们在理论层次和实践层次关注网络时代中职学生道德状况,扬长避短,网络这把双刃剑必将为高校道德教育带来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 沈春光.大学生网德失衡问题及其对策[J] .许昌师专学报,2001,(4):118-120

[2] 刘国华.论信息网络技术对人们精神道德生活的影响[J] .贵阳师专学报(社科版),2002,(1):14-17.

[3] 邹正生.论当代大学生知行分离与协调[J]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12-15.

网络道德范文第4篇

“网络推手”

所谓网络推手,有人给出名词解释:又叫网络策划师,懂得网络推广并能应用的人,在日渐发展的网络世界里,网络推手就是咱们现实生活中很熟悉的“托”。随便划拉一圈,芙蓉姐姐、天仙MM、二月丫头……无一不是网络推手的杰作。

《追悼会》的帖子引起关注,主角是一个一心为教育卖身的漂亮女教师,在她死后,她的学生为她举行隆重的记者招待会。此消息被证实为网络推手张怀旧杜撰。《艾晴晴――用曲别针换别墅的中国女孩》一在网上出现,就成了众人关注的焦点,后来证实这也是“网络推手”的杰作,“网络推手”开始被越来越多的人质疑。

网络推手的出现,你可以认为这是网络造星时代的来临,对草根阶层成名具有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的推动作用。但你不能否认类似硬币的两面性,网络推手也同样因为某些恶劣行径,在污染网络甚至是挑战网民的道德底线。

“代骂”

职业“代骂”,即帮人辱骂与其结下“梁子”的网虫。社会学家认为,这一现象是网络低俗化导致的结果。“代骂”,收人钱财为人出气。网络上的骂人和现实社会中的侮辱一样,是一种网络低俗化、道德缺失的行为,对整个社会的治安和精神环境都能造成极坏影响。“经营代骂业务,进群就是股东。提倡人海战术,集中攻击对象。只有同心协力,才能绝骂天下”。――这是QQ上的一个“骂人公司”的公司经营理念和成立宣言。

QQ上,在线搜索“专业代骂”字样,竟有26人叫这个名字。叫“代骂”、“职业代骂”的人也大有人在。提供这种服务的QQ群也有8个。

当《传奇》这类网络游戏的兴起,使“屠龙刀”、“龙纹剑”、“裁决杖”等顶级装备成为网友追捧的东西,甚至可以来换取大笔的金钱。

新闻有报道,说游戏号被盗取,装备丢失,跑去报案,却没有任何办法――甚至立案都成为难事。于是,在这种情况下,众多玩家只能用“骂人”的方式一解心头之恨――“专业代骂”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出现的。网络代骂者通过收取游戏币倒手赚钱。

后来,一些网站把代骂从虚拟世界中发展到现实中,开始通过电话、邮件等途径提供代骂服务。

2007年初,一家骂人的公司在深圳罗湖区成立。公司的老板年纪不大,却对“骂人”事业有着深刻的认识。赵老板表示,同样是骂人,他们公司的骂人却有着独到的“职业道德”,保证不说脏字;不骂未成年人;不接未成年人的业务。

网络道德范文第5篇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道德意识;道德规范;道德行为;失范行为

 

引言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快速发展,网络带来了许多政治、法律、伦理道德和社会问题。研究探讨网络发展所带来的伦理道德问题,已经成为国内外各界人士普遍重视的前沿性课题。道德范畴主要包含三个方面内容:道德意识、道德规范、道德行为。本文主要探讨了计算机网络发展对道德的复杂性影响。

一.道德意识方面(领域)

(一)道德相对主义盛行

后现代主义的道德相对主义(“你想怎样就怎样”或者“怎样都行”),非中心主义,多元化,表面化,无终极目标等等,直接源于后工业社会生产形式、组织形式和文化格局。但是在信息高速公路的雏型lntemet网络世界中,道德相对主义却找到了它最适宜生长繁延的领域。这是因为:

a、Intemet没有中心。在科学家们设计Intemet的前身AP.PANET时,军方就要求这个网络没有中心。这样做的理由是,不管网络上的哪一个特定的点受到攻击,它的其他部分都能够正常工作。

b、Intemet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从地理角度讲,lntemet覆盖在整个地球的表面上。而地球也是一个球体,在这个覆盖于球体的网状物中,既没有开始的地方也没有结束.意味着没有终极。一进入这个由光纤电缆和其他设备器件构成的世界,你就变成了电子化的飞速运动的存在。这种状态,除了使人忘记对终极目标的追求外,也会让他不想对任何东西负责。

(二)无政府主义泛滥

Intemet当初的设计思想,是让信息在网络中能够自由的传播,这样,当网络的一部分遭到袭击时其它的部分依然能够正常运转。当这种思想变成现在的Internet事实之后。使你在网上实施言论控制成了一种不太容易的事情。眼下的In—temet像一片藤草丛生的荒野。

(三)人际情感的疏远

人际情感是需要人与人的社会交往来维持的。而在网上交流时,我们的言谈举止都被转换成二进制的语言。我们的音容笑貌以数字化字符方式在屏幕上传播,我们成了数码化的存在:DegitalBeing。Intemet改变了人际交往的方式。使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变成了人与机器之间的交流,这与现实生活中入与人的直接交往相比,人与人之间的隔离不是减少了。而是增大了。终日与电脑终端打交道.同他人的社会交往会被削弱,使家庭成员之间,邻居之间,同事朋友之间的感情联系淡薄。

二.道德规范方面

(一)对传统的道德规范形成冲击。其约束力减弱

网络社会是人类为自己开拓的另一个生存空间.在这个空间里对人们没有多大的约束力,这对建立在现实社会基础上的传统的道德规范形成巨大的冲突。

(二)使道德规范在量的规范上不断扩张

网络世界的发展对形成和发展道德标准,制定新的规范开拓了新领域,产生了积极促进作用。在网络中,同样需要教养,网络行为和其它的社会行为一样,需要一定的道德规范和原则。

(三)网络道德规范向法制化转化

具体的道德规范在量上的积聚并不是无止境的。其结果必然导致向法律法规的转化。

三.道德行为方面

(一)使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方式产生新特点

Intemet直接介入“交际”领域,为人类创造了独具特色的网上空间,为现代人的交往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场所:其一.网上空间具有虚拟性,可以“相识不相见”,从而免除交往者的奔波之苦;其二,网上空间具有开放性,交互性,且覆盖广麦。上网者可以定向抵达一点,也可以同时抵达多点,从而形成颇具规模的“交际圈”,为人们在更大的范围内交友、择友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其三,网上交友可以“匿名进入”。在“Intemet上,没人知道你是只狗”,交谈者可以对对方的真实身分一无所知。这也便于人们以平等的身分进行交往。使交际变得更加自由和轻松。

(二)出现大量不规范行为

在网络发展初期,新旧道德规范并存、交替、更迭,造成规范内容的冲突和衔接的脱钩,引发了大量的失范行为。主要表现为:

1失规范的行为。

2规定冲突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