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现代文阅读题及答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高考;现代文;有效答题
江苏高考现代文包括文学类文本、论述类文本或实用类文本,其中涉及的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不仅概念多而且容易混淆。现代文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信息量大、主观性强,学生不容易从文本中寻找答案。尤其是节选片段作为试题文本时,在学生不知道文章背景、而表现手法又独特的情况下,学生往往很难把握文章的主题及命题人的意图。
高考语文的考试时间只有150分钟,题量不少,在有限的时间内如何高效答题很重要。现代文阅读主要考查学生对文章信息的提取能力和对文本的分析鉴赏能力,正确掌握现代文的阅读方法和解题思路有助于学生获得高分。
一、获取有效信息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阅读也是这样。高考现代文文本信息量大,而考查的又不是对整篇文章的精读和赏析,因此,学生做现代文阅读时首先要带着题目阅读。因为先看题目再阅读第一遍,学生大脑会形成一个对有效信息进行筛选的机制。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可以在相关的句子及段落处做标识,等第二遍再次阅读时可以精读之前标识的内容,对某个段落、语句进行剖析。像《比邻而居》中第一问:文章第三四两段写第一家的草药味,凸显了这家人什么样的生活风格?请简要分析。很明显问题中要求我们单凭草药味来分析这家人的生活风格,我们就不要去从其他方面分析了,题目也很清晰地指出我们应该在文章的三四段寻找答案,所以考生就可以快速跳到三四段。精读三四段,迅速找到要点,继而分析整理出答案。
二、快速准确答题
阅读最难的就是对题目的把握,即使你读懂了整篇文章,只要你在审题上出现一点点偏差,你之前做的工作都是徒劳。审题就是做现代文阅读的核心,其实审题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在原本的题目上多问自己为什么,自己心里搞清楚了为什么,很自然就能把握题目的意思。同样是《比邻而居》一文,最后一问是:探究“艾草味里,所有的气味都安静下来,只由它弥漫,散开”这句话的意蕴。像这类对一句话的分析,读完题后,看起来好像懂它在问什么,但又不知道怎么回答的情况下,我们应该自己提问自己,为什么“艾草味”能在众多气味中弥漫开来?只要我们找到艾草味为什么会弥漫开来的答案,就能够体会到出题者想要我们回答什么。很明显,艾草味弥漫开来,是因为大家都在点艾草,而且这一天是端午节,就从这两点来看,就容易得出不同的生活状态但也会有相同的生活内容,其次就是大家都认同端午节的传统文化――点艾草。第三层含义是较难得出的,但是我们看这句话的后文,“一年之中的油垢,在这草本的芬芳中,一点点消除”,借助这句话我们可以得知不管是怎样的生活都在艾草的熏陶下得到了升华。多给自己设问,多点思考为什么会这样,通过顺藤摸瓜的方法,答题自然水到渠成。
三、阅读训练分类型
现代文训练要分门别类,考生平时做题要分散文板块,小说板块,议论文板块、实用文板块来进行相应练习,分板块复习的好处是能够对同种类型文章进行针对性的分析和总结,而且这几种类型文章的表现手法会有差异。分类练习后会提高做题的效率,高考时拿到试卷后就能对文章进行类别判断,进而在做题时可以找准情境及分析题目的方法。
四、找准失分根源
很多学生会问,现代文阅读要怎么训练,尤其是在高考复习后阶段,如何做练习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阅读训练其实需要对症下药,尤其是后阶段复习,我们不能用拉网的方式复习,我们要针对性地进行训练。因此,对学生现代文失分的分析很有必要。就近几年的高考卷来说,学生容易失分的原因有三点:
(1)审题不清,答非所问;
(2)靠个人直觉想象来答题,答案脱离文本;
(3)答题不完整,只答其一,不答其二。
针对这三点,学生要牢记有三个“必须”。学生必须重视审题,仔细审题,切忌看题不加以分析就动笔答题;必须结合文本,处处联系文本,围绕文本,切忌自己天马行空地答题;必须分点答题,完整答题,切忌答题不分点,导致阅卷老师漏掉得分点。
现代文阅读并不难,难的只是学生没能分析到失分原因和未能掌握做现代文阅读题的方法。只要掌握正确的复习方法和答题技巧,学生完全可以在现代文阅读这一部分拿高分。同时,教师指导也是很重要的,采取适当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分析阅读内容,总结阅读类型,明确考试要点,讲题中给学生加入个性化的思维解读。
参考文献:
[1]郭会荣.如何进行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训练[J].祖国,2016(15):218.
现代文阅读复习教学中存在目标不明、指导不力、方法不当、练习过多的问题。如何提高现代文阅读复习教学的效率,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针对考点
现代文阅读的考点有哪些呢?
“课标”中对于现代文阅读有较详细的阐述,其实概括起来主要包括8个点:①词句理解;②结构把握;③内容理解;④信息筛选;⑤表现手法;⑥文体把握;⑦欣赏评价;⑧阅读方法与习惯。在复习指导中我们还要将这些点细化,如词语的理解就可细化为:词语的指代、词句的引申义及比喻义的理解、词语的深层含义的理解、词语的选用等;内容理解可细化为:思想情感、人物性格、主要事件、主要观点、事物特征等。
在训练时要心中有数,对不同的考点,要采用不同的策略与方法进行指导,对学生能力薄弱的考点更要深入指导,加强练习。
二、强化意识
现代文复习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形成三种意识:整体意识、语境意识、反思意识。学生答不出题,读不懂文的原因正是因为缺乏这样一些意识。
为培养整体意识,在阅读时要引导学生不要急于看题,首先要读文,读文之后花一分钟来想一想这篇文章写的是什么。有了这样一个总的印象,答题时就能联系全文的内容、主旨进行作答。这要让学生养成习惯。语境意识至关重要,教师在指导学生答题时要让学学首先回到原文,回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之中,看看题干所指内容与上下文哪些内容有关联,有什么样的关联。老师在评讲时不要只注重答案,更要让学生展示答案形成的过程,从中发现其是否具有语境意识,从而逐步培养起学生的语境意识。
老师的策略指导不能只是归纳一些方法条款,而必须将策略方法贯串于答题过程中,指导学生通过感悟、反思从而逐步构建起自己的答题策略。在阅读指导、训练中要经常问一问学生:从这篇文章的阅读中,从这道题的解答中你获得了什么启示?从而引导学生反思。只有经过学生内化的策略方法才能转化为能力。
三、指导方法
阅读复习要生学会阅读的方法,方法的指导要精、准,要结合阅读实践来进行,要力求通过方法的点拨,形成技巧,提升能力。
(1)文体切人法。每一种文体自有其特征,即使是综合性的散文,就部分而言仍呈现出一定的文体特征。文体知识就是一把解读文章的钥匙,我们要善于利用。如面对议论的篇章或段落,我们就要注意区分论点与材料,思考论点是什么,论点与材料的关系是什么,这样对于我们准确把握文章就很有帮助了。
(2)整体感悟法。此处的整体既指全文,也指局部段落。通过整体的阅读,抓住文章的标题、中心语和关联语,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思路结构,领悟作者的表达意图。
(3)信息筛选法。准确地捕捉文中的重要信息并加以合理的筛选,始终是现代文阅读的关键。在筛选信息时,首先要找准信息区间,之后锁定关键词句,再进行信息整合完成答案。
(4)语境分析法。即通过题干所涉及的前后语言环境来答题,根据上下文品味词语,推断隐含意义,体会修辞的作用等。如问排比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我们就不能只是回答增强气势,而要根据语境找出其增强了什么气势,这样才能准确作答。
(5)比较阅读法。此法可用于结构的安排、修辞的赏析、语言的品味等试题。通过移(移动顺序)、易(改变用法、用词等)、增(增加词汇)、删(删除词汇、语句)等方式来比较阅读,从而体会原文词句、结构的妙处。
现代文阅读的方法还有许多,教师教学时可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学生实际采取合适的方法,方法不求多,但求有效。方法的运用不能停留于概念化,一定要结合实践让学生有所感悟。
四、注重表达
对于学生而言,现代文阅读答题表述是一大难题。原因一是头脑混乱,思维不清晰;二是语汇各界不够,言不达意。提高学生答题表述能力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用好文中的关键词句。文中的关键词句是文章的文眼,最精练、最丰富地体现了原文意图;阅读中所设问题大多都能在文中找到相应的关键句或关键词,因此我们要尽可能借用。
(2)理清思路,组织好语言再下笔作答。学生容易出现的情况是有点感受就开始贸然作答,教师要引导学生先理清思路,此题答案共包含哪几个方面,用什么语言来表述,想好之后再下笔。在课堂上,如遇到学生答得不够好时,教师要给学生时间让他重新组织语言,力求准确作答。
(3)阅读答题时不要过分追求文采,否则容易出现以文害意的情况。阅读答题不同于写作,只要表意清楚即可。
五、关注新题
“课标”提倡个性化的、有创意的阅读,因此这两年的现代文阅读考查也有了一些变化,涌现了一些新题型,如读书卡片题、批注题、链接探究题等。读书卡片一般是叫学生摘录语句,谈感受;批注题可从理解文意、赏析手法、品味语言、联想引申等角度来进行。其中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近年出现了多种形式的开放性试题,包括:①结合生活谈体验、感受、启迪;②根据场景体验想象;③对选文的内容及表现形式进行评价,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④材料链接类比探究,即在选文后或提供背景,或从不同的角度提供几则相关材料,让学生结合选文进行探究。这些新题,要让学生练一练,掌握一些答题技巧,这样学生走上考场,才能从容应对。
六、精当选材
现代文阅读复习的选材十分重要,选材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利用好教材上的文章。有人认为,中考都是考查课外的文章了,因此复习哪还用得着教材上的文章?其实在阅读方法的指导时利用教材上的文章,能省去学生阅读文章的时间,能让学生更高效、更深入地领会教师指导的方法,之后用课外文章进行训练,这样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2)选取典型材料,精当设题。复习时要选取有一定意蕴的典型文段,从多个角度进行阅读指导及训练,力求以一当十,切忌贪多求全、题海战术。对于有价值的文段,教师可以不仅限于资料上所设的几个题,还可自行设题,充分挖掘其训练价值。
编者按:现代文阅读是高考语文试题中的重点和难点,所占分值高,篇幅大,而且答题的主观性强。许多考生在解答此题时往往是“跟着感觉走”,或者是一味地依赖“临场发挥”,没有形成合理的解题方法和思路。其实,只要我们扎实掌握了一定的解答思路、步骤和技巧,熟悉了各种文体阅读的解题方法,现代文阅读这只“拦路虎”也是可以轻松拿下的。
高考现代文阅读是许多考生丢分最多的一道题。丢分的原因无非两个:一是心理素质不过关,对此题产生畏难情绪,信心不足,应试时紧张焦虑,不知从何下手;二是解题方法不当,隔靴搔痒,答不到点子上,从而失分。其实现代文阅读并不可怕,它是有规律可循,有方法技巧可用的。具体说来,有以下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快速准确解题。
一、平心静气来阅读
在解答现代文阅读题时,很多考生一见到材料陌生,立马就心里发慌,被题目吓倒,从而稀里糊涂乱答一气。其实,我们应该反过来想想,正因为材料陌生,才能扩大我们的知识面,让我们获取到更多书本上没有的信息,这其实是一个难得的学习新知识的机会。再者,不管材料如何新颖,如何陌生,它都只不过是被用来作为一个载体而已,考查的还是语文知识。因此只要我们心态平和,带着欣赏的眼光,抱着学习的态度去阅读、理解,就一定会有收获。在这种心态下,现代文阅读题或许不会显得那么可怕。
二、明确文体抓特征
阅读时,先要明确选文的文体,不同文体有不同特征,因而阅读理解时也就有所侧重。散文离不开情,试题往往围绕“情”做文章,因此阅读时就应注意围绕“情”来展开思考:表达了什么“情感”,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情”,抒“情”的依托物是什么,用什么样的语言来表“情”的。阅读议论文,就要把握住文章的论点,看它运用了哪些论据,是用什么方法论证的,采用了什么样的论证结构。自然科学类,其内容往往是新的科学发现、研究成果,一般涉及:发现、发明的内涵,依据,特点,研究过程,评价,意义及运用。如2002年的“沙尘暴”和2003年的“全球变暖”,材料就涉及概念的内涵、原因及解决办法。而社会科学类,则是要告诉人们某种思想、理论观点。如2001年“铜奔马正名”就涉及了观点和论据。小说则主要把握作者在怎样的背景下,通过怎样的情节,塑造了具有什么性格特点的人物,从而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生活。
三、立足整体扣主旨
高考现代文阅读题的设置,与平时的语文教学是一致的,也强调整体把握。因此解题时,要从整体出发,通读全文,弄清线索,理清思路,进而把握文章主旨。局部服从整体,整体弄清了,局部也就明白了。思路理清了,才知道每一段、每一句话在文章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相互间的关系。
例 2000年高考卷第23题:最后一段写道:“但人们告诉我:外层空间能看到的地球惟一的人工痕迹,就是你呵,长城!”
第②问:“联系全文看,这段文字表达的意思是什么?”
回答这一问题就涉及文章的主旨,不通过整体阅读,是难以解决问题的。文章以长城为象征,从深秋说起,引入对历史的回答与反思,再从历史回到现实,在历史与现实的对比中揭示主旨。其主旨是:反对封闭,提倡开放;反对愚钝,鼓励自信。联系主旨,答案就明确了:显示出中华民族的伟大、自豪和自信,能承受改革开放的冲荡。
四、把握内容看标志
要快速而准确地把握文章内容,除了理清作者思路,明确文章主旨外,还有一条捷径可走,那就是抓住一些标志性的语言来理解。具体可以从以下六个方面入手。
1. 关注标题
绝大多数文章的标题都起到了概括文章主旨、表达作者观点的作用,如从文章的标题入手,明确文章的表现对象,并且多方设问:本文的表现对象是什么?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表现这一对象的?表现了对象的什么?为什么要表现这一对象?如能这样,就可以帮助我们迅速把握文章大意。
2. 关注注释
文章中的注释有多种作用,或提示写作背景,或揭示主要内容,或表明人物关系,或指明出处、注音释义,作用不一而足。而且它对理解文章、解答问题也常常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1991年高考第34题的标准答案为“托尔斯泰诞生一百周年”,细心的同学就是在文章下面的注释中发现这一信息的。
3. 关注指代语
文章为了简洁,往往用指代语。高考中也常有对“此”“这”“它”“这样”等指代内容的考查。这些指代的内容多数应从这个指示代词所在的上文寻找答案,比如1997年高考第26题“文中的‘两重桎梏’分别指的是什么”,这个答案就要通过对“两重桎梏”所在的第5段及上一段的分析来解决。当然,也有要从下文寻找答案的,这时指示代词后面往往有冒号,如“可能出现这样的情形:……”“这样”指代的内容就必须在下文中寻找。
4. 关注重点词语
重点词语包括关联词语、表程度和范围的副词、例举性的词语、解说性的词语及概括性的词语等。这些词语对我们快速准确把握文章内容有极大的帮助。
5. 关注重要句子
所谓重要句子,是指文中的主旨句、总结句、过渡句,甚至抒情议论性的句子等。它们对理解文章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只要理解了这些句子,也就不难把握文章内容。
6. 关注标点符号
标点符号对我们快速把握文章内容也有帮助,如:分号往往表示前后是并列关系(意思相对或相反);冒号则提示下文或小结上文;而破折号则带有解释的作用等。
五、审清题目巧回答
审题主要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明确题干要求。高考试题的题干往往给考生提示了诸如答题角度、答题范围、命题意图等隐含信息,读懂了题意,答题时就能克服盲目性,做到有的放矢,从而问题也就会迎刃而解了;二是分析分值设置,推断得分点。如4分的题一般可分为两点表述,6分的题可分为三点来表述,这样就可以做到答题充分、到位。
具体答题时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 直接抄录
高考中的现代文阅读一般有一道题目是可以从原文中直接找到答案的,而且往往是现代文阅读题的第一题。能在原文中找到答案的尽量在原文中找,不可自作聪明,勉强用自己的话概括。如2000年高考卷第21题要求回答“又是如何看待长城现实的”。这一题有点难度,因为作者对长城现实的看法,是与对四面八方亿万游人的描写结合在一起的。但是,只要认真阅读,就会发现“现在你敞开胸襟了”,“你显得十分开放,而又充满自信”这样一些关键句。其中关键词是“开放”“自信”,把它组合为“开放自信”就回答了题干设置的问题。
2. 提取整合
解答现代文阅读主观题,从文章中找到中心句或关键句以后有时不一定能直接使用,或语句太长,或语句中含有不合题目要求的其它信息,这时我们可以从句中提取关键词语,根据题意对有用的语言信息进行加工改造,优化重组来答题。
例2003年全国卷第19题:“从文中看,身上都给人们打下了哪些‘童年的烙印’?(不超过28个字)”
“从文中看”就要求对文章的思路结构作必要的整合,该题答案在文中的相关信息,很显然就是“童年的烙印”这个词语所在的第2自然段:
人生旅途崎岖修远,起点站是童年。人第一眼看见的世界,就是生我育我的乡土。他从母亲的怀抱,父亲的眼神,亲族的逗弄中开始体会爱。乡土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溶化为童年生活的血肉,不可分割。而且可能祖祖辈辈都植根在这片土地上,有一部悲欢离合的家史,在听祖母讲故事的同时,就种在小小的心坎里。邻里乡亲,早晚在街头巷尾、桥上井边、田塍篱角相见,音容笑貌,闭眼塞耳也彼此了然,横竖呼吸着同一的空气,濡染着同一的风习,千丝万缕沾着边。一个人为自己的一生定音定调定向定位,要经过千磨百折的摸索,前途充满未知数,但童年的烙印,却像春蚕作茧,紧紧地包着自己,又像文身的花纹,一辈子附在身上。
这一段共七句话,是总分总的结构。题目出在第⑦句,第⑦句是③④⑤⑥句的总结句。那么题目所问的“哪些”,当然涵盖在③④⑤⑥句中。由四句话概括出四个要点,并且要不超过28个字。这里既需要概括文意的能力,又需要能对文字进行整合的能力。
3. 理解表述
高考中还有一些阅读题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答题,而且有字数的限制,这类题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要求比较高,题目难度也大。解答这类题就要学会在原文中找出相关段落所传达的信息共同点,然后利用文中附着信息共同点的那些具体的、形象化的语句,把这些具体形象化的语言转换为抽象、概括性的语言,即为所需答案。
例2002年高考卷第20题:“知音的传说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一部分,根据文意,分两点对此概括说明。”
关键词:高三 散文阅读 活动单 讲评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4-6097(2013)06-0065-02
教学目标:
1.强化文本精读意识,提升文本解读能力。
2.熟悉散文阅读的命题角度,强化审题意识,掌握常见题型的答题思路。
教学重点:
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提高解题能力。
教学难点:
提升对散文文本的解读能力。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散文就像一座干净的村庄温暖着焦灼的读者,熏陶滋养着一个又一个心灵。因此,在高考现代文阅读中,散文阅读显得尤为重要。江苏高考现代文阅读的一般出题角度大致有以下几点:句、段的作用题;句子的技巧鉴赏题;句子含义的理解题;文章内容提取、整合、概括题;人物形象题;探究题等。
活动一:通读文本,把握文意。
活动二:答案举隅,反思提升。
1.请写出第一题的审题要点、答题思路,并分析、完善学生答案。
明确:(1)人物形象题。审题:首先找到相关的答题区域(对象的语言、肖像、动作、心理描写等内容),分析并从中概括出人物的形象。(2)答题:人物身份(人物所具备的文化意义、社会意义等)+具体形象特征(人物的性格、心理、人生观、世界观等)。
学生答案:①关心儿子:他们非常担心“我”的生活,不知道“我”会走进一个怎样的世界;②淳朴,热爱宁静的生活:他们去了,又回了,他们不习惯;③精神上贫困:不了解外面的世界,无法理解在外读书的儿子;④父母对我的感情很深,但不善表达。
找出问题,分析原因: 要点不全;答案交叉(①和④)
2.请写出第二题的审题要点、答题思路,并分析、完善学生答案。
明确:(1)句子含义的理解题。审题:联系上下文,抓关键字“这”,“这”在文中指什么内容?关键词“收获和教训”;(2)答题:找出“这”关涉的内容后再理解关键词语含义,再说作者所要表达的意图和感情。
学生答案:我二十多岁时没能安家,还让自己的父母为自己担心忧虑,表达了“我”内心对父母的愧疚。
找出问题,分析原因: 审题不清(没有联系上下文);角度错误(没抓关键词)
句子含义的理解题解题角度:从关键词句、分析修辞、特殊位置、本文主旨、相邻句子入手。
解题思路:找准解题角度,紧扣文本内容(关键词、段意、主旨、上下文)全面理解,忌断章取义。
答题模式:先说表层含义,再说深层含义;或者先说关键词语含义,再说作者所要表达的意图和感情。
活动三:课堂总结
师:通过本堂课的学习,我们深深感受到快速疏通文意的重要性。疏通文意,有利于我们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主旨思想,为后面解题打下基础。这就是“磨刀不误砍柴工”啊!
疏通文意后,具体解题时,首先要认真审题,认清命题意图,判断题目类型;然后明晰各题型的解题思路;最后要结合文本,规范答题。
教学设计说明:
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授人以鱼只救一时之急,而授人以渔则可解一生之需。高三语文复习中,练习讲评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现代文散文阅读是对学生解题能力要求更全面的题型,是学生得分不高的部分。好的现代文练习讲评课可以使学生纠正错误、规范解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主要是通过对学生练习情况的总结,引导学生找出不足及原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教师启发点拨、学生讨论交流、小组展示等方式,引导学生探寻现代文阅读的解题思路、熟悉解题技巧。
通过对学生答题情况的分析,归纳出学生存在的普遍性、典型性问题。再对这些问题进行归类,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在学生能力方面,把学生存在的问题归纳为三类:一是把握不准文本主要内容;二是审题不清;三是答题要点不全、答案交叉、角度错误等。针对这三类问题,进行集中讲解。为此,教学过程分为三个部分:1.通读文本,把握文意;2.答案举隅,反思提升;3.总结、完善答题模式;4.检测反馈,巩固提升。讲评时,鼓励、归纳、启发、拓展相结合。在讲评过程中,同一类的问题,择其重点进行讲解,引导学生自主分析、归纳,并回忆所做习题中相类似的题型,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从而在高三一轮复习的后期建立几种现代文阅读题型的答题模式。
附:
空荡荡的院子
张蛰
①那个院子自从没了他们的声音,就开始了长时间的空旷和寂寞。
②以前回家,我都是坐在堂屋的那把自制沙发上跟他们说话,有时也坐在小板凳上,或者门口的那块青条石上。现在,我只能跑到哥哥家的苹果地里,坐在一堆土前,对着里面自言自语,诉说这世他们见过无数次的平淡无奇的喜怒哀乐。风总是从那堆土后轻轻地刮过来,吹我的脸。我知道,他们需要我的消息,那些风就是他们从另一个世界看我的目光。我一动不动,让风尽情地抚摸我。有一回,我忽然无来由地大悲大痛,就在风里大哭一场。我知道他们需要我的哭声,没有我的哭声,他们不放心。
③他们非常担心过我的生活,不知道这个唯一去读了书的儿子会走进一个怎样的世界――那个时候,我的心态我的种种言行都超过了他们的想象:早知道这样,让你念什么书呢?早知这样,把你当条狗养多好……
④我的确按照他们希望的在变好。上班,吃饭,睡觉,带着孩子去公园,周末去院子里看他们。我开始抽烟,我们互相发烟,在门口的青条石上一支接一支地抽。女儿对着他们喊:“爷爷奶奶!”他们慈祥满面。那是我不曾见过的慈祥。我知道,他们老了。
⑤我决心把他们带到城里去。住住楼房,打打电话,逛逛公园,早晚也在护城河沿上溜达溜达,和其他的城里人谈谈孩子和更小的孩子,谈谈以前的陈芝麻烂谷子。他们去了,又回了。他们不习惯。
⑥他们又回到乡下的那个院落,喂鸡,喂鸭,养猫,养狗。院子里日升日落,下雨起雾,开门关门,院门吱吱呀呀地响。他们老了,他们的老超过了我的想象。我站在门口,手牵女儿,在正午的阳光下,看他们睡着在院子里的那棵槐树下,一左一右,狗卧一旁,猫躺身上,鸡在啄他们脚上的烂菜叶。
关键词:高考文学作品阅读;答案要素;答题技巧
文学作品阅读是高考现代文阅读中侧重于考查学生鉴赏评价能力的重要类型,也最能考查出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的题型。虽然学生知道“一切答案皆在文中”,而且这方面的训练资料很多,但学生解题不得要领,得分普遍不高,这值得我们深思。我们必须深深研究文学作品阅读,分析探索其中的规律,从答案构成要素和答题技巧方面寻找突破,使学生们在高考中能获得理想的分数。
文学作品是文质兼美的文章,体现作者的写作意图。首先考生要用心阅读作品,通过阅读把握文章的体裁和内容,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通过调动阅读积累、生活经验,以及对作者及其写作背景的了解,进一步把握文章的中心和主旨,为答题作好准备。对作品思想的领悟是考生答题的至关重要的一步。
命题的依据:一是考纲和考点,二是文章本身。所以考生仅仅读懂文章是不够的,还要认真审题,明确命题者命题的形式与特点、相关的考点,去发现命题人要求的答题方向,特别是其中的隐性考查点,并按命题者的要求进行答题。
答案最终是拿给阅卷者评阅给出分数的,考生要学会站在阅卷老师的角度来反思答案,必须熟悉评分规则和标准以及答案构成的要素。
很多考生最常犯的错误就是看文章匆忙,不认真领会文章的要素和主旨,不重视命题者的要求与设置的陷阱,更没考虑到自己的答案是由阅卷老师来评判的,以致不够理想。
我通过对近几年高考现代文阅读试题答案及评分参考深入分析和研究,对如何回答问题,我有如下收获和体会。
第一步,把握文本体裁,把握鉴赏方向。
《考试大纲》规定了文学类文本考查小说、散文、诗歌、和戏剧四种体裁,实际上,高考考查的重点是小说和散文,戏剧考查的可能性极小,而诗歌则几乎没有可能。而体裁不同,考点也是不同的,鉴赏评价的方法也不同。
(1)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决定了要理清思路必须准确把握结构上的行文线索,辨明是以什么为线索,是时间、空间、思想感情、某种具特殊含义的物、某一动作细节等。借助对作者行文思路一步步的梳理,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摸清作者的整体情感走向。抓住议论抒情的句子去把握文意,尤其注意文章结尾的议论抒情,它们往往就是全文的主旨所在。细心品读文中相关的描写笔调来理解并把握作者的感情基调,注意体现感彩的词句。例如(2011福建,甲)文章第11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谈谈你的看法。此题考查概括、探究散文主旨的能力。此段为全文议论性的段落,放在文末,有点题的作用,表达作者厌恶城市向往沙漠的感情,结合文句去分析概括。
(2)小说的阅读鉴赏重在人物形象、情节和环境。而这三者必须与作者的写作意图、小说所反映的社会背景与发表时的社会背景密切结合起来。首先分析鉴赏人物形象,要通过分析人物的言谈举止、形貌神态等,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特征,通过人物生活的特定时代背景和社会条件,认识人物的典型意义。其次把握故事情节,一要在情节的发展中,矛盾冲突中,把握人物性格发展的线索;二要注意情节发展对展示人物性格所起的作用。最后体味环境描写,人物性格的形成、变化、发展离不开环境,而环境常常会推动情节发展,从而展现人物性格的多方面。例如(2011江苏,14)请探究文中自然景物叙写的深刻寓意,以及对表现人物的作用。此题考查探究环境描写的作用,要从主题及表现人物等角度去分析,所以阅读中自始至终要把环境与情节、人物联系起来,才能把握小说的真谛。
第二步,关注文本标题,把握文章思想
标题是文章的窗口,是文章的眼睛,形式上起到线索的作用,内容上能蕴含小说的主题。透过这个窗口,我们就能比较简便的“窥探”文章的“心灵”――中心或主要内容,如教材《泪珠与珍珠》《项链》,考题《针挑土》《祁连山》《锈损了的铁铃铛》《审丑》等。
例(2011全国,16)文中反复出现的“针挑土”有哪些丰富的内涵?本题考查对文章标题的理解能力。“针挑土”既是题目,又是文章线索,结构上还用与之相关的谚语做到首尾呼应,所有这些都是为描写黑妮身上所体现出来的“针挑土”式的持之以恒的精神品格而服务。文章充满了对黑妮“针挑土”式的精神品格的赞美与歌颂,写出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悟。鉴赏文题是常见题型,文章标题往往具有概括文章主题、体现人物精神、贯穿文章线索、引发作者感悟等方面的作用。“针挑土”可理解为①黑妮的工作状态的写真:从一点一滴做起,持之以恒,积土成山;②“湘援游”现状的隐喻;苗族传统文化正慢慢消退,要促使湘西生态和文化可持续发展,如针挑土;③水滴穿石、永不言败的精神象征;“成家好似针挑土”“赚钱好似针挑土”“世世代代”,生生不息。
第三步,分析开头结尾,把握结构作用
在中国传统的文章中有一个重要的开头方法――开门见山,就是文章开头不兜圈子,直奔主题。开门见山的表达角度很多,可以直叙其事,也可以起笔点题;可以开宗明义地揭示文章主旨,也可以单刀直入地点明要害等等。此外还有:欲扬先抑,先言他事他物,从一种现象起笔引入等。这几种开头都是巧妙地引起下文,为下文作铺垫;有时还具有增添情趣、引起读者阅读兴趣的作用。例(2010四川,14)文章开篇“自然就像一个舞台布景,它既适合喜剧,也适合悲剧”一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本题考查理解语句,实际是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这句话位于开头,属于开门见山、直接入题的开头方法,结构上两个关键词“喜剧”“悲剧”正好统领文章,为下文作者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作铺垫。
文章的结尾有的照应文题,有的呼应开头,有的点明主旨而深化中心,是谓“卒章显志”。很多文章都是在层层铺垫、递进后揭示主旨的。还有的文章结尾处故意荡开一笔,间接、含蓄地抒情,或戛然而止,言有尽而意无穷,或结尾出人意料,发人深省。例(2010天津,20)文章结尾说“我回过头来一想,世界其实还是那么大,它只是一个小小的北极村”,这句话有哪几种含义?请概括回答。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题的能力,此句是文章的结尾句,先是通过对故乡物与人的回忆,写出了故乡对作者人生与创作的影响,表达了对故乡的热爱;又在结尾处,用“回过头来一想”把童年时(把故乡当作世界)与成年后(认为世界只是一个北极村)串联在一起,旨在重申主题。